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1页
部分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2页
部分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3页
部分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4页
部分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

所谓“文言文”,就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文字产生于口语之后,任何语言都是先有口语,而后才有书面语。最初的书面语,也就是加工过的口语文字。实际上,文言文就是将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后加工而成的。秦朝以前,文言文与口语的区别并不大,此为“言文一致”。

从文言文基本定型的春秋战国时期到近代新文化运动前的两千年里,文言文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加入了一些新词汇而已。但人们日常交流的口语却一直在变,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响,比如游牧民族南迁。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大大改变了汉语的口语。唐宋以来,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壮大,口语越来越通俗化,与文言文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人们平时说话和写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

(二)

根据古汉语学者的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大致经过三个时期的变化,分别是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上古音是指周秦两汉时期的汉语发音;中古音是指隋唐宋时期的汉语发音;近代音是指元明时期的汉语发音(关于古汉语的发音分期,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此处只采用这种较为广泛的说法)。这三种发音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更是天壤之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他们讲的语言与中原汉语融合,使得汉语发音发生了重大变化。那种感觉,就像今天外国人说汉语一样。古汉语语音的三个历史分期,被两个时间段所连接,这两个时间段,恰恰是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的时代,即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

语言学家认为,今天的多种南方方言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发音。因为他们的祖先原是中原汉人,后向南迁徙,就把中原的古汉语发音带到了南方,至今还残存一些。而现今的普通话来自北方方言,历经上千年的民族融合,发音和古代汉语相去甚远。比如,古汉语发音中有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四个声调中已经没有了,但是在粤语里依然

【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第1页(共8页)】

还有。最厉害的是闽南语,里面居然还保留着一些上古音,简直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这也解释了闽南语为什么那么难学。

有的人会感到疑惑:古代又没有录音机,你是怎么知道古汉语发音的其实用不着录音机,古代没有今天的汉语拼音,却有一套类似拼音的文字注音体系,叫“反切法”。简单地说,就是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一般都会选择两个常用字来反切,前面的字取其声母,后面的字取其韵母和声调。比如“山峰"的“峰”,反切法注音为“房生切”,取“房”字拼音的声母f,取“生"字拼音的韵母eng和声调,反切出来就是fēng了。当然,鉴于汉语发音的变化,现在看有些反切法注音会“失效”,这也在情理之中。

(摘编自王磊《古代人的衣食住行》)

材料二:

西周时期,关于道路的命名已颇为讲究,根据宽窄不同分别称之为道、路。两辆马车可同时通行为道,“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三辆马车可同时通行为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至于小路,径、途、蹊虽均有此意,但彼此之间尚有差异。径,通常指山间狭窄仅能容纳一辆独轮车通行的小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到蔺相如派使者“从径道亡,归璧于赵”,正是利用了小径便捷隐蔽的特点,快速且安全地完成了完璧归赵的使命。类似的,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途相较于径而言稍宽,但仍只够一辆马车通行,相关的描述有《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蹊,特指因人长期行走而自然形成的小路,可谓“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说。

《说文》:“街,四通道也。”古时,城里前后左右畅通无阻的主要干道以“街"冠之。街的两旁通常遍布商户,如唐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宋汴梁城的御街、临安城的天街、明清北京城的正阳门大街等。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就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街景。与街的繁华相反,巷多指蜿蜒曲折、狭窄幽深的小巷,在《说文》中巷被定义为“里中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斜阳余晖下草木交织的小巷图景。

进一步从方向上细究,道路又有不同称呼。田间南北向的小路唤作阡;东西向的小路称为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皆为此意。说完田间,再回看城市,道路的命名亦蕴含着方位智慧。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乃纬,《淮南子·地形训》中便有“凡地形,东西为纬,南北为经"的论述。

中文词汇之精微,无论是勾勒自然风光的写意笔触,还是对人物称谓的严谨界定,都彰显了其在表达上的无限可能,也难怪古时的考生们笔下的文章短小精悍却意涵丰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中文不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宝贵财富,每一个心灵都能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共鸣、收获启迪。用心传承这份来自先人的馈赠,让中文在世界舞台上继续闪耀,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当属我辈义不容辞之事。

(摘编自宋奕璇《文言文考试指南:中文到底有多精确》)

1.下列选项能体现材料一中反切法注音“失效”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___()

A.部,博故切B.霜,师庄切C.鸡,古奚切D.条,田聊切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3分)___()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第2页(共8页)】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D.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并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

A.汉字书面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口语产生的时间则更早;二者虽然在秦朝之后的变化情况不完全一致,但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更加通俗化。

