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作者)《兰亭集序》】(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3)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青年担负着国家兴盛的重任,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两句来自勉。2.(2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传承二十四节气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①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②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板块③城市不能离开乡村④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⑤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A.②⑤④①③ B.⑤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⑤③ D.④⑤②③①3.(3分)学校戏曲社邀请著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袁芬教授做一个讲座,以下邀请函有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邀请函尊敬的袁教授: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校拟开展各项戏曲活动。袁老师您在昆曲表演方面【A】名满天下,是昆曲界的【B】泰山北斗,我校师生对您【C】仰慕已久,特邀请您于12月18日在学校演讲厅举办“戏曲与当代生活”的专题讲座。我们【D】虚位以待您的莅临!XX中学戏曲社2023年12月14日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修改为:二、阅读70分(一)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①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农村的确“衰败”了,但这却不见得是坏事。②这种“衰败”,最首要的特征是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祖祖辈辈以来作为唯一谋生手段的农业劳动。这本身当然就是四十年来乡村变迁的结果③首先,原先那种血缘群体在一个小地方密切频繁互动的状况就不可能了,家族乃至大家庭肯定会逐渐瓦解,随之而来的是个人也从原先那种家庭结构中逐渐脱嵌出来,获得了相对更大的自由度。对现代人来说,被束缚在一个地方或一个阶层无法获得自我改善的机会,是对个人权利的最大侵害,也只有赋予人们这样的权利,一个社会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④其次,三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普遍不愿也不会务农,在土地抛荒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土地流转。资本下乡对土地进行更高附加值的开发,然而在老路已经走不下去的时候,这也是匡救之本。⑤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中国也不例外,未来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务农,历来中国农业问题的症结就是过密化,劳动力的不断密集投入造成边际效益递减的停滞状况。中国农村以往的普遍景象是人们过着高度同质化的生活,因而专业化的分工也就很难出现。就像二三十年前很多妇女都会自己打毛衣做鞋子,那时也就不会去买来穿。只有把更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⑥就此而言,农村人口流失即便不完全是“好事情”,至少也是不可逆转的进程。壮劳力都出走了,这势必衍生出新的问题,冷冷清清的村庄也很容易让人感觉到“衰败”和“凋敝”空心化由此让许多人痛心。与此同时,人口流动和城乡交流破坏了原先的乡村结构和传统价值观,的确出现了各种失范行为和无序现象——这在历史上也是常见的现象。如果误以为把农村劳动力从城市里重新赶回去就能重建秩序,那不仅因小失大,而且还将重蹈历史覆辙。要想从历史的循环中挣脱出来,制定新的规则来匡正新出现的问题。⑦研究现代化理论的学者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在每一场革命性的变迁之后,在通向新繁荣之路上,总要穿越一个“泪谷”,只是说,在面临现代化带来的“问题”时,也不要相信回头会是更好的选择。现代化带来的这些“问题”,最终只能通过继续加深现代化、建立新的应对机制⑧固然,这种反思当然也很有必要,对传统衰微的抱怨也会带来复兴,恰恰相反,当那些乡村被怀旧的人们重建起来后(选自《农村衰败真的是坏事吗?》,有删改)材料二:在城乡中国格局下,乡村的公私秩序会面临重构。笔者田野调查发现,在不少村庄空心化,实际上“公”的部分本身也被抽空。另外,人口流动是否会将城市社会基于陌生人规则的人际关系模式带回乡村,或者是否会生成新的规则和公私秩序,但无论如何这都可能意味着传统乡土中国那种以人情维系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等为统合规则的乡村社会将面临不可逆的重大变化,村庄的治理结构和治理规则必将发生重大变迁。目前进行的未来村庄能否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都是未来村庄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选自《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有删改)(1)结合材料一第⑥段和材料二,“空心化”指的是。