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届高三下学期
语文三模考试试卷
陕西省西安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三模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
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
也无一不是,而且隧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
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
“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
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
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
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
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
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
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
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J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
《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
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
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
《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
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
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
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
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
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
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
雅正的部分,谭其疆就写了《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
时的地理知识水平c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
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
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
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
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
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
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
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
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
“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
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
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用“三言两拍”和陈寅恪以诗证史,证明了所有文献
资料都是史料,包括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
B.“女婿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这些神话传说对研究历
史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以谭其骥和王国维为例,论证了将神话和历史分
而治之的研究方法优于从神话中发掘史料的研究方法。
D.文章通过对《山海经》的分析,证明了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
的文献比纯粹的文艺作品更有利于做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
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
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
们看来,《儒林外史》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情节和人物有极大的虚构成分,难以成为史料。
【答案】1.C
2.B
3.D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
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
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
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
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还要联系全文的倾向
性,检查选项是否与文章信息保持一致。
1.C.“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错
误。王国维认为有些历史学家怀疑传说的真实性进而怀疑尧舜禹的存
在,是没有充分利用古史材料。“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
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错。由原文“而疑古之过,乃
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
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可知,选项将“惜于古史
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理解为不“疑古”的充分条件了,原文中
并不存在这种条件关系。
故答案为:Co
2.A.“证明了所有文献资料都是史料”错误,文章首段用“三言
两拍”和陈寅恪以诗证史证明了史料范围非常宽泛。
C.“论证了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的研究方法优于从神话中发掘
史料的研究方法”错误,无中生有,作者没有进行比较。
D.“证明了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比纯粹的文艺作品更有利
于做史料“无中生有,作者没有进行比较。
故答案为:Bo
3.D.“难以成为史料”错误。文章首段提出“文学中有历史”,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
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三国演义》是介于文学和史学之间的文献,
也有历史的成分在,可以作为史料。
故答案为:Do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讲述主体(谁在讲述),
故事主体(谁被讲述),接受主体(谁在观看工互朕网时代参与主体
边界模糊、角色重叠,各民族、各群体、各阶层都在“讲述”“被讲
述”,也都在“观看”“被观看”,多主体多元化传播已成现实。“讲好
中国故事”需要把握这一时代特征,并从以上三种主体入手,创新思
维,调整策略,从分散失衡走向多元协同。
从故事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国普通人的故事。
在权力、资本与眼球经济的驱动下,传播场域两极分化的现象仍很严
重,国际传播秩序处于失衡状态。国内的普通人和弱势群体作为讲述
主体的话语权和作为故事主体的存在感都过于弱化,尤其在被西方媒
体遮蔽、忽略之后。更多地让他们发声、为他们发声,对高举人民性
旗帜、秉持“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大国而言,是国际传播
秩序再平衡的使命担当,这也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软实力巧实力的
战略选择。
从接受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进一步明确中国故事的受
众群体。我们要相应地调整方向,不囿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而
采取“边缘突破"战略。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
他们属于西方意识形态最顽固、对中国成见最深的受众群体。我们应
该把战略重点从他们向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非政
府组织转移。就前者而言,我们虽然经常强调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增
强话语权,而实际上常常“被议题设置”,围着西方媒体的议题打转,
从客观原因来看,我们和西方存在软硬实力差距;从主观原因来看,
我们不够自信,太在乎西方,且存在缺乏省思的战略失误。就后者而
言,他们在发展阶段、发展诉求、价值观和利益点上与中国很接近,
这使他们对中国故事有更多共鸣,他们的“中国观”也更具可塑性,
相关调查报告印证了这一点。
从讲述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做到多方协作,一起来
讲。讲述主体是最能动、最重要的要素。在讲述主体层面,有两个并
行的趋势:一个是多主体多元化,一个是战略传播和整合传播。从多
主体多元化角度看,政府不是国际传播中的唯一主体,非官方的传播
主体以其更具亲和力的民间立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若要扩大与
主导话语权,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可替代。所以,从战略传播和整
合传播角度看,国家需要高度整合内政外交、对外广播以及网络媒体
等资源,联动合作。“讲好中国故事”,除了发挥非官方传播主体的作
用,还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便发挥国家统筹协调的优势,
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李成《抓住三个主体,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二:
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
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传播给世界,争取文化上的领
导权。但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力度很大,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基
本停留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层面。要实现中国故事从“讲述”到“讲好
”的转变,就必须认清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当
今国际舆论格局呈现“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征,西方发达国家
主导世界新闻舆论,控制世界传媒市场,外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主要
是从西方主流媒体获得。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昔日以中
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的辉煌已成遥远的过去,当前中国文化传
播缺乏高超的传播技巧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出
去”的步伐。此外,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相对有限,外国民众获
得有关中国的信息不多,加上西方媒体给外国受众造成的先入印象,
使得他们即使看到我们的报道也很难相信。
(摘编自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
材料三:
李子柒能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必有其不寻常之处。
作为真实的人,李子柒所选择的生活洋溢着中国风的美,满足了人们
对传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有效缓解了工业化社会、高风险社会
中人们的焦虑,特别能够绕开海外用户的心防。作为网红,李子柒有
着明显服务于市场营销所需要的清晰“人设”,她活跃在国内外社交
媒体平台,并取得成功,这显然是有策略、有布局的。作为文化符号,
李子柒已经在人们的接受过程中,被确认为可以代言中国文化的最新
的、可能也是最具辨识度的符号,外国网友称李子柒为“中国的迪士
尼公主”,央视称赞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
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成为话题后,李子柒一如既往,并没有急
切地想要乘势做大,一飞冲天。这种“稳扎稳打”,其实就是内涵式
发展,具有国际传播方法论意义。当然,没有中国发展成就的备受瞩
目,没有中华文化吸引力在全球范围的重获认可,也很难想象李子柒
的成功。她是“中国制造”在软实力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那一个。她
的走红海外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预示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走向新阶
段。
(摘编自李习文《李子柒走红海外的国际传播逻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主体多元化格局存在不平衡现象,国内弱势群体的话语权
和存在感都很弱,西方媒体的遮蔽与忽略加剧了这一问题。
B.与以欧美为中心的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相比,我们应该把战
略重点向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转移。
C.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新闻舆论,控制世界传媒市场,这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外国民众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中国。
D.李子柒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但要做一
个真实的人,还要成为一名网红和特定的文化符号。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更多地让弱势群体发声,为弱势群体发声,体现我国对
国际传播秩序再平衡的担当,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
B.为顺应讲述主体的多主体多元化趋势,政府应当以非官方的
身份出现,以便更好地在国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C.国际舆论格局的不均衡,某些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对中国成
见很深,这些都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客观困难。
D.采取内涵式发展策略,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避免空泛
生硬的宣传,这有助于中国故事在国际社会传播。
6.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请据此分析材料三中李子
柒案例值得借鉴之处。
【答案】4.D
5.B
6.①从讲述主体来看,李子柒以民间身份讲故事,作为一个真
实的人,很有亲和力;②从故事主体来看,李子柒的故事表现了平凡
人富有诗意的生活,内容新颖而具辨识度;③从接受主体来看,李子
柒的故事有助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缓解焦虑(或:满足了人们对传统
中国、诗意生活的患象),受众基础广泛。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
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
的分析。首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与选
项相关的句子,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的每一个重点,与
原文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
全、说法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
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
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
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
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
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
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并
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
4.D.“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但要做一个真实的人,还要成为一
名网红和特定的文化符号”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三”作为真实的人,
李子柒所选择的生活洋溢着中国风的美,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诗
意生活的想象,有效缓解了工业化社会、高风险社会中人们的焦虑,
特别能够绕开海外用户的心防。作为网红,李子柒有着明显服务于市
场营销所需要的清晰‘人设',她活跃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并取
得成功,这显然是有策略、有布局的。作为文化符号,李子柒已经在
人们的接受过程中,被确认为可以代言中国文化的最新的、可能也是
最具辨识度的符号”可知,这是说李子柒所讲中国故事的特点,而不
是说讲好中国故事对人的要求。
故答案为:Do
5.B.“政府应当以非官方的身份出现"理解错误。从材料一第4
段“'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做到多方协作,一起来讲,讲述主体是最
能动、最重要的要素,在讲述主体层面,有两个并行的趋势:一个是
多主体多元化,一个是战略传播和整合传播,从多主体多元化角度看,
政府不是国际传播中的唯一主体,非官方的传播主体以其更具亲和力
的民间立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若要扩大与主导话语权,国家层
面的顶层设计不可替代”可知,除了发挥非官方传播主体的作用,还
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便发挥国家统筹协调的优势,而不是
“政府应当以非官方的身份出现二
故答案为:Bo
6.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目要求。本题题目是“讲好一个故
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请据此分析材料三中李子柒案例值得借鉴之
处”,解答时首先要理解三种主体。
根据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讲述主
体(谁在讲述),故事主体(谁被讲述),接受主体(谁在观看)”可
知三种主体是:指讲述主体,故事主体,接受主体,然后再根据这三
种主体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李子柒案例值得借鉴之处。
根据材料三“作为真实的人,李子柒所选择的生活洋溢着中国风
的美,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有效缓解了工业化
社会、高风险社会中人们的焦虑,特别能够绕开海外用户的心防”可
知,从讲述主体来看,李子柒作为一个真实的人,以民间身份讲故事,
很有亲和力;
从故事主体来看,李子柒所选择的生活洋溢着中国风的美,满足
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内容新颖而具辨识度;
根据材料三“外国网友称李子柒为'中国的迪士尼公主',央视
称赞李子柒‘没布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
国故事'”可得出:从接受主体来看,李子柒的故事满足了人们对传
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受众基础广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纪念(节选)孙犁
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
伍开来了U
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
