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合肥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合肥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合肥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合肥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合肥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合肥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试卷2024.11时长: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哲学仿佛是各种科学的宗邦,各种科学是逐渐由哲学分出来的独立国。哲学的领地,虽然一天一天地狭小,而宗邦的权威仍在哲学。科学之所穷,即哲学之所始。两者的性质上区别虽经确立,不容相混了,然而两者的界限,却并未如长江大河为之截然分界。二者之间有一中区,譬如历史与哲学虽各有领域,而历史哲学便处于二者之间,不能说完全属诸史学,也不能完全属诸哲学。立在史学上以考察其与哲学的关系,约有四端:1.哲学亦为史学所研究的一种对象。史学的对象,是人生与为人生的产物的文化。文化是多方面的,哲学也是其一部分,所以哲学也是史学家所认为当研究的一种对象。2.历史观。史学家的历史观每渊源于哲学。但有人说史学家不应有历史观,应当虚怀若谷地去研究,不可有偏见或成见,以历史附会已说,才可算是好史学家。也有人说史学家应有历史观,然后才有准绳去处置史料,不然便如迷离飘荡于洋海之中,茫无把握,很难寻出头绪来。3.就历史事实而欲阐明一般的原理,便不得不借重于哲学。4.史学研究法与一般理论学或智识哲学有密切关系。现在再从哲学方面来考察他与史学的关系:1.历史是宇宙的一部分,哲学是研究宇宙一切现象的,所以历史事实亦属于哲学所当考量的对象之中。2.人生哲学或历史学,尤须以史学所研究的结果为基础。3.哲学可在旁的学问中,得到观察和考量的方法,所以哲学也可以由历史的研究,得到他的观察法和考量法,以之应用到哲学上去。4.要知哲学与一般社会及人文的状态的关系,于未研究哲学之先,必先研究时代的背景及一般时代的人文的状况。所以虽研究哲学,也必以一般史识为要。5.哲学史亦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故亦需用历史的研究法以研究哲学史。历史哲学是研究历史的根本问题的。如人类生活究竟是什么?人类的行动是有预定轨道的,还是人生是做梦一般的?我们所认为的历史事实是真的呢,还是空虚的?人类进化果然是于不知不识中向一定的方向进行呢,还是茫无定向呢?种种事实,纷纭错杂,究竟有没有根本原理在那里支配?这都是历史哲学的事。因为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只能到一定的程度为止;科学所不及的,都是哲学的事了。(摘编自李大钊《史学与哲学》)材料二:数学的领域在扩大。哲学的地盘在缩小。哲学曾经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对象。那时候,它是包罗万象的。数学却只不过是算术和几何。17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使哲学退出了一系列研究领域,哲学的中心问题从“世界是什么样的”变成“人怎样认识世界”。这个时候,数学扩大了自己的领域,它开始研究运动与变化。今天,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抽象结构——所有可能的关系与形式。数学向一切学科渗透。但西方现代哲学却把注意力限制于意义的分析。把问题缩小到“人能说出些什么”。哲学应当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导,哲学关心的首先应当是科学的未知领域。哲学家谈论原子在物理学家研究原子之前,谈论元素在化学家研究元素之前,谈论无限与连续性在数学家说明无限与连续性之前。一旦科学真真实实地研究哲学家所谈论过的对象时,哲学沉默了。它倾听科学的发现,准备提出新的问题。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望远镜。当旅行者到达一个地方时,他不再用望远镜观察这个地方了,它用于观察前方。数学则相反,它最容易进入成熟的科学,能够提出规律性的假设的科学。它好像是显微镜,只有把对象拿到手中,甚至切成薄片,经过处理,才能用显微镜观察它。哲学从一门学科退出,意味着这门学科的诞生。数学渗入一门学科,甚至控制一门学科,意味着这门学科达到成熟的阶段。哲学的地盘缩小,数学的领域扩大,这是科学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胜利。但是,宇宙的奥秘无穷。向前看,望远镜的视野不受任何限制。新的学科将不断涌现,而在它们出现之前,哲学有许多事可做。