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15分)1.(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农耕文化蕴含的伦理价值与生态智慧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耕方式决定了宗族的基本结构,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就宗族内部成员而言,宗族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使其不至离散,始终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就宗族与外部人群而言,宗族为乡里社会提供地方防卫、兴修水利等公共设施,并积极处理乡里冲突,建立宗族与乡里之间的秩序。总之,在宗族和家庭内部,在宗族与乡里社会之间,宗族协调并和睦父子、兄弟、夫妻、乡邻的关系,形成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宗族的生计模式建立起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联。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是从土里长出的文化。农民视土地如生命。土地是人们日常耕作的对象,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时令,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土地也是人们的居住之地和安家之基,人与土地之间具有一种亲密而深厚的家园情感。人与土地之间存在着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适度比例关系。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地,宗族因地制宜与土地之间建立适宜的生计方式。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宗族的内聚与整合确保了密集农业劳作得以顺利开展,土地、人口、生计模式之间建立起动态的平衡关系。宗族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扩展,“亲亲仁民爱物”(孟子),“民胞物与”(张载)。以宗族方式组织人群,进而扩展到自然方面也是亲近与和谐的关系。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影响土地的利用和再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乡村社会中,山水林田和聚落一体的景观格局,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与合理利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材料二: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如何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这就必须首先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在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助于维系农耕文化的代际传递,强化农民把家庭责任和维护土地的责任、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生活有助于维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传统村落是凝固的传统文化。”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密切相关,其蕴含的伦理价值和生态智慧都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乡土中国的底色。B.宗族始终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既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又与土地之间建立适宜的生计方式。C.只要明确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三个主要问题,就能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D.乡村的空间形态、生产方式和生活都对乡村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根基所在。(2)依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地不只是农民日常耕作的对象,还是农民的居住之地和安家之基,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由宗族的生计模式而建立起来的。B.宗族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宗族的基本结构是农耕方式决定的。C.乡村文化主要包括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和乡村节日与习俗四大类,而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完全不同。D.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收益者,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白鹿原》一书中,白嘉轩是白、鹿两家的族长,他制定《乡约》,倡导所有乡民背诵学习,并以此来领导和管理自己的家庭与整个白鹿原。B.明末清初李氏族人为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订立“输山碑”规约:“凡崎岖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下三丈,永禁开挖。”C.徽州文堂村的《文唐乡约家法》规定:“本族各户祖坟山场皆须栽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D.《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劝谏梁惠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詈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4)材料二在论述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二)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故乡情茹志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绍兴是我的祖籍,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绍兴话亦只是小时候听祖母说过,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向往。为了探望故土,为了聆听乡音,我来到了绍兴。小路引我走过一个小村尾,一团绿雾似的小竹园,掩映着一排白灰墙乌板门。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不知哪里受了委屈来,抹着眼睛。裤脚吊到小腿上,散了半边的辫子,遮着她有一点点脏的半边红脸蛋,独自寂寞地走在竹后面。我猜,在那紧闭着的黑板门中,总有一扇是她家的。啊!家,是了,是家。哦,故乡。没有我的家的故乡!从前,当我也像这女孩这么大的时候,你不曾好待我过。记得么,你让我走在那矻噔噔的石板路的深巷里,两边偌高的风火墙把我隔在外面,连想象的翅膀都无法飞越。那幼稚的想象,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这就是我心目中“家”的全体,这就是我所能有的、最美妙的想象。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奶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没有我的“窝”的故乡啊!你未曾好好待我过,然而却在梦中无数次地使我萦回。我梦见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因为,你给我的就是这些,因为,我把这些,就当做我的家。