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兴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在低倍镜下视野明亮,物像清晰,但换成高倍镜后,物像不见了。导致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A.没有移动装片,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B.没有调节反光镜C.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D.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答案】A【分析】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物像变大,视野变小、变暗,细胞的数目变少,需要移动装片,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详解】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时,当把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物像变大,视野变小、变暗,细胞的数目变少。要观察的细胞可能不在视野的中央,这时要想找到细胞,并观察到清晰的细胞结构,需要移动装片,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而原来在视野边缘的物像可能在视野外。因此“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在低倍镜下视野明亮,物像清晰,但换成高倍镜后,物像不见了”,最可能的原因是没有移动装片,物像不在视野中央,A正确,BCD错误。故选A。2.如果用含有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则是()A.CO2→叶绿素→ADP B.CO2→叶绿体→ATPC.CO2→乙醇→糖类 D.CO2→三碳化合物→糖类【答案】D【分析】光合作用的具体的过程: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详解】A、叶绿素参与光反应,CO2参与暗反应,A错误;B、CO2参与暗反应,暗反应消耗ATP,B错误;C、光合作用过程不产生乙醇,C错误;D、据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可知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转移到三碳化合物中,然后暗反应进行的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所以碳原子又转移到到有机物中,即CO2→三碳化合物→糖类,D正确。故选D。3.下列有关生物体中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A.Fe、Cu、B、S等都是组成人体细胞的微量元素B.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组成元素和含量完全相同,但种类往往有一定差异C.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因此C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氧元素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因为细胞含水量大【答案】D【分析】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因此C是最基本的化学元素。【详解】A、S是大量元素,A错误;B、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组成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往往有一定差异,B错误;C、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因此C是最基本元素,但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C错误;D、由于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故氧元素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D正确。故选D。4.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哪一项属于其研究过程中的“演绎”()A.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B.测交预期结果:高茎,矮茎接近于1:1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答案】B【分析】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的假说内容“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个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详解】A、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B、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再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B正确;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内容,C错误;D、测交结果为:30株高茎,34株矮茎,属于实验结果,不是演绎过程,D错误。故选B。5.下图所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是1、3,则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A.2、4 B.1、3C.1、3或2、4 D.1、4或2、3【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详解】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一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是1、3,则有两种情况:(1)若该极体是由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则与其同时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也为1、3;(2)若该极体是由第一极体分裂形成,则第一极体的染色体组成为1、3,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4,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也为2、4。C符合题意。故选C。6.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a,G的数量为b,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a B.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a+bC.T的数量为a-b D.一条链中C+G的数量为b【答案】C【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C和G配对)。【详解】A、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1分子脱氧核苷酸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的,因此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a,A正确;BC、依题意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在该双链DNA分子中,A+T+G+C=a,G=C=b,A=T=(a-b-b)÷2=(a/2)-b,又因为在双链DNA分子中,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2×[(a/2)-b]+3b=a+b,B正确、C错误;D、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碱基C、G的数量分别与另一条链上G、C的数量相等,所以一条链中的C+G数量为b,D正确。故选C7.图是果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染色体1、5、7、8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B.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C.果蝇产生的每个精子中有1个染色体组D.基因A可与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能发生自由组合【答案】A【分析】图示是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7是X染色体,8是Y染色体,其余是常染色体。在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两两成对的,也就是说含有两套非同源染色体,其中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详解】A、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7和8是一对性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A错误;B、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B正确;C、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由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只有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与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能发生自由组合,D正确。故选A。8.如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③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若②为肝脏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C.①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D.