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慎终如始,。(《老子》四章)(2)携来百侣曾游,。(《•长沙》)(3)苏洵《六国论》中的“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四句,描写了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2.(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服饰是文化礼仪的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我们一定能让服章之美绽放新光彩①无形中加深着人们对中式美学的理解②越来越多的“国潮”服饰现身大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③“国潮”服饰彰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④提升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3.(2分)为弘扬汉服文化,学校某社团拟举办“汉服秀”,小金草拟了一段汉服推介发言稿()。大家好!即将粉墨登场[甲]的服饰是马面裙。马面裙原是明清时期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改良后的马面裙百花齐放[乙],兼顾传统与时尚,深受年轻人的追捧。时下穿着马面裙出游侧目而视[丙]。中华传统服饰种类不一而足[丁],敬请各位期待接下来的精彩演出。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二、阅读(70分)(一)(16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变迁【摘要】【关键词】传统文化_______社会学仁孝忠①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化进程颠覆了传统中国所构建的文明秩序,即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体系。围绕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这里不再赘言。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结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相关社会学经验研究②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可以通过道德观(人与人)、家庭观(人与家)和政治观(人与国)③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传统文化的要义在于“仁”。“仁”之变迁在于从内外有别的差序交往结构转向“内外平衡”的宽半径合作: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论及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体现了一种“内外有别”的交往模式。但是,这种“内向化”的价值倾向却不利于人际的合作与互动。在新的历史时期,个体社会活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家庭界限,社会发展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超越传统的交往界限来构建与“外人”的合作关系。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福山的信任半径的概念来理解。所谓信任半径,是指人们能够彼此合作的他人所构成的圈子的宽度。宽的信任半径可以使个人能够与社会上“远程”的其他人合作,信任只有做到组内一组外的平衡才能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否则,当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有可能为了小群体利益而牺牲公共利益。⑤以家庭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中,“仁”的直接表现即为“孝”。“孝”之变迁在于权威关系主导到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传统孝道观念对子女提出了比较高的伦理要求,凸显了代际之间的某种权威关系上的差异。但是,这样传统意义的孝道观念已经难以为继,一些新的孝道元素开始逐渐形成⑥所谓孝道双元,意指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孝道观念开始从过去的权威关系一元逐渐转向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一个维度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及子女对父母意愿的遵从,这可以称为“权威性孝道”,这可以称为“相互性孝道”。不同的孝道观念可以产生不同的孝道行为。例如,胡安宁基于经验数据发现,而相互性孝道则与情感性支持相关。⑦在处理与国家权威之间关系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基础是“忠”。“忠”之变迁在于以文化为中轴向文化信赖与制度评价并立的转化。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开始引入各种制度主义因素,呈现出文化与制度并立的新局面。⑧所谓“文化”面向,仍然指代那些发轫于传统文化规制的君臣权威观念。按照这一出发点,公共机构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父子关系,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如父母对孩子般致力于维护和促进民众的福利;另一方面,便处于某种文化上的从属地位。与这种“父子”隐喻的传统文化观念相比,“制度”面向则强调了中立、客观的公共机构评价。人们对能够提供良好绩效的公共机构更有信心。换句话说,公民“理性”地评价这种表现,然后做出相应的判断。(1)从文中选择一个词语填入【关键词】部分的空缺处,合适的是。(2)根据第④段划线句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现如今信任没有做到组内一组外的平衡,也就不能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以下选项与题干中推理过程一致的一项是A.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无不忍人之心,则非人哉。D.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3)根据文意,能够体现社会转型对传统文化带来影响的一项是A.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在家照顾孩子的全职妈妈。B.每逢节日,在外务工子女给父母汇款表达孝心。C.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更多和老师、中介进行沟通。D.客户因为外卖平台提供的良好服务而给予好评。(4)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文化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B.