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 试题解析+习题演练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 试题解析+习题演练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 试题解析+习题演练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 试题解析+习题演练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 试题解析+习题演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四:议论文阅读真题解析、习题

一、真题解析

(2024•内蒙古•中考真题)在"勤奋之美"活动中,东东带领大家深入理解勤奋的意义,勤奋学习是扬帆远航

的动力,勤奋是开启青春梦想之门的金钥匙。

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

易舟

①如今,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

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吸水

一样汲取知识,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使自己的思维视野、认知水平跟上

时代发展的步伐。青年人,要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

②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持之以恒。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基一生。广

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韧劲,在学习阶段把基石打深、打牢,才能为青

春蓄满能量。

③勤奋学习既要学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实践。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坚持知行合一,注

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将实验室

搬到田间地头,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80后“新农人”魏巧,靠自身所学和一股子

拼劲,返乡创业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广大青年带着理论知识寻找

实践坐标,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

材。

④勤奋学习要不断探索,创新提高。今年1月,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圆满完成商业首

航,背后是中国船舶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型邮轮项目设计青年团队的默默付出。团队成员王高

帅说:“当时国内资料有限,每次一拿到资料,大家就分组学习,再通过交流汇报的方式进行总结。”从

零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到学习吸收再创造,青年团队见证了一张张图纸变成一艘巨轮,该团队也获评一星

级全国青年文明号。

⑤青年人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才能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

民期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L请你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结合文章内容,将空格处补充完整。

(1)

(2)

2.东东觉得第②段论据不充分,请你从下面几句话中选择一句作为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

A.轻诺必寡信。(《老子》)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C.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胡居仁对联)

选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说出第③段画线句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论证效果。

4.伴随着网络热词"躺平""懒人经济”的出现,有人认为"勤奋”已经过时,对此,请你谈谈看法。

【答案】1.青年人要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勤奋学习要不断探索,创新提高。

2.C这句话直接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与第②段"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持之以恒”的论点

相契合。因此,这句话作为道理论据,能够有效地支撑第②段的论点。3.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中

国农业大学学生和80后“新农人”魏巧的具体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勤奋学习既要学书本知识,也要注重

实践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4.示例:躺平"与"懒人经济"

虽为网络热词,反映了部分群体面对压力时的选择,但并不意味着"勤奋"已经过时。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必经

之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勤奋的努力。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勤

奋学习不仅是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的方式,更是适应变化、把握机遇的关键。因此,我们应当坚持勤奋精

神,拒绝消极"躺平",以实际行动追求梦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L本题考查论点提炼。

第①空:题干要求写出中心论点。根据第①段"青年人,要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可知,文

章开篇就提出论点:青年人,要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第②~④段分别从"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

持之以恒""勤奋学习既要学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实践""勤奋学习要不断探索,创新提高”三方面进行论述,

第⑤段"青年人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进一步升华观点,提出希望。所以文章的中心论点为:青

年人,要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

第②空:已知题干信息"分论点一: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持之以恒""分论点二:勤奋学习既要学书本

知识,也要注重实践"可分别定位到文章第②③段的首句。再根据第④段"勤奋学习要不断探索,创新提高"

可提炼分论点三为:勤奋学习要不断探索,创新提高。

2.本题考查论据辨析。

A.句意为: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这句话强调的是承诺与信用的关系,与勤奋学习、持之以恒

的主题无直接关联。

B.句意为: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这句话表达了诗人

对未来的信心和豪迈情怀,和持之以恒关联不大;

C.句意为:如果真有恒心,又何必半夜刚睡下,五更就起床;最没有益处的,莫过于晒一天却又冻十天。

这句话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它鼓励人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而不是仅仅在表面上做出勤奋的样子。

根据第②段“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持之以恒"可知,语段的分论点是: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持之以