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④【答案】B【分析】图示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的①为淋巴液,②为组织细胞,其内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详解】A、细胞质基质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③是组织液,A错误;B、若②为肝脏细胞,因血液由a向b流动的过程中,氧气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肝脏细胞参与有氧呼吸,所以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B正确;C、①为淋巴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液,淋巴液中的蛋白质通过淋巴液回流进入血浆,C错误;D、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毛细血管管壁细胞与组织液和血浆直接接触,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D错误。故选B。9.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有氧呼吸速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即被血液中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或造血功能增强使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答案】B【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中和。【详解】A、AB段上升是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B、BC段下降的原因可能为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或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无氧呼吸减弱,产生的乳酸减少,B正确;C、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D、在BC段,乳酸与NaHCO3反应,使血液中乳酸浓度降低,D错误。故选B。10.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A.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血压增高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慢C.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支气管收缩,瞳孔扩张D.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答案】D【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相反的。【详解】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D正确。故选D。11.炎症发生时,炎症因子ILs能够增加Ca2+内流促进痛觉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但过量的炎症因子会造成免疫过强,自身器官受到损伤,在治疗方法上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来对抗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物质,其靶细胞广泛分布于肝、肺、脑、淋巴组织等处,糖皮质激素与胞内受体结合后,“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有效抑制炎症因子ILs的合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产生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痛觉B.炎症因子ILs能促进氨基酸的利用C.若使用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的开放,则能增加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D.推测糖皮质激素产生抗炎作用的途径是激素—受体复合物能抑制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转录【答案】C【分析】根据题图分析:炎症因子ILs能促进通道蛋白合成(翻译)和促进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通透性增强后,Ca2+内流增加,可提高(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详解】A、炎症因子ILs能够增加Ca2+内流促进痛觉的形成,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A正确;B、炎症因子ILs能促进通道蛋白合成,该过程需要利用氨基酸,B正确;C、由题意可知,Ca2+内流促进痛觉的形成,若使用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的开放,则能减缓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C错误;D、糖皮质激素与胞内受体结合后,“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有效抑制炎症因子ILs的合成,推测糖皮质激素产生抗炎作用的途径是激素—受体复合物能抑制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转录,D正确。故选C。12.神经科医生常对患者做如下检查:手持钝物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趾侧。成年人的正常表现是足趾向跖面屈曲,称巴宾斯基征阴性。如出现拇趾背屈,其余足趾呈扇形展开,称巴宾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婴儿以及成年人在深睡状态下,也都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下列有关推理分析错误的是()A.巴宾斯基征阴性有完整的反射弧,但巴宾斯基征阳性没有B.巴宾斯基征的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常人巴宾斯基征阴性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D.推测巴宾斯基征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有损伤【答案】A【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详解】A、不论是阴性还是阳性,都由完整的反射弧构成,A错误;BC、巴宾斯基征的初级控制中枢在脊髓,但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BC正确;D、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区域受损,大脑皮层失去了对脊髓的控制导致的,D正确。故选A。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D【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A正确;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B正确;C、学习和记忆都要将刺激产生的信号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因而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D、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故选D。14.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注入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研磨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①与②对照说明HCl刺激小肠才能使胰腺分泌胰液B.①与③对照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受小肠内顽固神经的影响C.此实验设计主要体现了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D.四个实验对照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的调节【答案】B【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沃泰默: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②直接将稀盐酸注入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③切除通向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则仍能促进胰液分泌。解释: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斯他林、贝利斯:剪下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黏膜和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再将提取液注入狗静脉,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解释:黏膜分泌了化学物质为“促胰液素”。【详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A正确;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是否存在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B错误;C、①与②是对照,①与③是对照,②与④是对照,此实验设计主要体现了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C正确;D、①②③④对比说明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产生某种物质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分泌,D正确。故选B。15.褪黑素是由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褪黑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B.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C.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D.褪黑素作用的细胞只有下丘脑细胞【答案】D【分析】分析图解,视网膜为感受器,视网膜感受暗信号后,作用于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为松果体;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属于反馈调节。