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我走了,我不能总看着你那凄恻的面容。我也做过好的梦。那是在后来,在巍峨的孟良崮上,在马衔嚼、人轻装的陇海路旁,在济南解放的捷报声里,在白雪皑皑的淮海平原上。在那冷的北方,我梦见了温暖的故乡,梦见一个青山郁郁、绿水悠悠的故乡。那里有白米饭乌干菜,有自家的冬笋,有野生的蘑菇,有鲜红的杨梅,有金黄的蜜橘,有青布蓝衫的姑娘,有母亲般的温柔关注。没有我的家的故乡,却给了远来的战士暖和和的床,热腾腾的饭。多么好的故乡,多么美的梦啊!绕过了小村尾,石板路接着石拱桥。傍河的小镇,沿河伸开了一条街道。豆腐担连着鲜鱼摊,担儿前的人多,摊儿前的人少。点心店里热气腾腾,倒并不客满,布店柜台边却站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富裕的人置冬装,更富裕的人在买花的确良。立冬刚过,有人已在筹备添夏天的衣裳。有名的羊肉银水,驮着一杆秤,敞着一件盖屁股的棉袄,背脊上的面子已不知去向,露出的棉花,远看就像一件羊皮背心。一顶新的罗宋帽,高高地顶在头上,帽顶款款地歪在一边,像京戏里的武生模样。他急匆匆赶过人群,作兴要赶去宰羊。我和老友蹲在卖鱼的木盆边,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放在小篮里,任它干张合着嘴,我们自顾慢慢地走。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去看了那个校办的袜厂。厂,就是一个大客堂,里面坐了二十多个姑娘,摇着二十多部摇袜机,“喳喳喳”地摇完袜筒,就左一针右一针地挑袜跟,手是飞快的。挑完袜跟就“喳喳喳”地摇脚筒。这机器,这操作,这程序,我熟悉,我见过的。不是在梦里,是真的,是在五十年之前,我暂住在杭州那危危的小阁楼里,房东聋奶奶的女儿,就整天在楼下“喳喳喳”地摇着这个。不过那时她摇的不是尼龙袜,是线袜。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真的,我后来梦见的情景要比这个好。那好的梦里,似乎是在一个锃亮发光的展览大厅里,一部锃亮发光的立式机器,由工人一按电钮,几秒钟就拿出了一只夹花尼龙袜。我想着我的梦,走出了那间客堂工厂。可是一抬头,只见我已走到一个建筑工地上,一大排三层楼的楼房已大致完工,只差些门窗之类、木匠师傅的功夫了。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我走了,摇袜机的声音已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但是依然还是“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古老的声音,竭尽自己所能,一圈又一圈地转着,摇着,为了三层楼的楼房,为了农民的冬装和夏衫,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哦!于是在那好的梦的前面,我又看见那些盖着花手帕的小竹篮,那些穿着布鞋儿的匆匆脚步……我也该动身了,太阳已升得老高,还有三里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过去,篮里的鱼,还在干渴地张合着小嘴。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已换下干净的新布鞋,脱下了山青水绿的新衣裳,正蹲在河埠头洗菜,正“喟哕”地唤着小鸡小鸭……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故乡,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故乡。一九八一年十一月(有删改)文本二: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女性细腻的笔触,极为准确地将难以言表的“寻根”之情形象真实地描述于笔端。B.幼时的故乡充满了凄凉与悲伤,但长大后,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仍旧,这份情感感人至深。C.文章写五十年前“我”听聋奶奶女儿摇线袜,意在强调“我”对姑娘们织袜流程的熟悉,流露了作者的亲切欣喜之情。D.文章结尾作者感慨“实实在在的故乡”,这“实实在在”是由门板、女孩、石板路、袜厂等作者的亲身见闻组成的。(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取游记的写法,以作者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贯穿起故乡的人、物、景和情,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故乡深厚情谊。B.文章以故乡的景与人为经,以触景生情联想起的“梦境”为纬,在过去与现实,真境与幻境的层递交替中,描绘着故乡多彩多姿的风貌。C.文章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写街道的场景。作者摹写宰羊人的着装打扮,写不同的人买不同的布料,背后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状态。D.结尾“我把鱼放进淡水缸”,和前文“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在结构上遥相呼应,主要为了体现“我”对生命的惊叹和敬畏。(3)茹志鹃和郁达夫的散文写人写景都颇有韵味,请结合文本一划线句和文本二,从语言、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二者写作特色的相同之处。(4)文章多处通过梦境来抒发情感,请分析几次梦境中的作者对故乡的感情的变化。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媚笔泉记姚鼐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附】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山殆数百里殆:大概B.崭横若不可径径:经过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D.绛皓驳色 皓:红色(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D.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3)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古代一种散文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B.姚鼐,明代散文家,字姬传,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D.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B.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间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C.文章写左学冲筑室未成时就邀客宴饮,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而这种雅兴乃因媚笔泉而生,这增强了媚笔泉引人入胜的魅力。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荡漾,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客至杜甫舍①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②市远无兼味③,樽酒家贫只旧醅④。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注】①舍:指诗人所居的成都浣花溪草堂。②盘飧:盘中菜肴。③无兼味:指菜肴很简单。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④旧醅:旧酿之酒。醅:没有过滤的酒,也泛指酒。(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至》首联写“春水”“群鸥”,渲染居处之景的秀丽幽静,“但见”透露出诗人些许寂寞之情。B.《登高》颈联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其中“万里”极写距故乡之远,“百年”夸张多病时间之长。C.《客至》语言质朴自然,如话家常,诗人选取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D.《登高》意境沉郁悲凉,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肺腑。(2)古人饮酒赋诗,诗情酒意,从来都是相影相随。