(2)根据材料一的文意,作者不可能认同的一项是A.认为农村衰败的人在情感上有着对农村老家传统的认同。B.农村中个人自由的增长与人伦亲情的淡薄是一体两面的。C.土地抛荒之后的资本下乡意味着对农村最后资源的侵蚀。D.摆脱只依靠土地糊口的模式才有可能会带来农村新变化。(3)材料一的作者提出面对农村衰败,应适应变化使之成为现代化的新农村。下列做法与作者观点最不相契合的一项是A.农二代回乡村开民宿、做直播。B.返乡企业家回乡筑梦重建乡村。C.家乡传统祠堂意义的再度发掘。D.复原原来的乡村结构和价值观。(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A.根据材料一,只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就能够实现农村现代化。B.根据材料一,被怀旧的人们重建起来的乡村依然是乡土乡村。C.根据材料二,城乡中国格局会改变乡土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D.根据材料二,村庄的空心化只能靠“法治”来代替“礼治”。(5)小浦同学觉得用材料一和《乡土中国》相关论述能证明材料二画线句的观点,但无法理清思路。请你整合这些材料帮他证明此观点。(二)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祖父死了的时候萧红①祖父总是有点变样子,他喜欢流起眼泪来,同时过去很重要的事情他也忘掉。比方过去那一些他常讲的故事,讲了一半下一半他就说:“我记不得了。”②某夜,他又病了一次,经过这一次病,叫她来一趟,我不是四五年没看过她吗?”他叫我写信给我已经死去五年的姑母。③那次离家是很痛苦的。学校来了开学通知信,祖父又一天一天地变样起来。④祖父睡着的时候,我就躺在他的旁边哭,好像祖父已经离开我死去似的,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铁丝绞住了。⑤我联想到母亲死的时候。母亲死以后,父亲怎样打我,又娶一个新母亲来。这个母亲很客气,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疏远了,生人一样。⑥“到院子去玩玩吧!”祖父说了这话之后,在我的头上撞了一下,“喂!你看这是什么?”一个黄金色的橘子落到我的手中。⑦夜间不敢到茅厕去,我说:“妈妈同我到茅厕去趟吧。”⑧“我不去!”⑨“那我害怕呀!”⑩“怕什么?”⑪“怕什么?怕鬼怕神?”父亲也说话了,把眼睛从眼镜上面看着我。⑫冬天,祖父已经睡下,赤着脚⑬学校开学,我迟到了四天。三月里,我又回家一次,里面小弟弟嚷着:“姐姐回来了!姐姐回来了!”大门开时,我就远远注意着祖父住着的那间房子。果然祖父的面孔和胡子闪现在玻璃窗里。我跳着笑着跑进屋去。但不是高兴,祖父的脸色更惨淡更白了。等屋子里一个人没有时,他流着泪,一边抖动着嘴唇说:“爷爷不行了,不知早晚……前些日子好险没跌……跌死。”⑭“怎么跌的?”⑮“就是在后屋,我想去解手,招呼人,按电铃也没有人来,就得爬啦。还没到后门口,心跳,眼前发花了一阵就倒下去。没跌断了腰……人老了爷爷是八十一岁呢。”⑯“爷爷是八十一岁。”⑰“没用了,活了八十一岁还是在地上爬呢!我想你看不着爷爷了,谁知没有跌死⑱我走的那天也是和我回来那天一样,白色的脸的轮廓闪现在玻璃窗里。⑲在院心我回头看着祖父的面孔,走到大门口,在大门口我仍可看见,就被门扇遮断。⑳从这一次祖父就与我永远隔绝了。虽然那次和祖父告别,并没说出一个永别的字。我回来看祖父,这回门前吹着喇叭,马车离家很远的时候,我已看到高高的白色幡竿了,大门前的白幡、白对联、院心的灵棚、闹嚷嚷许多人,吹鼓手们响起呜呜的哀号。㉑这回祖父不坐在玻璃窗里,是睡在堂屋的板床上,没有灵魂的躺在那里。我要看一看他白色的胡子,胡子、眼睛和嘴,都不会动了,手也没有感觉了。祖父这回真死去了啊!㉒祖父装进棺材去的那天早晨,正是后园里玫瑰花开放满树的时候。我扯着祖父的一张被角,抬向灵前去。吹鼓手在灵前吹着大喇叭。㉓我怕起来,我号叫起来。㉔“咣咣!”黑色的,半尺厚的灵柩盖子压上去。㉕吃饭的时候,我饮了酒,用祖父的酒杯饮的。饭后我跑到后园玫瑰树下去卧倒,绿草的清凉的气味,这都和十年前一样。可是十年前死了妈妈。妈妈死后我仍是在园中扑蝴蝶,我却饮了酒。㉖过去的十年我是和父亲打斗着生活。父亲对我是没有好面孔的,对于仆人也是没有好面孔的,他对于祖父也是没有好面孔的。因为仆人是穷人,我是个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里。后来我看到新娶来的母亲也落到他的手里,便同她说笑,他恼怒时便骂她㉗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㉘我饮了酒,回想,幻想……㉙所以我哭着,整个祖父死的时候我哭着。(1)分析第⑮⑯两段画线句表达情感的异同。(2)从构思角度分析第㉑段画线句的作用。(3)本文语言平淡中蕴含深情,以第㉕段为例加以赏析。(4)你的学习小组要编写语文读本中的一个单元,请从《我与地坛》《项脊轩志》中选择一篇和本文组成单元,并给出组合的理由。(三)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甲】登黄鹤楼(清)刘大魁飘零踪迹来西楚,黄鹄山头俯大荒。地涌楼台侵斗极①,天输江汉下荆扬②。野花烂漫空千树,归雁萧条忽几行。老去弟兄皆异域,独将衰鬓对残阳。【乙】盖天所以挫抑之,使其胸中浩然之气蕴而不出,郁而不舒,适遇夫风霜雨露山水花鸟,而莫不抉其幽深,尽发之为文章,以传于后世,固在于此。——刘大魁《张纳堂诗序》[注]①斗极:北斗星和北极星。②荆扬:荆州和扬州,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1)甲诗的题材可归为A.送别类B.咏怀类C.田园类D.怀古类(2)以下评价适用于甲诗的一项是A.雄浑沉郁B.淡远清新C.豪迈悲壮D.含蓄蕴藉(3)请结合诗人乙文中的观点,分析其在甲诗中是怎样表达内心复杂情感的。(四)7.