【详解】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所示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B、由图可知,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B正确;C、由图可知,褪黑素含量增多时,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即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D、由题可知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细胞,抑制下丘脑的功能,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这是负反馈调节的过程,但是褪黑素作用的细胞不仅只有下丘脑细胞,它还能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D错误。故选D。16.科研发现,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图为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关系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若图示免疫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为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若把图中免疫细胞换成甲状腺细胞,则图中表示的激素可能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C.图示的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免疫细胞属于效应器,在突触前膜上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D.图中的神经递质和激素都属于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失去活性【答案】C【分析】由图可知,图示过程有神经细胞、免疫细胞和激素参与,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抗体和溶菌酶。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详解】A、若图示免疫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为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A正确;B、甲状腺细胞上含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能与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结合,促进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B正确;C、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所以图示的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免疫细胞属于效应器,在突触前膜上完成电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C错误;D、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后就会失去活性,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17.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图所示为细胞1、2、3和其生活的液体环境Z、X、Y之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_________(填图中字母),食物中的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后,从小肠内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进而进入内环境,经过运输最终可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请用箭头、图中字母和相应细胞来表示葡萄糖从进入内环境到合成糖原的运输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未知的蛋白质的唾液注入图中_________(填图中字母),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织胺的物质,该物质能使毛细血管_________(填“收缩”或“扩张”),并增加毛细血管管壁的通透性,最终使图中_________(填图中字母)增加,这样,在被叮咬的地方就出现了又红又痒的“包”。(3)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在__________调节网络的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答案】(1)①.X和Z②.Y→Z→细胞1(2)①.Y②.扩张③.Z(3)神经—体液—免疫【分析】图中X是淋巴(液),Y是血浆,Z是组织液,细胞1是组织细胞,2是淋巴细胞,3是血细胞。【小问1详解】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X淋巴(液)和Z组织液。食物中的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后,从小肠内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进而进入内环境,经过运输最终可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此过程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向为Y(血浆)→Z(组织液)→细胞1(肝脏细胞)。小问2详解】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未知的蛋白质的唾液注入图中Y血浆,组织胺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并增加毛细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血浆中的物质进入组织液,最终使图中Z组织液增加。【小问3详解】正常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在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18.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兴奋在c点的传导方向与___________(填“膜外”或“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___________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若刺激c点,图中___________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若刺激喷水管皮肤,c点处的兴奋传导是___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___________内流减少,导致___________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答案】(1)①.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②.负电位→正电位③.膜外④.钠离子顺浓度内流(2)①.d②.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③.ad④.单向(3)①.Ca2+②.神经递质③.降低(4)增加【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传入神经元又叫感觉神经元,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由图1可知,此反射弧包含了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种神经元,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则图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由图2可知,习惯化后Ca2+进入神经细胞减少,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小问1详解】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因此图1中效应器为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Na+内流,膜内电位由负电位→正电位。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顺浓度内流。【小问2详解】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b点只有d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c点,图1中abd都会检测到电位变化;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导,故刺激喷水管皮肤,c点处的兴奋传导是单向的。【小问3详解】从图2看,习惯化产生原因是Ca2+内流减少,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小问4详解】根据第(3)问可知,习惯化产生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因此如果要去除习惯化,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是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神经递质)增加。19.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等。研究表明自噬异常是导致A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图表示神经细胞部分结构及其细胞内自噬囊泡的产生和运输模式图。(1)神经元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细胞自噬可清除细胞内不需要的大分子物质,脑细胞轴突末端形成的自噬囊泡沿微管运输至胞体并与________融合而被降解。AD患者脑神经元的轴突内积累了大量含淀粉样蛋白(Aβ)的自噬囊泡,科研人员推测AD患者脑中自噬囊泡的运输发生了障碍。(3)Tau蛋白是一种微管结合蛋白,脱磷酸化的Tau蛋白可促进微管的装配,调节驱动蛋白沿微管的移动速度。