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九文言文阅读三精练含解析_第1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九文言文阅读三精练含解析_第2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九文言文阅读三精练含解析_第3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九文言文阅读三精练含解析_第4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九文言文阅读三精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4专题九文言文阅读(三)一、(2024·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实力。首先,通读全句,了解整句内容。其次,依据句式特点和虚词提示断句。A.迷惑性在于“君用起”与“君疑之”看似呼应对称,但是“弃卫鲁”意思不通,据此解除A项。C.“君用起”结构完整,且“则”前多断开,故解除。D.“名”作“有”的宾语,且“则”前多断开,故解除。得出答案为B。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出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驾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实力。C.错在“韩、赵、燕”,应为“韩、赵、魏”。韩氏、赵氏、魏氏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个,他们在春秋晚期逐步驾驭晋国的大权,后来周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史上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擅长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行分。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当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忧被害,于是逃往楚国。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的实力。C.错在“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原文为“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即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忌恨吴起。并没有吴起表示不满的意思。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译文:(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译文: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缘由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实力。本题涉及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文言学问点。(1)“此……也”,推断句。“所以”,……的缘由。“弗如”,不如,比不上。(2)“及”,等到。“走”,逃跑。“之”,到。“伏”,面对下俯卧。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有鲁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战胜国的名声,诸侯各国就会图谋鲁国。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任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疏远了他。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吴起为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与士兵一起分担劳苦。有个生了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的父亲作战时勇往直前,最终死在敌人手里。吴将军现在又给我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魏文侯因为吴起擅长用兵打仗,廉洁公允,能取得全部士卒的忠心,就任命他为西河郡守,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沿西河顺流而下,船到中途,回头对吴起说:“太美了,山河的形势险要坚实,这是魏国的国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殷纣的国都,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他不施行德政,武王杀了他。由此来看,治国在于推行德政而不在于形势险要。”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誉。魏国设置相国,任命田文为相。吴起不兴奋,对田文说:“请让我与你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担忧,大臣不顺服,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缄默了许久,说:“应当交给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缘由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忌恨吴起。