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专题05: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_第1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专题05: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_第2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专题05: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_第3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专题05: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_第4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专题05: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文言文阅读1.(2023·浙江宁波·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结合画线语句所采用的劝说语气和劝说思路,阐述秦王是如何被成功说服的。秦王与中期①争论,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或为中期说秦王曰:“悍②人也,中期!适③遇明君故也,向④者遇桀⑤、纣⑥,必杀之矣。”秦王因不罪。(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注释】①中期:人名。②悍:凶狠,蛮横。③适:恰好。④向:假使,假如。⑤桀: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暴君。⑥纣:商朝末代君主,相传是暴君。(2023·浙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锦囊: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阅读时可以从传主经历、细节描写、他人评价等角度品析传主形象,把握作者情感。沈千运〔元〕辛文房千运,吴兴人。工旧体诗,气格①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②名公。来濮上,感怀赋诗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③”其时多艰,自知屯蹇④,遂释志还山中别业。尝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高适赋《还山吟》赠行曰:“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A,B。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肃宗议备礼征致,会卒而罢。(选自《唐才子传·卷二》,有删减)[注释]①气格:气韵格调。②干谒:拜访。③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衰老流落自当被弃而不用,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④屯(zhūn)蹇(jiǎn):比喻处境不顺利。【理解字词】2.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关联课内(1)________遂释志还山中别业关联课内(2)________有薄田园查阅字典:①稀薄,不浓;②(土地)贫瘠;③减轻,减损;④迫近。(3)________(填序号)儿稼女织结合语境(4)________【补填诗句】3.从下面选项中选择相应的诗句填入文中的A、B处。(填序号)①明月相随何处眠

②白云劝尽杯中物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梳理经历】4.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沈千运的人生轨迹图。(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探寻心路】5.根据文章内容,写出沈千运归隐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品析形象】6.请将陈涉和沈千运进行关联,完成表格。传主陈涉沈千运出处司马迁《__________________》辛文房《唐才子传》事件从“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看出陈涉足智多谋。从“当时士流皆敬慕之”“肃宗议备礼征致”看出沈千运__________语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个“哉”字表示反问,陈涉自比鸿鹄,可见他青年时代就具有远大的志向。“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一个“乎”字__________(2023·浙江绍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涉园记》,完成小题。涉园记【明】陈洪绶①涉园者,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②请名之者也。庚午构堂一、亭一、穿池二,余乐记之。予忆先生名时,众以为仅取诸“日涉成趣”③之义也已。予能广其意,当不是乎止也。忆余十岁,兄十五岁时,读书园之前搴霞阔④中,日爱园有七樟树,经纬之以桑柘,绮绾⑤之以蔬果,幽旷若谋而成,高下咸得其所,谋为亭馆以居之。遂因其地势之幽旷高下,择其华木之疏密高卑,又非嘉木异卉不树也。一日而涉焉,或树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树一花木。一日而涉焉,或去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去一花木。至于其先必以为咸宜不改而植之,历十余年,枝干荣茂而可观,根本深固而不拔者,必树之去之,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为屋则楼阁、堂轩、廊窗、亭牖、露台、曲房,图画规制,凡数十改易,务与其树之相宜而始定。凿池则倏东倏西,随开随塞,变田成溪者十余度,务与其地与树之相宜而后成。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夫园,细事也,能作园,末技也,不日涉则弗能为,良学固可弗日涉乎哉?故日涉经史、涉古今,予愿从兄坐此园也。深惟⑥其涉之之义,而细察其涉之之效,种德乐善,文章用世,朝夕孜孜焉,能如其精择迁改,动与时宜之为善也。然非日涉经史、日涉古今,能乎哉?予愿从兄坐此园也。【注释】①陈洪绶:绍兴诸壁人,明末画家。②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我哥哥己未年请槎庵来先生喝酒。己未,古代以干支纪年,下文“庚午”同。槎(chá)庵来先生,陈洪绶岳父来斯行,字槎庵。③日涉成趣: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每天到园中散步,成为乐趣。④搴(qiān)霞阁:阁名。⑤绮绾:交错盘绕。⑥惟:思,考虑。7.根据语境推敲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予能广其意()②历十余年()③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④凡数十改易()8.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9.“涉园”的建设过程中,哪些事反复多次才得以完成?请简要概括。10.结合文本、注释与小贴士,探究园名“涉”的丰富含义。小贴士【涉】①徒步渡水,趟水。②经历。③进入。④涉猎,学习。⑤关连,牵涉。⑥姓。(《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1.陈洪绶兄弟造园的经验也适用于生活的其它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体验,以“从‘造园’到‘________’”为题,写一个议论性片段。150字左右。(2023·浙江金华·统考中考真题)[甲]答黄鲁直①苏轼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②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③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④莫能用也。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⑤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⑥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然自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聊复次韵,以为一笑。秋暑,不审⑦起居何如?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选自《苏轼文集》)【注释】①元丰元年初,北京国子监教授黄鲁直致信被贬徐州的苏轼,并附《古风》二首。苏轼次韵奉和,并回了这封信。黄鲁直,即黄庭坚。②〔孙莘老〕苏轼的朋友。下文的李公择,也是。③〔即〕靠近,这里是结交的意思。④〔君子〕指当时的权贵。⑤〔阔疏〕疏远。⑥〔辱〕谦辞,意思是使对方受屈辱了。⑦〔审〕详知。[乙]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①黄鲁直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②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孤芳忌皎洁③,冰雪空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④。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选自《黄庭坚诗集注》)【注释】①这是甲文所述《古风》二首之一。②〔桃李〕喻指当时的权贵。下文“桃李终不言”,意思是苏轼受到当时权贵的嫉恨、排斥。③〔孤芳忌皎洁〕孤芳因皎洁而受到妒忌。④〔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梅子自古为有用之材,用以喻人,指人才应该成为国之栋梁。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耸然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B.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