恒。综合分析三个语句可知,C更适合做第②段的论据,它表达了只要有恒心,不一定需要极端的时间安

排(如三更眠五更起),但最忌讳的是学习上的忽冷忽热、不能持续,这与第②段"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

持之以恒”的论点高度契合。因此,这句话作为道理论据,能够有效地支撑第②段的论点。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辨析及作用。

根据画线句"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走进乡土中国深处”"80后惭农人,魏巧,靠自身所学和一股子拼劲,

返乡创业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可知,列举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使

科研成果在田野中实际应用,以及80后“新农人"魏巧返乡创业,利用所学知识和拼劲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

的行家里手,并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具体事例,属于举例论证,根据第③段"勤奋学习既要学书本知识,也要

注重实践"可知,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勤奋学习既要学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实践”这一分论点,从而更好地论

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一一青年人,要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是论证更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观点看法。

根据第①段"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

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使自己的思维视野、认知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青年人,要让勤奋学习成为扬

帆远航的动力"可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青年人需要通过勤奋学习,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才能不断

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勤奋不仅不会过时,而且是必要的。据

此分析阐述即可。

示例:面对"躺平"与"懒人经济”的流行,我认为“勤奋"过时的观点是片面的。勤奋作为人类进步的基石,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核心价值始终不变。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勤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驱动力,更是推

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鼓励我们不断追求卓越,勇于面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勤奋不仅不过

时,反而更加重要,是我们应对未来挑战、实现梦想的必备品质。

(2024•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卑以自牧

孙宽

①《周易》中有一句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意思是说,谦而又谦的君子,总是以谦卑的态

度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此来启示世人: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

②“卑”,甲骨文字形像手执酒器为尊者酌酒,本义为(身份与地位)低下。在《说文解字》中解释

为“卑,贱也”。“卑”作为谦词,常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人的谦卑、内致、自守、养性。

③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满招损,谦受益”,《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明代方孝孺的“虚己者进德之基”……诸多箴言警语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这些至理名言无

不提醒人们,对骄傲自满要保持警惕,应以谦恭卑下为本。明代学者张畏岩,学识渊博,声名远扬,参加

科考却名落孙山。他抱怨试官不识人才,一位路人说,你如此心性浮躁,傲慢自恃,怎么可能考取呢?张

畏岩恍然大悟,从此谦卑自持,不再心高气傲,踏实努力。三年后,果然金榜题名。

④谦卑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谦卑的人往往含蓄内敛、低调谨慎,有着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品

格。唐代名将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在山西并州巡视,发现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而下属吃的却是粗糙

的黑米,于是娄师德放弃吃白米,和随行的官员一起吃糙米。娄师德平等待人的背后,体现的是他谦卑为

怀的好品德和好作风。

⑤谦卑的人能做到有成就而不骄傲。对于平时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分不开。孔子说过,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把别人能够指出自己的过错看作是一件大幸事。魏征是唐太宗的一

面镜子,多次劝谏唐太宗,唐太宗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就自以为是,能够接受魏征劝谏,时时约束自

己,开创了“贞观之治”,被后人传颂。

⑥“卑以自牧”中的“自牧”,告诉我们更要把提高自己的谦卑的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待人接物学

会虚心,为人处世懂得谦退。能做到空杯纳新,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学在平时、做在平日,平易近人,虚

心以待,永远保持谦卑,保持进步。

⑦我们要学会谦卑,只有把谦卑作为真正的修养,以“谦”来约束自己,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沉

下心学习,低下头倾听,俯下身实干。甘做沉甸甸的“低头麦穗”,才能有进取的空间,才能锤炼新本领、

展现新作为。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阅读选文第②〜⑥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分析。

首先,。接着,阐述谦卑有礼是传统美德,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阐述,要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有成就而不骄傲,还要。

