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这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A.早于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点C.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D.开始于旧石器时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不同流域的文明既有其特性,又有共同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B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世界其他地区,无法得出早于世界其他地区,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分布于多个流域,排除C项;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属于新时期时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这说明分封有利于()A.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强化君主专制权力C.推动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维护贵族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可知,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C项正确;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排除A项;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对地方治理的影响,未涉及贵族集团内部世袭特权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A.郡县制影响深远 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C.专制主义的强大 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姓名顺序与西方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宗法制观念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家族重视血缘关系。因此,中国人把姓排在前,反映了宗族家族血缘色彩浓厚,D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不影响姓名的顺序,排除A项;中国的姓名顺序反映家族血缘的特点,而书写习惯对中西姓名的顺序没有影响,排除B项;专制主义的强大是指君权的独裁专断,而与姓名顺序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4.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诸侯墓葬中,出现了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反映出当时礼乐制度遭到了破坏,D项正确;诸侯使用天子才能用的礼器,不能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宗法制度瓦解,排除A项;分封制度的崩溃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仅此一个现象不足以说明奴隶制等级制度遭到颠覆,排除C项。故选D项。5.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是: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商鞅变法 D.吴起变法【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在时间上位于最后,因此,商鞅变法可以说集各国变法之所长、涉及面最广,变法彻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故C选项正确;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初期,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选项;李悝变法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刑法两方面,不符合题干所说“涉及面最广”,故排除B选项;吴起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使楚国经济、军事等方面得到一定发展,但仅仅持续五年便以失败告终,不符合题干所说“持续时间最长”故排除D选项。6.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7.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事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BC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教育思想8.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重大转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9.秦朝统一六国后,“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这些作为集中体现了A.帝王穷兵黩武 B.政治统治腐败C.巩固中央集权 D.贵族豪强崛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方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其他方面还有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等,因此题干所述内容体系了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所述秦采取的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不能体现帝王穷兵黩武,排除A项;材料所述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对当时来说有必要,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秩序,没有体现政治统治腐败的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对贵族采取管制的措施,不利于贵族豪强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10.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11.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监察官员,并非行政官员,故“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充当的是皇帝的耳目而非代表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12.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说明刘邦推行分封制目的主要在于确保皇位的稳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刘邦只是借鉴了西周的分封制,不是继承西周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刘邦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了郡县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汉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13.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A.匈奴 B.鲜卑 C.契丹 D.女真【答案】A【解析】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故选A项;鲜卑没有对秦汉王朝构成威胁,排除B项;唐朝末年,契丹族势力才发展起来,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C项;北宋中后期女真族才强盛起来,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D项。14.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15.下图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应选D;个体农户人数一般较少,A排除;精耕细作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上,材料未体现,B排除;一般认为,汉代实行土地私有制,C排除。16.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故选B。二、非选择题(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材料三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3)根据材料三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实行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禅让制。尧、舜、禹(任写一位)。(2)世袭制。夏朝。(3)分封制。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的疆土;推动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的形成。【解析】(1)根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出禅让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尧、舜、禹。(2)根据“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可得出是世袭制。结合所学是夏朝的启推行的世袭制。(3)根据“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知是分封制。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的疆土、推动周文化的得出传播,有利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的形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漫画中国通史故事》材料二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治国主张儒家孔子①
②实行“仁政”;民贵君轻道家老子③
④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材料三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文化》(1)依据材料一判断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材料二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治国主张”研究性学习任务表。请你结合所学在表格①②③④处填上相应的内容。(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这一“跨世纪大辩论”的影响。【答案】(1)历史现象:百家争鸣(有错别字不得分)(2)①以德治国②孟子③无为而治④法家(有错别字不得分)(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答出任意两条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为了强国富民,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治国主张”“一时间,各种学说纷纷兴起,他们各抒己见,互相辩驳”可知反映的历史现象是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2)根据所学知识,孔子的主要治国主张是以德治国,故①填以德治国。儒家学派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故②填孟子。老子是道教学派创始人,在治理国家上,主张“无为而治”。故③填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在治理国家上,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故④填法家。(3)根据材料三“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跨世纪大辩论”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末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赵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根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答案】原因:①秦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②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③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④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解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末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可知原因是秦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根据材料“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可知原因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根据材料“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根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可知原因是人民渴望安定统一;从政策角度分析原因是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看法:《古今人表》体现了历史人物观东汉史学家班固《古今人表》以“表”为载体,“古今”为时空界定,“人”是主体。按照人物的德、智、功全方面综合评价的标准把众多的人物分为三等九品,优劣评价寄寓其中。无论是对人物的遴选,对品第的区分,体现了巩固对人物与历史进程关系的思考。如班固把孔子其地位和影响与开天辟地的古代帝王相提并论,说明儒家思想已取得正统地位;把秦始皇列于第六品,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颇难品评的人物,他灭六国,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是其“功”,但在位实行暴政,造成秦二世而亡。夏桀、商纣皆为残暴荒淫,误国误民之人,分列下中,下下。由此看出作者褒贬人物、劝诫后人、微言大义的思想。总之,《古今人表》体现的历史人物观,势必和当时儒家思想的社会正统地位密不可分,也是班固受自身封建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思想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发现,班固对历史人物进行了相应的等级分类,一共九个等级,以德、智、功为依据,并加以品第,而且表格中只有古人,没有今人(汉代人),明显,他的目的是要彰显所表之人的“善”“恶”,以“劝诫后人”。