《登高》《客至》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邶风•静女》中“,”两句解释了男子对恋人赠物“爱屋及乌”式的反应。(2)在《涉江采芙蓉》中,采用设问手法表达对远方人的思念的两句是,。(3)“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早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的句子是,。(4)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两句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理。(5)同样描写赤壁附近长江水,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而《赤壁赋》则用“”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民以食为天”是一句_____的古语,孙中山说:“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毛泽东说:“民以食为天,就是吃饭第一,务必要解决好‘肚先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粮食安全、耕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党中央做出诸多重大决策。粮食生产系于“三农”,只有农村好、农业兴,粮食来源才能稳定,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才能丰足有余。着眼今天,“民以食为天”给予我们深刻告诫。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防患未然。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一成绩_____,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要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这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底线。还要做到_____,居安思危。解决粮食、吃饭问题要有备无患。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只要我们坚定民族自信心,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够走稳走好粮食安全之路,就一定能够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前进、____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路人皆知 谈何容易 未雨绸缪 乘风破浪B.路人皆知 来之不易 防微杜渐 行稳致远C.家喻户晓 谈何容易 防微杜渐乘风破浪D.家喻户晓 来之不易 未雨绸缪行稳致远(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唯有常备不懈、着眼长远,方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祸患。B.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祸患。C.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方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D.我们唯有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7.(14分)读现代诗不同的读者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为以下诗歌写一则短评,150字左右。海臧克家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容颜/从一阵阵的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勤掸“思想尘”,守住内心,正心明道,怀德自重。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15分)1.(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农耕文化蕴含的伦理价值与生态智慧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耕方式决定了宗族的基本结构,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就宗族内部成员而言,宗族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使其不至离散,始终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就宗族与外部人群而言,宗族为乡里社会提供地方防卫、兴修水利等公共设施,并积极处理乡里冲突,建立宗族与乡里之间的秩序。总之,在宗族和家庭内部,在宗族与乡里社会之间,宗族协调并和睦父子、兄弟、夫妻、乡邻的关系,形成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宗族的生计模式建立起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联。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是从土里长出的文化。农民视土地如生命。土地是人们日常耕作的对象,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时令,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土地也是人们的居住之地和安家之基,人与土地之间具有一种亲密而深厚的家园情感。人与土地之间存在着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适度比例关系。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地,宗族因地制宜与土地之间建立适宜的生计方式。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宗族的内聚与整合确保了密集农业劳作得以顺利开展,土地、人口、生计模式之间建立起动态的平衡关系。宗族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扩展,“亲亲仁民爱物”(孟子),“民胞物与”(张载)。以宗族方式组织人群,进而扩展到自然方面也是亲近与和谐的关系。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影响土地的利用和再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乡村社会中,山水林田和聚落一体的景观格局,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与合理利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材料二: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如何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这就必须首先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在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助于维系农耕文化的代际传递,强化农民把家庭责任和维护土地的责任、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生活有助于维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传统村落是凝固的传统文化。”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密切相关,其蕴含的伦理价值和生态智慧都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乡土中国的底色。B.宗族始终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既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又与土地之间建立适宜的生计方式。