8.下面哪则材料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说明理由。

(1)季羡林在书房里一直用着一张睡了几十年的旧床,床上还铺着粗布草垫。

(2)季羡林认为自己被称为"国学大师"不够格,甚至连"国学小师"都谈不上。

【答案】5.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或人们应该保持谦虚、谦逊的态度,不要过于自满和骄傲,这是我

们应该遵循的重要道德准则。)6.选文第③段画线句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通过

列举张畏岩的实例和引用《论语》中的名言,证明了"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分论点,从而进

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这种方法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7.文章阐述了"卑'’字的含义和作为

谦词所代表的品质阐述了谦卑的人应如何做到有成就而不骄傲将提高自己的谦卑修养内化为自觉行

为永远保持谦卑和进步。8.第二则材料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因为材料(2)中季羡林认为自

己被称为"国学大师"不够格,甚至连"国学小师"都谈不上,这体现了他非常谦卑的态度,与选文的主旨"做

人要恪守谦卑之道"相吻合。而材料(1)中季羡林使用旧床和粗布草垫,虽然也体现了他的朴素和节俭,但

与选文的主旨关系不大。因此,材料(2)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

【解析】5.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根据第①段“以此来启示世人: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可知,首段通过引用《周易》中的一句话“谦谦君

子,卑以自牧也"来引出观点: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文章围绕这一中心论点进行了展开和论述。②一⑥段

作者首先解释了"卑"的含义,然后通过多个例子和论据,如明代学者张畏岩的经历、唐代名将娄师德的事迹、

孔子和魏征的故事等,来具体阐述谦卑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如何践行谦卑之道。最后,文章再次强调,

要学会谦卑,并将其作为真正的修养,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展现新作为。整个选文紧扣中心论点,从

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6.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第③段中"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己者进德之基”引用的是一些著作中的名言或俗语

或名家名言,属于道理论证;语段中"明代学者张畏岩,学识渊博,声名远扬.…三年后,果然金榜题名"列

举明代张畏岩曾经心性浮躁导致考试失利,之后谦卑自持,最终金榜题名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结合第

③段“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知,本段运用道理论证和距离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谦卑有礼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分论点,从而更好地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一一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使论证更有

说服力。

7.本题考查论证思路分析。

第①空:已知题干信息"接着,阐述谦卑有礼是传统美德,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定位到文章第③

段"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④段"谦卑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由此结合文章第②段"'卑',

甲骨文字形像手执酒器为尊者酌酒,本义为(身份与地位)低下""'卑’作为谦词,常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人

的谦卑、内敛、自守、养性"可知,本段主要阐释了"卑"的含义以及"卑"所代表的品质;

第②空:已知题干信息"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有成就而不骄傲”可定位第⑤段"对于平

时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分不开"第⑥段"待人接物学会虚心,为人处世懂得谦退。能做到空杯

纳新,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学在平时、做在平日,平易近人,虚心以待”,再根据第⑤段"谦卑的人能做到

有成就而不骄傲"第⑥段"'卑以自牧'中的‘自牧’,告诉我们更要把提高自己的谦卑的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可

知,这两段主要论述了如何做到谦卑,据此可整合信息为:阐述了谦卑的人应如何做到有成就而不骄傲,

将提高自己的谦卑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

第③空:根据第⑥段"能做到空杯纳新,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学在平时、做在平日,平易近人,虚心

以待,永远保持谦卑,保持进步"可提炼信息为:永远保持谦卑,保持进步。

8.本题考查论据分析。

选文主要讨论了"卑以自牧”即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的观点,强调了谦卑对于个人德行修养的重要性。根

据材料(2)可知,季羡林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却能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认为自己被称为"国学大师"

不够格,甚至连"国学小师"都谈不上,这体现了他非常谦卑的品格和态度。这种自我谦抑的精神与选文的主

题"卑以自牧"高度契合,因此能够作为有力的论据来支持选文的中心论点。而材料(1)季羡林在书房里一

直用着一张睡了几十年的旧床,床上还铺着粗布草垫这则材料虽然展现了季羡林简朴的生活方式,但与选

文讨论的主题"谦卑"关联不大,因此不太适合作为论据。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024•青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无用的境界