面对着浩渺的宇宙,面对着人类的种种困难问题,哲学已经放弃的和数学已经占领的,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哲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无法与该学科一争高下,但它可以从事任何具体学科所无法完成的工作,它为学科的诞生准备条件。数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它离开具体学科之后却无法作出贡献。它必须利用具体学科为它创造的条件。哲学与数学,人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摘编自张景中《数学与哲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学是由哲学分出来的一支,与哲学的性质相近,因此两者间的界限,并不分明。B.哲学史也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是研究历史根本问题的,要以史学研究结果为基础。C.哲学从事其他任何具体学科所无法完成的工作,也不能离开这些学科而独自存在。D.尽管哲学不断退出原有研究领域,它的研究范围仍然远超出其他所有学科的总和。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对数学与哲学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哲学是研究宇宙一切现象的,所以数学问题也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B.哲学可从数学的研究中得到他的观察法和考量法,并应用到哲学上去。C.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哲学与数学的研究范畴呈此消彼长的态势。D.数学开始研究“无限与连续性”后,哲学将会开拓一个新的研究方向。3.学校史学社将举行辩论赛,辩题为“史学家应不应该有历史观”。下列材料中,你认为不能看出史学家的历史观的一项是(3分)A.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悌,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左氏春秋传》)B.(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史记·项羽本纪》)C.开国承家,有法有制,家不臧甲,国不专杀。矧乃齐民,作威作惠,如台不匡,礼法是谓!述《游侠传》第六十二。(《汉书·叙传下》)D.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后汉书·班彪列传》)4.“望远镜”和“显微镜”分别说明了哲学和数学怎样的学科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5.借鉴两则材料中“史学与哲学”“数学与哲学”的关系,分析下面这首诗体现出的“文学与哲学”的关系。(6分)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锦书谁寄来向迅①父亲曾给我写过许多信。②那些信寄自乌鲁木齐,贵州某县,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我据此知道父亲正在哪里谋生。每每有他的信被邮差送来,我都会怀着隐秘的喜悦,躲到无人打扰的角落,逐字逐句地读。③父亲在字里行间流露出陌生的一面。这个父亲,就像是换了一副嗓子,换了一副面孔,和颜悦色地说了许多平日里听不到的话,甚至还有点啰唆——在他嘘寒问暖的时候。而且每封信的开头,他总是模仿古人的笔调:吾儿向迅,近来可好?读着这样的句子,总觉得怪怪的,令我忍俊不禁。④实际上,父亲识字不多,信中因此时不时地蹦出一个错字、别字,乃至他自己造出来的字。但我都会毫无障碍地认出它们,并准确领会他要表达的意思。只是,我那时从未设身处地地想过一个问题:他提笔给远方的儿子写信之前,是否有过片刻的犹疑?⑤我想象父亲给我写信时的样子:夏日无聊的午后,或是春雨霏霏的凉夜,父亲在外省临时的寄居之所左顾右盼,确定房间再无他人,于是鼓起勇气,快速地从枕头下翻找出页面边缘卷曲的笔记簿和圆珠笔,然后正襟危坐于床沿,把笔记簿摊开在沾着泥浆的双膝上,深吸一口气,开始捉笔写信。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父亲而言,要把那些散落于记忆深处、已经爬满青苔的汉字搬到信纸上,就跟在老家没有门窗的羊圈里摸黑逮羊一样困难。他需要凭借顽强的毅力,才能把那些奔跑跳跃在无尽黑暗中的汉定一个个捕捉到,再使用一根无形的绳子把它们穿连在一起,费力地赶上坑坑洼洼的道路。⑦终于写完了,父亲抬起头舒了一口气,再俯下身子,把信从头至尾默读一遍,最后庄重落款———“父亲某年某月某日”。⑧搁下笔,他在信纸里侧折出一道痕迹,把它们小心翼翼地从笔记簿上裁下,举到胸前,拢起嘴唇吹了吹,然后把它们工整地对折好,揣进上衣衣兜,并用手轻轻地压了压。⑨当天下午或次日早晨,父亲搭乘摩托车或卡车从喧嚣的工地出发,翻越一座座山冈和绵延不绝的山丘、庄稼地,最终到达镇上的邮局,购买信封和邮票,装好信,写下收件地址,郑重地投进邮筒。一收到信时,我仿佛还能触摸到父亲的双手留在信封上的余温,他落在信纸上的目光,还有他火焰般明亮的寂寞。