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瑰宝。2月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跨越历史长河,在网络世界闪烁着璀璨光芒,等待着人们的品阅。②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中国基因,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正如网友们在活动互动区的评论所说,“古老的汉字萌发新潮魅力!”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③“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在“网红打卡地”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独具风韵的殷墟文明与现代化数字多媒体科技碰撞出“独特花火”;作为中国首部字典的《说文解字》共收录了多少字?又是如何架起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沟通的桥梁?在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字圣”故里,你能找到答案;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④“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在“甲骨文里的24节气”专栏里,网友们可以了解节气字形的来龙去脉。在“晒出我的中国字”微博话题中,创作者们用书法、篆刻等形式共同参与传扬汉字之美。广大网友沿着历史长河溯源,如同“打卡”一场汉字寻根之旅。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正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开年六个重点项目之一,让网友们沉浸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华文字之美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⑥穿越时空,解码文字里的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一定能为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国汉字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摘编自章艾威《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光明网2023年2月24日)材料二:①汉字是保留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②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一个汉字可以用一幅图画表示,或源于日常生活,或源于自然山水,也可以源于人体自身。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这里以“夺”字为例,说说它的造字理据,由此看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③从字形看“夺”(奪)的造字之义:“奞”表示鸟展翅欲飞,“寸”就是右手,整体表示手里抓着的一只大鸟一下子飞走了。其蕴含的特征义是“失落,离开”,“夺”的所有词义都由此展开。校勘学术语“夺文”指文字脱落;“泪水夺眶而出”,指泪水离开眼眶;“夺目”指目光离开原来所视之物,即目光转移。失去与夺走这两者本质上是一体两面。使一方失去的手段,便是另一方进行逼迫或夺取。李密《陈情表》“舅夺母志”是说,舅舅让母亲失掉了不再嫁人的志向(想法),换言之就是逼迫母亲改嫁。夺走对方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使对方丧失原有的东西。“失落——丧失(使失落)——夺取(使对方丧失而自己获得)”,这就是古人思考的线索。(摘编自王云路《汉字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光明日报》2023年2月26日)(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两段介绍“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盛况以及活动的组织者、活动地点和时长,评论这次活动的意义。B.文章第三、四段记述在这次活动中,广大网友通过网络,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等各处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C.文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本次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通过这次活动,广大网友“穿越时空”,探寻汉字起源,发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密码”。(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之所为成为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因为它具有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历史沉淀。B.“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掀起了中国古汉字热潮,人们从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C.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D.透过源于日常生活、自然山水或人体自身的汉字的一幅幅“画”,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了解先人的思维方式。(3)下列不能看出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一项是A.“得”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拿着一个贝壳,后来表示在路上捡到一枚贝壳。“贝”在远古时代曾是通用货币,“拾贝”是获得,更是快乐与满足,“洋洋自得”就是这么来的。B.“牧”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持棍棒驱赶牲畜,本义指放养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外。后来衍生出统治、管理的意思。古代的“牧民”即指统治民众。C.“日”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圆圈中加一横,这一横并非有什么特殊含义,恐怕只是为了让它区分于一般的圆圈物体。D.“水”的甲骨文字形是四个点之中有一条曲线,表示弯弯曲曲的水流之形。许慎明确将“水”定义为“准”,即准则、法则。“水准”一词现在依然被使用。(4)材料一中作者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原文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概述。(5)我们应该怎样去探寻汉字蕴含的文化基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石匠留下的歌何立伟①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②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了。