黄狂琦

①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

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中这样写道。山中的林

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得以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往往在关键之时有大用。文中所写,表面上

说的是林木,实则讲的是人生哲理,也在讲述庄子的故事。庄子一生困顿,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

在官场上没有名气,一生落魄。世俗之人看庄子,无功无禄,觉得庄子是无用的。但若论超凡脱俗,庄子

是漆园傲吏,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生逍遥世外,他获得的,其实是真正的

自由。

②无用的第一重境界是“总得花看能几日,最难留惜是芳时“。世间事物纷繁复杂,世人以为诗酒音乐

是无用之物,往往因此错过人间诸多美好。作诗,乘舟远去,苏轼在“袅袅风蒲乱,猗猗水若长”中感悟无用

之乐,“不知何所乐,竟夕独酣歌”。苏轼成也诗词,败也诗词,诗词既记载着他的沉浮,也是反哺他的精神

食粮。酌酒,远望,李白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感悟无用之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作诗时饮酒,赏月时也饮酒,酒赋予李白诗情逸兴,为他的人生增添无限潇洒。没有酒这无用之物,就没

有李白这有用之人。静坐,抚琴,王维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中感悟无用之乐,“深林人不知,明月

来相照”。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乐。可见,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

③无用的第二重境界是“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有用无用成了衡

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常见的标准。世人习惯于追逐有用之事,如功名,如利禄,但生命中的大多有用之

事是被动的,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喜好,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而无用之事似与成功相离,独忠于自己的喜

爱与内心,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事。但只要钟情于所爱,纵使无用又如何?所爱之事给人内心深处带去的震

撼经久不息,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能使人获得极高的精神愉悦。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

山林,躬耕田园。这相比于蜚声官场、荣华富贵实在是无用得很,但就在这无用之中,他悟到了“山气日夕

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真意,乐夫天命,那么随心,那么自如。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谁能说他的一生无用?李渔说:“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无用的

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

④无用的第三重境界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水穷到云起,正如一个人在修行中一而再、再

而三地面对抉择。旁人的三言两语、生活的无奈,都可能成为摧毁无用之物的利刃。如果因此而生退心,

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心上。初发时,内心空无一物,似是无用,回望过去,我们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程

了吗?春日晴好,看到盛开的玉兰,不该以有用无用看待,而应想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

若要使无用之物在生命中绽放,唯有以自适之心观世事,超凡脱俗,享受这一刻的美好,抓住心灵颤动的

那一刹那,你的人生又是何等的幸福美好。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

⑤春江花月,诗酒年华,悲欢离合,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

(摘自《读者》2024年第7期,有删改)

9.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请你梳理其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论点1:

中心论点:----------------------分论点2:

-----分论点3:

10.请你从第③自然段中找出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1.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感悟。

【答案】9.中心论点: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人生诸多无用事,亦

可演绎别样的精彩。

分论点1: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

分论点2: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

分论点3: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10.道理论证:引用了"谁教岁岁红莲夜,

两处沉吟各自知”的诗句及李渔"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无用的喜欢可

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愉悦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将有用之事与无用之事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无用之事有大用的观点,使观点更鲜明、突

出。

举例论证:举了陶渊明的例子,证明了无用即大用的观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

11.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9.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第①段引用《庄子•人间世》中的内容,以山中林木为例,讲述庄子一生困顿却逍遥世外,获

得真正自由的故事,引出中心论点"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

接着,作者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在第②段,通过列举苏轼在诗词中感悟无用之乐、李白在饮酒中体会无用之趣、王维在静坐抚琴中领

略无用之妙,论证了"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这一分论点。以具体的古人及其作品为例,说明

