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高二历史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高二历史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高二历史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高二历史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高二历史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朝《礼宾图》壁画乾隆皇帝接见英使马戛尔尼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汉初和亲政策“汉倭奴国王金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新课导入(一)秦朝1.民族分布:2.管理措施:中央机构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军事措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军北逐匈奴;修筑长城)行政管辖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乌桓夫余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及至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汉·贾谊《过秦论》3.意义: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融。汉初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北击匈奴东汉初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匈奴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燕然勒铭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二)汉朝1.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2.边疆管理:(1)北方(匈奴)(2)行政管辖西面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设西域都护府(定位汉朝),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护乌桓校尉东北(二)汉朝(3)屯戍政策(民屯)移民屯田前119年70余万(军屯)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探究思考: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1.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2.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3.有利于边疆的开发;4.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後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一一班固《汉书·晁错传》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域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屯戍政策屯戍农耕经济模式的移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三)魏晋南北朝——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民族迁徙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中,不断融合少数民族汉化经济开发

①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②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

③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影响: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2.隋朝的民族关系冼夫人,一生忠义为国,被尊称“岭南圣母”1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战争2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册封3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联系4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设机构(一)隋唐时期:隋朝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以夷制夷、因俗而治1.中央机构: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礼部:礼部司、主客司南北西北东北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加封南诏诸王,遣子弟入唐学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多次会盟玄宗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怀仁可汗”3.唐朝的民族关系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太宗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高昌》(一)隋唐时期:安南都护府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唐朝的民族关系设置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因俗而治)都护府与都督府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处理民族关系方式:

和亲、册封、

会盟、

设立机构(一)隋唐时期:

对归附的边族地区,唐朝创造性地实施宽松怀柔的“羁縻”政策。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分为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羁縻州的长官多由原先的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朝廷则颁发印信予以确认。部落首领保持其原有的称号与权力,统领原先的部众,自理内部事务,依照本族习俗生活,中央政府不加干预。

——《大学中国史》概念阐释:羁縻府州制度(1)含义:“羁”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2)特点:①不改变部落原有社会组织和风俗(因俗而治);②部落列置州县,分级管理;③长官由原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以夷制夷);④中央间接管理,加以节制。(3)作用: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和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并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2、吸收: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3、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南北面官仿宋建制澶渊之盟榷场贸易绍兴和议庆历和议沿袭唐宋制度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二)宋朝4.影响: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促使宋代发展海上丝绸之路。②南方经济发展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③各族割据战争,交流交往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交融。(一)元朝1.民族政策: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云南、东北设行省,征发赋役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西域一方面“行汉法”(以汉人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2.边疆管理: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四等人制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澎湖巡检司行省行省宣政院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jimi)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不稳定→元内地一体化趋向1.设置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建长城,防范蒙古骑兵人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2.修长城,置九边:▲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3.开放马市: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二)明朝4.羁縻政策:东北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奴儿干都司)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西南在西南设土司西藏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乌斯藏都司)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修长城筑九边都司、册封法王茶马互市土司制马市都司卫所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二)明朝茶马互市作用:中原地区和西北少数民族互补互利,促进了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1.管理机构:理藩院满蒙联姻军事平叛土部回归册封达赖班禅设立办事大臣改土归流2.民族政策: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三)清朝(1)蒙古: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设伊犁等将军辖区。巩固了西北边疆。(2)西藏: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3)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4)东南: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背景:经过:影响:它始于元朝,在明朝完善,最终在清朝时期被废止,中原王朝在西南少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叫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蔚使、知府、知州等职务。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不利于地方稳定。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概念阐释:改土归流“茶马互市金牌信符”明政府茶马贸易官方凭证材料2:通过所谓的“茶马贸易”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的供给,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

——杜君立《历史的慰藉》互补互利中央集权加强材料1:(屯田卒)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居延汉简》所见“屯戍”茶马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互动屯田生产促进边疆开发军事防御,维护统治屯戍农耕经济模式的移植问题探究:据材料1、2,分析汉代屯戍和明代茶马互市政策发挥了什么作用?目的:①保障政府收益。

