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法律与教化章节综合_第1页
2024北京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法律与教化章节综合_第2页
2024北京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法律与教化章节综合_第3页
2024北京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法律与教化章节综合_第4页
2024北京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法律与教化章节综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北京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

法律与教化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4北京朝阳高二上期末)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大钧)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词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朱元璋)

对比上述两则材料所得出结论,较为准确的是()

A.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B.士人承担教化的重任

C.推广重视家训的经验D.乡约逐步带有强制力

2.(2024北京朝阳高二上期末)

云梦秦简.均工律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功),其后岁赋红(功)与故等。

新工匠开始工作,第一年要求达到规定产额的一半,第二年所收产品数额应与过去作过工的人相等。

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工师好好教导,过去作过工的一年学成,新工匠两年学成。

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籍书而上内史。

能提前学成的,向上级报告,上级将有所奖励。满期仍不能学成的,应记名而上报内史。

由此可知政府()

A.重视技术的研发B.强化对市场的管理C.关注技能的传习D.严控产品制

作程序

3.(2024北京朝阳高二上期末)《》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

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中可填写的是()

①唐律疏议②永徽律疏③二年律令④问刑条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2024北京朝阳高二上期末)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时间和历史事件对应准确的一组

是()

6世纪13世纪16世纪20世纪

A.①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②近代律师制度建立的法律基础出台

B.①英国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②西欧的基督教分裂成天主教和新教

C.①法国加快统一法律,法律体系日益成熟②美国黑人、原住民、妇女享有完全公民权

D.①欧洲国家出现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②新教倡导积极入世,以图缓解宗教冲突

5.(2024北京延庆高二上期末)下列关于《唐律疏议》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②在此基础上唐朝又颁布了《贞观律》

③法律和儒学结合紧密④后来王朝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法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2024北京西城高二上期末)秦律规定有人在路上受到伤害,在出事地百步以内的过路行人如不加援救

要受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有关于“见义勇为”的法律条文。这反映出()

A.自秦开始,儒家思想逐渐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B.道德重在引导,法律强调防范,二者无相关性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能用法律手段来推进

D.《民法典》对古代中华优秀法律文化有所继承

7.(2024北京西城高二上期末)《北史•酷吏传》序言记载,“为国之体有四焉: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

曰法令,四曰刑罚。仁义、礼制,教之本也。法令、刑罚,教之末也。无本不立,无末不成”。该材料意在

说明()

A.礼制的核心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B.礼教具有强制性法律化的特征

C.法令与刑罚密不可分,相辅相成D.礼法共同承担治理国家的功能

8.(2024北京昌平高二上期末)1895年纽约州通过了《面包房法案》,禁止面包房老板让雇工每天工作

10小时以上。1905年,面包房老板洛克纳违反该法律,法院对他处以50美元的罚金。他不服判决,提出

上诉。最高法院判定他胜诉,因为法官认定,对于自己的事务签订合同的普遍权利是由宪法第14条修正案

所保护的个人自由权的一部分。这表明美国()

A.司法实践遵循先例B.联邦宪法是司法最高依据

C.法官作用极其有限D.法律充分保障了劳工权力

9.(2024北京丰台高二上期末)1764年,意大利人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在法官判决之

前,一个人是不能被定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

对他的公共保护。”这体现了()

A.分权制衡原则B.契约自由原则C.无罪推定原则D.政治中立原则

10.(2024北京丰台高二上期末)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法律条文铸在象征国君地位的金属鼎上,

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将《十二铜表

法》刻于铜牌之上并公布。两部法律的共同点有()

A.引发了德治与法治之争B.都消除了各自的社会矛盾

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求D.代表本国法律的最高成就

11.(2024北京东城高二上期末)《拿破仑法典》从基本原则到法律术语都继承了罗马法。1900年德国民

法典也以古罗马的《法学汇编》为蓝本。马克思曾指出:“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

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据此可知()

A.罗马法中私法内容更具有代表性B.西方法律制度缺乏自身应有的个性

C.“英美法系”比“大陆法系”完善D.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12.(2024北京东城高二上期末)英国《大宪章》对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经济关系作了明确约定。例如,大

贵族领地要按照原有封建习惯缴纳封地继承金,1216年基本定为100镑。但1220—1247年间的《国库卷档》

记载的征收数目,则包括500、1000镑甚至1332镑。1230年,尚欠国王债务的贵族多达80人,其中有人

负债高达1163镑。据此可知,《大宪章》签署后()