“宽信任半径”下的合作会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C.随着社会发展,孝道观念和孝道行为都会有所革新。D.转型期后,公共机构有可能向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5)为了让读者迅速了解本文的研究成果,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150字左右。(二)(16分)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白鹿原(节选)①陈忠实①白嘉轩背着褡裤朝县城的方向走去。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冬走十里不明。浓雾笼罩着的村庄仍然有驱狼的火光明明灭灭。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白狼的凶讯持续流传。后来又传闻朱先生②凭一张嘴、一句话,就解除了从甘肃反扑过来的二十万清军,朱先生因此被张总督任命为第一高参。白嘉轩忙于修复围墙而不闻姐夫朱先生的种种传闻,听他断时论世。②朱先生在他的书房里接待白嘉轩,他一如往常,看不出任何异样的神态。白嘉轩脑子里顿时蹦出“处世不惊”四个字来。他忍不住说起乡间关于白狼的传言,使白嘉轩感到扫兴,他随之问起朱先生斥退二十万清军的事。朱先生用像冷漠白狼一样的口气说:“传言而已。”白嘉轩不好再问,我想你是不会为张总督当说客的。”朱先生却笑了:“你又猜错了,我这回乐意当了张总督的说客。”③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④诵读已经不是习惯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朱先生诵读圣贤书时,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对门房张秀才上了火:“我这里有十万火急的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朱先生说:“我正在晨诵。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他们自便。”差官听了更火了,先生知道不知道张总督?”张秀才说:“皇帝来也不顶啥!张总督比皇帝还高贵?等着!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只好等着,张秀才不失礼仪为他们沏了茶。⑤朱先生晨诵完毕,挽着袍子来到门房,接了差官的信,婉约动人,言简意赅地阐释了反正举事的原义,又说反正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决一死战。张总督说他的革命军同仇敌忾,完全可以击败方升的乌合之众,只是战事一起,古城必遭毁灭,于理不通于心亦不忍。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由他自去陇西。如果方升情愿留住西安,张总督可以保护其颐养天年。⑥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哪有回天之力。回去告知张总督,免得贻误战机。”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立即告诉妻子:“快点给我收拾行李。”朱白氏担心地问:“你到哪达去?不是说不去吗?”朱先生说:“我得出去躲几天。我算定张总督还要派人来缠的。”⑦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裤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⑧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⑨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裤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要他坐上汽车,带上十二名经过特种训练的卫士以防不测。⑩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⑪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车鳞鳞,马萧萧,边吟诵边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爷娘妻子走相送(有删改)[注]①《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写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故事。②朱先生:白嘉轩姐夫,书中最具智慧者。自幼苦读,淡泊名利。(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请加以赏析。(2)第③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3)赏析结尾的妙处。(4)某学校的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他们提出一个关键词:儒道结合。请围绕这个关键词,为朱先生写一则人物短评。(三)(8分)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别严士元①(唐)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注】①本诗为诗人被贬赴任临行时所做,与前来送行的友人严士元话别。②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③青袍:唐代八品九品(低阶)官员的官服为青色。(1)首联□处最有可能填入的一个字是A.暖B.寒C.朝D.芳(2)以下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倚棹”二字,说明送别地点在江边。B.颈联是诗人想象离别后远行途中的美丽景致。C.诗人同情友人官微职卑,满腹雄才无以施展。D.全诗的风格清婉雅致,情思复杂,诗意浓厚。(3)本诗的“景语”细腻精妙,耐人寻味。请以颔联为例,加以赏析。(四)(20分)7.(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苏颂传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②仁宗崩,建山陵。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厉诸郡。颂曰:“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③送契丹使,宿恩州,驿舍火,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郡人汹汹,唱①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遂闻京师,入奏,称善久之。④徙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则人有观望,岂可测公之用心也。”⑤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②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⑥既又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下设司辰,贯以一机,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經度所次,不差晷刻,昼夜晦明,前此未有也。