AD患者脑中磷酸化的Tau蛋白增加了4~8倍。这一事实____(“是”或“否”)支持上述推测?理由是脱磷酸化Tau蛋白促进微管的装配,调节驱动蛋白沿微管的移动速度;磷酸化Tau蛋白无此功能,所以______(“促进”或“阻碍”)了自噬囊泡沿微管的运输。(4)研究发现H2S也可促进细胞自噬,ATG5蛋白与细胞自噬有关。脑中H2S主要在胱硫醚β合成酶(CBS)的催化下产生。为进一步探究H2S的作用,科研人员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将CBS基因转移到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见1和图2。①请依据上述结果,完善实验方案并预测小鼠行为的变化(从a~g选项中选择)实验小鼠侧脑室注射载体小鼠迷宫实验正确率(实验鼠/正常鼠)前测后测对照组①③60%⑤实验组②④60%⑥①②③④⑤⑥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a.正常小鼠b.患AD小鼠c.携带CBS基因的载体d.空载体e.小于60%f.约等于60%g.大于60%②由此得到H2S的作用机理:H2S______(“促进”或“抑制”)ATG5的巯基化→促进Aβ被溶酶体中的酶分解→缓解AD症状。③大量实验数据发现,当ATG5基因中编码ATG5蛋白的第19位半胱氨酸的位置发生基因突变时,上述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无明显差异,由此可推测H2S对于ATG5蛋白巯基化作用位点为此蛋白的____________,这可能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之一。【答案】(1)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2)溶酶体(3)①.是②.阻碍(4)①.bbdcfg②.促进③.第19位半胱氨酸【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题意分析,AD病人的自噬囊泡的运输发生障碍,导致神经细胞内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后,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等。【小问1详解】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功能表现是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小问2详解】细胞自噬可清除细胞内不需要的大分子物质,并将其分解,分解后的产物有的可在细胞中被重新利用,有的排出细胞外。脑细胞轴突末端形成的自噬囊泡沿微管运输至胞体并与溶酶体融合,在溶酶体中多种水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而AD患者脑神经元的轴突内积累了大量含淀粉样蛋白(Aβ)的自噬囊泡,据此可推测AD患者脑中自噬囊泡的运输发生了障碍,导致没有与溶酶体发生正常的结合而被分解。【小问3详解】Tau蛋白是一种微管结合蛋白,脱磷酸化的Tau蛋白可促进微管的装配,调节驱动蛋白沿微管的移动速度。AD患者脑中磷酸化的Tau蛋白增加了4~8倍,而脱磷酸化Tau蛋白促进微管的装配,调节驱动蛋白沿微管的移动速度,磷酸化Tau蛋白无此功能,所以阻碍了自噬囊泡沿微管的运输,导致了自噬囊泡的积累,显然这一事实支持上述推测。【小问4详解】研究发现H2S能促进细胞自噬,ATG5蛋白与细胞自噬有关。脑中H2S主要在胱硫醚β合成酶(CBS)的催化下产生。为进一步探究H2S的作用,科研人员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将CBS基因转移到小鼠体内,使得转基因小鼠细胞中H2S含量应该增加。图1显示,转基因小鼠体内CBS表达量增加,而Aβ表达量减少,说明Aβ表达量受胱硫醚β合成酶表达量的影响;图2显示实验组中H2S含量上升,ATG5含量也上升,说明H2S和ATG5能促进细胞自噬作用的发生。①①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H2S可促进细胞自噬的作用。以患AD小鼠为实验对象,对照组是将空载体注射到小鼠侧脑室中,实验组是将携带CBS基因的载体注射到小鼠侧脑室中,注射后检测小鼠小鼠迷宫实验正确率。注射前,两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没有差异,小鼠迷宫实验正确率均等于60%(据此也可说明实验鼠都是AD小鼠)。注射后CBS组(实验组)小鼠大脑皮层表达产生的CBS增加,H2S的合成量增大,巯基化ATG5/ATG5增大,促进细胞自噬,进而促进Aβ的水解,AD症状得以缓解,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比对照组提高,因此对照组小鼠迷宫实验正确率仍等于60%,实验组小鼠迷宫实验正确率应大于60%,因此表中的①②③④⑤⑥分别为bbdcfg。②根据实验数据可推测,H2S的作用机理为H2S通过促进ATG5的巯基化→促进Aβ被溶酶体中的酶分解→减少了Aβ沉积、缓解AD症状。③大量实验数据发现,当ATG5基因中编码ATG5蛋白的第19位半胱氨酸的位置发生基因突变时,上述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无明显差异,该事实说明H2S对于ATG5蛋白巯基化的作用位点是此蛋白的第19位半胱氨酸,同时也能推测AD患者的成因可能是该蛋白质位点相关的基因序列发生突变导致的。20.Ⅰ、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图中a、b、c、d代表四种激素;乙图表示垂体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调节过程是: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_____会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_____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调节相关生命活动。(2)人进入寒冷环境时,甲图中激素_____(填字母)的分泌会增加,其中_____(填名称)作用于机体细胞促进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激素b、c的产生会促进激素a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激素b、c的合成和分泌,以上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调节。(3)乙图中垂体产生的激素TSH释放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但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原因是_____。Ⅱ、为验证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实验材料和用具:若干只同种同龄生理状态相近性别相同的健康成年鼠、适宜浓度的放射性碘溶液、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生理盐水、注射器若干等。(4)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①将若干只同种生理状态相近的实验鼠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甲组设置为对照组,乙组和丙组设置为实验组。②给各组鼠注射_____,并测定_____。③分别给甲、乙、丙3组实验鼠注射等量的_____、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④将甲、乙、丙3组实验鼠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5天后分别测定三组实验鼠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5)实验结果与分析:①经放射性检测,与甲组相比,乙组实验鼠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下降较慢,原因是_____。②与甲组相比,丙组实验鼠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下降较快,原因_____。【答案】(1)①.冷觉感受器②.下丘脑(2)①.a、b、c、d②.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③.负反馈(或反馈)(3)只有甲状腺细胞上存在TSH(或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4)①.等量的放射性碘溶液②.各组鼠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③.生理盐水(5)①.乙组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导致甲状腺利用放射性碘合成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少②.丙组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利用放射性碘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析】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题图分析,图甲中b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a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d为肾上腺素。【小问1详解】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调节过程是: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调节相关生命活动,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使皮肤散热量减少。【小问2详解】甲图中,b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a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d为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人进入寒冷环境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下丘脑也能通过传出神经作用到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从而维持体温恒定,因此甲图中激素a、b、c、d的分泌会增加,其中a甲状腺激素、d肾上腺素作用于机体细胞促进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激素b、c的分泌会促进激素a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激素b、c的合成和分泌,最终维持b、c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这种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或反馈)调节。