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证据显示,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良渚文化与社会发展进入鼎盛期,出现了占地达300万平方米的古城,城内有主要靠人工堆筑的宫殿区,旁边有反山等贵族墓地。西北山区则有高低水坝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这说明良渚文化时期()A.出现了成熟国家形态 B.具备了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C.社会等级化现象明显 D.农业经济精耕细作色彩浓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据题干“出现了占地达300万平方米的古城,城内有主要靠人工堆筑的宫殿区,旁边有反山等贵族墓地。西北山区则有高低水坝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玉器,都表明良渚文化已具备了成熟的国家形态,A项正确;庞大的宫殿和系统性的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良渚遗址拥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但这也是成熟国家形态的表现,材料同时还有分等级的贵族墓地等信息,排除B项;社会等级化现象明显不能反映整个材料主旨,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排除D项。故选A项。2.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变化重要表征,以下表征出现主要缘于()表征之一春秋时期频见的出君、弑君等恶性事件在战国时期明显减少。表征之二春秋时期的贵族经常据邑、聚族造反,失败后也带着宗族亲信出奔,而战国很少出现类似的情形。表征之三春秋贵族经常武力攻击政敌,迫使对方出奔,这种行为在战国时期几乎绝迹。A.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B.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型C.国家权力体系的变化 D.社会舆论环境的宽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出君、弑君等恶性事件”“贵族据邑、聚族造反”“贵族出奔”“贵族武力攻击政敌”等现象频现,而战国时期这些现象很少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传统的宗法分封权力体系逐渐崩溃瓦解,进而引发“出君”“弑君”“出奔”等事件,战国时期系列变法运动重塑了中央与地方关系,强化了集权,减少了以上现象的发生,C项正确;春秋时期以来即采用铁犁牛耕新的生产方式,排除A项;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型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宽松是造成这一变化的因素,但非主要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3.汉初儒士陆贾在《新书》中指出,秦代“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陆贾的言论()A.旨在彻底否定秦暴政 B.适应与民休息的政治需要C.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D.契合尊崇儒术的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陆贾分析秦朝败亡原因在于“事逾烦”“法逾滋”“兵马益设”“用刑太极”,旨在借鉴秦亡教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B项正确;陆贾的言论根本目的在服务新政权统治,而非彻底否定秦暴政,排除A项;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关系中,地方服从中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C项;尊崇儒术的治国理念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4.如图是唐朝前后期城市文化吸引力热力分布。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经济发展助推南方文化地位提升 B.唐朝后期文化中心已转移至南方C.政治中心转移影响文化中心变迁 D.文化中心转移主要缘于政局变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地图信息可知,唐朝前期城市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其中长安、洛阳作为政治中心成为文人聚集的两个核心。唐朝后期文化中心仍然位于以长安和洛阳为核心的北方,而江南地区的文化吸引力迅速提升。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出现这一变化主要缘于唐朝后期江南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由图可知,唐朝后期文化中心仍处于北方,南方总体文化吸引力迅速提升,但尚未完成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B项;唐朝时期政治中心未发生转移,以北方长安和洛阳为中心,排除C项;唐朝前后期的文化中心转移主要缘于经济地位的消长,安史之乱尽管暂时影响文化吸引力,但未改变基本的文化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5.明清时期,广东南海、番禺等县龙眼、荔枝弥望,方圆百里无一杂树,“地土所宜,争以业,称曰龙荔之民”;岭南地区“人多以种香为业,富者千树,贫者亦数百树”;福建泉州,“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这些现象反映了()A.区域经济具有较强互补性 B.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加强C.交通变革推动长途贩运贸易 D.商品经济区域化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广东南海、番禺等县种植龙眼、荔枝,岭南地区多以种香为业,福建泉州改稻田种甘蔗,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的趋势加强,即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区域经济的互补性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交通变革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而非经济区域化,排除D项。故选B项。6.咸丰九年,设抚夷局于嘉兴寺。局设未久,即改总理衙门。而当其时,君臣朝野之间,往往视之为不祥之物,士大夫顾清议者多耻预其选。这说明()A.清朝统治者感受到大变局冲击 B.中外交流促进思想发展C.传统的外交体制依然得到延续 D.晚清外交转型的艰难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局设未久,即改总理衙门。而当其时,君臣朝野之间,往往视之为不祥之物,士大夫顾清议者多耻预其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设立初期北人视为不祥之物,很多人不愿意到总理衙门工作,这体现了当时我国外交观念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具有封闭性,即体现了晚清外交转型的艰难性,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士大夫对总理衙门的态度,没有强调清朝统治者对大变局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我国外交观念的封闭性,而不是体现思想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人们观念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具有封闭性,而不是体现传统外交体制的延续,排除C项。故选D项。7.甲午战前,规模性商办企业大约50多个,资本总额仅为500余万元。1895-1900年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企业共计104家,其中商办企业86家,资本额1700多万元。这一变化主要由于()A.外国资本对中国企业的冲击力减弱 B.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C.民众对于实现富强目标达成了共识 D.清政府工商业政策的一大改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争前至1900年前后(中国)。据题干“甲午战前,规模性商办企业大约50多个,资本总额仅为500余万元。1895-1900年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企业共计104家,其中商办企业86家,资本额1700多万元”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工商业政策的一大改变,即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外国资本的变化,且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对中国的影响并未减弱,排除A项;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虽然这是题干信息的直接反映,但并不是题目问的原因,排除B项;题干信息无法直接推断出民众的意识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8.1915年秋,舆论界掀起了一场变更“国体”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帝制论者梁启超今总统制实行矣,虽有《约法》及各会议机关,似亦近于立宪,立宪者其形式,专制者其精神也……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夫前清之末叶,则固自谓立宪矣,试问论者能承认否?