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诗歌学案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案_第1页
浙江省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诗歌学案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案_第2页
浙江省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诗歌学案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案_第3页
浙江省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诗歌学案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案_第4页
浙江省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诗歌学案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5-学案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是指精确推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加以讲解。考点突破一表达技巧3步曲一、分类要清——熟知技巧“4类型”表达技巧指诗(词)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表达方式描写白描、细微环节描写、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抒情干脆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表现手法衬托、对比、用典、比兴、象征、渲染、烘托、联想、想象。修辞手法比方、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结构技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铺垫、照应。二、审题要准——审清4个要求1.审题型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和暗考型。(1)明考型,就是干脆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2)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干脆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需有表达技巧在其中。2.审范围(区间)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整体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推断,整体型是指对整首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推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3.审角度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干脆提问表达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宽窄)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宽)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窄)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4.审数量在答题时,要留意依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晰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晰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分。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精确。三、通法要明——驾驭解题“3步骤”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须采纳“3步骤”。留意:①若题干中已明确表达技巧,“第一步”可省略。②作答时“其次步、第三步”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依次。考点突破二表达技巧4题型题型一表达方式“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争论”“抒情”进行鉴赏。因为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故要特殊关注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一、描写方式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务、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式包括“白描”“细微环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视察描写角度的改变”等。(一)白描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照实地勾画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作者只是运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依法小试】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酒泉子潘阆①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②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白猿③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注】①潘阆:宋初著名隐士、文人。②三竺:指杭州飞来峰东南天竺山上的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寺。③白猿:相传晋代高僧慧理曾在灵隐寺畜养过一头白猿。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答案①上片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明技巧)②如“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两句用三个地名和两个方位,交代了风景点,是远景、大景;“冷泉亭上旧曾游”一句是近景、小景。(释运用)③这三句只标明地点,没有具体描绘西山的景色有多美妙,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添补出更多更美的景象。(析作用)(二)细微环节描写细微环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细心的设置和支配,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微环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微环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微环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依法小试】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柳絮二阕(其二)韩琦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这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答案①诗歌第三、四句,通过细微环节描写来描绘柳絮。(明技巧)②柳絮穿过花枝,奇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多数蜂儿成队追逐。(释运用)③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析作用)(三)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干脆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四周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依法小试】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山亭柳·赠歌者①晏殊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多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苍老,政治失意。②赌:与人竞赛。③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词的上片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答案①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技巧)②词的上片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唱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响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释运用)③表现了歌者的技艺超群。(析作用)(四)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衬托。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安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依法小试】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案①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释运用)②诗歌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析作用)(五)虚实结合“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剧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实写: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写:(1)写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2)写已逝之境。作者曾经经验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姜夔的《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实景是“尽荠麦青青”,通过描写昔盛更显出今衰。(3)写想象的将来之境。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之景。“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虚与实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供应广袤的审美空间,丰富人们的审美趣味。【依法小试】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茶瓶儿李元膺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①。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多数。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②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注】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名。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答案①上片是虚写。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漂亮非凡。②下片是实写。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人非,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释运用)③本词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从前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妙生活逝去的叹惋。(析作用)(六)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具体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具体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鉴赏点面结合时,应当明确哪些是点,哪些是面。【依法小试】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西湖春暮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慢慢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解析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微环节描写。答案“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慢慢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微环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接连叫船回家,也是点。勾画写意,细微环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衬托,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二、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干脆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一)干脆抒情干脆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干脆对有关的人物、事务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依法小试】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少年行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家乡。【注】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本诗后两句采纳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干脆抒情。(明技巧)②后两句干脆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远眺家乡。(释运用)③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析作用)(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间接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须明确以下三点:①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它们并无本质的区分,差别极为微小,所以有些答案,常将“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并列。在实际考试中“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是等同的,为保险起见,可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一块点出。