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③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④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⑤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人不晓得礼数。”⑥我说:“好!”⑦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爹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他却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⑧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翔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⑨又歇憩的时候,我终于恳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⑩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⑪“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⑫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⑬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⑭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⑮“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⑯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⑰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⑱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⑲哗啦!爹把水闸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⑳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节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文本二:小说,是我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肯定了我的有着诗的含蓄意韵的文体面目。我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个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数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节选自何立伟《<白色鸟>自序》,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B.“我”想同石匠谈讲,急切地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山外的模样,但那个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D.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引发读者思考。B.小说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劳作场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突出石匠的技艺高超。C.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D.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我”眼中的石匠、父亲以及“我”对外界的好奇,突出“我”的主观感受。(3)小说标题“石匠留下的歌”具有怎样的意蕴?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如欲以“一篇‘绝句式’小说”为题写一篇《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针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材料二:田表圣奏议叙苏轼故谏议大夫、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是也。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谊A虽B不C遇D而E其F所G言H略I已J施K行L不M幸N早O世P功Q烈R不S著T于U时(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照,即照见自己;自贤即以为自己贤明,“贤”是“以为贤明”的意思。B.遗直,即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作者在文中赞美了田公直言敢谏。C.大治,指治理得好。“治”与《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中的“治”含义不同。D.是,指这、这样。“是”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是”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先概写太宗和颜悦色“求谏”,再引用他自己的话写他为什么要“求谏”,是一则以“记言”为主的短章。B.材料二开篇,苏轼就称赞田公为“古之遗直”,也由衷称颂“二宗”虚怀若谷,能接纳田公直言不讳的进谏。C.汉文帝的时候,由于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也不兴兵动武,所以,贾谊为此忧虑,向文帝进谏。D.苏轼认为有必要将田公的奏议集刊行于世,让它广泛流传,期望能遇到与田公见解相合之人,让奏议得以发挥作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②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5)唐太宗与苏轼都论说了臣子进谏的必要性,两人阐释的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其同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齐安郡晚秋[注]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由外及内,由岸边柳树写到诗人的居住环境。“影渐疏”紧扣诗题“晚秋”,写秋风使柳叶飘落;“野人居”状居住环境之冷清静寂。B.颔联写诗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或流连山水,或啸歌抒怀。“还堪赏”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的怡然自得,“亦自如”更可见诗人快然自足、乐在其中的意趣。C.颈联视听结合,写诗人消磨漫长秋夜的情景。诗人与友人饮酒下棋,众人走后,在雨夜残灯下自己酒醉醒来,孤枕难眠时只听见北来的大雁声声啼鸣。D.赤壁本是三国群英争雄的古战场,但现在只见身披裳衣的渔翁坐此钓鱼,尾联在古今对比之中,蕴含了诗人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落寞苦闷之情。(2)清人金圣叹《选批唐诗》评点:“此诗写尽世间无味,三复读之,不胜叹息!”