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农业的智能化种植示范区建设方案_第1页
基于可持续农业的智能化种植示范区建设方案_第2页
基于可持续农业的智能化种植示范区建设方案_第3页
基于可持续农业的智能化种植示范区建设方案_第4页
基于可持续农业的智能化种植示范区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可持续农业的智能化种植示范区建设方案TOC\o"1-2"\h\u7732第一章概述 396311.1项目背景 327601.2项目目标 376831.3项目意义 415711第二章可持续农业概述 4124372.1可持续农业的定义与特征 435212.1.1可持续农业的定义 445452.1.2可持续农业的特征 4131632.2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 512502.2.1信息化与智能化 5283662.2.2资源循环利用 5207382.2.3绿色生产 5229532.2.4农业多功能性 5175042.2.5农业产业化经营 532491第三章示范区规划与布局 513193.1示范区选址与规划 579473.2示范区功能分区 684593.3示范区基础设施配置 627572第四章智能化种植技术体系 768234.1智能化种植技术概述 777344.2智能化种植技术体系构建 7273314.2.1数据采集与监测 797574.2.2数据处理与分析 7238014.2.3智能决策与执行 7230014.3智能化种植技术关键环节 8108304.3.1设备选型与安装 885474.3.2网络建设与维护 824854.3.3系统集成与调试 849254.3.4人才培养与培训 828061第五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8323235.1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 879265.1.1物理处理技术 8284465.1.2化学处理技术 8105765.1.3生物处理技术 8303135.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8268825.2.1肥料化利用 8237385.2.2能源化利用 9213725.2.3材料化利用 972115.2.4饲料化利用 949095.3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 9294795.3.1产业链模式 970835.3.2生态循环模式 9170155.3.3政策引导模式 9163785.3.4社会参与模式 914569第六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9256366.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984586.1.1源头减排措施 9277806.1.2过程控制措施 1025006.1.3末端治理措施 10246856.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1022756.2.1生物技术 1089886.2.2生态工程技术 1037916.2.3农业信息技术 10320156.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模式 11156086.3.1生态农业模式 11166926.3.2低碳农业模式 11319466.3.3生态补偿机制 1129849第七章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链建设 11171917.1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11216287.1.1概述 1132497.1.2发展模式 11137997.2农业产业链建设 12167517.2.1概述 12213227.2.2产业链建设内容 12252337.3产业链价值创造与分享 12326767.3.1价值创造 12152007.3.2价值分享 1213375第八章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13221718.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3217748.1.1体系构建 13173608.1.2体系建设重点 13105368.2人才培养与培训 13216238.2.1人才培养 13122818.2.2培训体系 14304168.3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机制 142908.3.1政产学研合作机制 14176278.3.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1451438.3.3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14204478.3.4创新能力评价机制 1430210第九章政策支持与监管体系 14136599.1政策支持体系 14264869.1.1政策目标与原则 14123819.1.2政策内容 15268679.2监管体系构建 15129319.2.1监管目标 15133869.2.2监管主体 15108189.2.3监管内容 15210899.3政策与监管协调机制 1520839.3.1政策协调机制 15143179.3.2监管协调机制 1625359第十章示范区建设与运营管理 162690210.1示范区建设流程 162353010.1.1前期筹备 162538010.1.2建设阶段 16896510.1.3验收与移交 161757110.2示范区运营管理 172207010.2.1组织架构 171219610.2.2生产管理 172574910.2.3市场营销 173251410.3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171975510.3.1技术创新 172837310.3.2产业融合 173074510.3.3资源循环利用 17652110.3.4政策支持 17第一章概述1.1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日益凸显。但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资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我国提出了建设智能化种植示范区的战略目标。本项目旨在研究并实施基于可持续农业的智能化种植示范区建设方案,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1.2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如下:(1)建立一套完善的智能化种植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2)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农业资源消耗。(3)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4)提升农民素质,培养一批具备智能化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农业人才。(5)构建智能化种植示范区,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1.3项目意义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1)本项目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2)通过智能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可以降低农业资源消耗,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3)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培养一批具备智能化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农业人才,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4)本项目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5)项目成功实施,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第二章可持续农业概述2.1可持续农业的定义与特征2.1.1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可持续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前提,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可持续农业旨在满足当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1.2可持续农业的特征(1)生态友好性:可持续农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土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2)资源节约性:可持续农业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3)经济效益性:可持续农业追求农业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科技创新性:可持续农业重视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5)社会公平性:可持续农业关注农民福祉,保障农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2.2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2.2.1信息化与智能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农业将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2.2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2.2.3绿色生产绿色生产是可持续农业的核心内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2.2.4农业多功能性可持续农业强调农业多功能性,即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外,还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通过拓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2.2.5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可持续农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第三章示范区规划与布局3.1示范区选址与规划在实施可持续农业智能化种植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示范区的选址与规划。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技术传播和产品流通;二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在选址基础上,进行示范区的规划。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农业生产现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具体规划内容包括:确定示范区规模、划分功能区域、设计种植模式、优化产业结构等。3.2示范区功能分区示范区功能分区旨在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功能分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种植区:根据作物种类、生育周期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种植区,实现作物多样化、规模化种植。