②“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前者用于写景诗中,后者多用于咏物诗中。前者的“景”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后者一般只有一个物象,它是靠一个物象的众多方面构成“景象”。前者的近义语是“情景交融”,后者的近义语是“借物咏怀”,甚至是“象征”。③其他。如问及情与景的关系,可回答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依法小试】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渔家傲朱服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阕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答案上阕借景抒情。写暮春季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的感伤心情。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家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著名。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解析“怎样借景抒情”要求考生通过情景之间的相像性来分析词人在诗歌中表达的丰富而生动的情感。考生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写景依次和角度,如本词上片由听觉到视觉,由远及近。考生就可以感知到作者是因声而望景,由景再生情。其次是情景之间的相像性,如水阔云低示意了心情的黯淡,燕子远去和人千里又极为相像,落落的梨花又恰是孤寂无依的词人的真实写照。答案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舞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志向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所托之物:诗人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既是作者的志向、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酷爱、憎恶、赞美、欢乐、哀痛等感情。例如清代诗人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百炼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锤百炼,屹然挺立。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憧憬的,他那种坚决的意志、坚韧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依法小试】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孤独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试分析一下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技巧的实力。这首词虽是咏梅,但目的并不在此,而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节操。因此解答此题时,一方面要先答出手法,另一方面要具体分析。答案托物言志。词人借不与群芳争春,虽然“成泥”“作尘”而芳香如故的梅花来表达自己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题型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对比、用典、比兴、渲染等。一、衬托衬托又称“衬托”“陪衬”,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形象更加显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像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意之深。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重量相当,相得益彰。【依法小试】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夏日三首(其一)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表现环境之“清”的。答案①本诗表现环境的“清”运用了反衬手法。(明技巧)②幼雀雏燕在檐前飘舞,蝴蝶翩飞,蜘蛛织网,以动衬静,反衬白天的清静以及村居环境的清幽;风吹帘动,溪声嘈嘈,以声衬静,反衬夜晚的清静宁谧。(释运用)③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析作用)二、对比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冲突,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冲突和对立的双方支配在一起,进行比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凄惨命运对比得更加显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凄惨丑恶状况。【依法小试】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案①妙在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未绝壮志。(析作用)②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释运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层层递进,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析作用)三、用典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看法、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即运用了冯唐的典故。【依法小试】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古风(其十五)李白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注】①燕昭:燕昭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曾劝告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中人才际遇的描写。(明技巧)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明珠暗投的境况。(释运用)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憧憬之情。(析作用)四、比兴“比”不是单纯的比方,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方女子年轻貌美之时;“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方女子不要痴迷爱情。“兴”就是托物寓情,是寄予,也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兴常常一起用而不分彼此,只要用了比或者兴,就可以说用了比兴手法。不要做单一分析。如《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比兴手法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显明性,增加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依法小试】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密的样子。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答案①以“桃之夭夭”起兴,(明技巧)通过铺垫和渲染,热情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愿。(析作用)②以桃设比,(明技巧)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漂亮贤淑的同时,(释运用)从不同的角度祝愿新娘婚后夫妻和谐、子孙繁衍、家族兴盛。(析作用)③联想奇妙,形象显明,意趣盎然。(析作用)五、渲染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加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着力描写。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朝气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渲染了春涧的安静。【依法小试】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青玉案贺铸①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注】①贺铸:为人耿直,才兼文武,惋惜官职低微。此词作于作者晚年退居苏州时。②凌波:形容女子轻快的步态。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沼泽地。“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这里运用了渲染的手法,(明技巧)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释运用)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群的艺术表现力。(析作用)题型三修辞手法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分辨修辞格,二是阐释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中比方、比拟、夸张、借代是考查重点。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一、比方内涵比方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像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运用比方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邃为浅显。举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分析:运用比方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垆边女子光彩照人、雪白明媚,表现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和依恋之情。【依法小试】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近王铚①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注】①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②索莫:孤寂懊丧的样子。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答案①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明技巧)②包袱着积雪的山峦像一道银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释运用)③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春日将临的明丽画面。(析作用)二、比拟内涵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给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作用运用比拟可以让描绘的事物更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分析:本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恨。【依法小试】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答案比拟、排比。(明技巧)“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释运用)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丽,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析作用)“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释运用)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析作用)三、夸张内涵夸张是为了表达剧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作用能更突出、更显明地表现事物,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举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分析:本句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白诗人愁思之深重悠长。【依法小试】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崖州城作【注】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答案①这一句运用夸张手法。(明技巧)②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快速地翱翔,可是即使是鸟儿,也要半年才能飞到,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释运用)③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析作用)四、借代内涵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作用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举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分析:句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写叶的茂密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依法小试】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案韦诗:比方。(明技巧)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洁;犹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释运用)渲染了安静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无依。(析作用)赵诗:借代。(明技巧)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释运用)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析作用)“晕”又预示天气改变,结构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内心的孤独凄凉。(析作用)题型四结构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歌的篇章结构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改变。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铺垫等。一、卒章显志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依法小试】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渡百里湖查慎行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注】如可活,吾敢畏波涛?