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_第1页
《(近)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_第2页
《(近)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_第3页
《(近)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_第4页
《(近)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20.99

CCSZ00

团体标准

T/CSTM00851—2023

(近)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Evaluationof(Near)Zero-CarbonPark

202X-XX-XX发布202X-XX-XX

实施

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发布

T/CSTM00851—2023

(近)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近)零碳园区评价的基本要求与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工业园区、自贸园区、物流园区、科技园区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施(近)零碳

水平评价与零碳建设等内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GB/T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878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

DB15/T-2948-2023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

SZDB/Z308低碳园区评价指南

ISO14064:1组织层面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Specificationwith

guidanceattheorganizationlevelforquantificationandreportingofgreenhousegasemissionsandremoveals)

PAS2060碳中和声明规范(Specificationforthedemonstrationofcarbonneutrality)

3术语和定义

GB/T3215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近零碳园区nearzero-carbonpark

在现有低碳试点工作基础上,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发展低碳产业、使用清洁能源、运用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低碳管理、倡导低碳生活、加强生态建设等综合性措施,实现不产生人为温室气体

排放或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与碳汇趋近平衡的园区。

3.2

零碳园区zero-carbonpark

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碳交

易等多种手段,通过产业低碳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在园区内部基本实现碳排放

总量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

[来源:DB15/T-2948-2023,3.1]

1

T/CSTM00851—2023

3.3

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

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

六氟化硫(SF6)与三氟化氮(NF3)。

[来源:PAS2060-2010,3.15]

3.4

温室气体排放greenhousegasemission

在特定时段内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总量,以二氧化碳当量的形式表示。

3.5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

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利用、循环再生的能量资源,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

热能等。

[来源:GB/T32910.4-2021,3.3]

3.6

绿色电力greenelectricity

通过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或核能转换而成的碳排放为零或近零的电能。

3.7

碳汇carbonsink

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

活动或机制。

3.8

碳抵消carbonoffset

以碳信用的形式获得,用购“碳信用额度”的方法来抵消用于补偿所界定的主体的排放。

注:获得碳抵消是为了抵消某一特定主体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抵消是相对于基线计算的,该基线表示

在没有产生抵消的缓解项目的情况下排放量的假设情景。

4基本要求与原则

4.1基本要求

4.1.1遵守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质量、环保事故,未发生

重大环境违法事件或Ⅲ级(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4.1.2园区物理边界清晰,基础设施完善,符合安全生产、环保和消防相关要求。

4.1.3根据GB/T24001要求及使用指南,环境质量达到规定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得超过国家

2

T/CSTM00851—2023

和地方排放要求总量。

4.1.4有明确的碳减排工作体系、(近)零碳发展策略及实施方案。

4.2基本原则

4.2.1(近)零碳园区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园区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

等特点,注重节能、环保、生态,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4.2.2园区总减排策略应优先内部减排,在自身最大化碳减排前提下,再通过碳抵消方式中和其不可避

免的碳排放量,实现整个区域的(近)零碳排放。

4.2.3以实际和连贯的方式处理所有相关问题,并披露任何有关的假定,指明引用的核算方法学以及数

据来源,应遵循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和准确性原则并做到公开透明。

4.2.4(近)零碳园区评价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与政策的规定。

5实施内容

5.1制定实施计划

a)园区作为主体,提出(近)零碳园区创建实施计划,制定时间进度及工作目标;

b)委托第三方机构根据GB/T32150要求,开展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明确核算边界,根

据国家和地方政策出具碳排放报告;

c)分析并评估园区现阶段发展水平和潜在的问题。

5.2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

园区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对碳排放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策划并实施控制及监测,引导园区内碳排放

单位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具体应:

a)成立园区碳排放管理专门机构,明确职责;

b)建立园区碳排放统计、核算与考核制度,制作能源统计台账;

c)对主要碳排放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教育与培训;

d)定期监测审核碳排放目标指标落实,并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保目标完成。

5.3实施减排措施

园区应结合自身产业结构,围绕能源系统、交通物流系统、建筑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生产系统、

生态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温室气体减排,主要采取以下路径和做法:

a)优化能源结构,根据GB/T23331要求,提高园区可再生能源占比,结合地域实际情况,探索

高效绿色电力直供方式,具备相关环境资源条件的园区,可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式风电、空气源

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且园区内能源系统应选用技术先进、能效高、耗损低、经济合理的节能产

品与节能设备,引导碳排放单位积极淘汰老旧高能耗设备;

b)优化园区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推广节能低碳交通运输工具,园区内

新增新能源充电桩等;

3

T/CSTM00851—2023

c)新建建筑按照GB/T51350、GB/T50378、GB/T50878二星及以上标准建设,并且建设中优先选

用可循环、再利用材料,并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升既有建筑用能效率;

d)基础设施系统节能改造,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优化供排水设施,降低照明设施能

