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1页
33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2页
33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3页
33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4页
33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3《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诗词+文言文

(2024·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庆历末,妖贼王则盗据甘陵,贾魏公镇北门,仓卒遣将引兵还城,未有破贼之计。公日夜忧思,有指使马遂者白公曰:“坚城深池,不可力取,愿得公一言。"公壮其言,遣行。见贼偶坐,为陈朝廷恩信:“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若守迷自固,天子遣一将,提兵数千,不日城陷。”辞甚激切,贼不答。遂度终不能听,遂急击贼仆地,扼其喉几死。

1.甲文选自《》一书。

2.下列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故不为苟得也()

A.暂且B.假如C.随便D.已忘

(2)遂度终不能听()

A.度过B.揣测C.测量D.准则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下列对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B.表现出了战争胶着

C.引出下文马遂前去与敌军谈判D.突出贾魏公的无能

5.甲文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乙文马遂的行为符合甲文中的论点。

6.你认为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是否有损他的形象?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孟子2.CB3.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4.D5.比喻(正反对比)舍生取义6.

示例:我认为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并没有损害他的形象。因为他是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才采取这种以富贵劝降敌军的手段。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拯救甘陵,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富贵。这种行为体现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选自《孟子》一书。《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2.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1)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随便。

故选C。

(2)句意:马遂估计最终他们不会听从。度,揣测。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勿丧,不丧失。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D.有误,句意:庆历末年,妖贼王则盗占了甘陵,贾魏公负责镇守北门,急忙派遣将领带领军队回城,还没有制定出破敌的计策。“庆历末”交代了时间,“甘陵"交代了地点,“仓卒遣将引兵还城,未有破贼之计”写出了战争的胶着,在此情况下,引出下文马遂前去与敌军谈判的情节;但是因为事起仓促,所以没有破敌之策是正常的,所以本句并未突出贾魏公的无能。

故选D。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第一问。甲文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把生和死的选择比喻为鱼和熊掌的选择,是比喻论证的手法。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在面对生死与义的选择时会如何取舍,从而引出文章并证明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命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命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因此又运用了正反论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舍生取义”

因此第一空填“比喻"或“正反对比”皆可。

第二问。乙文中的马遂在面对妖贼时,勇敢地提出劝降妖贼,并且在妖贼不听从的情况下,果断地发动攻击,差点勒死敌人。马遂的行为体现了甲文中所论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并不有损他的形象。

首先,根据“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马遂提出的条件是敌人束手就擒,主动投降,而不是对敌人的屈服。他是在利用敌人的贪婪和对富贵的渴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城池的和平解放。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有利于表现朝廷的恩宠和信任,更能表现出马遂知己知彼,富有谈判智慧的特征。这种策略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考虑,是正当的。

其次,马遂的行为符合甲文中的舍生取义的观点。他在面对妖贼威胁时,没有选择牺牲无辜的百姓和城池的安危,而是勇敢地站出来,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当谈判失败时,他也没有犹豫退缩,而是果断地采取了武力行动。这表明他既有智谋又有勇气,是一个有担当的人物。

最后,马遂的行为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心。他在国家危机时刻,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与平叛行动,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因此,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并不有损他的形象,反而彰显了他的智慧、勇气和忠诚。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但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庆历末年,妖贼王则为盗,占了甘陵,贾魏公负责镇守北门,急忙派遣将领带领军队回城,还没有制定出破敌的计策。贾魏公日夜忧心忡忡,有个名叫马遂的指使官对他说:“坚固的城墙和深池,不能用武力强行攻取,我希望能听到您的一句话。”贾卫公觉得他的话壮烈,就派遣他去。马遂见到敌人偶尔坐着,就向他陈述朝廷的恩德和信用:“你如果能捆绑自己出城,我会向朝廷为你求情,你也不失为富贵之人。如果你坚守错误,不肯悔改,天子派遣一名将领,带领数千士兵,不久城池就会陷落。"他的话非常激烈诚恳,但敌人没有回应。马遂估计最终他不会听从,于是急忙攻击敌人,将他击倒在地,几乎勒死了他。

(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懋第①衰绖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④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有改动)

【注释】①懋(mào)第:指左懋第,字萝石,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降清,被誉为“明末文天祥”,专谥“忠贞”。②衰绖(cuīdié):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③太牢:祭品。④游击:武职官名。

7.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来谒懋第

(4)俱以不降诛

8.翻译下列句子。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

9.【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是如何坚守“本心"的?同样面对选择,【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了哪些可贵品质?