且吾欲问论者,何券约(凭证),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政治困境 B.深受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C.为反对复辟帝制提供了准备 D.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梁启超虽然主张君主立宪,但他的论述实际上揭示了当时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为后来反对帝制复辟的思潮提供了思想基础或准备,C项正确;梁启超的论述主要是对当时政治体制的一种看法,并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不能断定这场争论解决了中国的政治困境,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主要发生在1915年之后,且其主要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与梁启超的帝制观点相悖。因此,不能断定这场争论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更为相关,而与这场“国体”争论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9.1924年5月《团广州地委改选和五月第一周纪念活动的情况报告》中指出,“五四运动之意义,非仅为学生运动,而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一大转机,是民众反抗帝国主义及军阀之伟大的运动”。这一说法意在强调()A.五四运动纪念活动有时代新意义 B.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新的阶段C.工人阶级掌握了国民革命领导权 D.国民革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延续【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之意义,非仅为学生运动,而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一大转机,是民众反抗帝国主义及军阀之伟大的运动”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一大转机,是民众反抗帝国主义及军阀之伟大的运动,说明五四运动纪念活动有时代新意义,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纪念活动有时代新意义,没有体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人阶级掌握了国民革命领导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纪念活动有时代新意义,没有体现国民革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延续,排除D项。故选A项。10.上杭县才溪区消费合作社成立于1929年11月,是中央苏区最早创办的合作社。到1931年夏天,才溪又创办了全苏区第一个劳动合作社。随后各地纷纷效仿,出现了粮食、犁牛、生产、信用等各类型的合作社。这些合作社的创建()A.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壮大 B.顺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C.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经济发展 D.丰富了社会主义革命内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在中央苏区创办各种类型的合作社,有利于促进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此时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而非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非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11.如图为抗日战争时期鲁艺木刻工作团做的宣传海报《阅书室》,这一做法()文字内容概要:十大任务之九,发展抗日的文化运动,提高抗日人民、抗日军队、抗日干部的文化水平、理论水平,没有抗日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抗日也是不能胜利的。A.旨在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B.创造了新的文化宣传方式C.贯彻了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D.意在推广新民主主义理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据材料“如图为抗日战争时期鲁艺木刻工作团做宣传海报《阅书室》”“文字内容概要:十大任务之九,发展抗日的文化运动,提高抗日人民、抗日军队、抗日干部的文化水平、理论水平,没有抗日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抗日也是不能胜利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目的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A项正确;材料中的宣传海报,并未涉及其是新的文化宣传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发展抗日的文化运动”,而“全民族抗战路线”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发展抗日的文化运动”,而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强调中国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1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共计427.4亿元,其分配比例如下图。这表明“一五”计划()A.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B.建构了新形势下的经济结构C.建成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一五”计划中,工业投资在我国对基本建设的投资的占据主要地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旧中国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薄弱的情况,在中国初步建立起了合理的工业布局,A项正确;材料反映当时的基本建设的投资格局,无法体现当时的经济结构,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体系得到初步发展,但说“建成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则言过其实,这一目标在当时并未完全实现,排除C项;“一五”计划确实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某些方面的协调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和基础建设,但农业、轻工业等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全面协调发展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13.1952年春,第一次驻外使节大会结束后,周恩来在与大使们的谈话中提到:“不发展经济,不能增强国力,也不能加强国防,应付更大的战争,更谈不上提高人民的生活了。”周恩来意在强调()A.国际局势影响经济建设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C.开展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D.加强国际经贸交流合作【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周恩来在这段话中强调的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直接指出不发展经济会导致国力不够、国防无从加强、难以应对战争以及无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因此,这段话的核心意图在于强调开展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国际局势,排除A项;材料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强调改造生产关系,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国内经济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14.1979年3月,河南省委下发的《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补充规定(试行草案)》指出,“基本核算单位在保证完成国家分配的粮、油、棉等主要农作物的总产量和征购任务指标的前提下,有权安排种植面积,决定增产措施”。由此可知()A.农村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型 B.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C.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D.