以其境过清C.而得其为人益详

香远益清D.万万以时自重

自非亭午夜分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断2处)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14.甲文中说“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乙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黄鲁直“轻外物而自重”?15.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选文角度内容情感甲_________以“足下”称鲁直________乙以物喻人以“江梅”喻苏轼16.苏轼在甲文中说“喜愧之怀,殆不可胜”,请说说他“喜愧”的原因。17.请从A、B两项中任选一项,根据拼音写出一个能用来评价苏轼的字,并结合甲、乙两文或苏轼的其它诗文加以解说。A.zhēn()

B.chún()18.苏轼在《自评文》中讲到他的文章“行于所当行”,其实做事也是如此,要行在“当行”。下列名著中人物的“获取”行为是否“当行”?请任选一项,做出你的分析。A.孙悟空从龙宫取走如意金箍棒(《西游记》)B.祥子从军营牵走骆驼(《骆驼祥子》)(2023·浙江嘉兴·统考中考真题)程本立,字原道,嘉兴崇德人。少读书,不务章句。闻金华朱彦修兄弟得考亭之学①于白云许谦,乃往就学焉。丁卯,从王朝京师。被累,谪云南长官司吏目。留家大梁,自以一仆之任。时所部百夷煽诱为逆,本立单骑深入,为书开谕逆顺利害,由是诸夷感悦归顺,边事以息。西南当王师初靖,余孽尚骄,时西平侯沐英、布政使张紞以本立统须守御,因自誓曰:“吾当以死救此一方。”遂不避艰险,山行野宿,自楚雄、姚安以逮②大理、鹤庆、丽江、水昌,咸赖其抚绥安辑。自是民得安业,军得着伍,本立之力也。(选自《革除遭事二》有删改

作者明•黄佐)【注释】①考亭之学:指朱熹之学。②逮:至。洛阳七里桥命儿还大梁,是日风霾大作,晚色忽开,一诗自遗。明•程本立我老西行几日还,归心随尔过崤关。晚晴扫得离愁去,稳坐车中饱看山。(选自《巽隐集》卷一)【任务一

阅文知人】19.认真阅读文本内容,将下表填写完整。时间筛选文本信息概括人物经历我的学习批注年轻时闻金华朱彦修兄弟得考亭之学于白云许谦,乃往就学焉。远道求学“就学”可理解为(1)______丁卯年被累,谪云南长官司吏目。(2)______“谪”字学过,理解不难,耶!云南任上为书开谕逆顺利害,由是诸夷感悦归顺,边事以息。(3)______“诸夷”是否就是“西和诸戎”中的“诸戎”呢?王师初靖后(4)______西南建功军民安居乐业,全是程本立的功劳啊!20.语言现象要学会梳理。根据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学过的文言文中再举两例。词类活用例句:山行野宿。句1:______句2:______【任务二

悟诗识人】21.文学社想以程本立的诗为蓝本制作一个微视频,在校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请你结合诗和文,完成视频脚本创作。镜头画外音:内心独白背景人物特写风吹尘飞,天色阴晦,驿路上一辆马车渐行渐远,徒留两道车辙。(1)______儿啊,我已老迈,这一别不知何时再见。狠心命你返回,望着阴沉天色,我的心仿佛正随你一起经过崤关。望你一路顺利,平安归家!(2)___。山脚下,桥边一车,车帘微微掀起。安坐车中,面向青山,神态怡然。(3)______【任务三

诗文颂人】22.校微信公众号设立了“文人风骨”专栏,上一期推介的是范仲淹。请你综合诗文内容,参照示例,写一段话来推介程本立。【示例】范仲淹历经艰难,但勤奋乐观,终有所成。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他敢于直言强谏,虽屡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信念坚定,诠释了文人的铮铮风骨。23.(2023·浙江温州·统考中考真题)同学们发现高明亭对《琵琶记》作者高明的介绍过于简略,准备向主办方提建议。◎搜集材料【材料一】永嘉高经历明①,避乱四明之栎社,惜伯喈②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③,进与古法部④相参,卓乎不可及已。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剙⑤瑞光楼旌⑥之。(选自《南词叙录注释》)【材料二】有王四者,以学闻。则诚与之友善,劝之仕。登第后,即弃其妻而赞于太师不花家。则诚悔之,因作此记以讽谏。……高皇帝微时,尝奇此戏,及登极,召则诚,以疾辞。使者以记上进。上览之曰:“五经四书在民间,譬诸五谷,不可无;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⑦之间亦不可少也。”(选自田艺蘅《留青日札》)注释:①高经历明:指高明,字则诚,瑞安人。经历,官名。②伯喈:这里指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③伎:泛指歌舞表演。④法部:指正宗的皇家乐曲。⑤剙:同“创”。⑥旌:表彰,显扬。⑦俎豆:祭祀宴饮用的礼器。◎读懂文意(1)解释加点词。①卓乎不可及已____________②尝奇此戏____________(2)用“/”给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处断句。(限断2处)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之间亦不可少也◎围绕提纲,展开讨论建议提纲一、增加高明的相关信息◯高明的生平◯高明的故事二、增加《琵琶记》的相关信息○《琵琶记》创作缘由○____________(3)同学质疑:材料一中画横线处作为“高明的故事”素材是否合适?发表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4)同学提议:增加《琵琶记》创作缘由。根据两则材料,概括《琵琶记》创作缘由的两种说法。(5)同学讨论:还可以增加《琵琶记》的哪些信息?结合两则材料,提一条建议并阐述理由。撰写建议(略)24.(2023·浙江宁波·统考中考真题)劝说类文言文中,有些标题暗含劝说方式。下面是同学所做的标题整理。请你解释加点的字。《诫子书》