诗酒音乐这些看似无用的事物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第③段先指出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人们习惯追逐有用之事而忽略内心喜好,容易身心疲惫。然后以

陶渊明隐居田园却悟得自然真意为例,论证了“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这一分论

点,强调了忠于内心喜好的重要性。

第④段先阐述在人生修行中面对抉择时要坚守初心,然后以看到盛开的玉兰应享受美好为例,论证了

“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这一分论点,说明了守护无用之物需要坚定信念。

最后,文章结尾总结"春江花月,诗酒年华,悲欢离合,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再次

强调了无用之事在人生中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论证有力。

据此概括即可。

10.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论证方法主要有事实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由第③段"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可知,本段引用古

诗句,运用道理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愉悦”的观点。这些引

用使得论证更具权威性和文化底蕴,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信服作者的观点;

由第③段"世人习惯于追逐有用之事,如功名,如利禄,但生命中的大多有用之事是被动的,忽略了内

心深处的喜好,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可知,作者将有用之事(如功名、利禄)与无用之事(如内心的喜好)

进行对比,运用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无用之事并非真的无用,反而有着重要的价值,使"无用之事有大用”

的观点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第③段"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山林,躬耕田园。这相比于蜚声官场、荣华富贵实

在是无用得很,但就在这无用之中,他悟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真意,乐夫天命,那么随心,

那么自如。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知,作者举了陶渊明"少

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山林、躬耕田园的例子,运用举例论证,这个例子具体而生动地证明了“无用

即大用”的观点,让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认同作者关于无用之用的论述。

示例:引用论证:作者在第③自然段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通过引用这句

诗,生动地展现了陶渊明自幼就不适应世俗的性情,以及他对自然和田园的热爱。这一引用为后文论述陶

渊明选择隐居田园这一看似无用却实则有大用的行为做了铺垫,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文化内涵,使读者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关于无用之用的观点。

1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开放性试题,作答时,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文章所阐述的关于“无用"

的观点和境界,明确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即"无用即大用",很多看似无用的事物在精神、心灵、人生

选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阐述对“无用〃的新认识和感悟。

示例: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过于追求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东西,比如好成绩、高收入、高

职位等。然而,却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的事情,比如静下心来读一本闲书、和家人朋友漫无目的地聊天、

独自欣赏一场日落。正如文中所说,无用之事并非真的无用,它们往往能在关键时候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滋

养和慰藉。我们应该学会在追求有用的同时,也珍惜那些无用之事,因为它们或许才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

丰富、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的重要因素。。

二、习题闯关

阅读《文化要讲求创新创造》,回答小题。

文化要讲求创新创造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

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

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

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

其中的缘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

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

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要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

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

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

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

④“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

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⑤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

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

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

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

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

是一种启示。

⑥“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

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

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

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囱囹吞枣,难免

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⑦“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

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

精彩的世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文章内容看,故宫文物网络走红的原因是什么?

3.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作者说故宫文物走红"是一种启示",请说说这种启示是什么?

(1)方法:()()

(2)启示:

4.第⑥段中"囱冏吞枣"和"书橱”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1)囱冏吞枣:

(2)书橱:»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

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③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

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④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

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

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5.联系上下文理解"司空见惯”"见微知著"的意思。

6.填空。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用文中语句),这句话也是课文的O

(2)由文中可知,经由“偶然的机遇"发现真理,需具备、的条件。

7.与画"____"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

8.选择,填序号。文章中引用华罗庚的话的主要作用是()

A.使文章辞藻华丽,更加吸引读者

B.证明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C.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阅读《读书要“精”到极致》,回答各题。

读书要"精"到极致

①“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穷年皓首研治一经,虽受条件所

限,难以遍览群书,但读一部就是一部,口吐珠矶,咀嚼烂熟,透入身心。书海且无涯,粗读嚼不烂。可

以说,苦功夫是读书学习的门槛,如何跨越这道门槛?不妨通过"精选、精品、精思、精用”的方式,将读书

看作品茗。精品之,才愈发得其醇香。

②在精选中择好书。好书,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书之好,在文、在理、在意。“吾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读书不失为学习和

