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4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1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4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2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4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3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4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4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4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4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目录01模拟基础练【题型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题型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题型三】食物链和食物网02重难创新练03真题实战练题型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下列有关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描述,合理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B.草原上的牛群是一个生态系统C.生物圈内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2.下列关于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C.生物圈的范围是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全部D.生物圈是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水平的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B.群落的丰富度、年龄结构、群落演替属于群落的研究水平C.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除了生物,还包括非生物环境D.种群和群落都是对生物群体的研究,生物群落的存在会改变环境题型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4.沙棘是一种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弗兰克氏菌能够在其根部形成根瘤,进行高效固氮并帮助其根系生长。在我国西北部大量种植,主要用于沙漠绿化和抗风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林冠层郁闭度对沙棘的种群数量会产生影响B.在干旱地区种植带根瘤的沙棘,有助于改良土壤条件C.国家大量在西北部种植沙棘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D.与沙棘共生的弗兰克氏菌属于分解者5.在生态学中,冗余理论指的是一种以上的物种或成分具有执行某种特定功能的能力,即使某个物种或成分失效或消失,其他物种或成分仍然能够继续执行该功能。下列案例中,不能用该理论解释的是()A.水污染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随后湖泊中的藻类因缺乏竞争而大量繁殖B.禾本科植物主干遭受折断后,主干基部附近的休眠芽会生成新枝条C.去除生态系统的某些物种后,生态系统功能在短时间内不受影响D.某种珊瑚种类因海水酸化死亡时,同一海域的其他珊瑚种类维持珊瑚礁的结构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动物B.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题型三食物链和食物网7.铅(Pb)被生物体吸收以后,由于不被分解,会在体内沉积并沿食物链传递。研究人员从某废弃铅矿区湖泊中选取了四种不同生物,并分析其消化道中的食物残留,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生物种类水蚤鳊鱼河蚌鹬消化道中的食物小球藻水蚤、小球藻水蚤、小球藻鳊鱼、河蚌A.选取的四种生物与其所处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湖泊生态系统B.根据表中生物之间的摄食关系,可组成四条食物链C.某鳊鱼捕食一只水蚤后,最多可获得这只水蚤同化量的20%D.铅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会出现生物富集现象,不会参与物质循环8.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只有Y、X、Z三个营养级,且它们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营养级一般都有若干个不同物种C.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于食物充足且没有天敌等原因D.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因为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9.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鹰占有4个营养级C.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虫鸟、食虫昆虫、蛙和蛇4种D.若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减少,则食虫昆虫的数量短期内也会减少一、单选题1.如图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说法错误的是()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a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2.一块农田中的部分生物构成了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B.蜘蛛仅与食虫鸟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C.消费者的级别与营养级的级别存在差异D.加上无机环境后可构成完整的农田生态系统3.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C.最初L中丙藻种群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螺偏好捕食丙藻D.大约14天后,L中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4.下列有关荷塘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活动5.洞口罗溪国家森林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上“最神奇的绿洲”,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4.64%,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其中不乏受国家保护的银杏、南方红豆杉、红椿、闽楠、八角莲、黄连、天麻等植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郁闭度是决定森林中林下植物种群密度的唯一影响因素B.森林中数量众多的植物,生活在其中种类繁多的动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C.生活在林下的黄连、苔藓等阴生植物的叶绿体颗粒一般较大,颜色较深,这是对弱光环境的一种适应D.罗溪国家森林公园中红豆杉高低不齐,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6.如图,曲线a、b、c代表的生物可构成某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a是生产者,则c是分解者B.