农业生产的经营自主权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1979年3月……基本核算单位在保证完成国家分配的粮、油、棉等主要农作物的总产量和征购任务指标的前提下,有权安排种植面积,决定增产措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策略,规定首先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材料所述措施即体现了农业生产的经营自主权增强,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这时期农村经济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有所增强,不代表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并且这时期经济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所述时间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计划与市场关系还未得到理顺,排除C项。故选D项。15.1980年声势浩大的移山填湖在深圳罗湖展开,国贸大厦、香格里拉大酒店以及多栋高层建筑在罗湖地块上轰轰烈烈修建,“罗湖”之名并未随着罗湖山而销声匿迹,而是衍生用于罗湖社区等各地物名称上。“罗湖”的发展反映了()A.对外开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自然地貌影响城市发展格局C.城市建设改变地方文化面貌 D.经济与环境保护的互补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据题干“声势浩大的移山填湖在深圳罗湖展开,国贸大厦、香格里拉大酒店以及多栋高层建筑在罗湖地块上轰轰烈烈修建,‘罗湖’之名……衍生用于罗湖社区等各地物名称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开始,城市建设逐步展开,罗湖山虽然被移山填湖,但各地物依然使用其名称,可见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B项正确;对外开放推动城市化进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对外开放对城市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反映城市建设改变地方文化面貌,排除C项;材料没有叙述环境保护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如表为摘编自南宋洪迈《夷坚志》中关于宋代商人的相关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出处北宋番阳士人黄安道,早年“治诗,累试不第。议欲罢举为商,往来京洛关陕间,小有所赢,逐利之心遂固”。洪迈《夷坚志·丁志》卷16《黄安道》(南宋)临安有两个太学生外出游玩,“有市民持冠珥为市,范评买一冠,民需价三千。范以《论语》次第为隐词曰:‘与颜渊如何?’同舍言:‘未可,且只乡党。’民嘻笑不语,径出。范追告之曰:‘我犹未曾还直,何故遽行?’民曰:‘听得所说,无缘可成。自当卫灵公本了。’二士大惭,不复更酬答。”(按《论语》的编排次第,《颜渊》为第十二篇,《乡党》为第十篇,《卫灵公》为第十五篇)洪迈《夷坚志·三志己》卷5《卫灵公本》泉州人王元懋,“少时祗役僧寺,其师教以南蕃诸国书,尽能晓习。尝随海舶诣占城,国王嘉其兼通番汉书,延为馆宾,仍嫁以女,留十年而归。”洪迈《夷坚志·三志己》卷6《王元懋巨恶》(1)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进行合理解读【答案】(1)历史现象:宋代士人经商现象普遍,知识分子将文化知识运用于日常交流和商业活动中,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与外国的文化交流。(2)合理解读:士人转行经商的现象表明宋代商业的吸引力和士人阶层对商业的态度转变;商业交易中融入文化元素说明宋代文化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现象揭示了宋代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具体涉及北宋与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据材料一“治诗,累试不第。议欲罢举为商”可得出士人转行经商的现象;据材料二“有市民持冠珥为市...范评买一冠...以《论语》次第为隐词”可得出知识分子将文化知识运用于商业交易中的现象;据材料三“少时祗役僧寺...其师教以南蕃诸国书...尝随海舶诣占城”可得出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士人阶层对商业的态度逐渐开放,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种转变,同时,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虽然为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通过科举获得官职,因此部分士人转向了商业活动,可得出解读:士人转行经商的现象表明宋代商业的吸引力和士人阶层对商业的态度转变。此外,宋代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并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外贸事务,如市舶司等,这些都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物质商品得以流通,而且文化知识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开来,体现了宋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得出以下解读: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进行简单的买卖行为,人们也会尝试运用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来沟通交流,表明说明宋代文化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通过个人经历可以看出,宋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不仅限于货物交换,还包括语言学习、婚姻联姻等方面,展示了宋代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这些历史现象共同揭示了宋代社会经济活力旺盛及其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清两朝白银货币体系包含了宝钞向银两,银两向银元的变迁。16~19世纪中叶,白银逐步取代了宝钞和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代货币“白银化”是由传统体制向银、钱、钞并行的多元格局转变过程中的波折,是货币白银化演进的历史结果。宋代是货币白银化的第一阶段,明代是完成时期。关于货币白银化演进历程的争论,主要围绕是诱致性制度演进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展开。有学者提出,明代货币化和白银化是中国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变革趋向,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和市场萌发的过程,并非国家法令推行的结果。也有学者提出,明代货币白银化首先从国家赋役领域开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郭华、何石军《白银流动与明清经济:一个全球视角的文献评述》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明代货币白银化这一现象进行评析。(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述合理)【答案】明代货币白银化,是16至19世纪中国货币体系中的一场深刻变革,其过程复杂,影响深远。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体现了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互动的复杂性。从诱致性制度演进的角度看,明代白银化的进程被视为市场力量自发推动的结果。在宋代,白银作为货币的使用已初现端倪,但真正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则是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尤其是海外贸易的扩大,白银作为国际通用货币,其在市场中的需求急剧增加。民间交易中,白银因其便于携带、价值稳定等特性,逐渐成为首选的交换媒介。这一过程体现了市场对更高效交易工具的需求,是社会经济货币化和市场萌芽的自然结果。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国家政策在推动白银货币化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明代政府的赋役改革,尤其是“一条鞭法”的实施,将赋役征银作为主要方式,这不仅直接增加了白银的官方需求,也间接推动了白银在民间的普及。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将白银纳入官方财政体系,加速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制度化过程。这一政策导向,对货币白银化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历程,是市场与国家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和市场化的复杂历程,对后续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明朝的中国。首先,依据材料,总写历史现象。