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专题十四第2讲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群落的演替课件_第1页
浙科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专题十四第2讲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群落的演替课件_第2页
浙科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专题十四第2讲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群落的演替课件_第3页
浙科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专题十四第2讲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群落的演替课件_第4页
浙科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专题十四第2讲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群落的演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四种群与群落第2讲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群落的演替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精读课本盘点基础知识一、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1.丰富度(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_________的总数。研究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统计它们的_________。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往往有差别。(2)三种群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的物种丰富度排序(由高到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物种个体数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2.活动: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原理:土壤动物是指生命活动中有一段时间或全部时间在土壤中度过的动物。在森林、草原等不同的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都有所不同。通过__________________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寡。(2)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用采集罐、吸虫器等取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甲乙甲图:干漏斗分离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乙图:吸虫器,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土壤小动物被吸走。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趋暗、趋湿、避高温(3)注意事项①样地选择和土样采集:选择不同群落作为样地,____选取样方,用取样器取样。②土壤动物的分离: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____________进行分离,体型较大的动物用____分离。③土壤动物的种类鉴定:体型较小的动物用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识别,体型较大的动物用____观察、识别。随机干漏斗分离法镊子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肉眼问题与思考干漏斗分离法的原理是什么?在干漏斗分离装置下的锥形瓶中倒入少量的70%酒精溶液的目的是什么?[提示]

(1)干漏斗分离法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热的特点,使之从土壤中分离出来。(2)在干漏斗分离装置下的锥形瓶中倒入少量的70%酒精溶液的目的是杀死和固定小动物。二、优势种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1.优势种的概念:对群落的____和________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的物种。2.优势种的特征:优势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优势种往往具有高度的__________,并且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群落中,这种竞争优势常常是________的。优势种通常是群落中________多,______较强的物种。三、物种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1.生态位的概念: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____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________,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____、____和______。2.特点:一个物种的生态位取决于它____________,也取决于它与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结构内部环境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生态适应性持久不变个体数量生活力位置功能关系地位作用重要性所栖息的场所食物天敌其他生物3.意义:①每种生物的生态位都________;②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________;③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的结果。4.应用:在农业中,应该从水平、垂直、时间、营养及物种、数量等多方位进行系统组分的合理组配,以充分利用和拓展系统生态位,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相对稳定环境资源协同进化四、群落具有垂直、水平和时间结构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含义群落中的生物配置在群落的不同____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的生物在____方向上的配置状况,表现为______________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____改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模型略高度水平斑块状和镶嵌性时间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决定因素①植物的垂直分层分布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②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③水生群落的分层主要与光的穿透性、温度、溶解氧等有关与地形的起伏、光照强度的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昼夜变化、季节变化意义①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都是在长期________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②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对阳光等________的利用能力,可以提高光能______自然选择环境资源利用率五、地球上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类型特点森林群落热带雨林群落①约占地球上现存森林面积的____;②高温多雨;③群落结构____;④生物种类极为丰富,是地球上最丰富的“__________”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季相明显北方针叶林群落①年降雨量在400~500mm;②夏季温凉,冬季严寒;③植物种类较少且生长周期较短草原群落①年降雨量在250~800mm;②草本植物的生长期____,从春季到秋季便会完成一个世代荒漠群落①年降雨量不足200mm;②水分蒸发量是降雨量的7~50倍苔原群落①气候严寒;②植物生长季节短且生长缓慢,几乎完全依靠____繁殖一半复杂生物基因库很短营养

物种物种物种组成替代植物植被植被土壤条件植物种子4.实例(1)裸岩到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____阶段→____阶段→____阶段→________阶段→____阶段→____阶段。(2)湖泊演替过程:____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5.顶极群落(1)概念: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____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演替达到最终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2)决定因素: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3)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________。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裸底气候平均温度年降雨量顶极状态(4)类型气候条件顶极群落类型高温高湿__________低温高湿北方针叶林中温中湿__________低温低湿苔原极端缺水_____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荒漠[注意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往往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比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等。(2)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它往往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3)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4)演替使群落的总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5)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6)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顶极群落并不是绝对稳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内化知识突破重点难点一、群落、种群、物种的关系1.群落与种群的关系类别项目群落种群概念在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空间内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组成的物种不同物种组成同一物种组成研究范围种间关系,如竞争、捕食等种内关系2.群落与物种的关系: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空间内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同一物种的个体以种群形式分布在不同的群落中。类别项目群落种群组成单位种群个体基本特征群落的丰富度、优势种、生态位、群落结构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联系种群是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例1

(2024·浙江1月选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稻田中常会伴生许多昆虫,如在水稻的叶层会伴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等食叶性害虫,在茎秆层常有稻飞虱、叶蝉等害虫,而地下层有稻叶甲虫等食根性害虫,水稻与这些害虫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种间关系。(1)稻苞虫是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其幼虫主要啃食水稻等植物叶片,成虫主要舔食植物花粉。某稻田发现了稻苞虫的虫情,下列措施既能有效控制虫害,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引入食虫鸟类捕杀 B.使用杀虫剂消杀C.使用性引诱剂诱杀

D.使用防虫网隔离√[解析]

