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段表现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1991年):从两极格局对峙到多极化趋势,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调整,新兴独立国家崛起政治上①冷战是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苏联的解体标志着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②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并壮大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经济上①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际间经济的协调与合作,加强国家干预,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②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改革尝试,但终因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而失败,引发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明显。文化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了迅速发展。阶段特征: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结构】国家宏观调控高科技发展社会结构变化福利国家苏联改革失败东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摆脱殖民赢得独立面临问题挑战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西欧、日本崛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取得巨大成就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推
动
推
动推
动冷战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东德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西德结
束2024【甲】35·冷战影响价值取向【甘肃】19·冷战的影响【山东】15·二战后英国实力衰弱
【湖北】18·多极化趋势【广东】15·二战后的远东格局2023【甲】35·冷战时期,美苏加紧对第三世界的争夺【山东】15·美国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湖北】15·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2022【甲】35·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河北】15·苏联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江苏】16·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海南】13·美苏意识形态的斗争【山东】15·欧洲社会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广东】16·美国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浙江】6月·24·多极力量的成长2021【Ⅱ】41·50年代英美对华贸易政策及中国对外政策【Ⅱ】46·两伊战争【广东】16·冷战时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2020【Ⅱ】35·冷战时期美苏的对抗与交流【Ⅲ】35.冷战时期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海南】20·美苏冷战带来的核威胁【海南】26·中东战争【山东】15·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明重点备热词1.美苏冷战的背景、表现、特点及影响,2.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表现、影响。冷战、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两极格局、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欧共体、不结盟运动、多极化、“和平演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时空定位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的手段包括:①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制裁。②政治:颠覆其他国家政府。③外交:外交封锁、对抗。④军事: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组建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发动代理人战争。⑤文化:文化入侵,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上相互攻击。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二、冷战发生的原因1.根本原因:美苏双方国家战略(国家利益)冲突加剧: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2.直接原因: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4.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5.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6.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框架)1、根本原因:美苏双方国家战略(国家利益)冲突加剧: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材料一: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材料二: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苏联:西部边界缺乏天然屏障,历次外敌入侵畅通无阻。视波兰为领土防御“安全地带”。项目美国苏联意识形态自由主义(自由、人权)共产主义(民主)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体系自由竞争的经济体系政府主导的经济体系政党制度两党制一党制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同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
——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历史纵横】P110思考:两份报告在措辞上有何共同点?共同点:夸大其词,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差异,互不信任,甚至以“自现预言”的方式“制造敌人”,体现了“冷战思维”。知识补充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是遏制政策的前奏。凯南所说的遏制政策包括:1.保持西方社会内部的健康与活力。“凡是解决我们自己社会内部问题,加强我们人民的自信、纪律、士气和集体精神的每一项果断有力的措施,都是对莫斯科的一次外交胜利。”2.鼓励和利用苏联同其盟友之间的矛盾。美国应当鼓励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苏联闹独立,其方法包括改善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且向它们提供经济援助。3.促使苏联内部的和平演变。外界影响苏联行为的能力是有限的,苏联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内部。5.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与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饱经沧桑的城市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铁幕”下的国家指的是什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B(2024·山东师大附中模拟·14)1943年,德国在苏联的卡廷森林发现了大量死亡的波兰军官,并认定此为苏联所为,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在国内对“卡廷事件”的相关活动进行限制;1951年,美国国会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要求苏联参加卡廷罪行的公开调查。这一态度的转变体现了()A.美国力图追求事实真相
B.国际局势影响外交策略C.社会制度存在尖锐对立
D.美德国家利益趋于一致B