根据材料“6--19世纪中叶,白银逐步取代了宝钞和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与材料“明代货币‘白银化’是由传统体制向银、钱、钞并行的多元格局转变过程中的波折,是货币白银化演进的历史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货币白银化,是16至19世纪中国货币体系中的一场深刻变革,其过程复杂,影响深远。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体现了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互动的复杂性。其次,从不同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关于货币白银化演进历程的争论,主要围绕是诱致性制度演进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展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诱致性制度演进的角度看,明代白银化的进程被视为市场力量自发推动的结果;根据材料“宋代是货币白银化的第一阶段,明代是完成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白银作为货币的使用已初现端倪,但真正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则是在明代;根据材料“有学者提出,明代货币化和白银化是中国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变革趋向,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和市场萌发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尤其是海外贸易的扩大,白银作为国际通用货币,其在市场中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在民间交易中,白银因其便于携带、价值稳定等特性,逐渐成为首选的交换媒介;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体现了市场对更高效交易工具的需求,是社会经济货币化和市场萌芽的自然结果。根据材料“关于货币白银化演进历程的争论,主要围绕是诱致性制度演进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展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国家政策在推动白银货币化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根据材料“也有学者提出,明代货币白银化首先从国家赋役领域开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政府的赋役改革,尤其是“一条鞭法”的实施,将赋役征银作为主要方式,这不仅直接增加了白银的官方需求,也间接推动了白银在民间的普及;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将白银纳入官方财政体系,加速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制度化过程。这一政策导向,对货币白银化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最后,总结归纳,深化中心。综上所述,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历程,是市场与国家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和市场化的复杂历程,对后续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18.以下材料是1890年至1936年近代中国民营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0年—1936年近代中国新设电力工业数量(民营)——建设委员会出版“中国电气事业统计”和“中国工业电厂统计”材料二1890年-1936年不同省份新设电力工业数量累计(民营)省份数量(家)省份数量(家)省份数量(家)安徽14江西14河南9察哈尔2辽宁1黑龙江7福建27热河1湖北15甘肃1山东27湖南15广东39山西10吉林16广西3陕西1江苏107河北25四川18浙江88云南3绥远2西康1——建设委员会出版“中国电气事业统计”和“中国工业电厂统计”(1)结合材料,概括指出1890年至1936年近代中国民营电力工业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影响1890年至1936年近代中国民营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特点: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0—1911年处于初创时期,第二阶段1912—1927年间近代中国民营电力工业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第三个阶段1928—1936年新增较少,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分布上看大部分省份都有民营电厂,沿海地区的省份数量多,内陆地区的省份越往西越少。整体曲折性。(2)从政治局势角度来看,国内辛亥革命,民国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政局的稳定,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局面。从国际局势角度来看,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从政府政策的角度来看,清末新政采取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措施;北洋政府采取的鼓励创办实业的措施;南京国民政府颁发了有关电力工业的法律法规;从经济条件(工业基础)的角度来看,随着工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工业用电量出现了急剧的增加,推动电力工业发展。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看,如煤炭资源分布、水力资源分布和交通便利性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图中呈现的发展态势可以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0—1911年处于初创时期,第二阶段1912—1927年间近代中国民营电力工业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第三个阶段1928—1936年新增较少,处于稳定发展时期。根据材料二表格中呈现的数据信息可以得出在分布上看大部分省份都有民营电厂,沿海地区的省份数量多,内陆地区的省份越往西越少。整体呈现出曲折性的发展特点。【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影响的主要因素从政治局势、政府政策、经济条件、自然资源(如煤炭资源分布、水力资源分布和交通便利性等)等角度作答。从政治局势角度来看,主要有国内辛亥革命,民国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政局的稳定,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局面等因素的影响。从国际局势角度来看,主要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从政府政策的角度来看,主要有清末新政采取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措施;北洋政府采取的鼓励创办实业的措施;南京国民政府颁发了有关电力工业的法律法规;从经济条件(工业基础)的角度来看,随着工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工业用电量出现了急剧的增加,推动电力工业发展。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看,如煤炭资源分布、水力资源分布和交通便利性等。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1989年,国务院表彰了自1980年以来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范围为“工业、农业、交通、财贸、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各业的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员”。表彰目的是:“彰显先进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表彰条件是: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总方针,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1)在企业发展生产,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2)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3)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9卷》结合材料,以“时代·荣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 答案示例: 198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务院决定表彰自1980年以来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一表彰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全社会劳动精神的弘扬,体现了国家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尊重与重视。 