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
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
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
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
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
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
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J
“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
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
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
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
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
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
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
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
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
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
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
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
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
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
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
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
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
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
里通信了。”
“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
北去了J
“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
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
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
他该是多么愉快!
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
志,俺爹来信了!”
“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写的什么?”
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
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
了头,还带着风霜丙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
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
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
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
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
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
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
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
怎么样了……
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
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树枝也纹丝
不动。只有些干黄的叶子,因为我的震动,轻轻落下来。我把身子靠
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鹄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
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
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
他越打呼噜!”
“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
“叫他回来吗?”
“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
三亩地。"
“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
不破了J
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
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她哩!”
“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
来。天不早了,快睡吧。”
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
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
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
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
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
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文章开头对柳树和小菜园的描写,既介绍了我“工作”的环
境,又能让人感受到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的氛围。
B.文中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
的生活风貌,语言鲜活又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C.“母亲这时才红着脸”向“我”打听丈夫的细节,表现出小鸭
母亲对丈夫既担忧思念又埋怨他长久不归的矛盾心情。
D.“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解放了“我”的家乡,两
件事看似巧合又有其合理性,这一设计深化了小说主题。
8.文中有三处加点的“望”,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没有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而是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
内容,这样处理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谈谈你的理
解。
【答案】7.C
8.①“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
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②"三星”
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
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③“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
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
9.①通过转述节省了文章的笔墨,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
②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
神的赞美,凸显小说主旨;③选取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形式渲
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
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
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
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
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
择要求,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
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本
题,先整体把握情节、人物形象,再结合语境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组织语言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答题时
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
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
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
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
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
引人深思等。
7.C.“埋怨他长久不归”错,小鸭母亲对参加革命战争的丈夫
是担忧和思念的,结合后文母亲睡前和小鸭的谈话“干么叫他回来”
“有八路军在这里”,表现出对他的革命工作是支持的,因此,从她
的打听中并不能表现出埋怨的心理。
故答案为:Co
8.小鸭家紧靠堤坡、可以看到通往火车站的大路,是回村复辟
的还乡队(敌人)的必经之地,因此成为我放哨的地方,方便我监视
敌人的来路。放哨是“我”的任务,是保卫农民斗争的胜利果实;柳
树是“我”的岗位,也是“我”的“朋友”,体现出“我”对这项工作
的重视,因此“我”的责任感得以体现。后文写“我回到我的岗位上
