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评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是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黄门岩2号洞,该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类型丰富,包括打制石器以及使用砾石、石核、石片、断块、碎屑及少量穿孔石器和局部磨刃石器,打制石器中以陡刃砾石石器最具特色。据此可推测,该遗址()A.处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阶段 B.出现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C.处于新旧石器的交替时期 D.受到其他文明遗存的影响2.西周早期的“王臣”与商代的“王臣”相似,即都在王室左右活动。到了西周晚期,整个天下的人都属于“王臣”。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宗法制的贯彻执行 B.社会矛盾的缓和C.分封制的推行实施 D.礼乐制度的影响3.秦灭楚的战争中,秦军出动兵力达60万,每天士卒口粮就多达66667石,以车载25石计,每天需要2667辆运车转送。这主要反映出()A.当时战争就地取材 B.秦国的交通运输条件优越C.秦军作战迅速高效 D.秦国得到其他诸侯国支持4.如图(汉画像石)是长公主装饰图,出土于徐州西郊。画像简单,为一常青树,树上立一鸟。该墓的年代可能不会晚于西汉景帝初期。材料折射出西汉初年()A.社会经济状况较差 B.贵族装饰有严格规定C.政府重视农业耕作 D.手工业技术水平较低5.从法理学、法律史学角度研究董仲舒,学界更为熟悉的主题是“春秋决狱”或“经义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就是把《春秋》作为裁决个案的依据。这表明()A.儒学成为汉代司法审判的唯一依据B.汉代儒学吸收了先秦法家思想C.《春秋》经义是汉代重要的法理理念D.《春秋》经义推动汉代司法进步6.比较南北朝史传人物描写,南朝史传赞人,多“词采遒艳”“善为文章”之词。北朝的勋贵传记,以军功、吏治为尚。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南北朝著史传统不同 B.南北朝政治制度差异大C.南北朝经济模式不同 D.南北朝社会环境有差别7.唐代,葡萄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保持着与西方的密切关系,一直被当作外来装饰的基本图样而在彩色锦缎上使用。由此可见,葡萄()A.是当时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B.在唐朝境内还没有种植C.是民族交往和中西交流的产物 D.在唐朝受贵族喜欢和追捧8.唐朝初期,中书省处于与皇帝关系更近的位置。武则天时期,原本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据此可知,唐朝前期()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门下省和尚书省形同虚设C.三省六部制已完善 D.科举取士制度不断发展9.唐代两税制乃用钱币纳税,如无钱币,则可代以实物。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这表明唐代两税制()A.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存在增加交易成本的可能C.阻碍了唐朝的商业发展 D.提高了财政税收的效率10.2003年,辽宁阜新辽墓出土的契丹小字碑刻《永清公主墓志》正面刻汉字楷书,背面及背面左侧刻契丹文,其碑文称“盖国家系轩辕黄帝之后”。此碑可以用来说明()A.辽政权对华夏文明有认同感 B.永清公主与汉人通婚C.辽政权与南宋文化交流频繁 D.民族交融的开始加深11.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命大臣制定辽法。其中,《决狱法》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适用于汉族的《律令》则沿用唐朝律法断案。由此可得知,辽法()A.颁布代表法律体系完备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C.制定照搬中原王朝律法 D.完全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传统12.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玉米粥 B.晚上去瓦肆看南戏C.日落前须返回住所 D.出门时穿了件棉袍1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推进了新的民族交融。以下属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的是()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设立理藩院C.确定郡县之下设乡、里、亭 D.设立宣政院14.宋元自画像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画中人物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明清画家蔑视权威和教条、 B.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C.明清画家在批判专制体制 D.出现追求个性化潮流15.如表所示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涉及的两位重要人物及事件。据此分析,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是()人物经历事件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张居正守住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正式统率六部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A.君主专制在万历皇帝期间到达顶峰B.入阁官员决策权膨胀地位逐渐提高C.司礼监和内阁都是维护皇权的工具D.宦官掌握批红权将导致皇权的弱化16.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哓谕各省督抚,指明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乾隆规范了奏折具体格式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其他部门中转17.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经历“器物一制度一文化”阶段C.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D.维护封建制度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18.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据此可知,近代上海()A.是应用新技术的重要窗口 B.民众生活水平逐渐提升C.始终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D.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19.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为缓和矛盾,康有为提出:设制度局,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最终由皇帝裁决。由此可推知()A.放弃开议院是因为民族意识尚未萌发B.设制度局有利于争取慈禧太后的支持C.康有为的政治思想变为支持君主专制D.设制度局是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20.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已有200万人左右。这说明辛亥革命()A.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B.