②换取军队所需战马。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④增强对少数民族的吸引力。作用:①中原地区和西北少数民族互补互利,促进了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互动。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总结提升】结合教材内容,整理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政策朝代中央行政机构边疆管理机构战争和亲联姻册封会盟春秋战国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华夏认同观念出现;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族秦典客、典属国南抚夷越,设三郡击匈奴汉鸿胪寺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屯戍政策攻打匈奴昭君出塞魏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向内地迁移;中原人南迁隋礼部鸿胪寺边疆推行郡县制册封谯国夫人唐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击败突厥文成公主入藏加封南诏王唐蕃会盟宋宋先后与辽、西夏、金等多个政权并立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议元宣政院设行省明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修筑长城,布置“九边”、东北部:设都司、卫、所、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清理藩院设伊犁将军、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平定准噶尔叛乱满蒙联姻册封达赖、班禅从秦汉到明清历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民族迁徙: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友好交往(互市贸易):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亲联姻: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会盟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进行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汉:设西域都护唐: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平定准噶尔叛乱、土尔扈特部东归、设伊犁将军三国东吴:卫温到达夷洲隋朝:加强与流求的接触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唐:与吐蕃和亲会盟元:设宣政院清: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汉:设护乌桓校尉唐:安东大都护府元:设辽阳行省明:设奴尔干都司管辖清:设将军辖区秦汉:设郡县隋:封谯国夫人唐:设安南大都护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北东南(台湾)岭南西南(西藏)西北(新疆)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出现过哪几次高潮?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推行汉法,推进民族交融;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民族大交融趋势出现。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中古民族关系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和平形态是主要形式。民族战争没侵略非侵略之分,但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一)秦汉时期:2、汉朝:(1)陆路: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2)海路: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日本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有广泛的交往交流。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二)隋唐时期:(形成东亚文化圈)1、背景: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2、概况:(1)陆路:

①隋炀帝:管理张掖通商事务。

②唐朝:向大食国传播造纸术。(2)海路:交流活跃

①隋朝:赤土国(常骏)

②唐朝:日本派遣唐使日本“大化改新”丝绸造纸术瓷器胡旋舞葡萄酒琵琶长安城日本·平城京2、概况①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②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三)宋朝:1、背景: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3.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政治: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

②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

③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经济:①经济重心南移;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科技: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4.影响:(1)外贸税成为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2)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及航海造船技术,传入欧洲,对西方向近代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四)元朝: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2)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在中国生活了17年,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3)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行纪》(五)明清1、朝贡贸易:郑和七次下西洋2、中俄签约:1689年中俄订立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3、闭关锁国:乾隆时期(18世纪),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拒绝使团请求,关上对英交往的大门。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知识拓展:朝贡体系阅读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①政府垄断、控制②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③“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④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④以儒家价值为基础⑤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⑥结构稳定,维系千年

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到访中国,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方发生了全面的碰撞。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归纳: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朝代表现先秦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流活跃: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派遣唐使。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郑和下西洋;海禁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对外关系空前发展海陆都很通畅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海路发达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2.由开放走向封闭

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3.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汉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典客、典属国汉:大鸿胪军事打击、和亲、设置机构、屯戍政策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礼部、鸿胪寺和亲、会盟、册封、战争、设置机构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元:行汉法,民族差别政策;宣政院明: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设都司、卫、所,土司制度;册封清:理藩院;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办事大臣、改土归流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陆路为主---陆海并举---海路为主开放走向闭关和平对外交往课堂小结高考真题1.(2024·海南·高考真题)基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观”。古籍记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从汉至元绘制的“天下图”尽管名称各异,但整体布局可概括为“东、南皆海,北缘旷野;四夷环绕,中国独大”。1600年左右开始,部分“天下图”新增了关于美洲、欧洲等内容,但大多数地图仍未放弃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下图”的演变轨迹充分说明(

)A.地图绘制提升了对世界的认知B.文化的连续性增强了华夏认同C.“中学西渐”丰富世界文化内涵D.传统思想影响古人的“天下观”1.B【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汉至元的地图绘制都强调中国的在天下的地位,四夷也是天下的一部分,并且随着对区域认识的发展不断变化,中国的中心地位始终没有变化,这表明表明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使得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增强,据材料判断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在1600年左右,部分“天下图”新增了关于美洲、欧洲等内容,天下图内容的增加有利于加强中国对世界的了解,A项有一定道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到汉至元时期“天下图”的一致布局,再到1600年左右部分地图新增内容但仍坚持传统宇宙观,都体现了传统思想对古人“天下观”的深刻影响,D项有一定道理;题干中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天下图”的演变展开,没有涉及“中学西渐”对世界文化内涵的丰富作用,排除C项。故答案为:B项2、A【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南宋初年(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政府设立买马司以盐、锦、彩等物与大理等地进行贸易活动,这不仅促进了物资交流,也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A项正确;虽然贸易活动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题目中没有直接提到这些贸易对解决财政问题的具体作用,排除B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及羁縻政策是否有效或失效的信息,而是侧重于描述贸易活动本身及其影响,排除C项;题目重点在于买马活动及由此产生的民族间物质交流,并未特别强调文化层面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2024·海南·高考真题)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其先出自中华”并结合所学可知,居于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的康氏家族,在墓志铭中强调其家世源于中华,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可以用于证明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C项正确;材料没有边疆开发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康延愿墓志强调了家世的渊源,没有涉及世族郡望观念,排除B项;材料仅有康氏家族的相关信息,不涉及“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河北·高考真题)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

)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

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

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康乾二帝通过狩猎、宴乐、摔跤、拔河等活动,联络蒙古王公,目的在于寓绥远于讲武,C项正确;耀兵威于异域是古代外交而非民族政策的目的,排除A项;敦教化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