去”,天空黑暗,星星没有全出,把枪抱紧,表现出工作的警惕.,“望”
本身也含有专注的意味。
因为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而兴奋,给了我更大的精神动力,使
命感油然而生。“我望着三星”,将它们想象成木犁,翻土撒种,和土
改的时代背景相契合,象征着革命领导人的正确引领。它长年在天空
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预示着
革命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文中的“西方”,指的是革命圣地延安,革命的胜利有领导人英
明的决策和领导,有革命同志的艰苦奋斗,眼前母子熟睡的幸福情景,
正是因为有无数的革命者的付出和守护。因此,作为革命者之一的“我
”,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神圣的使命感,对革命的胜利也有必胜的信念。
9.情节上,通过转述将信件的主要内容简介地呈现出来,节省
了大量的笔墨,使得情节更紧奏集中。
人物和主旨上,通过“我”的转述,将革命者艰苦奋斗、浴血奋
战、心系百姓的无为无私集中表现出来,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
突显出对革命者的高度赞美。
艺术手法上,运用铺排的形式,增强语势,层层渲染,将革命者
的自豪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前民之未饥,越州赵公为书问属县:灾
所被者几乡,民能目食者有几,当縻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
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縻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
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
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糜穷人,当给
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
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
女异日,而人受二三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
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
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
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民取息钱者,令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
责其偿。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
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縻穷人,尽三
月当止,是岁尽五片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
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
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僮疾疣,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由纤
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
法足以传后。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
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
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余著其荒政可师
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节选自《曾巩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栗日一升/幼小半之
B.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C.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D.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栗日一升/幼小半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縻:指贮藏米谷的仓库。指粮仓,也指粮食,而下文
“岁縻穷人”中的“縻”指发放口粮。
B.朔,指农历每月第一天,这是用月相纪日的称呼,古人用“朔、
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C.“民不幸罹旱疫”的“罹”指遭受,与《屈原列传》中的“‘离
骚者',犹离忧也”的“离”含义相同。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视事、致禄、
乞骸骨、休致等词,表示官员辞职归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心事件是“救灾”,但作者先介绍救灾前的准备工作。
这样处理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也能突出赵公的形象。
B.赵公提前下令属县详细调查了受灾人数、河防设施、粮食征
集等各方面情况,要求各地落实成文,可见其未雨绸缪,行事严谨。
C.按旧例,地方上救济粮仅发放三千石,而赵公却有突破常规
的做法,通过各方筹措,总共免费发放了四万八千余石救济粮。
D.赵公仁厚爱民,在救灾中采取了各类惠民的抚慰措施,让百
姓觉得有了依靠和归宿;一些举措甚至当时就被推广到天下。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取息钱者,令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②旱疫被吴越,民饥僮疾疣,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答案】10.A
11.D
12.D
13.①借用有利息的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
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②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
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表
示时间用语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
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
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实词一
词多义现象的能力,对于实词,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
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对于文化常识,考生在平时
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
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
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
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
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
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
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
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
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
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附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
前,越州赵公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
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
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
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
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州
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
二万一千九百多人c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
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和读书人
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
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
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
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
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
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让他们担当赈济的事务。
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低价卖给百姓。借用有利息的
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
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
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
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人,就地埋葬他们。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
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
的事情,赵公一概目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
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