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评点中“世间无味”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用连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意再提起战争,来表现战争之残酷的诗句是“,”。(2)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运用。如《劝学》中“”,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登泰山记》中“”,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3)顶真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请你从学过的古诗文中举出运用“顶真”的一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劳动光荣”,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题目是不是过分陈旧呢?是的,我们历来就提倡劳动光荣。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强调劳动光荣,“劳动光荣”这四个字,永远不会褪色,永远不会过时,这是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不可①。(2)广大青年学生,不但在讨论会上讲劳动光荣,而且真正地②,把“劳动光荣”四个字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天津的王培珍是一个例子,郑州的荆焕云又是一个例子。劳动,丰富她们的感性知识;与劳动结合,她们的理性认识得以深化;劳动,令她们的思想观念得以改造。(3)人的觉悟程度总有高下之分,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的青年朋友们都像王培珍、荆焕云那样。由于一小部分青年朋友认为自己是有文化的人,把热爱劳动不放在心上,也不参加体力劳动。(4)不,青年朋友,有了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说可以从此不用参加体力劳动,而是说,可以从此更有成效地去劳动。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使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以过去任何社会所③的速度极大地丰富起来!(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调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句,做到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023年3月24日傍晚,一场适合我国大部分公众观测的月掩金星在西方天空上演,再次引发人们对“月掩星星”这一天文现象的关注,那么,什么是“月掩星星”?①?(2)月球在运行过程中,在视线方向上恰好遮挡住天体,就会形成“月掩星星”的现象。原理与日食类似,月球视直径很大,且月球“走”得很快,再加上在地球不同位置,所能看见的月球视差比较大,因此,月球运行时“扫过”的面积会比较大,“月掩星星”的现象也比较容易产生。(3)②,也能掩住恒星。通常公众比较关注亮星被掩住的情形。比如月掩行星中,公众主要关注月掩金星、火星等。月掩恒星中,公众主要关注月掩角宿一、轩辕十四等。月掩恒星时,被掩住的恒星通常“瞬息即逝”,而后又“快速复现”。而对于掩食太阳系中视直径比较大的天体,比如金星,整个掩食过程可能持续几十秒钟。事实上,太阳系内的行星、小行星等也能掩住远处的恒星,甚至恒星之间也会上演双星互掩,这一类天象在天文学上被统称为掩星。(4)掩星不仅具有观赏性,③。以观测太阳系天体掩恒星为例,可以借掩星判断被掩住的恒星是否为双星,测定恒星的直径,还可能发现太阳系天体周围的结构,比如星环、卫星等。天王星的星环就是通过观测掩星而偶然发现的。(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介绍“月掩星星”现象时,使用了比拟手法,请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常言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但也有人质疑:车到山前就一定有路吗?对于上面对立的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瑰宝。2月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跨越历史长河,在网络世界闪烁着璀璨光芒,等待着人们的品阅。②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中国基因,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正如网友们在活动互动区的评论所说,“古老的汉字萌发新潮魅力!”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③“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在“网红打卡地”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独具风韵的殷墟文明与现代化数字多媒体科技碰撞出“独特花火”;作为中国首部字典的《说文解字》共收录了多少字?又是如何架起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沟通的桥梁?在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字圣”故里,你能找到答案;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④“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在“甲骨文里的24节气”专栏里,网友们可以了解节气字形的来龙去脉。在“晒出我的中国字”微博话题中,创作者们用书法、篆刻等形式共同参与传扬汉字之美。广大网友沿着历史长河溯源,如同“打卡”一场汉字寻根之旅。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正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开年六个重点项目之一,让网友们沉浸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华文字之美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⑥穿越时空,解码文字里的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一定能为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国汉字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摘编自章艾威《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光明网2023年2月24日)材料二:①汉字是保留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②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一个汉字可以用一幅图画表示,或源于日常生活,或源于自然山水,也可以源于人体自身。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这里以“夺”字为例,说说它的造字理据,由此看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③从字形看“夺”(奪)的造字之义:“奞”表示鸟展翅欲飞,“寸”就是右手,整体表示手里抓着的一只大鸟一下子飞走了。其蕴含的特征义是“失落,离开”,“夺”的所有词义都由此展开。