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s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
专题04:记叙文阅读之段落作用
【课标要求】
段落作用考查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诸如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等都离不
了阅读段落,段落理解是最能解决这些题目的关键,甚至一些文章的主旨也常常隐含在其中。
【考查重点】
分析段落的作用就是要把握某一段落在行文结构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作用,它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和分
析评价的能力,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段落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
面进行分析。
【主要题型】
1、选文第X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结合第x段,谈谈这一段这样写的好处。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内容,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联系全文,简要概括第x段的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x段能否删去。
6、两段能否调换顺序?
【命题趋势】
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
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
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备考策略】
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二是
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
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
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
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
於考题型归纳
考点1.开头段
1.结构上:①开篇点题。②统领全篇。③总领下文。④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时间、地点)。⑤
渲染、烘托气氛(或营造氛围)。⑥奠定情感基调。⑦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⑨设
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内容上:①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②以故事开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开篇发
问,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发读者思考。④以诗词开篇,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⑤开篇环境描写,
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苏南通・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寒水刀
张港
①滕老汉五十岁了,坐村头,讲:“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
②滕老汉六十岁了,他坐河堤,跟玩水的人讲:“寒水刀,那是九十九锻”
③滕老汉七十岁了,他蹲在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村人接茬:“刀上波统一闪一
闪,像将冻未冻的秋寒水。”众人哈哈大笑。滕老汉收话,闷头抽烟。
④不言不语的滕老汉八十岁了,他说:“胸闷,好像有石头块在里边长着。”赤脚医生把了脉,说这
是壅症,把凝血吐出来就没事了。可是,烈药、猛药都下了,病不见轻。
⑤儿子滕钢请来西医。西医听诊后微微摇头,拉滕钢去外屋说话。钢子回来跟爹说:“大夫说了,没
事,吃了药就好。”
⑥这天,滕老汉走上院子,摩挛着那头奶牛,说:“钢子呀,把它卖了。”“对对对,卖了钱,上省
城,找名医。”
⑦钢子拿卖牛的钱给爹。滕老汉说:“钢子呀,你进城,城东头有个田铁匠,你请他来我这儿。我不
方便走动。”“爹,咱们上省城找名医,叫铁匠干什么!”“叫你去你就去。这就去。”
⑧田铁匠来了。看脸,这人也得六十来岁。滕老汉让座倒水,说:“田师傅,打过刀吗?”
⑨“这话问的,跑调了。你得问打过什么刀才是。”“好,要的就是你这句。”瞅瞅这个,滕老汉从
褥底下摸出一张纸。
⑩田师傅一看:“呀!啊——这刀,这刀!这刀?”“这活儿,干过吗?”田师傅摇头又摇头。滕老
汉说:“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刀上波纸一闪一闪,像将冻未冻的秋寒水……”
⑪田师傅正正眼镜,颠来倒去地细看,点点头:“难也不难。折了锻,锻了折,烧几十个红,五斤铁
打剩一斤,也许能成。这活儿能干。
⑫“好!要的就是你这句!”滕老汉从枕下摸出一沓钱,“这你先拿着。刀成了,咱再算。”
⑬铁匠走了,钢子跺脚:“我说爹,这是什么事儿!看病要紧!”“寒水刀哇寒水刀,马将军的寒水
刀……”滕老汉只管叨咕。“爹!不看病,打刀干什么?!”“这田铁匠,我看行,一看眼神就知道行。
我看行。”滕老汉自己说自己的。
刨此,滕老汉起起卧卧,不得安宁。
爸滕老汉对儿子说:“你去看看刀打得怎样。”滕钢回来说:“还只是个铁块子,没个模样。”
⑯^是几次,眼看天冷,江水将冻未冻,薄冰碰子撞薄冰磁子,蓝蓝的江水一天一天变得阴沉,风一
过,黑水白浪,看着比冰还凉。这天,滕钢从城里回来,拿破棉袄包着一把刀。
⑰麋老汉洗了手,往刀背一弹,铮铮铿铿,如腊月之夜的过门风;往刃上一触,如严冬之冰、早春之
雪,寒气由指到腋;对窗再看,寒气逼人,冷森森的。
⑱滕老汉拉儿子上河堤,村里人跟着看稀奇。老汉撇了棉袄,歇步伏虎,一个起势,一记缠头裹脑大
劈柴,将棵柳树的偏枝砍下。滕老汉抚刀大笑“好刀好刀!好刀哇!”
⑲H■人问:“这就。是那寒水刀?”滕老汉摇摇头:“马将军那刀哇,其实只不过是比普通刀强一些
的骑兵刀,名为‘寒水刀',是取'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出征誓师时,马将军以刀立誓,表示一去不
复还也!”众人唏嘘。
⑳M老汉捧刀长叹:“心病,压了我几十年,不敢说出口呀!今儿,跟老少乡亲说了。说了,我就痛
快。”“啊?啥事?”“罗家店一仗,打得惨呀!战死的人多啊!马将军双手打枪,刀递给了我。可我……
可我……保命时,丢了刀啊?”
㉑“这回呀,清明给马将军上香,我能说话了。我能说:'将军呀,刀回来了!'”
㉒滕老汉回到家,吐出一口黑血,顿时脸色红润了。他指着青瓦房,对儿子说:“房子,你留一间,
我这间卖了"“爹一你又要干啥?”
