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世纪以来,不断发生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的种种事件令人痛心。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是否能够生存发展,环境急剧恶化、局部冲突不断、贫富差距拉大、过度追求物质享乐等等,这不能不促使人们警觉:地球怎么了?未来路在何方?是继续沿着彼此对抗、唯物质享乐是求的旧路走下去,还是改弦易辙,走上包容和谐、互尊互利的康庄大道?这是急需全人类共同思考的现实命题,也是不同文明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大会2016年明确提出:我们尊重不同文明,我们向往天下大同,我们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向世界和未来,大会发出开展不同文明间的互动和交流的倡议,最终目标是推动构建“________”“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湮没了对精神的追求,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缺乏________导致彼此不信任,造成了世界的不平静。这样,现实离人类的美好理想渐行渐远。在当下这样一个大格局大________的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国际的挑战、中外对比的现状启示我们,中华文化的弘扬已经到了________的时候,应该自觉地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人类社会秩序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20世纪以来,种种不断发生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规律的事件令人痛心。B.20世纪以来,种种不断发生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的事件令人痛心。C.20世纪以来,不断发生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规律的种种事件令人痛心。D.20世纪以来,令人痛心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的种种事件不断发生。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华文化要有自信和勇气,要敢于直面大国霸权主义,提出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B.中华文化要有自信和勇气,要提出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敢于直面大国霸权主义C.中华文化要提出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要敢于直面大国霸权主义,要有自信和勇气D.中华文化要提出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要有自信和勇气,要敢于直面大国霸权主义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和光同尘沟通演化刻不容缓B.和而不同沟通演变刻不容缓C.和光同尘勾通演变迫在眉睫D.和而不同勾通演化迫在眉睫2、按要求选择。主持人:您是一位诗人,一位有经验的编辑人,十年以来,有无数稿件从您手上经过,请问以您的创作经验和编辑经验,您认为灵感是可以培养的吗?高信疆:灵感不是天生的,不是神授的,它是对人生深度的投入、长期的观察以及广阔的接纳。灵感给人一种重新观看字宙人生的角度,有奇趣、隽永有味。在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等待,要在不断的工作中忍耐,在持续的挑战中坚持,不强调偶然。一个作家,他平时观察、蓄积的东西,当时未必有用,甚至三年、五年也派不上用处。总有一天,他蓄存的材料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使他豁然开朗,成为他创作的源头活水。在这一点上,古人有着深切的感受,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主持人:许多年轻朋友,人生经验很少,文学训练也并不充分,但他们也常常能够写出很好的作品来,是不是?高信疆:是的,他们也常常有很好的灵感。灵感是新鲜的,是反约定成俗的,是不肯人云亦云的。_______________。文学的天分也只有透过这些才能磨练成器,才能激发出火花。1.根据文意,填入第一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来之不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想起。B.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C.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D.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第二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①我承认人的智慧有差异,但强调天分往往足以对有意创作的人产生吓阻的力量。②因此,他们的作品里面往往表现出元气淋漓的原创力。③我强调准备、努力与沉思,对生命多面开展的触觉,对人生缜密的观察和了解。④年轻朋友受别人作品的影响比较少,文学上已形成的种种束缚限制他的机会比较少。A.④①③②B.④②①③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腰封也叫书腰,定义为“于书籍中间地带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准确地说,()。在出版界流行一句话:“书名是眼睛,书腰是嘴巴。”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给读者关于图书的更多信息内容。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促进图书销售。在腰封的编辑和设计中,应体现图书的营销策略,并将营销策略于腰封的设计过程中,以更好地发挥图书的推广作用。所以说,从出版营销的角度,“腰封”是图书信息推广的营销工具,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迅速了解图书内容的信息手段。应该说,优秀的腰封应是件的事儿。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虽是一种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一种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B.它既是一种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更是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C.它虽是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D.它既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也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给读者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B.一个好的腰封,应该给读者提供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C.