(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九》,有删节)【注】①唱:喧嚷。②逋(bū):拖欠。(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第进士,知江宁县②颂既邃于律历(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厉诸郡A.磨炼B.激励C.虐害D.振奋(3)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郡人汹汹A.骚乱不宁B.议论纷纷C.气势凶猛D.争吵不休(4)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5)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期以岁月而足,可乎?(6)依据第④段内容,具体分析邓元孚“惭”的原因。(7)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填写相关的内容。事件品质第②段:反对有关部门搜刮地方,加重地方负担第③段:第④段:遇到因病不能接受杖刑的犯人能人性化处理第⑤段:关爱百姓(心系百姓)第⑥段:制造的水运浑天仪能够精准报时(五)(10分)8.(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强斋记(元)王沂①宋君文野将归关东,筑环堵之室於先庐之阳,翳蓬藿而居焉,言其故。②余谓君年七十,将隐矣,而其志不自足如此。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犹箴儆①于国,作《抑》戒以自儆也。君子之于道盖终身焉,不以壮耄而勤惰也。此其所以自强不息也欤?③强,有以胜人之谓也。以君之博学洽闻,驰骋以惊世者谓之强邪?以君之廉介刚直,由后则为傲,吾知君不为是也,足乎内,无待乎外。夫然故富贵不能淫,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而不惧,行天下之大道,此其所以为君子也邪!④□□,卫武公不云乎:“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②”故君子慎其独也。《传》曰:“君子庄敬曰强。”敬,其慎独之本也。夫以宋君乡道之勤,进德之勇,其为君子之自强也,孰御焉?故余嘉其志而乐为之书。(选自《全元文卷一八二九》)【注】①箴儆:规戒。②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出自《诗经•大雅•抑》,朱熹《诗集传》曰:“卫武公作此诗(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虽然B.然则C.既而D.因而(2)第②④段两次提及卫武公,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宋君归关东后,在旧居辟了一间房间,命名为“强斋”。B.在作者眼里,宋君并不是一个博学洽闻、廉介刚直的人。C.古代君子能够做到“足乎内,无待乎外”,就是慎独之意。D.全文都是从“修身进德”的角度展开对于“强”的分析。(4)文章对“强”的认识逐层深化,请简要分析。三、写作(70分)9.(70分)离开附近,去往远方,是否意味着更好地认识世界?请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3)苏洵《六国论》中的“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四句,描写了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解答】故答案为:(1)则无败事(重点字:事)(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重点字:稠)(3)暴霜露斩荆棘(重点字:暴)2.(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服饰是文化礼仪的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我们一定能让服章之美绽放新光彩①无形中加深着人们对中式美学的理解②越来越多的“国潮”服饰现身大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③“国潮”服饰彰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④提升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解答】四个选项围绕核心词是“国潮”,阐述“国潮”现象和意义,由“服饰”转到“国潮”。②句叙述“国潮现象”,和后文“读懂‘新中式’热度背后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顺序相呼应。故选C。3.(2分)为弘扬汉服文化,学校某社团拟举办“汉服秀”,小金草拟了一段汉服推介发言稿()。大家好!即将粉墨登场[甲]的服饰是马面裙。马面裙原是明清时期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改良后的马面裙百花齐放[乙],兼顾传统与时尚,深受年轻人的追捧。时下穿着马面裙出游侧目而视[丙]。中华传统服饰种类不一而足[丁],敬请各位期待接下来的精彩演出。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解答】【甲】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现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用于“马面裙”。【乙】百花齐放:比喻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地发展。文中用于“马面裙”。【丙】侧目而视:斜眼看而不敢正视。形容十分畏惧的样子,褒贬失当。【丁】不一而足:指类似的事情很多,不能一一列举。故选D。二、阅读(70分)(一)(16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变迁【摘要】【关键词】传统文化_______社会学仁孝忠①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化进程颠覆了传统中国所构建的文明秩序,即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体系。围绕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这里不再赘言。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结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相关社会学经验研究②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可以通过道德观(人与人)、家庭观(人与家)和政治观(人与国)③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传统文化的要义在于“仁”。“仁”之变迁在于从内外有别的差序交往结构转向“内外平衡”的宽半径合作: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论及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体现了一种“内外有别”的交往模式。