㉓“本来呀,只是想打出个刀样子,哪承想,人家打出了这等好刀!这可不是一头牛两头牛的价格了。
房子卖了,补人家钱。”滕钢带钱进了城,却哭着回来了。
㉔“咋样?”“田师傅淬火使了药,伤了眼睛,再也不能打铁了。钱他不要。”“他说啥了吗?”
㉕“他说,他爹是马将军五团的,他爹说过寒水刀,他爹有过打寒水刀的心思”。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4年第06期,有删改)
1.金小说开头三段,能否改为"寒水刀的故事,滕老汉从50岁讲到70岁”?为什么?
2.下面两个句子中画横线部分内容完全相同,说话人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甲]村人接茬:"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未冻的秋寒水。“众人哈哈大笑。
【乙】滕老汉说:“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未冻的秋寒水.
3.“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
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这句话中,三个“这刀”背后的潜台词各是什么。
田师傅一看:"呀!啊一一①这刀,②这刀!③这刀?”
4.文中说"滕钢带钱进了城,却哭着回来了”。请结合全文推测他哭的原因。
5.假如有一家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正在广泛征集藏品,请你为"寒水刀"写一段推荐语,叙述它的来历,阐
述推荐理由。
【答案】L不能。开头三段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不厌其烦地交代20年来从村头到河堤到场院,(念叨的
次数多、或从不同的地点、针对不同的对象念叨)滕老汉逢人就讲寒水刀的故事或内容具体,强调突出了
老汉对寒水刀的故事念念不忘(或对寒水刀的感情之深、难忘等);为下文写他变卖家产找人打寒水刀做铺
垫或引出下文找人打寒水刀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甲村人早就听腻了寒水刀的故事,这里故意抢
老汉的台词,是不以为然的取笑(不屑一顾、厌烦);乙这是老汉对寒水刀的深情赞美,对马将军的敬佩与
缅怀。3.第一处:这刀没打过;第二处:这刀可不容易打,不过也许能成;第三处:这刀怎么那么像
爹说过的寒水刀?这一定是爹当年想打的那把寒水刀?4.田师傅为了打寒水刀,伤了眼睛,再也不能
打铁了,滕钢为此感到难过和歉疚不安,这是伤心的泪;田师傅因为他爹有过打寒水刀的心思所以不要工
钱,只为圆爹当年的心思,滕钢很敬佩,这是感动的泪;对之前不理解爹变卖家产大寒水刀的愧疚、自责,
这是愧疚的泪。5.示例:寒水刀是抗日志士马将军的骑兵刀。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未冻的秋寒
水。其名"寒水刀",是取"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马将军出征誓师时常以刀立誓,表示为了杀敌哪怕"一去
不复还"。在罗家店一役中,马将军将刀递给了部下,后丢失。部下几十年来愧疚于心,故变卖家产找人打
造。该刀工艺复杂,得折了锻、锻了折,烧几十个红,五斤铁打剩一斤才能成。该刀凝聚着抗日志士奋勇
杀敌,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置于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适得其所。
【解析】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首先表明态度,不能删。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结合第①段"滕老汉五十岁了,坐村头,讲一马将军,打日本兵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巴第②段"滕
老汉六十岁了,他坐河堤,跟玩水的人讲:‘寒水刀,那是九十九锻….'",第③段"滕老汉七十岁了,他蹲
在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可知,三个自然段开头都用"滕老汉……岁了",后面接着写他跟人
讲寒水刀的故事,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交代滕老汉讲寒水刀的故事从50岁讲到60岁再讲到70岁,
从村头讲到河堤再讲到场院,突出滕老汉讲寒水刀的故事的次数之多,逢人就讲,突出了滕老汉对寒水刀
的感情之深,对寒水刀的故事的难忘。从而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一把刀
能够让滕老汉如此年年不忘?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把刀?结合第⑫段"滕老汉从枕下摸出一沓钱,"‘这你先拿
着。刀成了,咱再算。‘"第㉓段"本来呀,只是想打出个刀样子,哪承想,人家打出了这等好刀!这可不是
一头牛两头牛的价格了。房子卖了,补人家钱。"可知,写滕老汉对寒水刀年年不忘也可以为后文他变卖家
产请人打刀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本题考查语句情感理解。
【甲】根据第③段"滕老汉七十岁了,他蹲在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村人接茬:’刀上波统一
闪一闪,像将冻未冻的秋寒水。‘众人哈哈大笑。滕老汉收话,闷头抽烟"可知,滕老汉从50岁开始一直逢
人就讲寒水刀的故事,村人都已经非常熟悉了,而此处的"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未冻的秋寒水”是村人
故意抢滕老汉的台词,因为他们早就听你了寒水刀的故事,结合后句"众人哈哈大笑"可知,村人对于自己抢
了滕老汉的台词感到有趣,是一种不屑一顾的笑,一种不以为然的笑。
【乙】根据第⑲段"出征誓师时,马将军以刀立誓,表示一去不复还也!"第⑳段"罗家店一仗,打得惨呀!