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提供读者多少关于图书信息的内容。D.一个好的腰封,应该提供给读者多少关于图书的内容信息。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注意力贯串勾通雪中送炭B.关注点贯串沟通锦上添花C.注意力贯穿沟通锦上添花D.关注点贯穿勾通雪中送炭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表海亭①欧阳修②望海亭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注)①表海亭原址在山东省青州的南阳河河畔,传说当年姜太公分封至齐,属东夷之地。②1049年,欧阳修被请来做颍州太守,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了一批思念颍州的作品,表达归颍的愿望。这就是其中的一首。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望海亭非常高,从上面可以俯看人间,可惜年久失修,栏杆坏了很危险。B.颈联写诗人因病瘦弱,形销骨立,万念俱灰,只能借酒消愁。由此可知他的老病无助。C.尾联写家乡二顷田园是否荒芜,何时才能自驾柴车回到故里?可见诗人渴盼归隐,思家心切。D.从诗歌的颔联和尾联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渴盼归隐种田的情怀。E.从诗歌的整体来看,观察的视角是由上而下;写作思路是由写景到抒情,抒发孤寂、愁苦之情。2.诗歌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枕上作①陆游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郑虔②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③著句写清愁。[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76岁,此时作者已被罢官十余年。②郑虔:唐朝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曾被唐玄宗称为“三绝”,但生活贫寒而嗜酒。③吴笺:吴地所产的一种小福纸张。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卧船感慨,朝中那些和他意气相投的朋友都已经长辞与世。B.颔联“孤”字照应上联“白发”,而“风雨”惊梦则引出后联的思古。C.尾联的“清愁”意蕴丰富,蕴含着诗人对己、对友、对国的复杂感情。D.诗歌语言沉郁悲凉却不失豪壮,既有现实主义特征,又兼浪漫主义色彩。2.诗中借用“李广”典故,有人认为抒发了诗人不计个人得失的豁达情怀,也有人认为表达了诗人无人赏识的悲愤感情。请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2)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3)诚意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绿腰》。(5)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郁乎苍苍。(7)_____________,譬如北辰,居其所所而众星共之。(8)一万年太久,___________。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西风里的话李霖灿朋友们都说这山谷中的秋天,美到了极点。我在一个时晴时雨的周末,信步往寻。秋色正美,十月里那特有的清凉西风阵阵吹拂,落叶满地,红遍林梢,在落日斜晖明灭掩映之中,明黄凝紫,宇宙一片锦绣。诵“山山黄叶飞”之名句,我觉得这山里的秋色实在绚丽,算得上盖世无双。枫,不过是个中千百分代表之一,像这样满山满谷的秋林焕彩,又岂是一叶红枫可以囊括?好明亮,好开阔!真是天地为布局,就云霞试颜色,人间可有这样大的手笔?即景生情,立刻想到了超逸绝群的石涛,他曾以“上干气象①”的彩笔,画了一幅《秋林人醉图》这帧名作真是不凡。只是我真的不能了解,石涛他未曾到过我面前的这道山谷,如何能画出这样沉醉的画面?若以什么大家所艳称的“栖霞红叶”来评论,那真是大巫小巫之见了。我想到了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小卷。西风的回荡飘过来一阵划空的雁唳,瞭亮、挺括、深远!把我由图画中惊醒:呵,秋天不仅是图画,它也是音乐,而且是谐和天地的大乐章。不仅是划破碧天的雁唳,您听听:风吹林梢的韵律、披拂衰草的叹息、雀鸟的短促,牧童短笛的明亮旋律,衬托着晩霞凝紫的低音伴奏。我恍然有悟,这就是深秋的天籁,音乐家、文学家、哲学家等所要追寻的就是它。我从秋景如画忽然走到音乐的境界中来了。北宋的大画家崔白,他有一幅《双喜图》巨轴,那上面就充满了秋天的声音。画面上故事发展得很有趣:一只苍兔闯进了双宿双飞的山鹊禁地,山鹊惊起大噪,苍兔嗤之以鼻,形成了一张一弛的对比幽默。于是画面上充满了声音,首先是山鹊的高音破口大骂声,伴奏的是苍兔的嘶嘶嗤鼻之音,晴空中充满了秋风萧索声响,风卷槲叶的声音、蓑草披拂的声音、竹枝摇曳的声音……在画面上交织成一团,合奏出秋天原野凄厉响亮的大合唱。我思路想到了杜工部的《玉华宫》中“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的名咏,此老自是不凡!正在此时,从林木掩映的远方隐隐约约传来了谈话的音响,慢慢听得出是父女二人相偕漫步归去,小女儿有太多娇生惯养的埋怨:“爸爸,我就不懂,在这里有激光、有计算机、有反应器这些宝贝玩意儿,您都不屑一顾,却对那些老旧的教室设备十分关心,对眼前这条回家小径上的形形色色更是欣赏备至,这到底为的是什么?我硬是搞不懂嘛!”西风里传来了一缕苍老平和的回答,三分将就、七分慈祥的声调:“小文,你叫我怎么分辩?一切都有个层次,计算机、教室、小径春耕、夏耘和丰收的秋稼也都有一个层。打一个比喻,你看这眼前的美丽景色像什么呢?”“当然,这像一幅图画嘛!”老者的声音又响了:“这就是意境上的不同了。在我看来,秋天是一首牧歌,一首清醇的牧歌!”很显然的,小女儿还没有懂得这比喻的深意,于是苍老的声音又来了补充:“这个,我也不希望你现在就能懂,但是你将来会有懂得的一天,一旦明白,那就不是你而是'我们'了……"以下的谈话就听不清楚了,人影亦逐渐模糊消失逝去。这西风里的一段对话,尤其是“牧歌”一语,令人忽然清澈有悟,因为我正在从图画向音乐的境界中去体认清秋,这智慧老者的一句提醒,醍醐灌顶般把我又领进哲思的境界之中。难道对秋的欣赏,竟有偌多层次?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画中的一幅名作《秋声赋图》,画的来源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华新罗大画师挖空了心思,用图画表诗意,传达出十一世纪时大文豪欧阳修的萧飒意境。由华新罗、欧阳修到崔白和石涛,从图文并茂到哲意深邃,只由于这眼前美景西风残照中的智者一语,我不但体认了清秋光景的妩媚丰美,而且深深地明白了那位老人的结语正意:你一旦明白,就是“我们”了。说得真是好,一句染神,历劫不变,千载之下,必有知音,何况洞达了宗旨,还有什么剩余不尽?我真是乘兴而来,漫无鹄②的,如今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满载而归了。(选自李霖灿《李霖灿读画四十年》,有删改)(注)①上干气象:引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彩笔昔曾干气象”。上:原意为“直上”的意思,诗中引申为影响、改变。②漫无鹄:漫无目的。1.结合文章语境,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步:半信半疑地前往。B.囊括:“包容”之意。C.意境:境界和情趣。D.牧歌:具有田园生活情趣的诗歌。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题目“西风里的话”中的“话”既指父女二人的对话,也指作者在“中国画”里悟到的哲思。B.在作者看来,自然界的美景是绘画的源泉,但如果没有音乐素养和历史观,也是不能画出名画的。C.文中借“大巫小巫”之说,赞美眼前山中的秋色之美和石涛《秋林人醉图》中表达岀的艺术之美。D.