有利于近代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C.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一定程度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1.如表为美国学者白鲁恂记录的民国时期军阀之间的300份(次)通电、公共演说、公告以及谈话的内容(部分)。该表说明()内容呼吁道德规范拥护民主共和实施宪政反对专制独裁呼吁国家统一建立法律秩序实践民权份数(次数)3037192638379A.军人干政现象得到改变 B.北洋军阀统治被削弱C.民主政治观念影响深远 D.民主与专制反复斗争22.董必武在《南湖题诗》中写道:“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C.确定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3.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但“城市中心论”又以新的形态对党和革命事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这反映了当时党中央()A.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 B.对国情认识不到位C.受欧美革命道路的影响 D.受国共对峙的影响24.“霹雳一声震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绅”。这首《农友歌》歌词反映的情景发生在()A.国共北伐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5.“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而现在,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使我们开始觉悟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反映出抗日战争()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前景C.开启了民族的新征程 D.促使民族整体性形成26.近代小说家包天笑回忆说,年轻时有人给他看相,说他以后收入会以百万计。未曾想民国三十七、三十八年(1948、1949年)间,“我偶然写写小说、杂文,一摇笔稿费就是百万元,或不止百万元呢”。该话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当时作家经济地位提高 B.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C.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 D.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27.如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宣传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它反映了()A.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B.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情C.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 D.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28.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该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该事件()A.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 B.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C.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D.说明了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2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2022年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18%左右,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这说明我国()A.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B.跻身发达国家行列C.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D.完成民族伟大复兴30.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此次任务是第十二次载人飞行任务。这说明()A.航天技术决定了国家兴衰 B.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C.中国科技已全面领先世界 D.中国自主研发的实力强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的宗旨是“天下和为一家”。……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展、出现了一批闻名海外的对外贸易港口,广州、交州、扬州、明州被称为唐代四大贸易港口,市舶司也在唐代正式出现,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以及其他各种对外事务。此外,唐政府还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蕃坊”特区,之后这些地方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等材料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在苏州目睹的洋商船只络绎不绝现象引起他的警觉,于是乾隆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是经朝廷授权的唯一对外贸易代理机构……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不许随意出入,非受买办之直接监视,不许外国船舶与其他商民之交通;不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等等。——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唐朝,指出清代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造成的影响。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飞跃”有哪些表现,并分析取得飞跃的原因。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是一种智慧,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历史是一种通识,读史之可以增长人的见识,以“见往事”的方式培养人的才略。下面是几本历史著作的标题、作者和出版社信息。历史著作作者出版社《汉武帝和他的时代》姜鹏上海人民出版社《“山中”的六朝史》魏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商务印书馆《变革中的大宋文明》吴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宏杰重庆出版社从以上历史著作中选择其中一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选择的著作的标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阐述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中“局部磨刃石器”说明该遗址不是处在旧石器时代早期,A错误;