战死的人多啊!马将军双手打枪,刀递给了我"可知,指马将军曾经使用过的那把刀,那把刀象征着以马将
军为代表的革命年代将士们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体现了滕老汉对寒水刀的深情赞美,也是对
马将军的敬佩与怀念。
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第①处:根据第⑨段"这话问的,跑调了。你得问打过什么刀才是"第⑩段"这活儿,干过吗?""田师傅摇
头又摇头"可知,面对滕老汉拿出来的图纸,田铁匠表示这种刀没打过,可能打起来有点困难;
第②处:根据第⑪段"田师傅正正眼镜,颠来倒去地细看,点点头:’难也不难。折了锻,锻了折,烧几十
个红,五斤铁打剩一斤,也许能成。这活儿能干。’"可知,田铁匠在仔细看完图纸之后,觉得虽然打这把刀
很难,但是慢慢去锻炼,也许能成;
第③处:根据第㉕段"他说,他爹是马将军五团的,他爹说过寒水刀,他爹有过打寒水刀的心思”可知,当
田铁匠仔细观察刀的图纸之后,发现它和曾经父亲提到过的寒水刀一样,并且父亲也有过打寒水刀的心思,
此处引发了田铁匠的疑问,同时也坚定了田铁匠要把刀打好的决心。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㉔段"田师傅淬火使了药,伤了眼睛,再也不能打铁了。钱他不要"可知,田铁匠为了完成滕老汉交给
他的嘱托,也为全了父亲的心愿,在打刀的时候伤了眼睛,以后再也不能打铁了,滕刚为此感到非常难过
与愧疚,这是伤心的眼泪;
根据第㉓段"哪承想,人家打出了这等好刀!这可不是一头牛两头牛的价格了。房子卖了,补人家钱”第㉕段
"他说,他爹是马将军五团的,他爹说过寒水刀,他爹有过打寒水刀的心思”可知,滕老汉的话告诉我们田铁
匠打的寒水刀价值不菲,但是滕刚给他送钱他却不要,因为田铁匠的父亲也有打寒水刀的想法,田铁匠这
一行为也是圆了父亲当年的心思,滕刚对田铁匠的行为顿生敬佩之意,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根据第⑥段“滕老汉走上院子,摩拳着那头奶牛,说:‘钢子呀,把它卖了。"'第⑦段"爹,咱们上省城找名
医,叫铁匠干什么!"第⑬段"我说爹,这是什么事儿!看病要紧!""爹!不看病,打刀干什么?「'第㉒段"他
指着青瓦房,对儿子说:‘房子,你留一间,我这间卖了‘‘爹一你又要干啥?”'可知,滕刚之前并不能理解父
亲为啥要坚持打刀,哪怕变卖家产也要去做,但是在滕刚听完马将军的故事之后,在看到田铁匠卖力打刀
而不收钱的行为之后,滕刚就终于理解了父亲,这是对之前不理解爹变卖家产打寒水刀的愧疚、自责,是
愧疚的泪。
5.本题考查推荐语撰写。注意要结合文章内容叙述寒水刀的来历,在阐述推荐理由。
根据第①段"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第⑩段”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
寒水刀,刀上波纸一闪一闪,像将冻未冻的秋寒水.…"第⑲段"马将军那刀哇,其实只不过是比普通刀强一
些的骑兵刀,名为‘寒水刀',是取'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出征誓师时,马将军以刀立誓,表示一去不复还
也!"可知,寒水刀的来历是:他是抗日志士马将军的兵刀。在这把刀上凝聚了马将军奋勇杀敌、视死如归
的铮铮誓言。据此拟写推荐语即可。
示例:寒水刀一一这是抗日志士马将军的骑兵刀,这是一把展现人性光辉的刀。马将军以刀为誓,一去不返,
为抗日壮烈牺牲,爱国情深令人震撼;滕老汉重病在身,坚持买刀,为弥补对英雄的愧意,信义满怀感天
动地;田师傅精心打刀,拒绝收钱,只为完成父亲未了心愿,浓浓孝心动人心弦。马将军、滕老汉和田师
傅三人因"刀"结缘,为"刀"坚守,甘于奉献,令人心生崇敬之情。故将寒水刀置于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适得
其所。
考点2.中间段
1.结构上:①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过渡自然。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推动故事情节
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等。④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⑤呼应标题(开头、前文或结尾)。⑥使文章脉
络清晰,浑然一体。
2.内容上:①承接上文……(事情),引起下文,为下文……(事情)做铺垫。②强调……,点明中心。
③若为插叙段,补充说明……的内容。④若为环境描写段,则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现人物性格、暗示
人物命运。
【例题剖析】
[例1](2023•江苏盐城•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我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
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央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
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
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泅染,白墙上就会
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
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自从住在这里就再也没敢画
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道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
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
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
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
满了积年生的薛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
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
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窃衣"的,是隐身
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蛾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
甜,名“蓬藁(lei)”,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篥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
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
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
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
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
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
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
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
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
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
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
就叫岁月。
⑧我知道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
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
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
年征战风光别,满地羊芋草色娇。”当年的羊芋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⑨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
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葬。
苔葬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豉、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
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⑩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
和身影。可借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
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
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9月4日第8版,有删改)
6.作者说墙“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请阅读三四段,仿照短句,简要概括岁月之笔是怎样"作画”
的。
①白墙为底,细雨刷洗,湿雾泅染;②铲去一块皮,Ji倒半堵墙;③借来种子,0