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保
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
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
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
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
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
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
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我特意到越地采访,
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用来宽慰
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
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
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
眼前呢?
赵公在元丰二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归家还乡,定居在衢
州。我写了这篇(仇荒)灾年治理办法可教育后人,命名为《越州赵
公救灾记》。
10.句意: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和读书人吃
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
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及”连词,表并列,句子较长,其前断开,排除BD;
“佐其费”动宾结构完整,“使”是动词,其前断开,排除配
故答案为:Ao
11.D.“视事耒示官员辞职归家”错误,“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
办公。
故答案为:Do
12.D.“一些举措甚至当时就被推广到天下”错误,原文“其仁
足以示天下”是说他的仁爱足够昭示天下。
故答案为:Do
13.得分点:
(1)“民取息钱者”,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取息钱民者
“纵予”,放手借钱给;“熟”,谷物成熟;“责”,责令。
(2)“被”,遍及;“殆”,将近;“巨于此”,为状语后置句,正
常语序为“于此巨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
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的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蝉“得意”反衬诗
人失意,既写出蝉鸣的神态,又微露诗人的歆羡之情。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情
形;字面上只写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
入荒城,“带”和“将”二字使用巧妙,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不仅意指诗人头发斑白,而且表明
秋风萧萧,给人以寒冷的感觉。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
15.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
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暮鸦、斜阳、衰草、秋风为主要
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
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C②章法结构:本诗的首联
和颈联写景,颔联和尾联抒情,写景和抒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
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
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
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
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
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和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解
答本题,先读懂两首诗歌,找到诗歌中描写的意象、意境,分析诗歌
的章法结构,再比较其不同,并简要分析。
14.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错误。颈联从上
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
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
故答案为:Co
15.意境上: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暮鸦、
衰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
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
甩*、人O
情景布局上:两者都是写景加抒情,但是安排的位置不同。
贺诗首联“清蝉得意鸣",秋雨新洗,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通
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颔联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
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
不得不借助洒力排遣。颈朕从忆想回到现实,“鸦带斜阳投古刹,草
将野色入荒城”,这是写景,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6尾
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
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因此章法上本诗
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
《登高》首联写景,渲染悲凉气氛,凄凉之感,悲哀之情油然而
生。颔联写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
滚滚而来的江水,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抒发了身
世飘零,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尾联,诗人备尝艰难
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
难排遣。《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
家的豪富奢侈之气,《阿房宫赋》中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a,”o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一句将描
写的视线由帐外转到帐内,场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又用“_"
一句将视线延伸至广远的沙漠。
(3)“干”是盾牌,“戈”是长柄兵器,两字相合泛指武器,也代
指战争或动武。古人常在诗词中用到这一组意象,如“—,
【答案】(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散入珠帘湿罗幕;瀚海阑干百丈冰
(3)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中原干戈古亦闻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
错字:“铛”“砾”“阑”“寥”“霄
故答案为:(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散入珠帘湿罗幕;瀚海阑干百丈冰
(3)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
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
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
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近期,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新的演出IP“盛唐密盒"。在演出里,
扮演“房玄龄”“杜如晦"的两位演员以不凡的谈吐和风趣幽默的回答,
吸引众多游客,引发一股热潮。
文化内核与形式创新的成功组合是“盛唐密盒”爆火的关键。作
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古代历
史人物“走进”现代社会,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生活
相结合,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参与盛唐文化。这种深度融合的文化内
核,让“盛唐密盒”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互动沉浸式表演形式是“盛唐密盒”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角色
扮演和脱口秀表演,使游客①,获得越沉浸越快
乐的良好体验。不同于②的古镇观光,“盛唐密盒”还提供
了文化旅游的情绪价值。无论是深挖历史中的文化魅力,还是打造各
类TP的舞台张力,抑或是演员问答交互的机智脑力,都是创新组合
的“附加体验、这些“密盒”里开出的惊喜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网
红”效应。“盛唐密盒”的爆火,也为其他城市挖掘亮点、③提
供了一种文旅融合新样板。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根据文段内容,提炼出四个“盛唐密盒”爆火原因的关键词。
【答案】17.身临其境;千篇一律;推陈出新
18.古代历史人物“走进”现代社会,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历
史文化与当下生活相结合,使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体验盛唐文化。
19.文化内核;形式创新;深度融合;沉浸式表演(体验)【补
充:参与互动】
【知识点】压缩语段;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
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