(2021河北)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2021·全国·高考真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答案】D从材料“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利用纽约画派自由创作的风格,进行对外宣传,意在渗透其崇尚自由,民主的思维,反映出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国的态度,排除A;纽约画派本身并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只是美国政府利用其进行宣传,排除B;美国政府旨在利用其进行冷战对抗,排除C。三、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1、政治领域(1)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阵营,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2)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苏、南、波、罗、保、匈、捷、法、意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情报局成立会议。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任务是交流经验,必要时在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个党的活动。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2.经济领域(1)1947年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①直接目的:援助西欧,复兴西欧经济,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②根本目的: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意义A对西欧:促进西欧经济快速恢复发展,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B对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稳定资本主义政治局势;遏制共产主义扩张。C对世界格局:加剧美苏对峙的冷战格局。思考:根据以下材料分析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何在?意义如何?近代漫画家黄远林将马歇尔计划画成了“黄鼠狼给鸡拜年”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到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1948年4月《欧洲复兴法案》(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货款国别法国荷兰南斯拉夫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伊朗卢森堡墨西哥波兰巴西申请额5.05.355.00.43.50.52.50.22.096.01.0批准额2.51.9500.1600.400.120.34100.75【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至1949年(世界)。据表格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题干时间二战结束后初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推断世界银行配合马歇尔计划实施,排除A项;据表格可知,获得世界银行贷款成功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2)经互会①内容:1947年7月,苏联先后与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即“莫洛托夫计划”。1949年1月,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②影响: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2021·广东·16)表1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表1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D3.地缘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结果: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美英法占领区合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5.23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10.7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美国派出大批飞机空运急需物资到西柏林,并对苏占区进行反封锁,中断东西占区之间的贸易。……四国经过几番周折的秘密谈判,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危机平息。4、军事组织(1)北约: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2)华约:1955年5月,苏联成立包括东德和其他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华约意义: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领域国家措施时间影响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美国苏联杜鲁门主义1947.3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9宣布世界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美国苏联经互会1947.7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1949.1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美国苏联“北约”1949.4“华约”1955.5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美国苏联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归纳总结: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1955年四、“冷战”与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1、积极:(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由此崛起。(4)美苏双方在军事、科技等领域展开竞赛,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消极:(1)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1961—1973)【知识拓展】越南战争(1)背景:1945-1954年,越南北方人民打败法国侵略者,美国趁虚而入。(2)内容:北越在苏联、中国的支持下同美国和南越的战争(3)影响: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最终推翻了越南共和国,并统一了越南全国。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2)使二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国际关系严重恶化。严重阻碍经济的交流发展(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世界和平。(2024·山东日照三模·15)1956年8月,美国通过向国外派遣体育、艺术等各界知名人士的《国际文化交流与贸易参展法》,永久性开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1956—1964年,共实施62次体育代表团访问项目,访问了100多个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这反映了美国A.正视第三世界兴起的现实
B.对外战略发生根本性转变C.以文化渗透替代武装颠覆
D.将遏制战略向亚非拉延伸D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区别二战中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以美苏为中心,以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主要方式有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备竞赛、局部战争、文化渗透等。联系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格局的瓦解,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知识拓补力量对比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前沿阵线对抗激烈剑拔弩张,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全面对抗。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知识拓展·两极对峙格局特征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例如,在1950年,美国、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苏联美国领导人赫鲁晓夫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原因A.缓和原因:苏联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B.对抗原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两极格局已经形成。C.优势在美:美国此时的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远远超过苏联。重大缓和事件A、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