以鸟治虫,属于生物防治,食虫鸟类既能吃幼虫也能吃成虫,既能有效控制虫害,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A正确;使用杀虫剂消杀属于化学防治,污染环境,B错误;使用性引诱剂诱杀属于生物防治,有效改变种群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但是诱杀的是成虫,效果相对弱些,C错误;使用防虫网隔离属于物理防治,不能有效控制虫害,D错误。(2)水稻、昆虫和杂草等共同构成稻田群落,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群落结构。下列关于该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A.昆虫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B.昆虫在地上层或地下层分布格局与其所需资源配置有关C.因水稻较强的繁殖能力导致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简单化D.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表现特征是物种之间不存在镶嵌性[解析]

昆虫(动物)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与栖息场所和食物条件密切相关,A错误;昆虫在地上层或地下层分布格局与其所需资源配置(栖息空间和食物等)有关,B正确;结合题干信息,水稻与多种生物之间存在种间关系,因水稻较强的繁殖能力导致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复杂化,C错误;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表现特征是物种之间存在镶嵌性,D错误。√二、分析自然群落中某生物的生态位1.生态位的内容: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以及所需要的物理(如温度、湿度、pH等)和生物条件以及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等。2.生态位重叠:当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共同利用某些资源时,即出现了生态位重叠,如果资源供应不足,就会发生竞争,如果竞争激烈,种群对资源的利用就会发生改变,可能出现(a)生态位移动或(b)物种灭绝。

注: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与中间标准线间距。3.竞争排斥原理:同一种群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是完全重叠的,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竞争,且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以致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有可能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4.生态位分化: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使得它们共同生存下来。生态位分化是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自然选择的结果。A

B例2

(2021·全国乙卷)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两种动物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有限的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直至消亡(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或位置源利用方式的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于同一环境中,若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便可共存具有相同资三、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次生裸地基本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过程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乔木林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沙丘和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弃耕农田、过量砍伐的森林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例3

(2023·嘉兴选考模拟)在种植抗虫玉米的农田中,存在如图所示的物质和能量关系。其中抗虫玉米能分泌某种特定物质,杀死啃食的昆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玉米地荒废后将发生次生演替,其自我调节能力将逐渐减弱B.农田中玉米种群的分布型属于生态位分化的一种表现C.鸟类的排泄物掉落至土壤中,经分解者作用后能为玉米生长提供部分能量D.抗虫玉米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目的是减慢昆虫向具有抗特定物质方向进化的速度√[解析]

该玉米地荒废后会发生次生演替,最终变为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荒废后的演替过程中,该生态系统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故其自我调节能力将逐渐增强,A错误;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使得它们共同生存下来,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化,玉米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鸟类的排泄物掉落至土壤中,经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可为玉米提供无机盐等物质,C错误;在抗虫玉米四周,一般会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主要是使食草昆虫更易以杂草为主要食物来源,起到减慢昆虫向具有抗特定物质方向进化的速度的目的,D正确。延伸迁移实现融会贯通考向1围绕群落丰富度调查,考查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C.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调查某种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1题号2345678910√C

[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黑光灯诱捕法,A错误;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较少的群落,B错误;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C正确;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D错误。]1题号23456789102.(2022·山东等级考)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1题号2345678910频度级1%~20%21%~40%41%~60%61%~80%81%~100%ABCDE(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__种。(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B.甲的种群密度C.甲的植株高度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题号2345678910E大广200ABCD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地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考向2结合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考查科学思维素养3.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的外貌。根据群落外貌的差异,陆地群落可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生物群落的动物主要是斑马、长颈鹿、鸟类等B.森林生物群落中种群的生态位不随季节更替而变动C.热带雨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植物很少D.草原生物群落的植物叶片巨大,能抵抗干旱题号23456789101C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应该具有耐干旱的特性,斑马、长颈鹿适合生活在草原群落中,A错误;生态位表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由于不同季节食物种类会有变化,因此森林生物群落中种群的生态位会随季节更替而变动,B错误;热带雨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植物很少,大多数是虫媒花,C正确;草原生物群落的植物叶片狭窄,能抵抗干旱,D错误。]题号23456789101√4.(2021·山东等级考)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题号23456789101A

[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最多,乙藻其次,丙藻数量最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在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螺的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和螺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题号23456789101√5.(2023·杭州模拟)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并获得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的关系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大于m小于n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m点B.当吹绵蚧种群数量大于n小于p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n点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吹绵蚧数量就不可能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题号23456789101A

[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被捕食率等于补充率,数量稳定),A正确;当吹绵蚧种群数量大于n小于p时,被捕食率小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增大,逐渐稳定在p点(被捕食率等于补充率,数量稳定),B错误;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所以吹绵蚧种群数量会下降,逐渐稳定在p点,C错误;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吹绵蚧种群数量可以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D错误。]题号23456789101√考向3围绕群落的结构和生态位,考查科学思维素养6.(2022·浙江1月选考)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题号23456789101D

[由图可知,甲、乙在午夜黑暗的情况下均上浮,中午时均下沉,说明甲、乙都具有避光性,A错误;浮游植物一般分布在浅海,根据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故可推测位于浅海的甲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而乙位于深海,故乙不是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B错误;乙是一种浮游动物,是一个种群,故乙的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由图可知,甲、乙在不同时间段在该海域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甲和乙在午夜都会有所上浮,因此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D正确。]题号23456789101√7.(2021·河北选择性考试)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题号23456789101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种植模式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若虫(头/叶)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番茄单作22.73.20.816.51.2番茄玫瑰邻作1.40.20.11.82.2B

[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化,仍然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改变,B错误;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题号23456789101√考向4围绕群落的演替,考查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8.(2020·海南等级考)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