父女二人的对话反映岀两人世界观的不同。女儿偏爱物质追求,父亲更看重心灵体验和精神追求。3.作者列举《秋林人醉图》《双喜图》《秋声赋图》三幅中国画来谈秋色及中国画的欣赏,这样的设计有何匠心。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你一旦明白,就是'我们'了”这句话的理解。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②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③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①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④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在这一点上,礼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⑤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⑥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这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旦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⑦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注:①“礼”的繁体字为“禮”。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它依靠传统而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B.乡土社会里人口流动很小,土地也很少变动,个人可以信任自己和前人的经验。C.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而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D.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③段根据“礼”的字形来解释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进而论证了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的观点。B.第⑤段用孔子多用“克”字和“约”字的论据,论证了礼治不是自动形成的秩序,而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C.文章采用不破不立的写法,先摆出错误观点,然后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我们不是“人治”的社会,而是礼治社会。D.文章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为立论前提,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释了礼治社会的由来和发展趋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所以人都会逃避法网。B.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这就为礼治的推行提供了可能。C.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只有依靠法律才能去应付新的问题,这就是“法治”。D.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的,这里所谓的“礼治”就是普通所谓的“人治”。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漫步于北京世园会中华园艺展示区,人们能领略中国各地独具特色的园艺风格。这里的一花一木、一枝一叶不仅承载着文化基因,也展示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华园艺展示区向游人呈现了理想中的美丽家园。安徽园设计师王引说:“本次世园会的主题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我们徽派的古村落的理念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将徽派的白墙黑瓦的建筑融到皖南的青山绿水里面,本身就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一种最好的体现。”在北京世园会的建设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也展现了中国现代科技与生态元素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在夏季的时候,中国馆为了减少场馆内的空调使用次数,将室外的风吸到地下,然后通过一段200多米的管线,将风输送到场馆给室内降温。利用地道风降低空调使用能耗、利用雨水收集实现能源循环再生,中国馆成了一座有生命、会呼吸的建筑。(摘编自侯丰《焦点访谈Ⅰ除了奇花异草,世园会还看啥?》,央视网2019年5月8日)材料二:荷兰这个国家人口只有1700多万,却创造了全球第二的农产品出口量,园艺产业也是“尖子生”。尤其是在花卉贸易、品种研发、园艺设施方面,世界各地园艺界都少不了荷兰货、荷兰人。在荷兰,低成本、高效率成了大部分园艺企业的追逐点。它们认为,整个行业的形势现已不适合企业单打独斗,而是应该拥抱“全产业链协作”。“全”的范围可以很广,广到石油公司能与花企发生关系。比如,全球最大石油公司之一的荷兰壳牌公司,通过所铺设的管道,把二氧化碳卖给了荷兰温室花企。值得一提的是,“生态环保”“安全保障”在荷兰园艺产业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商业噱头。在“全产业链协作”的基础上,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被灌输了生态、环保、安全理念。早在20年前,为了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荷兰石油公司就做出了整改,汽油中铅的含量控制在极低水平。理念也在需求端盛行。荷兰景观设计大师尼克是一名环保人士,他不仅在设计中表达环保理念,而且组织相关领域大咖们一起做“绿色标签”的生态环保行动。(摘编自吴越《这个绿色产业缘何享有世界口碑》,《解放日报》2019年5月6日)材料三: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民人口占多数。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落后,我国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下,进而导致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不够全面,这样一来农业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当下,种植户对收入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园艺产业并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农民对这种经营模式的理解不全面,只是凭借自己的种植经验或者效仿他人,并没有真正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产业的内涵需要文化来丰富,产业的灵魂需要文化来承载。由于吉林省对园艺产业文化的认识不足,内涵不够丰富,园艺产业的发展以观赏为主。观赏性的园艺,能为生活带来愉悦感。观赏园艺虽不能包治百病,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辅疗的作用。