⑩我自然也会给父亲回信。但很多时候,他都会特地在信末嘱咐,不必回信。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流动性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收件地址。“你寄给我了,我也收不到。”父亲说。但不管怎样,几年下来,我攒下了一摞父亲写给我的信。⑪我所熟悉的那位父亲,是一个出了名的暴脾气,不如意的生活让他极少表现出父亲应该具备的耐心。而在信中,父亲真的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在他朴实无华的措辞中,我不仅充分感受到了他发自肺腑的关心与爱意,还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无奈与悲哀,我甚至还隐约感受到了他为试图敞开心扉与我沟通而做出的巨大努力。⑫信中的父亲与现实生活中的父亲,恰如地球的南北两极,也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父亲、立体的父亲。这个父亲,有幸被我看见了,读到了,感受到了。⑬我曾把父亲写给我的那一摞信件视为珍稀之物。我把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它们陪着我挤公交,搭乘长途巴士,乘坐绿皮火车。我把它们从江汉平原带到珠江三角洲,又从珠江三角洲带到湘江之滨。⑭正是在湘江之滨,我开始书写父亲,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男人。同时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某一日,我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把父亲写给我的那些信件和其他一些比较私密的信件,悉数销毁,把它们撕成碎片,扔进了垃圾桶。冷静下来,我才后悔莫及。⑮一年之后,那摞信件的重要性显示出来。那年夏天,父亲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任我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父亲写给我的只言片语。如果那些信件还被我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阅读每一封信的时候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父亲。否则,就只能通过回忆了。⑯而这,也是我这几年不停书写父亲的原因。我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父亲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我要通过书写的方式,让父亲活着,让他逐渐模糊的形象重新变得清晰起来。⑰这是我理解父亲的方式,也是我怀念父亲的方式。《与父亲书》后记向迅①五年前,收到上一本散文集样书之时,我们还幸运地拥有父亲。②如今,他的墓地早已褪尽颜色,春夏芳草萋萋,秋冬一派萧索。物是人非之感,不是一声叹息就能安抚。③“与父亲书”,顾名思义,写给父亲的书,献给父亲的书。父亲是那个特定的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本书看成是一封写给父亲的长信。在这封可能永远也不会结束的长信中,我试图与父亲进行一番马拉松式的长谈。像亲密无间的父子那样。像有过命之交而又惺惺相惜的兄弟那样。④这,便是推动我创作《与父亲书》的力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怀着隐秘而喜悦的直观感受去阅读父亲写给我的书信,是因为信件背后陌生而慈父的形象让人诧异和出人意表。B.文本从“过去的我”的视角,审视、反思过往父子间的隔膜,体悟到父亲试图与“我”沟通做出的巨大努力。C.文中作者笔下的父亲是熟悉而陌生的,熟悉是相较于现实生活而言的,陌生是相较于书信中的父亲而言的。D.《与父亲书》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对当年未曾设身处地理解父亲,作者表达了后悔和愧疚之情。7.文中第⑥自然段,关于父亲写信这个段落,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段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作者难以描摹的无形感受变得具象可感。B.写信如同摸黑逮羊的想象画面,符合父亲农民工的身份和质朴而顽强生活形象。C.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居无定所,写信过程中的喜感体现出父亲对“我”的关爱。D.“奔跑跳跃”“用绳子穿”“赶上坑洼道路”等描写再现了父亲绞尽脑汁组织语言的画面。8.以下是第⑬自然段画横线部分的原文和对照版,请辨析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4分)原文:我把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它们陪着我挤公交,搭乘长途巴士,乘坐绿皮火车。