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_第1页
第十课《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_第2页
第十课《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_第3页
第十课《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_第4页
第十课《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详细阐述乱扔垃圾对环境(如污染土壤、水源、空气,破坏生态平衡)、人类健康(如滋生细菌、传播疾病)和美观(如破坏城市和乡村的景观)等方面的危害。2.熟练掌握常见垃圾的分类方法,包括可回收垃圾(如废纸、塑料瓶、金属等)、有害垃圾(如废电池、废荧光灯管、过期药品等)、厨余垃圾(如剩菜剩饭、果皮等)和其他垃圾(如砖瓦陶瓷、渣土等),并能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垃圾。同时,了解基本的垃圾处理方式(如回收利用、填埋、焚烧等)及其适用范围。(二)过程与方法1.环保意识培养在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是干干净净的,让人觉得很舒服”以及分析乱扔垃圾的后果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主动思考环境整洁与个人行为的关系,增强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度。通过讨论生活中不讲公共卫生的现象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公共卫生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2.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在模拟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亲手操作,将垃圾卡片放入正确的垃圾桶,提高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熟悉垃圾分类的流程和标准。在“给花瓣涂色”的游戏中,学生通过将文明行为与游戏奖励相结合,强化对文明行为的认知和记忆,体验到文明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反馈,进而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爱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从内心深处对环境产生敬畏之情,自觉抵制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2.树立公共卫生意识,明白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养成在公共场合注重卫生、爱护环境的习惯。3.培养文明行为习惯,将不乱扔垃圾、遵守公共卫生规则等行为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通过日常行为展现文明素养,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和实践活动,为改善环境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是干干净净的,让人觉得很舒服”,引导学生回忆公园的整洁小径、干净的校园操场、明亮的图书馆等场所,让学生描述这些地方给自己带来的美好感受,如心情愉悦、身心放松等。由此引入课题,让学生思考这些干净舒适的环境是如何形成的,与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对保持环境整洁这一话题的兴趣。(二)情景分析1.详细分析教材中的对话和情景,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或播放相关动画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如街道上乱扔的垃圾、垃圾桶周围散落的杂物等。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乱扔垃圾的后果,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如对环境卫生的破坏(垃圾堆积、散发异味)、对他人的影响(妨碍通行、影响心情)、对动物的危害(误食垃圾、栖息地被污染)以及对整个城市形象的损害等。3.在讨论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垃圾,如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等。(三)环保意识培养1.组织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讲公共卫生的现象”,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言。例如,在公交车上吃东西并乱扔垃圾、在小区楼道里堆放杂物、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等行为。2.针对学生提出的不讲公共卫生的现象,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如个人素质低下、缺乏环保意识、图方便等)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传播疾病、引发火灾隐患、破坏公共设施美观等)。3.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这些现象的解决方案,如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制定公共卫生规则并严格执行、设置更多的垃圾桶和公共卫生设施等。每个小组将讨论结果写在纸上,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选择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四)实践操作1.准备工作在教室前方或其他空旷区域设置模拟垃圾分类场景,摆放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标注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并准备大量的垃圾卡片,上面印有各种常见的垃圾名称或图案,如废纸、塑料瓶、废旧电池、苹果核、旧衣服、破碎陶瓷等。2.活动步骤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轮流抽取垃圾卡片。抽取卡片后,学生需要思考该垃圾属于哪一类,然后将卡片放入对应的垃圾桶。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监督和提醒,如果有放错的情况,及时指出并讨论正确的分类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旁边巡视,对学生的分类操作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理解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当所有卡片都被分类完成后,每个小组可以互相检查其他小组的分类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五)情感体验1.准备工作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花朵图案的纸张,花朵上有若干花瓣,每个花瓣对应一条文明行为,如“今天我没有乱扔垃圾”“我帮助捡起了地上的废纸”“我告诉家人要垃圾分类”等。同时,准备彩色笔。2.活动步骤向学生讲解游戏规则:在一天或一周内,每当学生做到一条文明行为,就可以给对应的花瓣涂上颜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每天记录自己的文明行为,并在完成后及时涂色。定期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给花瓣涂色”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如当看到花瓣逐渐被涂满颜色时的成就感,或者在努力做到文明行为过程中的困难和克服方法。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文明行为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和满足感,强化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六)总结反馈1.总结学生在讨论环节中提出的乱扔垃圾的后果、不讲公共卫生的现象及解决方案,强调这些思考和讨论对于我们理解环保和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性。2.回顾模拟垃圾分类和处理活动的过程,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表扬,特别是对那些分类准确、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肯定。同时,再次强调垃圾分类的要点和易错点,如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用过的纸巾属于其他垃圾等。3.针对“给花瓣涂色”的游戏,分享一些学生在活动中的感人故事和有趣经历,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文明行为实践。4.强调环保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指出这些意识不仅关乎我们自身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实践环保行为,如不乱扔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等,成为环保小卫士。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分析、讨论、实践操作等,全面深入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爱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2.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组织学生讨论和制定解决方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公共卫生,自觉遵守公共卫生规则。(二)难点1.