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期中政治试卷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下面表格内.每小题2分,共50分)1.(2分)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可分为()①地缘关系②敌对关系③业缘关系④血缘关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2分)2015年5月,我市某高级中学的两位男同学放学回家途中不顾路人的阻拦,毅然搀扶起倒地老人王大爷,并护送到家,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大力表扬。这两位男同学的义举告诉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成长在社会中,必须要做到()A.要学会亲近社会 B.要关心社会发展C.要感受社会变化 D.要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3.(2分)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2017年4月联合发布的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6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量呈上升趋势,2016年较2015年同比上升51.47%,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被告人多为无业人员。这主要说明了()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②网络信息都是不真实的③网络会为有阴暗心理的人借助网络犯罪提供便利④有的人通过设置陷阱进行网络诈骗,侵害他人利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4.(2分)今天你“刷屏”了吗?利用微信发表自己的言论,已经成为许多网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有部分网民利用微信在网上制造谣言、相互谩骂的行为受到人们的谴责。净化网络环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对此,青少年参与公共生活不应该做的是()A.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做网络的主人B.提高自己的辨别是非和抗诱惑的能力C.积极参与其中,推波助澜D.遵守法律和道德,不造谣、不传谣5.(2分)无论是游戏还是比赛都要有规则,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有的形诸笔墨、见于文字,有的传为口碑、约定俗成。它像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我们。关于社会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约定②青少年年龄小,与社会规则无关③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纪律、道德、法律等④只在公共场合才有规则。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6.(2分)2017年4月7日,@_TCAHILL17发布了一张四五个外国人在上海地铁11号线车厢内摆起桌子大肆吃喝的图片,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你认为这几位外国人的行为()①没有素质、道德低下②不讲文明、没有礼貌、粗鲁傲慢③缺乏规则意识、责任意识④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无可厚非。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2分)我国法律赋予公民广泛的权利。下列对公民权利认识正确的是()A.公民行使权利时没有任何限制B.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C.尊重他人的权利,就失去了自己的权利D.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8.(2分)在近期“惠民大走访”中,京口政协医卫组的政协委员发现,桃花坞路、梦溪路沿途法桐飘絮严重,让环卫清扫员睁不开眼。2017年4月17日,政协委员们专门为环卫工人送去了防护眼镜和口罩,帮他们做好自我防护工作。这一行动()①体现人人平等,是对环卫工人的尊重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会让环卫工人得到满足感、成就感④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2分)一位年轻的记者,面对被救助者的下跪感谢,他做出了同样的下跪动作。在10余分钟的互跪时间里,他完成了当天的采访。“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看到一个年龄跟父亲一样大的老人,和姐姐一样的孕妇跪在自己面前时,作出的自然反应而已”﹣﹣这位记者如此解释自己的行为动机。但是,他的这一下跪举动却引起了许多争议。你的看法是()①这个记者的下跪是一种虚荣的表演②这个记者的下跪,是作为一个人的真情流露,是一种用肢体语言来表示对人的彼此尊重③我对批判这个记者下跪行为的人表示鄙视,因为在对方无论如何都不肯起来的时候,回馈同样的做法是明智的,也是符合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沟通的④我很赞同这个记者的做法,那是对当事人的一种尊重,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2分)克雷尔特说:“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这启示我们要学会()A.欣赏别人 B.与别人合作 C.平等待人 D.与别人共处11.(2分)自2007年起,黑龙江省建立高考考生诚信档案,所有违规考生情况被如实记录到其诚信电子档案中,并且无论今后哪年再参加高考,这一污点都将永远记入到违规失信的档案中。之所以要求学生讲诚信,这是因为()①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②诚信是金,是与他人合作交往的通行证③不讲诚信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④这是建设诚信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2.(2分)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款,张某因醉驾被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A.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13.(2分)“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说明()A.只做几件好事是没有意义的 B.要预防违法犯罪C.坏事做多了就会被判处死刑 D.只做几件坏事不会受到惩罚14.(2分)人们行为的底线是()A.遵守规则 B.不违法C.自立自强 D.能承受各种挫折15.(2分)小军拾到他人的手机拒不归还。他这一行为属于,要承担。()A.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责任 B.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责任C.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责任 D.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责任16.(2分)38岁的蒋某因犯组织领导传销罪,被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他这一行为属于()A.民事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违宪行为17.(2分)2017年4月18日,由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荔城区水务局原副局长陈志伟(副科级)涉嫌受贿罪一案,秀屿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一万元。这表明()A.官员犯罪受到了法律更严厉的制裁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C.政府依法制裁违法犯罪行为D.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18.(2分)14岁少年扈某持刀将两名同学先后捅成重伤、捅死,被判有期徒刑17年,后因当地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扈某近日被改判为无期徒刑。扈某的行为()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②是一般违法行为③应受刑罚处罚④表明其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淡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9.