校勘学术语“夺文”指文字脱落;“泪水夺眶而出”,指泪水离开眼眶;“夺目”指目光离开原来所视之物,即目光转移。失去与夺走这两者本质上是一体两面。使一方失去的手段,便是另一方进行逼迫或夺取。李密《陈情表》“舅夺母志”是说,舅舅让母亲失掉了不再嫁人的志向(想法),换言之就是逼迫母亲改嫁。夺走对方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使对方丧失原有的东西。“失落——丧失(使失落)——夺取(使对方丧失而自己获得)”,这就是古人思考的线索。(摘编自王云路《汉字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光明日报》2023年2月26日)(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头两段介绍“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盛况以及活动的组织者、活动地点和时长,评论这次活动的意义。B.文章第三、四段记述在这次活动中,广大网友通过网络,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等各处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C.文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本次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通过这次活动,广大网友“穿越时空”,探寻汉字起源,发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密码”。(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汉字之所为成为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因为它具有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历史沉淀。B.“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掀起了中国古汉字热潮,人们从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C.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D.透过源于日常生活、自然山水或人体自身的汉字的一幅幅“画”,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了解先人的思维方式。(3)下列不能看出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一项是CA.“得”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拿着一个贝壳,后来表示在路上捡到一枚贝壳。“贝”在远古时代曾是通用货币,“拾贝”是获得,更是快乐与满足,“洋洋自得”就是这么来的。B.“牧”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持棍棒驱赶牲畜,本义指放养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外。后来衍生出统治、管理的意思。古代的“牧民”即指统治民众。C.“日”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圆圈中加一横,这一横并非有什么特殊含义,恐怕只是为了让它区分于一般的圆圈物体。D.“水”的甲骨文字形是四个点之中有一条曲线,表示弯弯曲曲的水流之形。许慎明确将“水”定义为“准”,即准则、法则。“水准”一词现在依然被使用。(4)材料一中作者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原文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概述。(5)我们应该怎样去探寻汉字蕴含的文化基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梳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梳理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A.“以及活动的组织者”错误,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汉字的作用,“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活动的事件、目的、时长、活动效果等,没有介绍“活动组织者”。B.“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错误,曲解文意,由“遏止,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可知,网友们了解的是甲骨文信息,由“‘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可知,网友传扬的是汉字之美。C.正确。D.“发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密码’”错误,变未然为已然,根据“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可知,“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并非已经完成的事情。故选C。(2)A.“汉字之所为成为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因为它具有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历史沉淀”强加因果,原文为“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瑰宝”“‘古老的汉字萌发新潮魅力!’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二者并无因果关系。B.“掀起了中国汉字热潮”错误,扩大范围,由“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可知,是“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中国汉字热潮。C.“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D.正确。故选D。(3)C.“日”字没有表示抽象含义。其它三项都有抽象含义。故选C。(4)由“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等可知,“写意中国一一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广大网友了解了甲骨文。由“‘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等可知,甲骨文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得以传播和普及。由“‘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可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使甲骨文成为“最潮中国范儿”。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可知,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5)由标题《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以及“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等可知,我们应当探寻汉字的源头甲骨文,了解甲骨文。