但是,这种“内向化”的价值倾向却不利于人际的合作与互动。在新的历史时期,个体社会活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家庭界限,社会发展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超越传统的交往界限来构建与“外人”的合作关系。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福山的信任半径的概念来理解。所谓信任半径,是指人们能够彼此合作的他人所构成的圈子的宽度。宽的信任半径可以使个人能够与社会上“远程”的其他人合作,信任只有做到组内一组外的平衡才能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否则,当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有可能为了小群体利益而牺牲公共利益。⑤以家庭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中,“仁”的直接表现即为“孝”。“孝”之变迁在于权威关系主导到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传统孝道观念对子女提出了比较高的伦理要求,凸显了代际之间的某种权威关系上的差异。但是,这样传统意义的孝道观念已经难以为继,一些新的孝道元素开始逐渐形成⑥所谓孝道双元,意指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孝道观念开始从过去的权威关系一元逐渐转向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一个维度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及子女对父母意愿的遵从,这可以称为“权威性孝道”,这可以称为“相互性孝道”。不同的孝道观念可以产生不同的孝道行为。例如,胡安宁基于经验数据发现,而相互性孝道则与情感性支持相关。⑦在处理与国家权威之间关系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基础是“忠”。“忠”之变迁在于以文化为中轴向文化信赖与制度评价并立的转化。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开始引入各种制度主义因素,呈现出文化与制度并立的新局面。⑧所谓“文化”面向,仍然指代那些发轫于传统文化规制的君臣权威观念。按照这一出发点,公共机构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父子关系,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如父母对孩子般致力于维护和促进民众的福利;另一方面,便处于某种文化上的从属地位。与这种“父子”隐喻的传统文化观念相比,“制度”面向则强调了中立、客观的公共机构评价。人们对能够提供良好绩效的公共机构更有信心。换句话说,公民“理性”地评价这种表现,然后做出相应的判断。(1)从文中选择一个词语填入【关键词】部分的空缺处,合适的是转型(期)/变迁/现代化。(2)根据第④段划线句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现如今信任没有做到组内一组外的平衡,也就不能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以下选项与题干中推理过程一致的一项是AA.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无不忍人之心,则非人哉。D.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3)根据文意,能够体现社会转型对传统文化带来影响的一项是CA.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在家照顾孩子的全职妈妈。B.每逢节日,在外务工子女给父母汇款表达孝心。C.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更多和老师、中介进行沟通。D.客户因为外卖平台提供的良好服务而给予好评。(4)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DA.文化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B.“宽信任半径”下的合作会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C.随着社会发展,孝道观念和孝道行为都会有所革新。D.转型期后,公共机构有可能向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5)为了让读者迅速了解本文的研究成果,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150字左右。【解答】(1)本文立足于现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讨论,通过道德观(人与人),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仁”“孝”和“忠”三个基本主题。(2)A.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只有出使狗国。我出使的不是狗国。与画线句推理过程一致。B.类比推理。邹忌指出“宫妇”“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是因为“私”“畏”“求”而蒙蔽齐王,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C.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不忍人之心”是“人”的充分条件,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就一定假。D.选言推理。其推理过程是:人的正确思想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故选A。(3)A.根据“个体社会活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家庭界限,开始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等内容可知;B.根据“权威关系主导到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等内容可知,“汇款表达孝心”是权威性孝道的表现;C.根据“个体社会活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家庭界限,开始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可知、中介进行沟通;D.根据材料最后一段可知,文章强调的是“‘制度’面向”。故选C。(4)D.“有可能向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错。根据“公共机构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父子关系”“‘制度’面向则强调了中立,最后一段主要说的是公共机构与居民之间的关系,未体现转型期后。故选D。(5)根据第①段内容可知,文章首先指出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指出学术史以及思想史对此进行了诸多探讨。