【注】涸鳞:比方处于窘逆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卒章显志。(明技巧)②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敞,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终一联则表明,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的心情。(释运用)③直抒胸臆,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析作用)二、以景结情指诗歌在争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依法小试】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注】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注】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尾句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前三句是叙事抒情,尾句是以景结情。(明技巧)②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释运用)③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析作用)三、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指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微小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依法小试】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大酺【注】杜审言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注】大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王夫之赞扬此诗的第三联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请你说说这两句诗是如何传神的。解析本诗第三联中“柳叶”一句,透过片片树叶来显示春色,柳芽伸展是小景,从小景细致、具体的描写中透露了春的消息,写出了春回大地的大景象,从而用春回大地这个大景象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这个大主题。答案颈联借景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意,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既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方民逢明君,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四、抑扬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特长。分为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依法小试】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刘克庄【注】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欲抑先扬。(明技巧)②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释运用)③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遇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析作用)五、铺垫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示意。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应当在后两句勾画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呈现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景象,便是这“钓翁”的背景,其居于次要地位,起到协助作用。也正是因为有了诗歌第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显明。【依法小试】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注】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闻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为了突出曹霸的超群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答案(1)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胜利。(释运用)②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析作用)(2)①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释运用)②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获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析作用)六、照应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可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三类。【依法小试】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这首诗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题干中说“首尾呼应”,因此分析的重点是结合律诗的特点阐释诗歌是如何首尾呼应的。答案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迫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望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绚烂漂亮,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迫的心情。因此说,全诗首尾呼应,结构圆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时间:90分钟分值:76分)题组一对点练1.(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醉落魄·咏鹰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运用了衬托手法。这首词上片并非全部干脆写鹰,而是写寒山、大地、秋空,为鹰的活动供应了特定的场所。明显作者在这里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衬托鹰威猛无畏、志存高远的形象。2.(表达方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少年游柳永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注】。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注】蘅皋: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做赏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实力。作答时,要先概括词人所描绘的景,如霸陵桥的暮景、夕阳下的秋景,再依据这样的景,来分析词人的情。分析时,要留意特殊的景渲染特殊的氛围,抒发特殊的情,如秋景可能是萧瑟、凄凉的,暮景可能是惆怅、孤独的。答案上片写霸陵桥暮景烟树迷茫,勾起词人羁旅他乡的惆怅孤独之情;“风物尽前朝”,也引发了淡淡的历史兴亡之感。下片借助夕阳、秋光、蘅皋、兰桡等意象,渲染凄清萧瑟的氛围,表达绵延不尽的愁思。因景生情,情景交融。3.(表达方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潞府客亭寄崔凤童①王昌龄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旧②。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注】①潞府:潞州府,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客亭:旅馆。崔凤童:作者新结识的友人。②依旧:形容思念依恋。与诗的首联相比,颔联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颔联主要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景。上句描写愁客(作者)独对秋月的情态,是静景;下句描写傍晚的天空回荡着山寺钟声的情景,是动景;进一步渲染了空寂的氛围。4.(修辞手法)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农家望晴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剧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一叶舟”运用了比方和夸张的手法。“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两句是从生活中干脆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用“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方,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长久、执着的感觉。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终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微环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缘由是极形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一个详微小妙的示意。通过近似于绘画的语言表述,较之干脆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答案①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方、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急,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渔民与“江上往来人”的生存环境对比剧烈。②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方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方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颈项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着急。5.(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贼平后送人北归①司空曙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到处伴愁颜②。【注】①本诗是作者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所作。②愁颜:指友人北归途中见此景象时的表情。这首诗除借景抒情外,整首诗歌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请指出该手法,并分析。答案本诗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写实,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而自己却“不得还”;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最终两联虚写,想象友人“北还”旅途中孤独、艰辛、愁容不展和危急的境况。虚实结合,互为补充,开拓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的情感。6.(结构技巧)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实力。上片首句写西湖风景非常美妙,令作者记忆犹新;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尽日凭栏楼上望”句表明作者终日留恋,望而未停,足见西湖之美。“三三两两钓鱼舟”句写风物,“岛屿正清秋”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下片前两句,接着写当日楼上见闻,前句写声,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调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呼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整理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隐没的寥廓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予了作者“出尘”的思想情感。答案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记忆犹新,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妙;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题组二综合练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水龙吟·落叶王沂孙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厓半没①,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前度题红②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③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注】①重厓半没:写山中落叶积累,万木凋零的情状。②题红:《云溪友议》载,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于应试之岁,间或在御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题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卢渥得一遣放的宫女,正是题诗之人。③螀(jiāng):寒蝉。(1)“萧萧渐积”一句化用了杜甫《》中的名句“”。(2分)答案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2)(表现手法)赏析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实力。首先要从词中下阕找出哪些是虚写,哪些是实写,然后再加以分析,最终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本词下阕首句红叶题诗的故事,及最终一句只问不答,这些都是虚写。中间部分对景物的描写为实写,借景抒情,衬托词人的抑郁和凄凉,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答案下阕首句借用红叶题诗的故事,示意故国冷落,尾句问而不答,留下“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皆为虚写;中间部分实写寒蝉凄切哀鸣,飞鸿欲过身影,乱影翻窗等凄凉景色,衬托了词人身处乱世的抑郁和凄凉。虚实结合,以个人离愁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8分)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