A.契约的履行取决于国王及贵族的意愿

B.英国宪政历史发展的历程大大加快了

C.公平、正义、义务的契约精神得到传承

D.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未能有效协调

13.(2024北京东城高二上期末)如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分律令内容,其共通之处是()

政权(或时期)律令内容

曹魏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西晋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

北魏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

A.以尊卑亲疏作为量刑依据B.礼法结合的立法特色

C.法律不完善实施血亲复仇D.开始尝试“引经注律”

14.(2024北京东城高二上期末)《韩非子•八经》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

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据此判断,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视()

A.人情好恶B.道德教化C.法治建设D.轻刑薄赋

15.(2024北京海淀高二上期末)随着对外扩张,拿破仑曾在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和地

区强制推行《法国民法典》。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这些欧洲国家发现消除《法国民法典》的影响是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只好沿用。这说明()

①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②欧洲各国对拿破仑战争的危害缺乏认识

③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民法典》的理念

④拿破仑战争引发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2024北京海淀高二上期末)下列材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

则当涂之弟也。力强大

②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九品以上官员均由中央任命。

明朝司法特别重视实践中“例”,《问刑条例》多次修订,最终采取“律为正明朝法律体现了律例合

文、例为附注”的形式。编的特点

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多为康熙“圣谕十六条”、雍正《圣谕广训》,并常常援乡约为政府利用、与法

引《大清律例》。律合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7.(2024北京西城高二上期末)政治制度与法治建设

——参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资料绘制

(1)依据材料一,写出图1和图2行政区划示意图分别对应的朝代,选择其中一幅图,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其反映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20世纪初,英、日、美等国表示,如果中国能改良法律,就放弃其在华领事裁判权。1902年,

清政府任命沈家本(1840-1913)为修律大臣。1904年,修订法律馆正式开馆。沈家本提出“法立而不行,

与无法等,世界未有无法之国而长治久安者”。北洋政府频繁进行制宪活动,并大量援用清末法律。

时间沈家本参与的重大修律事件(部分)

1906年主持修订《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和《刑事民事诉讼法》

1906年《破产律》等获准颁行

1907年拟定《看守所规则》,提出改建新式监狱

1905-1909年翻译《德意志刑法》《法典论》《西班牙国籍法》等几十部法律文献

1912年撰写的《汉律摭遗》定稿,此书全面记载和分析汉律,并且对比唐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沈家本为近代中国法治建设做出的贡献。

18.(2024北京丰台高二上期末)法治。

材料一在西周社会中,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刑罚体系,礼与法相混淆。西周后期,统治阶级的司法统治

经验越来越丰富,于是“法”的概念开始逐渐从礼治中剥离出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

了德治和仁政、法治和刑罚的不同社会观念,从中分离出了礼与法。在秦朝时期,法治和礼治的对峙到达

了高峰。但是到西汉中期,随着社会的稳定统一、礼与法的关系再度发生了变化。统治者开始将儒家思想

作为立法的主要指导思想,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强调德刑并用,德主刑辅。

——牛首强《中国古代法中礼与法关系的演进探思》

(1)依据材料,概括西周至汉代法治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这一时期,经济立法相对较少,经济法尚未以一门专业法学和一项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形式出现。

1949年

《土地改革法》提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

至1978

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规范了计

划经济体制下工业企业管理体制

开始了规模空前的经济立法活动,制定一批系统性、原则性、基础性经济法律法规。《关于1984

1979年

年农村工作的通知》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

至1991

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等

经济立法呈爆发式增长,相关市场经济的许多重要基本法如《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票

1992年

据法》等均在此期间出台。我国依循国际惯例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中华人

至2012

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通过了《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对外贸易法》

・依据史际春《改革开放40年:从懵懂到自觉的中国经济法》等编制

(2)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立法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任选两个时期,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和阐释经济立