深入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包括不同垃圾的分类标准、易混淆垃圾的区分(如湿纸巾与厨余垃圾的区别),并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垃圾分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2.引导学生将垃圾分类和处理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并理解这种行为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长期坚持环保行为的内在动力。四、教学方法(一)讨论法1.在导入新课、情景分析、环保意识培养等环节,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讨论问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如“我们身边干净的地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乱扔垃圾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公共卫生问题?”等。2.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巡视各个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避免讨论偏离主题。同时,提醒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倾听和交流。3.在全班讨论环节,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质疑或反驳,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二)情境模拟法1.在实践操作环节的垃圾分类模拟活动中,精心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垃圾分类场景中亲身体验垃圾分类的过程。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垃圾桶和垃圾卡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垃圾处理场景,使学生感受到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要求。2.在情景分析环节,利用教材中的情景或创设新的生活场景,如街道上的垃圾乱象、公园中的不文明行为等,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中,更好地理解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的后果,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三)游戏法1.在“给花瓣涂色”的游戏中,将文明行为与游戏元素相结合,设计有趣的游戏规则。每个花瓣代表一种文明行为,学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文明行为来获得涂色的机会,这种方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2.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同学和家长分享自己的游戏进展和感受。教师定期关注学生的游戏情况,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通过游戏强化学生对文明行为的记忆和实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五、教学准备(一)教学材料1.收集丰富的垃圾分类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图片内容包括不同类型垃圾的实物图、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场景图、垃圾分类处理的流程图等;视频资料可以是有关环保宣传的动画短片、介绍垃圾分类知识的科普视频以及反映乱扔垃圾问题的新闻报道等。2.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内容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导入、情景分析、环保意识培养、实践操作、情感体验、总结反馈),PPT的设计注重图文并茂,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在介绍垃圾分类时,用不同颜色和图标展示不同类型的垃圾桶和垃圾,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二)教学工具1.准备垃圾分类的模拟道具,如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蓝色代表可回收垃圾、绿色代表厨余垃圾、红色代表有害垃圾、灰色代表其他垃圾),垃圾桶的制作要符合标准且具有一定的可视性,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垃圾桶的标识。2.准备大量的垃圾卡片,卡片上印有各种常见垃圾的名称和图案,图案要清晰、形象,便于学生识别。垃圾卡片的内容涵盖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垃圾,包括一些容易混淆的垃圾,如塑料吸管(属于其他垃圾)、旧报纸(属于可回收垃圾)、过期化妆品(属于有害垃圾)等,确保学生在模拟分类过程中能够全面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用亲切的语气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和学习,大家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是干干净净的,让人觉得很舒服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举手发言。2.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那你们在这些干净的地方心情怎么样呢?你们喜欢这样的环境吗?”引导学生描述在干净环境中的感受,如开心、放松、舒适等。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是啊,干净整洁的环境能让我们心情愉悦,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画面,比如垃圾随处乱扔,破坏了美好的环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不乱扔》这一课,一起探讨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二)情景分析1.教师打开教学PPT,展示教材中的对话和情景图片,或者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细节,如垃圾的种类、乱扔垃圾的地点、周围人的表情等。2.展示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从这些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乱扔垃圾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后果呢?”让学生前后桌四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时间为5分钟。3.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个小组,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对环境美观的影响、对卫生状况的破坏、对人们健康的威胁等。4.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将学生提到的后果进行梳理和分类,如环境方面、健康方面、社会影响方面等,并在黑板上简单记录。5.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既然乱扔垃圾有这么多不好的后果,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垃圾呢?”让学生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时间为3分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引出后续的教学内容。(三)环保意识培养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讲公共卫生的现象”,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2分钟。2.2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不讲公共卫生的现象。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简单记录学生提到的现象,如在公共场所吸烟、在电梯里扔垃圾、在河边倾倒污水等。3.当学生列举了一定数量的现象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会有人在公共场所吸烟呢?这种行为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什么影响?”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讨论35分钟。4.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不讲公共卫生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素质、环保意识、习惯等因素造成的,而这些行为会对环境、健康、社会秩序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危害。5.教师提出问题:“那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让学生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整理和评价,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完善法律法规、增加公共卫生设施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方案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和推动的。(四)实践操作1.教师将学生带到教室前方设置的模拟垃圾分类场景处,向学生介绍不同颜色垃圾桶的含义和垃圾分类的基本规则,同时展示准备好的垃圾卡片,让学生熟悉卡片上的垃圾内容。