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学(第3版)课件 第1章 内部审计概述_第1页
内部审计学(第3版)课件 第1章 内部审计概述_第2页
内部审计学(第3版)课件 第1章 内部审计概述_第3页
内部审计学(第3版)课件 第1章 内部审计概述_第4页
内部审计学(第3版)课件 第1章 内部审计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内部审计定义第1节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第2节

内部审计定义的历史演进第3节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第1节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受托责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二、西方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三、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一、受托责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

受托责任源于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便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受托人应按照委托人的意志履行责任。

具体包括:第一,受托人应以最大善意完成任务,采用最经济、有效、严密的方法来保管和使用为完成托付任务而获得的资源第二,受托人应建立必要的会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资金、资源的收支情况进行记录并报告。第三,为了证明这些记录是真实的,受托人应保存切足以证明其履行受托责任的证据。从公司治理理论及实践的角度来说明:公司治理是受托责任系统中的一种控制机制,其最终目的是确保受托责任系统的运行。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受托责任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控制机制,它可以评价和改善受托责任系统。

受托责任是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最初的内部审计是为了增强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利于契约的签订和执行而设置的。时至今日,内部审计作为受托责任系统中的控制机制,已经成为利益相关者透视整个组织的放大镜,并作为组织增值的促导者、管理变革的引领者而大放异彩。二、西方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内部审计萌芽阶段(奴隶社会至18世纪60年代)内部审计活动最早可追溯至奴隶社会。奴隶主往往将自己的私有财产委托给精明能干的代理人经营管理,同时委派亲信审查这些财产经营管理者是否忠诚地为其利益服务。这些亲信实际上充当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角色;到了中世纪的欧洲,随着分权思想的深化和分工的出现,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开始出现,同时复式记账基本原理也得以产生并逐渐系统化,这一系列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14世纪,威尼斯的城市议会开设的造船厂在复式记账的基础上,率先试行了成本控制制度。复式记账的引人使得内部审计对象转向建立在科学核算原理基础上的会计账簿。这一转变也使得内部审计技术由简单的验证、核对转向对账簿的审查。(二)内部审计快速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1.财务导向内部审计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爆发,英国演变为机器大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出现了由股东融资的股份公司。1844年英国国会颁布的《合资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董事会负有登记账簿的义务,必须每年向股东提供“详细、真实的资产负债表”,为了保证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还要求由董事会以外的第三者(监事)对资产负债表及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做出报告,从而确立了内部审计制度。