由“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可知,我们应当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甲骨学插上只能的“翅膀”。由“‘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穿越时空,解码文字里的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一定能为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等可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更好地传播汉字文化,从而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汉字文化。由“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等可知,通过分析古人是动何通过具体的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探究其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答案:(1)C(2)D(3)C(4)①“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广大网友了解了甲骨文;②甲骨文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得以传播和普及;③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使甲骨文成为“最潮中国范儿”;④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5)①探寻汉字的源头甲骨文,了解甲骨文。②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甲骨学插上智能的“翅膀”。③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更好地传播汉字文化,从而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汉字文化。④通过分析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的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来探究其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石匠留下的歌何立伟①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②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了。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③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④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⑤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人不晓得礼数。”⑥我说:“好!”⑦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爹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他却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⑧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翔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⑨又歇憩的时候,我终于恳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⑩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⑪“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⑫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⑬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⑭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⑮“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⑯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⑰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⑱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⑲哗啦!爹把水闸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⑳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节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文本二:小说,是我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肯定了我的有着诗的含蓄意韵的文体面目。我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个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数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节选自何立伟《<白色鸟>自序》,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B.“我”想同石匠谈讲,急切地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山外的模样,但那个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D.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引发读者思考。B.小说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劳作场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突出石匠的技艺高超。C.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D.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我”眼中的石匠、父亲以及“我”对外界的好奇,突出“我”的主观感受。(3)小说标题“石匠留下的歌”具有怎样的意蕴?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如欲以“一篇‘绝句式’小说”为题写一篇《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意蕴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意蕴。(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评论。【解答】(1)B.“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说法错误。从原文“不发表阔论高谈”以及对“我”说的一番话“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可知石匠并非口拙言迟。