原始农业是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的,而遗址是处于新旧石器时代的交替时期,B错误;

据材料中“打制石器”及“局部磨刃石器”可知,该遗址处于新旧石器的交替时期,C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其他文明对该遗址影响的信息,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本题以青塘遗址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2.【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到了西周晚期,整个天下的人都属于'王臣””可知,西周晚期时,王臣指向周王国范围内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王臣”变得前所未有的扩大,整个周王国里周王以外的人都应当属于“王臣的范畴,西周时期“王臣”内涵的扩大与西周分封制度的深化是有密切关系的,故C正确;

宗法制的目的是贵族内部的权力继承与分配,故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

“社会矛盾的缓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

“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制度体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分封制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3.【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大量的粮食需求需要有高效的运输手段来满足,而秦国发达的交通网络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故B正确;

材料中没有给出粮食来源的相关信息,排除A;

材料中只提供了秦军兵力数量,无法得出作战是否迅速高效的结论,排除C;

材料中未提到其它诸侯国对秦国的支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统一,解答本题需结合秦的交通条件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解析】【分析】据材料中“画像简单,为一常青树,树上立一鸟"、“该墓的年代可能不会晚于西汉景帝初期"及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状况较差,即使是公主的装饰也较为简单,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公主的装饰简单,而不是贵族装饰有严格规定,B错误;材料未提供农耕方面的信息,C错误;装饰简单不等同于技术水平低,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本题以长公主装饰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主旨的准确领悟,注意排除未涉及的选项。5.【答案】C【解析】【分析】“唯一依据”的说法绝对化,A错误;材料未提及“先秦法家思想”的信息,B错误;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把《春秋》作为裁决个案的依据”和所学可知,汉代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使得法律儒家化,《春秋》等儒家经典所蕴含部分观点成为汉代法理理念,C正确;本题主旨为“法律儒家化”,“《春秋》经义推动汉代司法进步”不符合材料信息,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本题以“春秋决狱”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主旨的准确解读。6.【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稳定,文化发达,注重文学艺术,北方则战乱频繁,注重军事和政治,因此南朝史传赞人,多“词采道艳”“善为文章”,而北朝的勋贵传记则以军功,更治为尚,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南北朝社会环境的差别造成的,故D正确;

南北朝著史传统相同,比如他们都深受儒学影响,排除A;

南北朝都是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排除B;

南北朝都是小农经济的经济模式,排除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解答本题需从南北方社会差异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7.【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葡萄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保持着与西方的密切关系,一直被当作外来装饰的基本图样而在彩色锦缎上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葡萄被当时人看成西方文化的象征,并且将其当作外来装饰的基本图样而在彩色锦缎上使用,这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与民族交往,故C正确;

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断“葡萄是当时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信息,排除A;

葡萄在汉朝时期引入中国,“在唐朝境内还没有种植”不符合史实,排除B;

材料描述的是中西交流与民族交往,而非贵族喜欢和追捧葡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解答本题根据“葡萄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保持着与西方的密切关系,一直被当作外来装饰的基本图样而在彩色锦缎上使用”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8.【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时期把政事堂迁到与皇帝关系更近的中书省,这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故A正确;

唐朝时期,门下省和尚书省负责审核和执行,并非形同虚设,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政事堂的变化,与三省六部制完善无关,排除C;

材料体现的是中枢制度,与科举这一选官制度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学生需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内容(重点)、演变、运行机制、特点以及影响等知识,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9.【答案】B【解析】【分析】据本题材料“用钱币纳税,如无钱币,则可代以实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在实施中被迫改货币计征为折纳实物,再由题干材料信息“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可知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交纳税钱,同时由于物与钱的比例的涨落,使农民缴纳赋税存在着增加交易成本的可能,故B正确;

A项“保障政府财赋收入”也是两税法的影响,但与本题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

材料中没有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论述,排除C;

实施两税法并没有起到提高了财政税收效率的作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代两税法,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用钱币纳税,如无钱币,则可代以实物”“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0.【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永清公主墓志》正面刻汉字楷书,背面及背面左侧刻契丹文,其碑文称'盖国家系轩辕黄帝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人宣称契丹族是皇帝后裔,体现了契丹人对华夏文化认同,故A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华夏认同,而非“永清公主与汉人通婚”,排除B;

辽政权的存续时间为:916年-1125年。南宋政权的存续时间为:1127年-1279年,两者不可能共存,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解答本题根据“《永清公主墓志》正面刻汉字楷书,背面及背面左侧刻契丹文,其碑文称'盖国家系轩辕黄帝之后”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1.【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决狱法》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适用于汉族的《律令》则沿用唐朝律法断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根据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与习俗,进行不同的律法进行社会治理,这体现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故B正确;