C.只要明确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三个主要问题,就能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D.乡村的空间形态、生产方式和生活都对乡村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根基所在。(2)依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土地不只是农民日常耕作的对象,还是农民的居住之地和安家之基,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由宗族的生计模式而建立起来的。B.宗族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宗族的基本结构是农耕方式决定的。C.乡村文化主要包括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和乡村节日与习俗四大类,而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完全不同。D.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收益者,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DA.《白鹿原》一书中,白嘉轩是白、鹿两家的族长,他制定《乡约》,倡导所有乡民背诵学习,并以此来领导和管理自己的家庭与整个白鹿原。B.明末清初李氏族人为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订立“输山碑”规约:“凡崎岖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下三丈,永禁开挖。”C.徽州文堂村的《文唐乡约家法》规定:“本族各户祖坟山场皆须栽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D.《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劝谏梁惠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詈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4)材料二在论述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解答】(1)A.“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密切相关,其蕴含的伦理价值和生态智慧都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乡土中国的底色”错误,原文是“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这里偷换了概念。B.正确。C.“只要明确……三个主要问题,就能……”错误,原文是“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必须首先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说法绝对化,推理不成立,D.“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根基所在”错误,夸大其词,于文无据,材料二原文是说“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故选B。(2)C.“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相同”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三段只是说“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不是“都不相同”。故选C。(3)A.体现了“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B.体现了“宗族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C.体现了“宗族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D.体现了“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适时的砍伐和田猎”,蕴含的是统治者可持续发展的治国理念,没有体现农耕文化与宗族之间的关系。)故选D。(4)从第一段“如何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这就必须首先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可知,材料二开门见山,巧用设问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引出文章的中心观点。从第一段“如何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这就必须首先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可知,材料二开篇先提出问题,引出中心观点;从第二、三段“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可知,然后探讨乡村文化的类型和载体,从第四、五、六段“在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可知,最后指出乡村文化建设要遵守的两个原则,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可见,材料二采用了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可知,材料二采用了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论点;从“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传统村落是凝固的传统文化。’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知,材料二采用了引用论证,引用了冯骥才先生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从“乡村是文化的宝库”可知,材料二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可见,材料二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从“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在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等处可知,材料二论证语言简练,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阐述论证,最后提出解决问题要遵循的原则,论述条理清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答案:(1)B(2)C(3)D(4)①文章开门见山,巧用设问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引出文章的中心观点。②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问题,然后探讨乡村文化的类型和载体,最后指出乡村文化建设要遵守的两个原则,层层递进,环环相扣。③采用了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论点;采用了引用论证,引用了冯骥才先生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④论证语言简练,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阐述论证,最后提出解决问题要遵循的原则,论述条理清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二)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故乡情茹志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绍兴是我的祖籍,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绍兴话亦只是小时候听祖母说过,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向往。