吴起胆怯 受惩处,于是离开,就去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一到楚国就让他任相国。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了韩、赵、魏三国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诸侯都因楚国强盛而忧虑。原来楚国的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二、(2024·广东六校联盟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自束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调江州判官、宣州视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毂其友刘琦,佐击节曰:“世无此风久矣。”并荐之。熙宁初,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之善,以为三司条例检详官,改右正言、知谏院。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何异王莽猥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安石见之,遣所密切谕意,常不为止。又言:“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州,徙湖、齐二州。齐多盗,论报无虚日。常得黠盗,刺字为兵,使在麾下,尽知囊括处,悉发屋破柱,拔其根株,半岁间,诛七百人,奸无所匿。哲宗立,进户部尚书。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光曰:“用常主邦计,则人知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少息矣。”常转对,上七事。时役法差、免二科未定,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尴尬各从其愿则可久尔乃折衷条上之。赦恩,蠲①市易逋负②不满二百缗者,常请息过其数亦勿取。拜御史中丞,加龙图阁直学士。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所长。初,河决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京东、河北饥困,不宜导河。”诏罢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出知邓州。徙成都,行次陕,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选自《宋史·李常传》,有删改)[注]①蠲:音juān,免除。②逋负:拖欠赋税。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尴尬/各从其愿/则可久尔/B.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尴尬/各从其愿则/可久尔/C.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尴尬/各从其愿/则可久尔/D.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尴尬/各从其愿则/可久尔/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实力。“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结构对称,“新陈”即新旧,中间不行断开,解除A、D两项;“则”一般不用于句尾,多用于句首,应在“各从其愿”后断开,解除B项。故选C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束发,古代男童束发为髻,表示成童。束发也可半束半披,与“垂髫”意同。B.青苗,即青苗法,也称“常平新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新法之一。C.刺字,用针在皮肤上刻文字,并涂上颜色,使字迹明显,是古时一种肉刑。D.赦恩,犹恩赦。指封建王朝遇皇帝登基或其他大典而赦免罪犯、减免租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实力。D项,“减免租赋”错,恩赦时只赦免罪犯,不减免租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常宠爱读书,藏书著述颇丰。他曾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留有所抄录的书籍九千卷;也为后世留下了《诗传》《元祐会计录》以及文集、奏议等。B.李常忠于职守,多次上书言事。他做右正言时,上书反对青苗法收息;担当户部尚书时,对役法的修订表达看法;拜御史中丞后,建议优化取士制度。C.李常心系百姓,为民排忧解难。他捉盗贼,毁贼窝,杀齐州七百盗贼,保一方百姓平安;黄河决堤,他力主不要给京东、河北的饥困百姓摊派劳役。D.李常群而不党,受司马光赏识。他与王安石关系友好,却反对王安石实行新法,此举得到司马光支持,司马光认为他有才能气度,在哲宗面前褒奖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的实力。D项,“反对王安石实行新法”错,原文说“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应是“反对青苗法收息”;“此举得到司马光支持”文中无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毂其友刘琦,佐击节曰:“世无此风久矣。”