“颁布代表法律体系完备”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A;

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说明“制定照搬中原王朝律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

“完全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传统”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解答本题根据“《决狱法》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适用于汉族的《律令》则沿用唐朝律法断案。”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看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2.【答案】B【解析】【分析】从材料“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和所学知识可知,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是可能的,故B正确;

红薯玉米粥最早出现在明朝,排除A;

用银元购物最早在明朝,排除C;

黄色棉袍是皇家穿的,市民没资格穿,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根据“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看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3.【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立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属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故D正确;

枢密院在元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且枢密院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

理藩院是清朝时期设立,排除B;

秦朝时期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郡县制,确定郡县之下设乡、里、亭,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结合所学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4.【答案】B【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画中人物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意味着画家更多的凸显个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后,思想进一步解放的结果,故B正确;

“明清画家蔑视权威和教条”与材料“画中人物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的要求不符,排除A;

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而非批判专制体制,排除C;

“出现追求个性化潮流”是现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解答本题根据“画中人物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答案】B【解析】【分析】君主专制在雍正期间到达顶峰,A错误;内阁官员没有决策权,B错误;据材料中万历皇帝依赖内阁及用司礼监进行牵制等信息可知,司礼监和内阁都是维护皇权的工具,C正确;宦官的权力是皇帝所赋予的,不会弱化皇权,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明朝的中国。本题以《万历十五年》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内阁制;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的准确探究。16.【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中“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得知奏折制度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故C正确;

奏折制度最早出现在雍正时期,不是在乾隆时期,排除A;

奏折制度主要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地方的管控能力,不是制衡皇权,是加强皇权,排除B;

奏折制度是由官员直接呈奏皇帝,公事文书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本题需结合奏折制的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的能力。17.【答案】B【解析】【分析】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目的就是救亡图存,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由师夷长技的器物层次到维新派借用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政治学说的制度层次再到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使儒家文化地位逐渐动摇的文化层次,故B正确;

学习西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说法错误,排除A;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向西方学习之后,故C不符合材料主旨及史实,排除C;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目的就是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都是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维护封建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救亡图存探索的探索,解答本题需结合救亡图存探索的历程特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8.【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等信息可知,西方的技术传播到上海,上海成为了应用新技术的重要窗口,故A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变化,与民众的生活水平关系不大,排除B;

材料的主旨是上海基础设施的变化,与外贸这一主题无关,排除C;

城市化反映的是城镇人口的变化,而材料中没有人口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析】【分析】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进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体现了民族意识已经强烈,A错误;材料未涉及“争取慈禧太后的支持”,B错误;康有为的政治思想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不是传统的君主专制,C错误;开设议院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标志,而伴随着维新变法的进行,康有为认识到在中国推行西方式的议会制度会受到较大阻力,因此为了减少变法阻力与缓和矛盾,提出了制度局的构想,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本题考查了戊戌维新变法,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对康有为戊戌维新变法的全面掌握。20.【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已有200万人左右”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人数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后,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的政策加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使民国初年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故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工人人数变化的原因,未体现工人的觉醒,排除A;

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一直不合理,排除B;

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学生需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1.【答案】C【解析】【分析】北洋军阀掌握军队,依靠军队混战,军人干政现象严重,A错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统治并未削弱,B错误;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军阀之间的300份(次)通电、公共演说、公告以及谈话内容涉及的是民主共和、宪政、国家统一、反对独裁等内容,说明的是当时民主政治观念影响深远,C正确;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斗争仅是材料的部分内容,概括不全面,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影响,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主旨的全面解读。22.【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革命声传画肪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诗句反映的中共一大召开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D正确;

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由毛泽东提出,排除A;

材料未反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排除B;

材料中未反映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结合题干“革命声传画肪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及中共一大召开历程进行回答,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23.【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城市中心论’又以新的形态对党和革命事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并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党中央企图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以城市包围农村脱离了中国的具体的实际,对于对国情认识不到位,故B正确;