(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年十八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②哲宗即位,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岩叟入台之明日,即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不可以小利失民心。遂言役钱敛法太重,民力不胜差法如嘉祐①时。③江西盐害民,诏遣使者往视。岩叟曰:“一方病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以为“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太平终是难致。”时下诏求民疾苦,四方争以其情赴诉省录,颇成壅滞。岩叟言:“不问则已,言则必行之。不然,天下之人必谓陛下以空言说之,孰肯取信?”④夏人数万侵定西之东、通远之北,坏七厓巉堡,掠居人,众遂至十万。熙帅范育侦伺夏右厢②种落大抵趣河外,三疏请乘此进堡砦③,筑龛谷、胜如、相照、定西而东径陇诺城。朝议未一,或欲以七巉经毁之地,皆以与夏。岩叟力言不可与,后患未已。因请遣官谕熙帅,即以户部员外郎穆衍行视其调兵赀费,一从便宜,不必中覆。定远遂城⑤复为枢密都承旨、权知开封府。旧以推、判官二人分左右厅,共治一事,多为异同,吏疲于咨禀。岩叟创立逐官分治之法,自是署为令。……⑥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赠左正议大夫。(选自《宋史》,有删减)[注]①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②右厢:左右厢为西夏“边中”地区的高级政区。③堡砦:堡寨,指围以土墙木栅的战守据点。(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用刘挚荐②熙帅范育侦伺夏右厢种落大抵趣河外(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愿复差法如嘉祐时A.方法做法B.吏部选授官吏的条例C.区别对待D.徭役赋敛②所司惮于省录A.视察登记B.反省记忆C.注意记录D.逐省记录(3)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其调兵赀费,一从便宜,不必中覆。定远遂城(5)王岩叟晚年被贬,太皇太后惜其被贬,赞其有大功。请结合本文内容(6)司马光曾称赞王岩叟“进谏无隐,必行其言”。请分析本文如何表现人物的这一特点,并简析其“进谏无隐”背后的原因。(五)8.(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拙斋记(宋)张栻①旴江曾节夫以“拙”名其斋,而请予为之记。②予喟然而叹曰:士病于不拙也久矣。文采之衒□声名之求,知术之滋而机巧之竞,争先以相胜,俗以益薄,士病于不拙也久矣。③顷者,始见吾子,望乎容止,退然若不安,呐然若不足。意吾子之不驰骛于斯世也。已而旋观乎吾子之为,则处己也介,而接物也严今以“拙”名斋,抑子之志如此,而何以予之记为?虽然,几予言之可以辅仁也,抑以子之质之美,请试为子言之也。④予闻之,义理之本于天者至精而无穷,气禀之存乎人者虽美而有限。【甲】伊欲究无穷而化其有限,若升高之必自下,若陟遐之必自迩,耳受而口传,恃臆度而凿空虚,序之不循而惟至之必,久之不务而惟速之欲⑤由予前所言士病于不拙者,吾子既无是之患矣;由予后所言病夫学者之不拙者,以子之家子舆为标准而从事焉,其可矣。若夫安其所已能,则为拘于有限而息乎无穷,是拙之流生害也(节选自《四库全书•南轩集》,有删改)(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而B.然C.盖D.若(2)联系前后文内容,判断下面这句话应处于处。虽然,所为进学之方,则亦有道矣。A.甲B.乙C.丙D.丁(3)分析第③段中连用“顷者”“已而”“今”三个时间词的作用。(4)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三、写作70分9.(70分)垂柳婆娑起舞,青松迎风而立,自然万物呈现出不同的美,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作者)《兰亭集序》】(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3)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青年担负着国家兴盛的重任,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句来自勉。【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重点字:殇)(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重点字:鉴)(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2.(2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传承二十四节气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①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②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板块③城市不能离开乡村④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⑤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A.②⑤④①③ B.⑤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⑤③ D.④⑤②③①【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能力。