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c→bC.若c灭绝,则b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D.该生态系统由a、b、c及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7.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狐狸与吃虫的鸟均仅属于三级消费者B.狐狸在该食物网中占据的是第四和第五营养级C.若草食昆虫突然减少,则兔的数量一定会减少D.吃虫的鸟与肉食昆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8.蝗虫是常见的农业害虫,燕鸻是有名的食虫鸟,尤其嗜吃蝗虫。下图中纵坐标、横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一年后种群数量(Nt+1)、当年种群数量(Nt),图中虚线表示Nt+1=Nt,曲线甲、乙分别表示某农场中的燕鸻、蝗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曲线O~Q段表明,该农场燕鸻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B.乙曲线O~A段,该农场蝗虫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乙曲线A~S段表明,此时该农场蝗虫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D.燕鸻、蝗虫都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9.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鹰占有4个营养级C.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虫鸟、食虫昆虫、蛙和蛇4种D.若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减少,则食虫昆虫的数量短期内也会减少10.如图是某湿地公园内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B.浮游动物和鱼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非生物成分一、单选题1.(2024·甘肃·高考真题)土壤镉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种植富集镉的植物可以修复镉污染的土壤。为了筛选这些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镉后植物A和B的生长情况,以不添加镉为对照(镉含量0.82mg·kg-1)。一段时间后,测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镉浓度(mg·kg-1)地上生物量(g·m-2)地下生物量(g·m-2)植物体镉含量(mg·kg-1)植物A植物B植物A植物B植物A植物B对照120.7115.123.518.02.52.72101.642.515.27.210.15.55105.235.214.34.112.97.41097.428.312.12.327.411.6A.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B.与植物A相比,植物B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C.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D.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2.(2022·广东·高考真题)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a、c是生产者 B.b、e是肉食动物C.c、f是杂食动物 D.d、f是植食动物3.(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二、非选择题4.(2024·江苏·高考真题)某保护区地势较为平坦,植被类型属于热带稀树灌丛草原,生活着坡鹿、猛禽和蟒蛇等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坡鹿为珍稀保护动物,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嫩叶为食。保护区工作人员有时在一定区域内采用火烧法加速牧草的更新繁盛,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科研人员对坡鹿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的采食与休息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如图1,形成该结果的原因是。(2)保护区的草原上,植物个体常呈不均匀分布,这体现了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为了研究火烧法对植被的影响,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群落结构越复杂,样方面积应越。(3)为了研究坡鹿粪便对保护区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影响,科研人员用吸虫器采集土壤样方中的动物后,常选用溶液固定保存。蚯蚓、蜈蚣等一些土壤动物可以作为中药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4)研究保护区内动物的食物结构,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观察法、胃容物分析法、粪便分析法。若调查湖泊下层鱼类的食性,在上述方法中优先选用。对于食性庞杂的鱼类,可检测其所在水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稳定性同位素15N含量,从而判断该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地位,其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5)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绘制了保护区食物网,部分结构如图2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有(填序号)。①该图没有显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②动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主要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③有的食虫鸟在相应食物链上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④采用标记重捕法可以精确掌握保护区坡鹿的种群密度第34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目录01模拟基础练【题型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题型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题型三】食物链和食物网02重难创新练03真题实战练题型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下列有关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描述,合理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B.草原上的牛群是一个生态系统C.生物圈内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答案】A【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详解】AB、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草原的牛群只有生物部分,不属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B错误;C、生物圈内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相互联系,彼此关联,C错误;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D错误。