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A)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步入了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也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的道的境界是力求回到那种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刚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是实际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以及其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且能够健全地进行自我调节。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材料二: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己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的互补,使得人性在发展中积累智慧的同时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B.儒家注重现实,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偏重于自然之道,力求回到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返朴归真”。C.道家一方面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另一方面也一直向儒家学习现实的处世思想。D.虽然儒家思想培养出社会中流砥柱,但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自我调节更需依赖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士或文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儒家追求发展的观点可以看出,儒家非常注重人的后天教育,而道家恰恰相反。B.正是儒家讲究务实的精神与道家倡导求虚思想的互补,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C.儒家的文学艺术充溢着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在审美方面逊色于道家。D.只要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就可具体落实。3.下列各项说法中,最能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3分)A.《易经·乾卦》:“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B.“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C.赐金放还后李白纵情自然,未曾多时便恢复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官场失意的苏轼于沙湖道中遇雨,大声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4.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5.鲁迅曾评价陶渊明:“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正是一个。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冬天的橡树(节选)【苏联】尤里·纳吉宾雪下了整整一夜,盖住了从乌瓦罗夫卡通往学校的窄窄的小路。只有循着隐约可辨的足迹才能摸索着前进。女教师穿着一双镶毛边的小套靴,小心翼翼地探着步子,以便一旦陷进雪里,才好立即把脚收回来。女教师住的地方离学校不过一里来路,所以她只把短大衣往肩上一披,头上匆匆系上块薄薄的毛头巾就走出来了。天气严寒,阵阵袭来的冷风,卷起刚刚落在冻实的冰面上的小雪花,纷纷扬在她的身上,弄得她从头到脚都是雪。可是这一切却使这位刚刚二十四岁的女教师感到快活。一月的早晨,空气清冷,洒满阳光。女教师不由得浮想联翩,她满心愉快地想着生活,想着她自己。离开大学的校门来到这里才刚刚两年,而她已经获得了能干而有经验的俄语教师的美名,到处都知道她,器重她,尊敬地称呼她安娜·瓦西里耶夫娜。今天安娜的头一节课在五年级甲班。当宣布上课的刺耳铃声还没有响完的时候,安娜已经走进了教室。孩子们唰的一声起立向老师问好。然后便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前几分钟教室里还静不下来,课桌盖砰砰直响,凳子发出吱吱扎扎的声音,还有人大声地叹气,看来是为悠闲自在的时刻即将结束而惋惜。宣布上课的铃声响起,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今天,我们继续讲词的分类……”“可以进来吗?”半掩的门口露出一个小小的身影。他破旧的毡靴上亮晶晶的冰花正在融化,圆圆的脸冻得通红,眉毛上染了一层白霜。“又迟到了,萨乌什金!”像大多数年轻的女教师一样,安娜也喜欢表现得严厉些。可现在她说话的语调显然是在抱怨了。萨乌什金赶紧溜到座位上。“都听懂了吗?”安娜向全班问道。“听懂了!”孩子们齐声回答。“好,那么你们来举例子。”有几秒钟的工夫,教室里鸦雀无声。最后,终于有人不甚有把握地说道:“猫……”“对。”安娜说完就马上想起去年那个班上的学生举的头一个例子也是“猫”。这一下,闸门打开了。“窗户!桌子!屋子!轮子!…”“拖拉机!椋鸟巢!小钉子!……”“好了,”安娜说,“我看你们都明白了。”大家都只好停住了嘴。突然,萨乌什金如梦初醒似地从课桌上欠起身来,高声地喊道“冬天的橡树!”孩子们哄然大笑起来。“安静!”安娜用手拍了一下讲桌。“冬天的橡树!”萨乌什金又重复了一遍,他既不理会同学们的笑声,也不理会老师的呵斥声。他举例时的神情语调不同于别的同学,像是在倾吐内心深处再也按捺不住的幸福的秘密。