观赏鲶鱼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其原因在于它本身具有美感,体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造型、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都跟企业品牌文化密切相关。(摘编自曲会朋《吉林省园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世园会中华园艺展示区的设计体现了中国特色,这里的一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向游人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美画卷。B.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在夏季时不用空调,而是将室外的风吸到地下,通过管线将风输送到场馆给室内降温,这使得其成了一座会呼吸的建筑。C.荷兰园艺产业之所以享有世界口碑,这与他们全产业链遵循“生态环保”“安全保障”的理念密切相关,完全符合世界园艺产业的发展趋势。D.文本列举观赏鲶鱼的事例,目的在于说明,人们在观赏园艺品时,不仅仅是观赏园艺品本身,还要欣赏园艺品的文化品位,体味文化内涵。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墙黑瓦的建筑融到皖南的青山绿水里,安徽园设计既体现出徽派古村落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又体现出北京世园会“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主题。B.作为创造了全球第二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国家,荷兰的园艺产业功不可没;他们园艺产业中的花卉贸易、品种研发、园艺设施对世界各地园艺界影响较大。C.我国的农业技术在农村很难得到推广,无疑影响了园艺产业做大做强,究其原因是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D.观赏性园艺能为生活带来愉悦感,并且具有一定的辅疗作用,这导致吉林省对园艺产业文化认识不足,内涵不够丰富,园艺产业发展以观赏为主。3.你对我国园艺业的发展有何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廷评行状[宋]苏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日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以子涣登朝,授大理评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节选自《苏轼文集》)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旋复有余旋:不久B.无复生意意:意义C.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益:增加D.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条:分条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鬻其田以济饥者斧斤以时入山林B.知公不答,久之,曰之二虫又何C.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老死无闻于时使毕使于前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B.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C.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D.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苏序的可贵品质的一组是①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②衣食稍有余,辄以予人③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④公作诗并讥之⑤公未尝问⑥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序淡视财利,乐善好施。他救济他人,自己变得穷困,却从不后悔;受他救济的人偿还他,他婉言拒绝。B.苏序临危不惧,行事如常。叛贼李顺围攻眉州,他独自为父亲办丧事,就像平常一样,他还宽慰城里居民。C.苏序看待事情,见解独到。他不看好州郡设立学馆这件事;蜀州学子减少,又不愿做官,他让苏涣读书取仕。D.苏序教子有方,影响甚广。他运用多种方法教导苏涣,使苏涣成才,眉州百姓都效仿他的方法教导子孙。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2)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3)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shù)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①,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②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注释:①嚣嚣:百姓苦苦哀叫。②收孥(nú):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虚囹圄而免刑戮虚:使……空B.更节修行,各慎其身更:改变C.而主不收恤恤:顾虑D.是以牧民之道牧:统治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吾尝终日而思矣B.约法省刑,以持其后宁伪睡以觇之C.刑戮相望于道儿童相见不相识D.下虽有逆行之臣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3.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国立君以礼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B.而暴乱之奸弭矣因而,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C.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推诿。D.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①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②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集中指出秦二世为政之失,旨在总结秦速亡的教训,作为汉王朝巩固政权借鉴。B.贾谊直接指出秦二世是平庸的君王,未能及时修正始皇的错误,导致败亡。C.选文既有为政之道的宏观对比,又有陈涉与秦朝实力的对比,从而凸显作者的政见。D.本文以赋的笔法写政论文,行文多骈偶、排比、铺陈,文气丰沛,一气呵成。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治国理政的错误表现。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98年,抗洪救险,我们众志成城,齐退浩洋;2003年,抗击非典,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并赴国难;2020年,冠状肺炎,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请你在班会上,结合这次全民防控疫情,谈谈对“众志成城”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C2.A3.B【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原句存在的问题是“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的种种事件”搭配不当,联系文意,应该改成“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规律的种种事件”。