故选A。2.下列关于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C.生物圈的范围是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全部D.生物圈是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答案】A【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详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B、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B错误;C、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错误;D、生物圈为和其它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和其它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D错误。故选A。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水平的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B.群落的丰富度、年龄结构、群落演替属于群落的研究水平C.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除了生物,还包括非生物环境D.种群和群落都是对生物群体的研究,生物群落的存在会改变环境【答案】B【分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种群有很多特征,如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性比率、分布型等,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详解】A、种群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正确;B、群落的丰富度、群落演替属于群落的研究水平,但年龄结构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B错误;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C正确;D、生物群落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由多种生物个体组成,这些生物体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相互之间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内部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同时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D错误。故选B。题型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4.沙棘是一种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弗兰克氏菌能够在其根部形成根瘤,进行高效固氮并帮助其根系生长。在我国西北部大量种植,主要用于沙漠绿化和抗风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林冠层郁闭度对沙棘的种群数量会产生影响B.在干旱地区种植带根瘤的沙棘,有助于改良土壤条件C.国家大量在西北部种植沙棘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D.与沙棘共生的弗兰克氏菌属于分解者【答案】A【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种的取代。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详解】A、林冠层郁闭度会影响光照强度,进而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对沙棘的种群数量会产生影响,A正确;B、沙棘特性是耐旱、抗风沙,且弗兰克氏菌能够在其根部形成根瘤,进行高效固氮并帮助其根系生长,故在干旱地区种植带根瘤的沙棘,有助于改良土壤条件,B正确;C、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西北地区缺少水分,群落演替速度较慢,国家大量在西北部种植沙棘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D、弗兰克氏菌能够在其根部形成根瘤,进行高效固氮并帮助其根系生长,属于固氮生物,但不能制造有机物,应属于消费者,D错误。故选A。5.在生态学中,冗余理论指的是一种以上的物种或成分具有执行某种特定功能的能力,即使某个物种或成分失效或消失,其他物种或成分仍然能够继续执行该功能。下列案例中,不能用该理论解释的是()A.水污染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随后湖泊中的藻类因缺乏竞争而大量繁殖B.禾本科植物主干遭受折断后,主干基部附近的休眠芽会生成新枝条C.去除生态系统的某些物种后,生态系统功能在短时间内不受影响D.某种珊瑚种类因海水酸化死亡时,同一海域的其他珊瑚种类维持珊瑚礁的结构【答案】A【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详解】A、水污染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随后湖泊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不属于冗余理论,A符合题意;B、禾本科植物主干遭受折断后,主干基部附近的休眠芽会生成新枝条,仍然能够继续执行主干的功能,属于冗余理论,B不符合题意;C、去除生态系统的某些物种后,生态系统功能在短时间内不受影响,是因为有其他物种代替该物种的生态位,属于冗余理论,C不符合题意;D、某种珊瑚种类因海水酸化死亡时,同一海域的其他珊瑚种类维持珊瑚礁的结构,仍然能够继续执行某种珊瑚的功能,属于冗余理论,D不符合题意。故选A。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动物B.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答案】A【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详解】A、分解者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还有腐生动物,寄生动物属于消费者,A正确;B、生产者是指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生物,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B正确;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C正确;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故选A。题型三食物链和食物网7.铅(Pb)被生物体吸收以后,由于不被分解,会在体内沉积并沿食物链传递。研究人员从某废弃铅矿区湖泊中选取了四种不同生物,并分析其消化道中的食物残留,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生物种类水蚤鳊鱼河蚌鹬消化道中的食物小球藻水蚤、小球藻水蚤、小球藻鳊鱼、河蚌A.选取的四种生物与其所处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湖泊生态系统B.根据表中生物之间的摄食关系,可组成四条食物链C.某鳊鱼捕食一只水蚤后,最多可获得这只水蚤同化量的20%D.铅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会出现生物富集现象,不会参与物质循环【答案】B【分析】从消化道中的食物组成来看,鹬捕食鳊鱼、河蚌,鳊鱼捕食水蚤、小球藻,河蚌捕食水蚤、小球藻,水蚤捕食小球藻,故形成的食物链有:小球藻→河蚌→鹬、小球藻→鳊鱼→鹬、小球藻→水蚤→河蚌→鹬,小球藻→水蚤→鳊鱼→鹬。【详解】A、选取的四种生物只是该区域内的部分生物,因而这四种与其所处的无机环境不能构成湖泊生态系统,A正确;B、根据表中生物之间的摄食关系,可组成四条食物链,分别是小球藻→河蚌→鹬、小球藻→鳊鱼→鹬、小球藻→水蚤→河蚌→鹬,小球藻→水蚤→鳊鱼→鹬,B正确;C、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一只鸬鹚和一只鳊鱼属于个体,鸬鹚捕获一只鳊鱼后,未必最多获得鳊鱼20%的能量,C错误;D、铅会沿着食物链参与物质循环过程,但是由于铅会随着食物链表现为富集现象,因此铅很难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D错误。