诫:(1)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

劝:劝告,劝说。《送东阳马生序》

序:一种文体。这里指赠序,即临别赠言,表达祝愿、劝勉之意。《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2)_______________《出师表》

表: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内容为陈述、请求、建议,“动之以情”是“表”的基本特征。

专题05文言文阅读1.(2023·浙江宁波·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结合画线语句所采用的劝说语气和劝说思路,阐述秦王是如何被成功说服的。秦王与中期①争论,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或为中期说秦王曰:“悍②人也,中期!适③遇明君故也,向④者遇桀⑤、纣⑥,必杀之矣。”秦王因不罪。(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注释】①中期:人名。②悍:凶狠,蛮横。③适:恰好。④向:假使,假如。⑤桀: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暴君。⑥纣:商朝末代君主,相传是暴君。【答案】此人先用倒装句式、感叹语气,强调中期是蛮横的人,贬损中期。然后点明秦王是个贤君,褒扬秦王,让秦王平息怒气。最后假设推理,肯定秦王不会是桀、纣那样的暴君,让秦王无法下罪于中期,达到成功说服秦王的目的。【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结合“悍人也,中期!适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可知,“悍人也,中期!”是一个倒装句,感叹句,宾语“悍人”前置,强调中期是一个凶狠蛮横的人,用上感叹语气,这是在极度贬损中期;结合“适遇明君故也”可知,这是个陈述句,接着陈述一个事实,中期如此蛮横的人是恰好遇到了贤明的君主,借此赞美秦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结合前句,一贬一褒,使得秦王一听,怒气渐平;结合“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可知,最后假设推理,假设中期是处于夏桀、商纣的时代,他必定会被危害,言下之意是秦王你决不会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使得秦王无法怪罪中期,从而达到成功说服秦王的目的。【参考译文】秦昭王与大臣中期争论,结果昭王理屈辞穷。秦昭王不由勃然大怒,中期却慢慢地从容不迫地离开。有人替中期向昭王分辩道:“中期可真是个凶狠,蛮横的人,恰好碰到贤明的君主,假如他生在夏桀、商纣的时代,一定会杀害他。”秦王于是没有怪罪中期。(2023·浙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锦囊: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阅读时可以从传主经历、细节描写、他人评价等角度品析传主形象,把握作者情感。沈千运〔元〕辛文房千运,吴兴人。工旧体诗,气格①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②名公。来濮上,感怀赋诗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③”其时多艰,自知屯蹇④,遂释志还山中别业。尝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高适赋《还山吟》赠行曰:“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A,B。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肃宗议备礼征致,会卒而罢。(选自《唐才子传·卷二》,有删减)[注释]①气格:气韵格调。②干谒:拜访。③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衰老流落自当被弃而不用,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④屯(zhūn)蹇(jiǎn):比喻处境不顺利。【理解字词】2.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关联课内(1)________遂释志还山中别业关联课内(2)________有薄田园查阅字典:①稀薄,不浓;②(土地)贫瘠;③减轻,减损;④迫近。(3)________(填序号)儿稼女织结合语境(4)________【补填诗句】3.从下面选项中选择相应的诗句填入文中的A、B处。(填序号)①明月相随何处眠