耗;

e)生产系统低碳化转型,园区企业应使用节能设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应符合相应产业政策、能

耗限额标准2级指标及以上要求,对固体废物进行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f)提升园区生态系统,保护园区内的林地、草原、湿地等原有自然生态景观,栽植适合本地区气

候土壤条件的植被,强化乔、灌、草相结合,维护园区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园区绿化覆盖率。

5.4碳抵消方式

5.4.1项目抵消方式

a)园区主管单位或企业实施的CCUS项目;

b)园区主管单位或企业建设的、服务园区企业的可再生能源项目;

c)园区边界范围内的植树造林、林地经营行为。

5.4.2外购碳减排量抵消方式

a)园区主管单位或企业购买的绿色电力,仅用于抵消用电量产生的碳排放;

b)园区主管单位或企业购买的CCER,优先选择本地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

c)园区主管单位或企业购买的经政府备案或者认可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优先选择本地区碳普惠

项目;

d)园区主管单位或企业购买的经政府备案或者认可的碳票,优先选择本地区碳票项目;

e)园区主管单位或企业购买的国际核证减排量项目。

6评价体系

6.1评价指标

(近)零碳园区评价指标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近)零碳园区评价方法为打分法,总分100

分,具体评价指标和分值见表1。

表1(近)零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分值评分标准指标属性

1化石能源消费总量10较上年度下降,得10分核心指标

≥25%,<80%,得5分

能源利用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10核心指标

≥80%,得10分

3可再生能源利用、余热回利用项目5配备,得5分一般指标

基础设施4新能源公务车、环卫车、运输车占比5较上年度提升,得5分一般指标

4

T/CSTM00851—2023

5新能源路灯占比3100%,得3分一般指标

6新能源充电桩2配备,得2分。一般指标

7屋顶、立面、车棚等光伏安装率3≥50%,得3分。核心指标

8绿化覆盖率2≥30%,得2分一般指标

9园区总碳排放量10较上年度下降,得10分核心指标

10园区单位产值碳排放量10较上年度下降,得10分核心指标

开展产品碳足迹、碳标签核算企业数

115≥20%,得5分核心指标

量占比

生产运营12运营碳中和企业4至少1家企业实现运营碳中和核心指标

13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配备,得2分核心指标

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强

较上年度下降,得10分

14度二选一10核心指标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80%,得10分

15建立碳排放管理工作小组5建立碳排放管理工作小组,得5分核心指标

园区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企业≥20%,<50%,得2分

165核心指标

占比≥50%,得5分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内的双碳

低碳管理17设立低碳发展专项资金2一般指标

相关工作,得2分

建立园区碳排放统计管理制度,得

18建立园区碳排放统计管理制度5核心指标

3分

19宣传引导2常态化开展宣传和能力建设活动一般指标

7评价流程

7.1准备阶段

a)园区主管单位准备(近)零碳园区评价材料;

b)园区主管单位应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近)零碳园区评价工作。

7.2评价阶段

第三方机构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相关指南要求与本文件规定的评价指标,核算并编写(近)

零碳园区评价报告。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园区基本信息;

b)园区温室气体核算边界、范围、排放量等;

c)园区减排实现情况,零碳规划目标和减排策略;

d)园区温室气体的抵消方式及抵销量;

5

T/CSTM00851—2023

e)实现(近)零碳排放覆盖的时间段;

f)评价结论。

7.3评价分析

第三方机构参考SZDB/Z308对文件评价和现场评价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总结,完善评价结论。将

减排计划的直接行动及产生的变化分别写入报告中,是否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与政策的规定、计划减

排温室气体的量化方式以及行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变化;计划减排按不同的温室气体项目、是否符

合(近)零碳园区创建发展水平以及后续园区实现零碳目标的建议分别列出。

7.5评价结果

7.5.1评价分级

根据园区评价得分,将(近)零碳园区的评价等级按发展水平划分为3个阶段,对应三个级别。见

表2。

阶段分值级别特征

园区内各项低碳发展基础值已基本具备,符

第一阶段60分≤S<75分近零碳园区

合近零碳园区基本要求

零碳园区建设已基本完善,只需突破部分薄

第二阶段75分≤S<90分基础级零碳园区

弱环节

第三阶段90分≤S≤100分引领级零碳园区零碳园区建设已达到较高水准

表2(近)零碳园区评价等级

7.5.2评价证书

根据本文件进行(近)零碳园区创建评价,评价结果或证书由相关组织颁发。(近)零碳园区证书

仅针对碳抵消年度有效。

6

T/CSTM00851—2023

附录A

(规范性)

(近)零碳园区评价指标解释及说明

A.1化石能源消费总量

指园区内国民经济各行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化石能源的总和。不含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引擎性

项目。单位为:万吨标准煤。

A.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指园区内国民经济各行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含国家重大生