法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19.(2024北京昌平高二上期末)中国古代法律

材料一夫自轩辕以来,代有刑官,而五刑之法渐著,其详弗可复知。逮魏文侯师于李悝,始采诸国刑

典,造《法经》六篇。汉萧何加以三篇,通号《九章》。曹魏刘劭又衍汉律为十八篇。晋贾充又参魏律为

二十篇。唐长孙无忌等又取汉魏晋三家,择可行者,定为十二篇,大概皆以《九章》为宗。历代之律,至

于唐亦可谓集厥大成矣。

——【明】刘惟谦等《进大明律表》

材料二明代法律形式包括《大明律》《大诰》和榜文等。

《大明律》吸收了《唐六典》《元典章》以职官分类编制法典的长处,创立了以六部分类的新体例。

《大明律》共七篇,“名例”以下,分别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和工律六篇。其在定罪量刑上

侧重尊君。《大明律》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

《大诰》是由朱元璋编订的特别法。朝廷规定,每家每户都要有一本《大诰》。如家里不收藏《大诰》、

不遵守《大诰》,要“迁居化外,永不令归”。读书人要向普通百姓宣讲《大诰》,科举考试也要从其中

出题。

榜文是明初一种文告形式的单行法规。朱元璋创造了“教民榜文”之类的普及政教法令于民间的制度,

让“里老人”宣讲简明扼要的“圣谕”,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

作非为”,并把这些内容刻石立碑,以为教民之用。

----摘编自朱勇主编《中国法制史》

(1)结合所学,给材料一中法律编纂的历史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立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024北京东城高二上期末)中国古代法治

材料一春秋末期,由于各诸侯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进入封建制社会的步伐也不一致。

城濮之战以后,晋楚二强南北对峙,郑国居二大国之间,腹背受敌。公元前605年以后,郑国内部政治混

乱。公元前536年,子产公布新制定的刑书。刑书的具体内容不可知,但从晋国奴隶主贵族叔向的严厉谴

责中可知,刑书的目的是将新的田制、赋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春秋末期,学术文化开始步入民间,

社会文化水平得到提高。郑国本来就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沉积带,具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因此,公布成文

法有可能最早在这里出现。

——摘编自李力《论春秋末期成文法产生的社会条件》

材料二耶律楚材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归降蒙古后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

元太宗(窝阔台)的重视,他的法治思想及实践,对蒙元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蒙古政权初建)州郡长吏,生杀予夺任性,至孥人妻女,取货财,兼土田。太祖接受了耶律楚材的

建议:勿擅征科、严禁滥杀无辜,对违犯者重法惩处。

他在给太宗奏书《陈时务十策》中讲“信赏罚正名分、给俸禄、官功臣、考殿最(古代对官吏政绩或

军功的考核)、均科差、选工匠、务农桑、定土贡、制漕运”十项政事,“皆切于时务,悉施行之”

蒙古族世代相沿的习惯法内容规定简单、野蛮而又残酷。蒙古灭金以后,如何编籍汉地户口引起了朝

臣的争议。多数朝臣主张“以丁为户”,耶律楚材反驳说:“自古有中原者,未尝以丁为户,若果行之……

丁逃,则赋无所出,当以户定之。”由于耶律楚材坚持按户定赋,得到太宗许可并实施。

——摘编自张志勇、李庆恒《试论耶律楚材崇尚法治的思想与实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末期法律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耶律楚材法治思想及实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两则材

料对应的人物可以看出,第一则材料是乡绅提倡注重道德,第二则材料则是皇帝以行政命令进行道德劝谕,

逐步带有强制力,D项正确;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非在宋代,排除A项;朱元璋不属于士人,排除B项;

材料中的内容不属于家训,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秦朝时期(中国)。材料“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功),其后岁赋红(功)与故等”“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

新工二岁而成”体现的是秦朝通过法律形式来对工匠技能培养进行规范,体现的是政府关注技能的传习,C

项正确;中国古代政府轻视技术的研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市场的管理,强调的是技能的传习,排

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产品制作程序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徽律疏》一般指《唐

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

确立的标志,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二年律令》是西汉早期的一部重要法律文献,③与材料无关,

排除B、C项;《问刑条例》是明代的一种法律形式,它是《大明律》的子法律,④与材料无关,排除D

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3至16世纪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时,英国通过《自由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

限原则;16世纪时,欧洲进行宗教改革,西欧的基督教分裂成天主教和新教。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

确;1878年德国颁布的《国家律师法》奠定近代律师制度基础,排除A项;直到20世纪,黑人、原住民

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排除C项;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

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华

法系确立的标志,这一法律体现了法律和儒学结合紧密,成为唐以后王朝法律的蓝本,①③④正确,C项正

确;《贞观律》的基础是《武德律》,而非《唐律疏议》,②错误,排除排除A、B、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