了解人类历史经验的一种捷径。选择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挚友,"交谈"之中体会人间五味、"相顾"之间

看尽世事变迁、"聆听"之际感悟个中真谛。“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领袖论著,可以领悟精神实质,提

升思维层次;读人文社科,可以纯正思想品性,陶冶品德情操;读历史典籍,可以通晓古今中外,明辨是

非善恶。

③在精品中得余味。对待读书,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读书,是将所学转化为所得,

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而精读,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知识快

餐”的时代,一些人抱怨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实则不然。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

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而只追求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的人,即使拥有那些“匆匆掠过"却未消化吸

收的知识,也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虽"快"却是"慢"了。唯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下足”细功

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万千笔墨胸中藏,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

④在精思中寻感悟。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

为读书而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悟,难以体会古人读书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学而不厌、触类旁通的大智慧。

《中庸》提到,求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醒我们读书却不唯书。只有用

思考、质疑和批判态度读书,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才能理清有用和无用,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

⑤在精用中求实践。(1)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精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读书成

果的“实战场”。(2)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会读书的人,把读书学习

得到的知识、积累的成果向实践行动转化,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学习力助推战斗力、保障力的生成。在用

的过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毅力与决心,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

冒进浮躁之气,才会避免陷入“蛮干、瞎干、胡干"误区,避免走进“空谈"的尴尬窘境。着力解决"用得对、

用得准、用得好”的问题。

⑤“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0.阅读②一⑤段,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论述的?

11.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里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1)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2)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会读书的人,把读书学习得到的知识、积

累的成果向实践行动转化,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学习力助推战斗力、保障力的生成。

12.你认可作者的读书观点么?结合你的读书实践,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回答各题。

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在国际上,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

要的项目之一。可以说,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从

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

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可

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这影响到对

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

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共读共写,一起交流,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

这样的文化共同体,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所以,阅读力也是一个

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也难以引领人

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

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于个体来说,阅读是学习的工具,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

和应用,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发现,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整体素质

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宁静与充实。阅读需要专注,在知识的积累之外,也是一

种精神的修行。通过阅读感受书香,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拥有更充实、

更丰盈的生活,从而增加幸福感。书香的涵养,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让喧嚣的沉

静下来,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⑥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我坚定地相信: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13.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4.如何理解第④段《朗读手册》中划线句的含义?

"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究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15.为什么阅读能让中国更有力量?

16.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尹双红

①不久前,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并发出号召:“希望孩子们养成阅

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乐趣、一种人生追求,热爱学习渐成风尚。我们需要求真学

问,练真本领。

②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习近平总书

记特别关心青少年读书学习,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强调“求真学问,练真本领”。青年人

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当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

春搏击的能量。

③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好学才能上进,学好才有本领。当今世界,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科技发展日新

月异。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想在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在不进则退、不强则弱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报效祖国、服务人

民的人生中有所作为、就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这是青年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也是担当时代使命的要求。

④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猎奇、快餐化的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曾和青年学生交流读书心得:“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

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

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提高人文素养,有助于增长见识,丰富学识,青年一代要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

⑤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练兵场。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只有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才能更好认识国情。

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必须坚持学以致用,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⑥有人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广大青年在学

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努力担负起时代使命,党和人民事业必将迎来

新的更大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7.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8.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19.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该如何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青年的责任担当

①李大钊先生说过:“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理应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复

兴的重任。

②青年要担当,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处于人生的“拔

节孕穗期”,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发展的精神动力。青年最有朝气,最肯学习,最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

早一点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能早一点明确人生的方向,正如一首诗所写的那样:“理想是火,点燃希

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青年只有树立崇高理想,才能获得动力,激发潜能,“以青春之我,