译文:(2)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译文:答案(1)发运使杨佐准备举荐他升官,李常举荐他的挚友刘琦,杨佐赞美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2)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使风俗淳厚的方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调任他为兵部尚书,他推辞不就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实力。关键词:(1)“改秩”,升官;“推毂”,举荐;“击节”,赞美;“风”,风气。(2)“罪”,名词做动词,判罪;“所以”,用来……的方法;“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淳厚;“徙”,调任。参考译文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年少时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考中进士后,留下他所抄录的书九千卷,为他的住处取名叫李氏山房。调任江州判官、宣州视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准备举荐他升官,李常举荐他的挚友刘琦,杨佐赞美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于是一起举荐他们。熙宁初年,任秘阁校理。王安石和李常交好,让他任三司条例检详官,改任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参与探讨,不想实行青苗法收取息钱。到这时,上疏说:“条例司刚成立,已经招致朝廷内外的争论。至于青苗法,聚敛散钱收取利息,解析经书的义理时穿凿附会,人们又大为惊骇,这和王莽分割《周官》片言毒害天下有何差别!”王安石看到后,派遣亲近的人暗中表明意思,李常不因此而罢休。又说:“州县发散官方预储备供借贷的银钱,事实上不出本钱,却勒索百姓出利息。”神宗责问王安石,王安石吩咐李常出具主要官吏的名字,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落职为校理,通判滑州。一年多后复原职务,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齐二州。齐州盗贼许多,没有一天不上报的。李常捉到狡黠的盗贼,在他脸上刺字,令其充兵,让他在自己部下,(李常)知道了全部盗贼聚居的地方,(将这些地方)房子都推倒柱子都打破,破坏了他们的根基,半年间,杀七百人,(让那些)奸恶之人无处藏身。哲宗即位,李常升任户部尚书,有人怀疑他缺少才能气度,担忧不能胜任,哲宗向司马光询问。司马光说:“运用李常主管国家财政,那么人们就会知道朝廷不急于取利,聚敛之风就可稍稍平静了。”李常陈述时政得失,上书七件事(分别是崇尚廉耻,保存乡举,区分守宰,废除贪赃,审理有疑问的案件,选择儒学师长,修改役法)。当时差役、免役法没有确定,李常认为:“法无新旧,便利百姓的就好;论述不分他我,能够许久的就确认。现在让百姓都出钱,那么贫困的人难以办到;假如都出力,那么富有的人难以忍受。分别听从他们的意愿,就可以许久了。”于是折中分条开列上呈。皇帝赦恩,免除市易拖欠赋税不满二百缗的,李常恳求利息超过这个数也不收取。被授予御史中丞,加封龙图阁直学士。李常评论选取士人,恳求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便让考试的人把擅长的东西全部发挥出来。最初,黄河在小吴决口,议者准备从孙村口疏导黄河归还旧河道,假如这样,就要兴动劳役,李常说:“京东、河北(人民)饥饿困乏,不应当疏导黄河。”皇帝下诏吩咐停止了这件事。谏官刘安世因为吴处厚交付蔡确的诗中有毁谤朝政之处,趁机极力攻击蔡确。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使风俗淳厚的方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调任他为兵部尚书,他推辞不就职。出任邓州知州,移任成都,在走到陕西途中,突然去世,终年六十四岁。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三、(2024·福建高三毕业班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曾同亨,字于野,吉水人。同亨举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礼部,迁吏部文选主事。故事,丞簿以下官,听胥吏铨注,同亨悉躬亲之。隆庆初,为文选郎中,荐用遗佚几尽。进太常少卿,请急去。万历初,起大理少卿。历顺天府尹,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御史刘台得罪张居正,同亨,台姊夫也,给事中陈三谟欲并逐之,奏同亨羸不任职。诏调南京,遂移疾归。九年,京察拾遗,给事中秦燿、御史钱岱等复希居正指,列同亨名。勒休致。居正卒,起南京太常卿。召为大理卿,迁工部右侍郎。督治寿宫,节浮费三十余万。由左侍郎进尚书。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又请减织造之半。皆报可。汝安王妃乞桥税,同亨拒之。帝竟如妃请。内府工匠,隆庆初数至万五千八百人,寻汰二千五百人,而中官滥增不已。同亨疏请清厘。已得旨,中官复奏寝之。同亨弟乾亨请裁冗员以裕经费,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久之,再起故官,税使所在虐民,同亨极谏。三十三年大计京官,与考功郎徐必达持正不挠。是年,北察失执政意,中旨留给事中钱梦皋等;南察及同亨自陈疏,亦久不下。同亨适给由入都,遂引疾。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同亨初入吏部,严嵩其乡人,尚书吴鹏则父同年也,同亨无私谒。