7.按要求回答问题。
(1)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
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从动静结合或多
感官角度赏析句子)
(2)会简要分析第⑥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8.作者在第⑧自然段引用岳飞的诗歌《花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文本文写墙时,在花草、苔辞等植被方面花费不少笔墨,有人认为多余,冲淡了文章的主旨,应当删去,
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10.梁衡认为,散文之美有三个层次,一是描写美,二是意境美,三是哲理美。请分别说说本文结尾一段
和链接材料是如何体现"哲理美"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链接材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
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
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一一梁衡《壶
口瀑布》)
【答案】6.刻出一道沟,抽去一块砖乘着风雨,摇落墙头7.(1)示例1:动静结合:静态
的老墙、蓝天,与动态的来去的白云、盘旋的孤雁、变化的晚霞相结合,让老墙既有美感,又显得更寂寥,
更有沧桑感,表达了作者对老墙的欣赏。
示例2:视觉听觉相结合:视觉写老墙的直角、蓝天、白云、孤雁、晚霞,听觉写"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
两者结合,让老墙既有美感,又显得更寂寥,更有沧桑感,表达了作者对老墙的欣赏。
(2)①承上启下。②承接上文"这几日读墙的感觉”;引出下文"房子的西边老墙”的记叙与描写。8.①
引用岳飞的《花桥》一诗,将诗中的"苹羊草色”巧妙地与今日老墙上的绿色生命联系起来,抒发对老墙上绿
色生命跨越近千年,繁衍不息而"苹芋”依旧的感慨;(或抒发了对老墙历史沧桑感与绿色生命的赞美)②同
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意蕴。9.不多余。(或不应删去。)①作者对花草、苔辞等植被的描写,在内容
和主题上一方面表现了墙的岁月的久远,同时借这些植物也表现了墙的顽强生命力。(要点:历史与生命力
各一点)②在表达上,对这些植物的描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让文章充满意境之美。(丰富内容或意
境美)10.(1)本文体现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如"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
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
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借老墙表达了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表达了
人当如墙,虽经历了岁月风雨,但依然蓬勃奋发的哲思。这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哲理美。
(2)链接材料《壶口瀑布》一文理性的思考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作者用"博大宽
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
释黄河的个性,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
穿凿巨石,改变地貌;第二,未经磨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抗中最终铸就的,甚至
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再由黄河的个性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韧、刚强、勇往直前
的特点。这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哲理美。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④段"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
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概括可得:刻出一道沟,抽去一块砖。
二空,结合④段"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概括可得:乘着风雨,摇
落墙头。
7.(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示例一:动静结合角度。这段文字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鲜活。"楼角还十分完整,在
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是静态的描写,展现出楼角的稳固和孤雁飞
翔的姿态。而“楼角上方白云来去""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则是动态的描绘,赋予白云和风以动感,让整个画
面灵动起来。动静相互映衬,使读者既能感受到建筑的稳定与庄重,又能体会到自然元素的活泼与变化,
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示例二:多感官角度。从多感官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视觉方面,"高高的楼角""蓝天""白云""孤雁""晚霞""残
阳如血”等景象,给读者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斓、层次丰富的画面。"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则是从听觉角度进
行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风的声音,增强了情境的真实感。同时,"晚霞烧红了天边”这样的表述,让人在
视觉感受的基础上,似乎还能感受到天边的热度,从触觉的角度丰富了读者的感受。多种感官的描写相互
交融,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⑤段"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
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
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
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⑦段"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
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
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等内容可知,第⑥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了
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前文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在村落中读墙的总体感受,包括对各种墙上花草的描写和
欣赏。儿子提到房子西边有一面老墙在夕阳晚照时有历史的沧桑感,自然引出了下文作者对这面特定老墙
的详细寻访和描写,从而将叙述重点转向这面更具沧桑感和历史韵味的老墙。
8.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由诗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芋羊草色娇”可知,诗人将十年征战后荒
凉凄清的场景与村子昔日的繁华对比来写,给老墙渲染了凄美的色彩,突出诗人对村庄往日美景的怀念,
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感;此外,诗句的引用也令文章更具文学气息。通过引用古人的诗歌,为文章注入了历
史文化元素,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此地深厚的文化积淀。
9.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
首先明确观点:不应删去。结合④段"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
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
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蛾毛,总能偷偷粘在
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囊'"等内容可知,作者在写墙时,增加了对花
草、苔群等植被的描写,老墙增添了生机和色彩,使老墙不再单调、冰冷,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相融合
的美。它们在墙上生长、繁衍,见证了时间的流逝和老墙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老墙所经历的风雨和沧桑。
