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油市太白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名句名篇默写(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江油市太白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名句名篇默写(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江油市太白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名句名篇默写(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江油市太白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名句名篇默写(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江油市太白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名句名篇默写(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白中学高二上名句名篇默写训练(解析版)《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1.在《〈论语〉十二章》中,写所谓“好学”必须是能自觉抵制过分的物质欲求、排除干扰的两句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提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还要求君子“就有道而正焉”,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礼何?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乐何?6.在《〈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句写孔子愿意一生践行仁道,哪怕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仁道也心甘。7.在《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句从时间角度表现了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8.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话来概括。9.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0.《<论语>十二章》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表达的意思相似并成为后世儒生修身养德的座右铭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1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儒家重义轻利的高尚义利观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3.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4.历代儒家文人将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质彬彬”一句阐释了成为君子的条件;用“君子喻于义”一句阐释了君子的义利观。15.在《论语·雍也》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两句说明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内外兼修才能成为君子。1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7.在《<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18.《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继而得出了处理好朴实与华美的关系才能成为君子的结论。19.《〈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0.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2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3.《论语·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句,说出了士人和君子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应严于律己。24.《论语·泰伯》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5.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的具体原因是“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26.《论语·泰伯》中,“士不可以不弘毅”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而其原因是“任重而道远”。27.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任重”的原因是“仁以为己任”,“道远”的原因是“死而后已”。2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吾往也”。29.《论语·子罕》中,孔子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为喻,说明做事停止在于自己;以“譬如平地,虽覆一篑”为喻,说明做事前进也在于自己。30.《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3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32.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在《<论语>十二章》中,子贡让孔子传授给他一个“一字真理”,即“一字箴言”的句子是“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的答复是“其恕乎”。33.《论语》里曾子认为夫子之道就是“忠恕”,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强调的是一种换位思考的精神。34.《〈论语〉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3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3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天下归仁焉”。3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与别人的句子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克己复礼为仁”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天下归仁焉”的效果。3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0.在《论语·颜渊》中,听完了孔子所说的仁的细则,颜渊所说的两句话是“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4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为仁”,指明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的从师观的句子是“就有道而正焉”。42.《增广贤文》有言“知彼知己,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讲的道理相似。43.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因为《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即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讽刺方法。4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指出“克己复礼”的具体做法是:除了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外,还要“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并可以多认识些鸟兽草木的名字。46.《<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诗经》的教育功能,从近切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主的句子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4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即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即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48.《论语·里仁》中,孔子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两句告诫弟子们既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又要加强自我反省。49.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学《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还可以拓展知识。50.《<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鼓励学生“小子何莫学夫诗”,因为《诗》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还具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用途。《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1.《大学之道》中,写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句子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2.‌《大学之道》与孟子“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强调内在的德行要转化为实践,由己及人,体现大学之宗旨的句子是“在明明德,在亲民”‌。3.《大学之道》中阐明了大学的宗旨,其中写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的句子是“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大学之道》中,用“在止于至善”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写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5.《大学之道》中,写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写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获得学问的句子是“格物而后知至”。6.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的关系,应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7.《大学之道》中,阐述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8.《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恰当的句子是“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9.《大学之道》中提到性情安和才能思考周全,思考周全才能处事合宜的句子是:“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10.《大学之道》中,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11.《大学之道》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阐述了万事万物都有本末始终的道理。12.《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3.《大学之道》中,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14.《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15.《大学之道》中,写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句子是“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6.《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的句子是“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7.《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先修其身”,修身的前提条件是“先正其心”。