做此题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现代文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意合理。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和体会。【解答】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五个句子。而⑤“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是乡村依然和谐发展的无条件结构,且①②紧随开篇的“传承二十四节气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写乡村发展,排除ACD。故选:B。3.(3分)学校戏曲社邀请著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袁芬教授做一个讲座,以下邀请函有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邀请函尊敬的袁教授: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校拟开展各项戏曲活动。袁老师您在昆曲表演方面【A】名满天下,是昆曲界的【B】泰山北斗,我校师生对您【C】仰慕已久,特邀请您于12月18日在学校演讲厅举办“戏曲与当代生活”的专题讲座。我们【D】虚位以待您的莅临!XX中学戏曲社2023年12月14日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D,修改为:期待您的莅临【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解答】D.“虚位以待”的意思是“留着位置等待”,这个成语形容礼贤下士,故改为“期待”即可。答案:D.修改:期待。二、阅读70分(一)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①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农村的确“衰败”了,但这却不见得是坏事。②这种“衰败”,最首要的特征是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祖祖辈辈以来作为唯一谋生手段的农业劳动。这本身当然就是四十年来乡村变迁的结果③首先,原先那种血缘群体在一个小地方密切频繁互动的状况就不可能了,家族乃至大家庭肯定会逐渐瓦解,随之而来的是个人也从原先那种家庭结构中逐渐脱嵌出来,获得了相对更大的自由度。对现代人来说,被束缚在一个地方或一个阶层无法获得自我改善的机会,是对个人权利的最大侵害,也只有赋予人们这样的权利,一个社会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④其次,三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普遍不愿也不会务农,在土地抛荒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土地流转。资本下乡对土地进行更高附加值的开发,然而在老路已经走不下去的时候,这也是匡救之本。⑤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中国也不例外,未来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务农,历来中国农业问题的症结就是过密化,劳动力的不断密集投入造成边际效益递减的停滞状况。中国农村以往的普遍景象是人们过着高度同质化的生活,因而专业化的分工也就很难出现。就像二三十年前很多妇女都会自己打毛衣做鞋子,那时也就不会去买来穿。只有把更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⑥就此而言,农村人口流失即便不完全是“好事情”,至少也是不可逆转的进程。壮劳力都出走了,这势必衍生出新的问题,冷冷清清的村庄也很容易让人感觉到“衰败”和“凋敝”空心化由此让许多人痛心。与此同时,人口流动和城乡交流破坏了原先的乡村结构和传统价值观,的确出现了各种失范行为和无序现象——这在历史上也是常见的现象。如果误以为把农村劳动力从城市里重新赶回去就能重建秩序,那不仅因小失大,而且还将重蹈历史覆辙。要想从历史的循环中挣脱出来,制定新的规则来匡正新出现的问题。⑦研究现代化理论的学者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在每一场革命性的变迁之后,在通向新繁荣之路上,总要穿越一个“泪谷”,只是说,在面临现代化带来的“问题”时,也不要相信回头会是更好的选择。现代化带来的这些“问题”,最终只能通过继续加深现代化、建立新的应对机制⑧固然,这种反思当然也很有必要,对传统衰微的抱怨也会带来复兴,恰恰相反,当那些乡村被怀旧的人们重建起来后(选自《农村衰败真的是坏事吗?》,有删改)材料二:在城乡中国格局下,乡村的公私秩序会面临重构。笔者田野调查发现,在不少村庄空心化,实际上“公”的部分本身也被抽空。另外,人口流动是否会将城市社会基于陌生人规则的人际关系模式带回乡村,或者是否会生成新的规则和公私秩序,但无论如何这都可能意味着传统乡土中国那种以人情维系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等为统合规则的乡村社会将面临不可逆的重大变化,村庄的治理结构和治理规则必将发生重大变迁。目前进行的未来村庄能否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都是未来村庄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选自《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有删改)(1)结合材料一第⑥段和材料二,“空心化”指的是壮劳力出走,村庄“衰败”“凋敝”,原有乡村的规则和公私秩序瓦解。(2)根据材料一的文意,作者不可能认同的一项是CA.认为农村衰败的人在情感上有着对农村老家传统的认同。B.农村中个人自由的增长与人伦亲情的淡薄是一体两面的。C.土地抛荒之后的资本下乡意味着对农村最后资源的侵蚀。