安娜一点也不明白他这莫名其妙的激动,竭力掩饰住怒气:“坐下,萨乌什金,这就是你迟到的结果。‘橡树’是名词,而‘冬天的’是什么词,我们还没学到。下课后请到教员休息室来一趟。”“坐下!”当萨乌什金走进教员休息室时,安娜对他说道。孩子高高兴兴地坐到软软的圈椅上,借着弹簧的劲儿,颠晃了几下。“请你解释一下,你为什么总是迟到?我知道你上学只要走十五分钟的路程,我要找你父母谈谈。”“安娜·瓦西里耶夫娜,我可只有妈妈。”萨乌什金笑了一下。安娜的脸微微一红。她想起来了,萨乌什金总是把母亲叫成“淋浴室的保姆”。他的母亲在水疗疗养院工作,是个又干又瘦,满脸倦容的妇女,双手整天泡在热水里,变得又白又暄,像布做的一样。她的丈夫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算上萨乌什金,她一个人拉扯着四个孩子。真的,这位妇女的操心事本来就够多的了。但是安娜还得见见她。萨乌什金领安娜走一条穿过林子的近路。枞树上那冰坠雪压的枝梢在身后合拢,顷刻间他们进入了一个恬静安谧的魔幻世界。一群群的喜鹊和乌鸦不停地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摇动树枝,碰落球果。“这里刚刚走过一只驼鹿!”萨乌什金指着地上的足迹说道。说起驼鹿,他简直像是在谈论自己的一个什么好朋友似的。接着,他又赶忙说:“不过您甭害怕,驼鹿可老实呢。”因为他注意到了女教师匆匆投向树林深处的目光。萨乌什金走到女教师前头,微微弓着身子,留神地看着自己周围。树林里的小道蜿蜒曲折,纵横交织,把他们愈引愈深。突然,远处透出一道缝隙,射来一束烟青色的亮光。林中顿时出现一大块空地,空地中央一株巨大的橡树岿然矗立,银装璀璨。“啊,原来这就是冬天的橡树。”安娜怯怯地向橡树走近了几步。“安娜·瓦西里耶夫娜,您瞧!”他使劲儿推开树旁的一大团雪,刨出一个小坑,坑里有个小圆球,裹在烂成细蛛网似的败叶中,叶子上戳出许多尖尖的针刺。安娜一下子就猜出这是冬眠的刺猬。“瞧它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萨乌什金小心翼翼地给刺猬盖上那床不讲究的被子。接着他继续领着安娜参观自己的小天地。橡树根上还收留着许多房客:甲虫、蜥蜴、瓢虫……有的躲在树根底下,有的藏在树皮缝里,它们就这样在沉睡中熬过冬天。这株强健魁梧、生机勃勃的大树,在自己身上蓄积了那么多热量,使那些可怜的小生灵获得栖身之所。安娜十分感兴趣地、快乐地观察着这对她来说完全陌生的森林的奥秘。突然,她听到萨乌什金着急的喊声:“啊呀,我们已经见不到妈妈了!”安娜赶忙把表凑近眼睛——三点一刻了。“那又怎么样呢?萨乌什金,谢谢你陪我在林中走了一趟。”萨乌什金的脸红了,他非常想对老师说,今后他再也不迟到了,可又怕自己做不到。他拉起外衣的领子,对老师说:“我送您……”“不用了,萨乌什金,我自己回得去。”他用怀疑的目光望了望老师,然后从地上捡起一根棍子,折去弯的一头,递给安娜·瓦西里耶夫娜。“要是驼鹿冲着您跑来,您往它背上揍一下,它就会逃走的。不过,最好还是只挥挥棍子,使它害怕就够了!不然,它生了气,可就会跑掉,再也不回到这森林里来了。”“好,萨乌什金,我一定不打它。”走出不远,安娜又回过头来,最后一次望着那株老橡树。橡树脚下,模模糊糊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原来萨乌什金并没有走,他在远处保护着自己的老师哩!她向孩子挥了挥手,沿着弯曲的小道缓缓走去。(节自中短篇小说集《冬天的橡树》)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尽管女教师从头到脚都是雪,但是感到快活,描述了她在雪天的独特反应,展现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B.在课堂上举例“冬天的橡树”,显示出萨乌什金对自然有着独特的感受,突出了他对自然敏锐的观察力。C.女教师决定去见萨乌什金的母亲,主要是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以便更好地教育学生。D.萨乌什金想不再迟到,说明他内心希望成为守时的好学生;但又怕做不到,暴露出他的不自信和逃避心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冬天里一个清新的早晨”,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后文冬天的橡树独特的气质相呼应,为人物的出场和活动营造氛围。B.“他脚穿一双旧毡靴,靴子前端沾满了泥”这一细节,暗示萨乌什金常走森林的近路,为后文带领老师探索森林埋下伏笔。C.小说运用拟人、夸张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森林中的各种动物,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萨乌什金的丰富想象力。D.“啊,我们已经见不到妈妈了!”,女教师错过了家访时间,制造了意外和遗憾,引发了读者对这次家访意义的思考,使主题得到深化。8.小说标题“冬天的橡树”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女教师在与学生萨乌什金相处过程中,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①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②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③。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节选自《墨子·兼爱下》)【注】①别:指将别人与自己区分开,分别对待(指相恶)。②兼:指视人如己(指相爱)。③正:同“政”。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所谓平天下A在治其国者B上老C老而民兴D孝E上长F长而民兴G弟H上恤孤I而民不倍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与《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的“而”字用法相同。B.事,侍奉,与《论语·颜渊》中“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不同。