②白云劝尽杯中物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梳理经历】4.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沈千运的人生轨迹图。(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探寻心路】5.根据文章内容,写出沈千运归隐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品析形象】6.请将陈涉和沈千运进行关联,完成表格。传主陈涉沈千运出处司马迁《__________________》辛文房《唐才子传》事件从“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看出陈涉足智多谋。从“当时士流皆敬慕之”“肃宗议备礼征致”看出沈千运__________语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个“哉”字表示反问,陈涉自比鸿鹄,可见他青年时代就具有远大的志向。“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一个“乎”字__________【答案】2.全,都放下②/(土地)贫瘠耕种,种庄稼,种田3.②①4.应举不第(多次参加科举都没考中)遨游襄、邓/干谒名公(在襄州、邓州一带没游玩乐,拜访求见有名望的人)释志还山/还山中别业(归隐田园)5.沈千运归隐的原因有:(1)他“数应举不第”,多次参加科举都没考中;(2)“时年齿已迈”,他年纪已老迈,不愿奔波;(3)“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他觉得自己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4)“其时多艰,自知屯蹇”,那时的社会多有艰难,他知道自己处境不顺利;(5)“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他喜欢“儿稼女织”的自由自在的生活;(6)“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他不愿去当小官在尘世中奔波。6.史记(陈涉世家)富有才华(气格高古,声名远播)(一个“乎”字)表示感叹(或反问),沈千运不愿当小官在尘世中奔波,表现了他喜欢自由,不愿被世俗所累,甘愿归隐的情怀。【解析】2.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当时的读书人都敬佩仰慕他。皆:全、都;(2)句意为:就放弃做官的志向回到山中庄园。释:放下;(3)句意为:有一些贫瘠的田地菜园。薄:(土地)贫瘠;(4)句意为:儿子播种女儿织布。稼:耕种,种庄稼,种田3.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意思是卖药后衣袋里应有很多钱,回到山中服药又可以延年。“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意思是睡时回忆追问醒来时的事,梦魂可以和我相互来周旋。结合上下文内容可知,应先“白云劝酒”再“何处眠”,即“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意思是白云悠悠相劝饮尽杯中酒,明月相伴哪里还不能成眠?故A②,B①。4.考查内容梳理和概括。第一空,结合“天宝中,数应举不第(天宝年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中)”可知,应举不第;第二空,结合“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名公(当时年纪已老迈,在襄州,郑州一带漫游之乐,拜访求见有名望的人)”可知,遨游襄、邓或干谒名公;第三空,结合“其时多艰,自知屯蹇,遂释志还山中别业(那时的社会多有艰难,他知道自己仕途险阻,就放弃做官的志向回到山中庄园)”可知,释志还山或归隐田园。5.考查文言内容理解。结合“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名公”的内容可知,沈千运多次参加科举都没考中,他年纪已老迈,不愿再奔波;结合“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的内容可知,他觉得自己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结合“其时多艰,自知屯蹇”的内容可知,那时的社会多有艰难,他知道自己处境不顺利;结合“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的内容可知,他喜欢“儿稼女织”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去当小官在尘世中奔波。6.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第一空,结合“从‘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看出陈涉足智多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知,此处是文章是《陈涉世家》。《陈涉世家》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列于《史记》第四十八篇,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此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详细地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全过程,以及相继而起的各路起义军的胜败兴替,描述了起义军的浩大声势,肯定了陈胜在反抗秦王朝统治斗争中的功绩。第二空,“当时士流皆敬慕之”,意思是当时的读书人都敬佩仰慕他。“肃宗议备礼征致”,意思是唐肃宗讨论置办礼物征召他来朝廷。由此可知,他才华横溢,声名远播。第三空,“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意思是谁愿去当小官在风沙尘土中奔波啊!一个“乎”字表示感叹(或反问),结合“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可知,体现出沈千运不愿当小官在尘世中奔波的心愿,表现了他喜欢自由,不愿被世俗所累,甘愿归隐的高洁情怀。【参考译文】沈千运,吴兴人,善写古体诗,气韵格调高尚箴古,当时的读书人都敬佩仰慕他,称他为“沈四山人”,天宝年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中,当时年纪已老迈,在襄州,郑州一带漫游之乐,拜访求见有名望的人,来到濮水之滨,有感于怀,题诗写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那时的社会多有艰难,他知道自己仕途险阻,就放弃做官的志向回到山中庄园。曾经说:“简陋的居室中,也可以安身,有一些贫瘠的田地菜园,儿子播种女儿织布。仰卧闲居忘怀古今,自然足以度过这一辈子,谁愿去当小官在风沙尘土中奔波啊!”高适写《还山吟》来送行说:“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唐肃宗讨论置办礼物征召他来朝廷,碰巧他过世了,就停了。(2023·浙江绍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涉园记》,完成小题。涉园记【明】陈洪绶①涉园者,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②请名之者也。庚午构堂一、亭一、穿池二,余乐记之。予忆先生名时,众以为仅取诸“日涉成趣”③之义也已。予能广其意,当不是乎止也。忆余十岁,兄十五岁时,读书园之前搴霞阔④中,日爱园有七樟树,经纬之以桑柘,绮绾⑤之以蔬果,幽旷若谋而成,高下咸得其所,谋为亭馆以居之。遂因其地势之幽旷高下,择其华木之疏密高卑,又非嘉木异卉不树也。一日而涉焉,或树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树一花木。一日而涉焉,或去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去一花木。至于其先必以为咸宜不改而植之,历十余年,枝干荣茂而可观,根本深固而不拔者,必树之去之,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为屋则楼阁、堂轩、廊窗、亭牖、露台、曲房,图画规制,凡数十改易,务与其树之相宜而始定。凿池则倏东倏西,随开随塞,变田成溪者十余度,务与其地与树之相宜而后成。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夫园,细事也,能作园,末技也,不日涉则弗能为,良学固可弗日涉乎哉?故日涉经史、涉古今,予愿从兄坐此园也。深惟⑥其涉之之义,而细察其涉之之效,种德乐善,文章用世,朝夕孜孜焉,能如其精择迁改,动与时宜之为善也。然非日涉经史、日涉古今,能乎哉?予愿从兄坐此园也。【注释】①陈洪绶:绍兴诸壁人,明末画家。②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我哥哥己未年请槎庵来先生喝酒。己未,古代以干支纪年,下文“庚午”同。槎(chá)庵来先生,陈洪绶岳父来斯行,字槎庵。③日涉成趣: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每天到园中散步,成为乐趣。④搴(qiān)霞阁:阁名。⑤绮绾:交错盘绕。⑥惟:思,考虑。7.根据语境推敲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予能广其意()②历十余年()③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④凡数十改易()8.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9.“涉园”的建设过程中,哪些事反复多次才得以完成?请简要概括。10.结合文本、注释与小贴士,探究园名“涉”的丰富含义。小贴士【涉】①徒步渡水,趟水。②经历。③进入。④涉猎,学习。⑤关连,牵涉。⑥姓。(《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1.