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
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此题属于提取关键词可采
用如下一些方法:方法一提取要素。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记叙类材料,
记叙性文段包括消息在内。对这种文体形式的压缩,要把握记叙的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包括对象、身份等)、事件。概括起来就
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结果。然后再
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整提取关键词。方法二摘取中心。这种方法要注意
准确地把握一段语言材料的中心,打叶削枝,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
根据要求把多余的枝叶去掉。一般说来,新闻材料往往要抓住第一
句或第一段,即新闻的导语。议论类或说明类的材料要能抓住中心
论点或者要说明的中心意思,然后再在中心句中提取关键词。方法三
分层提炼针对语意较复杂的材料,我们可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先
给原有的语段划分层次,提炼各层次的要点,然后再提取关键词。
17.①“盛唐密盒”通过“角色扮演和脱口秀表演”,让历史人物
走上现代舞台,使人”获得越沉浸越快乐的良好体验”,因此根据语
境,可填“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②“'盛唐密盒'还提供了文化旅游的情绪价值”,而古镇观光大
都在形式大同小异,缺乏新鲜感。因此根据语境,可填“千篇一律二
千篇一律:事物只有一种形式,呆板无新意。
③“盛唐密盒,依托西安自身的地域优势,又根据游客的观感进
行创新,对其他城市的文旅发展结合本地特色、突破旧有的形式提供
了一种借鉴。因此根据语境,可填”推陈出新二推陈出新:去掉旧
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18.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独特的语言方式”前缺少介词“以Q
二是中途易辙,前面句子说古代历史人物走进现代社会,通过什
么方式,后面句子中“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参与盛唐文化”,中途易
辙,使得前一句意思没有说尽,突然主语换成了游客。应在“游客”
前加“使、
三是不合逻辑,“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参与盛唐文化”中的“参
与"不合语境,应改为“体验
修改为:古代历史人物“走进”现代社会,以独特的语言方式,
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生活相结合,使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体验盛唐文化。
19.第二段“文化内核与形式创新的成功组合是“盛唐密盒”爆
火的关键”概括了“盛唐密盒”爆火的原因,即内容上对历史文化的
深度挖掘和形式上与现代社会和流行文化的创新,二者巧妙地结合在
一起。因此可以提炼出:文化内核、形式创新、深度融合。
第三段的第一句话“互动沉浸式表演形式是“盛唐密盒”成功的
重要因素”也是对“盛唐密盒”爆火的原因的概括。因此可以提炼出:
沉浸式表演。
语言文字运用II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
“小满”名称的由来,①o《月令七十
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农作
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
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小满,是一时物候。时至小满,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籽粒
刚刚灌浆饱满,但只灌了个半饱,还没有成熟,正羞答答微微低头,
在温风中翻腾。小满时节,农田管理也十分重要,不仅要防旱,②
。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
小满,既是一种节气,③O天道忌盈,
卦终未济,业不求满。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
世哲学。《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小满”,有着“满而
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
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小得圆满,人生佳境。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
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0.①运用一系列修饰、限定的词语,如“青黄相接”
“刚刚”“只”“半”等,使表达精准、明确,描绘了小满时节麦穗的
颜色和形态;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
拟人化,运用“正羞答答微微低头”赋予未完全成熟的麦穗以少女娇
羞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
21.①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还要防水涝;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
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指出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构成,再从结构、
内容、情感的角度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
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
辑顺序的角度组织语言作答。
20.运用一系列修饰、限定的词语,如“青黄相接""刚刚''“只
"“半”等,使语意表达精准、明确,描绘了小满时节麦穗的颜色和
形态,准确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拟人化,运
用“正羞答答微微低头”赋予未完全成熟的麦穗以少女娇羞的情态,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
21.第①处,结合后文“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
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
以称之为‘小满可知,"小满”名称的由来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
故此处可填“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
第②处,结合前文”不仅要防旱”,此处应填“还要……\再结
合后文“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可知,此处
应填“还要防水涝,
第③处,结合前文“既是一种节气”,此处应填“也是……”,再
结合后文”大满、大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犹
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可知,
此处强调的是小满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故此处应填“也是为人处
世的智慧”。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左传》中烛之武为国出使可谓之仁德,临危受命可谓之勇敢,
能言善辩可谓之才智。
《史记》中蔺相如完璧归赵可谓之智,涌池之会可谓之勇,谦让
廉颇可谓之仁。
今天,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更需要“仁德”
“勇敢”“才智”三者兼备的时代青年。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
启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关键词一一“仁德”“勇敢”“才智”,结合材料人物,所谓
“仁德”可以是为匡家放弃个人利益,以及与人相处时的谦让,宽厚
待人;所谓“勇敢”可表现为危难面前的临危受命,或者面对强敌的
据理力争;而“才智”则是为达到目的需要的个人才华,或者是言辞
方面的能言善辩,或者是采取恰当策略。需要考生注意的是,关于这
三个词语的内涵,可以使用材料中给出的含义,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只要不出现偏差,理解可以多种多样。
作文要求部分给出了写作时代背景,“今天,我们正走在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就启示我们,要思考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
我们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其间要面对国内国外各种复杂的情况,这
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理解“仁
德”“勇敢”“才智”,如何让自己拥有这样的素质,需要考生给出自
己的解答。
写作时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贸建设与规划
- 手术室预防压疮管理
-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 流感的防治课件
- 《“形”动起来》教案
- 重庆市长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22 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同步精练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四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无答案
-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第二中学、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 设备维护人员的技能要求
- 药学生职业规划
-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CKDMBD的规范治疗
- 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
- 智慧快递驿站建设方案
- GJB438B《软件测试报告》模板范例-gjb438资源
- 非遗体验馆项目商业计划书
- 篮球投篮教学
- 诊断课程期末考试复习题库
- 城市智慧管廊设计方案
- 骨科住院患者的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