18.《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的句子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9.《大学之道》中,写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的句子是“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20.《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的句子是“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21.《大学之道》中,论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22.《大学之道》中,写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的句子是“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23.“心学家”王阳明为获得正确的认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这一行为正体现了《大学之道》中的“致知在格物”;同时启示我们探究精神的积极作用在于“物格而后知至”。24.《大学之道》中提出了大学的宗旨和具体条目,并强调各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因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可见“修身”关乎家国天下。25.《大学之道》中,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写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的句子是“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6.《大学之道》中,写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7.“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们经常引用的古语,强调家族关系理顺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了才能使天下太平,此句来源于《大学之道》中的“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8.《大学之道》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修身”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上至国君、下至黎民,无一例外。29.“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大丈夫当扫天下,而始于扫足下,在《大学之道》表达同样道理的句子是: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30.儒家讲究修养品性,《大学之道》中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全民修养品性,才能巩固根本。《〈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1.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两句与《<老子>四章》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老子》第十一章中,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两句指出“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4.《〈老子〉四章》中,讲述揉和陶土做成器皿的句子是“埏埴以为器”,讲述开凿门窗建造房屋的句子是“凿户牖以为室”。5.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6.《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两句,阐释了违背常规的行为不会带来长久有效的结果的道理,和“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的意思相似。7.《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认为“自我夸耀,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不能长久下去”的句子是: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8.《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9.《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写急躁冒进、自以为是、自我炫耀的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的句子是“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10.《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写人们常常厌恶“余食赘行”,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的句子是“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11.《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用“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两句写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1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写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的句子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写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的句子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4.《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显露迹象时容易解决的句子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1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治理的句子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句子是“其脆易泮,其微易散”。17.《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与荀子《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有异曲同工之妙。18.《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大树为喻,论述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春秋末期《老子》第六十四章。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20.《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两句指出不顺应自然规律强为,肯定会失败;紧紧把持东西不放,反而会失去。2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有道之士遵循规律自然无为,所以不会失败句子是“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2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束,就不会有失败的事的句子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句子是“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24.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认为车的功用产生于车毂的中空处的句子是“当其无,有车之用”。25.《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认为器皿的功用产生于器皿的中空处的句子是“当其无,有器之用”。26.圣人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学习众人所不具备的知识,默默地补救众人所犯下的过错。《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四章中老子用“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阐明这个道理。27.《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意思相近的句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8.《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9.《〈老子〉四章》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30.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31.《〈老子〉四章》中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谦虚内敛,不要自夸自大,因为“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一句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3.《〈老子〉四章》中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4.《〈老子〉四章》中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35.《〈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常于几成而败之”,如果能做到“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36.《〈老子〉四章》中,指出真正强大的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还要能战胜自己的两句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7.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38.《〈老子〉四章》中指出知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的句子是“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39.《〈老子〉四章》中指出事物安然未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的句子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40.《〈老子〉四章》中指出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的句子是“其脆易泮,其微易散”。41.《〈老子〉四章》中指出千里的行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的句子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2.《〈老子〉四章》中指出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的句子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43.《〈老子〉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44.圣人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学习众人所不具备的知识,默默地补救众人所犯下的过错。《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四章中老子用“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阐明这个道理。45.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才不至于功败垂成。正如《老子》中所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46.《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设喻,接着又以“九层之台”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的道理。47.《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写急躁冒进、自以为是、自我炫耀的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的句子是“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48.《〈老子〉四章》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49.《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来比喻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50.在《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关于有志和长久的精彩论述是“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两句称赞了《离骚》在讨论君王的修为、国家的治理时表述全面而有条理。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天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9.