【答案】7.益处;通“向”,从前;拜见因为8.(1)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懋第说:“这不是我的弟弟啊!"然后斥责他并让他离开。9.【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坚守“本心"的方式体现在他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侮辱性的施舍。他坚守了自己的尊严和原则,不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

【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的可贵品质有:坚守忠贞不渝的品格、勇敢无畏的精神、正直不阿的品格。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好处,益处;

(2)句意为: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乡:通“向”,表示“以前,先前";

(3)句意为:(懋泰)来拜见懋第。谒:拜见;

(4)句意为:都因为不肯投降而被杀。以:因为。

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

(1)蹴:用脚踢;而:表修饰;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此:这;非:不是;叱:斥责。

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知,一碗饭,一碗汤对于穷人来说吃了就能活下去,没有吃到就会饿死。但是即便这样,如果别人没有礼貌吆喝着给他或者用脚踢给他吃,他是不会接受的。他宁愿选择饿死,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侮辱性施舍。这表明他对于自己的尊严有着极高的追求和维护,不愿意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尊严。不为了短暂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和信仰。这种坚守“本心"的精神,体现了穷人的高尚品质和道德境界。

根据乙文“懋第衰绖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可知,左懋第在国难之际,依然坚守对故国的忠诚,即便在被敌军俘虏、身处绝境之时,也没有改变他对大明王朝的忠诚。他在请求祭告先帝陵墓以及哭奠的行为中,体现了对先帝的尊敬和忠诚,足见其忠诚不渝;

根据乙文“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可知,左懋第在面对自己的从弟懋泰投敌降清的行为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和原则,没有因为私情而妥协。他叱责懋泰,并与其断绝关系,这体现了他正直不阿、坚守原则、不为私情所动的品质;

根据乙文“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可知,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左懋第没有选择逃避或投降,而是勇敢地选择了面对死亡。他与其他不肯投降的官员一同被杀,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左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到达后被安排在鸿胪寺居住。他请求去祭告各陵及改葬先帝,但不允许,于是就在住宿的地方陈设祭品,哭着祭奠。就在这个月的二十八日,他被遣送回都城之外。弘范于是请求亲自去江南招降各将领刘泽清等人,并留下左懋第等人不要遣送。于是又从沧州把左懋第追回,改住在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听说南京失守,(左懋第)恸哭。他的堂弟左懋泰先前担任吏部员外郎,投降了敌人,后来归附本朝被授官,(这时)来拜见左懋第。左懋第说:“这不是我的弟弟。"然后斥责他并让他离开。到闰六月十二日,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不肯投降而被杀。

(2024·山西大同·三模)在班级举办的“修身·修心”交流会上,启智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文。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乙】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曲肱而枕之(2)蹴尔而与之

11.一词多义是汉语中常见的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瓢饮饮水思源B.万钟于我何加焉变本加厉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妙手偶得D.是亦不可以已乎壮心不已

12.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_________,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翻译:____________!

13.“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甲、乙两文中“本心”的具体内涵。

【答案】10.gōngcù11.D1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13.示例:甲文中“本心"是指安贫乐道、坚守仁义之心,即使身处陋巷,吃喝简单,但内心有自己坚守的仁义,便能自得其乐;乙文中“本心”是指坚守羞恶之心,那些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便是丧失了他们固有的本心。

【解析】10.本题考查注音。

(1)曲肱而枕之(gōng):弯着胳膊当枕头。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2)蹴尔而与之(cù):用脚踩踏过给他。蹴:踩踏。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冷水/喝;

B.益处/更加;

C.同“德”,感恩、感激/得到;

D.停止/停止;

故选D。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不义:不正当的手段;富且贵:荣华富贵。

(2)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受之:接受它;于:对;何加:有什么益处。

1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

甲文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表达的观点是:即使生活条件艰苦,只要坚守仁义,内心便有所乐。由此可知,这里的“本心”指的是安贫乐道、坚守仁义之心。