根据第②段内容可知,文章从道德观。根据第③段及以后的内容可知:道德观方面,文章讨论了“仁”的概念如何从传统的差序格局转向现代社会中内外平衡的宽半径合作;家庭观方面,如何从权威关系主导转向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即权威性孝道和相互性孝道,文章探讨了“忠”的概念如何从文化为中轴向文化信赖与制度评价并立转化。答案:(1)转型(期)/变迁/现代化(2)A(3)C(4)D(5)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嬗变是一个经典的社会科学研究议题。本文通过道德观(人与人),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仁”“孝”和“忠”三个基本主题;“孝”的观念从权威关系主导逐渐转向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二)(16分)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白鹿原(节选)①陈忠实①白嘉轩背着褡裤朝县城的方向走去。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冬走十里不明。浓雾笼罩着的村庄仍然有驱狼的火光明明灭灭。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白狼的凶讯持续流传。后来又传闻朱先生②凭一张嘴、一句话,就解除了从甘肃反扑过来的二十万清军,朱先生因此被张总督任命为第一高参。白嘉轩忙于修复围墙而不闻姐夫朱先生的种种传闻,听他断时论世。②朱先生在他的书房里接待白嘉轩,他一如往常,看不出任何异样的神态。白嘉轩脑子里顿时蹦出“处世不惊”四个字来。他忍不住说起乡间关于白狼的传言,使白嘉轩感到扫兴,他随之问起朱先生斥退二十万清军的事。朱先生用像冷漠白狼一样的口气说:“传言而已。”白嘉轩不好再问,我想你是不会为张总督当说客的。”朱先生却笑了:“你又猜错了,我这回乐意当了张总督的说客。”③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④诵读已经不是习惯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朱先生诵读圣贤书时,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对门房张秀才上了火:“我这里有十万火急的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朱先生说:“我正在晨诵。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他们自便。”差官听了更火了,先生知道不知道张总督?”张秀才说:“皇帝来也不顶啥!张总督比皇帝还高贵?等着!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只好等着,张秀才不失礼仪为他们沏了茶。⑤朱先生晨诵完毕,挽着袍子来到门房,接了差官的信,婉约动人,言简意赅地阐释了反正举事的原义,又说反正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决一死战。张总督说他的革命军同仇敌忾,完全可以击败方升的乌合之众,只是战事一起,古城必遭毁灭,于理不通于心亦不忍。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由他自去陇西。如果方升情愿留住西安,张总督可以保护其颐养天年。⑥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哪有回天之力。回去告知张总督,免得贻误战机。”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立即告诉妻子:“快点给我收拾行李。”朱白氏担心地问:“你到哪达去?不是说不去吗?”朱先生说:“我得出去躲几天。我算定张总督还要派人来缠的。”⑦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裤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⑧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⑨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裤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要他坐上汽车,带上十二名经过特种训练的卫士以防不测。⑩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⑪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车鳞鳞,马萧萧,边吟诵边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爷娘妻子走相送(有删改)[注]①《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写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故事。②朱先生:白嘉轩姐夫,书中最具智慧者。自幼苦读,淡泊名利。(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请加以赏析。(2)第③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3)赏析结尾的妙处。(4)某学校的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他们提出一个关键词:儒道结合。请围绕这个关键词,为朱先生写一则人物短评。【解答】(1)结合“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可知,写出了鸡叫声的沉闷。它为全文奠定了冷寂沉重的氛围。(2)结合“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可知,回忆那天清晨朱先生在诵读,使白嘉轩感到扫兴,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承接上文白嘉轩找朱先生确认他斥退二十万清军的事。第③段由前文的实写转入回忆的虚写、一句话,朱先生因此被张总督任命为第一高参”可知,前两段先叙述朱先生退敌成功,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结合“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西出阳关无故人”可知,回应了前文张总督的送别诗中不舍的深情。结合“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可知,余韵悠长,使叙事充满深情,也揭示了朱先生愿意去劝退清军的理由是因为家国大义和对百姓的同情。(4)朱先生身上很好地体现了“儒道结合”。①结合“诵读已经不是习惯而是他生命的需要,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同样一句话,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衣架不住半月穿。朱先生诵读圣贤书时,朱先生受儒家影响热衷读圣贤书;但不追求名利,有道家之风,不晓军事,哪有回天之力,免得贻误战机”可知,但避免涉及政治,冷静地审视社会生活,一身布衣一只褡裤一把油伞,仍然坚持着晨诵”可知,立下大功,处事不惊。