故选B。(2)C.“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说法错误,“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直接描写石匠的动作表明他精湛的技艺,应为“正面描写”。故选C。(3)根据原文“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可知,“石匠留下的歌”指石匠锤凿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好听的声音以及经过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从原文“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并且经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清越、悠扬”的声音,可以看出石匠精湛的手艺;“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当我让“见过世面”的石匠讲点什么的时候,他的深奥的话语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深思,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据此可概括出:“石匠留下的歌”又指石匠精湛的手艺、“见过世面”的人生阅历带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本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在深山里的生活情境,父亲用水碾子碾谷,然后来自山外面的、手艺精湛的石匠给修理石碾,而这用水碾子碾谷,石匠修理石碾都代表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石匠留下的歌”还指留存在“我”记忆深处的山村生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与文明。(4)文本二提到作者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是“绝句式”的小说。情节构思上:《石匠留下的歌》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的简单故事,故事短小,也没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反映了如何对待传统文明的深刻思想,以小见大,以小场景反映了大历史。这种构思方法借鉴了“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主题上:文本一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展现了如何对待传统文明的深刻思想。“我”家所在的地方有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用石碾子劳作等反映是传统的生活方式;石匠会修理石碾,体现的是传统技艺;而石匠走过的山外的地方是另一个样子,是与“我”所在的地方完全不同的世情和民风。文章以“我”的诗性视角叙写,突出了主观感受,展现出世情、民生、传统技艺等丰富的历史内容,富有韵味,耐人寻味。在刻画人物、描绘环境上:文章用写诗的方式描写人物和环境。如写石匠身体健壮,富有阳刚之美,写他喝茶、吸烟、休憩,写父亲“让得三分”“晓得礼数”,都运用了诗化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以审美眼光写物写人,如写石匠喝茶、吸烟、休憩、凿石,写锤子的回声、凿后的碾槽等,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有极强的画面感,形成独特的意境,处处充满了诗歌似的意境美。语言上:文本一中大量运用短句,语言简练,如“其音清越,其韵悠扬”“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他累了,倦了”“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等,节奏整齐,言简意赅,和谐优美,富有音韵美,类似“绝句”。答案:(1)B(2)C(3)①“石匠留下的歌”既指石匠锤凿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好听的声音,以及经过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②又指石匠精湛的手艺、“见过世面”的人生阅历带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③还指留存在“我”记忆深处的山村生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与文明。(4)①在情节构思上,故事短小,不以宏大曲折取胜,而是以小场景反映大历史。②在主题表达上,意蕴深长,耐人寻味,以“我”的诗性视角叙写,突出主观感受,使小说富有韵味。③在刻画人物、描绘环境上,具有诗歌的意境美,以诗性语言写物写人,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意境美。④语言简练,多用短句,节奏整齐和谐,富有音韵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针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材料二:田表圣奏议叙苏轼故谏议大夫、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是也。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谊A虽B不C遇D而E其F所G言H略I已J施K行L不M幸N早O世P功Q烈R不S著T于U时(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自照,即照见自己;自贤即以为自己贤明,“贤”是“以为贤明”的意思。B.遗直,即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作者在文中赞美了田公直言敢谏。C.大治,指治理得好。“治”与《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中的“治”含义不同。D.是,指这、这样。“是”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是”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先概写太宗和颜悦色“求谏”,再引用他自己的话写他为什么要“求谏”,是一则以“记言”为主的短章。B.材料二开篇,苏轼就称赞田公为“古之遗直”,也由衷称颂“二宗”虚怀若谷,能接纳田公直言不讳的进谏。C.汉文帝的时候,由于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也不兴兵动武,所以,贾谊为此忧虑,向文帝进谏。D.苏轼认为有必要将田公的奏议集刊行于世,让它广泛流传,期望能遇到与田公见解相合之人,让奏议得以发挥作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②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5)唐太宗与苏轼都论说了臣子进谏的必要性,两人阐释的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其同异。【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而”有转折之意,其后断开;“不幸早世”表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综上需要加句读的三处为:DLP。译文:贾谊虽然没有受到重用,但他的建议已经得到施行。不幸他很早就去世,没能在当时建功立业。