乙文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通过分析丧失仁义而贪求富贵的人来阐释“本心”,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那些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便是丧失了他们固有的本心,而“贤者能勿丧耳”。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乙】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乞丐也不肯接受。(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2024·广东梅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

【乙】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①恶(wū)乎:怎样。②造次:急促、仓猝。③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舍生而取义者也___②其人舍然大喜

B.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②上使外将兵

D.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C.①乡为身死而不受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D.①不以其道得之②策之不以其道

16.与【甲】文中“鱼,我所欲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7.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19.【甲】【乙】两文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请另举两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

【答案】14.B15.C16.A17.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8.(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2)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19.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取义。参考示例:邓世昌誓死保家卫国,李大钊为信仰慷慨就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邓稼先为科研事业奉献终生。

【解析】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舍弃/同“释”,解除、消除;

B.意思都是“祸患、灾难";

C.假如、假使/派遣;

D.同“德”,感激/能、能够。

故选B。

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连词,表转折,意思是“却";

B.都是语气词,表疑问;

C.介词,为了/介词,替、给;

D都是介词,按照;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鱼,我所欲也”是判断句。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意思是: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为倒装句;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判断句,“为"表判断;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故选A。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本句译为: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独立完整表达句意;“造次必于是"与“颠沛必于是”为并列关系;

故断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非,不是;独,只;贤,贤能;是,这;勿,不;丧,丧失;耳,罢了。

(2)去,指背离;仁,仁德;恶,怎样;名,名声。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甲文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明确阐述了在生命和道义不能同时得到时,应该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的观点。

乙文中,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强调了君子追求富贵、摆脱贫贱都应遵循正道,不可违背仁德,这也体现了在利益与道德原则冲突时,应坚守道德原则,与“舍生取义"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第二空: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任举两个体现“舍生取义”的事例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刘胡兰为保守党的机密英勇就义,邱少云为不暴露目标在烈火中永生。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2024·江苏淮安·三模)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②,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蘗③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④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⑤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⑥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⑦之所为,有梏亡之矣⑧。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⑨。"惟心之谓与?

【注释】①牛山:位于齐国国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之南。②息:滋生,生长。③萌蘖(niè):新的枝条。蘖,旁出的芽。④濯濯:形容光秃秃的样子。⑤放:丧失。⑥平旦:清晨。⑦旦昼:明天,第二天。⑧有梏亡之矣:又因受束缚而消亡。有,同“又”。⑨乡:同“向"。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20.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画一处)

此岂山之性也哉

2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牛山之木尝美矣

②其所以放其良心者

③舍则亡___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2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3.甲、乙两文所论述的观点有何异同?

24.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开篇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20.此/岂山之性也哉21.曾经……的原因舍弃,丢弃同“避”,躲避22.①人们看见他像禽兽一样(的行为),认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品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吗?

②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23.相同:都认为人性本来是好的。甲文认为人性本善。乙文认为人皆有义(人皆有本心)。不同:甲文观点侧重于人本性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左右而丢失,所以我们要去养仁义善心(核心词语“养善”)。乙文观点侧重于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我们要舍生取义,固守本心。(核心词语“守义"或“舍生取义”)24.都运用比喻论证(巧妙类比)。甲文开头写牛山草木茂盛因砍伐放牧而变得光秃,类比,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人本性善良(有仁义),但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左右而丢失。既生动论述“人仁义善心丧失"的原因,又引出并论证了“人要存养仁义善心”的观点。乙文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生动形象地引出并证明要舍生取义的论点。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来看,“此"是主语,“岂山之性也哉”是谓语部分,谓语部分内部,“岂"是状语,修饰整个谓语,“山之性”是宾语,“也哉"是语气助词。因此,在划分朗读停顿时,我们应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划分,即“此/岂山之性也哉”。

2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①句意:牛山的树木曾经非常茂盛美丽;尝:曾经。

②句意:他们之所以会丧失良心;所以:……的原因。

③句意:如果舍弃它(指仁义之心),它就会消亡;舍:舍弃,丢弃。

④句意: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禽兽:像禽兽一样的行为;以为:认为;未尝:不曾;岂:难道。