秦朝(中国)。秦朝法律引导人民见义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鼓励人们见义勇为,说明《民法

典》对古代中华优秀法律文化有所继承,D项正确;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并未融入法

典,排除A项;道德重在引导,法律强调防范,二者相互补充,存在关联,排除B项;法律手段只是推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北史・酷吏传》是唐朝李延寿所著,据材料“仁义、礼制,教之本也。法令、刑罚,

教之末也。无本不立,无末不成”可得出意在礼法共同承担治理国家的功能,D项正确。A项史实表述正确,

但材料说的是礼法共治问题,排除A项;礼教体现不出强制性法律化的特征,排除B项;C项史实表述正

确,但材料说的是礼法共治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95年至1905年的

美国。根据材料“禁止面包房老板让雇工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最高法院判定他胜诉”“对于自己的事务签订

合同的普遍权利是由宪法第14条修正案所保护的个人自由权的一部分”及所学可知,最高法院以纽约州议

会通过的《面包房法案》违宪为由判定洛克纳胜诉,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制衡,说明在国家权力结构

层面上,联邦宪法是司法最高依据,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司法实践遵循先例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

料并不是强调法官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劳工权力得出充分保障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

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64年的意大利。材料表明一个人只要不能断定他是有罪的,那么社会就应该对他有公共保护,

可知这是无罪推定原则,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无罪推定,不涉及分权制衡,排除A项;材料没有契约

的内容,不涉及契约自由原则,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一个人在断定他无罪之前,他是无罪的,不涉及

政治中立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罗马)。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是中国成文法的开端,反映了先秦

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将法律公布出来,有利于削弱旧贵族的势力,符合当时社会转型的趋势,罗马共

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符

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铸刑鼎在中国引发了德治与法治之争,但在古罗马没有引发德治与法治

之争,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但没有消除社会矛盾,中国“铸刑书”也不能

消除社会矛盾,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的开端,但不是最高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罗马和近代西方。

由材料“《拿破仑法典》从基本原则到法律术语都继承了罗马法”、“德国民法典也以古罗马的《法学汇编》

为蓝本”可得出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D项正确;材料强调

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立法的影响而非罗马法的内容,排除A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司法

独立,强调保障个人的权利,并非“缺乏个性”,排除B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各有其优劣,“‘英美

法系‘比'大陆法系‘完善”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3世纪前期的英国。据材料“1216年基本定为100镑。但1220—1247年间……则包括500、1000镑

甚至1332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大宪章》虽然对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经济关系作了明确约定,但是国王

加重征收数目的行为并没被限制住,损害了贵族利益,这说明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并未能有效协调,D

项正确;契约一般有法律支撑,虽然也有不履行契约的现象,但是绝不能说契约的履行取决于个人的意愿,

A项不符合价值观,史实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英国宪政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不是“大大加快”,排

除B项;材料反映了契约精神遭到破坏,不是传承,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曹魏“贼斗杀人”,子弟可依照“古义”追杀贼人;西晋规定“峻礼教之防,

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北魏规定“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儒家礼制

对法律的影响、礼法结合的特色,B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尊卑亲疏作为量刑依据仅属于西晋的律令内容,

排除A项;根据材料,法律不完善实施血亲复仇仅属于曹魏律令的内容,排除C项;西汉时期已经开始尝

试“引经注律”,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提倡法治建设,C

项正确;人情有好恶是重视法治的依据,排除A项;道德教化和轻刑薄赋是儒家的主张,排除BD项。故

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初期欧洲。《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

财产不受侵犯,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法国民法典》在欧洲各国的沿用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①正确。据材料,欧洲国家的封建势力意图在战后消除《法国民法典》的影

响,表明对拿破仑战争的危害有所认识,②错误。据材料“欧洲国家发现消除《法国民法典》的影响是不可

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只好沿用”可知,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民法典》的理念,《法国民法典》对欧洲各

国产生了重要影响,③正确。材料主旨是《法国民法典》对欧洲的影响,没有“民众强烈反抗”相关信息,④

错误。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

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形成高级官员多由门阀士族子弟担任的局面,①正确。隋唐以后,九

品以上官员均由中央任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官员选任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②错误。明朝在司法实

践中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

律例合编的体例,③正确。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

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

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④正确。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1)朝代:图1为西汉;图2为元朝。