故选B。8.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只有Y、X、Z三个营养级,且它们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营养级一般都有若干个不同物种C.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于食物充足且没有天敌等原因D.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因为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答案】A【分析】本题是考查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和统一营养级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对该营养级中生物数量的影响,先分析柱形图可知与题图甲相比,题图乙中Y(第一营养级)个体数量增加,Z(第三营养级)个体数量也增加,X(第二营养级)个体数量减少,最先变化的可能是z增加,然后是X减少,最后是Y的部分生物增加、部分生物减少。【详解】A、因Z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A正确;B、从图中所示推测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营养级一般都有若干个不同物种,B正确;C、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于食物充足且没有天敌等原因,C正确;D、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同一营养级生物间的种内斗争及种间竞争等内源性或外源性等因素,D错误。故选A。9.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鹰占有4个营养级C.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虫鸟、食虫昆虫、蛙和蛇4种D.若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减少,则食虫昆虫的数量短期内也会减少【答案】A【分析】该图是一个较复杂的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交错而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分解者可以把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详解】A、图中食物网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没有包含分解者,生态系统指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A正确;B、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图2中的植物),终点为不流向其他消费者的营养级(图中的鹰),故图中的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分别为: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鸟→鹰(鹰占第四营养级)、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鸟→蛇→鹰(鹰占第五营养级)、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鹰(鹰占第五营养级)、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鹰占第六营养级)、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鹰占第六营养级)、植物→植食性昆虫→蛙→蛇→鹰(鹰占第五营养级)、植物→老鼠→蛇→鹰(鹰占第四营养级)、植物→老鼠→鹰(鹰占第三营养级)。因此,鹰占有4个营养级,分别是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营养级,B错误;C、在植物→老鼠→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占第三营养级,C错误;D、若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减少,则食虫昆虫的食物减少,短期内食虫鸟和蛙也会捕食更多的食虫昆虫,因此食虫昆虫的数量短期内也会减少,D错误。故选A。一、单选题1.如图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说法错误的是()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a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BCD【分析】据图分析生物群落中a表示消费者,b表示生产者,c表示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的是绿色植物,此外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也是生产者,【详解】A、据图分析生物群落中a表示消费者,b表示生产者,c表示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的是绿色植物,此外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也是生产者,A正确;B、消费者不一定是真核生物,如肺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属于消费者,B错误;C、分解者主要指的是腐生细菌和真菌,蚯蚓、蜣螂等动物也是分解者,C错误;D、b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故选BCD。2.一块农田中的部分生物构成了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B.蜘蛛仅与食虫鸟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C.消费者的级别与营养级的级别存在差异D.加上无机环境后可构成完整的农田生态系统【答案】B【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止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详解】A、玉米和草为不同种生物,草包含了多种生物,因此组成该食物网的食物链的数量大于4条,A正确;B、由图可知,蜘蛛除了与食虫鸟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外,还与青蛙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C、在一个食物链中,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因此消费者的级别与营养级的级别存在差异,C正确;D、图示的食物网是由一块农田中的部分生物构成,仅包含了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加上无机环境后也不能构成完整的农田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B。3.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C.最初L中丙藻种群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螺偏好捕食丙藻D.大约14天后,L中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答案】A【分析】题干分析,L玻璃缸不放螺,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100只螺,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增加,乙藻和丙藻数量减少,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L中甲藻数量减少,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上升。