尝止宿署舍,弥月不归。尚书杨博痛诋伪儒,同亨曰:“此中多暗修,非可概斥。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卒年七十有五。赠少保,谥恭端。(节选自《明史·曾同亨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B.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C.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D.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实力。此句主语是“京卫诸武臣”,“谓”是谓语动词,“减己月俸也”是宾语,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谓”后面不能停顿,解除B、C;“九门工成”意思是九门的工程完工,所以前面应当停顿,解除D,故选A。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移疾”是指托病辞官,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后文中的“引疾”一词与此同义。B.休致,古代指官吏年老去职,也泛指官员辞官,“勒休致”是指勒令官员去职退休。C.“大计”是明代官员考核制度,每三年一次,成果卓异者候升,劣下者依法处置。D.“同年”,古代全部同年参与科考者的互称,吴鹏曾与同亨父亲同年参与科考,故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驾驭常见的古代文化学问的实力。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古代全部同年参与科考者的互称”错误,应当是“同一年考中者”。文中尚书吴鹏与同亨父亲是同年考中进士,而非“同年参与科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亨亲躬职事,竭忠尽职。任吏部文选主事期间,他亲力亲为,做好官员铨选登记工作;在文选郎中任上,他慧眼识才,才德之士几乎都得到荐用。B.同亨公忠体国,为国节用。他负责帝陵修建,节约了不必要开支三十多万两;宦官滥增工匠人数,他奏请处理,获得旨意,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C.同亨不惧权恶,心系民生。汝安王妃向朝廷恳求收取桥税,他认为是无理要求,予以拒绝;税使四处为害百姓,他为民请命,极力进谏,予以阻挡。D.同亨为人正直,任事勤勉。他初入吏部,并没有私下探望同乡的高官严嵩和与父亲同年的尚书吴鹏;他一心为了工作,曾整月住在官衙,没有回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的实力。“获得旨意,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错,文中说,虽然获得了旨意,但宦官又上奏搁置了此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又请减织造之半。译文:(2)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译文:答案(1)军事器械从外地输入,大都不合规格,(他)上奏建议按半价收取,又恳求削减一半的织造物。(2)即使(伪儒)假借(儒学)名义,这与自荐求官、恬不知耻的人相比,谁较好呢?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实力。翻译时须要留意的关键词句有:(1)率,大都;中程,合乎要求、规格;直,通“值”,价值、价格;“奏请半收其直”省略了主语“他”。(2)阳假,假借;视……孰,与……相比,谁……;呈身,自荐求仕;“阳假名义”省略了主语“伪儒”。参考译文曾同亨,字于野,吉水县(今江西境内)人。曾同亨考取嘉靖三十八年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改任礼部,调任吏部文选主事。依据先例,丞、簿以下的官员,听任胥吏选拔,曾同亨却全都亲自选择。隆庆初年,任文选郎中,几乎将遗漏的人才举荐任用完了。晋升为太常少卿,因急事请假离去。万历初年,出任大理少卿。历任顺天府尹,任右副都御史管辖贵州。御史刘台触犯了张居正。曾同亨是刘台的姐夫,给事中陈三谟想将他们一起驱除,上奏曾同亨羸弱不胜职。诏令调他到南京,于是称病回乡。万历九年(1581),京城考核纠察官,给事中秦燿、御史钱岱等人又秉承张居正指示,列上曾同亨的姓名。张居正勒令他休息。张居正死后,他出任南京太常卿。皇帝召他担当大理卿,调任工部右侍郎。负责督促营建皇帝逝世后的寝宫,节约不必要开支三十多万两白银。由左侍郎升为尚书。军事器械从外地输入,大都不合规格,他上奏建议按半价收取,又恳求削减一半的织造物。皇帝都答复可以。汝安王妃恳求征收桥税,曾同亨拒绝了。皇帝最终应允了王妃的恳求。内府的工匠,隆庆初年人数达到一万五千八百人,不久淘汰了两千五百人,但是宦官却肆意地不断增加。曾同亨上奏恳求清理、整治。已经得到圣旨,宦官又上奏搁置了此事。曾同亨的弟弟曾乾亨奏请裁减冗员使经费富有,京城卫戍部队的诸位武臣声称削减了自己的月薪,一片哗然,等着曾同亨走出朝房就围着他叫嚷。曾同亨再次恳求退休,没有结果。九门的工程完工,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他)极力恳求离去,皇帝下诏令他乘驿车回乡。此后很久,再度起用他任原职,税使在当地凌虐百姓,曾同亨极力进谏。万历三十三年(1605),全面考核京官,他与考功郎徐必达正直不徇私情。当年,北都考核拂逆了当政者的意愿,宫中传旨保留给事中钱梦皋等人;南都的考核和曾同亨自己陈述的奏疏,也很久不下发。曾同亨恰好因事进京,于是称病。诏令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而后退休。曾同亨初次进入吏部,严嵩是他的同乡,尚书吴鹏与他父亲是同年进士,曾同亨没有私下探望。(他)曾在署舍住宿,整月不回家。