《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辞简练、含蓄隐晦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10.《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离骚》的内容,认为它反映了屈原志趣品行的两句是:“其志洁,其行廉”。11.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特点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12.《屈原列传》中“盖自怨生也”和“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两句都直接表明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13.《屈原列传》中,作者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14.《屈原列传》中,指出小人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处境的句子是:谗人间之,可谓穷矣。15.《屈原列传》中,屈原感受到君王听信谗言的句子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1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两句,对《诗经》中的诗进行了独到的评价。1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和“中述汤、武”这三方面。1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9.中国古人善于在小与大的思辨中获得启示。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寓意言小旨大,韩愈《师说》中用“小学而大遗”批评了舍大择小的现象。20.《屈原列传》中,作者连用五句意思相同的话语,以强调的方式表现屈原心怀家国、至死不渝的心志和节操,并作出了“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极高评价。21.《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3.父母是我们的港湾,《屈原列传》中写人在悲痛中会呼唤父母的句子是“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24.《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2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特点的两句:“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27.《屈原列传》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认为得到完整体现的人文道德与国家治理的两句话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28.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29.《屈原列传》中,作者写屈原不被尘世污垢所辱,出淤泥而不染的两句是: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3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3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3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赞扬屈原面对种种邪恶,始终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品格的句子是“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33.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人们在处境艰难时就会追念本源,如在“劳苦倦极”时就会呼天喊地,在“疾痛惨怛”时则会呼喊父母。35.《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自动地远离脏污,像蝉脱壳那样摆脱肮脏的境地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36.《屈原列传》中写屈原品行清正,所以不被污浊官场所容的两句是:其行廉,故死而不容。37.在《屈原列传》中,“蝉蜕于浊秽_”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句将屈原志趣的高洁与日月类比,对其进行高度评价。3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39.《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两句揭示了《离骚》言浅意深、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4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做出了高度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相比,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过秦论》理解性默写1.贾谊《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两句,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的地势。2.贾谊《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一句写出了秦孝公君臣对周王室的觊觎,而“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则表现出秦始皇夺取天下后对百姓的奴役。3.在《过秦论》中,作者运用两个物象“席”和“包”来写出秦孝公野心勃勃的两句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4.在《过秦论》中,秦国“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经过内外两个方面的努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土地。5.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国向东面和北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6.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两句说明诸侯国不惜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7.《过秦论》中论述商鞅帮助秦孝公“备耕备战”的句子是“务耕织,修守战之具”。8.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国向南面和西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9.贾谊在《过秦论》中叙述,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在国内制定法令,鼓励耕织,强化军备,对外采取“(外)连衡而斗诸侯”的策略,从而取得“(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的效果。10.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的外交政策。11.在《过秦论》中,诸侯为了削弱秦国,“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此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则“逡巡而不敢进”,最终“从散约败”。12.《过秦论》中,面对九国联军的强大攻势,秦国的对策是“开关延敌”,然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13.贾谊《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两句,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使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14.贾谊在《过秦论》中,用“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总括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的强大盛况。15.《过秦论》中,描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国的句子是: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16.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秦国把诸侯国的军队打得横尸百万,流的血可以漂起盾牌句子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17.《过秦论》中,孝文王、庄襄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在他们的统治之下,秦国继续发展壮大的句子是: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18.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制服他们,乘胜追击追逐败逃的军队句子是“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19.《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20.《过秦论》中把陈涉和九国进行多方面对比,陈涉方的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行军用兵的策略也“非及向时之士也”,但最后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21.贾谊《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两句,写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2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缴天下的兵器,“聚之咸阳”,并且“销锋镝”,用它们打造了十二个金人,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23.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的句子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24.过秦论》谈到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文化上用“焚百家之言”来愚化百姓,军事上以“销锋镝”的方式铸成十二个金人,来削弱天下的百姓。2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突显他政治上功业的两句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26.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27.《过秦论》中贾谊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句子是:“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28.在《过秦论》中,作者写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收缴销毁了天下兵器并“铸以为金人十二”,其目的是“以弱天下之民”。29.《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在文化上实行愚民政策的两句是“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30.贾谊《过秦论》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两句,写秦国控制天下之后,据守华山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31.贾谊《过秦论》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2.《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抵御外敌、扩大版图的措施,向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33.贾谊的《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4.在《过秦论》中,写出了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的句子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5.在《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威震四海,向南夺取了百越的土地,百越的君王最终只能“俯首系颈,委命下吏”。36.《过秦论》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统治不但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震慑了国内的勇士。37.《过秦论》中,描写秦统一天下后秦国的臣子固守国土,并表现出专横跋扈的姿态的句子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8.在《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