表彰的范围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财贸、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多个领域,显示了国家在各个行业中对先进模范人物的广泛关注。表彰条件中强调"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不仅是对模范人物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全社会的号召,鼓励每一个公民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具体条件方面,表彰要求模范人物在企业发展、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等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这些条件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对人才的渴望。在工业领域,许多工人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农业方面,农民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改进生产方式,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教育和科研领域,教师和科研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989年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反映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这一表彰不仅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与贡献,还反映了国家对劳动者的重视和尊重,传递了"劳动光荣"的社会理念。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根据材料“1989年,国务院表彰了自1980年以来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务院决定表彰自1980年以来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根据材料“彰显先进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可得出这一表彰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全社会劳动精神的弘扬,体现了国家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尊重与重视。根据材料“范围为‘工业、农业、交通、财贸、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各业的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员”可得出表彰的范围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财贸、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多个领域,显示了国家在各个行业中对先进模范人物的广泛关注。同时表彰条件中强调“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不仅是对模范人物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全社会的号召,鼓励每一个公民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具体条件方面,表彰要求模范人物在企业发展、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等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这些条件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对人才的渴望。在工业领域,许多工人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农业方面,农民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改进生产方式,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教育和科研领域,教师和科研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1989年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反映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这一表彰不仅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与贡献,还反映了国家对劳动者的重视和尊重,传递了"劳动光荣"的社会理念。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证据显示,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良渚文化与社会发展进入鼎盛期,出现了占地达300万平方米的古城,城内有主要靠人工堆筑的宫殿区,旁边有反山等贵族墓地。西北山区则有高低水坝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这说明良渚文化时期()A.出现了成熟国家形态 B.具备了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C.社会等级化现象明显 D.农业经济精耕细作色彩浓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据题干“出现了占地达300万平方米的古城,城内有主要靠人工堆筑的宫殿区,旁边有反山等贵族墓地。西北山区则有高低水坝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玉器,都表明良渚文化已具备了成熟的国家形态,A项正确;庞大的宫殿和系统性的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良渚遗址拥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但这也是成熟国家形态的表现,材料同时还有分等级的贵族墓地等信息,排除B项;社会等级化现象明显不能反映整个材料主旨,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排除D项。故选A项。2.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变化重要表征,以下表征出现主要缘于()表征之一春秋时期频见的出君、弑君等恶性事件在战国时期明显减少。表征之二春秋时期的贵族经常据邑、聚族造反,失败后也带着宗族亲信出奔,而战国很少出现类似的情形。表征之三春秋贵族经常武力攻击政敌,迫使对方出奔,这种行为在战国时期几乎绝迹。A.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B.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型C.国家权力体系的变化 D.社会舆论环境的宽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出君、弑君等恶性事件”“贵族据邑、聚族造反”“贵族出奔”“贵族武力攻击政敌”等现象频现,而战国时期这些现象很少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传统的宗法分封权力体系逐渐崩溃瓦解,进而引发“出君”“弑君”“出奔”等事件,战国时期系列变法运动重塑了中央与地方关系,强化了集权,减少了以上现象的发生,C项正确;春秋时期以来即采用铁犁牛耕新的生产方式,排除A项;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型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宽松是造成这一变化的因素,但非主要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3.汉初儒士陆贾在《新书》中指出,秦代“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陆贾的言论()A.旨在彻底否定秦暴政 B.适应与民休息的政治需要C.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D.契合尊崇儒术的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陆贾分析秦朝败亡原因在于“事逾烦”“法逾滋”“兵马益设”“用刑太极”,旨在借鉴秦亡教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B项正确;陆贾的言论根本目的在服务新政权统治,而非彻底否定秦暴政,排除A项;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关系中,地方服从中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C项;尊崇儒术的治国理念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4.如图是唐朝前后期城市文化吸引力热力分布。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经济发展助推南方文化地位提升 B.唐朝后期文化中心已转移至南方C.政治中心转移影响文化中心变迁 D.文化中心转移主要缘于政局变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地图信息可知,唐朝前期城市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其中长安、洛阳作为政治中心成为文人聚集的两个核心。