D.摆脱只依靠土地糊口的模式才有可能会带来农村新变化。(3)材料一的作者提出面对农村衰败,应适应变化使之成为现代化的新农村。下列做法与作者观点最不相契合的一项是DA.农二代回乡村开民宿、做直播。B.返乡企业家回乡筑梦重建乡村。C.家乡传统祠堂意义的再度发掘。D.复原原来的乡村结构和价值观。(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CA.根据材料一,只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就能够实现农村现代化。B.根据材料一,被怀旧的人们重建起来的乡村依然是乡土乡村。C.根据材料二,城乡中国格局会改变乡土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D.根据材料二,村庄的空心化只能靠“法治”来代替“礼治”。(5)小浦同学觉得用材料一和《乡土中国》相关论述能证明材料二画线句的观点,但无法理清思路。请你整合这些材料帮他证明此观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含义和用法,认真推敲。(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4)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结合“就此而言,农村人口流失即便不完全是‘好事情’。壮劳力都出走了,这势必衍生出新的问题,村庄的空心化由此让许多人痛心,人口流动和城乡交流破坏了原先的乡村结构和传统价值观,“空心化”指的是壮劳力出走,原有乡村的规则和公私秩序瓦解。(2)C.“对农村最后资源的侵蚀”错误,结合“资本下乡对土地进行更高附加值的开发,然而在老路已经走不下去的时候。选C。(3)D.结合“固然,这种反思当然也很有必要,但它不可能再回到原先那个样子,当那些乡村被怀旧的人们重建起来后,复原原来的乡村结构和价值观是不可能的。选D。(4)A.结合“研究现代化理论的学者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在每一场革命性的变迁之后,在通向新繁荣之路上,那包含着瓦解,本项推断不合理,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现代化了的新农村”可知。D.结合“目前进行的未来村庄能否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法治,都是未来村庄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可知。故选C。(5)结合“首先,原先那种血缘群体在一个小地方密切频繁互动的状况就不可能了,亲情势必淡薄,随之而来的是个人也从原先那种家庭结构中逐渐脱嵌出来,血缘为基础的大家族逐渐瓦解,熟人社会;结合“其次,在土地抛荒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土地流转”可知,不再依靠土地糊口、不流动”的特点,的确出现了各种失范行为和无序现象——这在历史上也是常见的现象”可知,导致各种失范行为和无序现象。答案:(1)壮劳力出走,村庄“衰败”“凋敝”。(2)C(3)D(4)C(5)血缘为基础的大家族逐渐瓦解,亲情淡薄、差序格局存在的基础发生重大变化,不再依靠土地糊口、不流动”的特点,导致各种失范行为和无序现象。(二)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祖父死了的时候萧红①祖父总是有点变样子,他喜欢流起眼泪来,同时过去很重要的事情他也忘掉。比方过去那一些他常讲的故事,讲了一半下一半他就说:“我记不得了。”②某夜,他又病了一次,经过这一次病,叫她来一趟,我不是四五年没看过她吗?”他叫我写信给我已经死去五年的姑母。③那次离家是很痛苦的。学校来了开学通知信,祖父又一天一天地变样起来。④祖父睡着的时候,我就躺在他的旁边哭,好像祖父已经离开我死去似的,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铁丝绞住了。⑤我联想到母亲死的时候。母亲死以后,父亲怎样打我,又娶一个新母亲来。这个母亲很客气,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疏远了,生人一样。⑥“到院子去玩玩吧!”祖父说了这话之后,在我的头上撞了一下,“喂!你看这是什么?”一个黄金色的橘子落到我的手中。⑦夜间不敢到茅厕去,我说:“妈妈同我到茅厕去趟吧。”⑧“我不去!”⑨“那我害怕呀!”⑩“怕什么?”⑪“怕什么?怕鬼怕神?”父亲也说话了,把眼睛从眼镜上面看着我。⑫冬天,祖父已经睡下,赤着脚⑬学校开学,我迟到了四天。三月里,我又回家一次,里面小弟弟嚷着:“姐姐回来了!姐姐回来了!”大门开时,我就远远注意着祖父住着的那间房子。果然祖父的面孔和胡子闪现在玻璃窗里。我跳着笑着跑进屋去。但不是高兴,祖父的脸色更惨淡更白了。等屋子里一个人没有时,他流着泪,一边抖动着嘴唇说:“爷爷不行了,不知早晚……前些日子好险没跌……跌死。”⑭“怎么跌的?”⑮“就是在后屋,我想去解手,招呼人,按电铃也没有人来,就得爬啦。还没到后门口,心跳,眼前发花了一阵就倒下去。没跌断了腰……人老了爷爷是八十一岁呢。”⑯“爷爷是八十一岁。”⑰“没用了,活了八十一岁还是在地上爬呢!我想你看不着爷爷了,谁知没有跌死⑱我走的那天也是和我回来那天一样,白色的脸的轮廓闪现在玻璃窗里。⑲在院心我回头看着祖父的面孔,走到大门口,在大门口我仍可看见,就被门扇遮断。⑳从这一次祖父就与我永远隔绝了。虽然那次和祖父告别,并没说出一个永别的字。我回来看祖父,这回门前吹着喇叭,马车离家很远的时候,我已看到高高的白色幡竿了,大门前的白幡、白对联、院心的灵棚、闹嚷嚷许多人,吹鼓手们响起呜呜的哀号。㉑这回祖父不坐在玻璃窗里,是睡在堂屋的板床上,没有灵魂的躺在那里。我要看一看他白色的胡子,胡子、眼睛和嘴,都不会动了,手也没有感觉了。祖父这回真死去了啊!㉒祖父装进棺材去的那天早晨,正是后园里玫瑰花开放满树的时候。我扯着祖父的一张被角,抬向灵前去。吹鼓手在灵前吹着大喇叭。㉓我怕起来,我号叫起来。㉔“咣咣!”黑色的,半尺厚的灵柩盖子压上去。㉕吃饭的时候,我饮了酒,用祖父的酒杯饮的。