尚书杨博痛骂伪儒,曾同亨说:“他们中间有许多遵循儒道的人,不行以一概斥责。即使(伪儒)假借(儒学)名义,这与自荐求官、恬不知耻的人相比,谁较好呢?”他在七十五岁去世。被赠封为少保,谥号恭端。四、(2024·衡中调研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范拱字清叔,济南人。九岁能属文,深于《易》学。宋末,登进士第,调广济军曹,权邦彦辟为书记,摄学事。刘豫镇东平,拱撰谒庙文,豫奇之,深加赏识。权尚书右丞,进左丞,兼门下侍郎。豫以什一税民,名为古法,其实裒敛,而刑法严急,吏夤缘为暴。民久罹兵革,益穷困,陷罪者众,境内苦之。右丞相张孝纯及拱兄侍郎巽,极言其弊,请仍因履亩之法,豫不从。巽坐贬官,自是无复敢言者。拱曰:“吾言之则为党兄,不言则百姓困弊。吾执政也,宁为百姓言之。”乃上疏,其大略以为“国家惩亡宋重敛弊,什一税民,本务优恤,官吏奉行太急,驱民犯禁,非许久计也”。豫虽未即从,而亦不加谴。齐废,梁王宗弼领行台省事,拱为官属。宗弼访求百姓利病,拱以减税为请,宗弼从之,减旧三分之一,民始苏息。拱慎许可,而推毂士,李南、张辅、刘长言皆拱荐也。长言自汝州郏城酒监擢省郎,人不知其所以进,拱亦不自言也。以久病乞近郡,除淄州刺史。皇统四年,以疾求退,以通议大夫致仕。斋居读书,罕对妻子。世宗在济南闻其名。大定初,拱上封事。七年,召赴阙,除太常卿,议郊祀。或有言前代都长安及汴、洛,以太、华等山列为五岳,今既都燕,当别议五岳名。寺僚取《崧高》疏“周都酆镐,以吴岳为西岳”。拱以为非是议略曰轩辕居上谷在恒山之西舜居蒲坂在华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尝据所都而改岳祀也后遂不改。拱尝言:“礼官当守礼,法官当遵守法律,若汉张释之可谓能遵守法律矣。”故其争论确然不行移夺。九年,复致仕,卒于家,年七十四。(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四十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拱以为非/是议略曰/轩辕居上谷/在恒山之西/舜居蒲坂/在华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尝据所都而改岳祀也/后遂不改B.拱以为非是/议略曰/轩辕居上/谷在恒山之西/舜居蒲/坂在华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尝据所都而改岳祀也/后遂不改C.拱以为非/是议略曰/轩辕居上/谷在恒山之西/舜居蒲/坂在华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尝据所都而改岳祀也/后遂不改D.拱以为非是/议略曰/轩辕居上谷/在恒山之西/舜居蒲坂/在华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尝据所都而改岳祀也/后遂不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实力。“非是”意思是“不是这样”,“拱以为非是”句意完整,中间不行断开,据此解除A、C两项;“上谷”是地名,“轩辕居上谷”句意完整,中间不行断开,据此解除B项。故选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文中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称为“谒庙”。B.履亩之法,依据实地丈量的田亩缴税;“什一税”则是指依据特别之一的比例缴纳田税。C.行台,魏晋至金代专指帝王出行时临时在外设置的处理政务的地方,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D.郊祀,君王带领三公九卿等于国都郊外祭祀天地,为国家和百姓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驾驭常见的古代文化学问的实力。“专指帝王出行时临时在外设置的处理政务的地方”错,“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两晋时多为权臣自行建立,以发号施令。北魏、北齐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拱年少奇才,仕途少有挫折。九岁就能写文章,北宋末年考取进士,受到刘豫器重。先后曾做过梁王属官、淄州刺史,金世宗时被任命为太常卿。B.范拱直言规劝,体恤百姓疾苦。刘豫实行什一税,名为古法,事实上是搜刮民众。其兄因进言被贬官,但范拱毫不畏惧,上疏言其事。刘豫没有马上听从,也并没惩罚他。C.范拱推举后进,从不夸耀于人。他不轻易赞誉别人,但对有才能的人都加以举荐,李南、张辅、刘长言等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范拱举荐的,范拱自己也闭口不谈。D.范拱坚持原则,从不轻易苟同。有人进言说,金定都燕京,考虑选哪五座山为五岳。他在奏议中引经据典,力排众议,最终确定不变更祭祀的山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的实力。“李南、张辅、刘长言等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范拱举荐的”于文无据,原文为“长言自汝州郏城酒监擢省郎,人不知其所以进”,说的是刘长言,并非全部人都不知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久罹兵革,益穷困,陷罪者众,境内苦之。译文:(2)什一税民,本务优恤,官吏奉行太急,驱民犯禁,非许久计也。译文:答案(1)百姓长期遭遇战乱,更加贫困困乏,陷入刑狱的人许多,境内百姓因此苦不堪言。(2)采纳什一税法向百姓征税,本意是优待救济百姓,只是官吏执行太急迫,驱使百姓违犯禁令,这不是许久的计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实力。(1)关键词:“罹”,遭遇;“兵革”,战乱;“陷罪”,陷入刑狱。(2)关键词:“优恤”,优待救济百姓;“驱”,驱使;“犯禁”,违犯禁令。参考译文范拱字清叔,是济南人。