为了探望故土,为了聆听乡音,我来到了绍兴。小路引我走过一个小村尾,一团绿雾似的小竹园,掩映着一排白灰墙乌板门。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不知哪里受了委屈来,抹着眼睛。裤脚吊到小腿上,散了半边的辫子,遮着她有一点点脏的半边红脸蛋,独自寂寞地走在竹后面。我猜,在那紧闭着的黑板门中,总有一扇是她家的。啊!家,是了,是家。哦,故乡。没有我的家的故乡!从前,当我也像这女孩这么大的时候,你不曾好待我过。记得么,你让我走在那矻噔噔的石板路的深巷里,两边偌高的风火墙把我隔在外面,连想象的翅膀都无法飞越。那幼稚的想象,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这就是我心目中“家”的全体,这就是我所能有的、最美妙的想象。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奶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没有我的“窝”的故乡啊!你未曾好好待我过,然而却在梦中无数次地使我萦回。我梦见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因为,你给我的就是这些,因为,我把这些,就当做我的家。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我走了,我不能总看着你那凄恻的面容。我也做过好的梦。那是在后来,在巍峨的孟良崮上,在马衔嚼、人轻装的陇海路旁,在济南解放的捷报声里,在白雪皑皑的淮海平原上。在那冷的北方,我梦见了温暖的故乡,梦见一个青山郁郁、绿水悠悠的故乡。那里有白米饭乌干菜,有自家的冬笋,有野生的蘑菇,有鲜红的杨梅,有金黄的蜜橘,有青布蓝衫的姑娘,有母亲般的温柔关注。没有我的家的故乡,却给了远来的战士暖和和的床,热腾腾的饭。多么好的故乡,多么美的梦啊!绕过了小村尾,石板路接着石拱桥。傍河的小镇,沿河伸开了一条街道。豆腐担连着鲜鱼摊,担儿前的人多,摊儿前的人少。点心店里热气腾腾,倒并不客满,布店柜台边却站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富裕的人置冬装,更富裕的人在买花的确良。立冬刚过,有人已在筹备添夏天的衣裳。有名的羊肉银水,驮着一杆秤,敞着一件盖屁股的棉袄,背脊上的面子已不知去向,露出的棉花,远看就像一件羊皮背心。一顶新的罗宋帽,高高地顶在头上,帽顶款款地歪在一边,像京戏里的武生模样。他急匆匆赶过人群,作兴要赶去宰羊。我和老友蹲在卖鱼的木盆边,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放在小篮里,任它干张合着嘴,我们自顾慢慢地走。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去看了那个校办的袜厂。厂,就是一个大客堂,里面坐了二十多个姑娘,摇着二十多部摇袜机,“喳喳喳”地摇完袜筒,就左一针右一针地挑袜跟,手是飞快的。挑完袜跟就“喳喳喳”地摇脚筒。这机器,这操作,这程序,我熟悉,我见过的。不是在梦里,是真的,是在五十年之前,我暂住在杭州那危危的小阁楼里,房东聋奶奶的女儿,就整天在楼下“喳喳喳”地摇着这个。不过那时她摇的不是尼龙袜,是线袜。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真的,我后来梦见的情景要比这个好。那好的梦里,似乎是在一个锃亮发光的展览大厅里,一部锃亮发光的立式机器,由工人一按电钮,几秒钟就拿出了一只夹花尼龙袜。我想着我的梦,走出了那间客堂工厂。可是一抬头,只见我已走到一个建筑工地上,一大排三层楼的楼房已大致完工,只差些门窗之类、木匠师傅的功夫了。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我走了,摇袜机的声音已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但是依然还是“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古老的声音,竭尽自己所能,一圈又一圈地转着,摇着,为了三层楼的楼房,为了农民的冬装和夏衫,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哦!于是在那好的梦的前面,我又看见那些盖着花手帕的小竹篮,那些穿着布鞋儿的匆匆脚步……我也该动身了,太阳已升得老高,还有三里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过去,篮里的鱼,还在干渴地张合着小嘴。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已换下干净的新布鞋,脱下了山青水绿的新衣裳,正蹲在河埠头洗菜,正“喟哕”地唤着小鸡小鸭……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故乡,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故乡。一九八一年十一月(有删改)文本二: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用女性细腻的笔触,极为准确地将难以言表的“寻根”之情形象真实地描述于笔端。B.幼时的故乡充满了凄凉与悲伤,但长大后,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仍旧,这份情感感人至深。C.文章写五十年前“我”听聋奶奶女儿摇线袜,意在强调“我”对姑娘们织袜流程的熟悉,流露了作者的亲切欣喜之情。D.文章结尾作者感慨“实实在在的故乡”,这“实实在在”是由门板、女孩、石板路、袜厂等作者的亲身见闻组成的。(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采取游记的写法,以作者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贯穿起故乡的人、物、景和情,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故乡深厚情谊。B.文章以故乡的景与人为经,以触景生情联想起的“梦境”为纬,在过去与现实,真境与幻境的层递交替中,描绘着故乡多彩多姿的风貌。C.文章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写街道的场景。作者摹写宰羊人的着装打扮,写不同的人买不同的布料,背后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状态。D.结尾“我把鱼放进淡水缸”,和前文“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在结构上遥相呼应,主要为了体现“我”对生命的惊叹和敬畏。(3)茹志鹃和郁达夫的散文写人写景都颇有韵味,请结合文本一划线句和文本二,从语言、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二者写作特色的相同之处。(4)文章多处通过梦境来抒发情感,请分析几次梦境中的作者对故乡的感情的变化。【解答】(1)C.“意在强调‘我’对姑娘们织袜流程的熟悉”错误,由从前“我”听见“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到现在“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可知,并非仅仅强调“我”对流程熟悉,更是为了形成今昔对比,反映一种时代变迁带来的不同感受。故选C。(2)D.“主要为了体现‘我’对生命的惊叹和敬畏”错误,“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中并无对生命的敬畏,这句话有其象征意义,鱼回到水里,就犹如“我”回到故乡,故而即使“干搁了两个钟头”也能悠悠地游起来,正如“我”从小远离家乡,如今回到家乡却能够自然融入一样,故说有“对生命的敬畏”属于过度解读。故选D。(3)从语言风格来看,两段文字“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语言显得清新动人,质朴自然;从两段文字“正‘啰啰’地唤着小鸡小鸭……”“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可知,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从表达方式来看,两段文字描写了“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已换下干净的新布鞋,脱下了山青水绿的新衣裳,正蹲在河埠头洗菜,正……”“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者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描写的景物朴实,人物也很常见,但作者用他们别有感触的笔触勾勒出的极有画面感的场景,却让人倍感清新、质朴而动人。