图1:西汉初期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在郡县制辖区内,中央机构实行内外朝制度,由皇帝实际控制,

内朝由皇帝的亲信组成;地方设郡县,由中央任命官吏管理。在诸侯国领地内,大国下辖若干郡,诸侯享

有任命官吏等大权。

图2: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直接管理大都附近地区;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

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一类设行省管

辖,实施与内地一样的制度;另一类设专门机构管理,如由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⑵评析: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随着西方法治思想输入,中华法系面临向近代转型的问题,清政

府希望通过变法修律等手段来探索中国的出路。

沈家本临危受命,负责修订法律,提出健全法制,严格执法等法治思想。他整理中国古代法律,翻译西方

法典,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主持编订符合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新法律。

面对民族危机,以沈家本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有识之士,为收回司法权而努力,将中华传统法治文明和世界

优秀法律成果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法治近代化的进程。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和元朝时期的中国。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外

朝制度是汉武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因此图1是西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因此图2是元朝。

简述: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图1反映的是内外朝制度和郡国并行制,可结合两个制度的

含义及影响进行分析,如西汉初期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在郡县制辖区内,中央机构实行内外朝制度,

由皇帝实际控制,内朝由皇帝的亲信组成;地方设郡县,由中央任命官吏管理。在诸侯国领地内,大国下

辖若干郡,诸侯享有任命官吏等大权。又如图2反映的是行省制,可结合行省制的含义、特点和影响进行

分析,如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直接管理大都附近地区;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

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一类设行

省管辖,实施与内地一样的制度;另一类设专门机构管理,如由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评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英、日、美等国表示,如

果中国能改良法律,就放弃其在华领事裁判权”“清政府任命沈家本(1840-1913)为修律大臣”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随着西方法治思想输入,中华法系面临向近代转型的问题,

清政府希望通过变法修律等手段来探索中国的出路;“沈家本提出‘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世界未有无法之

国而长治久安者'”“北洋政府频繁进行制宪活动,并大量援用清末法律”和所学可知,沈家本临危受命,负责

修订法律,提出健全法制,严格执法等法治思想。他整理中国古代法律,翻译西方法典,关注社会经济发

展,主持编订符合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新法律;面对民族危机,以沈家本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有识之士,为收

回司法权而努力,将中华传统法治文明和世界优秀法律成果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法治近代化的进程。

18.(1)由西周时期的礼法混淆,到法逐渐从礼治中剥离出来,再到礼法礼法对峙,再到西汉中期的礼法结

合。

(2)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代发展需要,经济立法不断与时俱进。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为适应农村土地改革需要,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为适应新民主主义社会向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

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有企业管理的需要,通过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

第二阶段:1979年1991年。为适应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需要,开始了规模空前的经济立法活动,

制定一批系统性、原则性、基础性经济法律法规;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颁布了《关于1984年

农村工作的通知》;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

暂行规定》;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广东省经济特区

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

第三阶段:1992年至2012年。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颁布了相关市场经济的许多重要

基本法;为适应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

条例》;为适应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颁布了《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至汉代(中国)。据材料“西周社会中,并没有形

成专门的刑罚体系,礼与法相混淆”可知,礼法相混淆,据材料“'法'的概念开始逐渐从礼治中剥离出来。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德治和仁政、法治和刑罚的不同社会观念,从中分离出了礼与法”可

知,礼法分离,据材料“在秦朝时期,法治和礼治的对峙到达了高峰”可知,礼法对峙,据材料“西汉中期,

随着社会的稳定统一、礼与法的关系再度发生了变化。统治者开始将儒家思想作为立法的主要指导思想,

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强调德刑并用,德主刑辅”可知,礼法结合。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据材料“济立法相对较少,经济法尚未以一门专业法学和一项独立的法律部门

的形式出现”可知,经济立法相对较少。据材料“《土地改革法》提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可知,适应了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需要,对于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恢

复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时期的经济政策。”及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正值三大改造时期,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

渡,在宪法中适时确立了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伴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在《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中规范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企业管理体制,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

要。

第二阶段:1979年1991年。据材料“开始了规模空前的经济立法活动,制定一批系统性、原则性、基础性

经济法律法规”及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

改革开放的决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立法的需求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了空前的经济立法

活动。此时期的立法适应了改开开放的需要,如“《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

在15年以上”适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

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适应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提高企业活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