结合“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可知。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他能够洞察时局,活得通透,又有道家淡泊出世的人生态度,他的行为和态度赢得了人们的敬仰。答案:(1)用触觉去写听觉,写出了鸡叫声的沉闷。它为全文奠定了冷寂沉重的氛围。(2)第③段独立成段,回忆那天清晨朱先生在诵读,引出后文朱先生回忆与张总督的会面。文章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再由第③段转入叙述退敌相关的故事。(3)结尾引用杜甫的诗歌(朱先生吟诵杜甫的诗歌),回应了前文张总督的送别诗中不舍的深情。以诗歌结尾,余韵悠长,使叙事充满深情,也揭示了朱先生愿意去劝退清军的理由是因为家国大义和对百姓的同情。(4)朱先生身上很好地体现了“儒道结合”。①朱先生受儒家影响热衷读圣贤书;但不追求名利,有道家之风,但避免涉及政治,冷静地审视社会生活,立下大功,处事不惊。朱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他能够洞察时局,活得通透,又有道家淡泊出世的人生态度,他的行为和态度赢得了人们的敬仰。(三)(8分)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别严士元①(唐)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注】①本诗为诗人被贬赴任临行时所做,与前来送行的友人严士元话别。②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③青袍:唐代八品九品(低阶)官员的官服为青色。(1)首联□处最有可能填入的一个字是BA.暖B.寒C.朝D.芳(2)以下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句中“倚棹”二字,说明送别地点在江边。B.颈联是诗人想象离别后远行途中的美丽景致。C.诗人同情友人官微职卑,满腹雄才无以施展。D.全诗的风格清婉雅致,情思复杂,诗意浓厚。(3)本诗的“景语”细腻精妙,耐人寻味。请以颔联为例,加以赏析。【解答】(1)首联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们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忽阴忽晴,南方水乡还未脱去寒意。故选B。(2)C.“同情”错。“青袍”一句是诗人对自己仕途失意的不满而非对友人的同情。故选C。(3)颔联“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采用了视觉与听觉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一阵毛毛细雨飘来。树上偶尔飘落几朵残花。“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落”得听不到。同时,微不可见,闲花落地,皆因春风春雨所致,细腻精妙,所谓“景语即情语”,反衬出诗人心中的不静(或对朋友的不舍、对前程黯淡、孤帆远行的寂寞等)。答案:(1)B(2)C(3)颔联写诗人与朋友的分别之景,春雨极细,直至衣湿才察觉,听而无声,前后相承,渲染出周遭环境的极致空寂,颔联以景衬情、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事业无成的忧愁,耐人寻味。译文: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蒙蒙细雨不觉润湿了衣服;树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薄暮时你离开了;湖南碧草如茵,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请你转告他们,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赏析:这首诗,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然而,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说明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时值春初,天气乍阴乍晴。开头两句,在谈笑中提到江南一带的天气。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下笔精细,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景色之中还复印着人物的动作。“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也应该同样理解,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眼看着解缆起帆。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以下,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是在诗人想象之中。友人的远去;因而他的临别赠言,青袍今已误儒生。”结句是一句牢骚话,穿的是青色袍服,是很失意的。诗中的“景语”,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几个层次中,情、景,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是很值得借鉴的。(四)(20分)7.(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苏颂传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②仁宗崩,建山陵。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厉诸郡。颂曰:“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③送契丹使,宿恩州,驿舍火,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郡人汹汹,唱①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遂闻京师,入奏,称善久之。④徙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则人有观望,岂可测公之用心也。”⑤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②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⑥既又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下设司辰,贯以一机,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經度所次,不差晷刻,昼夜晦明,前此未有也。(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九》,有删节)【注】①唱:喧嚷。②逋(bū):拖欠。(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第进士,知江宁县担任②颂既邃于律历精通(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C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厉诸郡A.