(4)第一次写到梦境,作者说“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我把这些就当做我的家……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渴望、思念和眷恋之情,因为渴望有个故乡,故而不断地梦到故乡的一切,并以梦中的故乡为自己的“家”;而梦中的家乡却是荒凉、冷清、甚至“凄恻”的,这也流露出作者童年时无“家”可归的辛酸悲苦。第二处写梦“在巍峨的孟良崮上,在马衔嚼、人轻装的陇海路旁,在济南解放的捷报声里,在白雪皑皑的淮海平原上。在那冷的北方,我梦见了温暖的故乡,梦见一个青山郁郁,绿水悠悠的故乡。那里有白米饭乌干菜,有自家的冬笋,有野生的蘑菇,有鲜红的杨梅,有金黄的蜜橘,有青布蓝衫的姑娘,有母亲般的温柔关注”,此处的梦境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从前梦见的凄凉状态,这是因为中国已经解放,作者对故乡有了美好的憧憬,希望故乡能够摆脱从前的贫困、落后,成为一个温暖、美好、舒适的故乡,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殷切思念与牵挂。第三处写梦,“我后来梦见的情景要比这个好。那好的梦里,似乎是在一个锃亮发光的展览大厅里,一部锃亮发光的立式机器,由工人一按电钮,几秒钟就拿出了一只夹花尼龙袜”,这是“我”看见故乡竟然还在用“五十年之前,我暂住在杭州那危危的小阁楼里,房东聋奶奶的女儿”用的摇袜机制作袜子时而产生的联想,而他们用这种落后工具竟然修起了“校舍和教室”,也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中表达“我”对故乡人民勤劳能干的赞叹之情,以及希望家乡能够进一步发展的美好心愿。答案:(1)C(2)D(3)①语言文字清新质朴,自然流畅;②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③情景交融(在描写中寄予深情)。选取常见景物与人物,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寻常景物也有了别样的优美的画面感。(4)①少年时梦见故乡,凄凉荒芜,贫瘠冷清,这既是旧时代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也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拥有故乡的无比渴望和眷恋之情,并透露出无“家”可归的心酸悲凉;②解放时在军队里梦见故乡,是风景优美、物质丰富、人情美好的故乡,表达作者对祖国解放的喜悦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希望故乡能摆脱贫困,成为更加温暖、美好地方的期盼和对故乡的殷切思念与牵挂;③在参观袜厂时描绘自己对流水线自动化生产袜子的梦,既是为故乡此刻仍旧使用着落后工具的慨叹,也更进一步衬托出“我”对故乡人民勤劳能干,靠着落后工具仍能建设四个现代化精神的赞叹,同时表达对故乡能有更好发展的祝愿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媚笔泉记姚鼐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附】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连山殆数百里殆:大概B.崭横若不可径径:经过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D.绛皓驳色 皓:红色(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D.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3)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记,古代一种散文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B.姚鼐,明代散文家,字姬传,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D.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B.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间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C.文章写左学冲筑室未成时就邀客宴饮,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而这种雅兴乃因媚笔泉而生,这增强了媚笔泉引人入胜的魅力。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荡漾,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解答】(1)D.皓:白。句意:或红或白,颜色错杂。故选D。(2)句意: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潭中”是“出”的地点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中”后面断开,排除BD;“顾”的宾语为“其侣”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3)B.“明代散文家”错误。姚鼐应为清代散文家。故选B。(4)C.“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错误。仅在这里请了一次客,表现不出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本文写的是媚笔泉,左太冲并非作者着重叙写的对象。其实,作者写其邀客宴饮,只是在突出媚笔泉的魅力。故选C。(5)①“罅”,缝隙;“荫”,遮蔽;“布席”,铺席。译文: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②“既”,……之后;“负”,覆盖;“烛”,照亮。译文:等到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答案:(1)D(2)C(3)B(4)C(5)①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②等到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参考译文:桐城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约有几百里,一直到县衙所在地才开始变得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之地,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面流出。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转晴,溪流发出非常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山道两旁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啼声。溪下边有个非常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在水面上,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往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好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向西走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找到,这块石头就被命名。石缝中长出大树,能够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能够铺席而坐。树南面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面,泉水叫“媚笔之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面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学冲在水池边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有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儿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就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把这件事记下来。