“种种不断发生”语序不当,“种种”应修饰“事件”,因此可排除AB;“令人痛心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的种种”定语语序不当,“种种”属数量词,应放在“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这个动词性短语之前,故排除D。故选C。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中,前面说“在当下这样一个大格局大演变的形势下”,接下来陈述对象是“中华文化”,按照逻辑顺序排序,应当是中华文化首先要有自信和勇气,才能敢于直面大国霸权主义,提出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是层层递进的内容,故可排除BCD。故选A。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和而不同:指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和睦地相处,故此处应填“和而不同”。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勾通:暗中勾结,含贬义,根据语境,这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应选“沟通”。演变:发展变化(指历史较久的)。演化:演变(多指自然界的变化),这里修饰社会形势,应选“演变”。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一刻也不允许拖延,故此处应填“刻不容缓”。故选B。【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1.C2.B【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运用和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上下语境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同时准确把握每个选项的语意,综合比较,选出最佳选项。依据第二段“灵感不是天生的,不是神授的,它是对人生深度的投入、长期的观察以及广阔的接纳”“总有一天,他蓄存的材料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使他豁然开朗,成为他创作的源头活水。”强调灵感来源自长期的蓄存之后突然的豁然开朗的获得。A项,本句出自陆机《文赋》,句意是:来时不可遏止,去时不可抑制;隐藏时像是影随光灭,出现时像响随声起。写的是“灵感”的不可捉摸和神秘性。B项,本句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句意是:在吟诵咏唱之间,可以发出如珠似玉般的悦耳声音;眉睫之前,可以展现出云舒云卷、风云变幻的景象。写的是想象对作家创作的重要。C项,本诗出自陆游的《夜吟》,写的是陆游在学诗时走过的曲折道路。总结了诗歌创作要丰厚积累的经验。抒发了顿悟诗歌创作规律后的欣喜之情。D项,本诗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借景喻理诗,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活读书、读活书,时时从中汲取养料、补充新知。C项符合语境,故选C。2.本题考查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依据横线后的“文学的天分也只有透过这些才能磨练成器”,分析代词“这些”并比较选项内容,“这些”指的是句③中的“强调”对应的内容,故遵循邻近原则,句③应放在横线的最末尾,,只有B项合适。故选B。【点睛】语言衔接连贯的题,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确定总起句、结论句、过渡句或衔接句等,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3、1.D2.B3.C【解析】1.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文中谈论对象是“腰封”,也即“书腰”。括号中要填写的句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腰封”首先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然后才是“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从连贯的角度看,可先排除A、C两项。此外,B项中前面分句中有数量词“一种”,后面分句中却没有“一种”限制,结构上不对称;且“图书”应为领属词,要放在“一种”的前面,才能与上下文连贯。同时,关联词语“既……更”搭配不当,“既”常用于并列复句中,“更”用在递进复句中。据此,又可排除B项。D项最为恰当,故选D。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A项,“好不好”错误,两面对一面,下文“给读者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写的是“好”的一方面,故下文没有与“不好”照应的内容;C项,“提供……内容”错误,搭配不当,应该是“提供……信息”;D项,照应不周,前面的“好”与后面的“多少”不照应。B项最恰当,故选B。3.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①注意力: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关注点:关心重视的地方。依据“它能够吸引读者的”可知,从习惯搭配角度看,“注意力”与“吸引”呼应更得当,故排除B项、D项;②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贯穿:穿过;连通。根据“于腰封的设计过程中”可知,“贯穿”与“过程”搭配更恰当,故选“贯穿”,排除A项、B项;③勾通:暗中串通;勾结。贬义词。沟通:使两方能通连。中性词。依据“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迅速了解图书内容的信息手段”可知,句中指了解信息的手段,应选用“沟通”,排除A项、D项;④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依据“优秀的腰封应是件的事儿”,句中是说优秀的腰封对图书装帧来说是好上加好的事情,因而选“锦上添花”更恰当,排除A项、D项。综上分析,C项最合适,故选C。【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4、1.AD2.颔联描绘了凄寒黯淡的画面。苦寒之冰与流水汇集在一起,天欲下雪,乌云低垂到山上。诗人借景抒情,以此景烘托此时诗人寂寞孤独的心情;为下文抒发情感奠定了感情的基调。【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A项,“危”是“高”的意思,并不是“危险”的意思。D项,颔联并没有表现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因为这并不是美景;尾联表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故选AD。2.