(2分)2017年3月10日,百度“黄骅贴吧”一网民发表主题为“南排河液化气站爆炸”的帖子,内容是“河北沧州一私人液化气站爆炸,伤亡情况不明”,后经查实为虚假信息,结果该网民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10天。这一网民的行为属于()A.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严重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20.(2分)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中学生与其斗争时应该()①讲究智斗,不要硬拼②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③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④尽量回避,或漠然置之⑤设法稳住歹徒⑥勇敢地与歹徒拼到底。A.①③⑤⑥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21.(2分)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患于未然,青少年自身必须做到()①要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②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③在学习上多看一些暴力、凶杀、色情的书籍,以避免犯罪④依法自律,自觉树立法律意识。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22.(2分)小红暑假要去西安旅游,坐什么车次好呢?她想到了网络,查到了合适的车次,又把西安的旅游网点浏览了一遍,还在地区聊天室里认识了一位西安的朋友,为她介绍了交通食宿方面的问题。小丽的西安之行非常顺利。这说明了()A.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B.网络可以解决任何问题C.通过网络结交朋友是最好的方式D.网络里面的信息都是真实的23.(2分)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并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方式,而是解决纠纷的最后方式和手段。在以下情形中,你认为最适宜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的是()A.父亲以佳佳不随父姓为由,拒不支付抚养费B.某班同学因数学老师上课拖堂准备状告该老师C.王某因同学给他取“绰号”,与同桌发生激烈争吵D.小李购买的图书有缺页现象,要求书店予以更换24.(2分)浙江杭州市武女士带着上八年级的女儿在回家的路上,遭遇歹徒持刀抢劫,母女用唇语暗号成功脱险,这一案例告诉我们()A.要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B.要避免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C.法律是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D.要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二、非选择题.(五大题,共50分)25.(8分)网络无限,自由有界。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不宣泄极端负面情绪。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存在哪些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这些行为有何危害?(2)如何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26.(7分)一段时间以来,各个城市多了一道风景线(如图).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轻松提取一辆“共享单车”。这方便了市民出行,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乱停乱放,恶意毁坏单车等。为了更好地推广“共享单车”,市民在自觉遵守规则中要学会自律,规范使用。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自律的要求是什么?(3)怎样自觉遵守社会规则?27.(12分)材料一:漫画《伸脚打的》。材料二: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漫画《伸脚打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为什么要尊重他人?(3)尊重从我做起,生活中我们怎样做到尊重他人?28.(12分)材料一:“你我见面问声好,举止文明有礼貌。穿戴简洁又大方,助人为乐乐陶陶……”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某实验中学八年级(6)班传来阵阵歌声,原来他们正在开展主题为文明礼貌养成的“开学第一课”活动。材料二:个人要珍惜自己的诚信记录,践行诚信。今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调研中指出,要推进“信用中国”建设。国家发改委等40多个部门将完善工作机制,在招标投标、融资信贷、市场准入、高消费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实行信用惩戒,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怎样做文明有礼的人?(2)怎样践行诚信?29.(11分)某中学学生丁某,七年级时经常旷课逃学,屡教不改。升入八年级后,又沉迷于网络,为了去网吧上网,他由偷家里的钱发展到偷别人的手机,甚至把学校的电脑零部件偷去卖,结果被行政拘留。等到九年级,他在网上结交一些坏朋友,一起在社会上滋事生非。一天,他参与打群架,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手刺致重伤,最终丁某受到刑罚处罚。(1)指出上述案例中,丁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2)请你说一说,青少年应该如何应对违法犯罪?(3)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下面表格内.每小题2分,共50分)1.(2分)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可分为()①地缘关系②敌对关系③业缘关系④血缘关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考点】3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分析】该题考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对社会具有依赖性.【解答】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可分为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血缘关系.①③④符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故选D.【点评】在对题干内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比较和分析,排除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2分)2015年5月,我市某高级中学的两位男同学放学回家途中不顾路人的阻拦,毅然搀扶起倒地老人王大爷,并护送到家,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大力表扬。这两位男同学的义举告诉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成长在社会中,必须要做到()A.要学会亲近社会 B.要关心社会发展C.要感受社会变化 D.要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考点】5!:亲近社会.【分析】本题考查了有关公民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内容,我们应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解答】结合材料分析,两位男同学的义举是一种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亲社会行为.这告诉我们要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人,即要学会亲近社会.BCD选项的说法与题意不符,不能选;选项A,观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教材细节内容,切入点比较细致,从知识角度看,难度不大,学生容易做出正确选择,但本题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3.