B、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交。C、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重大对抗事件A.1958-1961年的第二次柏林危机;
B.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1、第一阶段(20C50S中-60S初):既缓和又对抗,美攻苏守。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一.冷战的发展一.冷战的发展(1)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形成柏林墙1958年,苏联要求西方国家在6个月内将驻军从西柏林撤出,美、英、法态度强硬,宣称他们将诉诸武力,形势一度紧张。战后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在柏林危机事件中,柏林墙的建立成为了丘吉尔所说的欧洲铁幕的物理象征,是冷战的标志性建筑。(2)古巴导弹危机(1962)1962年8月31日,美国从侦察机拍照的空中照片上看到了古巴开始安装苏联的防空导弹,也看到了运载地对地导弹驶向古巴的苏联船只。白宫发表声明肯定了有关苏联对古巴军事援助的报道。对于美国的评论和报道,苏联否认苏联把进攻性武器运到古巴。到10月份,美国人已经掌握了苏联在古巴建筑6个中程导弹基地的证据。10月16日,肯尼迪总统召开紧急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研究对策,并下决心不惜一战。美国出动包括8艘航空母舰在内的183艘军舰和包括携带核弹头的B-52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备战状态,双方都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运送导弹的船只,导弹被大胆地成排放在甲板上
从表面上来看,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态度都很强硬,剑拔弩张,然而在行动上却表现出相当的克制和谨慎。他(肯尼迪)下令海军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得拦截任何苏联船只……以避免节外生枝,使一触即发的形势上升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赫鲁晓夫也极力避免同美国正面相撞,命令苏联船只暂时避开美国海军的拦截区,并打电话给肯尼迪,建议举行一次最高级会谈。……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共通了25封信,就危机的解决进行谈判,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的启示:危机需要理智管控》漫画信息文献信息特点在谈判桌上博弈围绕撤除古巴、土耳其导弹展开的战略交涉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双方即将却又未按下启动按钮双方克制使用核武器呈现自我控制机制其他信息赫鲁晓夫在博弈中更显吃力最终苏联接受美国的所有要求两大阵营实力不对称古巴为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对其采取敌视政策;古巴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利益;苏联借此牵制美国;双方争相发展核武器,以此为摧毁对方的工具;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体现地缘政治特点以军事竞赛为内容根据古巴导弹危机的相关材料,分析冷战的特点。(2021·重庆·统考高考真题)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该书叙述了萨拉热窝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肯尼迪想让国家安全委员会重视(
)A.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B.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C.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D.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答案】B
依据材料时间“1962年”和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其目的是应对古巴导弹危机,避免美国与苏联的核战争,即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B项正确;材料中肯尼迪的做法是为了应对古巴导弹危机,不是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肯尼迪的做法是为了应对古巴导弹危机,不是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排除C项;当时美国并没有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排除D项。故选B项。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1)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①欧洲联合的原因:A战后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要谋求发展);B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要谋求自主发展和国家安全)。C有共同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历史渊源);D对近代以来无数战争的反思(吸取教训);E马歇尔计划的客观推动;F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二.多极力量的成长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②进程:A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C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欧洲共同体(1967)欧洲经济共同体(1957)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③影响A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B政治: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世界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2024·山东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15)图2为英国画家迈克尔·卡明斯创作于1962年的漫画《比骆驼穿针还难》,画中的骆驼脸者为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拿剪刀者为美国总统肯尼迪,针眼上方脸者为法国总统戴高乐,针眼下方脸者为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作者意在表明()A.欧共体难以阻止英国欧洲领先地位
B.美国成为欧洲发展的主要障碍C.欧洲国家普遍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
D.法德试图通过欧共体对抗美国D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2)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地位①原因:美国对日本进行扶植改造,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消除封建和军国主义因素。朝鲜战争中美军大量的“军需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投资。政府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发展经济,重视科技和教育。②日本兴起的影响经济崛起,日本谋求独立自主外交和大国地位,反对美国控制;美国霸权地位动摇;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1)苏联大国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导致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史料拓展】苏联不允许东欧国家独立发展重工业,在合营公司、双边贸易、原料供应、价格等方都是不平等的。爱德华•卡德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在所有联合企业和合办事业中,苏联专家,即居领导地位的苏联人独揽大权,而我们的甚至连认真查阅这些公司的账目的权利都设有,更谈不上审阅这些公司的技术和经济方针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到我们不仅被排挤到一边,处于依赖苏联伙伴的地位,而且在经济上受到剥削”。(2)中苏关系的破裂苏共二十大(1956年)后,中苏之间的政治分歧逐渐加大。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侵入珍宝岛(位于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县),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打死打伤6人。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将入侵的苏军逐出珍宝岛。