本题考查鉴赏颔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意,立足颔联内容分析,第一步,抓住颔联中的意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颔联的画面;第二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并分析诗中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表情达意中作用。颔联“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的大意是:苦寒之冰与流水汇集在一起,天欲下雪,乌云低垂到山上。根据意象及其修饰语分析其意境特点,“冰”“流水”是“苦寒”的,“雪”是“欲”下的,“云”是“垂四面山”的,整个画面显得凄寒、黯淡。给人一种压抑感。借景抒情,其作用在内容上显然是借凄寒、黯淡的意境烘托此时诗人寂寞孤独的心情,并在结构上为下文抒发情感奠定了感情的基调。【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5、1.B2.(1)抒发了不计个人得失的豁达情怀。①从句中“何妨老不侯”一词来看,诗人认为自己功劳可与李广相比,但未“封侯”也无所谓,由此可见诗人对名利的看淡;②从诗中“自笑”等词句来看,诗人生活虽然生活贫穷但仍然一笑了之,可见诗人身上有着达观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③从诗人生平事迹来看,诗人尽管仕途不畅,几度浮沉,但仍然不失爱国之志,是一位心胸旷达的爱国诗人。(2)表达了无人赏识的悲愤感情。①从句中“何妨老不侯”来看,诗人认为自己功比李广却未被“封侯”,悲愤至极,因此用看似旷达之语来宣泄自己至悲至愤的情感;②从诗中“穷”“清愁”等内容来看,经济拮据,生活困顿,加上老友离去,自己被罢官十余年,难免使诗人心情郁结,悲愤难填;③从诗人生平来看,诗人屡遭排挤,仕途几度浮沉,爱国之志难以实现,中原河山恢复遥遥无期,忍不住借诗宣泄自己的悲愤之情。【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颔联‘孤’字照应上联‘白发’”错误,照应的是上联的“死尽”,因当年那些志道相合的朋友已经离世,所以诗人才会有“孤枕梦”。故选B。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白发飘飘躺在小船里,朝中那些和我意气相投的老朋友,都已经与世长辞了。万里河山出现在孤梦中,醒来只有五更的秋风秋雨和四面山围中浓重的秋意。郑虔生活贫困沉溺于酒,依然自得其乐。李广屡建奇功到死都不得封侯。又有何妨?况且还有少年时的风味积习,可以自由的用纸挥洒书写自己的心情。《枕上作》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在不寐之夜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诗的后四句,由回首往事生发开去,以豪放洒脱之词,抒发出深沉激烈之情。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哀。认为哪一种情感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比如认为抒发了不计个人得失的豁达情怀。“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唐玄宗时郑虔文才很高,他的诗、书、画,曾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而嗜酒。汉将李广长于骑射,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屡建奇功,但命运坎坷,终未封侯,最后自杀。陆游自信文可以比郑虔,武可以比李广,而自己晚年的遭遇也与郑、李相仿佛。就在写此诗的前一年,他已被准予致仕,实差和祠官一并勾销,不再食俸。“何妨”,是句中的诗眼,透露出诗人的心曲,“何妨”者,境界颇高,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正可作为注脚。诗人所关心的,决非自己的名位权势。大而言之,是国家的统一;小而言之,是品德的高洁。既不能进而兼济天下救苍生,便退而独善其身持操守,纵未封侯拜相,也无所谓。【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6、乘彼垝垣翱翔蓬蒿之间恢弘志士之气轻拢慢捻抹复挑浊酒一杯家万里山川相缪为政以德只争朝夕【解析】
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垝垣”“翱翔”“捻”“缪”的书写。【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7、1.A2.B3.作者借三幅中国画来谈对秋色的欣赏,由表象的自然美景到绘画艺术的审美,最后是哲学层面的思考。作者用具体的中国画来谈抽象的审美理论,由浅入深地告诉人们如何学会欣赏、体会审美的不同层次。4.作者认为不论山川、画图、人生都有欣赏的层次,当我们用心、用思想去欣赏时,就能获得人生多层次的启示,进入审美境界,获得欣赏的愉悦。同时,作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走进“欣赏”的天地。【解析】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注意词语的本义,二要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语境义。理解语境义的时候,可以看词语的主语是什么,再结合所在句子分析句中含义。本题选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信步”,可以联系毛主席的诗句“胜似闲庭信步”来理解“信”的含义,再联系语境“朋友们都说这山谷中的秋天,美到了极点。我在一个时晴时雨的周末,信步往寻”,可知这里的“信步”是“随意走动”的意思,不是“半信半疑地前往”。故选A。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但如果没有音乐素养和历史观,也是不能画出名画的”属于无中生有,作者只是列举了北宋的大画家崔白的《双喜图》,“那上面就充满了秋天的声音”,还提到“华新罗大画师挖空了心思,用图画表诗意,传达出十一世纪时大文豪欧阳修的萧飒意境”,但是并不是说“没有音乐素养和历史观”“不能画出名画”。故选B。3.本题考查鉴赏材料运用的手法技巧、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出材料的特点,再从整体思考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表现什么思想观点,从而得出答案。题目是作者列举《秋林人醉图》《双喜图》《秋声赋图》三幅中国画来谈秋色及中国画的欣赏,这样的设计有何匠心。首选分析这三幅图各自有什么特点。作者在第一段写了山谷中的美丽秋景后说道“即景生情,立刻想到了超逸绝群的石涛,他曾以‘上千气象’的彩笔,画了一幅《秋林人醉图》,这帧名作真是不凡”,可见列举《秋林人醉图》是表现自然美景的;接着作者由雁唳而想到“秋天不仅是图画,它也是音乐”,想到“北宋的大画家崔白,他有一幅《双喜图》巨轴,那上面就充满了秋天的声音”,可见列举《双喜图》是表现作者的审美已经超越了自然美景而上升到绘画艺术的审美;接着一对父女的对话使作者理解到审美是有层次的,“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画中的一幅名作《秋声赋图》”,可见列举《秋声赋图》是因为由对审美的领悟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思考。由此可知这三幅图代表着作者思考的逐步加深。再理解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目的,结合结尾点题的句子“由华新罗、欧阳修到崔白和石涛,从图文并茂到哲意深邃,只由于这眼前美景西风残照中的智者一语,我不但体认了清秋光景的妩媚丰美,而且深深地明白了那位老人的结语正意”,可知作者是用具体的中国画来谈抽象的审美理论,由浅入深地告诉人们如何学会欣赏、体会审美的不同层次。4.