【详解】A、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说明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生态系统由群落及无机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和螺不能构成生态系统,B错误;C、最初L中无螺,丙藻种群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丙藻竞争力相对较弱,C错误;D、大约14天后,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但在竞争中仍处于优势,D错误。故选A。4.下列有关荷塘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活动【答案】B【分析】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其他群落也像森林群落一样具有垂直结构。例如,在湖泊中,就有挺水层(如芦苇、莲、茭白)、浮水层(如凤眼蓝、浮萍)和沉水层(如水车前、小眼子菜、竹叶眼子菜、黑藻)等。这些植物分别利用了湖泊中的不同空间,形成了湖泊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2、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详解】A、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因此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非生物环境),A正确;B、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和生物的数目,不能精确统计,B错误;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在池塘中的分布表现出垂直分层的现象,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故选B。5.洞口罗溪国家森林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上“最神奇的绿洲”,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4.64%,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其中不乏受国家保护的银杏、南方红豆杉、红椿、闽楠、八角莲、黄连、天麻等植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郁闭度是决定森林中林下植物种群密度的唯一影响因素B.森林中数量众多的植物,生活在其中种类繁多的动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C.生活在林下的黄连、苔藓等阴生植物的叶绿体颗粒一般较大,颜色较深,这是对弱光环境的一种适应D.罗溪国家森林公园中红豆杉高低不齐,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B【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群落和其所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统一整体。【详解】A、森林中林下植物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的影响,还会受到温度、水分等因素的影响,A正确;B、森林中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C、生活在林下的黄连、苔藓等阴生植物所获得的光照少,叶绿体颗粒一般较大,颜色较深,能吸收更多的光,这是对弱光环境的一种适应,C正确;D、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罗溪国家森林公园中红豆杉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B。6.如图,曲线a、b、c代表的生物可构成某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a是生产者,则c是分解者B.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c→bC.若c灭绝,则b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D.该生态系统由a、b、c及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答案】B【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详解】A、曲线a、b、c代表的生物可构成某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据此分析曲线图可知:a代表的生物数量最多,因此a是生产者,b和c都是消费者,A正确;B、从图中可以看出,a代表的生物数量最多,b、c代表的生物数量呈现非同步性变化,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因此a是生产者,b是次级消费者,c是初级消费者,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c→b,B正确;C、在食物链“a→c→b”中,若c灭绝,b因缺乏食物而导致其数量迅速减少,因此若c灭绝,则b的数量因缺乏食物而迅速下降,C错误;D、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仅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中的一员,b、c均为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中的成员,D错误。故选B。7.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狐狸与吃虫的鸟均仅属于三级消费者B.狐狸在该食物网中占据的是第四和第五营养级C.若草食昆虫突然减少,则兔的数量一定会减少D.吃虫的鸟与肉食昆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答案】A【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一初级消费者一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生产者植物是第一个营养级,直接吃生产者的初级消费者动物是第二个营养级,吃初级消费者的动物是第三个营养级。【详解】A、狐狸、吃虫的鸟属于该食物网的第三、第四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A正确;B、狐狸占据第三、第四、第五3个营养级,B错误;C、若草食昆虫突然减少,则草的数量增多,兔的数量会增多,C错误;D、图示中吃虫的鸟一方面捕食肉食昆虫,另一方面吃虫的鸟和肉食昆虫都以草食昆虫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D错误。故选A。8.蝗虫是常见的农业害虫,燕鸻是有名的食虫鸟,尤其嗜吃蝗虫。下图中纵坐标、横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一年后种群数量(Nt+1)、当年种群数量(Nt),图中虚线表示Nt+1=Nt,曲线甲、乙分别表示某农场中的燕鸻、蝗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曲线O~Q段表明,该农场燕鸻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B.乙曲线O~A段,该农场蝗虫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乙曲线A~S段表明,此时该农场蝗虫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D.燕鸻、蝗虫都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A【分析】1、图中虚线表示Nt+1=Nt,即当年种群数量数等于一年后种群数量,种群数量稳定;虚线上方为一年后种群数量(Nt+1)大于当年种群数量(Nt),表明种群数量增加;虚线下方为一年后种群数量(Nt+1)小于当年种群数量(Nt),表明种群数量下降。2、种群增长模型的“J”形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种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是恒定常数)。