有以同类的古人为准,暗示出“今人”该列何等的目的。例如,秦始皇是一个颇难品评的人物,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是其“功”,但在位施行暴政,民怨载道,班固把他列于第六品,相对汉朝的皇帝,同样功过参半的,在《古今人表》中就可以暗示出来,反映出班固把这(些)皇帝列于何等。这种撰述方法,既表达了褒贬人物,微言大义的精神,同时避免政治上的压力。再对材料进行整体分析后,由此提出看法;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对自己的看法予以说明,也就是写出原因。如,看法—表中人物按善恶贤愚划分等级,说明—儒家思想在汉代居主流地位。点睛:本题是全国卷历史命题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求新求变的思路。本题契合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通过阅读材料找出自己的看法,该看法一定要明确;其次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这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A.早于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点C.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D.开始于旧石器时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不同流域的文明既有其特性,又有共同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B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世界其他地区,无法得出早于世界其他地区,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分布于多个流域,排除C项;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属于新时期时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这说明分封有利于()A.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强化君主专制权力C.推动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维护贵族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可知,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C项正确;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排除A项;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对地方治理的影响,未涉及贵族集团内部世袭特权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A.郡县制影响深远 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C.专制主义的强大 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姓名顺序与西方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宗法制观念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家族重视血缘关系。因此,中国人把姓排在前,反映了宗族家族血缘色彩浓厚,D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不影响姓名的顺序,排除A项;中国的姓名顺序反映家族血缘的特点,而书写习惯对中西姓名的顺序没有影响,排除B项;专制主义的强大是指君权的独裁专断,而与姓名顺序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4.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诸侯墓葬中,出现了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反映出当时礼乐制度遭到了破坏,D项正确;诸侯使用天子才能用的礼器,不能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宗法制度瓦解,排除A项;分封制度的崩溃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仅此一个现象不足以说明奴隶制等级制度遭到颠覆,排除C项。故选D项。5.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是: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商鞅变法 D.吴起变法【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在时间上位于最后,因此,商鞅变法可以说集各国变法之所长、涉及面最广,变法彻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故C选项正确;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初期,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选项;李悝变法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刑法两方面,不符合题干所说“涉及面最广”,故排除B选项;吴起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使楚国经济、军事等方面得到一定发展,但仅仅持续五年便以失败告终,不符合题干所说“持续时间最长”故排除D选项。6.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7.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事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BC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教育思想8.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重大转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9.秦朝统一六国后,“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这些作为集中体现了A.帝王穷兵黩武 B.政治统治腐败C.巩固中央集权 D.贵族豪强崛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方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其他方面还有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等,因此题干所述内容体系了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所述秦采取的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不能体现帝王穷兵黩武,排除A项;材料所述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对当时来说有必要,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秩序,没有体现政治统治腐败的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对贵族采取管制的措施,不利于贵族豪强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10.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11.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监察官员,并非行政官员,故“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充当的是皇帝的耳目而非代表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12.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说明刘邦推行分封制目的主要在于确保皇位的稳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刘邦只是借鉴了西周的分封制,不是继承西周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刘邦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了郡县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汉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13.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A.匈奴 B.鲜卑 C.契丹 D.女真【答案】A【解析】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故选A项;鲜卑没有对秦汉王朝构成威胁,排除B项;唐朝末年,契丹族势力才发展起来,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C项;北宋中后期女真族才强盛起来,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D项。14.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15.下图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应选D;个体农户人数一般较少,A排除;精耕细作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上,材料未体现,B排除;一般认为,汉代实行土地私有制,C排除。16.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故选B。二、非选择题(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材料三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3)根据材料三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实行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禅让制。尧、舜、禹(任写一位)。(2)世袭制。夏朝。(3)分封制。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的疆土;推动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的形成。【解析】(1)根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出禅让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尧、舜、禹。(2)根据“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可得出是世袭制。结合所学是夏朝的启推行的世袭制。(3)根据“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知是分封制。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的疆土、推动周文化的得出传播,有利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的形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漫画中国通史故事》材料二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治国主张儒家孔子①
②实行“仁政”;民贵君轻道家老子③
④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材料三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文化》(1)依据材料一判断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材料二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治国主张”研究性学习任务表。请你结合所学在表格①②③④处填上相应的内容。(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这一“跨世纪大辩论”的影响。【答案】(1)历史现象:百家争鸣(有错别字不得分)(2)①以德治国②孟子③无为而治④法家(有错别字不得分)(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答出任意两条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为了强国富民,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治国主张”“一时间,各种学说纷纷兴起,他们各抒己见,互相辩驳”可知反映的历史现象是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2)根据所学知识,孔子的主要治国主张是以德治国,故①填以德治国。儒家学派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故②填孟子。老子是道教学派创始人,在治理国家上,主张“无为而治”。故③填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在治理国家上,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故④填法家。(3)根据材料三“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跨世纪大辩论”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规划师聘用合同协议
- 旅游业务合作社交媒体协议
- 商业建筑延期协议
- 网络工程合同
- 消费者权益一次性补偿
- 2024年租赁期满商铺回收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年机器设备租赁与维护服务合同2篇
- 诚信执业拒收红包礼金承诺
- 金融科技风险管理办法
- 金融服务保证金流程
- 通信工程施工方案
- 2024版《糖尿病健康宣教》课件
- 2024年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自来水公司招聘26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0课 往事依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全国巾帼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母婴护理员)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员工食堂消防应急预案
- 2024年湖南衡阳八中教育集团自主招生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离婚协议书常用范本2024年
- 2024年各地中考语文卷【综合性学习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 5.2珍惜师生情谊 课件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