(2)如使:假如,假使;甚:超过;得生:得到生命,或指生存。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相同点:甲文中提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明确指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而乙文中也提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这表明每个人都有义的本心,也即人性中包含着向善、向义的本质。根据两文的论述,可以看出两者都认为人性本来是好的。

不同点:根据甲文“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以及“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甲文强调了保持和养护人性中善的重要性,即“养善"。通过比喻“斧斤之于木”来形象地说明,如果不加养护,人性中的善就会像树木一样被砍伐而失去。由此可知,甲文侧重于人性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丢失善性。

根据乙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及“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乙文在强调,当生命与道义不能两全时,应毫不犹豫地选择道义,即“守义"或“舍生取义”。这体现了乙文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坚守道义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乙文则侧重于在面临选择时,应如何坚守自己的本心。

24.本题考查写作方法。本题要求分析甲、乙两文开篇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首先,需要分别理解两文开篇的内容及其运用的说理方式。其次,对比两者在引入话题、提出论点或论据等方面的相似之处。最后,结合具体文本内容,指出两者在说理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根据【甲】文中“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可知,孟子通过牛山草木茂盛却因砍伐放牧而变得光秃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性本善但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的道理。这种比喻论证的方式,不仅生动地阐述了“人仁义善心丧失”的原因,同时也为后文引出并论证“人要存养仁义善心"的观点做了铺垫。

根据【乙】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知,孟子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在面临生和义的抉择时,人们应当如何取舍。这种比喻论证的方式,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巧妙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论点,为后文的论证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知,甲、乙两文开篇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都是运用了比喻论证(巧妙类比)的方式,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引出并论证文章的主要观点。这种论证方式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得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还有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清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

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他们就没有仁义之心吗?但人们之所以会丧失良心,也就像那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如果每天都去砍伐它,树木怎么可能还保持茂盛呢?人日夜都在呼吸,清晨的气息,其中所含的善良与邪恶跟人的本性相近的,其实是非常少的;但是,人们白天所做的事情,却常常会使这些本性丧失。如果反复地伤害它,那么晚上得到的清明之气就不足以存留下来;晚上得到的清明之气不足以存留下来,那么离禽兽也就不远了。人们看到他们的行为像禽兽一样,就认为他们从来没有过善良的本性,这难道真是人的本性吗?

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乙文:

鱼和熊掌,都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宁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宁愿牺牲生命也要选择正义。虽然生命是我所渴望的,但有些东西的价值却超过了生命,所以我不会苟且偷生;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有些事情却比死亡更让我厌恶,所以有时候我会面临祸患而不去逃避。如果人们心中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命的手段,哪一样他们不会采用呢?如果人们心中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的行为,哪一样他们不会去做呢?然而,人们有时为了正义而选择放弃生命,有时为了正义而选择不逃避祸患。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有着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这并不是只有贤人才有这样的思想,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这种思想而不丧失罢了。

(2024·山东聊城·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②辑屦(jù):身体沉重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双眼无神)

25.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万钟”指优厚的俸禄;“黔敖左奉食"的“奉”同“捧”,端着。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得”,名词用作动词,在句中是感恩、感激的意思。

C.“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患"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患”,意思相同。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是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之一。

26.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于也B.于之C.以之D.以也

27.【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28.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识资料卡,把【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文言知识资料卡】

从:①跟随,跟从;②顺从,听从;③参加,参与。

谢:①感谢,道谢;②认错,道歉;③告别,告辞。

2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对“本心”的理解以及如何守住“本心"。

【答案】25.C26.B27.予/唯/不食/嗟来之食28.(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29.①孟子所说的“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

②孟子认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是因为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了。

③因此,从这个意义说,人只有拥有“义”,就能做到不被“万钟”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有“义”,这样也就能够守住人的“本心"了。

【解析】2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C.“故患有所不辟也”句意: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患"是名词,灾祸。“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意: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患"是动词,担心。两者意思不同。