他九岁就能写文章,尤其精通《易》学。北宋末年,(范拱)考取进士,调任广济军曹一职,权邦彦征用他为书记,让他管理学校方面的事务。刘豫镇守东平常,范拱撰写了一篇谒庙的文章,刘豫认为他是奇才,很赏识他。朝廷任命范拱代理尚书右丞,他后来又被提拔为尚书左丞,兼任门下侍郎一职。刘豫对百姓征收特别之一的税,名义上是古代的税法,事实上是搜刮民众,而刑法严厉峻急,官吏依附钻营,特别残暴。百姓长期遭遇战乱,更加贫困困乏,陷入刑狱的人许多,境内百姓因此苦不堪言。右丞相张孝纯和范拱的哥哥侍郎范巽,极力陈述这些(方法的)弊端,恳求照旧实行履亩而税的方法,刘豫不愿听从。范巽因此被贬官,从今以后没有再敢进言的人。范拱说:“我(假如)上疏说这件事就是与哥哥结成私党,不进言就会使百姓贫困乏累。我既然参与朝政,情愿为百姓而进谏。”于是他便上疏向刘豫进谏,内容大意是说“国家应把宋朝因重敛而亡作为教训,采纳什一税法向百姓征税,本意是优待救济百姓,只是官吏执行太急迫,驱使百姓违犯禁令,这不是许久的计策”。刘豫虽然没有马上听从,然而也没有责怪他。齐国被废除(后),梁王宗弼主管行台省事,范拱是他的属官。宗弼访查寻求对民众有利与有害的事情,范拱恳求削减百姓的赋税,宗弼听从了他的建议,减免了原来(赋税)的三分之一,百姓才获得喘息之机。范拱对应允别人的事很慎重,但对有才能的人加以举荐,李南、张辅、刘长言都是范拱举荐的。刘长言从汝州的郏城县酒监被破格提升为省郎,人们不知道他是怎样被提升的,范拱自己也闭口不谈。他因长期患病而恳求到旁边的郡县任职,被任命为淄州刺史。皇统四年,(范拱)因长期患病恳求退休,以通议大夫的职位退休。他静居书斋读书,很少和妻子儿女交谈。金世宗在济南时就听说了他的声名。大定初年,范拱上疏奏事。大定七年,(朝廷)征召他入朝,任命他为太常卿,负责有关郊祀的事务。有人进言说,过去历代建都于长安和汴京、洛阳,把泰山、华山等列为五岳,如今既然定都燕京,应当另行确定哪五座山为五岳。寺中的臣僚们以《崧高》疏中“周都酆镐,以吴岳为西岳”为依据。范拱认为不是这样,他在奏议中说:“轩辕帝居住在上谷,在恒山的西面,舜帝居住在蒲坂,在华山的北面。从这方面来说,他们并没有依据所定居的都城而变更五岳的祭祀。”后来就没有变更。范拱曾经说:“礼官应当遵守礼法,法官应当遵遵守法律令,像汉代的张释之可以说是能够遵守法律的人了。”所以他的看法也就成了确定不行变更的。大定九年,(范拱)再次退休,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五、(2024·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举孝廉为郎。时选三署郎以补县长,补即丘长。灵帝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洪说超曰:“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邈谓超曰:“闻弟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动任臧洪,洪者何人?”超曰:“洪才略智数优超,超甚爱之,海内奇士也。”邈即引见洪,与语大异之。致之于刘兖州公山、孔豫州公绪,皆与洪亲善。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袁绍见洪,又奇重之,与结分合好。绍使洪领青州。洪在州二年,群盗奔跑。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超曰:“唯恃臧洪,当来救吾。”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超曰:“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洪闻之,果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超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臧洪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B.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C.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D.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实力。“郡境尚全”意思是张超统领的“郡界尚且完整”,其后断开。“吏民殷富”是指张超统领的郡内官吏百姓生活富足,“吏民”不能断开。解除A、D两项。“为天下倡先”是说为天下先导,“倡先”不能断开。“义之大者也”是推断行为的意义,故应独立成句。解除B项。故选C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署郎,指汉代五官署和左署、右署三个衙门中的郎官,这些郎官是由各诸侯国推举的孝廉依据年龄分别来充任。B.刘兖州公山,是指兖州人刘公山。古代对人表示敬重时,常把地望(诞生地或住地)放在姓与名之间来称呼。C.歃血而盟,古代会盟的时候人们为了表示诚意,往往要祭拜天地和祖宗神灵,同时还要宰杀牲畜并一起饮用牲畜的血。D.皇天后土,是天和地的尊称。“皇”是大的意思,“皇天”是尊称“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驾驭古代文化学问的实力。B项有两处错误:一是“刘兖州公山”是称呼姓、官职、字,刘岱,字公山,是兖州刺史;二是“姓与名之间”,应为姓与字之间,古代对人表示敬重时称字,不称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臧洪弃官,非退隐之举。他初入仕途就因举孝廉为郎而补任即丘县县长,虽在灵帝末年辞官还家,但其后又作了太守张超的僚属,可见他无厌官退隐之心。B.臧洪矢志平乱,见识过人。董卓之乱发生后他就劝张邈兄弟举起义旗报效朝廷,兄弟俩被他的言辞打动,就联络兖州、豫州等州的太守一起谋举大事。C.臧洪有才略,富于感召力。他虽是张超的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