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以及分析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句子含义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角度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分析思想内容要结合关键段落或句子的提示思考。题目是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你一旦明白,就是‘我们’了”这句话的理解。首先理解“明白”什么。结合老者的话“一切都有个层次,计算机、教室、小径春耕、夏耘和丰收的秋稼也都有一个层次”“这就是意境上的不同了。在我看来,秋天是一首牧歌,一首清醇的牧歌!”,可见老者是认识到对事物的认知是有层次的,再结合“在我看来”“我也不希望你现在就能懂,但是你将来会有懂得的一天”,可见要达到认识的高层次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或者说需要用心、用思想去思考;而作者也由此感悟到“难道对秋的欣赏,竟有偌多层次?”,可见应该“明白”的是,不论山川、画图、人生都有欣赏的层次,当我们用心、用思想去欣赏时,就能获得人生多层次的启示,进入审美境界,获得欣赏的愉悦。再理解“我们”的含义,“你一旦明白,就是‘我们’了”,意思就是你一旦获得了人生多层次的启示,进入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就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了。此句表达了作者的期望,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走进“欣赏”的天地。【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本文要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做体验式赏析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地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感悟。本文写的是云,从北方到南方、从自然到人事、国家,关涉了方方面面,重在写其对人生的思考对国家对未来的关注和担忧,写卢先生,其实是给我们树立一个榜样,表达了作者的欣慰、喜悦和希望,浸透了作者对生活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文章与其说是写云,还不如说是写人生感悟,以云喻人,借云抒情,借云明理。组织答案时,既要有高度凝练的总结概括,又要紧密结合原文内容,条理清楚地阐述概括。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时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这类形象,我们称之为“事物形象(物象)”。高考中的散文鉴赏一般会把物象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8、1.D2.C3.B【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错误,原文相关信息在第⑤段“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可见原文是说“表面看去好像是”,其实不是,也就是说人们的行为还是受规律约束,且原文还说“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D项曲解文意。故选D。2.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采用不破不立的写法,先摆出错误观点,然后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我们不是‘人治’的社会,而是礼治社会”错误。文章采用了破立结合,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比如开头段便体现了破立结合,“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且全文论证的观点也不是“我们不是“人治”的社会,而是礼治社会”,原文信息说“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主体部分主要是说乡土社会的特点为“礼治”。故选C。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人都会逃避法网”曲解原文,原文相关信息在第④段第三、四句,原文表述为“人可以逃避法网”,可见选项表述绝对。C项,“只有依靠法律才能去应付新的问题,这就是‘法治’”错误。原文相关信息在第⑥段“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这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旦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可见”只有……才”说法绝对化,只是说传统效力无法保证。D项,“这里所谓的‘礼治’就是普通所谓的‘人治’”错误。原文相关信息在第⑦段第一、二句,原文表述为“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可见选项表述绝对。故选B。【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一般是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内容深奥的句子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解题方法:(1)一般情况下:考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语,即可准确解题。(2)若句子意思比较含蓄,则可采用“还句入文”法,将考查的语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并特别注意其与上下文的关系。9、1.B2.D3.①园艺产业不能单打独斗,要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做大做全,拥有自己的品牌。②园艺产品设计要遵循“生态环保”“安全保障”的理念,同时,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水平的指导。③园艺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设计者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园艺的欣赏层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曲解文意,并非“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在夏季时不用空调”。原文表述为“中国馆为了减少场馆内的空调使用次数”“降低空调使用能耗”。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D项,“导致”强加因果;原文说“由于吉林省对园艺产业文化的认识不足,内涵不够丰富,园艺产业的发展以观赏为主”。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①荷兰在园艺产业方面是“尖子生”,它们认为“整个行业的形势现已不适合企业单打独斗,而是应该拥抱‘全产业链协作’”。②依据材料一“将风输送到场馆给室内降温”,以及材料二所说的“‘生态环保’‘安全保障’在荷兰园艺产业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商业噱头”,可知园艺产品设计要遵循“生态环保”“安全保障”的理念。③依据材料三中提到的“我国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下,进而导致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不够全面”,可知我国园艺业若想发展,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水平的指导。