故选C。

2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辨析。

第一空,结合语境,括号后面接宾语“路”,表示黔敖准备食物的动作发生的地点,故应该填入“于”,介词,在的意思。

第二空,结合语境,括号前面动词“视”是看的意思,其后应接看的对象,表示饥饿者扬起眼睛看着的对象是黔敖,故应填入“之”,代词,代指黔敖。

故选B。

2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予”作主语,“唯"作状语,“不食”作谓语,“嗟来之食"作宾语。故断句为: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2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从,跟随;谢,认错,道歉;终,最终。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甲文第一段“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可知,人对于生存和死亡的欲望和厌恶是基于内在的道德判断,这种判断就是人的“本心”。“本心"指人的内在道德观念和良知。其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

根据甲文第一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本心"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不学而有,不教而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保持住它,只有贤者能够不丧失它。这里的“贤者”指的是那些能够坚守道德原则,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摇的人。

根据甲文第二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知,如果一个人放弃了“本心”,即放弃了内在的道德原则,那么即使他获得了再多的物质财富,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失去了“本心”,人就无法分辨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文中通过“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句话来总结全文的主旨,强调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本心”,就会迷失方向,无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孟子指出只有拥有“义”,才能做到不被“万钟”所诱惑,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有“义”,这样就能守住人的“本心"。因此,守住“本心”需要坚持道义原则,不受物质利益的诱惑,保持内心的纯洁和正直。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2024·广西南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汉平原君①朱建,史称其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②。辟阳侯欲知③建,建不肯见,其气节可谓卓卓④者矣。及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裞⑤,受之不辞。建既受金,故遇辟阳侯之难,不得不求为之脱。闻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如哉?

(节选自《朱建论》,有删改)

【注】①平原君:西汉人,汉高祖刘邦时赐朱建为平原君。②取容:取悦,讨人欢心。③知:结交。④卓卓:崇高。⑤裞(shuì):旧时赠给死者的衣被。

3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士君子取与之间

B.故不为苟得也___行不苟合

C.得之则生___故遇辟阳侯之难

D.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不得不求为之脱

3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心”,但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更容易丧失。

B.甲文孟子通过举例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C.乙文朱建母亲去世,朱建在办理丧事的时候向阳侯索取财物准备治丧用具。

D.乙文朱建的悲剧在于他“始名廉直,不终其节”,以不法行为断送半世英明。

3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受。

(2)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

33.甲文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一例分析。

34.乙文朱建最终落得身死失节结局的原因是“①"。由此启示我们:当人生面临抉择时,我们要始终坚守孟子的观点“②”。(均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把孟子的这个观点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再列举两个事例来印证孟子的这种观点。

【答案】30.B31.C32.(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意接受。

(2)(朱建)因为接受了区区百金的缘故,丧失了自己的名节。33.示例一: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引出论点“舍生取义"。

示例二: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一箪食,一豆羹”(或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和“万钟"(或“不辩礼仪”而接受厚禄)的事例,具体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示例三: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勿失其本心(或不要丧失人的羞恶之心)的观点。

示例四: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正面论述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从反面论述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有祸患也不躲避。从正反对比论证论述了“舍生取义”的原因。3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舍生而取义者也

示例:南宋著名英雄文天祥宁死不投降;抗日将领吉鸿昌为了抗日大义不惜断头。(又如: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慷慨就义"、苏武漠北气节等事例)

【分析】30.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A.与:通“欤”,句末语气词,吗/动词,给予;

B.苟:苟且;

C.之:代词,代指“一箪食,一豆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为:动词,做/动词,替;

故选B项。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辨析。

C项有误。根据“及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裞,受之不辞”可知,朱建的母亲去世时,朱建为母亲居丧守孝,穷得甚至不能置办办丧葬用的衣衾棺椁。辟阳侯趁机赠送价值百金供死者丧葬用的衣被,朱建没有推辞就接受了,可见并非是朱建在办理丧事的时候向阳侯索取财物准备治丧用具,而是辟阳侯趁机赠送的;