我把它们从江汉平原带到珠江三角洲,又从珠江三角洲带到湘江之滨。对照版:我把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挤公交,搭乘长途巴士,乘坐绿皮火车,从江汉平原带到珠江三角洲,又从珠江三角洲带到湘江之滨。9.《锦书谁寄来》是散文集《与父亲书》的序言;该书作者打算补充乙文作为后记,要在为父亲而写作”“家书寄远人”中选择其一作为后记的标题。假如你是这本书的编辑,会推荐他选用哪个?请说明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荀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前。赵王曰:“请问兵要。”荀卿曰:“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行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荀卿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以桀诈尧,譬之以指桡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且仁人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傅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廷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圆居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而退耳。《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此之谓也。”(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一》)材料二:二世皇帝,势为天子,富有天下。人迹所至,舟楫所通,莫不为郡县。然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兴万乘之驾,而作阿房之宫,发闾左之戍,收太半之赋,百姓之随逡肆刑,挽辂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万之数。天下敖然若焦热,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宁,吏民不相惨。戍卒陈胜,兴于大泽,攘臂袒右,称为大楚,而天下响应。当此之时,非有牢甲利兵,劲弩强冲也,伐棘枣而为矜,周锥凿而为刃,剡撕祭,奋儋镬,以当修戟强弩,攻城略地,莫不降下。天下为之糜沸蚁动,云彻席卷,方数千里。势位至贱而器械甚不利然一人唱而天下应之者积怨在于民也(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材料三: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节选自《孟子·离娄上》)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势位至贱A而器械B甚不利C然D一人唱E而天下F应之者G积怨H在于民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聪明,偏义复词,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出入”的用法相同。B.婴,文中指接触,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婴”的意思不相同。C.首路,指头朝向大路,“首”与成语“狐死首丘”中“首”的意思相同。D.席,名词作状语,与《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中“族”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况曾经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论辩用兵之道,临武君认为用兵要看重的是形势有利,行动上要讲究诡诈多变。B.荀况在反驳临武君时谈到,君王所看重的是权术、谋略、形势、利害,而不是仁人的用兵之道和统治天下的志向。C.秦二世皇帝,拥有天子的权势,占有天下的财富。凡是人迹能到达的地方,舟船可通航之处,没有不建立郡县的。D.材料二中有关秦末农民起义的场景描述以及作者的相关观点,可以与贾谊《过秦论》中所举用史料和观点互为印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桀诈尧,譬之以指桡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4分)(2)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4分)14.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哪方面印证该观点的?