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本内容。2.从史料实证角度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提高对不同选官制度的比较、概括实力,以及辩证客观地论证历史问题的实力。3.结合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做出正确的历史说明,并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学问点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察举制①形成:汉武帝时期。②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③影响: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3)九品中正制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限制地方选人权。②起先: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③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④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但后来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2.官员管理(1)上计制: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方法。(2)刺史制度: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心监察体系。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学问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庶族地主势力上升。(2)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3)内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实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2.官员的考核(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3.官员的监察(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2)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更是台谏合一。学问点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1)元朝:1314年复原科举制,但时断时续。(2)明清①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②内容: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③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实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实行,殿试在会试后实行,考中者分别称“举人”“贡士”“进士”。2.官员的考核(1)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核结果是确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官员的监察(1)元朝:中心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的监察职能没有变更。1.视察下图,你认为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如何相识该制度?提示:(1)标准:孝廉,另外有茂才等。(2)相识:为汉朝选拔了大批人才。2.阅读教材P30“史料阅读”,概括说明段灼认为九品中正制有什么弊端。提示:一是对选拔对象确定等级的权力驾驭在中正官手中,不能做到公开透亮,甚至是掩人耳目;二是被选拔上来的“上品”之人,都是王侯或者是当权之人的子弟。3.阅读教材P31“思索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它又有什么弊端?提示:(1)缘由: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得以参加政权;有利于官员文化素养的提高;加强了中心集权;有利于教化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2)弊端:科举制度严峻扼杀追求实际学问的本事;扼杀人的创建精神和独立的见解;科举考试的内容只偏重人文伦理,轻视自然科学,造成中国科技渐渐落后;可能会造成官场的不正之风。4.阅读教材P32“学思之窗”,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更对中心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提示:隋唐以后,中心政府任命全部九品以上的官员,并对他们进行考核,因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心集权。5.阅读教材P32“历史纵横”,思索:明朝科举考试为什么实行南北卷制度?南方录用人数为什么比北方多?提示:(1)实行南北卷制度的缘由:保证选拔出南方和北方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保持人才来源的南北地域平衡。(2)南方录用人数比北方多的缘由:南方经济比北方发达。科举制度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明显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无法说明其存在的长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学问分子供应了持续流淌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学问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材料一说明白科举制有何历史进步性?提示: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2)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是什么?提示:人才流淌机制;客观公允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主动性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淌,具有公开、同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心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须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纳,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汲取,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养低下官本位思想干脆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学问、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1.“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行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是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的()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D[由材料信息“层层严格考试”“进入衙门任职”推断这是科举考试,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2.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言本质上反映了()A.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B.中心官学培育大量政治人才C.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D.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C[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收归到中心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心集权,材料中“入吾彀中”表明适应了专制集权,故C项正确;汉代实行察举制,与材料中“唐太宗”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心官学,故B项错误;D项与题中“此言本质上反映了”不符,故D项错误。]用唯物史观全面相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特点(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2)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心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随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2.评价主动—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局限专制制度确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3.关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监察制度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B.隋唐时期的御史台主要职责是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状况C.这种制度在防止腐败、低效,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D.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权力,防止了决策的失误D[A、B、C三项符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史实,但不符合题意,解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能对皇帝的权力产生制约作用,也不能从根本上防止决策的失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4.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我国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