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液课件_第1页
第三章 血液课件_第2页
第三章 血液课件_第3页
第三章 血液课件_第4页
第三章 血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血液第三章血液一、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第三章血液第三章血液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动脉血含氧合血红蛋白多鲜红色静脉血含还原血红蛋白多暗红色(二)比重:全血比重1.05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量;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减少时,比重下降。(三)粘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血液为水的4~5倍;血浆粘滞性为水的1.6~2.4倍严重贫血:粘滞性↓大面积烧伤:粘滞性↑外周阻力↑→血压↑红细胞叠连:粘滞性↑第三章血液

(四)血液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pH

7.35=酸中毒;pH

7.45=碱中毒;pH

6.9或

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缓冲对:(主:NaHCO3/H2CO3)比20∶1)

(2)肺排CO2(3)肾排H+

第三章血液第二节血浆一、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血浆含水约91~92%,含溶质约8~9%溶质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其余为无机盐及蛋白有机物等。(见表3─1)

第三章血液(一)水和电解质

水占91%-92%,无机盐主要是

Na+、Cl-、少量是Ca2+、K+、、HCO3-

作用是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神经肌肉兴奋性。第三章血液

(二)血浆蛋白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血浆蛋白

球蛋白:α1、α2、β、γ四种球蛋白。(γ几乎全部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含量最少。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白蛋白(A):约40~50g/L球蛋白(G):约20~30g/L纤维蛋白原:约2~4g/LA/G比值:1.5~2.5/L第三章血液(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血中NPN主要经肾脏排出,测定血中NPN或尿素的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和肾功能。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第三章血液二、血浆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分类: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正常值大(300mmol/L或770KPa)小(1.3mmol/L或3.3KPa)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等渗溶液:例如0.9%NaCl溶液(生理盐水)、5%GS

第三章血液第三章血液第三章血液第三章血液第三节血细胞第三章血液一、红细胞(RBC)(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数量: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8~4.6×1012/L;Hb:110~150g/L变异新生儿多(6.0×1012/L)

性别:男>女居住:高原>平原运动>安静功能:①具有运输O2和CO2;

②缓冲血液中的酸碱平衡.

RBC↓或Hb↓──贫血。第三章血液第三章血液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用渗透脆性表示。抵抗力小、脆性大、红C.易破裂溶血(如衰老红C)抵抗力大、脆性小、红C.不易破裂溶血(如初成熟红C)

0.8~0.6%NaCI溶液中→红C.膨胀.但不破裂溶血.

0.46~0.42%NaCI溶液中→部分膨胀破裂溶血

0.34~0.32%NaCI溶液中→全部膨胀破裂溶血

第三章血液

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临床上常用血沉的快慢来衡量。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将血液抗凝静置,以第一小时末血浆层高度来表示。正常成人血沉男性为0~15mm/h

女性为0~20mm/h

血沉机理─红细胞叠连现象.

血沉快慢─取决于血浆性质.

球Pr,纤维Pr元↑→血沉↑;白Pr↑→血沉↓活动性肺结核病,风湿病→血沉↑

第三章血液(三)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⑴正常的红骨髓造血功能

第三章血液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血液)第三章血液(2)生成原料: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是铁和蛋白质。铁的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衰老的红细胞在体破坏,由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的“内源性铁”,每日约25mg,很少丢失,基本上供造血需要时重复应用;另一部分是食物供应的“外源性铁”,只有还原为亚铁离子(Fe2+)或其他亚铁化合物,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收,造血时才能被应用。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是食物被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吸收入血并被运送到骨髓,在有核红细胞内合成血红蛋白。故机体缺乏铁和蛋白质时引起的贫血,称为营养性贫血。若以缺铁为主导致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