【小问3详解】因为只有甲状腺细胞上存在TSH的受体,所以乙图中垂体产生的激素TSH释放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但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小问4详解】②因为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因此需要给各组鼠注射等量的放射性碘溶液,并测定各组鼠的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③甲组是对照组,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应给甲组实验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乙组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丙组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小问5详解】①由于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状腺细胞利用放射性碘合成并分泌的甲状腺素少,乙组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故经放射性检测,与甲组相比,乙组实验鼠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下降较慢;②由于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利用放射性碘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中放射性碘的含量下降较快。丙组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因此与甲组相比,丙组实验鼠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下降较快。21.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_____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_____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_____(增加/不变/减少),使血糖浓度下降。据图初步判断_____是健康人。(2)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填序号)。①一次性摄糖过多②低血糖患者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3)结合图1、图2分析,甲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_____(填序号)。①胰岛素产生后和自身抗体结合②自身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④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被抗体结合,无法感知血糖升高的信息(4)欲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提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材料与用具:小鼠6只,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a。根据实验思路,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如下,请问步骤①②③分别指:血糖浓度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123123步骤①步骤②后测定步骤③后测定步骤①是:_____,步骤②:A组_____,B组_____,步骤③:A组_____,B组_____。b。预测部分实验结果如图,请问空白柱状图是_____(A/B)组。【答案】(1)①.肝糖原和肌糖原(糖原)②.肝糖原③.减少④.丙(2)①④(3)②④(4)①.测定每只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②.注射适量胰岛素③.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④.注射适量葡萄糖溶液⑤.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⑥.A【分析】分析图1: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2h,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分析图2: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小问1详解】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受抑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浓度下降。根据图示信息,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丙的胰岛素分泌随血糖浓度变化而变化,说明丙是健康人。【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复查。①一次性摄糖过多,使得血糖浓度超过了肾糖阈,进而表现尿糖,①正确;②低血糖患者不会表现糖尿,②错误;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减弱,引起尿量增多,但不会表现糖尿,③错误;④原尿中的一些水分和无机盐、所有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养分均会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重新回到血液中,当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时,可能会导致原尿中的葡萄糖无法完全被吸收而导致尿糖,④正确。故选①④。【小问3详解】①若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含量应正常或偏高,而图中甲胰岛素较少,①错误;②若自身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与题意相符,②正确;③若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含量正常或偏高,③错误;④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若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被抗体结合,无法感知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量会一直较低,不发生变化,④正确。故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②④。【小问4详解】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降血糖,应比较注射胰岛素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故应测定初始血糖浓度后,实验组注射适量胰岛素后注射适量的葡萄糖溶液观察血糖浓度变化,对照组先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再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溶液,二者的自变量只有是否注射了胰岛素,实验组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空白柱状图血糖浓度降低,说明是实验组,即A组。广东省兴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在低倍镜下视野明亮,物像清晰,但换成高倍镜后,物像不见了。导致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A.没有移动装片,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B.没有调节反光镜C.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D.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答案】A【分析】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物像变大,视野变小、变暗,细胞的数目变少,需要移动装片,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详解】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时,当把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物像变大,视野变小、变暗,细胞的数目变少。要观察的细胞可能不在视野的中央,这时要想找到细胞,并观察到清晰的细胞结构,需要移动装片,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而原来在视野边缘的物像可能在视野外。因此“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在低倍镜下视野明亮,物像清晰,但换成高倍镜后,物像不见了”,最可能的原因是没有移动装片,物像不在视野中央,A正确,BCD错误。故选A。2.如果用含有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则是()A.CO2→叶绿素→ADP B.CO2→叶绿体→ATPC.CO2→乙醇→糖类 D.CO2→三碳化合物→糖类【答案】D【分析】光合作用的具体的过程: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详解】A、叶绿素参与光反应,CO2参与暗反应,A错误;B、CO2参与暗反应,暗反应消耗ATP,B错误;C、光合作用过程不产生乙醇,C错误;D、据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可知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转移到三碳化合物中,然后暗反应进行的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所以碳原子又转移到到有机物中,即CO2→三碳化合物→糖类,D正确。故选D。3.下列有关生物体中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A.Fe、Cu、B、S等都是组成人体细胞的微量元素B.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组成元素和含量完全相同,但种类往往有一定差异C.