(2)养殖区: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养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3)技术展示区:展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包括智能化种植、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4)科普教育区:开展农业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5)休闲观光区:打造农业休闲观光景点,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3.3示范区基础设施配置示范区基础设施配置是保障示范区正常运行的关键。以下为基础设施配置的主要内容:(1)交通设施:修建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保障示范区与外界的便捷联系。(2)水利设施:建设灌溉、排水等水利设施,保证示范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3)供电设施:配置稳定的电力供应系统,满足示范区生产、生活用电需求。(4)信息设施:建立农业信息化系统,实现示范区农业生产、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数据的实时共享。(5)环保设施:加强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配置环保设施,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污染。(6)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示范区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农产品质量检测、市场交易、物流配送等。第四章智能化种植技术体系4.1智能化种植技术概述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种植技术在可持续农业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智能化种植技术是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种植过程进行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该技术体系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4.2智能化种植技术体系构建4.2.1数据采集与监测数据采集与监测是智能化种植技术体系的基础。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信息,为后续智能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数据采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环境监测:包括土壤湿度、温度、pH值等参数。(2)气象监测:包括气温、湿度、光照、风向等参数。(3)作物生长监测:包括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等。4.2.2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是智能化种植技术体系的核心。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种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清洗: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异常值等。(2)数据挖掘:挖掘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如作物生长规律、病虫害发生规律等。(3)模型建立: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作物生长模型、病虫害预测模型等。4.2.3智能决策与执行智能决策与执行是智能化种植技术体系的关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分析结果进行智能决策,实现对种植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智能决策与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决策:根据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自动调节灌溉系统。(2)施肥决策:根据土壤养分、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自动调节施肥系统。(3)病虫害防治决策:根据病虫害预测模型,自动制定防治方案。4.3智能化种植技术关键环节4.3.1设备选型与安装设备选型与安装是智能化种植技术体系的基础。根据种植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并保证设备安装正确、稳定运行。4.3.2网络建设与维护网络建设与维护是智能化种植技术体系的关键。构建稳定的网络环境,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4.3.3系统集成与调试系统集成与调试是智能化种植技术体系的难点。将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保证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4.3.4人才培养与培训人才培养与培训是智能化种植技术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智能化种植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第五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5.1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三种方式。5.1.1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筛选、破碎、压缩、填埋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初步处理,减少其体积和污染程度,为后续的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5.1.2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的方法。常见的化学处理技术有焚烧、中和、氧化还原等。5.1.3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农业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或资源的方法。主要包括好氧堆肥、厌氧消化、生物发酵等。5.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5.2.1肥料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肥料,用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肥料化利用途径包括直接施用、堆肥化和生物有机肥等。5.2.2能源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中的生物质能源转化为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燃料、生物质发电等。能源化利用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5.2.3材料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等物质转化为新型材料,如生物质塑料、生物质复合材料等。材料化利用有助于减少对天然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5.2.4饲料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转化为饲料,用于养殖业的原料供应。饲料化利用有助于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5.3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5.3.1产业链模式产业链模式是指将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纳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最大化。该模式包括种植、养殖、加工、废弃物处理等环节。5.3.2生态循环模式生态循环模式是指通过构建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该模式强调农业废弃物在系统内的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5.3.3政策引导模式政策引导模式是指通过政策法规、经济手段等引导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发展。该模式包括设立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技术支持等措施。5.3.4社会参与模式社会参与模式是指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形成多元化投资、运营和管理机制。该模式有助于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中的作用。第六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6.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6.1.1源头减排措施为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首先需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体措施包括:(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作物结构,推广高效、抗逆性强的品种;(2)改进施肥技术,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3)实施病虫害综合治理,降低农药使用量;(4)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6.1.2过程控制措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1)改进农业耕作方式,提倡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侵蚀;(2)优化作物轮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3)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4)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6.1.3末端治理措施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末端治理,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时监控农业污染状况;(2)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管,严格执法,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6.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6.2.1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1)植物修复技术,如植物萃取、植物稳定化等;(2)微生物修复技术,如生物降解、生物固化等;(3)动物修复技术,如蚯蚓处理有机废弃物等。6.2.2生态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湿地修复技术,如人工湿地构建、湿地植被恢复等;(2)土壤改良技术,如土壤调理、土壤改良剂应用等;(3)生态防护技术,如生物篱、防护林带建设等。