(2)D.“含义相同”有误。含义不同,《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大意是“觉得现在的选择是正确的而过去的选择是错误的”,“是”指“对、正确”。故选:D。(3)C.“由于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也不兴兵动武,所以,贾谊为此忧虑,向文帝进谏”分析有误。“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说明当时是“治世”,并不是贾谊忧患的直接原因,作者举贾谊之例证明君子处治世遇明主仍有忧危意识。故选:C。(4)①百僚进见者:定语后置句,应是“进见百僚”;举措:举止姿态。译文:太宗容颜威严庄重,入朝见他的各种官员,都失去了他们(平日的)举止姿态。②盖:大概;敌:地位相当;堪:忍受、承受。译文:他直言不讳,大概连(即使)与他地位相当或以下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不能忍受,更何况是对于君主呢?(5)相同点:从原文“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来看,两人都从人性的弱点出发,借用古事谈到君主需要臣子进谏。不同点:从原文“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针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来看,唐太宗以隋亡为例,论说臣子不进谏导致君臣亡国破家;从原文“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来看,苏轼以贾谊谏文帝为例,证明进谏成就了汉代的安定和君臣的美名。答案:(1)DLP(2)D(3)C(4)①太宗容颜威严庄重,入朝见他的各种官员,都失去了他们(平日的)举止姿态。②他直言不讳,大概连(即使)与他地位相当或以下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不能忍受,更何况是对于君主呢?(5)同:两人都从人性的弱点出发,借用古事谈到君主需要臣子进谏。异:唐太宗以隋亡为例,论说臣子不进谏导致君臣亡国破家;苏轼以贾谊谏文帝为例,证明进谏成就了汉代的安定和君臣的美名。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容颜威严庄重,入朝见他的各种官员,都失去了他们(平日的)举止姿态。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直言规劝,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以为自己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难道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酷暴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材料二:已故的谏议大夫、被追赠为司徒的田锡字表圣有十篇奏议。啊!田公是位有古人遗风的直臣啊。他直言不讳,大概连(即使)与他地位相当或以下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不能忍受,更何况是对于君主呢?我也由此了解到太宗、真宗两位君主的圣明。自太平兴国以来直到咸平年间,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而田公的议论,常常让人感到每时每刻都会有预测不到的灾难随时降临,这是为什么呢?古代的君子,都对太平盛世感到忧虑,对圣明的君主感到不安。圣明的君主有过人的聪明,而太平盛世也没有可怕的外部威胁。君主有过人的聪明,必然轻视他的臣子;没有可怕的外部威胁,一定会慢待他的人民。这正是君子忧虑的事情。汉文帝时,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不兴兵动武,然而用贾谊的话说:“世间有值得感叹的事,有催人泪下的事,有令人痛哭的事。”但后世并没有因此而指责汉文帝,也没有因此而认为贾谊太过分。以此看来,君子遇到太平盛世而又遇到英明的君主,就应该这样做。贾谊虽然没有受到重用,但他的建议已经得到施行。不幸他很早就去世,没能在当时建功立业。但是贾谊曾建议,让诸侯王的子孙们按次序接受分封的土地,汉文帝没来得及施行,到了孝景帝、孝武帝时,主父偃依此全部施行了,汉室因此获得安定。如今田公的建议,十成中得以实施的不足五六成,但怎么知道以后就没有像主父偃那样的人把它们施行于世呢?希望他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一定会有与田公见解相合的人,这也是忠臣孝子们的愿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齐安郡晚秋[注]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由外及内,由岸边柳树写到诗人的居住环境。“影渐疏”紧扣诗题“晚秋”,写秋风使柳叶飘落;“野人居”状居住环境之冷清静寂。B.颔联写诗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或流连山水,或啸歌抒怀。“还堪赏”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的怡然自得,“亦自如”更可见诗人快然自足、乐在其中的意趣。C.颈联视听结合,写诗人消磨漫长秋夜的情景。诗人与友人饮酒下棋,众人走后,在雨夜残灯下自己酒醉醒来,孤枕难眠时只听见北来的大雁声声啼鸣。D.赤壁本是三国群英争雄的古战场,但现在只见身披裳衣的渔翁坐此钓鱼,尾联在古今对比之中,蕴含了诗人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落寞苦闷之情。(2)清人金圣叹《选批唐诗》评点:“此诗写尽世间无味,三复读之,不胜叹息!”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评点中“世间无味”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要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作分析。【解答】(1)B.“寄情山水的怡然自得”“可见诗人快然自足、乐在其中的意趣”错误。结合诗歌写作背景,以及诗句中“还”“亦”等字眼所暗含的强自欢颜的意味看,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淡然自足、乐在其中,实则是借山水啸歌以排遣官场失意的苦闷。故选B。(2)所谓“世间无味”,指的是人世间种种令人心绪黯淡、失落苦闷的滋味。“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我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寂静、苍茫。“影渐疏”秋风萧瑟、万木萧条,晚秋景物令人清冷凄凉;“使君家”应当是热闹场所,门庭若市,而杜牧的官邸却“似野人居”,门可罗雀。用“野人居”的冷清来形容傍晚时分“使君家”的静寂,可见其内心的孤寂失落。“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写诗人白天流连于山水之间、啸歌于林泉之下的情景,流露出淡然自足、乐在其中的意趣。联系诗人被贬谪的背景,看似淡然自足、乐在其中,实则是借山水啸歌以排遣官场失意的苦闷。“雨暗残灯棋欲散,酒醒孤枕雁来初”,写诗人消磨漫长秋夜的情景。秉烛对局,本为清雅之事;然而“雨暗”“残灯”,那投射在零散棋盘上的身影显得多么孤寂。“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可怜啊,当年赤壁争雄的渡口,如今只有穿着蓑衣的渔翁在那里垂钓。言外之意,我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如今被排挤到黄州,不得不逍遥于山水林泉之间,与樵夫渔翁为伴了。昔日英雄而今安在,往日壮志而今难酬。答案:(1)B(2)金圣叹认为,这首诗写尽了人世间种种令人心绪黯淡、失落苦闷的滋味。