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
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电
目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
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身逢战乱,从48
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H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
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国运的艰难,身
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
世一一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
1.同学个别朗读
2.教师范读
3.集体朗读
4.听朗读录音
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
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
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
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
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书写规律先
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
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
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
台”,无亲朋也。
《鹤林玉露》明确:
(1)“万里”:联系课下注释,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
在夔州,他把长安当做自己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
之悲。
(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现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4)“常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
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作客是客
居他乡,漂泊在外因为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
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这个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联系课下注释,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
(7)“独登台”: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联系《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8)“台”: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
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它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
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突显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1)“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
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
这种忧愁怎么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学再读颈联和尾联,指导朗读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
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这是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常作客”突出“常”。
五、探究景物描写
L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找同学
回答。
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
皆情语。”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
2.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身体冷,心里冷。
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
猿啸哀: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3.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不
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对比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
4.分析意境
刚才同学们说初步感觉这首诗是“悲”的,当我们整体的体会这首诗给我们的
境界感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用得很么词来表达呢?悲哀,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
明确:悲壮
六:小结
小结:作者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
的感情有羁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非常高远的家国忧。景象与感情融合到一起
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悲壮”。
七、集体背诵本诗
A:作业:
1.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望岳》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
不同在哪里。
九、板书设计
登高教案「篇二」
一、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
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
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
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
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
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
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
(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
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被称为“诗史”。杜甫
被称为“诗学宗师”“诗圣”。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
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
中度过,这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人生的痛苦和民众的疾
苦,增添了他内心的辛酸苦累和伤感,忧国忧民的情绪。
二、了解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
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
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佳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
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
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
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
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
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一样,只是不一-定
对仗。
三、了解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
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
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
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
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
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四、名家点评: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
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
弱。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变。昔人
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
“无边”、“不尽”、万里“、百年”。
1.背景补充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
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
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一一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
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有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杨伦称赞此诗为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
之冠。
2.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沉
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指诗歌思想感
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
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
音乐美。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
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3.联系解题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王维《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一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
抒发感情。
五、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
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
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
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
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
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六、文体知识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
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
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
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著名作品。
①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②三别:《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七、巩固练习
1.下列诗句颔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登高》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
称此誉?
3.《登高》诗中的景物描写对于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L答案:一是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
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写出了诗人对韶华已
逝却壮志未酬的无尽愁苦。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二是叠字“萧萧”“滚滚”,突出了树叶飘零和江水奔流不息的情形,使诗文更
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有韵律之美。
2.答案:观点一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
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
郁积难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这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
病,鬓发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颠沛流
离。诗人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观点二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
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
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
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
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观点三结构上的回环照应。《登高》一、三两句写山景,二、四两句写江景,
五、七两句写悲苦,六、八两句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弓I
出“悲秋”;颈、尾二联抒情,由“悲秋”而致“苦恨”,因“多病”而致“停
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3.答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前四句写景,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
出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眼,而是将这种悲秋之
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的自然景物和猿啼声充满悲哀的情调。那滚滚的长
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洲,I,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
情绪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更何况眼前
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
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
登高教案「篇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
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
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
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
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
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
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见孟果《本事诗》
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
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
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
(-)诵读全诗
(二)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
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
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
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
(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
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
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
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根据是: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
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③哀
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④飞
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⑤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话说:人生一
世,草木一秋。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
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⑥
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⑦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这些地方都说明这
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
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
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
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疑问:
①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
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
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
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
在外漂泊。
②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
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
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
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
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渚:音zhu,上声。水中小块陆地。唐诗:孟浩然《宿建德江》:有移舟泊烟
渚,日暮客愁新。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有“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之句。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
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明确:
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一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
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3)把这联上下两句
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
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唐代诗人陈之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这种写法。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
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H年
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明确:登
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
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
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
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
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
“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
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联想到朱庆馀的
《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停字,什么意思?)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
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
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
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
感抒发的内涵一一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欣赏格律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
“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
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
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
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优秀的近体诗总是把格律和
内容结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顾充分照顾到情感的表达。
五、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
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一是对仗工
稳,音调铿锵。
登高教案「篇四」
《登高》优质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西平县杨庄高级中学王海娟
登高/杜甫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
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
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
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
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
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H年,生活
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
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
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
1.听教者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听录音朗读
5.集体朗读
四、赏析
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不仅是
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
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
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前两联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
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
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
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
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
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
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读
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
请大家一起朗读前两联!
(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
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两联
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
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破伤风考试题及答案
- 药物使用风险评估试题及答案
- 考试遴选笔试试题及答案
- 文化产业管理证书考试全局观试题及答案
- 文化产业管理证书考试的前沿研究与行业动态试题及答案
- 行车规章考试试题及答案
- 社会工作考研试题及答案
- 西医临床备考有效性试题及答案总结
- 药剂学未来发展中的新机遇与挑战试题及答案
- 系统复习2025年育婴师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 前列腺癌护理个案查房课件
- 全国导游考试(面试)200问及面试内容(附答案)
- 旋挖钻机施工安全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
- 涉密计算机安全策略
- 2023年国家公务员招聘考试行测逻辑推理专项训练题库(含答案)
- 雨污水施工组织设计
-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件
- (6.3)-第三节 种子净度分析
-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评报告
- 陕09J02 屋面标准图集
- 中建项目目标成本测算操作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