唐朝后期文化中心仍然位于以长安和洛阳为核心的北方,而江南地区的文化吸引力迅速提升。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出现这一变化主要缘于唐朝后期江南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由图可知,唐朝后期文化中心仍处于北方,南方总体文化吸引力迅速提升,但尚未完成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B项;唐朝时期政治中心未发生转移,以北方长安和洛阳为中心,排除C项;唐朝前后期的文化中心转移主要缘于经济地位的消长,安史之乱尽管暂时影响文化吸引力,但未改变基本的文化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5.明清时期,广东南海、番禺等县龙眼、荔枝弥望,方圆百里无一杂树,“地土所宜,争以业,称曰龙荔之民”;岭南地区“人多以种香为业,富者千树,贫者亦数百树”;福建泉州,“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这些现象反映了()A.区域经济具有较强互补性 B.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加强C.交通变革推动长途贩运贸易 D.商品经济区域化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广东南海、番禺等县种植龙眼、荔枝,岭南地区多以种香为业,福建泉州改稻田种甘蔗,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的趋势加强,即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区域经济的互补性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交通变革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而非经济区域化,排除D项。故选B项。6.咸丰九年,设抚夷局于嘉兴寺。局设未久,即改总理衙门。而当其时,君臣朝野之间,往往视之为不祥之物,士大夫顾清议者多耻预其选。这说明()A.清朝统治者感受到大变局冲击 B.中外交流促进思想发展C.传统的外交体制依然得到延续 D.晚清外交转型的艰难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局设未久,即改总理衙门。而当其时,君臣朝野之间,往往视之为不祥之物,士大夫顾清议者多耻预其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设立初期北人视为不祥之物,很多人不愿意到总理衙门工作,这体现了当时我国外交观念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具有封闭性,即体现了晚清外交转型的艰难性,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士大夫对总理衙门的态度,没有强调清朝统治者对大变局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我国外交观念的封闭性,而不是体现思想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人们观念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具有封闭性,而不是体现传统外交体制的延续,排除C项。故选D项。7.甲午战前,规模性商办企业大约50多个,资本总额仅为500余万元。1895-1900年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企业共计104家,其中商办企业86家,资本额1700多万元。这一变化主要由于()A.外国资本对中国企业的冲击力减弱 B.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C.民众对于实现富强目标达成了共识 D.清政府工商业政策的一大改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争前至1900年前后(中国)。据题干“甲午战前,规模性商办企业大约50多个,资本总额仅为500余万元。1895-1900年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企业共计104家,其中商办企业86家,资本额1700多万元”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工商业政策的一大改变,即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外国资本的变化,且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对中国的影响并未减弱,排除A项;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虽然这是题干信息的直接反映,但并不是题目问的原因,排除B项;题干信息无法直接推断出民众的意识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8.1915年秋,舆论界掀起了一场变更“国体”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帝制论者梁启超今总统制实行矣,虽有《约法》及各会议机关,似亦近于立宪,立宪者其形式,专制者其精神也……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夫前清之末叶,则固自谓立宪矣,试问论者能承认否?且吾欲问论者,何券约(凭证),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政治困境 B.深受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C.为反对复辟帝制提供了准备 D.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梁启超虽然主张君主立宪,但他的论述实际上揭示了当时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为后来反对帝制复辟的思潮提供了思想基础或准备,C项正确;梁启超的论述主要是对当时政治体制的一种看法,并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不能断定这场争论解决了中国的政治困境,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主要发生在1915年之后,且其主要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与梁启超的帝制观点相悖。因此,不能断定这场争论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更为相关,而与这场“国体”争论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9.1924年5月《团广州地委改选和五月第一周纪念活动的情况报告》中指出,“五四运动之意义,非仅为学生运动,而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一大转机,是民众反抗帝国主义及军阀之伟大的运动”。这一说法意在强调()A.五四运动纪念活动有时代新意义 B.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新的阶段C.工人阶级掌握了国民革命领导权 D.国民革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延续【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之意义,非仅为学生运动,而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一大转机,是民众反抗帝国主义及军阀之伟大的运动”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一大转机,是民众反抗帝国主义及军阀之伟大的运动,说明五四运动纪念活动有时代新意义,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纪念活动有时代新意义,没有体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人阶级掌握了国民革命领导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纪念活动有时代新意义,没有体现国民革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延续,排除D项。故选A项。10.上杭县才溪区消费合作社成立于1929年11月,是中央苏区最早创办的合作社。到1931年夏天,才溪又创办了全苏区第一个劳动合作社。随后各地纷纷效仿,出现了粮食、犁牛、生产、信用等各类型的合作社。这些合作社的创建()A.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壮大 B.顺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C.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经济发展 D.丰富了社会主义革命内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在中央苏区创办各种类型的合作社,有利于促进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此时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而非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非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11.如图为抗日战争时期鲁艺木刻工作团做的宣传海报《阅书室》,这一做法()文字内容概要:十大任务之九,发展抗日的文化运动,提高抗日人民、抗日军队、抗日干部的文化水平、理论水平,没有抗日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抗日也是不能胜利的。A.