C.“若大国之攻小国也”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辞让之心”的“之”用法不同。D.贼,残害,与《墨子·兼爱》中的“视人身若其身,谁贼?”的“贼”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管理家族时所提倡的孝顺、尊兄和仁慈可以用来侍奉君主、长官以及使役民众,可见家族风气影响着国家风气。B.材料一认为,君主或士大夫能够关注民众的喜好,并与民众同好同恶,顺应民意民心,才能真正成为民众的父母官。C.材料二认为,天下之害的根源是国家之间的以大欺小,人与人之间的以强凌弱,以及君臣父子都没有尽到应尽的本分。D.材料二认为,如果以相爱来施政,可以让没有妻室儿女的老人有人奉养,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4分)(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4分)14.两则材料对治国理政分别提出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①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注】①吟兴,即吟诗的兴致。杜荀鹤曾在《自叙》诗中说“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设问,自问自答,以“残腊”“潇湘”交代时间和地点,照应了题目。B.颔联通过写就船买鱼、踏雪沽酒来展现与友人泛舟潇湘虽艰辛却快乐的感受。C.尾联表达对潇湘美景的钟爱,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全诗无一字直接表述内心,却将内心活动表现得真切、丰满,富有艺术魅力。16.本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一句都有“雁”这一意象,请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生活中我们做事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勉强别人做,正如《〈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子贡的教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唐代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咏叹了青春易逝、人生短促,而张若虚却在《春江花月夜》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悟出了个体生命短暂但人类却代代相延的道理。(3)“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有时也写成“尊”,在诗词中多以此代指饮酒,来表达诗人的情怀或感悟,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低头玩手机。”有网友这样评价利用一切零碎时间发微信、刷微博、玩游戏的“低头族”。如同吸食鸦片一样,(甲),逐渐变成一种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手机依赖症表现为对手机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呈现出一种疾病状态。这种状况可能会慢慢产生并逐渐加剧,就像把青蛙放入温水中慢慢加热,使其最终无法逃脱。这种依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许多人生活中A的部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9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其中以年轻人和中年人为主。在地铁车厢里,我们会看到许多中青年乘客,他们或坐或站,B地盯着手中的手机,无法自拔。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娱乐了,而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状态。(乙)。长时间玩手游或盯着手机屏幕看电影等,不吃不喝,一方面会造成严重脱水,血液黏稠,形成血栓;另一方面,长时间集中精神对着手机等,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情绪波动起伏。①长时间保持低头看手机的姿势,②容易损伤颈动脉,③引起颈动脉夹层或夹层局部形成血栓,④颈动脉堵塞或使局部血栓脱落,⑤导致脑卒中。还有一些患者因长时间玩游戏,造成血栓脱落进入视网膜中央动脉,眼睛供血血管被堵死,因而导致失明。你是否在面对父母时却低头刷微博?是否在每天睡觉前都要再看一眼手机?是否一开会就旁若无人地掏出手机?如果是,真该改改了。莫让手机“绑架”生活。18.文本中“手机依赖症”一词运用得恰当生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含义和效果。(3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写成“你应该改掉在父母面前刷微博,睡觉前看手机和开会掏手机这些毛病。”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如何理解“生命的高度”?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及简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1.答案:D简析:“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自我调节更需依赖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士或文人”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道家思想熏陶出的隐士或文人能让社会发展愈发稳定且能健全地进行自我调节,并没有强调更依赖他们,儒家培养的社会中流砥柱同样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二者是互补关系,并非主次、依赖关系。