④依据“产业的内涵需要文化来丰富,产业的灵魂需要文化来承载”,可知园艺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设计者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园艺的欣赏层次。⑤依据结尾所说,“在于它本身具有美感,体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造型、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都跟企业品牌文化密切相关”,可知我国园艺业若想发展,需做大做全,拥有自己的品牌。10、1.B2.D3.C4.C5.B6.(1)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你们的缘故啊。(2)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3)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B项,句意为: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意:念头。故选B。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A项,连词,表目的,来/词,按照。B项,助词,凑足音节,表示停顿/代词,这,此。C项,代词,指他/代词,指书。D项,均为介词,在。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读书人高兴地说:“朝廷将依靠学馆选拔人才。”他们争相希望到学馆里学习。祖父笑着说:“官员把这件好事当作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士欢言”“言”之后是说话的内容,“言”之后断开,排除AB;“公笑曰”,“公”主语,之前断开,排除D。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把握人物品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②写苏序乐善好施;③写苏序待人宽容;④写苏序疾恶如仇。①写苏序读书只求通其大意,写其读书情况;⑤写苏序不过问苏洵的学习情况,写其教育情况;⑥写苏序如果能有所任职,必能成就功名,写其才能。这三句话均不能体现苏序的可贵品质。故选C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B项,“他还宽慰城里居民”,文中写他宽慰太夫人,没有写他宽慰其他人。故选B。6.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固”,本来;“鬻”,卖掉;“尔”,你们。(2)“弃”,放弃;“行”,将要。(3)“既而”,不久;“力学”,努力学习;“卒”,最终。【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之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把它们送给他人立即用完。因此变得穷困以致多次被困于饥饿寒冷中,然而他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你们的缘故啊。”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最终不惩治他们。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高兴地说:“朝廷将依靠学馆选拔人才。”他们争相希望到学馆里学习。祖父笑着说:“官员把这件好事当作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因为儿子苏涣进用于朝廷,他被授予大理评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视为荣耀的事,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增加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祖父见解独到,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都像这样。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11、1.C2.C3.A4.①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②处于安定状态的人可以和他人共同行仁义,可是处于危难之中的人容易和他人一起做坏事。5.B6.①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②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③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C项,句意为: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恤:救济。故选C。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A项,“而”表修饰,不译,或者译为“着”“地”。B项,“以”连词,可译为“为了”“以便”。C项,前者“相”,相互;后者“相”偏指“我”。D项,“虽”,即使,让步假设连词。故选C。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A项,“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错误,“建国立君以礼天下”,意思是“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故选A。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利”,意动用法,觉得有利,此处是觉得很好;“裋褐”,粗布短袄;“甘”,意动用法,认为甘甜,此处是觉得香甜。(2)中“安民”,处于安定状态的人;“危民”,处于危难之中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学院学生晚出、晚归、不归管理办法
- 2025年度绿色生态园承建及景观装修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计件工作制职工聘用协议版B版
- 2025年度电商平台短信催收合作协议范本3篇
- 2024年版公司员工通勤巴士租赁协议版B版
- 2024年赡养老年人义务合同示例一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及练习五课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大简答题)
- 学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图
- 2024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通关试题库(有答案)
- 广西崇左凭祥海关缉私分局缉私辅警招聘笔试真题2023
- 食材质量控制方案
- CNC技理考(含答案)
- 员工互评表(含指标)
- 小收纳大世界-整li与收纳(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知到智慧树答案
- BOSS GT-6效果处理器中文说明书
- EIM Book 1 Unit 5 Successful people单元检测试题
- 吉林省自学考试毕业生登记表
- 切线长定理、弦切角定理、切割线定理、相交弦定理93336
- 重庆市公路水运工程工地试验室管理实施细则
- 销售员心态突破与自我激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