旨在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B.创造了新的文化宣传方式C.贯彻了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D.意在推广新民主主义理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据材料“如图为抗日战争时期鲁艺木刻工作团做宣传海报《阅书室》”“文字内容概要:十大任务之九,发展抗日的文化运动,提高抗日人民、抗日军队、抗日干部的文化水平、理论水平,没有抗日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抗日也是不能胜利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目的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A项正确;材料中的宣传海报,并未涉及其是新的文化宣传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发展抗日的文化运动”,而“全民族抗战路线”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发展抗日的文化运动”,而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强调中国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1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共计427.4亿元,其分配比例如下图。这表明“一五”计划()A.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B.建构了新形势下的经济结构C.建成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一五”计划中,工业投资在我国对基本建设的投资的占据主要地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旧中国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薄弱的情况,在中国初步建立起了合理的工业布局,A项正确;材料反映当时的基本建设的投资格局,无法体现当时的经济结构,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体系得到初步发展,但说“建成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则言过其实,这一目标在当时并未完全实现,排除C项;“一五”计划确实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某些方面的协调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和基础建设,但农业、轻工业等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全面协调发展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13.1952年春,第一次驻外使节大会结束后,周恩来在与大使们的谈话中提到:“不发展经济,不能增强国力,也不能加强国防,应付更大的战争,更谈不上提高人民的生活了。”周恩来意在强调()A.国际局势影响经济建设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C.开展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D.加强国际经贸交流合作【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周恩来在这段话中强调的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直接指出不发展经济会导致国力不够、国防无从加强、难以应对战争以及无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因此,这段话的核心意图在于强调开展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国际局势,排除A项;材料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强调改造生产关系,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国内经济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14.1979年3月,河南省委下发的《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补充规定(试行草案)》指出,“基本核算单位在保证完成国家分配的粮、油、棉等主要农作物的总产量和征购任务指标的前提下,有权安排种植面积,决定增产措施”。由此可知()A.农村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型 B.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C.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D.农业生产的经营自主权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1979年3月……基本核算单位在保证完成国家分配的粮、油、棉等主要农作物的总产量和征购任务指标的前提下,有权安排种植面积,决定增产措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策略,规定首先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材料所述措施即体现了农业生产的经营自主权增强,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这时期农村经济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有所增强,不代表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并且这时期经济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所述时间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计划与市场关系还未得到理顺,排除C项。故选D项。15.1980年声势浩大的移山填湖在深圳罗湖展开,国贸大厦、香格里拉大酒店以及多栋高层建筑在罗湖地块上轰轰烈烈修建,“罗湖”之名并未随着罗湖山而销声匿迹,而是衍生用于罗湖社区等各地物名称上。“罗湖”的发展反映了()A.对外开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自然地貌影响城市发展格局C.城市建设改变地方文化面貌 D.经济与环境保护的互补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据题干“声势浩大的移山填湖在深圳罗湖展开,国贸大厦、香格里拉大酒店以及多栋高层建筑在罗湖地块上轰轰烈烈修建,‘罗湖’之名……衍生用于罗湖社区等各地物名称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开始,城市建设逐步展开,罗湖山虽然被移山填湖,但各地物依然使用其名称,可见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B项正确;对外开放推动城市化进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对外开放对城市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反映城市建设改变地方文化面貌,排除C项;材料没有叙述环境保护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如表为摘编自南宋洪迈《夷坚志》中关于宋代商人的相关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出处北宋番阳士人黄安道,早年“治诗,累试不第。议欲罢举为商,往来京洛关陕间,小有所赢,逐利之心遂固”。洪迈《夷坚志·丁志》卷16《黄安道》(南宋)临安有两个太学生外出游玩,“有市民持冠珥为市,范评买一冠,民需价三千。范以《论语》次第为隐词曰:‘与颜渊如何?’同舍言:‘未可,且只乡党。’民嘻笑不语,径出。范追告之曰:‘我犹未曾还直,何故遽行?’民曰:‘听得所说,无缘可成。自当卫灵公本了。’二士大惭,不复更酬答。”(按《论语》的编排次第,《颜渊》为第十二篇,《乡党》为第十篇,《卫灵公》为第十五篇)洪迈《夷坚志·三志己》卷5《卫灵公本》泉州人王元懋,“少时祗役僧寺,其师教以南蕃诸国书,尽能晓习。尝随海舶诣占城,国王嘉其兼通番汉书,延为馆宾,仍嫁以女,留十年而归。”洪迈《夷坚志·三志己》卷6《王元懋巨恶》(1)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进行合理解读【答案】(1)历史现象:宋代士人经商现象普遍,知识分子将文化知识运用于日常交流和商业活动中,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与外国的文化交流。(2)合理解读:士人转行经商的现象表明宋代商业的吸引力和士人阶层对商业的态度转变;商业交易中融入文化元素说明宋代文化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现象揭示了宋代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具体涉及北宋与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据材料一“治诗,累试不第。议欲罢举为商”可得出士人转行经商的现象;据材料二“有市民持冠珥为市...范评买一冠...以《论语》次第为隐词”可得出知识分子将文化知识运用于商业交易中的现象;据材料三“少时祗役僧寺...其师教以南蕃诸国书...