产力布局的引擎性项目。单位为:%。

A.3可再生能源利用、余热回利用项目

指区域内当年新建成投产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和余热回收利用项目。

A.4新能源公务车、环卫车、运输车量占比

指在园区内新能源公务车、环卫车、运输车辆总数占园区所有公务车、环卫车、运输车总数的比值。

计算公式:新能源公务车、环卫车、运输车辆占比(%)=园区内新能源公务车、环卫车、运输车

辆总数/园区内所有公务车、环卫车、运输车总量×100%

A.5新能源路灯占比

指在园区内新能源路灯总数占园区所有路灯数量的占比。

计算公式:新能源路灯占比(%)=园区内新能源路灯的数量/园区所有路灯的数量×100%。

A.6新能源充电桩

指园区内配备的用于新能源车辆充电使用的充电桩。

A.7屋顶,立面,车棚等光伏安装率

指园区公共建筑、厂房、停车场屋顶、立面安装光伏面积与园区屋顶总面积之比。涉及安全问题的

不纳入统计范围。

计算公式:屋顶,立面,车棚等光伏安装率(%)=园区公共建筑、厂房、停车场屋顶、立面安装

光伏面积/园区屋顶总面积×100%

A.8绿化覆盖率

指园区内各类绿地的覆盖面积和园区内用地面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为: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面积/园区用地总面积×100%。

A.9园区总碳排放量

指园区各企业及园区公共设施产生的直接与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单位为:tCO2。

A.10园区单位产值碳排放量

指园区本年度产生的单位产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计算公式:园区单位产值碳排放量(tCO2/万元)=园区总碳排放量(tCO2)/园区总产值(万元)

7

T/CSTM00851—2023

A.11开展产品碳足迹、碳标签核算企业数量占比

指园区内开展产品碳足迹、碳标签核算的企业数量占园区总企业数量的比值。

计算公式:开展产品碳足迹、碳标签核算企业数量占比(%)=开展产品碳足迹、碳标签核算企业

数量/园区总企业数量×100%。

A.12运营碳中和企业

指园区内存在企业实现运营过程中碳排放与碳抵消量正负抵消,及运营碳中和。

A.13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指园区配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A.14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强度

指园区工业企业本年度产生的单位固体废弃物量(含危险废物)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计算公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强度(tCO2/t)=园区总碳排放量(tCO2)/固体废弃物总量(t)

A.15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

指园区内对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即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量与再生资源收集量的比值。再生资

源是指以矿物为原料生产并报废的钢铁、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合金、无机非金属、塑料、橡胶、纤

维、纸张等。

计算公式: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再生资源收集量×100%。

A.16建立碳排放管理工作小组

指在园区内由园区管理部门建立碳排放工作小组,配足、配齐碳排放有关部门管理人员,明确碳排

放工作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及目标任务要求。

A.17园区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企业占比

指园区内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企业的数量与园区企业总数量的比值。

计算公式:园区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企业占比(%)=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企业数量/园区企业

总数量×100%

A.18设立低碳发展专项资金

指为保障园区(近)零碳创建发展,园区专门设立的资金预算。

A.19建立园区碳排放统计管理制度

指在园区碳排放管理工作小组领导下,安排人员负责统计园区企业及公共设施温室气体排放月度、

季度和年度数据台账。

A.20宣传引导

指在园区内常态化开展低碳相关宣传和能力建设活动,提升人员低碳意识水平。

指为保障园区零碳创建发展,园区专门安排的资金预算。

8

T/CSTM00851—2023

附录B

(资料性)

(近)零碳园区评价报告(样表)

(近)零碳园区评价报告(样表)见表B.1。

表B.1(近)零碳园区评价报告(样表)

XXXX园区

(近)零碳园区评价报告

申报单位:

评价机构(盖章):

日期:

9

T/CSTM00851—2023

申报单位地址

联系人联系方式(电话、email)

评价起止时间

核算和报告依据

园区XX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

(tCO2)

园区XX年度开发/购买的碳汇抵

消量(tCO2)

审核结论

根据XXX委托,我方于XXXX年XX月XX日在XXXX对XXXX园区依据XXXX

进行了评价,基于文件评审和现场评审,XXXX园区通过XXX等措施,实现了(近)

零碳发展。

评价结论如下:XXXX园区在XXXX年度实现了(近)零碳发展,评定为“XX型(近)

零碳园区”。

签日

审核组长年月日

名期

审核组成员

签日

技术复核人年月日

名期

签日

批准人年月日

名期

10

T/CSTM00851—2023

目录

1概述

1.1评价目的

1.2评价范围

1.3评价准则

2评价过程和方法

2.1评价组安排

2.2文件评审

2.3现场访问

3评审发现

3.1基本信息

3.2评价指标符合性

4评价结果

附件:资料清单

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