同时,它们与老墙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景观,令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深化了作者对老墙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1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⑩段"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
容和身影。可借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
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
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可知,结尾段作者感慨墙与人相伴的历史,惋惜
现代社会中传统墙的消逝,庆幸深巷中还保存着有温度的老墙,并对其蕴含的意义发出疑问和思索。作者
由墙与人的相伴,联想到社会节奏加快导致泥土、砖瓦、柴墙篱笆的消逝,进而感慨深巷中保存的有温度
的老墙所承载的前人的情感。这引发了读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命运的思考,传达出在快速发展的
时代,应当珍惜和保护那些蕴含着历史与人文价值的事物,它们是人类记忆和情感的寄托。这充分体现了
文章的哲理美。
结合【链接材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
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
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可知,作者通
过对黄河的描写,赋予黄河以人的性格特点,如"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
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将黄河的特点与人生哲理相联系,让读者从黄河的伟大性格中领悟到,
人在经历磨难时也应像黄河一样,铸就自己坚韧、不屈的个性,文章富有理性色彩,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哲
理美。总之,两者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考点3.结尾段
1.结构上:
①总结全文,使文章情节结构完整。②呼应开头或标题(首尾呼应;照应标题)。③与前面的伏笔相照
应。
2.内容上:
(1)出人意料式结尾: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物形象。③使平淡的
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
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2)卒章显志式结尾: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或创
作意图。
(3)戛然而止式结尾: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4)首尾呼应式结尾:使小说内容完整,结构紧凑严谨,强调……的主题,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
共鸣。
(5)议论抒情式结尾:①议论: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文
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②抒情:直接抒情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感染读者、引起强烈共鸣的效果;间接抒情能
起到委婉含蓄,意蕴深长,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的作用。
(6)悲剧式结尾:①与前文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②能更好地塑造人
物……的性格。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④结局令人感动(惋惜),引发读者对……
的思考,耐人寻味。
(7)喜剧式结尾:①情感体验上,符合主人公(作者、读者)的理想愿望和情感追求,使读者产生
阅读的欣慰和愉悦感。②主题上,彰显人性(真善美、道德、法律、社会、人民、真理、宽容、智慧)的
巨大力量,反映人民(作者)对幸福美满人生的向往,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③
表达效果上: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例题剖析】
【例(2024•江苏徐州•模拟预测)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在徐州:黄楼时期风光无限
①在徐州有一处游人不多却很有历史感的名胜——黄楼。
②这座双层飞檐的仿宋建筑位于彭城广场以北、庆云桥东边的故黄河南岸大堤上。虽然它是一座近代
仿古建筑,最初却是900多年前徐州知州苏轼主持修建的。
③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决堤,水困徐州。苏轼率军民奋力抗洪保城。大水过后,苏轼决定
在城东门最低洼处建黄楼,增强东门抵御洪水的能力。并借五行“土能克水"之说,用黄土涂抹墙壁,为其取
名"黄楼",亲题匾额,以期镇伏洪水。
④黄楼于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开工,由于朝廷拨付银两不够,他还命人拆除府治甲的霸王厅,
将其材料用于黄楼。当年八月,以黄楼的建成为标志,苏轼组织人力对整个城墙进行全面加固。
⑤元初黄楼遭火焚,后迁至城东北角重建。元末农民起义,城毁于一旦。明清民国时期。数次重建、
重修。
⑥50年代黄楼屋宇坍塌,陆续被拆除。1988年再迁至庆云桥东古黄河南岸重建,坐东朝西。就是我
们今天看到的黄楼。
⑦(A)苏轼一生走过很多地方,被他吟诵或和他有关的景物不下百处,而被用来为他政治生涯命名
的,恐怕只有黄楼。
⑧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中,专门列出一章叫"黄楼",将苏轼的徐州时期,称作他的“黄楼"时期,
并指出苏轼在徐州的政绩。
⑨可见,23个月的徐州知州,在苏轼生命中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⑩苏轼始终秉承民本思想,入仕后不管在朝在野、被尊被贬,一直在不同的位置上倾其所能,为民办
事。从其一生耒看,"乌台诗案"是一个分水岭,出狱到黄州之后,苏轼就成了世人眼里的"苏东坡",而徐州
是"乌台诗案”的前一站。从其到徐州之前的经历看,三年凤翔签判,主要负责文书事物:回朝后任殿中丞、
直史官等;三年杭州通判,类似于现在的纪委书记;两年密州知州,主政一方,任期满后即到徐州。徐州
是他在小城密州历练后主政一方时间最长的地方。
⑪(B)徐州真可以算作苏轼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
⑫这两年,苏轼四十出头,正值生命力旺盛之时,事业也达鼎盛。虽然改革派的变法运动还在持续,
可苏轼在徐州能够相对自主地践行自己的执政理想,防洪、开矿、冶炼、劝农等成效显著,不仅得到当地
百姓认可,抗洪胜利也得到朝廷的嘉奖。
⑬此外,苏轼来徐州前在密州就带领百姓灭蝗、抗旱、兴修水利、救助弃婴、平定盗匪,亲民务实的
地方官形象渐丰。加之他在密州创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喀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望江南•超然台作》等词作广为流传,苏轼的名望日增。
⑭到了徐州,借黄楼建成,苏轼在重阳节邀请各地名流绅士前来,大家咏诗作赋,一汤"贞搂诗会”,
既让黄楼名扬天下,也让苏轼在欧阳修去世五年后,真正成为文坛巨擘、士林领袖。
⑮黄楼因水而建,一度却成了诗的海洋。
⑯黄楼落成,苏轼以一首《九日黄楼作》庆贺,并亲笔题写苏辙《黄楼赋》,四方文人、名士作诗、
赋、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品装于黄楼之内。后来苏轼常在此聚会交友、吟诗作文,他在徐州300多篇作品中
有17篇直接或间接写到黄楼。
⑰九百多年来,黄楼的坎坷遭遇并没有影响后人对他的尊崇,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诗作画乾隆六下江
南,四临徐州,四登黄楼,并为黄楼写诗六首。
⑱黄楼不仅成为艺术作品的集结地,更逐斩聚合为一种精神力量。
⑲有人说苏轼用心血和文章铸就的黄楼具有永久而经典的意义。的确,苏轼为国为民敢于舍身的担当
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正直形象,借黄楼升华和传播,同时,后世知识分子和老百姓也不断把对官员
的期许、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给黄楼。
⑳正如黄楼的楹联”湖山共唱黄楼赋,天地同怀苏子功"、"碧水柔波,不尽黎民厚意;黄楼明月,长
留太守清风”,黄楼已然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理想,一种文化的传承。
(选自有删改)
1L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图。
I)③50年代
勃数次重建重修“国
元初明清民国时期1988年
12.你根据文章内容又画了一个文章结构图。
13.下面的两句话,你觉得值得赏析,请按照要求赏析。
A苏轼一生走过很多地方,被他吟诵或和他有关的景物不下百处,而被用来为他政治生涯命名的,恐怕只有
黄楼。(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B徐州真可以算作苏轼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14.我结尾引用黄楼的楹联有什么表达作用?