(2分)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2017年4月联合发布的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6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量呈上升趋势,2016年较2015年同比上升51.47%,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被告人多为无业人员。这主要说明了()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②网络信息都是不真实的③网络会为有阴暗心理的人借助网络犯罪提供便利④有的人通过设置陷阱进行网络诈骗,侵害他人利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考点】6K:网络的两面性.【分析】本题考查网络的两面性,依法治国和公民财产权利以及依法维权等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选择题形式呈现.【解答】该题考查网络交往的两面性,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网络的消极影响,网络也有可能造成很多伤害,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成瘾症、诱惑欺诈.如网络环境的复杂带来的危险性,网络对现实生活中问题较多的学生有更大的“杀伤力”.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毒”危害,所以①③④是正确的选项;②选项太绝对,排除.故选D.【点评】全面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结合题干信息不难作出正确判断.4.(2分)今天你“刷屏”了吗?利用微信发表自己的言论,已经成为许多网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有部分网民利用微信在网上制造谣言、相互谩骂的行为受到人们的谴责。净化网络环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对此,青少年参与公共生活不应该做的是()A.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做网络的主人B.提高自己的辨别是非和抗诱惑的能力C.积极参与其中,推波助澜D.遵守法律和道德,不造谣、不传谣【考点】DJ:融入公共生活.【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融入公共生活这一知识点,要明确应如何在公共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解答】题干中的材料告诉我们对于公共生活中的网络,我们应学会正确使用,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提供巨大的效益,但是我们还应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严格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不做违法的事情,做网络的主人,所以ABD说法正确,C的说法是不能明辨是非的表现,是不可取的,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融入公共生活的认识,应知道遵守公共生活的规则,做一个合格的网络公民.5.(2分)无论是游戏还是比赛都要有规则,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有的形诸笔墨、见于文字,有的传为口碑、约定俗成。它像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我们。关于社会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约定②青少年年龄小,与社会规则无关③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纪律、道德、法律等④只在公共场合才有规则。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考点】61:规则与秩序.【分析】本题考查规则与秩序.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要遵守相应的规则与秩序,规则是对人的一种规范,是要求所有的成员都应该遵守制度,所以规章制度属于生活规则,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解答】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约定,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纪律、道德、法律等,它们像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我们,规范着我们,所以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人人都要守规则,青少年也不例外;④错误,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故选:B.【点评】审清题意、把握规则与秩序的表现,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对照选项仔细排查即可6.(2分)2017年4月7日,@_TCAHILL17发布了一张四五个外国人在上海地铁11号线车厢内摆起桌子大肆吃喝的图片,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你认为这几位外国人的行为()①没有素质、道德低下②不讲文明、没有礼貌、粗鲁傲慢③缺乏规则意识、责任意识④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无可厚非。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考点】35:文明礼貌.【分析】本题考察了有关文明礼貌的内容,在交往中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到文明礼貌.【解答】四五个外国人在上海地铁11号线车厢内摆起桌子大肆吃喝的行为,是不文明礼貌的表现,这几位外国人没有素质、道德低下,表现为不讲文明、没有礼貌、粗鲁傲慢,缺乏规则意识、责任意识,选项①②③的观点观点,符合几位外国人的表现,故应选择B;选项④“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无可厚非”的观点是错误的,故应排除掉ACD.故选B.【点评】做选择题要认真读题,认真分析题目考察的意图,并分析题干和题支的联系,作出正确选择.7.(2分)我国法律赋予公民广泛的权利。下列对公民权利认识正确的是()A.公民行使权利时没有任何限制B.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C.尊重他人的权利,就失去了自己的权利D.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考点】85: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分析】本题属于“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这一知识点,需要在掌握法律的涵义,我国法律重要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答】由题干描述得知,对公民权利认识正确的是,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所以D是正确的选项;AC选项明显错误,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要尊重他人的权利;B选项宪法规定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排除.故选D.【点评】此题要准确掌握课本中的“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这一重点知识,并学会分析运用.8.(2分)在近期“惠民大走访”中,京口政协医卫组的政协委员发现,桃花坞路、梦溪路沿途法桐飘絮严重,让环卫清扫员睁不开眼。2017年4月17日,政协委员们专门为环卫工人送去了防护眼镜和口罩,帮他们做好自我防护工作。这一行动()①体现人人平等,是对环卫工人的尊重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会让环卫工人得到满足感、成就感④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考点】27:尊重他人.【分析】本题考查了有关尊重他人的内容,尊重他人是交往礼仪的一条重要原则,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解答】政协委员们专门为环卫工人送去了防护眼镜和口罩,帮他们做好自我防护工作.这一行动体现人人平等,是对环卫工人的尊重,会让环卫工人得到满足感、成就感,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所以选项①②③④的观点都符合题意,故应选择D.故选D.【点评】做选择题要认真读题,正确分析题目考查的意图,准确把握题干与题支的关系,作出正确选择即可.9.