(3)1965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有19个国家共产党代表参加的会议,中国、朝鲜、罗马尼亚等7个党拒绝参加。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已公开分裂。3.中国复兴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中美建交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政策4、第三世界崛起50年代初,一些亚非国家奉行中立主义政策,不参加东西方两个大阵营中的任何一个阵营,不卷入美苏冷战的漩涡中。其中以印度、缅甸、印尼和埃及为代表。①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A主张:反帝反殖反霸,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B影响: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加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不结盟运动的标志(2021·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答案】B(2020·山东·高考真题)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答案】D美衰弱原因:①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美元地位动摇。②经济滞胀状态。③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④西欧日本的崛起;⑤石油危机引发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选D项因素表现影响西方集团的分化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标志事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①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召开;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②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多极力量的成长总结两极格局的瓦解一、美苏关系1、第二阶段:紧张(1979---1985年)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陷入战争泥潭。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阿富汗位于中亚地区,东靠近中国新疆西藏地区,西可以挟制伊朗,而往北就是中亚的五个斯坦,而往南就是印度巴基斯坦。当时近邻苏联领土,这样的位置,对于控制整个中亚西亚南亚,都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这也是苏联1979年入侵的原因。一、美苏关系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提出并开始实施。1984年,美国国防部建立战略防御计划局,全面负责此项计划的实施。“星球大战计划”的出台背景是在冷战后期,由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和导弹破防能力,美国害怕“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优势。同时,美国也是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一、美苏关系2、第三个阶段:缓和①1985年以后,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二、中苏关系正常化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两极格局的瓦解三、东欧剧变1、含义: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3、内容:1989年波兰、匈牙利发生政变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被推翻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前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剧变四、苏联解体1991年,8·19事件戈尔巴乔夫被宣布不能履行总统职务1991年12月5日,苏联正式解体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苏联解体的原因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②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③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走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他的新思维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从外部条件来说,东欧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知识拓展】“和平演变”战略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苏联和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按照尼克松的解释,“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寻找一种办法越过、潜入和绕过铁幕”,“促进他们的制度发生和平演变”,以使“共产主义从内部解体”。和平演变大致有以下几条途径:第一个途径是进行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渗透。
第二个途径是分化瓦解,诱压兼施,煽动民族情绪,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并且运用经济手段来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三、两极格局的瓦解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①导致国际格局改变,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②导致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民族矛盾凸显出来,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也随之兴起。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各社会主义更加注重走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知识拓补】美苏冷战对现代中国外交的阶段性影响1.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敌视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
营,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继续对立;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3.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在国际上迎来了一个建交高潮,外交出现新局面。4.20世纪8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中苏关系走向缓和;中美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全面推行改革开放。5.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22·山东省青岛市二模·15)二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飞机制造业、军火业、造船业等军需企业予以彻底摧毁、拆除。1952年,美国却将战后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这基于()A.日本民主化改革失败
B.日本军部法西斯抬头C.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D.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答案】D(2023·山东济宁三模·14)20世纪50年代,欧洲最著名、讨论最广泛的书籍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完成的《一九八四》。该作品刻画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恐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资产评估服务合同格式
- 身心和谐保证书
- 软化水供应合同
- 进口发电机购销协议
- 连接大学与中学数学的纽带
- 酒店客房用品供应商合同
- 重型设备运输招标细节
- 钢筋工程分包协议书样本
- 铝合金门窗工程招标细则
- 2024年版高校校长职务聘请协议书2篇
- “精康融合行动”方案(精神障碍康复)
- 基础构成设计全套教学课件
- 房屋出租税务办理授权委托书
- 单位授权委托书范本精讲
- 家庭教育主题家长会教案(3篇模板)
- 发展汉语初级口语I-L18
- (高清版)JTG 2111-2019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 安全保障实施方案(2篇)
- 设备的选型完整版本
- 网上竞价响应文件【模板】
- DB1331T 063-2023雄安新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