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水、氨等),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可见,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详解】A、曲线甲表示某农场中的燕鸻,在O~X段种群数量下降,X~Q段群数量增加,因此仅在甲曲线X~Q段时,该农场燕鸻种群属于增长型,A正确;B、乙曲线表示某农场中的蝗虫,在O~A段种群数量增长,但λ值(Nt+1与Nt的比值)不是定值,因此该农场蝗虫种群数量不呈“J”形增长,B错误;C、乙曲线A~S段处于虚线上方,种群为增长型,C错误;D、燕鸻、蝗虫都属于消费者,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错误。故选A。9.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鹰占有4个营养级C.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虫鸟、食虫昆虫、蛙和蛇4种D.若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减少,则食虫昆虫的数量短期内也会减少【答案】A【分析】该图是一个较复杂的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交错而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分解者可以把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详解】A、图中食物网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没有包含分解者,生态系统指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A正确;B、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图2中的植物),终点为不流向其他消费者的营养级(图中的鹰),故图中的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分别为: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鸟→鹰(鹰占第四营养级)、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鸟→蛇→鹰(鹰占第五营养级)、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鹰(鹰占第五营养级)、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鹰占第六营养级)、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鹰占第六营养级)、植物→植食性昆虫→蛙→蛇→鹰(鹰占第五营养级)、植物→老鼠→蛇→鹰(鹰占第四营养级)、植物→老鼠→鹰(鹰占第三营养级)。因此,鹰占有4个营养级,分别是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营养级,B错误;C、在植物→老鼠→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占第三营养级,C错误;D、若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减少,则食虫昆虫的食物减少,短期内食虫鸟和蛙也会捕食更多的食虫昆虫,因此食虫昆虫的数量短期内也会减少,D错误。故选A。10.如图是某湿地公园内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B.浮游动物和鱼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非生物成分D.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的生物是浮游【答案】B【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详解】A、该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植物→鱼→白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白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白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河虾→白鹭,A正确;B、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同时鱼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植物为食物,它们之间又为竞争关系,因此浮游动物和鱼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B正确;C、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图中的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浮游动物、鱼、河虾、白鹭等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C错误;D、重金属可以沿着食物链富集,而浮游生物不是该生态系统的最高营养级,故浮游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不是最高,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11.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专门章节中,出现了“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的明确表述,关于野生蚯蚓对土壤的价值及生物多样性在农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再次引起人们思考。下为某人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包含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两大部分,该图示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是。从生态系统的的角度分析,蚯蚓属于分解者。结合蚯蚓的生活习性分析蚯蚓对作物生长的有利因素是①蚯蚓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可以产生无机盐和CO2供作物利用;②。(2)稻飞虱中的碳元素可通过(生理过程)最终流向水稻。稻飞虱刺吸水稻茎、叶组织的汁液,使水稻减产或失收,由此判断两者之间的种间关系是。(3)水稻秸秆可以焚烧后灰烬还田(方法一):就地粉碎后直接还田(方法二):还可以加工成易消化的精饲料喂牛,提高牛的产肉量。牛排出的粪便可供蚯蚓利用,或与蚓粪再作为肥料还田(方法三)。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方法最好,原因是什么?。【答案】(1)水稻等农作物组成成分蚯蚓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作物根的有氧呼吸。(2)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和光合作用)寄生(3)方法三因为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①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是自养生物,植物与光合细菌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化能合成细菌利用某些物质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比如,硝化细菌通过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方式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②消费者指以动植物为食的异养生物,消费者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几乎所有动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细菌),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③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寄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腐生的细菌是分解者)和真菌为主,也包含屎壳郎、蚯蚓等腐生动物。