第三章血液(3)成熟因子:红细胞在细胞分裂和生长成熟过程中,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参与。叶酸是合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所必需的辅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前身物质。如叶酸缺乏,骨髓内红细胞核内DNA合成障碍,细胞的分裂增殖速度减慢,使红细胞的生长停止在初始状态而不能成熟,形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的作用是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从而间接地促使红细胞的合成。维生素B12均来自食物中,它均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须经胃蛋白酶的消化,维生素B12被分离出来,再与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形成复合物,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消化液破坏,当运送到回肠时维生素B12被吸收入血,内因子则排出体外。先天性缺乏内因子,或由于胃切除而引起的内因子缺乏,都可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从而影响骨髓内红细胞的发育,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第三章血液2.生成调节: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红细胞数量能保持相对恒定。当人体所处环境或功能状态发生变化时,红细胞生成的数量和速度会发生适当的调整。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ietin简称EPO),是一种糖蛋白,由肾合成。主要作用是促使造血干细胞向原红细胞转化,同时促进红细胞发育和血红蛋白合成,并能促使成熟的红细胞释放入血。组织缺氧是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释放增多的主要原因。

雄激素:主要作用于肾,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使骨髓造血功能增长率强,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雄激素还可直接刺激红骨髓,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第三章血液2.红细胞生成调节

第三章血液小结⑵充足的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铁的供应不足铁丢失过多1.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⑴正常的红骨髓造血功能放射性某些药物

⑶必要的成熟因子:维生素B12和叶酸食物中的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胃腺壁细胞分泌内因子↓→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抑制骨髓造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第三章血液3.红细胞的破坏红C,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衰老的红C.主要在脾、肝等处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脾功能亢进→红C.破坏↑→脾性贫血。第三章血液二、白细胞(WBC)(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第三章血液(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中性粒细胞主要功能:吞噬和清除外来微生物和其他异物。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急性化脓性炎症。2.单核细胞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最强。巨噬细胞主要功能:①吞噬细菌和异物以及体内衰老和受损的细胞;②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③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第三章血液3.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功能:释放

+血管通透性↑→血浆渗出→荨麻疹过敏性慢物质

+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通气阻力↑→哮喘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血作用组胺:过敏反应第三章血液4.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功能:①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从而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患过敏性疾病或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5.淋巴细胞主要功能: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第三章血液三、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9/L(10万~30万/mm3)。血小板数量>1000×109/L血小板↑→发生血栓。血小板数量<50×109/L血小板↓→出血倾向。(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着2.聚集3.释放4.收缩5.吸附6.修复第三章血液(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维持毛细血管内皮完整性血小板可随时沉着于毛细血管壁上,填补血管内壁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并融合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即使修补血管内皮,以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若血小板过少,这些功能将难以发挥而产生出血倾向。当血小板减少到50×109/L以下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可出现皮肤及粘膜下出血点或紫癜 第三章血液2.参与生理止血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生理性止血。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作用:①血管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血管收缩,裂口缩小,有利于出血停止;②血小板粘着、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堵塞出血口;③大量吸附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第三章血液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血凝块的过程──血液凝固(凝血)。第三章血液凝血因子特点:①除因子Ⅳ外,其余为Pr,由肝脏合成。其中Ⅱ、

Ⅶ、Ⅸ、Ⅹ的合成要维生素K参与。VitK↓

或肝功能↓→出血倾向;②大多数凝血因子是无活性酶原存在于血浆中,需要激活(如Ⅱ→Ⅱa),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质激活,将引起一系列连锁酶促反应;③Ⅷ因子缺乏时→血友病。(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命名:用罗马数字:Ⅰ─ⅩⅢ12种见(表3—2)不用罗马数字:前激肽释放酶、激肽原、血小板磷脂等

第三章血液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第二步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原凝血酶第三步纤维蛋白的形成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途径: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主要区别在于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过程不同(二)凝血过程第三章血液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PF3,Ⅹa,Ⅴ,Ca2+)⑴内源性激活途径定义:从激活因子Ⅻ开始至激活因子X的过程。参与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分为三个阶段。特点:反应步骤多,凝血速度慢。⑵外源性激活途径定义:从因子Ⅲ释放开始至因子Ⅹ的激活过程。参与凝血因子存在于血管内外。特点:反应步骤少,凝血速度快。第三章血液2.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原(Ⅱ)凝血凝原激活物凝血酶(Ⅱa)

3.纤维蛋白的形成

ⅩⅢ

凝血酶Ca2+

凝血酶

ⅩⅢaCa2+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多聚体

第三章血液凝血过程的总体归纳:①凝血过程为正反馈的酶促反应;②Ca离子在多环节起促凝血作用,易受临床处理;③凝血过程复杂又相互联系,一环扣一环进行。第三章血液(三)抗凝系统