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因此C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氧元素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因为细胞含水量大【答案】D【分析】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因此C是最基本的化学元素。【详解】A、S是大量元素,A错误;B、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组成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往往有一定差异,B错误;C、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因此C是最基本元素,但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C错误;D、由于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故氧元素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D正确。故选D。4.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哪一项属于其研究过程中的“演绎”()A.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B.测交预期结果:高茎,矮茎接近于1:1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答案】B【分析】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的假说内容“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个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详解】A、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B、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再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B正确;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内容,C错误;D、测交结果为:30株高茎,34株矮茎,属于实验结果,不是演绎过程,D错误。故选B。5.下图所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是1、3,则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A.2、4 B.1、3C.1、3或2、4 D.1、4或2、3【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详解】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一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是1、3,则有两种情况:(1)若该极体是由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则与其同时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也为1、3;(2)若该极体是由第一极体分裂形成,则第一极体的染色体组成为1、3,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4,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也为2、4。C符合题意。故选C。6.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a,G的数量为b,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a B.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a+bC.T的数量为a-b D.一条链中C+G的数量为b【答案】C【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C和G配对)。【详解】A、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1分子脱氧核苷酸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的,因此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a,A正确;BC、依题意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在该双链DNA分子中,A+T+G+C=a,G=C=b,A=T=(a-b-b)÷2=(a/2)-b,又因为在双链DNA分子中,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2×[(a/2)-b]+3b=a+b,B正确、C错误;D、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碱基C、G的数量分别与另一条链上G、C的数量相等,所以一条链中的C+G数量为b,D正确。故选C7.图是果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染色体1、5、7、8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B.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C.果蝇产生的每个精子中有1个染色体组D.基因A可与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能发生自由组合【答案】A【分析】图示是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7是X染色体,8是Y染色体,其余是常染色体。在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两两成对的,也就是说含有两套非同源染色体,其中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详解】A、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7和8是一对性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A错误;B、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B正确;C、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由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只有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与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能发生自由组合,D正确。故选A。8.如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③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若②为肝脏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C.①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D.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④【答案】B【分析】图示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的①为淋巴液,②为组织细胞,其内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详解】A、细胞质基质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③是组织液,A错误;B、若②为肝脏细胞,因血液由a向b流动的过程中,氧气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肝脏细胞参与有氧呼吸,所以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B正确;C、①为淋巴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液,淋巴液中的蛋白质通过淋巴液回流进入血浆,C错误;D、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毛细血管管壁细胞与组织液和血浆直接接触,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D错误。故选B。9.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有氧呼吸速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即被血液中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或造血功能增强使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答案】B【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中和。【详解】A、AB段上升是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B、BC段下降的原因可能为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或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无氧呼吸减弱,产生的乳酸减少,B正确;C、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D、在BC段,乳酸与NaHCO3反应,使血液中乳酸浓度降低,D错误。故选B。10.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A.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血压增高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慢C.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支气管收缩,瞳孔扩张D.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答案】D【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相反的。【详解】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D正确。故选D。11.