15.参观完黄楼,你拍下了一张照片,准备发朋友圈,结合文章内容和平时阅读,表达对苏轼在徐州时期
的敬意。
你的想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①1078年8月②黄楼遭火焚,后迁至城东北角重建③元末农民起义④再迁至庆云桥东
古黄河南岸重建12.黄楼的前世今生苏轼的黄楼时期黄楼的文化魅力(意思对即可)13.(1)
对比手法。苏轼一生走过很多地方,但只有黄楼被用来为他的政治生涯命名,这表明黄楼在苏轼的政治生
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黄楼是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修建的,是他在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2)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通过"高光时刻”这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苏轼在徐州任职时期的辉煌成
就。表达了对苏轼在徐州任职时期的极高评价,认为这一阶段是他政治生涯中最为辉煌、最为引人注目的
时期。14.结尾引用黄楼楹联的作用是强调黄楼作为苏轼精神的象征,以及苏轼为民办事、正直形象
的传承。同时,楹联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采。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和敬仰之情。15.示例:
苏轼,这位北宋的文学巨匠,不仅在诗、词、散文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以其深厚的民本思想和卓越
的执政能力,赢得了后人的无尽敬仰。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一部为国为民的奋斗史。在
徐州,他修建了黄楼,不仅增强了东门抵御洪水的能力,更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黄楼不仅记录了苏轼在徐州的执政业绩,更传承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担当精神。九百多年来,黄楼历经沧桑,
但人们对苏轼的敬仰之情从未改变。苏轼的名字和黄楼一起,成为了徐州乃至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永远镌
刻在人们的心中。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空:结合第④段"黄楼于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开工,由于朝廷拨付银两不够,他还命人拆除府治
甲的霸王厅,将其材料用于黄楼。当年八月,以黄楼的建成为标志,苏轼组织人力对整个城墙进行全面加
固"可知,黄楼建成于“元丰元年(1078年)八月",据此填空;
第二空:结合第⑤段"元初黄楼遭火焚,后迁至城东北角重建”可知,元初黄楼遭火焚,后迁至城东北角重
建,据此填空;
第三空:结合第⑤段"元末农民起义,城毁于一旦"可知,楼毁于元末农民起义,据此填空;
第四空:结合第⑥段“1988年再迁至庆云桥东古黄河南岸重建,坐东朝西”可知,1988年再迁至庆云桥东古
黄河南岸重建,据此填空。
1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①段"在徐州有一处游人不多却很有历史感的名胜一一黄楼",第②段"这座双层飞檐的仿宋建筑位于
彭城广场以北、庆云桥东边的故黄河南岸大堤上。虽然它是一座近代仿古建筑,最初却是900多年前徐州
知州苏轼主持修建的”可知,首先作者引出本文的描写对象及苏轼;
结合第③段"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决堤,水困徐州。苏轼率军民奋力抗洪保城。大水过后,苏轼
决定在城东门最低洼处建黄楼,增强东门抵御洪水的能力",第④段"黄楼于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开工,
由于朝廷拨付银两不够,他还命人拆除府治甲的霸王厅,将其材料用于黄楼。当年八月,以黄楼的建成为
标志,苏轼组织人力对整个城墙进行全面加固",第⑤段"元初黄楼遭火焚,后迁至城东北角重建。元末农
民起义,城毁于一旦。明清民国时期。数次重建、重修",第⑥段”50年代黄楼屋宇坍塌,陆续被拆除。1988
年再迁至庆云桥东古黄河南岸重建,坐东朝西。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黄楼"可知,第③至⑥段作者在介绍
黄楼的历史,可概括为"黄楼的前世今生";
结合第⑦段"苏轼一生走过很多地方,被他吟诵或和他有关的景物不下百处,而被用来为他政治生涯命名的,
恐怕只有黄楼",第⑧段"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中,专门列出一章叫‘黄楼',将苏轼的徐州时期,称作
他的‘黄楼’时期,并指出苏轼在徐州的政绩",第⑨段"可见,23个月的徐州知州,在苏轼生命中有着非同小
可的意义",第⑪段"徐州真可以算作苏轼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第⑭段"到了徐州,借黄楼建成,苏轼在
重阳节邀请各地名流绅士前来,大家咏诗作赋,一汤‘贞搂诗会',既让黄楼名扬天下,也让苏轼在欧阳修去