(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望巫山张乔①溪叠云深转谷迟,暝投孤店草虫悲。愁连远水波涛夜,梦断空山雨雹时。边海故园荒后卖,入关玄发夜来衰②。东归未必胜羁旅,况是东归未有期。[注]①张乔,晚唐诗人,一生漂泊困顿。②伍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因受到楚王陷害,逃亡吴国,东过昭关,被官兵追捕,忧心忡忡,一夜白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联在渲染幽深冷寂的栖宿环境的同时,透露出悲愁交织的情感世界,为后面直抒胸臆做了充分的铺垫。B.诗人在陈述夜宿孤店的情状时,调动了视觉、听觉以及内心感受等多种感知方式,属于典型的“以我观物”。C.张乔善于炼字,首联着一“迟”字,在描写步态沉重的同时,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落魄之状,很有神韵。D.颈联暗用伍子胥故事,抒写家园变故带来的心理冲击,为了强化忧怆之情而进行夸张,强化了情感抒发的力度。16.有人评论张乔的诗在抒情方面具有悲怆奇崛的美学特质,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善用叠字,如以“”写渭水、樊川的浩荡,以“”写宫女打开梳妆镜的情形。(3)古代文人常用“白发”来写自己仕途的坎坷,功业的难成,如“,”就是较为典型的诗句。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从小在农村长大,听惯了民间的歇后语。现在细思默想,慢慢咀嚼,觉得越嚼越有味道。记得少年时代,夏夜里常到门前乘凉。爱讲笑话、歇后语的堂叔常会给街坊邻居们带来精神“快餐”,博得大人孩子们①。他讲的一句有名的歇后语,我始终记在心里。那个夜晚堂叔依旧亮开了他的大嗓门,笑着说:“在集上,有一个姓陈的男子,靠着个卖枣的农村妇女。这个姓陈的想买枣,俩人就开始②,讲来讲去,最后还是买卖不成。这时候,了解底细的人就说‘你们为什么买卖不成?就是姓陈的靠着卖枣的——陈冬(趁早)’。”堂叔说了这个故事后,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传来传去也传成了歇后语:“姓陈的靠着卖枣的——趁早。”老家的人们遇到没有把握的事和不靠谱的人都会借用这个歌后语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事端。这些民间歇后语,乃乡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农村这片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来,颇接地气,窋有乡土气息,有些还沾染着花草的露珠和芳香,现已葳蕤成一道道风景,为广大农村生活注入了③和无限活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请将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并分析其构成特点和缘由。(4分)①水仙不开花——②孔夫子搬家——(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不论是绵延万里的铁路公路,还是高耸入云的楼宇建筑,都离不开稳固的基础。但在工程建设中常常遇到有诸多“疑难杂症”的“软弱”土,重庆大学的刘汉龙院士团队在国内外率先将传统土力学原理和微生物固化技术相结合,研发微生物岩土创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重要成果。所谓微生物岩土创新技术,就是通过向松散的砂土中灌注含有特定微生物的菌液以及营养盐,利用微生物矿化作用在砂颗粒间快速析出方解石凝胶,从而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最终让“软弱”土“强筋骨”的技术。这项新技术被用于液化砂土加固、边坡加固等领域,不仅如此,还被应用到了岩土文物保护修复的新领域,让文物“活”了起来。微生物岩土具有生态环保、就地取材、可持续再生等特点,在一条条细小的文物裂缝中补上微生物岩土,让微生物岩土在文物修复领域得到应用,可有效避免传统修复技术中动辄需对文物“开刀”操作的缺陷。目前,刘汉龙院士团队已培养出10多种“听话”的微生物,并将相关成果应用于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将下列熟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墙高基下,虽得必失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22.文中有三个加点词语,请借鉴对“软弱”的解释,写出其他两个词语的解释。(4分)软弱:本义是身体衰弱无力气,不坚强。句中是形容土质松散,不坚固。开刀:听话: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剪裁,本义是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照人们需要的尺寸剪断开来,后来有了新的含义,如园丁剪裁花木、创造者剪裁素材等。