故选C。

3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注意:(1)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与:给;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2)以:因为。故:缘故。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文章首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鱼”和“熊掌"设喻,把“鱼”比作“生”,把“义”比作“熊掌”,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类比“舍生而取义者"来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采用了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意为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正面论述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从反面论述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有祸患也不躲避。从正反对比论证论述了“舍生取义”的原因;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意为一碗食物,一碗羹,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喝),(饥饿的)过路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一箪食,一豆羹”(或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和“万钟"(或“不辩礼仪”而接受厚禄)的事例,具体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意为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勿失其本心(或不要丧失人的羞恶之心)的观点。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可知,朱建受了不该接受的百余两金子的缘故,丧失了名节,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他没有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他人的金钱,这对应了【甲】文中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因此,①处填写“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甲】文中孟子主张的观点是舍生取义,②处用原文的话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三问应该举符合孟子“舍生取义"观念的事例。这个“义”可以是古往今来的民族大义、人生气节,例如,东汉末年。名医吉平,为杀曹操,共谋下毒,败露后即便身死,也绝不妥协;黄海大战,邓世昌为保家卫国,决意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殉国。

【点睛】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但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羹,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喝),(饥饿的)过路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西汉朱建,史称正直刚强,品行高尚,不随便与人交结,坚持原则,不讨好别人。辟阳侯想和朱建交往,但朱建不肯见他,朱建的气节可以说是很崇高的。朱建的母亲去世时,朱建为母亲居丧(守孝),穷得甚至不能置办办丧葬用的衣衾棺椁。辟阳侯趁机赠送价值百金供死者丧葬用的衣被,朱建没有推辞就接受了。朱建既然接受了辟阳侯的金钱贿赂,所以在辟阳侯获罪,惠帝要处死他时,朱建不得不为辟阳侯求情开脱罪名。听说文帝要追查此案,朱建听到消息不得不自杀了。唉!朱建受了不该接受的百余两金子的缘故,丧失了名节。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怎样对待拿取与付出这个问题呢?

(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的两篇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贵义》,有删改)

3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妾之奉___奉:侍奉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

C.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履:鞋

D.过故人___过:经过

3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与乙文“今有人于此”中的“于"意义与用法不同。

B.甲文“人皆有之”与乙文“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中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

C.甲文的“万钟"是指优厚的俸禄,“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

D.甲文中“一箪食"与成语“箪食壶浆”中的“箪"均是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37.下列对两篇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行道之人不受嗟来之食是从反面进行论证,乙文墨子独自行义则从正面来论证。

B.甲文多使用对偶句和排比句,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C.从乙文墨子与故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墨子机敏善辩的品质。

D.甲乙两个文段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来阐明观点。

38.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B.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C.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2)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40.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义”的传统。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谈谈孟子和墨子对“义"的阐释。

【答案】35.D36.B37.A38.C39.(1)人们为争一句话而相拼杀,这是由于道义比身体(生命)贵重啊。

(2)如今天下没有谁行义,那么你应该劝勉我去行义,为什么还要阻止我呢?40.孟子认为义比生命更重要:为了正义,绝不苟且偷生;即使能避免灾祸或者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仍不做不义之事。墨子认为万事没有比义更可贵的:世间所有的事情,义更重要,即使天下人都不行义,自己也要坚守。

【解析】3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

D.句意:探望了老朋友。过:探望;

故选D。

36.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辨析。

B.“人皆有之”意为:人人都有(这种心理),之:代词,代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种心态。“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意为:因为帽、鞋不如手、脚珍贵。之,助词不译。两个“之"意义与用法不同;

故选B。

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文行道之人不受嗟来之食是从正面进行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

故选A。

3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给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干这件事吗?“予子冠履"与“而断子之手足”为转折关系;“子为之乎"句意完整;

故断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故选C。

3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言:话;贵:贵重;义:道义;于:比。

(2)莫:没有;为义:行义;则:那么;子:你;何故:为什么;止:阻止。

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等内容可知,孟子认为:为了正义,绝不苟且偷生;即使能避免灾祸或者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仍不做不义之事,认为义比生命还要重要。结合【乙】“万事莫贵于义"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等内容可知,墨子认为万事没有比义更可贵的:世间所有的事情,义更重要,即使天下人都不行义,自己也要坚守道义。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但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羹,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喝),(饥饿的)过路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帽、鞋不如手、脚珍贵。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杀死你,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自身珍贵。因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身珍贵。所以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

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推行义,你何必独自受苦去推行义,不如就此停止。”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

(2024·内蒙古赤峰·二模)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文)天祥至潮阳①,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