世五年后,真正成为文坛巨擘、士林领袖"可知,第⑦至⑭段在讲述苏轼在黄州的经历与功绩,可概括为“苏
轼的黄州时期";
结合第⑮段"黄楼因水而建,一度却成了诗的海洋",第⑰段"九百多年来,黄楼的坎坷遭遇并没有影响后人
对他的尊崇,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诗作画乾隆六下江南,四临徐州,四登黄楼,并为黄楼写诗六首”,第⑱
段"黄楼不仅成为艺术作品的集结地,更逐斩聚合为一种精神力量",第⑲段"有人说苏轼用心血和文章铸就
的黄楼具有永久而经典的意义”"同时,后世知识分子和老百姓也不断把对官员的期许、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寄
托给黄楼"可知,第⑮至⑲段在讲述黄楼成为了诗的海洋,不仅成为艺术作品的集结地,更逐斩聚合为一
种精神力量,据此可概括为"黄楼的文化魅力(文化精神)
1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A句"苏轼一生走过很多地方,被他吟诵或和他有关的景物不下百处,而被用来为他政治生涯命名的,
恐怕只有黄楼”分析,题目要求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作者提到苏轼一生走过的很多地方,将“被他吟
诵或和他有关的景物不下百处"与"被用来为他政治生涯命名的,恐怕只有黄楼”进行对比,这是运用了对比
的表现手法,突出了黄楼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结合B句"徐州真可以算作苏轼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分析,题目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句中将
苏轼在徐州的时期比作是"苏轼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
轼在徐州任职时期的辉煌成就,这是作者对苏轼在徐州任职时期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一阶段是他政治生涯
中最为辉煌、最为引人注目的时期,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赞美之情。
14.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⑳段"正如黄楼的楹联’湖山共唱黄楼赋,天地同怀苏子功‘、’碧水柔波,不尽黎民厚意;黄楼明月,
长留太守清风’,黄楼已然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理想,一种文化的传承”可知,黄楼的楹联赞美了苏轼为民办
事,正直清廉的精神,表达了人们对苏轼的赞美之情;结尾引用黄楼楹联是在强调黄楼成为苏轼精神的象
征,成为一种为民亲民的政治理想,一种独有的文化;强调了黄楼起到了传承理想与文化的作用;同时,
结尾引用楹联也丰富了文章内容,便文章更具文采,也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15.本题考查拓展与运用。结合文章内容与平时的阅读体验,发表对苏轼在徐州的感想,表达对苏轼的赞
美与敬仰之情即可。
示例:苏轼与黄楼永远在一起,徐州人民永远赞颂他。历经近千年的黄楼依然屹立在徐州城,它不仅是苏
轼率领徐州军民取得抗洪胜利的历史标记,也寄托着徐州人民对这位解民倒悬、勇于担当的父母官的世代
缅怀,同时彰显了徐州人民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战天斗地,勇夺胜利的“黄楼精神"。徐州人民将苏轼永远
铭记在心,世代流传。
考点4.段落是否可以删除
1.结构方面: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埋
伏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2.内容方面:
(1)与环境的关系: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与人物的关系: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了人物……的心理,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3)与主题的关系:揭示/表达/寄托/暗示/……的主题,深化主题,丰富主题等。
(4)与读者的关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苏连云港•二模)文学作品欣赏课上,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品读下面文章,请你完成下面小
题。
采槐花儿
刘庆邦
①春来时,刺槐发茅较晚,开花儿更晚。杏花儿开了桃花儿开,桃花儿开了梨花儿开,百花都开得差
不多了,直到进入农历的最美四月天,槐花儿才不紧不慢地开始开放。
②槐树刚冒出新芽,叶片还没有完全展开,槐花儿抢占先机似的,就纷纷开了。抬眼望去,树上见白
不见绿,绿也是白中绿。槐花儿的形状是穗状,每支花穗上的花蕾和花朵都是一嘟噜一串,垂得沉甸甸的。
槐花儿的香很难形容,真的很难形容。它是一种甜香、芬香、芳香,也是一种馨香。给我的感觉,它的香
是普世的,平常的,亲民的,天下人无不喜欢槐花儿的香气。走在槐花儿树下,你只要呼气吸气,槐花儿
的香气自然而然地就沁入你的肺腑,使你禁不住想说一声,哎呀真香!槐花儿的花香是沾身的,槐树林中
走一遭,花查孤注在工人的头发上,.朵上,一赠毛上”也沾在了况襟上.一回家脱外衣时,怎么还这么香呢?