B.我们用现代汉语朗读古诗词时会发现有些地方不押韵,读《诗经》时这一现象可能比读唐宋诗词时更普遍,只要换最接近古汉语发音的闽南语就能避免。

C.对古代不同特点的道路,如果按其宽窄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街、巷、路、道、途、径、蹊;如果按照方向划分,一类是阡、经,另一类是陌、纬。

D.中文用词的“讲究"体现在对人文景观的命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称谓的界定等多个方面,因此默写时出现的错别字可能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4.按照材料一的行文思路,省略号部分可能是关于哪方面的内容请说说你的看法并简要阐释理由。(4分)

答:

5.小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新生,看到课表上的“古代汉语"后对授课内容产生了好奇。请根据材料,帮助小慧推测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荒野之境(节选)①

[英]罗伯特·麦克法伦

黄昏时分,我们来到了科鲁什克峡谷的入口。

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是飞瀑石墙。天空一片漆黑,直入大海,在地平线边缘某处,一场暴风雨正在酝酿。

步入峡谷的时候,我有种强烈的感觉,仿佛跨过了一道门。

我回忆起祖父给我讲过的一段经历:他在瑞士长大,曾经有一次进入了群山深处神秘的苏桑福峡谷。要想进入峡谷,需要先爬上一块位于瀑布上方的石台。那石台的尽头看似在半空便消失了,实则通往另一块更宽的石台,继而通向山谷。

他说,这条秘密通道是进入奇境的大门,而境中遍地是丰美茂盛的紫菀和雪绒花。

在科鲁什克湖汇入斯卡瓦伊格湖之处,淡水与海水相遇,就在两股水流的交汇点上方,我们找到了一间小屋。

……

旅行结束的那天清晨,天空是一片纯净无瑕的蓝。

离开之前,我们在科鲁什克湖里最后游了一次泳。湖水还保持着夜晚的凉意,平静如石,呈现出泥炭般的颜色,也给我的皮肤镀上了一层金黄的光泽,仿佛古老的钱币。

湖对面大约一百码远处,有一个小岛。其实,那只是一座微微隆起的黑色裸岩,被曾流经此处的冰川打磨得平整柔滑,小岛最高处仅仅高出水面不到一英尺。它状如鲸背,让我不禁想起故乡的山毛榉林与之相似的轮廓。

我游了过去,爬上小岛,浑身湿漉漉地站在那里。脚下的岩石很粗糙,带着阳光的暖意。我仰面躺下,双手枕在脑后,望向天空。

三四分钟后,一阵强烈的眩晕席卷了我,我仿佛倒挂过来,正在向上空“坠落”。

【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第3页(共8页)】

天空中一片空旷,既没有关于时空的提示,也没有关于深度的标尺。湖水轻轻拍打着岩身,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声音。我躺在那里,除了自己的眼眶,看不到其他任何人类的痕迹。

我感到一种可以追溯到冰河时代的寂静。

在科鲁什克谷地里,我开始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想象时间,或者至少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体验时间。时间不再以小时和分钟衡量,而是以光影与质地呈现。

虽然仅仅过去了几天,我却发现自己已经很难想象科鲁什克峡谷之外的生活——那个遍布着商店、大学、汽车的不断变化的世界。我难以想象那种忙碌和急迫,甚至难以想象我的家人、家乡和花园,此时,园子里的那棵苹果树上,应该已有果子坠满枝头了。

科鲁什克盆地拥有许多种不同的时间,并非所有时间都是缓慢的。我也见识过那里的迅疾:飞行的乌鸦猛然俯冲,河水绕石而转瞬分流,豆娘如飞镖般掠过,摇蚊在一天之内出生、飞舞、死亡。

然而,真正令我震撼的仍是冰川形成的伟大过程—那些冰毫无目的地向着大海行进,缓缓走下时间的斜坡。

在科鲁什克盆地中,即便只是短暂驻足,也能令人意识到人类的知觉何其狭隘,而人类对于世界的设想又何其短视。

在这样的地方,惯常的时间单位——百年、一生、十年、年、日、心跳,变得几乎无法辨识。同时,你的一举一动,一欲一念——一次抬手或划水、一丝怒气、一个转念——却变得电光石火般迅捷。战争、文明、时代,这些人类世界的紧要大事显得遥不可及。

科鲁什克谷地的时间令人无法理解,它太迅速,也太缓慢,它对人类的时间体系毫不关心。

科鲁什克谷地维持着荒野的时间。

在这样古老的峡谷里,你不得不放弃习以为常的计时方式,放弃那些用以维护正常生活的标记和尺度。

时间不再记于钟表或日记,而是由矿石和空气赋形。人类的物件显得脆弱不堪、无足轻重,你会想要暂时弃之不用——把日记摆在峡谷的入口,把手表转向手臂内侧。

以后总有机会重新启用这些计时方法的,你如此安慰自己。

飞鸟从我头顶空旷的天空掠过。一开始,它们看起来只是一些黑点,渐渐地,我的双眼能够辨认出它们的种类。海鸥于低空盘旋,翼尖舒展;它们之上,三只乌鸦大声鸣叫;最高处,是一只鸟,展翅飞翔。