有的人提倡剪裁,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有的人看重自然而然,认为“夜来一霎清明雨,万卉千葩胜剪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解析】A.由材料一史学与哲学关系可知,“史学”和“哲学”性质差异明显而不是相近,另外题干中的因果关系界定也是不当,应是转折关系。B.“是研究历史根本问题的,要以史学研究结果为基础”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哲学史亦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故亦需用历史的研究法以研究哲学史”“历史哲学是研究历史的根本问题的”,首先研究历史根本问题的是“历史哲学”,不是“哲学史”:此外“用历史的研究法”不是“以史学研究结果为基础”。C.“也不能离开这些学科而独自存在”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哲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无法与该学科一争高下,但它可以从事任何具体学科所无法完成的工作,它为学科的诞生准备条件。数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它离开具体学科之后却无法作出贡献。它必须利用具体学科为它创造的条件”,可见应是数学不能离开这些学科而独自存在。2.C【解析】C.“哲学与数学的研究范畴呈此消彼长的态势”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使哲学退出了一系列研究领域,哲学的中心问题从'世界是什么样的'变成'人怎样认识世界’。这个时候,数学扩大了自己的领域,它开始研究运动与变化”,“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使哲学退出了一系列研究领域,哲学的中心问题从’世界是什么样的’变成’人怎样认识世界’”不等于哲学的研究范畴缩小。3.D【解析】依旧材料一“史学家的历史观每渊源于哲学。但有人说史学家不应有历史观,应当虚怀若谷地去研究,不可有偏见或成见,以历史附会己说,才可算是好史学家。也有人说史学家应有历史观,然后才有准绳去处置史料,不然便如迷离飘荡于洋海之中,茫无把握,很难寻出头绪来”可知,“历史观”是指史学家的主观观点。D.是在陈述历史客观事实,无主观观点。4.“望远镜”说明了哲学学科前瞻性、广泛性、模糊性等特点;(2分)“显微镜”说明了数学学科深刻性、具体性、精确性等特点。(2分)【解析】依据“哲学曾经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对象。那时候,它是包罗万象的”“哲学应当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导,哲学关心的首先应当是科学的未知领域”“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望远镜。当旅行者到达一个地方时,他不再用望远镜观察这个地方了,它用于观察前方”“望远镜的视野不受任何限制”可知,“望远镜”说明了哲学学科的先导性(前瞻性)、广泛性等特点。依据“数学则相反……它好像是显微镜,只有把对象拿到手中,甚至切成薄片,经过处理,才能用显微镜观察它”“数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它离开具体学科之后却无法作出贡献”可知,“显微镜”说明了数学学科深刻性、具体性、精确性等特点。5.①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哲学,以源头活水比喻人要不断读书学习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4分)②哲学的思考让文学作品更深刻,本诗因渗透了作者的哲思而更耐人寻味。(2分)【解析】材料中辩证地分析了“史学与哲学”“数学与哲学”的关系,指出了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朱熹的这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诗人用文学的形式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同时哲学的思考也让文学作品更深刻,诗歌的背后是作者的哲思,令读者回味无穷。6.B【解析】是站在“现在的我”的视角进行审视、反思。如第4自然段:只是,我那时从未设身处地地想过一个问题:他提笔给远方的儿子写信之前,是否有过片刻的犹疑?7.C【解析】展示的是父亲艰辛的形象。8.相同:都用整齐的句式突出“我”带着书信辗转各地,一直形影不离,表现出我对信件的珍视。(2分)不同:①对照版以“我”为主语,一句到底,突出“我”奔波搬家的行为过程。(1分)②原文中书信人格化地“陪着我”,主语“我”“它们”交错回环地出现,使情感从单向注人变为双向互动,突出“我”与书信的相依相伴;(1分)③断句的处理(句号)使节奏更加舒缓,更能体现“我”反复品味书信传递的父爱而获取的深沉情感慰藉。