炎症发生时,炎症因子ILs能够增加Ca2+内流促进痛觉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但过量的炎症因子会造成免疫过强,自身器官受到损伤,在治疗方法上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来对抗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物质,其靶细胞广泛分布于肝、肺、脑、淋巴组织等处,糖皮质激素与胞内受体结合后,“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有效抑制炎症因子ILs的合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产生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痛觉B.炎症因子ILs能促进氨基酸的利用C.若使用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的开放,则能增加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D.推测糖皮质激素产生抗炎作用的途径是激素—受体复合物能抑制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转录【答案】C【分析】根据题图分析:炎症因子ILs能促进通道蛋白合成(翻译)和促进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通透性增强后,Ca2+内流增加,可提高(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详解】A、炎症因子ILs能够增加Ca2+内流促进痛觉的形成,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A正确;B、炎症因子ILs能促进通道蛋白合成,该过程需要利用氨基酸,B正确;C、由题意可知,Ca2+内流促进痛觉的形成,若使用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的开放,则能减缓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C错误;D、糖皮质激素与胞内受体结合后,“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有效抑制炎症因子ILs的合成,推测糖皮质激素产生抗炎作用的途径是激素—受体复合物能抑制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转录,D正确。故选C。12.神经科医生常对患者做如下检查:手持钝物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趾侧。成年人的正常表现是足趾向跖面屈曲,称巴宾斯基征阴性。如出现拇趾背屈,其余足趾呈扇形展开,称巴宾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婴儿以及成年人在深睡状态下,也都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下列有关推理分析错误的是()A.巴宾斯基征阴性有完整的反射弧,但巴宾斯基征阳性没有B.巴宾斯基征的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常人巴宾斯基征阴性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D.推测巴宾斯基征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有损伤【答案】A【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详解】A、不论是阴性还是阳性,都由完整的反射弧构成,A错误;BC、巴宾斯基征的初级控制中枢在脊髓,但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BC正确;D、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区域受损,大脑皮层失去了对脊髓的控制导致的,D正确。故选A。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D【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A正确;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B正确;C、学习和记忆都要将刺激产生的信号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因而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D、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故选D。14.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注入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研磨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①与②对照说明HCl刺激小肠才能使胰腺分泌胰液B.①与③对照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受小肠内顽固神经的影响C.此实验设计主要体现了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D.四个实验对照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的调节【答案】B【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沃泰默: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②直接将稀盐酸注入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③切除通向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则仍能促进胰液分泌。解释: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斯他林、贝利斯:剪下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黏膜和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再将提取液注入狗静脉,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解释:黏膜分泌了化学物质为“促胰液素”。【详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A正确;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是否存在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B错误;C、①与②是对照,①与③是对照,②与④是对照,此实验设计主要体现了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C正确;D、①②③④对比说明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产生某种物质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分泌,D正确。故选B。15.褪黑素是由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褪黑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B.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C.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D.褪黑素作用的细胞只有下丘脑细胞【答案】D【分析】分析图解,视网膜为感受器,视网膜感受暗信号后,作用于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为松果体;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属于反馈调节。【详解】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所示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B、由图可知,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B正确;C、由图可知,褪黑素含量增多时,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即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D、由题可知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细胞,抑制下丘脑的功能,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这是负反馈调节的过程,但是褪黑素作用的细胞不仅只有下丘脑细胞,它还能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D错误。故选D。16.科研发现,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图为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关系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若图示免疫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为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若把图中免疫细胞换成甲状腺细胞,则图中表示的激素可能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C.图示的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免疫细胞属于效应器,在突触前膜上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D.图中的神经递质和激素都属于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失去活性【答案】C【分析】由图可知,图示过程有神经细胞、免疫细胞和激素参与,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抗体和溶菌酶。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详解】A、若图示免疫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为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A正确;B、甲状腺细胞上含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能与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结合,促进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B正确;C、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所以图示的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免疫细胞属于效应器,在突触前膜上完成电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C错误;D、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后就会失去活性,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17.