突然间,天空变得层次分明,不再深不可测。科鲁什克本身也改变了意义:这片对我来说如此陌生的土地,一直是这些鸟儿的家园,它们在此歌唱,觅食,游戏。

我游回岸边。湖口附近,水深只有八九英尺,我便下潜到湖底,抓住一块黑色的鳍状巨岩,让身体和双脚垂直上浮,随着水流轻轻摇摆,如同一株水草。氧气渐渐耗尽,于是我又松开手,浮上水面,回到了明亮的空气中。

我们沿着一条林间古径离开科鲁什克,这条小径沿溪而上,越过最低的山口,到达谷地南端。

在距离山口约一百英尺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石堆地标,在那里,我发现了一片小小的石滩。流水冲刷之下,石滩洁白光亮,仿佛变成了塑造它们的冰川一般。

我拾起一块石头放入石堆之中,又拾起一块,放进嘴里,借以止渴。石头在口中翻动,碰撞着我的牙齿,均匀地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

石堆标志着奇境的出口。我在石堆旁停下脚步,环顾四周。

向东北望去,是如今光秃秃一片的斯利格亨山谷,弯曲的河道里散落的断壁残垣早已被杂草和青苔覆满。向西望去,可以看见红峰峰尖傲然耸立,投下锐利而浓重的阴影。山峰之下,则是波光粼粼的科鲁什克湖,湖身微斜,光洁如镜。

【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第4页(共8页)】

我们起程下行,进入斯利格亨山谷,身后的整片天地,目送我们离开。

(有删改)

【注】①《荒野之境》为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行走文学三部曲"的第二部。本文选自“峡谷”一章,记录了作者与老友共同探寻位于斯凯岛西南岸的科鲁什克峡谷的旅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

A.“向上空‘坠落’"既写出人在眩晕状态下的真实体验,也引出下文对天空的描写,同时暗示作者接下来会有一些日常经验之外的发现。

B.“一种可以追溯到冰河时代的寂静”并非绝对的无声,而是指一种未受到人类活动打扰的自然状态,比如那些飞鸟在此处的各种活动。

C.作者虽然只在科鲁什克峡谷中停留短暂的几天,但已经习惯这里时间的缓慢状态,他不想再继续过峡谷之外那种忙碌和急迫的生活。

D.节选部分与姚鼐的《登泰山记》表现出的亲历性、抒情性和哲理性都使文本呈现出游记文学的特点,让读者在跟随作者游历的同时也能获得共鸣和启示。

7.对开头刚到科鲁什克峡谷入口时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

A.作者和其他人在黄昏时分来到峡谷的入口,可是“天空一片漆黑”,这应该与一场暴风雨正在地平线边缘某处酝酿有关。

B.在步入峡谷时,作者回忆起祖父曾经进入苏桑福峡谷的神奇经历,相似的体验让他产生了跨过一道门的感觉。

C.由视线的移动过程可知,作者的祖父当年是从高处向低处进入峡谷,这也符合苏桑福峡谷在“群山深处”的特点。

D.“进入奇境的大门"与后文“奇境的出口”相互照应,表明这两处中间的文字是作者造访祖父口中奇境的详细过程。

8.作者在科鲁什克峡谷中的经历让他对时间产生了怎样的独特体验请简要概括。(4分)

答:

9.文中三次提到的“冰川"是否为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桓公曰:“轻重有数乎”管子对曰:“轻重无数。物发而应之,闻声而乘之。故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桓公曰:“何谓来天下之财”管子对曰:“昔者桀①之时,女乐三万人,端躁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伊尹以薄②之游女工文绣篡组,一纯①得粟百钟于桀之国。夫桀之国者,天子之国也,桀无天下忧饰妇女钟鼓之乐故伊尹得其粟而夺之流此之谓来天下之财。"桓公曰:“何谓致天下之民”管子对曰:“请使州有一掌,里有积五窌④。民无以与正籍者,予之长假;死而不葬者,予之长度。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此之谓致天下之民。故圣人善用非其有,使非其人。动言摇辞,万民可得而亲。"桓公曰:“善。”

(节选自《管子·轻重》)

【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第5页(共8页)】

材料二:

故待农而食之,虔⑤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人有贵而必出,行畏周行;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梯航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何其始造舟车者不食尸祝之报⑩也浮海长年,视万顷波如平地,此与列子所谓御泠风⑦者无异。传所称奚仲⑧之流,倘所谓神人者非耶”

(节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舟车》)

