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同步试卷(一套)_第1页
2021-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同步试卷(一套)_第2页
2021-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同步试卷(一套)_第3页
2021-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同步试卷(一套)_第4页
2021-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同步试卷(一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同步试卷(一套)(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1、人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氧气 D.二氧化碳、水蒸气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吸取药液 B.气体发生装置C.滴加液体 D.点酒精灯3、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选项中“可能引起的后果”不匹配的是A.读数偏大 B.腐蚀胶帽C.标签受损 D.炸裂试管4、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在三位宇航员老师的授课内容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①在显微镜下观察跳动的心肌细胞②乒乓球停留在水中,浮力几乎消失③花朵折纸在水膜上慢慢绽放④向水膜中继续注入水变成水球⑤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大气泡,得到一正一反的两个人像⑥将半粒泡腾片放在水球里产生大量气泡A.①③④ B.③⑥ C.①④⑥ D.只有⑥5、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序号物质鉴别方法ANH3和N2闻气味B蔗糖、面粉取样,加水溶解,观察现象C过氧化氢溶液、蒸馏水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观察现象D木炭粉、四氧化三铁观察颜色A.A B.B C.C D.D6、下列成语与化学反应无关的是A.火上浇油 B.百炼成钢 C.滴水成冰 D.杯水车薪7、下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 B.滴加液体C.加热液体 D.读取液体体积8、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是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百炼成钢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1、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1)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_______。(2)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_______。(3)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_______。2、掌握常用仪器的特征、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1)写出下列序号仪器名称:D______。G______。H______。(2)仪器B的用途是______。使用B仪器加热时注意事项______。(3)加热少量的水至沸腾。实验中需要上图中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还需要补充仪器______,该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有______、______(答两点)。(4)某实验中用到了下列仪器,其中属于计量仪器的是______(填序号)。(5)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某同学在完成实验后,将仪器按下图放置,其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填序号)。A. B. C. D.(6)根据如下实验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①小明同学用实验一所示方法加热固体,小亮同学说这套装置存在问题,应立刻改进。改进方法是______。②实验二的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3、加热时,可能导致试管、烧杯等玻璃容器破裂的原因有:(1)玻璃容器________有水,未经擦干就加热;(2)容器底部与________________接触;(3)给烧杯、烧瓶加热时,底部没有垫上________________;(4)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没有________________;(5)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立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某同学做加热某固体的实验,实验结束,发现试管炸裂,请分析造成此后果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至少答三条)5、按要求填空:(1)某同学在实验中,若不小心将酒精灯碰翻在桌上,桌上洒落的酒精燃烧起来,最简捷有效的扑灭方法是______。(2)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的标签没有面向手心,后果是______。(3)小明同学需要量取50mL的水并加热至沸腾,在此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4)张老师让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发现指针向左偏转,接下来小明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6、蜡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回答相关问题:(1)点燃蜡烛,将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可观察到___________。(2)吹灭蜡烛后的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这白烟是___________。7、点燃酒精灯,用一张滤纸平放在火焰上,约2S后取出,纸上留下一个黑色圆环,请分析回答:(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2)通过该实验的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8、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苯的物理性质有______。(2)苯的化学性质有______。(3)苯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安全与规范至关重要。回答下列问题。(1)用10mL量筒量取8mL蒸馏水,若仰视读数,则量筒内蒸馏水的体积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8mL。(2)加热后熄灭酒精灯,正确操作是用___________。10、回答下列问题。(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______中,液体药品放在______

中。(2)药品的取用方法:取用块状固体药品一般用______(仪器名称),“一横二放三慢竖”的原因:______;(3)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______,“一斜二送三直立”原因是:______。三、实验探究(每小题4分,共计36分)1、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于蜡烛的燃烧进行再探究。他们首先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气体,方法为___________,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其次熄灭燃烧蜡烛采用以下方法:(1)用嘴吹灭(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熄灭?(猜想假设)猜想①:使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猜想②:呼出气体隔绝了氧气;(实验验证)实验操作现象结论用注射器收集氧气,对着燃着的蜡烛,慢慢推进注射器蜡烛然烧旺用注射器收集氧气,对着燃着的蜡烛,快速推进注射器______猜想②不成立(拓展延伸)同学们继续探究,发现生活中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而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2)烧杯盖灭(猜想假设)猜想③:氧气被消耗使蜡烛熄灭;猜想④:产生二氧化碳浓度高使蜡烛熄灭;(实验验证1)同学们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将燃着的蜡烛伸入混合气体中,发现蜡烛正常燃烧,从而证明猜想__________不成立。(实验验证2)为了进一步验证猜想,实验小组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检测在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到熄灭过程中的气体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剩余氧气浓度14.11%,二氧化碳浓度3.019%。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不多,而氧气浓度明显下降。由此你对燃烧新的认识为___________。2、为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组成的差异,进行如下实验:(1)向图1中A、B两个瓶中分别滴加相同滴数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由此推知人体呼出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比空气中高,该过程使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2)数字实验方法:如图2,把测定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探头放入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数据并经处理如图3。①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填“X”、“Y”、“Z”)。②Y的体积分数在42s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③200s时没有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_______。3、在《探究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课上,某同学向盛有约2mL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没有观察到现象。请教老师后,他发现自己在滴加稀硫酸前忘了加入酸碱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反应情况,于是他对试管中溶液的中和程度进行探究。(探究目的)探究试管中溶液的中和程度。(实验原理)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做出猜想)猜想l:氢氧化钠未完全反应,溶液呈碱性。猜想2: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猜想3:_____。(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另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溶液变_____溶液呈碱性溶液不变色溶液呈酸性或中性(分析思考)(1)若溶液呈碱性,向试管里的溶液中逐滴加入FeCl3溶液,将产生红褐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2)若滴入酚酞后溶液不变色,为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该同学提出了以下方案:方案1用pH试纸测其酸碱度,若pH_____7(选填“>”“<”或“=”),则溶液呈酸性方案2加入金属锌,若有气泡产生,则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4、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有: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③用火柴去点白烟;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⑤熄灭蜡烛;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请回答以下问题: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探究步骤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燃着时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②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_____,澄清的石灰水_____熄灭后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结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_。(2)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___(填字母)处最先炭化变黑。结论是:___________;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3)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如图),王亮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石蜡蒸气,请你参与实验探究,确定“白烟”的成分。验证王亮同学猜想所用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6、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受《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查阅资料)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1)实验一:探究石蜡的物理性质。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具有的物理性质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二:同学们仿照教材11项的实验,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1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蜡烛的蒸气未燃烧(3)实验三: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进行实验)如图表所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硫酸铜粉末变___________,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__。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①补全上表中的实验结论。②该实验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___。该实验与图2所示的实验对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4)(结论与反思)①化学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比如蜡烛的燃烧。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②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生着物理变化,请你以上述蜡烛燃烧的现象举例说明___________(合理即可)。7、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如下内容:①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蜡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②点燃蜡烛,可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你如何知道哪层温度最高:_______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层温度最高。③将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_______和_______。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人体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I.定性探究(1)该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对人体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与空气进行对比研究。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烧的小木条慢慢熄灭,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小木条______(填现象),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______(填“高”、“低”或“不变”)。(2)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______(填“高”、“低”或“不变”)。(3)该小组同学按如图装置对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空气进行对比研究。实验者通过几次呼吸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烧杯______(填“A”或“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