陈洪绶兄弟造园的经验也适用于生活的其它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体验,以“从‘造园’到‘________’”为题,写一个议论性片段。150字左右。【答案】7.扩大经过合适,适宜总共,共8.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9.种植花木(种植、调整花木使与地宜);为屋设计(反复修改为屋设计使与树宜);凿池开溪(不断调整池、溪位置使与地、树宜)10.“涉”,其一是“进入”,典出“日涉成趣”,每天进入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其二是“经历”,不断实践,不断发现,反复修改,推陈出新;其三是“学习”,每日阅读经史、了解古今,懂得为学经世之道。11.示例1:从“造园”到“为学”——陈洪绶兄弟造园历十余年,从规划到建筑,从花木到池溪,都精挑细选,反复调整。可见要做好一件事,需持之以恒,在实践中改进。为学亦如此。首先,学习需持之以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其次,学习需不断实践。“玉不琢不成器。”只有浸润其中不断改进,才能学有所成。示例2:从“造园”到“做事”——陈洪绶兄弟在造园过程中,不断调整原来种植的花木、开凿的池塘溪流、房屋的建筑设计,才有了涉园的处处相宜。我们做事时,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北宋毕昇发现雕版印刷的不足,于是反复实践,反复调整,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时代在发展变化,“做”的过程中,因时因事而变,方能做成、做好。【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1)句意:我能够扩大它的意义范围。广:扩大。(2)句意:经过十多年。历:经过。(3)句意:一定要确保和这个地方相适宜才停止。宜:合适,适宜。(4)句意:动工前总共要经过数十次图纸修改。凡:总共,共。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陈迹不留”和“新意自启”是两个并列的主谓结构,它们的前后都应断开;句意:这要不是经历了长时间的了解,过去的迹象没有留下,新的意蕴又自动出现了,能像这样吗?故断句为: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原文“遂因其地势之幽旷高下,择其华木之疏密高卑,又非嘉木异卉不树也。一日而涉焉,或树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树一花木。一日而涉焉,或去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去一花木。至于其先必以为咸宜不改而植之”可知,种植花木时,适时调整花木,使其与地相宜;结合“为屋则楼阁、堂轩、廊窗、亭牖、露台、曲房,图画规制,凡数十改易,务与其树之相宜而始定”可知,为屋设计时,反复修改,使得屋与树相适宜;结合“凿池则倏东倏西,随开随塞,变田成溪者十余度,务与其地与树之相宜而后成”可知在凿池开溪时,也要不断地调整改善,使得池和溪的位置与地以及树相适宜。10.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结合注释③“日涉成趣: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每天到园中散步,成为乐趣”以及小贴士③“进入”可知,这里的“涉”意思为:进入。结合本文“历十余年,枝干荣茂而可观,根本深固而不拔者,必树之去之,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为屋则楼阁、堂轩、廊窗、亭牖、露台、曲房,图画规制,凡数十改易,务与其树之相宜而始定。凿池则倏东倏西,随开随塞,变田成溪者十余度,务与其地与树之相宜而后成”可知,园子因为经过不断的修改调整,最后才有了新的意蕴,“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的意思:这要经历了长时间的了解,过去的迹象没有留下,新的意蕴又自动出现了,能像这样吗?再结合小贴士里的②“经历”可知,这里的“涉”意思为:经历,不断实践,不断发现,反复修改,推陈出新。结合本文“故日涉经史、涉古今,予愿从兄坐此园也。深惟其涉之之义,而细察其涉之之效,种德乐善,文章用世,朝夕孜孜焉,能如其精择迁改,动与时宜之为善也”可知,作者每日阅读经史、了解古今,仔细观察学习的效果,培养品德,以善良为乐,懂得为学经世之道,结合小贴士④“涉猎,学习”可知,这里的“涉”意思为:学习,每日阅读经史、了解古今,懂得为学经世之道。1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案不唯一,观点明确,合理即可。例如:从“造园”到“做人”——陈洪绶对于园子的名字意思的思考不同于其他人,而是会拓宽范围,探求多种意思,他的这种不随大流,不盲从,能独立思考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他们兄弟在造园过程中,没有追求多快好省,而是脚踏实地,长时间地去尝试,去调整,追求完美。我们做人也应该脚踏实地,严于律己,尽自己的能力最好每件事情,正如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他才会受到世人敬仰。陈洪绶他们兄弟每天坚持读书,拓宽见识,学习为学经世之道,这启示我们应该做一个爱学习,勤学习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相反,如果我们没有个人独立思考的习惯,做事不踏实,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还很懒惰,那么我们将无立足之地。【参考译文】涉园,是我的哥哥己未年请槎庵来先生喝酒,顺便请槎庵为家园取了这个名。庚午建了一厅堂,一个亭子,两个贯通的池塘,我很高兴地记下。我回想先生给它命名的时候,大家认为只是选取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日涉成趣”的意思。我能够扩大它的意义范围,应当不只是这样。回想起我十岁,我的哥哥十五岁时,在园子前面的搴霞阁中读书,平日里我们喜欢园子里的七棵樟树,周围有桑树与柘树,又有蔬菜瓜果交错盘绕在上面,幽静空旷像精心设计的一样,上上下下都各自生长着,我在这里建造了一个亭馆来居住。最终因为它的地势幽深旷远或高或低,我选取了长得茂密稀疏和高大矮小的好的树木,园中的花木,非奇花异木不种植。一天进入到园子里,有时会种上一些花木;一个月进入到园子里,又种植一些花木;一天进入到园子里,有时会拔掉一些花木,一个月进入到园子里,又拔掉一些花木。直到它看起来比之前更加协调才不改变而去种植它,经过十多年,这里的树木粗壮茂盛很值得看,根基深厚牢固却不拔掉的,一定会种植并适时地修剪,确保和这个地方相适宜才停止。建造房子,那么楼阁、堂轩、廊窗、亭牖、露台、曲房,都要先画图来规划好,动工前总共要经过数十次图纸修改,一定要与周边树木相适宜才决定下来。开凿池塘,那么一会儿去东面,一会儿去西面,随时开凿随时闭塞,将田地变成小溪的有十几次,一定要确保和这个地方以及这里的树木相适合之后才完成。这要经历了长时间的了解,过去的迹象没有留下,新的意蕴又自动出现了,能像这样吗?对于园子来说,是小事,能把它当作园子,是要穷尽技艺的,不是每天去到园子里就不能做到这样,好的学业难道不是每天都去学习才这样的吗?所以每天阅读经史、每天了解古今,我愿意跟从我的哥哥坐在这个园子里。经过深入思考学习的意义,并且仔细观察学习的效果,培养品德,以善良为乐,懂得为学和处世,每天早晚都要好好研究不停止,能做到像这样精心选择不随意改变,所作所为合乎时宜是最好的。然而不每天阅读经史、每天了解古今,能这样吗?我愿意跟从我的哥哥坐在这个园子里。(2023·浙江金华·统考中考真题)[甲]答黄鲁直①苏轼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②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③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④莫能用也。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⑤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⑥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然自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聊复次韵,以为一笑。秋暑,不审⑦起居何如?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选自《苏轼文集》)【注释】①元丰元年初,北京国子监教授黄鲁直致信被贬徐州的苏轼,并附《古风》二首。苏轼次韵奉和,并回了这封信。黄鲁直,即黄庭坚。②〔孙莘老〕苏轼的朋友。下文的李公择,也是。③〔即〕靠近,这里是结交的意思。④〔君子〕指当时的权贵。⑤〔阔疏〕疏远。⑥〔辱〕谦辞,意思是使对方受屈辱了。⑦〔审〕详知。[乙]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①黄鲁直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②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孤芳忌皎洁③,冰雪空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④。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选自《黄庭坚诗集注》)【注释】①这是甲文所述《古风》二首之一。②〔桃李〕喻指当时的权贵。下文“桃李终不言”,意思是苏轼受到当时权贵的嫉恨、排斥。③〔孤芳忌皎洁〕孤芳因皎洁而受到妒忌。④〔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梅子自古为有用之材,用以喻人,指人才应该成为国之栋梁。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耸然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B.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