原来槐花儿的香气吸附在衣服上被带到了家里来了。
③二十多年来,每年的国际劳动节前后,我和妻子都会去北京的郊外密云采槐花儿。我们采槐花儿时
从不折枝,只采花穗,揪住花穗的梗子,轻轻一掐,整串花穗就摘了下来。
④把槐花儿抓在手里,甜丝丝的清香扑鼻而来。槐花儿还是生的,我就想放进嘴里吃几口。想起来,
小时候在我们河南老家,我和小伙伴们也爬到树上采过槐花儿。所采到的槐花儿,我们都是生着吃。我们
像一群猴子一样,把抓口喃,把又甜又香的生槐花儿吃得有滋有味。把槐花儿吃完了,槐树的叶子也发了
出来。没有了槐花儿可吃,饥饿的人们连槐树的叶子也吃。比起槐花儿,刺槐的叶子吃起来粗粗的,涩涩
的,像嚼锯末一样,一点儿都不好吃,只是哄住肚子不再叫唤而已。
⑤刺槐是因为树枝上长刺,所以才叫刺槐。在我们老家,刺槐还有一种叫法,叫洋槐。刺槐这种树原
生在北美洲,17世纪引种到欧洲,20世纪才由德国人在山东的胶州栽培。因这种树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
快,花香袭人,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所以很快在我国传播开来。凡是身上带刺的植物,都是出于对自身
的保护,比如玫瑰、黄刺梅、仙人掌等,它们既保护自己的花朵,也保护自己的果实。可贪吃的人类如我
们,宁可冒着手指被扎破的风险,也要把槐花儿采一采。
⑥采来的槐花儿怎么吃呢?我们的办法,是把花朵或花苞从花梗子上摘下来,在盆子里用清水洗上两
遍,放上一点盐,拌上一点面,放在篦子上在蒸锅里蒸。把槐花儿蒸熟后,浇上用新蒜砸出的蒜汁一拌,
既不失槐花儿的甜香,又有蒜汁的辛辣之香,美味而富有营养,那是相当好吃。有时我们会把要好的朋友
邀到家里,和我们一起分享春天的槐花儿。
⑦妻子还听说,把春天采来的槐花儿趁新鲜放进冰箱里冻起来,到冬天也可以吃。今年过春节期间,
我们取出一包槐花儿准备做小饼吃。槐花儿刚化冻,花香便在室内弥漫开来,好像春天提前到来了一样。
(摘编自文汇报2024年05月06日)
16.请从重音、语速、节奏等角度,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设计朗读。
花香就沾在了人的头发上,耳朵上,眉毛上,也沾在了衣襟上。
17.散文的语言独特而有味,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比起槐花儿,刺槐的叶子吃起来粗粗的,涩涩的,像嚼锯末一样,一点儿都不好吃,只是哄住肚子不再叫
唤而已。
18.M青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19.懒⑤自然段似与标题《采槐花儿》关联性不大,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0.文中说:“给我的感觉,它的香是普世的,平常的,亲民的,天下人无不喜欢槐花儿的香气",结合文章
内容探究其深刻意蕴。
【答案】16."花香"重读,突出强调主体;“头发上""耳朵上""眉毛上""衣襟上"语速稍快且语调稍高,表现
出花香沾染的广泛,"也沾在了"可适当拖长音,增强节奏感。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刺槐叶子吃
起来的口感比作嚼锯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刺槐叶子口感的粗糙和难吃,与槐花儿的美味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了作者对槐花儿的喜爱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18.内容上,描写了槐花儿开花晚的特点,引出对
槐花儿的具体描写;结构上,为下文写采槐花儿等内容做铺垫。19.不能。从内容上看,它介绍了刺
槐的来历、名字由来等相关信息,丰富了文章内容;从结构上看,解释了刺槐带刺的原因,与后文人们即
使被刺也要采槐花儿形成照应,使文章更加完整连贯。20.这句话写出了槐花儿香气的普遍受欢迎,
体现了槐花儿的平凡而美好,它的香气能给所有人带来愉悦和享受,也表达了作者对槐花儿这种亲民特质
的赞美。也让我们产生思考,其实生活中的美好就在身边,就在平凡的小事物上。
【解析】16.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根据“从重音、语速、节奏等角度"可知,题干中给出了答题角度,据此设计即可。
重音应放在"花香"和"沾"上,强调花香四溢且能够附着在人体的多个部位;语速应适中,保持稳定,不要过
快,以凸显花香持续而柔和的特点;节奏上,每提及一个身体部位时,可以稍微停顿,如"头发上,/耳朵上,
/眉毛上,/也沾在了衣襟上“,这样可以增强句子的节奏感。
17.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
根据第④段画横线句子中的"像嚼锯末一样"可知,此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嚼槐花儿的口感比作"嚼
锯末",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刺槐叶子在口感上的不佳,同时也增强了语言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根据第④段画横线句子中的"比起槐花儿,刺槐的叶子吃起来粗粗的,涩涩的,像嚼锯末一样,一点儿都不
好吃”可知,此处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槐花儿的香甜与刺槐叶子的粗涩口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
突出了槐花儿的美味,也进一步揭示了刺槐叶子在口感上的不足;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叠词"粗粗的""涩涩
的",这两个形容词的叠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还更加生动地描绘了刺槐叶子在口感上的
粗糙和涩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智能家居安防系统安装工程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合同
- 二零二四年特许加盟合同标准范本
- 二零二四年度煤炭购销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旅游服务合同范本
- 施工合同泥瓦工劳务分包要点解读
- 房屋买卖合同见证人的权益分析
- 招标文件内容详实解析攻略分享
- 个人消费性贷款合同
- 国外材料采购合同注意事项
-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 3《欢欢喜喜庆国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2024年成都港汇人力资源管理限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国企业工作人员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铁路轨道铺设工程合同三篇
-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课件 大单元整体设计-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 GJB5000B 2级基础知识测试附有答案
- 广告宣传物料、宣传栏、大字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工抵房协议模板
- 《设计素描》课件-形的组合与创意表现
- 八年级生物上册 5.1.4《鱼》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