饭后我跑到后园玫瑰树下去卧倒,绿草的清凉的气味,这都和十年前一样。可是十年前死了妈妈。妈妈死后我仍是在园中扑蝴蝶,我却饮了酒。㉖过去的十年我是和父亲打斗着生活。父亲对我是没有好面孔的,对于仆人也是没有好面孔的,他对于祖父也是没有好面孔的。因为仆人是穷人,我是个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里。后来我看到新娶来的母亲也落到他的手里,便同她说笑,他恼怒时便骂她㉗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㉘我饮了酒,回想,幻想……㉙所以我哭着,整个祖父死的时候我哭着。(1)分析第⑮⑯两段画线句表达情感的异同。(2)从构思角度分析第㉑段画线句的作用。(3)本文语言平淡中蕴含深情,以第㉕段为例加以赏析。(4)你的学习小组要编写语文读本中的一个单元,请从《我与地坛》《项脊轩志》中选择一篇和本文组成单元,并给出组合的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句子情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题干的提示及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结合具体词语和句子进行赏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评价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解答】(1)首先看相同之处,我和祖父说“爷爷是八十一岁呢”都强调“八十一岁”。再看不同之处,结合“就是在后屋,招呼人,按电铃也没有人来。还没到后门口,心跳。没跌断了腰……人老了,祖父主要是对自己年纪大上厕所也会摔跤;而“我”则是安慰爷爷已经八十一岁,而不是爷爷老了没有用。(2)内容上,由“胡子,都不会动了?我从祖父的袖管里去摸他的手,“祖父这回真死去了啊”这句话写出“我”亲眼见到祖父去世;结构上,呼应了前文,第4段“好像祖父已经离开我死去似的”,层层铺垫,一直以来对祖父的担心和害怕变为现实;由“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可知、祖父死后再无亲人关心同情自己的思考。(3)“我饮了酒,用祖父的酒杯饮的”,将“用祖父的酒杯饮的”这个介词结构(状语)放在后面,强调用祖父的酒杯饮酒,表达对祖父的怀念之情,运用反衬手法;“园中飞着蜂子和蝴蝶,这都和十年前一样”“这回祖父死去,我已从小时候面对亲人去世在“扑蝶”变为“饮酒”,也体现了我的成长,联系“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的语境可知、死亡的更深理解。(4)与《我与地坛》放在一个单元。从文体上看;内容上。由“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等可知;由“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所以我哭着,本文表达的是“我”对祖父的怀念之情,两篇文章都是记叙。由“每次我要动身时,帮助我上了轮椅车,躺下,坐起来,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等可知,表达了母亲去世后“我”对母亲的怀念,不知早晚……前些日子好险没跌……跌死”“我要看一看他白色的胡子!拿开他脸上蒙着的纸吧、眼睛和嘴,他真的一点感觉也没有了,手也没有感觉了”“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等可知、去世、害怕和悲伤。与《项脊轩志》放在一个单元。文体上;内容上。由“汝姊在吾怀;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顷之,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后五年,时至轩中,或凭几学书,《项脊轩志》中写了对祖母、妻子的怀念,我想世间死了祖父,整个祖父死的时候我哭着”等可知;表达方式上、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欲食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记叙了与祖母、妻子相关的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由“冬天,赤着脚,不知早晚……前些日子好险没跌……跌死”“我要看一看他白色的胡子!拿开他脸上蒙着的纸吧、眼睛和嘴,他真的一点感觉也没有了,手也没有感觉了”“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等可知,以及他对“我”温暖的爱和祖父的老去和去世、害怕和悲伤。答案:(1)我和祖父说“爷爷是八十一岁呢”都表达了对祖父年纪大的感叹;祖父主要是对自己年纪大上厕所也会摔跤;而“我”则是安慰爷爷已经八十一岁,而不是爷爷老了没有用。(2)内容上,写出“我”亲眼见到祖父去世;结构上,如前文第1段“祖父总是有点变样子”,第13段“在院心我回头看着祖父的面孔”等,情感蓄势,表达作者对祖父的去世从不能接受到接受的巨大悲痛、祖父死后再无亲人关心同情自己的思考。(3)“我饮了酒,用祖父的酒杯饮的”,强调用祖父的酒杯饮酒,表达对祖父的怀念之情,满树开放的玫瑰反衬出我失去亲人的凄凉和孤独,绿草的清凉的气味,而我已从小时候面对亲人去世在“扑蝶”变为“饮酒”,也体现了我的成长,表达祖父去世带给“我”的深切悲伤和我对人生。(4)与《我与地坛》放在一个单元。从文体上看;内容上。《我与地坛》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表达方式上、描写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母亲去世后“我”对母亲的怀念、去世、害怕和悲伤。与《项脊轩志》放在一个单元。文体上;内容上。