6.2.3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决策支持系统;(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智能控制系统。6.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模式6.3.1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主要包括:(1)循环农业模式,如猪沼果、稻鸭共作等;(2)立体农业模式,如林果茶、稻鱼鸭等;(3)生态农业园区模式,如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科技园等。6.3.2低碳农业模式低碳农业模式以降低碳排放、提高碳汇能力为目标,主要包括:(1)节能减排型农业模式,如节能灌溉、节能施肥等;(2)碳汇农业模式,如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3)低碳农业产业链模式,如生物质能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6.3.3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具体措施包括:(1)设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用于支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项目;(2)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者给予经济补偿;(3)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生态环境破坏者进行追责。第七章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链建设7.1产业融合发展模式7.1.1概述产业融合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本章将探讨基于可持续农业的智能化种植示范区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7.1.2发展模式(1)产业链延伸模式:以智能化种植为基础,向上游延伸至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产业,向下游拓展至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2)产业集聚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吸引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入驻示范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融合发展。(3)跨界融合模式:以农业为核心,与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等产业相结合,打造农业综合体,实现产业间的互动与共赢。(4)创新驱动模式:依托智能化种植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7.2农业产业链建设7.2.1概述农业产业链建设是提高农业附加值、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节将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入手,探讨农业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环节。7.2.2产业链建设内容(1)种植环节:优化种植结构,推广智能化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2)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渠道。(3)销售环节: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网络,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4)物流环节:优化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5)服务环节: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服务,包括技术支持、市场信息、金融保险等。7.3产业链价值创造与分享7.3.1价值创造(1)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通过智能化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2)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业链各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3)拓展市场渠道: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拓展市场渠道,提高农业附加值。(4)促进就业和创业:产业链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7.3.2价值分享(1)农民收益:通过产业链建设,提高农民收益,改善农民生活水平。(2)企业盈利:企业通过参与产业链建设,提高盈利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3)税收:产业链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税收。(4)社会效益: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第八章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8.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8.1.1体系构建在可持续农业智能化种植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关键。该体系应涵盖以下几个层面:(1)政策引导: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为示范区提供政策支持。(2)科技创新主体: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搭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3)科技创新链条:从研发、推广、应用到反馈,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4)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示范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8.1.2体系建设重点(1)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创新环境。(2)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3)打造科技创新链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4)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8.2人才培养与培训8.2.1人才培养(1)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通过高校、科研机构等途径,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2)加强农业职业培训:针对农业从业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3)引进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农业科技人才,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8.2.2培训体系(1)建立健全培训体系:结合示范区实际需求,构建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操作、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体系。(2)优化培训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培训效果。(3)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培训师资水平,保证培训质量。8.3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机制8.3.1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8.3.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在示范区内的转化与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8.3.3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激发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示范区提供人才支持。8.3.4创新能力评价机制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示范区内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进行评价,为政策制定和优化提供依据。第九章政策支持与监管体系9.1政策支持体系9.1.1政策目标与原则为推动基于可持续农业的智能化种植示范区建设,政策支持体系应遵循以下目标与原则:(1)明确政策目标,保证政策与国家战略和发展规划相衔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2)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强化引导和支持。(3)注重政策创新,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支持政策。9.1.2政策内容(1)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智能化种植示范区内的企业、合作社等主体给予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2)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智能化种植示范区提供信贷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3)科技政策:支持智能化种植示范区内的科技研发和创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4)人才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9.2监管体系构建9.2.1监管目标监管体系的构建旨在保证智能化种植示范区的建设质量和效益,防范各类风险,促进可持续发展。9.2.2监管主体(1)监管部门:负责制定监管政策、标准和规范,对示范区内的企业、合作社等主体进行监管。(2)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推动行业规范发展。(3)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示范区的建设质量、效益和风险进行评估。9.2.3监管内容(1)项目审批:对智能化种植示范区的项目进行审批,保证项目符合政策要求。(2)质量监管:对示范区内的种植、加工、销售环节进行质量监管,保证产品安全。(3)环境保护:对示范区内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监管,保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4)风险防范:对示范区内的金融、市场、技术等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9.3政策与监管协调机制9.3.1政策协调机制(1)建立政策协调小组,统筹各部门政策资源,形成合力。(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