1.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的血液能保持液体状态不发生凝固,是由于:①血管内膜完整光滑;②血流速度快,血小板不易粘附聚集,少量活化的凝血因子被血流冲走稀释,并在肝、脾处被巨噬细胞破坏;③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和肝素是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第三章血液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肝素:嗜碱性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存在于组织中,尤其以肝、肺组织中最多.(肝素是体内、外很强的抗凝物质)与凝血酶结合而失活

因子Ⅶ、Ⅸa、Ⅹa、Ⅺa、Ⅻa失活1)促使凝血酶失活;

2)阻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

释放反应;

3)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凝血

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

第三章血液(四)血液凝固的加速与延缓

1.加速血凝的方法:①温热盐水纱布或明胶海棉压迫伤口,加速因子

Ⅻ的激活和酶促反应以及血小板粘附聚集;②手术前给病人注射维生素K,促进肝脏合成

Ⅱ、Ⅶ、Ⅸ、Ⅹ凝血因子。

2.延缓血凝的方法:①血液放置光滑的容器内,避免因子Ⅻ的激活;②血液置低温环境,抑制酶促反应;③在血液中加抗凝剂(柠檬酸钠、草酸盐)去掉血浆中的Ca2+;④加肝素等抗凝物质。第三章血液二、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纤溶的生理意义在于使血液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限制血凝,防止血栓形成。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第三章血液纤溶过程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第二阶段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第三章血液纤溶抑制物血浆中存在许多对抗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统称为纤溶抑制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抗纤溶酶,能与纤溶酶结合成复合物并使其失活;另一类是抗活化素,能够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第三章血液将凝血与纤溶联系起来看,当血管破损而出血时,局部启动血液凝固过程形成血凝块可以有效止血,而血凝块容易吸附纤溶激活物和纤溶酶原,随之而发生的纤溶,使血凝块适时溶解,维持血流畅通,有利于组织修复和血管再生。若凝血过强或纤溶过弱,易形成血栓;反之,纤溶过强或凝血过弱,易发生出血倾向。因此,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凝血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既保证出血时有效止血,又能适时疏通血管,维持血流的正常运行。第三章血液第五节血量和血型一、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血量。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安静时人体大部分的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快速的循环,称为循环血量。还有部分滞留于肝、脾及静脉丛等地方,血流相对缓慢,称为贮存血量第三章血液少量失血(<10%)→机体代偿水和电解质1─2h内恢复血浆Pr24h左右恢复RBC一个月内恢复中等失血(达20%)→机体失代偿→血压↓,眩晕,甚至昏迷严重失血(30%以上)→危及生命第三章血液血型是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这些抗原是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我和异我的标志。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型命名委员会确认红细胞血型系统有25个,其中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血型系统是ABO与Rh血型二、血型第三章血液1.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抗原)的有无和种类不同来分型。分为四种类型:

血型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血清中的凝集素

AABBBAABA和B无

O无A和B(一)ABO血型系统第三章血液2.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及其凝集反应

A凝集原+A凝集素→红C凝集→溶血

B凝集原+B凝集素→红C凝集→溶血

第三章血液交叉配血试验分为主侧和次侧主侧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相混合次侧试验: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第三章血液第三章血液配血结果有三种1.配血不合:主侧发生凝集反应为配血不合,绝对不能进行输血2.配血相合:主侧、次侧均不发生凝集,可以进行输血。通常只有输同型血才会配血相合。3.配血基本相合: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为配血基本相合,见于异型输血,只能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少量的输血。输血时必须注意一少(<300ml)、二慢、三勤看(医护人员监督)的原则。第三章血液异型输血只考虑主侧而不考虑次侧,原因在于异型输血量少、缓慢,所输入的血浆可被受血者的血浆所稀释,抗体浓度降低,与受血者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的威严性大大降低。通常将O型血称为万能供血者,AB型血称为万能受血者。第三章血液案例:某患者为A型血,因车祸大出血入院,需紧急输血抢救,但医院暂时没有A型血库存,现有一A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