【详解】(1)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在该图示中生产者是水稻等农作物。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蚯蚓属于分解者。结合蚯蚓的生活习性分析蚯蚓对作物生长的有利因素是:①蚯蚓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可以产生无机盐和CO2供作物利用;②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2)稻飞虱中的碳元素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生理过程)最终流向水稻,稻飞虱刺吸水稻茎、叶组织的汁液,使水稻减产或失收,由此判断两者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3)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方法三最好。原因是:方法一焚烧秸秆会使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不能被充分利用;方法二就地粉碎还田,能量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方法三将水稻秸秆加工成易消化的精饲料喂牛,提高牛的产肉量,牛排出的粪便可供蚯蚓利用,或与蚓粪再作为肥料还田,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12.底播型海洋牧场,顾名思义就是在浅海滩涂,根据贝类的生活习性开展贝类底播增殖。就像种地一样,去“种海”。对于怎样“种海”山东省滨州市采取贝类底播轮养轮捕方式,在育苗室中将贝类苗种培养到8000~10000粒/斤,通过养殖船,根据不同品种生长特性播撒到不同深度海域(文蛤较深海域、四角蛤较浅海域、毛蚶介于四角蛤和文蛤之间)。文蛤生长3年、四角蛤生长1年、毛蚶生长2年后达到捕获规格。一般每年5月、10月向海里播撒苗种,3~11月为收获期。底播型海洋牧场让“沧海”真正变“桑田”。同时滤食性贝类具有良好的过滤和富集特性,可消耗海水中过剩的有机物,起到净化海水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2)长期的高频捕捞导致贝类资源枯竭,“种海”的主要目的是使种群的年龄结构恢复为,有利于一定时间后提高种群的率。“种海”前应明确目标水域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和,以确定每种生物合理的播种数量。(3)“种海”前应研究各种贝类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至少答出2点)。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各种贝类在该群落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4)底播型海洋牧场既能净化水质、美化环境,又实现了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2)增长型出生环境容纳量(3)贝类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贝类在群落甲中,经长期协同进化,与环境、与其他物种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位(4)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2、种群的年龄组成:(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详解】(1)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2)长期的高频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种海”是通过投放贝类等水生生物的幼体(或卵等),增加种群中幼年个体的数量及其占比,使种群的年龄结构恢复为增长型,有利于一定时间后提高种群的出生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有限的,所以“种海”前应明确目标水域的环境容纳量,以确定每种生物合理的播种数量。(3)研究动物的生态位,要研究动物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种海”前应研究各种贝类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贝类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贝类在群落甲中,经长期协同进化,与环境、与其他物种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位。(4)底播型海洋牧场能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底播型海洋牧场能美化环境,又实现了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一、单选题1.(2024·甘肃·高考真题)土壤镉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种植富集镉的植物可以修复镉污染的土壤。为了筛选这些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镉后植物A和B的生长情况,以不添加镉为对照(镉含量0.82mg·kg-1)。一段时间后,测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镉浓度(mg·kg-1)地上生物量(g·m-2)地下生物量(g·m-2)植物体镉含量(mg·kg-1)植物A植物B植物A植物B植物A植物B对照120.7115.123.518.02.52.72101.642.515.27.210.15.55105.235.214.34.112.97.41097.428.312.12.327.411.6A.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B.与植物A相比,植物B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C.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D.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答案】B【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可以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植物,自变量为镉的浓度和植物种类,因变量为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详解】A、由表可知,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的植物体镉含量都有所增加,说明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A正确;B、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B,所以与植物B相比,植物A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B错误;C、由表可知,在相同的镉浓度处理下,植物A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B,说明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C正确;D、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高于植物B,说明植物A对镉的富集能力更强,若以植物A作动物饲料,镉会沿着食物链进行富集,安全风险更大,D错误。故选B。2.(2022·广东·高考真题)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a、c是生产者 B.b、e是肉食动物C.c、f是杂食动物 D.d、f是植食动物【答案】B【分析】分析题图,a、b是生产者,c和f是最高营养级。【详解】A、a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