磨炼B.激励C.虐害D.振奋(3)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A郡人汹汹A.骚乱不宁B.议论纷纷C.气势凶猛D.争吵不休(4)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5)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期以岁月而足,可乎?(6)依据第④段内容,具体分析邓元孚“惭”的原因。(7)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填写相关的内容。事件品质第②段:反对有关部门搜刮地方,加重地方负担求真务实第③段:遇到火情,指挥有度,也阻止了一场潜在的叛乱发生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第④段:遇到因病不能接受杖刑的犯人能人性化处理第⑤段:遇到拖欠市贸钱的百姓,采取柔性政策,与百姓约定期限关爱百姓(心系百姓)第⑥段:制造的水运浑天仪能够精准报时精于研究创造【解答】(1)①句意:考中进士,担任江宁知县。②句意:苏颂对于律历有深入的研究。邃:精通。(2)句意:有关官员要求各个郡缴纳不是当时节令出产的难以得到的物品欺压各个郡百姓。厉:虐害。故选C。(3)句意:郡里的人议论纷纷。汹汹:骚乱不宁。故选A。(4)句意:你的父亲高明且以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自然不会冤枉(她)。“岂可为一妇所绐”中“岂”是句首虚词,故在“岂”前断开,连接前后分句,故分别在“但”前。故可断为: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5)“释”,释放,让;“营生”;“奉”;“悉”,都,用来,按照,约定期限,还足欠款,让你们做事谋生,都用来补偿官府,可以吗?(6)从“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邓元孚为自己冤枉豪妇;由“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可知,邓元孚替苏颂出了主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可知。(7)由“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事亦随集”可知;由“送契丹使,宿恩州,左右请出避。州兵欲入救,徐使防卒扑灭之,郡人汹汹,救兵亦欲因而生事,第③段写苏颂遇到火情,也阻止了一场潜在的叛乱发生;由“一日,出遇百余人,夜囚昼系。’颂曰:‘吾释汝,奉衣食之余,期以岁月而足,第⑤段写苏颂遇到拖欠市贸钱的百姓,与百姓约定期限;由“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中设浑象,贯以一机,不假人力,则司辰出告,占候则验,昼夜晦明,前此未有也”可知。答案:(1)①担任②精通(2)C(3)A(4)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5)我放了你们,让你们做事谋生,都用来补偿官府,可以吗?(6)①邓元孚为自己冤枉豪妇、武断豪妇装病感到羞愧,邓元孚替苏颂出了主意;③最后的事实证明,自己出的主意也可能经不起“公议”的检验。(7)求真务实遇到火情,指挥有度临危不乱(沉着冷静)遇到拖欠市贸钱的百姓,采取柔性政策精于研究创造参考译文:苏颂。泉州南安人,担任江宁知县,编订书籍,奉养祖母及母亲,甜美和乐。妻子儿女的衣食常常不能供给。仁宗皇帝驾崩。有关官员要求各个郡缴纳不是当时节令出产的难以得到的物品欺压各个郡百姓,哪里有土地不出产而强行让百姓缴纳的,办事情也要随大溜。”苏颂送契丹使者,驿站的客舍失火,苏颂不动,苏颂关上门不让进去,刚起火时,议论使者有变化,都依赖苏颂的镇定而停止,神宗对这件事有所怀疑,入朝上奏神宗皇帝事情的始末。出任婺州知州,江水暴涨,母亲在船中几乎溺死,船忽然自己正过来,船就沉了。改任亳州,苏颂常常去检查。谯簿邓元孚对苏颂的儿子说:“你的父亲高明,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自然不会冤枉(她),哪里忍心啊,那么别人就会有了埋怨。”不久妇人死了。吴越饥荒。一天,悲伤地诉说道:“我们因为转运司责罚拖欠贸易的钱,即使死了也没有钱,让你们自己谋生,剩余的都用来偿还欠款,可以吗,果然都如期交上了欠款。请求重新造浑仪。苏颂对于律历有深入的研究,有精巧的构思。教给他古代的方法,在上面放浑仪,下面放司辰,通过激水带动轮辐旋转。时刻到了。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不差片刻,都可以推测出来。(五)(10分)8.(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强斋记(元)王沂①宋君文野将归关东,筑环堵之室於先庐之阳,翳蓬藿而居焉,言其故。②余谓君年七十,将隐矣,而其志不自足如此。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犹箴儆①于国,作《抑》戒以自儆也。君子之于道盖终身焉,不以壮耄而勤惰也。此其所以自强不息也欤?③强,有以胜人之谓也。以君之博学洽闻,驰骋以惊世者谓之强邪?以君之廉介刚直,由后则为傲,吾知君不为是也,足乎内,无待乎外。夫然故富贵不能淫,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而不惧,行天下之大道,此其所以为君子也邪!④□□,卫武公不云乎:“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②”故君子慎其独也。《传》曰:“君子庄敬曰强。”敬,其慎独之本也。夫以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妇幼保健科服务内容与质量检讨计划
- 促进学生自主管理的工作计划
- (广东二模)2025年广东省高三高考模拟测试(二)历史试卷(含答案)
- 深入分析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试题与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系统化学习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内容解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前心理调节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市场监管框架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课时精练6离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探讨试题及答案
- 电梯基本原理与结构-讲解-电梯结构及原理图解课件
- 色盲检测图(俞自萍第六版)
- 工地固体废弃物处置方案
- 职校招生宣传PPT
- 三星SHP-DP728指纹锁说明书
- 第十一章-计划调控法
-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重点达标名校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 GB/T 2430-2008航空燃料冰点测定法
-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 第6-2章生料粉磨和熟料粉磨
- 冒泡排序算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