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学生,以促进小组合作。每组学生站在垃圾桶前,教师将垃圾卡片打乱顺序后分发给每组的第一名学生。3.游戏开始,第一名学生抽取一张垃圾卡片,思考后将卡片放入对应的垃圾桶,然后下一名学生抽取卡片进行分类,依次类推。在学生分类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监督和提醒,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该学生放完卡片后进行讨论。4.教师在旁边巡视,观察学生的分类情况,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如果发现有较多学生在某一类垃圾的分类上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暂停活动,再次强调该类垃圾的分类标准,并举例说明。5.当所有垃圾卡片都被分类完成后,每个小组互相检查其他小组的分类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小组在分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你们认为哪些垃圾的分类比较容易混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垃圾分类的经验。(五)情感体验1.教师回到讲台,向学生发放画有花朵图案的纸张和彩色笔,每个学生一份。教师展示自己手中的花朵图案,向学生讲解游戏规则:“同学们,这张纸上的花朵有很多花瓣,每个花瓣都代表一种文明行为。比如,今天我没有乱扔垃圾,我就可以给对应的花瓣涂上颜色;如果我帮助捡起了地上的废纸,我也可以给相应的花瓣涂色。在接下来的一天或一周内,每当你们做到了一种文明行为,就可以给自己的花瓣涂上颜色哦。”2.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哪些文明行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提示,如“当你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你去提醒他,这也是一种文明行为”“在家里,你把垃圾准确地分类投放,也是很棒的”。学生们积极发言,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3.在学生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交流,询问他们花瓣涂色的情况。例如,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可以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前一天做到的文明行为和涂色的感受。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昨天在学校操场看到一个小纸团,我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了,我涂颜色的时候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这样的分享可以激发其他同学的积极性。4.当一周结束后,可以组织一次小型的展示活动,让学生们互相看看彼此花朵的涂色情况。对于那些积极参与、文明行为较多的学生,给予小奖品(如环保书签、小绿植等)作为奖励,进一步强化文明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总结反馈1.教师首先对学生在整个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回顾学生们提出的乱扔垃圾的后果,包括对环境美观的破坏,如美丽的公园因垃圾而变得脏乱;对健康的危害,像垃圾滋生细菌可能导致疾病传播;还有对社会秩序的不良影响,例如垃圾堆积阻碍交通等。强调这些深刻的分析显示出同学们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2.针对不讲公共卫生的现象讨论环节,教师表扬学生们能够观察到生活中的细节,像提到在公交车上吃气味大的食物影响他人这种现象,同时肯定大家提出的解决方案,如加强宣传教育可以制作有趣的环保宣传海报张贴在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或者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播放环保公益广告等,让大家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改善公共卫生状况出一份力。3.在实践操作的垃圾分类模拟活动方面,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表现。例如,“大部分同学在垃圾分类模拟中表现出色,能够准确区分可回收垃圾中的废纸、塑料瓶等,也知道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但也有一些小失误,比如有的同学把用过的湿纸巾错当成厨余垃圾,这其实是其他垃圾。希望大家通过这次活动,更加牢记垃圾分类知识,因为这是我们保护环境的重要一步。”4.对于“给花瓣涂色”的情感体验活动,教师分享一些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听到的感人故事,比如有的同学不仅自己做到文明行为,还带动家人一起参与,全家一起进行垃圾分类,这体现了同学们的影响力。鼓励所有学生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态度,将文明行为融入日常生活。5.最后,再次强调环保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维护。每一次不乱扔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宣传环保知识,都是我们为地球家园做出的贡献。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每一天,都能成为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干净、美丽。”七、作业布置(一)家庭作业1.给学生发放一张家庭垃圾分类记录表,表中包含日期、垃圾种类(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具体垃圾名称、投放垃圾桶颜色等项目。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家庭垃圾分类,并详细记录下分类的结果。2.要求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如果遇到不确定分类的垃圾,可以通过查询资料(如上网搜索、查阅垃圾分类手册等)或询问家人、邻居的方式解决,并在记录表中注明查询或询问的结果。3.鼓励学生在家庭中担任环保小监督员的角色,提醒家人按照分类要求投放垃圾。一周后,将记录表带回学校,与同学们分享家庭垃圾分类过程中的趣事、困难和收获。(二)实践活动1.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垃圾分类宣传海报,海报内容可以包括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如垃圾桶的颜色和对应的垃圾种类、常见垃圾的分类示例)、垃圾分类的好处(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呼吁大家一起参与垃圾分类的标语(如“垃圾分类一小步,保护环境一大步”“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等。要求海报设计色彩鲜艳、图文并茂,能够吸引他人的注意力。2.让学生在周末或节假日,在家长的陪同下,到社区内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宣传方式可以包括张贴自制的海报、向社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可以是学生自己制作的简易版本,也可以是从环保部门获取的资料)、现场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等。鼓励学生主动与社区居民交流,回答他们关于垃圾分类的疑问,记录居民们对垃圾分类的看法和建议。3.邀请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如社区清洁日活动、垃圾分类志愿者活动等。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清理社区内的垃圾、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监督社区内垃圾分类投放情况等。要求学生在参与活动后,写一篇简短的活动心得,描述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以及对环保和公共卫生问题的新认识。八、教学反思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环节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乱扔垃圾的危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对环境、健康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在环保意识培养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不少生活中常见的不讲公共卫生的现象,并能尝试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案,这表明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并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在垃圾分类实践操作中,多数学生对常见垃圾的分类有了初步的掌握,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一些易混淆的垃圾(如用过的一次性餐具、碎陶瓷等)分类存在困难。在“给花瓣涂色”的情感体验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这说明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文明行为实践的兴趣,但也有个别学生可能因为缺乏监督而未能认真落实。2.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分析讨论法在本次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话题进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