《项脊轩志》中写了对祖母、妻子的怀念;表达方式上、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母亲,表达了对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以及他对“我”温暖的爱和祖父的老去和去世、害怕和悲伤。(三)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甲】登黄鹤楼(清)刘大魁飘零踪迹来西楚,黄鹄山头俯大荒。地涌楼台侵斗极①,天输江汉下荆扬②。野花烂漫空千树,归雁萧条忽几行。老去弟兄皆异域,独将衰鬓对残阳。【乙】盖天所以挫抑之,使其胸中浩然之气蕴而不出,郁而不舒,适遇夫风霜雨露山水花鸟,而莫不抉其幽深,尽发之为文章,以传于后世,固在于此。——刘大魁《张纳堂诗序》[注]①斗极:北斗星和北极星。②荆扬:荆州和扬州,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1)甲诗的题材可归为BA.送别类B.咏怀类C.田园类D.怀古类(2)以下评价适用于甲诗的一项是AA.雄浑沉郁B.淡远清新C.豪迈悲壮D.含蓄蕴藉(3)请结合诗人乙文中的观点,分析其在甲诗中是怎样表达内心复杂情感的。【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题材的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风格的能力。结合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语言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结合诗歌带有情感的描写抒情具体分析概括。【解答】(1)B.结合“老去弟兄皆异域,独将衰鬓对残阳”可知,登黄鹤楼抒发人生已老。故选B。(2)A.结合“地涌楼台侵斗极,天输江汉下荆扬”“老去弟兄皆异域,本诗写景苍茫空阔。故选A。(3)结合“盖天所以挫抑之,使其胸中浩然之气蕴而不出,因之羁愁感愤,而莫不抉其幽深,尽发之为文章,增益其所不能,《张纳堂诗序》论述了诗歌创作的特点,适遇风霜雨露,借此形于咏叹,情因景显、失落、愤懑的复杂情感,黄鹄山头俯大荒”可知,登上黄鹤楼,触动了内心漂泊孤独的羁旅之情,天输江汉下荆扬”可知,极写楼台高耸,江汉之水由天而下,展现自然天地雄浑之景;结合“野花烂漫空千树,颈联以景显情,无边林木萧索,触发诗人思乡离居的惆怅,独将衰鬓对残阳”可知,抒发了兄弟失散。答案:(1)B(2)A(3)《张纳堂诗序》论述了诗歌创作的特点,心中有抑郁不出的情感、山水花鸟。甲诗景由情生,表达了诗人孤寂、悲伤。首联诗人来到西楚,面对广袤的荒野;颔联借景抒情,触及星宿,奔向荆扬,引发了诗人思念亲人之愁,描写山花烂漫,自北往南的归雁飞回故乡;尾联直抒胸臆诗人面对残阳、老病无依的孤苦之情。(四)7.(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年十八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②哲宗即位,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岩叟入台之明日,即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不可以小利失民心。遂言役钱敛法太重,民力不胜差法如嘉祐①时。③江西盐害民,诏遣使者往视。岩叟曰:“一方病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以为“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太平终是难致。”时下诏求民疾苦,四方争以其情赴诉省录,颇成壅滞。岩叟言:“不问则已,言则必行之。不然,天下之人必谓陛下以空言说之,孰肯取信?”④夏人数万侵定西之东、通远之北,坏七厓巉堡,掠居人,众遂至十万。熙帅范育侦伺夏右厢②种落大抵趣河外,三疏请乘此进堡砦③,筑龛谷、胜如、相照、定西而东径陇诺城。朝议未一,或欲以七巉经毁之地,皆以与夏。岩叟力言不可与,后患未已。因请遣官谕熙帅,即以户部员外郎穆衍行视其调兵赀费,一从便宜,不必中覆。定远遂城⑤复为枢密都承旨、权知开封府。旧以推、判官二人分左右厅,共治一事,多为异同,吏疲于咨禀。岩叟创立逐官分治之法,自是署为令。……⑥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赠左正议大夫。(选自《宋史》,有删减)[注]①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②右厢:左右厢为西夏“边中”地区的高级政区。③堡砦:堡寨,指围以土墙木栅的战守据点。(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用刘挚荐因为②熙帅范育侦伺夏右厢种落大抵趣河外通“趋”,前往,奔向(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愿复差法如嘉祐时DA.方法做法B.吏部选授官吏的条例C.区别对待D.徭役赋敛②所司惮于省录AA.视察登记B.反省记忆C.注意记录D.逐省记录(3)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其调兵赀费,一从便宜,不必中覆。定远遂城(5)王岩叟晚年被贬,太皇太后惜其被贬,赞其有大功。请结合本文内容(6)司马光曾称赞王岩叟“进谏无隐,必行其言”。请分析本文如何表现人物的这一特点,并简析其“进谏无隐”背后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的能力。要先找到相关内容,再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解答】(1)①译文:因为刘挚的举荐。用:因为。②译文:熙帅范育探听到西夏右厢种落大都趋向黄河以外。趣:通“趋”,奔向。(2)①译文:愿意恢复徭役赋敛像嘉佑时期一样。差法:徭役赋敛。故选:D。②译文:相关管理害怕视察登记。省录:视察登记。故选:A。(3)“甫”解释为“刚刚”,表时间的状语,其前断开,就是指刚刚两个月,其后断开,表意完整。综上断句为: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泾州推官,听说弟弟去世了。