【注】①桀:夏朝末代君主。②薄:即亳,商朝自汤至仲丁十位君主在位期间的都邑。③纯:音tún,量词,匹。④弈:指积谷之地窖。⑤虞:虞人,即猎人。⑥尸祝之报:后代祭祀纪念以报答。⑦列子所谓御泠风:《庄子·逍遥游》曰“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御泠风,即驾风而行。⑧奚仲:古代传说中的始造车者。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桀无天下因忧饰妇女C钟鼓之乐故伊尹得其|栗粟而夺之|G流|H此之|]谓来天下|]之财。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___()

A.致,招引、引来,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相同。

B.乐,以……为乐,意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眄庭柯以怡颜”的“怡"用法相同。

C.“乃用范蠡、计然”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用法不同。

D.何藉,凭借什么。“莫之能御也"中“之能御”表示可以抵御他,两者结构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___()

A.材料一与《孟子》的对话体特点相近,管仲提出治理国家的轻重之策并没有固定的方式,统治者应当根据物资的动向和接收到的消息灵活应对。

B.管仲建议桓公重视民生,允许那些纳不起税的百姓能长时间地休息,同时给那些无力安葬死者的人家一定的帮助,这样能让万民归顺、亲近。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通过历史实例来证明其经济思想,强调对经济规律的顺应和利用,都显示出中国古人在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大智慧。

D.材料三体现了《天工开物》对工艺科技尤其是交通工具的重视,宋应星认为发明车与船的人也可以被称作“神人”,理应得到后人的纪念。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圣人善用非其有,使非其人。

译文:

(2)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译文:

【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第6页(共8页)】

1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古人在发展经济方面特别重视哪些因素。(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漩口①

洪咨夔②

秃山束纡江,寸土无平田。

麦登粟事起,竟岁相周旋。

抉犁荦确③间,并驱从两犍。

两犍力不齐,手胼后者鞭。

日暮鞭更□,轭促肩领穿。

归来茅屋下,抚牛涕泗涟。

一饱勿易得,奈此官租钱!

【注】①漩口:地名,在四川。②洪咨夔:南宋诗人,素以才艺自负,为官耿直,屡次上书直陈弊政。③荦确:石多的样子,或坚硬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

A.诗中用词精准到位,如第一句的“束”,既能表现两岸山峰之高耸,也点出了江面之窄。

B.农民在麦收后又要投入到种粟之中,对他们而言时间非常宝贵,因此诗中缺字可能是“急"。

C.经过一天的劳作,农民的肩膀和脖子都磨破了,可即使这样也很难吃饱饭,更无力承担官府租税。

D.同为农事诗,本诗侧重表现农民的艰辛,饱含诗人深切的同情,与《芣苢》《插秧歌》主题不同。

16.诗中是如何展现农民生活艰辛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诗歌中常用“四万八千”当约数表示数目极大,比如“___,___"。

(2)苏洵《六国论》中,“___,___”两句,回忆赵国曾经对秦国用武并获得一定成效的历史事实。

(3)语文学习小组准备选择陆游《书愤》中的诗句来拍摄微电影,小明觉得“___,___"两句意象最为密集且各具特色,画面感十足,最合适不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人的生命力如此强劲,就像乐黛云晚年时所发出的那句感悟:“真正对生命的尊严有所珍惜的人,才会感到生活的压力。”

生命的意义,无论是爱,是悲,是喜,是怒,是遗忘,还是记忆,都不得不附丽于生命本身。因为生命本该如此丰富,就像同一轮月亮映照在江河万川上。从贵阳山城,到首都北京,从江西乡村,到鲤鱼洲的沼泽地,无数个夜晚,无数的悲欢离合,无数的生离死别,无数的或伟大、或渺小的人,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由此成就了这月光下的人世间。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乐黛云走上了比较文学的道路,因为这样能让她透过更多的身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第7页(共8页)】

在她的名篇《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欣赏》中,她提出中国文化中的月亮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孤独的象征,就像月中永远年轻的嫦娥与永远重复捣药动作的玉兔,“时间消逝了,不再有发展;空间也固定了,不再有变化"。在西方文化中,波特莱尔笔下那作为一个独立客体的月亮将一串串苍白的眼泪流向大地并流到诗人的心里。而中国的诗人李白,则在深夜绝对的孤独中,与永恒的月亮和自己的影子作伴,最终,“和他钟爱的月亮相会于遥远的星空银河之上”。传说李白于醉中跃进江里,想要拥抱明月——“他为明月献出生命,也就回归于永恒"。

死,是迈进永恒的门槛;生,是证明自己永恒的资格。因为活着,才有可能去和命运抗争,才有可能不对外界屈膝投降,才能从窄门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18.第二段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

19.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