A选项对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作用的表述正确;B选项关于儒家注重现实、道家超脱现实及追求“返朴归真”的说法符合文意;C选项对道家精神追求及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的表述也是正确的。2.答案:B简析:A选项,“道家恰恰相反”错误,道家并非不注重后天教育,只是与儒家在人性发展等理念上有所不同,该项错误;B选项,根据材料“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可知该项正确;C选项,“在审美方面逊色于道家”文中未体现,儒家和道家的文学艺术观念是不同的互补关系,并非审美上的高低比较,该项错误;D选项,“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儒道互补的落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仅通过这几种途径就能简单实现,该项错误。3.答案:C简析:A选项《易经・乾卦》这句话主要体现的是对圣人知进退存亡而守正的赞叹,未明显体现儒道互补;B选项是对庄子为人处世特点的评价,侧重于庄子个体的表现,未体现儒道互补;C选项李白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影响渴望有所作为,“赐金放还”后纵情自然又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好地体现了儒道互补;D选项苏轼这句词更多体现的是他受道家旷达思想影响,在面对困境时的超脱心态,未充分体现儒道互补中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4.答案:材料一侧重从人性发展、务实求虚、阳刚贵柔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机制,详细分析了二者如何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以及各自发挥的影响,展现儒道互补在不同层面的体现和意义。材料二则侧重于论述儒道互补之说在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情况,探讨儒道互补的双向性、方式以及途径等,从宏观角度梳理了儒道互补在不同层面的实现方式以及其主旨目的等。简析:概括两则材料内容,对比分析各自侧重点,按点清晰呈现答案。5.答案:从材料来看,儒道互补是相辅相成的。陶渊明“猛志固常在”体现了儒家刚毅进取、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阳刚精神,展现出他内心有着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追求,这是儒家思想在其身上的体现;而“悠然见南山”则反映了道家超脱世俗、回归自然、追求宁静祥和的贵柔、求虚的心境,呈现出他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这是道家思想的彰显。鲁迅这句话意在强调陶渊明身上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特质其实是完整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陶渊明这个真实、全面的个体。如果对这两种特质进行取舍、抑扬,就不能完整地认识陶渊明,也偏离了真实的人物形象,正如儒道互补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它们共同塑造了古代文人丰富且真实的精神世界。简析:先结合材料阐述诗句中体现的儒道思想,再说明鲁迅这句话的含义及强调的重点,最后回扣儒道互补的整体观点。(二)现代文阅读Ⅱ6.答案:D简析:“暴露出他的不自信和逃避心理”错误,萨乌什金想不再迟到说明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且有想要改正的愿望,怕做不到更多体现的是小孩子担心自己难以坚守承诺的正常心理,并非不自信和逃避心理。A选项对女教师雪天感受体现其生活态度的理解正确;B选项关于萨乌什金举例展现其对自然独特感受及观察力的分析合理;C选项对女教师决定见家长原因的表述符合文意。7.答案:C简析:“夸张手法”错误,文中描写森林中的动物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们人的行为、状态等,展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并未使用夸张手法。A选项对故事发生时间及营造氛围作用的分析正确;B选项对细节描写伏笔作用的解读合理;D选项对错过家访时间情节效果的分析符合文本情况。8.答案:①“冬天的橡树”是小说中的重要自然景物,它在寒冷的冬天里银装璀璨、生机勃勃,蓄积热量为众多小生灵提供栖身之所,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包容、庇护万物的美好特质。②它是学生萨乌什金心中的独特存在,承载着萨乌什金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内心的纯真与美好,是萨乌什金丰富精神世界的寄托。③“冬天的橡树”串联起女教师与萨乌什金在林中探索的情节,推动了故事发展,见证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彼此内心的触动,深化了小说关于自然、成长、师生情等主题。简析:从景物本身特点象征意义、对人物的意义以及对情节和主题的作用等角度来分析标题的意蕴。9.答案:①起初,女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萨乌什金迟到和独特的举例表现,感到生气、不解,想通过严厉的态度让他遵守纪律、认真学习,此时她更多是站在常规教学秩序和教师权威角度看待萨乌什金的行为。