(1分)【评分标准】异同点各2分,其中不同点只要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9.答案示例一:(6分)①推荐“家书寄远人”。作者在后记中交代了这本书可以看成是写给父亲的长信,并想以此和远在另一个世界的他进行超越一般父子关系的长谈,该标题能贴切地传达其中复杂的情思。②相比“为父亲而写作”的直白,该标题更加含蓄委婉,更富有诗意,也和后记的语言风格更协调。③和序言标题“锦书谁寄来”形成巧妙的呼应,既增添了形式上的美感,又略含着父子双方远隔时空互寄遥思的深沉情感,奠定整本书的抒情基调,更能打动读者。答案示例二:(3分)①推荐“为父亲而写作”。序言和后记中,作者清晰直白地向读者介绍了写书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怀念父亲,以此为题,契合了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写给父亲的信“家书寄远人”主题内容不够显豁,本标题更容易被理解,朴素的标题和父亲的形象更匹配;这标题还和书名《与父亲书》在语言形式保持风格白一致,简单而庄重,增添了追忆的厚重感。【评分标准】(1)文本角度:与文本内容形式的匹配度,语言特的表现力、内涵意蕴的丰厚度等;(2)情境角度:整本书的统一定位,序言和后记的关联:读者审美预期等。每个角度3分,如选“为父亲而写作”最高得3分。10.(3分)ACG11.(3分)A【解析】A选项中“聪明”指“耳聪目明”,不是偏义复词,故A错;B选项中材料一中“婴之者断”中的“婴”指“接触”,而《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婴”指“缠绕”,二者意思不相同,故B正确;C选项中“首”都为“头(朝向)”的意思,故C正确;D选项中“席”,“像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而《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中“族”意为“灭族”,名词作动词,用法不同,故D正确。12.(3分)B【解析】材料一“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中的“君”指的是与荀况辩论的临武君,而不是指君王。13.(8分)(1)用夏桀的计策去欺骗尧,就如同把手指伸进滚水中搅动,公布间投身到不交举 (一旦)投身其中,不是被烧焦,就是被淹死。【评分标准】(译出大意得1分,“赴”“焉”“焦没”各1分)(2)如今,(如果)想要在天下无人能抵挡,却不施行仁政,这就好比是拿了烫手的东西却不去用水洗一洗一样。【评分标准】(译出大意得1分,“是”“执热”“濯”各1分)14.(5分)材料三中认为,国君喜爱仁德,天下无人能够抵挡。(1分)材料一中“仁人之兵”所向披靡,可以正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2分)材料二中秦二世对百姓“随逮肆刑”而积怨于民,最终亡国,可以从反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2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荀况曾经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论辩用兵之道。孝成王说:“请问什么是用兵的要旨?”荀况说:“用兵攻战的根本,在于统一百姓。兵士与百姓不和睦,即便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有必胜的把握。”临武君说:“并非如此。用兵所重视的是形势要有利,行动要讲究诡诈多变。善用兵的人,行事疾速、隐蔽,没有人料得到他会从哪里出动。”荀况说:“不对。我所说的,是仁人的用兵之道和统治天下的帝王志向。您所看重的是权术、谋略、形势、利害。而仁人用兵,是不能欺诈的。用夏桀的计策去欺骗尧,就如同把手指伸进滚水中搅动,如同投身到水火之中,(一旦)投身其中,不是被烧焦,就是被淹死。所以仁人的军队,上下一条心,三军齐力;臣子对国君,下属对上级,犹如儿子侍奉父亲,弟弟侍奉哥哥。况且,仁人若统治着十里的国家,他的耳目将布及百里,若统治着百里的国家,他的耳目便将布及千里,若统治着千里的国家,他的耳目就会遍及天下,这样他必将耳聪目明、机警而有戒备,和众如一。因此仁人的军队,集结起来即为一支支百人的部队,分散开时便可各自为战,延长仲展好似莫邪宝剑的长刃,碰上了就会被斩断;短兵精锐仿佛莫邪宝剑的利锋,遇到了就会被瓦解;安营扎寨稳如磐石,顶撞它的,角就会遭摧折而退却。《诗经》所谓:‘商汤竖起大旗,诚敬地握着斧钺,势如熊熊烈火,谁敢把我阻拦?’正是说的这种情况。”材料二:秦二世皇帝,拥有天子的权势,占有天下的财富。凡是人迹能到达的地方,舟船能通航之处,没有不建立郡县的。然而放纵耳目的奢欲,穷尽奢侈糜烂生活的变化,完全不顾百姓的饥寒和财物的匮乏。动用万乘车辆,而修建阿房之宫,征发闾左的贫民,收取天下大半的赋税,百姓随之被捕遭到极刑,挽着车辂头朝大路死去的,一个早晨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