以其境过清C.而得其为人益详

香远益清D.万万以时自重

自非亭午夜分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断2处)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14.甲文中说“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乙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黄鲁直“轻外物而自重”?15.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选文角度内容情感甲_________以“足下”称鲁直________乙以物喻人以“江梅”喻苏轼16.苏轼在甲文中说“喜愧之怀,殆不可胜”,请说说他“喜愧”的原因。17.请从A、B两项中任选一项,根据拼音写出一个能用来评价苏轼的字,并结合甲、乙两文或苏轼的其它诗文加以解说。A.zhēn()

B.chún()18.苏轼在《自评文》中讲到他的文章“行于所当行”,其实做事也是如此,要行在“当行”。下列名著中人物的“获取”行为是否“当行”?请任选一项,做出你的分析。A.孙悟空从龙宫取走如意金箍棒(《西游记》)B.祥子从军营牵走骆驼(《骆驼祥子》)【答案】12.C13.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14.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15.使用敬辞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互相欣赏与敬重。16.苏轼早先读黄鲁直诗文,就想与他交往,收到鲁直来信,喜不自胜。鲁直在信中对苏轼十分恭敬,苏轼觉得很惭愧。17.A.真

B.纯

醇第一层:能围绕其中一个字评价苏轼,分析笼统。示例一:苏轼是个真性情的人,他真实、真诚,这从他写给黄庭坚的信中可以看出。第二层:能围绕其中一个字评价苏轼,结合诗文内容分析,合理准确示例二:苏轼是个真性情的人,他真实、真挚、真诚。当读到黄庭坚给他写的《古风》二首时,“喜愧”之情真诚流露。苏轼还解释了回信迟缓的原因,这也是待人之诚示例三:苏轼是个心地纯净的人,他不因被贬而改变本心。黄庭坚在《古风》二首中赞他有江梅之品,冰雪之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笔下的景空明澄澈,恰如其人18.示例一:孙悟空从龙官取走金箍棒当行。从目的看,孙悟空为了守护花果山,保护众猴,因没有称心的兵器才去东海龙宫告求;从获取方式看,孙悟空是以紧邻的身份告求,况且东海龙王也愿意送给他金箍棒。此后,金箍棒成了孙悟空西天取经途中降妖伏魔的工具示例二:孙悟空从龙宫取走金箍棒不当行。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宝物。孙悟空贸然去索要兵器,对龙王提供的多件兵器均不称心,还继续索要。龙王心中害怕,无奈之下送给他金箍棒。他要宝物时说会一一奉价,也没有兑现。还有,金箍棒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他的狂傲。示例三:祥子从军营牵走骆驼当行。祥子觉得骆驼与自己同是俘虏,因同情将其从军营牵走,一起出逃。另外,他牵走的骆驼是无主的,军营的兵们在炮声响起时逃走了,他等了很久,始终无人来拉骆驼。还有,用骆驼换的35块现洋,让他看到了买第二辆车的希望。示例四:祥子从军营牵走骆驼不当行。祥子从军营出逃时牵走不属于自己的骆驼,以安慰自己失去车子的不平。他后来又用骆驼换了35块现洋,积攒属于自己的财产。这个行为滋生了他的利己思想。【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对……感到惊讶/不同;B.拜访/过于;C.更加/更加;D.自己/如果;故选C。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这个人,了解他的人还不多,你可以给他宣扬一下。“此人”是说话的对象,“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是两个独立的主谓句。因此断句为: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意思是只要它的本根还在,果实被弃又何妨!表现了黄庭坚看轻身外之物,注重自身品德的品质,即“必轻外物而自重者”。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可见苏轼对黄庭坚的欣赏与敬重。“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意思是江梅长有美好的果实,生长在桃李滋生的场地。黄庭坚以“江梅”喻苏轼,同样表现了他对苏轼的欣赏与敬重。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写苏轼早先读黄鲁直诗文,就想与他交往;“今者辱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写苏轼收到鲁直来信,喜不自胜;黄庭坚给苏轼的书信“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让苏轼觉得很惭愧。1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是苏轼欣赏与敬重黄庭坚的真情流露,“今者辱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写苏轼当读到黄庭坚给他写的《古风》二首时,“喜愧”之情真诚流露。可见苏轼之真实、真挚、真诚。因此,可用“真”字评价苏轼。“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意思是江梅长有美好的果实,生长在桃李滋生的场地。“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意思是高洁的江梅孤芳自赏,容易招致妒忌,它默默在冰雪中散发清香。黄庭坚以“江梅”喻苏轼,赞他有江梅之品,冰雪之质。结合《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所写的空明澄澈的月夜之景,可知,可用“纯”字评价苏轼。18.本题考查理解名著。行于所当行意思是在该走的时候走,即所做之事是合理的。AB两种行为认为“当行”或“不当行”皆可,结合原著分析。孙悟空从龙官取走金箍棒,如果认为当行,可从孙悟空是为了守护花果山,保护众猴的目的和他诚恳告求的方式以及孙悟空用金箍棒降妖除魔、保护师父西天取经的结果分析。如果认为不当行,可从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插下的定海神针以及老龙王是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将如意金箍棒赠予了孙悟空的情节分析。祥子从军营牵走骆驼,如果认为当行,理由可为:1.骆驼并非是军营之物;2.他和他的洋车、衣服都被大兵抢走了,而后来他为了不被饿死也想逃走,恰逢赶上军营混乱,考虑自己的洋车损失才牵走了骆驼;3.他等了很久,始终无人来拉骆驼。如果认为不当行,理由可为:虽然是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但是骆驼毕竟不属于自己,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参考译文】苏轼这里再次叩头拜见黄鲁直教授。我第一次欣赏您的诗文,是在孙莘老家,当时不觉耸肩惊讶,认为这不是当代人能够写出来的文章。孙莘老说:“这个人,了解他的人还不多,你可以给他宣扬一下。”我笑着回答:“这人必定如纯金美玉一般,就算他不去接触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哪里用我去宣扬呢?”看他的文章来揣度他的为人,必定是看轻身外之物,注重自身品德之人,如今正直的君子没有不被争相起用的。这以后我与李公择在济南相会,见到了更多您的诗文,对您的为人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知道您风度超然脱俗,与众不同,且品格超拔,不受世俗的羁绊,不是得不到当今君子的赏识,也不像我这样放浪形骸,与世俗格格不入,交不到好的朋友。今日看到您的书信,礼数甚是恭敬,态度极是谦卑,好像是见到了一个让您害怕的人,这又何必呢?我一直想以书信与您结交,却害怕唐突,不料得到您的书信,欣喜之余不禁有些惭愧。只因自从入夏以来,家人不断有人生病卧床,断断续续直到如今,所以回信很是缓慢,希望您不要介意。您寄来的《古风》两首诗,以物寄托深意,真是具备古代诗人的风格,而我并不是您所推崇备至的人。我也作了次韵诗寄给您,见笑见笑。秋天的暑气还很重,不知您的生活如何?没有机会见面,希望您保重身体,善自珍重。(2023·浙江嘉兴·统考中考真题)程本立,字原道,嘉兴崇德人。少读书,不务章句。闻金华朱彦修兄弟得考亭之学①于白云许谦,乃往就学焉。丁卯,从王朝京师。被累,谪云南长官司吏目。留家大梁,自以一仆之任。时所部百夷煽诱为逆,本立单骑深入,为书开谕逆顺利害,由是诸夷感悦归顺,边事以息。西南当王师初靖,余孽尚骄,时西平侯沐英、布政使张紞以本立统须守御,因自誓曰:“吾当以死救此一方。”遂不避艰险,山行野宿,自楚雄、姚安以逮②大理、鹤庆、丽江、水昌,咸赖其抚绥安辑。自是民得安业,军得着伍,本立之力也。(选自《革除遭事二》有删改