①首联秋风萧瑟,柳叶凋零,晚秋景物本来就令人感觉清冷凄凉;而诗人被贬黄州,门庭冷寂,谪居生活更可见其内心的孤寂失落。②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淡然自足、乐在其中,实则是借山水啸歌以排遣官场失意的苦闷。③颈联雨夜灯暗,棋散人去,酒醒闻雁,流露出诗人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④尾联写当年英雄争雄的赤壁,如今只有蓑翁在此钓鱼,暗含自己有英雄建功立业的壮志,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苦闷。译文: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我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寂静、苍茫。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赏析:首联点题。“柳岸风来”零是寻常之笔,而诗人接以“影渐疏”三字,则情境迥异。首先,由此可意会到季节的变迁。叶密则影浓,叶稀则影疏,夏日的浓郁柳荫转为眼前这稀稀落落的柳影,可知已是秋风萧瑟、万木萧条的季节了。其次,又可领悟到一日之间时光的流逝。光线愈强,柳树的投影愈浓;反之,其影愈淡。此刻,太阳渐渐西斜,光线渐渐变弱,柳影也渐渐转淡,最后消失在薄暮之中。此句本是写景,然而一个“渐”字,则使读者想到了画面外有一个观景人。他倚窗临风,久久池眺望河堤上的柳树……。否则,不会知道柳影之豌淡乃是渐渐变化。第二句进一步点明诗人的身份:“使君”。“使君家”应当是热闹场所,门庭若市,而杜牧的官邸却“似野人居”,门可罗雀。诗人将本来差距很大的两个场所用一“似”字联系起来,不仅用“野人居”的冷清来形容傍晚时分“使君家”的静寂,而且暗示自己身置名利场中而怀淡泊之志。此句又补衬前句:正是因为无意于官场应酬、门庭冷寂,故而独自倚窗送目于弱弱细柳。前一联,诗人以一个悠然注目于柳影的形象将自己的精神风貌、心境、环境概括地传写出来。“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写诗人白天流连于山水之间、啸歌于林泉之下的情景,流露出淡然自足、乐在其中的意趣。“雨暗残灯棋欲散,酒醒孤枕雁来初”,写诗人消磨漫长秋夜的情景。秉烛对局,本为清雅之事;然而“雨暗”“残灯”,那投射在零散棋盘上的身影显得多么孤寂。“酒醒”一句使人想到酒醉的情形:罢棋之后,独对残灯,自斟数杯,意为消愁驱寒,不期大醉。此刻醒来,辗转床第,听着声声雁啼,更感孤寂难耐。“棋欲散”与“雁来初”相对,从低头所见转到倾耳所闻,场景的转换,使人意会到:就在这寂寞清冷之中,漫长的秋夜悄然度过了。以上三联以散淡的笔法描写日常生活场景,画面的转换是平缓的,其语调也是平静的,诗人不平静的情感隐藏在画面之中。而最后一联,笔努一转,画面一下子跳到往昔,情感的流动也猛然加快了:“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可怜啊,当年赤壁争雄的渡口,如今只有穿着蓑衣的渔翁在那里垂钓。言外之意,我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如今被排挤到黄州,不得不逍遥于山水林泉之间,与樵夫渔翁为伴了。昔日英雄而今安在,往日壮志而今难酬。一声喟然长叹,将诗人不得意的情怀婉转深沉地倾诉出来。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是:虽然表现落寞、抑郁的心境,却用笔轻淡,写得意趣悠闲;不是正面抒发情感,而是将内心的苦闷隐藏在一系列意境清幽的画面之中,让人去细细体味。全诗笔意流畅,神韵疏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用连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意再提起战争,来表现战争之残酷的诗句是“废池乔木,犹厌言兵”。(2)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运用。如《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登泰山记》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3)顶真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请你从学过的古诗文中举出运用“顶真”的一例:“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重点字:废)(2)金就砺则利而半山居雾若带然(重点字:砺)(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重点字: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劳动光荣”,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题目是不是过分陈旧呢?是的,我们历来就提倡劳动光荣。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强调劳动光荣,“劳动光荣”这四个字,永远不会褪色,永远不会过时,这是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不可①。(2)广大青年学生,不但在讨论会上讲劳动光荣,而且真正地②,把“劳动光荣”四个字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天津的王培珍是一个例子,郑州的荆焕云又是一个例子。劳动,丰富她们的感性知识;与劳动结合,她们的理性认识得以深化;劳动,令她们的思想观念得以改造。(3)人的觉悟程度总有高下之分,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的青年朋友们都像王培珍、荆焕云那样。由于一小部分青年朋友认为自己是有文化的人,把热爱劳动不放在心上,也不参加体力劳动。(4)不,青年朋友,有了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说可以从此不用参加体力劳动,而是说,可以从此更有成效地去劳动。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使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以过去任何社会所③的速度极大地丰富起来!(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调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句,做到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火车站保安服务升级合同
- 10我们不乱扔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4新版个人信贷协议样式版
- 2024版二手房过户推迟条款合同版
- 2024版个人消费用途贷款协议样式版
- 职业学院考核标准表
-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第一中学2020年高三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个人车辆买卖合同(2024版)6篇
- 专业化挖掘机施工作业协议协议版A版
- 经理年终工作总结述职报告ppt模板
- 新概念张云生讲解的笔记
- 浅谈初中历史单元作业的设计策略
- 修订完整-(儿研所)婴幼儿发育诊断量表幼儿教育
- 教代会会场背景(红旗)图片课件
- 工学第八章-固相反应课件
- 临时用电拆除方案
- 垂体瘤诊疗规范内科学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 国家安全教育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
- 中国茶文化(中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