(2分)一位年轻的记者,面对被救助者的下跪感谢,他做出了同样的下跪动作。在10余分钟的互跪时间里,他完成了当天的采访。“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看到一个年龄跟父亲一样大的老人,和姐姐一样的孕妇跪在自己面前时,作出的自然反应而已”﹣﹣这位记者如此解释自己的行为动机。但是,他的这一下跪举动却引起了许多争议。你的看法是()①这个记者的下跪是一种虚荣的表演②这个记者的下跪,是作为一个人的真情流露,是一种用肢体语言来表示对人的彼此尊重③我对批判这个记者下跪行为的人表示鄙视,因为在对方无论如何都不肯起来的时候,回馈同样的做法是明智的,也是符合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沟通的④我很赞同这个记者的做法,那是对当事人的一种尊重,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考点】27:尊重他人.【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平等、尊重是交往的前提.尊重代表着人际交往中的平等关系,尊重他人既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文明交往的第一要求.尊重体现在多个方面:要尊重他人的评论、观点和想法;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要尊重他人的人格;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尊重要建立在平等和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尊重他人与保持自尊密不可分.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解答】平等、尊重是交往的前提.尊重代表着人际交往中的平等关系,尊重他人既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文明交往的第一要求.针对题干中记者的下跪行为,②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这个记者的下跪是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表现.根据题意,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依据题意排除错误选项和干扰选项.10.(2分)克雷尔特说:“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这启示我们要学会()A.欣赏别人 B.与别人合作 C.平等待人 D.与别人共处【考点】4F:欣赏与赞美.【分析】本题考查人际交往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欣赏别人、赞美别人,才会受到欢迎.【解答】“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换个角度看别人,学会欣赏别人,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文材料主旨.故选A【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文材料的含义,明确主旨.11.(2分)自2007年起,黑龙江省建立高考考生诚信档案,所有违规考生情况被如实记录到其诚信电子档案中,并且无论今后哪年再参加高考,这一污点都将永远记入到违规失信的档案中。之所以要求学生讲诚信,这是因为()①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②诚信是金,是与他人合作交往的通行证③不讲诚信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④这是建设诚信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考点】4L:失信的危害.【分析】本题考查了有关诚信的内容,诚信是为人之本,是与人交往的通行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言而有信,信守承诺,做一个诚信的人.【解答】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是个人高尚的人格魅力;诚信是协调公共关系的重要条件,是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器;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无形的资本和竞争力.以此分析材料可知,①②④是正确的选项;③选项太绝对,只有严重的不讲诚信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排除.故选B.【点评】选择题要认真读题,正确分析题目考查的意图,准确把握题干与题支的关系,做出正确选择.12.(2分)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款,张某因醉驾被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A.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考点】6B:一般违法行为;6C:犯罪行为.【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根据行为的性质和情节,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解答】题干中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款,情节轻微,受到行政处罚,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中的行政违法行为;张某因醉驾被处拘役,触犯刑法,受到刑罚处罚,属于犯罪行为即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其它选项判断不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就能正确作答.13.(2分)“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说明()A.只做几件好事是没有意义的 B.要预防违法犯罪C.坏事做多了就会被判处死刑 D.只做几件坏事不会受到惩罚【考点】6E:预防违法犯罪.【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预防违法犯罪.预防违法犯罪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加强修养,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解答】题干中的话,意思是我们要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启示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做好事有意义;C说法错误,过于绝对;D说法错误,做坏事会受到道德谴责或法律制裁.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中的古语含义,明确主旨.14.(2分)人们行为的底线是()A.遵守规则 B.不违法C.自立自强 D.能承受各种挫折【考点】6E:预防违法犯罪.【分析】该题考查预防违法犯罪的内容;明确:现代社会守住法律底线,不违法是做人底线.【解答】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一旦突破底线,就可能出现坏的结果.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坚持底线思维,要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故B符合题意;ACD与意不符;故选B.【点评】注意认真探究,明确各项题肢的意思,结合题意作答.15.(2分)小军拾到他人的手机拒不归还。他这一行为属于,要承担。()A.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责任 B.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责任C.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责任 D.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责任【考点】6B:一般违法行为.【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违法行为的内容;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解答】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小军拾到他人的手机拒不归还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故选D.【点评】本题属于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答题时注意审清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材料,正确作答.16.