【附】泰山正南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越过中岭,又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登泰山,是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面的山谷,古人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个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没法攀登。等登上山顶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等待日出。这时候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边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客至杜甫舍①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②市远无兼味③,樽酒家贫只旧醅④。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注】①舍:指诗人所居的成都浣花溪草堂。②盘飧:盘中菜肴。③无兼味:指菜肴很简单。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④旧醅:旧酿之酒。醅:没有过滤的酒,也泛指酒。(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客至》首联写“春水”“群鸥”,渲染居处之景的秀丽幽静,“但见”透露出诗人些许寂寞之情。B.《登高》颈联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其中“万里”极写距故乡之远,“百年”夸张多病时间之长。C.《客至》语言质朴自然,如话家常,诗人选取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D.《登高》意境沉郁悲凉,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肺腑。(2)古人饮酒赋诗,诗情酒意,从来都是相影相随。《登高》《客至》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解答】(1)B.“夸张多病时间之长”有误,“百年”指晚年。故选:B。(2)《登高》里写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大意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诗人本来心理有许多愁,愁国事,愁个人处境不好,现在又多病更愁了,本想借酒消愁,但现在因病断酒,各种愁绪郁结于心,不能派遣,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客至》里写到“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大意是“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隔年的陈酒招待。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答案:(1)B(2)《登高》: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客至》:①“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②“余杯”,表现诗人、客人、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饮作陪,引未饮完的残酒,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登高》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来做客,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客至》译文:草堂的南北绿水缭绕、春意荡漾,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不曾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隔年的陈酒招待。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赏析: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颈联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刘克庄说此诗是戏效元白体。杜甫自不可能飞跃时空去戏效他后代的元白体,这是从风格角度反讲的。简而言之,元白体就是指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余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另外,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邶风•静女》中“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解释了男子对恋人赠物“爱屋及乌”式的反应。(2)在《涉江采芙蓉》中,采用设问手法表达对远方人的思念的两句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3)“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早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的句子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理。(5)同样描写赤壁附近长江水,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而《赤壁赋》则用“白露横江”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解答】故答案为:(1)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重点字:匪)(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重点字:遗)(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重点字:攻)(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重点字:遮)(5)卷起千堆雪白露横江(重点字: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风险管理标准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水暖系统安装与环保监测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合同范本合同模板3篇
-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自由力量训练课程设计
- 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范文(2篇)
- 超重失重物理课程设计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拍卖公证合同3篇
- 通信bpsk课程设计
- 船政课程设计
- 中医护理技术之耳针法课件
- 人工开挖土方施工方案
- 佛山市顺德区2023-2024学年四上数学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环境毒理学(全套课件499P)
- 成品烟道安装施工方案
- 耳部铜砭刮痧技术评分标准
- 2022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电子版
-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后习题答案李春葆 编
- 因公出国教育谈话记录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完整版
- 湖北世界最大跨度三塔全悬吊悬索长江大桥建设移交B投标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