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图所示为细胞1、2、3和其生活的液体环境Z、X、Y之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_________(填图中字母),食物中的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后,从小肠内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进而进入内环境,经过运输最终可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请用箭头、图中字母和相应细胞来表示葡萄糖从进入内环境到合成糖原的运输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未知的蛋白质的唾液注入图中_________(填图中字母),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织胺的物质,该物质能使毛细血管_________(填“收缩”或“扩张”),并增加毛细血管管壁的通透性,最终使图中_________(填图中字母)增加,这样,在被叮咬的地方就出现了又红又痒的“包”。(3)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在__________调节网络的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答案】(1)①.X和Z②.Y→Z→细胞1(2)①.Y②.扩张③.Z(3)神经—体液—免疫【分析】图中X是淋巴(液),Y是血浆,Z是组织液,细胞1是组织细胞,2是淋巴细胞,3是血细胞。【小问1详解】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X淋巴(液)和Z组织液。食物中的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后,从小肠内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进而进入内环境,经过运输最终可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此过程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向为Y(血浆)→Z(组织液)→细胞1(肝脏细胞)。小问2详解】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未知的蛋白质的唾液注入图中Y血浆,组织胺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并增加毛细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血浆中的物质进入组织液,最终使图中Z组织液增加。【小问3详解】正常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在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18.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兴奋在c点的传导方向与___________(填“膜外”或“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___________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若刺激c点,图中___________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若刺激喷水管皮肤,c点处的兴奋传导是___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___________内流减少,导致___________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答案】(1)①.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②.负电位→正电位③.膜外④.钠离子顺浓度内流(2)①.d②.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③.ad④.单向(3)①.Ca2+②.神经递质③.降低(4)增加【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传入神经元又叫感觉神经元,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由图1可知,此反射弧包含了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种神经元,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则图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由图2可知,习惯化后Ca2+进入神经细胞减少,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小问1详解】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因此图1中效应器为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Na+内流,膜内电位由负电位→正电位。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顺浓度内流。【小问2详解】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b点只有d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c点,图1中abd都会检测到电位变化;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导,故刺激喷水管皮肤,c点处的兴奋传导是单向的。【小问3详解】从图2看,习惯化产生原因是Ca2+内流减少,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小问4详解】根据第(3)问可知,习惯化产生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因此如果要去除习惯化,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是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神经递质)增加。19.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等。研究表明自噬异常是导致A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图表示神经细胞部分结构及其细胞内自噬囊泡的产生和运输模式图。(1)神经元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细胞自噬可清除细胞内不需要的大分子物质,脑细胞轴突末端形成的自噬囊泡沿微管运输至胞体并与________融合而被降解。AD患者脑神经元的轴突内积累了大量含淀粉样蛋白(Aβ)的自噬囊泡,科研人员推测AD患者脑中自噬囊泡的运输发生了障碍。(3)Tau蛋白是一种微管结合蛋白,脱磷酸化的Tau蛋白可促进微管的装配,调节驱动蛋白沿微管的移动速度。AD患者脑中磷酸化的Tau蛋白增加了4~8倍。这一事实____(“是”或“否”)支持上述推测?理由是脱磷酸化Tau蛋白促进微管的装配,调节驱动蛋白沿微管的移动速度;磷酸化Tau蛋白无此功能,所以______(“促进”或“阻碍”)了自噬囊泡沿微管的运输。(4)研究发现H2S也可促进细胞自噬,ATG5蛋白与细胞自噬有关。脑中H2S主要在胱硫醚β合成酶(CBS)的催化下产生。为进一步探究H2S的作用,科研人员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将CBS基因转移到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见1和图2。①请依据上述结果,完善实验方案并预测小鼠行为的变化(从a~g选项中选择)实验小鼠侧脑室注射载体小鼠迷宫实验正确率(实验鼠/正常鼠)前测后测对照组①③60%⑤实验组②④60%⑥①②③④⑤⑥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a.正常小鼠b.患AD小鼠c.携带CBS基因的载体d.空载体e.小于60%f.约等于60%g.大于60%②由此得到H2S的作用机理:H2S______(“促进”或“抑制”)ATG5的巯基化→促进Aβ被溶酶体中的酶分解→缓解AD症状。③大量实验数据发现,当ATG5基因中编码ATG5蛋白的第19位半胱氨酸的位置发生基因突变时,上述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无明显差异,由此可推测H2S对于ATG5蛋白巯基化作用位点为此蛋白的____________,这可能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之一。【答案】(1)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2)溶酶体(3)①.是②.阻碍(4)①.bbdcfg②.促进③.第19位半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城市更新:废旧房屋拆除工程承包合同2篇
- 科学计算语言Julia及MWORKS实践 课件 10-集合容器
- 酒店培训计划
- 2024年装饰公司上半年工作总结
- 2024年节能降耗培训总结
- 连结员培训课件
- 学前班体育活动
- 二零二四年度许可使用转让合同协议书(2024版)2篇
- 稳定性冠心病药物管理
- 玉林师范学院《酶工程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版技术转让合同范本3篇
- 2024-2025年粤教花城版七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 2024茶山茶叶种植基地合作协议
- 北京市朝阳区农村集体资产租赁合同书
- 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3年广州市白云区在珠海招聘中小学事业编制教师笔试真题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松香药芯焊锡丝行业产销状况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宪法课件幻灯教学课件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竞赛题库
- 幼儿园园安全培训
- 高中英语完形填空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