作者明•黄佐)【注释】①考亭之学:指朱熹之学。②逮:至。洛阳七里桥命儿还大梁,是日风霾大作,晚色忽开,一诗自遗。明•程本立我老西行几日还,归心随尔过崤关。晚晴扫得离愁去,稳坐车中饱看山。(选自《巽隐集》卷一)【任务一

阅文知人】19.认真阅读文本内容,将下表填写完整。时间筛选文本信息概括人物经历我的学习批注年轻时闻金华朱彦修兄弟得考亭之学于白云许谦,乃往就学焉。远道求学“就学”可理解为(1)______丁卯年被累,谪云南长官司吏目。(2)______“谪”字学过,理解不难,耶!云南任上为书开谕逆顺利害,由是诸夷感悦归顺,边事以息。(3)______“诸夷”是否就是“西和诸戎”中的“诸戎”呢?王师初靖后(4)______西南建功军民安居乐业,全是程本立的功劳啊!20.语言现象要学会梳理。根据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学过的文言文中再举两例。词类活用例句:山行野宿。句1:______句2:______【任务二

悟诗识人】21.文学社想以程本立的诗为蓝本制作一个微视频,在校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请你结合诗和文,完成视频脚本创作。镜头画外音:内心独白背景人物特写风吹尘飞,天色阴晦,驿路上一辆马车渐行渐远,徒留两道车辙。(1)______儿啊,我已老迈,这一别不知何时再见。狠心命你返回,望着阴沉天色,我的心仿佛正随你一起经过崤关。望你一路顺利,平安归家!(2)___。山脚下,桥边一车,车帘微微掀起。安坐车中,面向青山,神态怡然。(3)______【任务三