②随着了解到萨乌什金的家庭情况,女教师决定去家访,这时她的心理有了转变,开始带着关心、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试图从家庭背景层面去探寻萨乌什金行为表现的原因,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③在与萨乌什金一同穿梭树林,见识到他所珍视的“冬天的橡树”以及森林中的奥秘后,女教师被深深吸引,内心变得十分愉快、感兴趣,对萨乌什金也越发欣赏,师生间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关系更加融洽。简析:按情节发展顺序梳理女教师与萨乌什金相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分析各阶段女教师相应的心理变化情况,有条理地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0.答案:BEI简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说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民众就会兴起孝顺之风;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民众就会兴起敬长之风;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儿,民众就不会违背(这种做法)”,根据文意和句式对称特点可进行断句。11.答案:B简析:“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的“事”也是“侍奉、遵循”的意思,与“孝者,所以事君也”的“事”意思相同,该项说法错误。A选项两个“而”字都表转折,用法相同,正确;C选项“若大国之攻小国也”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辞让之心”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用法不同,正确;D选项两个“贼”字都为“残害”之意,正确。12.答案:C简析:材料二认为天下之害的根源是“别”,即把别人与自己区分开、分别对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不能相爱,而不是选项中列举的那些具体行为,这些具体行为是“别”的表现,该项对天下之害根源的理解错误。A选项对材料一关于家族风气与国家风气关系的理解正确;B选项对君主顺应民意成为民众父母官相关内容的把握准确;D选项对以相爱施政效果的表述符合文意。13.答案:(1)姑且试着推究这众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姑”:姑且;“本原”:推究根源;“胡”:哪里)(2)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史”:虚浮;“彬彬”:配合适当)14.答案:材料一观点:①治国要先齐家,家族中倡导的品德能影响国家风气,要以良好的家风来推动国家形成好的风气。②统治者要关注民众喜好,与民众同好同恶,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材料二观点:①仁人要致力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认为天下之害源于人与人之间不能相爱,主张用“兼爱”取代“别”。②以“兼爱”施政,能让老无所依、幼无所养之人得到照顾,认为君子要践行“兼爱”,这是圣王之道、万民大利。简析:分别梳理两则材料内容,提炼概括各自对治国理政提出的核心观点,分点清晰作答。(二)古代诗歌阅读15.答案:B简析:“虽艰辛却快乐”错误,颔联写就船买鱼、踏雪沽酒主要是展现与友人泛舟潇湘的惬意、悠然的情致,并未体现出艰辛之感。A选项对首联设问及交代时间、地点作用的分析正确;C选项对尾联情感及内涵的理解合理;D选项对全诗不直接表述内心却真切表现内心活动这一艺术特色的把握准确。16.答案:①在《冬末同友人泛潇湘》中,“雁知春近别衡阳”里的“雁”是报春的使者,借大雁感知春天将近而离开衡阳这一景象,点明时节,烘托出诗人与友人泛舟时闲适、愉悦的心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蕴含着对时光流转、新春将至的感慨。②在《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里的“雁”与“鱼龙潜跃水成文”共同构成了一种相思传递却无法实现的意境,借鸿雁能长途飞行却无法逾越月光传递思念,渲染了游子思妇之间那种相思而不得见、音信难通的惆怅、哀怨情绪,强化了全诗的相思主题。简析: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情感氛围、主题表达等方面来分析“雁”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不同作用及蕴含的不同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17.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3)示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其他符合要求的诗句亦可)三、语言文字运用18.答案:含义:“手机依赖症”指的是人们对手机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呈现出一种类似疾病的状态,这种状态已经渗透到生活多方面,成为很多人难以摆脱的生活常态,且对身体和心理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效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比作一种病症,形象生动地凸显出这种依赖的严重性和不正常性,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一现象的危害,引起人们对自身使用手机情况的重视。简析:先解释词语在文本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再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这样表达产生的效果,让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