尝随海舶诣占城”可得出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士人阶层对商业的态度逐渐开放,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种转变,同时,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虽然为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通过科举获得官职,因此部分士人转向了商业活动,可得出解读:士人转行经商的现象表明宋代商业的吸引力和士人阶层对商业的态度转变。此外,宋代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并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外贸事务,如市舶司等,这些都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物质商品得以流通,而且文化知识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开来,体现了宋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得出以下解读: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进行简单的买卖行为,人们也会尝试运用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来沟通交流,表明说明宋代文化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通过个人经历可以看出,宋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不仅限于货物交换,还包括语言学习、婚姻联姻等方面,展示了宋代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这些历史现象共同揭示了宋代社会经济活力旺盛及其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清两朝白银货币体系包含了宝钞向银两,银两向银元的变迁。16~19世纪中叶,白银逐步取代了宝钞和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代货币“白银化”是由传统体制向银、钱、钞并行的多元格局转变过程中的波折,是货币白银化演进的历史结果。宋代是货币白银化的第一阶段,明代是完成时期。关于货币白银化演进历程的争论,主要围绕是诱致性制度演进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展开。有学者提出,明代货币化和白银化是中国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变革趋向,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和市场萌发的过程,并非国家法令推行的结果。也有学者提出,明代货币白银化首先从国家赋役领域开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郭华、何石军《白银流动与明清经济:一个全球视角的文献评述》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明代货币白银化这一现象进行评析。(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述合理)【答案】明代货币白银化,是16至19世纪中国货币体系中的一场深刻变革,其过程复杂,影响深远。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体现了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互动的复杂性。从诱致性制度演进的角度看,明代白银化的进程被视为市场力量自发推动的结果。在宋代,白银作为货币的使用已初现端倪,但真正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则是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尤其是海外贸易的扩大,白银作为国际通用货币,其在市场中的需求急剧增加。民间交易中,白银因其便于携带、价值稳定等特性,逐渐成为首选的交换媒介。这一过程体现了市场对更高效交易工具的需求,是社会经济货币化和市场萌芽的自然结果。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国家政策在推动白银货币化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明代政府的赋役改革,尤其是“一条鞭法”的实施,将赋役征银作为主要方式,这不仅直接增加了白银的官方需求,也间接推动了白银在民间的普及。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将白银纳入官方财政体系,加速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制度化过程。这一政策导向,对货币白银化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历程,是市场与国家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和市场化的复杂历程,对后续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明朝的中国。首先,依据材料,总写历史现象。根据材料“6--19世纪中叶,白银逐步取代了宝钞和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与材料“明代货币‘白银化’是由传统体制向银、钱、钞并行的多元格局转变过程中的波折,是货币白银化演进的历史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货币白银化,是16至19世纪中国货币体系中的一场深刻变革,其过程复杂,影响深远。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体现了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互动的复杂性。其次,从不同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关于货币白银化演进历程的争论,主要围绕是诱致性制度演进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展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诱致性制度演进的角度看,明代白银化的进程被视为市场力量自发推动的结果;根据材料“宋代是货币白银化的第一阶段,明代是完成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白银作为货币的使用已初现端倪,但真正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则是在明代;根据材料“有学者提出,明代货币化和白银化是中国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变革趋向,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和市场萌发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尤其是海外贸易的扩大,白银作为国际通用货币,其在市场中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在民间交易中,白银因其便于携带、价值稳定等特性,逐渐成为首选的交换媒介;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体现了市场对更高效交易工具的需求,是社会经济货币化和市场萌芽的自然结果。根据材料“关于货币白银化演进历程的争论,主要围绕是诱致性制度演进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展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国家政策在推动白银货币化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根据材料“也有学者提出,明代货币白银化首先从国家赋役领域开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政府的赋役改革,尤其是“一条鞭法”的实施,将赋役征银作为主要方式,这不仅直接增加了白银的官方需求,也间接推动了白银在民间的普及;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将白银纳入官方财政体系,加速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制度化过程。这一政策导向,对货币白银化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最后,总结归纳,深化中心。综上所述,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历程,是市场与国家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和市场化的复杂历程,对后续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18.以下材料是1890年至1936年近代中国民营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0年—1936年近代中国新设电力工业数量(民营)——建设委员会出版“中国电气事业统计”和“中国工业电厂统计”材料二1890年-1936年不同省份新设电力工业数量累计(民营)省份数量(家)省份数量(家)省份数量(家)安徽14江西14河南9察哈尔2辽宁1黑龙江7福建27热河1湖北15甘肃1山东27湖南15广东39山西10吉林16广西3陕西1江苏107河北25四川18浙江88云南3绥远2西康1——建设委员会出版“中国电气事业统计”和“中国工业电厂统计”(1)结合材料,概括指出1890年至1936年近代中国民营电力工业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影响1890年至1936年近代中国民营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特点: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