(2分)38岁的蒋某因犯组织领导传销罪,被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他这一行为属于()A.民事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违宪行为【考点】6C:犯罪行为.【分析】本题考查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解答】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犯罪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刑罚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蒋某被判处的“有期徒刑”属于刑罚中的主刑,由此推知蒋某“被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说明他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故选B.【点评】牢记相关知识.抓住材料中“有期徒刑”关键词17.(2分)2017年4月18日,由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荔城区水务局原副局长陈志伟(副科级)涉嫌受贿罪一案,秀屿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一万元。这表明()A.官员犯罪受到了法律更严厉的制裁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C.政府依法制裁违法犯罪行为D.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考点】66:法律的特征;6A:违法行为及种类.【分析】本题考查依法治国、犯罪特征等知识点.依据教材知识,分析题文材料,辨析题肢选项,做出正确选择.【解答】题文材料反映了我国依法惩处违法犯罪官员,表明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违法是行为底线,D符合题意;A错误,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犯罪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是犯罪法律标志,B错误;依法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是司法机关的职责,不是政府行为,C错误.故选D.【点评】正确解答此题要明确法律的作用、犯罪特征、法律原则、政府机关与执法机关的职责.18.(2分)14岁少年扈某持刀将两名同学先后捅成重伤、捅死,被判有期徒刑17年,后因当地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扈某近日被改判为无期徒刑。扈某的行为()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②是一般违法行为③应受刑罚处罚④表明其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淡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考点】6C:犯罪行为.【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犯罪行为的有关知识,犯罪行为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必然后果,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解答】14岁少年扈某持刀将两名同学先后捅成重伤、捅死,被判有期徒刑17年,属于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所以①正确;扈某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属于犯罪行为,不是一般违法行为,所以②错误;扈某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所以③正确;14岁少年扈某持刀将两名同学先后捅成重伤、捅死,被判有期徒刑17年,构成犯罪,表明其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淡薄,所以④正确.排除②,①③④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属于单项选择题,可以利用排除法答题,排除错误题肢或不符合题意的题肢.19.(2分)2017年3月10日,百度“黄骅贴吧”一网民发表主题为“南排河液化气站爆炸”的帖子,内容是“河北沧州一私人液化气站爆炸,伤亡情况不明”,后经查实为虚假信息,结果该网民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10天。这一网民的行为属于()A.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严重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考点】6B:一般违法行为.【分析】该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解答】刘某因散布虚假信息被公安机关处以拘留10日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中的行政违法行为;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故选B.【点评】在识记“违法行为的类别”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容易作答.20.(2分)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中学生与其斗争时应该()①讲究智斗,不要硬拼②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③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④尽量回避,或漠然置之⑤设法稳住歹徒⑥勇敢地与歹徒拼到底。A.①③⑤⑥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考点】77: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这一知识点,当未成年人遇到不法侵害时,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解答】未成年自我保护和意识比较差,容易受到不法侵害,所以当自己遇到违法犯罪分子时,应采取机智、灵活、科学的方法与歹徒进行周旋与斗争,故选①②③⑤,所以B正确;其他选项的做法不科学,不可取,所以要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自我保护能力的认识情况,在做题时,要根据所遇情境,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21.(2分)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患于未然,青少年自身必须做到()①要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②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③在学习上多看一些暴力、凶杀、色情的书籍,以避免犯罪④依法自律,自觉树立法律意识。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考点】6E:预防违法犯罪.【分析】本题考查预防违法犯罪.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解答】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患于未然,青少年自身必须做到:增强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防微杜渐抵制不良诱惑,依法自律;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③错误,在学习上多看积极健康的书籍,被排除;故选B【点评】把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对照选项仔细排查即可.22.(2分)小红暑假要去西安旅游,坐什么车次好呢?她想到了网络,查到了合适的车次,又把西安的旅游网点浏览了一遍,还在地区聊天室里认识了一位西安的朋友,为她介绍了交通食宿方面的问题。小丽的西安之行非常顺利。这说明了()A.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B.网络可以解决任何问题C.通过网络结交朋友是最好的方式D.网络里面的信息都是真实的【考点】6K:网络的两面性.【分析】该题考查网络交往的两面性;“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有很多的优势,了解时事、学习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如便捷高效网络信息、益处多多的网络健康交往等;另一方面,网络也有可能造成很多伤害,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成瘾症、诱惑欺诈.