2.业务导向内部审计以业务活动为关注点的内部审计在20世纪4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并于60年代发展到了顶峰。3.管理导向内部审计20世纪中后期,垄断的出现及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等外部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促使人们对内部管理体系进行重新思考,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要求更加关注外部环境的影响,倡导用一种动态的、系统的眼光来看待现代管理。(三)内部审计趋于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以后,组织内部权力的分散导致越来越多的评估活动出现,如何在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上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内部审计面临的新挑战。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内部审计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在企业内部也同样发生着重大的变革。21世纪初,安然、世通等公司财务丑闻催生了内部审计的一部重要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ABC(四)内部审计创新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美国从1998年开始连续三年推出关于数字经济的政府研究报告,拉开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研究的序幕。随着数字科技的深入发展,内部审计开始出现以数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逐步丰富传统的审计模式,这意味着审计即将告别传统的抽样审计,应发挥数据基础审计能力,结合数字科技时代数据高速处理技术对数据实施全面审计,释放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红利。云计算的应用与大数据的发展相辅相成,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云计算的数据处理能力,对海量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处理,快速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告别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转而利用大数据与区块链结合的信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高效开展审计及相关工作。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告别传统的事后审计,通过现有数据或预估数据构建模型,通过虚拟演绎预估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规避风险,帮助企业稳定发展。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得审计中一些低附加值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这在为企业带来效率和便利的同时,也给审计人员带来了挑战。内部审计人员想要谋求职业的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价值,摒弃重复的初级劳动,利用新技术提升自身的地位。三、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1.初步建立阶段(1983—1992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应该实施审计监督制度,1983年9月审计署成立前夕,国务院批转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的指示精神,有关部门和单位已经开始边组建边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同年9年,中国石化总公司率先成立审计部,积极开展内部审计监督活动。此后,在审计署的组织、推动和指导下,多个部门、单位响应国家要求,相继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2.稳步发展阶段(1993—2002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基调,国有企业加速变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活力,这时的内部审计主要围绕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展开。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我国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也可以说是由消极防弊向积极兴利转变的阶段。3.转型与发展阶段(2003年——2012年)2003年3月,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正式发布,与原来的规定相比,这一新规定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2003年-2005年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颁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项具体准则和2项实务指南。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制定了被称为中国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此规范的颁布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12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2003年以来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2013年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发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原执行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1~29号具体准则同时废止。4、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在这一时期,我国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些为我国新时期内部审计指明新的发展方向,推动了内部审计职业的快速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加快形成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包括:(1)强化党对内部审计的领导;(2)强化内部审计政治站位,凸显内部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3)审计监督职责不断强化,审计的功能定位不断提升;(4)审计监督的目标和任务实现“全覆盖”;(5)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加快整合;(6)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断增强,这主要体现在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与总审计师地位的提升上;(7)内部审计将在境外审计和企业战略层面发挥作用;(8)审计将在合规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9)新时期内部审计开始思考如何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10)内部审计开始探索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转型路径。至此,我国的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第2节内部审计定义的历史演进一、IIA关于内部审计定义的演进1.1947年第一次定义2.1957年第二次定义3.1971年第三次定义4.1978年第四次定义5.1990年第五次定义6.1993年第六次定义7.1999年第七次定义8.2004年第八次定义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内部审计定义的演进

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内部审计准则》,首次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将该定义与IIA当时的最新定义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突出强调的是监督和评价,其主要业务是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和经济活动。这表明我国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定义尚不完善,仅关注内部审计在监督、控制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内部审计的其他职能,属于监督型的内部审计。

修订后的定义力求反映国际国内内部审计实务的最新发展变化,并与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接轨。此次修订借鉴了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1)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将原内部审计定义中的“监督和评价”职能改为“确认和咨询”职能,进一步拓宽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修订后的定义将内部审计范围界定为“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2)关于内部审计的范围。将原来的“经营活动”改为“业务活动”,表明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还包括非营利组织。(3)关于内部审计的方法。修订后的定义增加了“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的规定,突出了内部审计的专业技术特征,体现了内部审计职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这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和社会各界了解内部审计职业对技术方法和人员素质的要求。(4)关于内部审计的目标。修订后的定义将内部审计的目标界定为“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在提升组织治理水平、促进价值增值以及实现组织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第3节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

第一,审计目标。内部审计的目标是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是出于管理目的;外部审计则是对组织的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提供保障。

第二,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在组织、工作、经济方面都受本单位的制约,独立性有限,具有相对性,仅能做到独立于被审计事项或者单位;外部审计在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都必须与被审计单位毫无关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第三,审计方式。内部审计是根据本单位的安排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外部审计则必须受托执行的,如果没有接受委托,外部审计师不能随意审计被审计单位。

第四,工作范围。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涵盖单位管理流程的所有方面,包括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等;外部审计则集中在企业的财务流程及与财务信息有关的内部控制方面。

第五,审计方法。内部审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应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也可以借鉴外部审计的一些程序;外部审计的方法则侧重于报表审计程序。第六,审计报告的作用。内部审计报告主要为本单位经营管理提供参考,对外不起鉴证作用,不能向外界公开;政府审计的结果除涉及商业秘密或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均要对外公示;社会审计报告则必须向外界公开,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具有社会鉴证的作用。第七,审计的服务对象。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充当企业管理当局的参谋和助手,并协助各级管理人员有效履行他们的职责,其主要的、直接的服务对象包括企业管理当局和董事会。通常,外部审计人员是受托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年度审计,其服务对象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银行、债权人、政府和潜在的投资者等。

第八,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外部审计人员主要关注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实质性影响的控制,而内部审计人员则对整个内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