诗文颂人】22.校微信公众号设立了“文人风骨”专栏,上一期推介的是范仲淹。请你综合诗文内容,参照示例,写一段话来推介程本立。【示例】范仲淹历经艰难,但勤奋乐观,终有所成。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他敢于直言强谏,虽屡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信念坚定,诠释了文人的铮铮风骨。【答案】19.到老师身边学习/学习贬官云南智抚诸夷/平定边事自是民得安业,军得着伍,本立之力也。20.句1:斗折蛇行句2:其一犬坐于前;句3:山行六七里;句4:箬篷覆之21.站在原地,目视马车远行的方向,神态忧伤/老泪纵横,不停擦眼泪一抹斜阳映照在对面的青山上/夕阳透过云层,闪耀着金光如今我被贬云南,听说云南地方诸夷难治,我将竭尽所能,忠心为国。如今阴霾尽去,夕阳正好,儿子回程路上想必也一定会平安顺利吧。且让我放下心头愁绪,先尽情饱览山川之美吧!22.示例:程本立具有非凡的胆识,为安抚百夷叛乱,不辞艰险,敢于牺牲,单骑深入叛军营中。他管理能力强,西南各地靠他多方安抚,民众才能安居乐业。他有情有义,关爱家人,骨肉至性,真切感人。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文人的风骨。【解析】19.考查字词句的理解。(1)乃往就学焉:便前去跟随许谦学习。就学:到老师身边学习或学习。(2)被累,谪云南长官司吏目:被牵连获罪,贬为云南马龙他郎甸长官司吏目。由此可概括为:贬官司云南。(3)“为书开谕逆顺利害,由是诸夷感悦归顺,边事以息”意为:写信向他们晓谕祸福,诸酋因而全部归附。边疆战事得以平息。可概括为:智抚诸夷/平定边事。(4)根据“军民安居乐业,全是程本立的功劳啊!”可得:自是民得安业,军得着伍,本立之力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军队得以修整,这些都是本立的功劳呀”。20.考查文言现象。山行野宿:在山中行走,在野外露宿。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中。野,名词作状语,在野外。句一,“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方向。句二,“石青糁之”中的“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21.考查比较阅读。(1)根据诗前小序“洛阳七里桥命儿还大梁,是日风霾大作,晚色忽开,一诗自遗”可知,此时他命儿子还大梁,他前来送行。与文本中的“留家大梁,自以一仆之任”相一致。父子分别,作为父亲,自然会心中伤感。再想到自己即将远赴云南蛮荒之地,心中就更是悲伤了。故可设计为:程本立立在原地,目送儿子乘坐的马车离去的方向,神态中满是忧伤,泪水一时模糊了视线。(2)根据诗前小序中的“是日风霾大作,晚色忽开”可知,此时已是傍晚,无风无霾。故可设计背景为:夕阳落在西山,向大地酒下一片金辉。(3)根据文本中的“时所部百夷煽诱为逆,本立单骑深入”可知,此时程立本被贬到云南,那里的少数民族大多叛乱,难以治理。但程立本却没有畏缩不前,而是竭尽所能,忠心为国,使诸夷感悦归顺,边事得以平息。联系诗前小序中的“是日风霾大作,晚色忽开”可知,此时天睛风停,景色大好。这样的景色仿佛预示着作者此行的平安顺利。再联系诗中的“稳坐车中饱看山”可知,此时作者放下对儿子的担忧,对前途的忧虑,正在尽情饱览车外的青山。据此拟写作者心理活动即可。22.考查发析人物形象。根据文本中的“时所部百夷煽诱为逆,本立单骑深入,为书开谕逆顺利害,由是诸夷感悦归顺,边事以息”可知,他具有非凡的胆识。根据“遂不避艰险,山行野宿,自楚雄、姚安以逮②大理、鹤庆、丽江、水昌,咸赖其抚绥安辑。自是民得安业,军得着伍,本立之力也”可知,他有着极强的处理政务能力。根据诗中的“我老西行几日还,归心随尔过崤关”可知,他有情在义,关爱家人。程本立具有非凡的胆识,为安抚百夷叛乱,不辞艰险,敢于牺牲,单骑深入叛军营中。他管理能力强,西南各地靠他多方安抚,民众才能安居乐业。他有情有义,关爱家人,骨肉至性,真切感人。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文人的风骨。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他作为朝廷的臣子,忠君爱国,勤政爱民。做为父亲,他关爱家人,诠释了文人的铮铮风骨。【参考译文】程本立,字原道,嘉兴崇德人。程本立年少读书从不拘泥于章句。他听说金华朱克修从许谦那里获得朱熹之真传,便前去跟随许谦游学。二十年(1387),随周王入朝觐见。被牵连获罪,贬为云南马龙他郎甸长官司吏目,他将家人留在大梁,仅携一仆人上任。土酋施可伐煽动百夷叛乱,程本立独自骑马入其巢穴,晓谕祸福,诸酋因而全部归附。边疆战事得以平息。西南正当朝廷的军队刚刚绥靖之时,余孽还很骄纵。当时,西平侯沐英、布政使张紞知道程本立贤能,命他代掌本县军事,且抚且御。于是自己发誓说:“我应当以一死来拯救此地一方百姓。”于是不避艰险,山行野宿,从楚雄、姚安直到大理、鹤庆、丽江、水昌,都有赖于他安抚绥靖。从此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军队得以修整,这些都是本立的功劳呀。23.(2023·浙江温州·统考中考真题)同学们发现高明亭对《琵琶记》作者高明的介绍过于简略,准备向主办方提建议。◎搜集材料【材料一】永嘉高经历明①,避乱四明之栎社,惜伯喈②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③,进与古法部④相参,卓乎不可及已。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剙⑤瑞光楼旌⑥之。(选自《南词叙录注释》)【材料二】有王四者,以学闻。则诚与之友善,劝之仕。登第后,即弃其妻而赞于太师不花家。则诚悔之,因作此记以讽谏。……高皇帝微时,尝奇此戏,及登极,召则诚,以疾辞。使者以记上进。上览之曰:“五经四书在民间,譬诸五谷,不可无;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⑦之间亦不可少也。”(选自田艺蘅《留青日札》)注释:①高经历明:指高明,字则诚,瑞安人。经历,官名。②伯喈:这里指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③伎:泛指歌舞表演。④法部:指正宗的皇家乐曲。⑤剙:同“创”。⑥旌:表彰,显扬。⑦俎豆:祭祀宴饮用的礼器。◎读懂文意(1)解释加点词。①卓乎不可及已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