如网络环境的复杂带来的危险性,网络对现实生活中问题较多的学生有更大的“杀伤力”.【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小红利用网络查到了合适的车次,又把西安的旅游网点浏览了一遍,还在地区聊天室里认识了一位北京朋友,为她介绍当地的交通食宿,这体现了网络的积极性,说明了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所以A是正确的选项;BCD选项太绝对,排除.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23.(2分)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并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方式,而是解决纠纷的最后方式和手段。在以下情形中,你认为最适宜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的是()A.父亲以佳佳不随父姓为由,拒不支付抚养费B.某班同学因数学老师上课拖堂准备状告该老师C.王某因同学给他取“绰号”,与同桌发生激烈争吵D.小李购买的图书有缺页现象,要求书店予以更换【考点】7A:诉讼的含义及类型.【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运用法律途径解决.【解答】父亲以佳佳不随父姓为由,拒不支付抚养费是违法行为,佳佳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运用法律途径解决.所以A符合题意;BCD都不是违法行为,被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需要掌握好题干的意思,仔细对照选项、排查即可..24.(2分)浙江杭州市武女士带着上八年级的女儿在回家的路上,遭遇歹徒持刀抢劫,母女用唇语暗号成功脱险,这一案例告诉我们()A.要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B.要避免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C.法律是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D.要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考点】7I: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分析】本题属于“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这一知识点,需要在掌握不良诱惑的内容,危害以及如何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遵纪守法,防微杜渐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答】根据教材知识,中学生怎样加强自我保护(怎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①树立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身心健康.②学习法律知识,懂得依法维权.③遵守法律,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④学会及时报警和寻求法律帮助.题文中母女用唇语暗号成功脱险,体现了他们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所以答案选D.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AC和错误的观点B.故选D.【点评】此题要准确掌握课本知识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在此基础上即可做出选择.二、非选择题.(五大题,共50分)25.(8分)网络无限,自由有界。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不宣泄极端负面情绪。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存在哪些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这些行为有何危害?(2)如何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考点】99:隐私权;FK: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本题考查保护公民隐私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材料分析题形式呈现.在掌握公民隐私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点基础上,分析材料内容,依据题意作答.【解答】(1)此题考查对公民隐私权的认识,考查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开放的网络世界存在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种种行为,如信息泄密、手机窃听、窥密偷拍等.侵犯公民隐私权给被侵权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据此作答.(2)此题要求回答如何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考查知识运用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可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培育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等方面作答.故答案为:(8分)(1)①存在信息泄密、手机窃听、窥密偷拍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3分)②会给被侵权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2分)(2)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3分)【点评】第二问开放性强,涉及知识点较多.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26.(7分)一段时间以来,各个城市多了一道风景线(如图).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轻松提取一辆“共享单车”。这方便了市民出行,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乱停乱放,恶意毁坏单车等。为了更好地推广“共享单车”,市民在自觉遵守规则中要学会自律,规范使用。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自律的要求是什么?(3)怎样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考点】62:他律和自律的含义;61:规则与秩序;64:自律与自由的关系.【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明礼貌需要自律和他律.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守文明习惯的要求.遵守社会规则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既他律.【解答】(1)自律要求我们要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习惯,做到自觉遵守规则.(2)本题考查如何做到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结合材料答出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故答案为:(1)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习惯,做到自觉遵守规则.(3分)(2)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4分)【点评】审清题意、把握自律和他律、守规则的要求等知识,结合材料仔细分析,做出总结.27.(12分)材料一:漫画《伸脚打的》。材料二: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漫画《伸脚打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为什么要尊重他人?(3)尊重从我做起,生活中我们怎样做到尊重他人?【考点】27:尊重他人;26:自尊和知耻.【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尊重他人.尊重是交往的重要前提:尊重代表着人际交往中的平等关系,尊重他人既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文明交往的第一要求.【解答】(1)漫画中打车人伸脚打车,这是对司机的不尊重,说明了不尊重他人也不会得到他人尊重.据此作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