根据材料“城市中心论”可知,这是“左”倾冒险主义,不是右倾机会主义,排除A;

“城市中心论”明显受苏联革命道路的影响,不是受欧美革命道路的影响,排除C;

'受国共对峙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左”倾思想,要求考生在掌握十年对峙的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24.【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打倒土豪和劣绅”可知这一时期为土地革命时期,故B正确;国共北伐时期是为1926-1927年,抗日战争时期为1931-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为1945-1949年,均不符合材料所给阶段,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土地革命,解答本题需结合土地革命的内容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25.【答案】A【解析】【分析】据材料“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使我们开始觉悟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可知,抗日战争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故A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抗日战争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BCD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解答本题学生需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等知识,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6.【答案】C【解析】【分析】“一摇笔稿费就是百万元,或不止百万元”是国民党统治区的通货膨胀导致的,并不表明当时知名作家的经济地位高,A错误;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国统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B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三十七、三十八年间”即1948年、1949年间,国民政府为继续打内战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C正确;材料未反映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原因类选择题,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本题考查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时间信息的准确联系所学。【解析】【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A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该宣传画反映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展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时代风貌,体现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B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年开始的,C不符合题意;宣传画强调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精神,与经济上的一五计划关系不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本题以宣传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背景材料,考查了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宣传画主旨的准确解读,特别注意排除时间不符的选项。28.【答案】B【解析】【分析】“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的表述太绝对,A不符合题意;1971年10月25日,由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扩大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B符合题意;至今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C不符合题意;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应该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而且1971年美国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本题考查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的时间和内容信息准确联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事件。29.【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2022年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18%左右,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可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故A正确;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排除C;

中国正在完成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2022年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18%左右,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30.【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此次任务是第十二次载人飞行任务。”可知,这说明中国自主研发的航空飞行器,实力强大,故D正确;

“航天技术决定了国家兴衰”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

“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

“中国科技已全面领先世界”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解答本题需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的原因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1.【答案】(1)特点:以儒家和睦思想为指导,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以海路为主;贸易中心主要在南方;外商来华贸易空前增多;创建了一套外贸管理制度,如市舶使的设置;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基础;造船业日益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唐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的机构加强管理。(2)变化:撤市舶司,设立海关,由多口通商到闭关锁国(一口通商)。影响:对抵制西方殖民者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天下和为一家”可知,以儒家和睦思想为指导,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据材料一“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展,出现了一批闻名海外的对外贸易港口,广州、交州、扬州、明州被称为唐代四大贸易港口”可知,以海路为主;贸易中心主要在南方;据材料一“市舶司也在唐代正式出现,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以及其他各种对外事务”可知,创建了一套外贸管理制度,如市舶使的设置;据材料一“唐政府还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蕃坊’特区,之后这些地方发展为繁华商业区”可知,外商来华贸易空前增多;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唐朝”的社会背景可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据材料一“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展、出现了一批闻名海外的对外贸易港口,广州、交州、扬州、明州被称为唐代四大贸易港口”可知,造船业日益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据材料一“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可知,国际交往不断扩大;据材料一“市舶司也在唐代正式出现,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以及其他各种对外事务”可知,唐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的机构加强管理。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展、出现了一批闻名海外的对外贸易港口,广州、交州、扬州、明州被称为唐代四大贸易港口”和材料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在苏州目睹的洋商船只络绎不绝现象引起他的警觉,于是乾隆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是经朝廷授权的唯一对外贸易代理机构”可知,撤市舶司,设立海关,由多口通商到闭关锁国(一口通商)。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乾隆南巡,在苏州目睹的洋商船只络绎不绝现象引起他的警觉,于是乾隆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不许随意出入,非受买办之直接监视,不许外国船舶与其他商民之交通;不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等等”和所学,辩证分析其影响,如:对抵制西方殖民者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等等。

【点评】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和清朝的中国。本题以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和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商业发展、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