(4)赀费:花费的钱财费用;一:一概;中覆:向朝廷请示、(花费)钱财费用,不必向朝廷请示,都是岩叟的功劳。(5)从原文“岩叟入台之明日,即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不可以小利失民心,民力不胜,必待使还而后改为。愿亟罢之”“不问则已。不然,后有诏令,王岩叟多次进言,进谏皇帝要从谏用贤、亟罢恶官,高屋建瓴;从原文“朝议未一,皆以与夏,彼计得行。因请遣官谕熙帅,筑定远以据要害,一从便宜。定远遂城”来看,力主不可投降与城,进军筑城,稳固北宋边境形势、判官二人分左右厅,多为异同,吏疲于咨禀,自是署为令”来看,解决了推官、重复工作的问题。(6)主要是通过人物言行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首先是行为描写,即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朝廷想要割让土地给西夏。他屡次向朝廷进言、轻简役敛,体现其进谏无所隐瞒,如“一方病矣,恐有不及被德泽而死者,言则必行之,天下之人必谓陛下以空言说之,孰肯取信”,体现其进谏的坚定决心。文章通过大量的语言与行为描写,体恤百姓。答案:(1)①因为;②通“趋”,奔向(2)①D;②A(3)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4)熙帅调遣军队、(花费)钱财费用,不必向朝廷请示,都是岩叟的功劳。(5)①王岩叟多次进言,为国家治理献计、轻简役敛、以民为本等,为宋廷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力主不可投降与城,进军筑城,稳固北宋边境形势,解决了推官、重复工作的问题。(6)选文通过人物的行为描写,如岩叟“入台之明日”即上书、“力言”不可与夏土地,体现其进谏无所隐瞒,如“愿亟罢之”“言则必行之”,体现其进谏的坚定决心。其“进谏无隐”,忠心为国,以民为本的思想品质。(五)8.(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拙斋记(宋)张栻①旴江曾节夫以“拙”名其斋,而请予为之记。②予喟然而叹曰:士病于不拙也久矣。文采之衒□声名之求,知术之滋而机巧之竞,争先以相胜,俗以益薄,士病于不拙也久矣。③顷者,始见吾子,望乎容止,退然若不安,呐然若不足。意吾子之不驰骛于斯世也。已而旋观乎吾子之为,则处己也介,而接物也严今以“拙”名斋,抑子之志如此,而何以予之记为?虽然,几予言之可以辅仁也,抑以子之质之美,请试为子言之也。④予闻之,义理之本于天者至精而无穷,气禀之存乎人者虽美而有限。【甲】伊欲究无穷而化其有限,若升高之必自下,若陟遐之必自迩,耳受而口传,恃臆度而凿空虚,序之不循而惟至之必,久之不务而惟速之欲⑤由予前所言士病于不拙者,吾子既无是之患矣;由予后所言病夫学者之不拙者,以子之家子舆为标准而从事焉,其可矣。若夫安其所已能,则为拘于有限而息乎无穷,是拙之流生害也(节选自《四库全书•南轩集》,有删改)(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A.而B.然C.盖D.若(2)联系前后文内容,判断下面这句话应处于B处。虽然,所为进学之方,则亦有道矣。A.甲B.乙C.丙D.丁(3)分析第③段中连用“顷者”“已而”“今”三个时间词的作用。(4)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2)本题考查学生句子复位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作答。(3)本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reamweaver CS5网页设计与制作实例教程》课件-第1章 概述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应急响应无人机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用于光学应用的超透镜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单相栅极驱动器IC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台式激光二极管驱动仪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高山输送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栅网型离子源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大麻含量分析仪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药品和食品防伪技术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立式高温反应釜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壁垒加筑未来可期:2024年短保面包行业白皮书
- 2024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 环保局社会管理创新方案市环保局督察环保工作方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水质监测系统行业市场调查分析及产业前景规划报告
- 运动技能学习
-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手术护理配合1
- 2024年中考英语专项复习:传统文化的魅力(阅读理解+完型填空+书面表达)(含答案)
- 音乐培训合同与培训机构的合作
- 初中物理杠杆、滑轮组、压强、浮力综合计算题(含答案)
- 2024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事业单位招考聘用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