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③青年要担当,就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能使人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鲁迅

先生便是在爱国情怀的指引下不断寻找救国道路的。他最初为实业救国而学洋务,转而为寻求救国道路远

赴日本学医,后来意识到精神上的“愚弱”远比身体上的疾病更需要“疗救”,就弃医从文,用笔唉醒无

数麻木的灵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

事业中,自觉地以爱国之情深化爱国之行,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唯其如此,才能担当重任。

④青年要担当,就要锤炼过硬本领。“责重山岳,能者方可为之。”担当需要本领,本领源自学习。

青春年华是学习的大好时光,青年要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明道,知行合一,探求真学问,锤炼真本

领。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青少年时就立志向学,虽历经磨难,始终勤学不辍,刻苦钻研,将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现在的中国青年处于好时代,读书资源丰富,环境

优越,更应珍惜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增长本领,为青春远航蓄力。

⑤落实责任担当应该有方向,有情怀,有行动。青年只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才能在实

现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中,放飞青春梦想,谱写

人生的壮丽篇章。

20.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名言作为中心论点,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令人信服。

B.第②段引用诗句来突出理想的作用,强调青年应早日树立崇高理想。

C.第④段用彭士禄的事例证明要有真本领,就应勤奋学习,知行合一。

D.本文主要采用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

21.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22.读了本文,你认为青年应该怎样做才能担当起重任?

学会欣赏

李永健

①生活里需要学会欣赏。

②我们欣赏大千世界,首先要从欣赏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开始;这当中,又首先要从欣赏与我

们朝夕相处、休戚与共、”一个锅里搅稠稀”的家人开始。

③记得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时,用"辛苦”一词造句。她写下:我们上学最辛苦。我问,为啥说上学最辛

苦?女儿说,我早晨起床上学,爸爸还在睡觉;我晚上回家写作业,爸爸躺在床上看书。我觉得我比爸爸

辛苦。我哈哈大笑说,说得好。

④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女儿写暑假见闻类作文,写到奶奶家的鸡栖息在院子里的果树上,老师的

一句批语“只有你奶奶家的鸡才会上树”让女儿既委屈又沮丧。我耐心地对她说,爸爸认为你这篇作文真实生

动,写得很棒;但是,由于老师的见闻所限,不熟悉农村的真实生活,也不知道古诗词中“鸡鸣树巅"所在多

有,比如汉代《鸡鸣》诗即有"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三国时期阮籍的《咏怀》诗有“晨鸡鸣高树,命

驾起旋归”,西晋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云“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等,所以老师的这句评语不足为训。

女儿诧异地问,老师也有不知道的?我摸着她的小脑瓜说,知识是无穷尽的,莫嫌知事少,只欠读书多,

你要好好读书。

⑤前几天,妻子拿着一幅饶宗颐先生的篆书,问我这几个字怎么念。我说,应该是"曾三颜四,禹寸

陶分”吧。她问,啥意思?我说,前者讲“克己复礼",后者说"爱惜光阴"。孔门弟子曾参云:“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为孔门弟子的颜回亦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是为"曾三颜四"。《淮南子》记述:“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常语人日: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是为"禹寸陶分”。妻子感叹道,原来如此,短短八个字,包含这么

多思想内容。

⑥其实,妻子原本是不喜欢提问的。也许是年轻时太爱面子,她当年对不知道的东西从来不问,即

使我问她“这说的是啥",她也会用"你说呢"反客为主,试图"蒙混过关"。那时,我经常借用朱子的话对她说,

学如叩钟,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不叩则不鸣;心里有疑问,却疑而不问,疑问就永存心中,怎么可

能释疑明道呢?就这样"婆婆妈妈"地说教着,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就月将,渐次影响,妻子知道我心下欣赏

的是提问者,才慢慢启齿发问,才有了长足进步。

⑦“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许一个欣赏的眼神,即可化作一种莫大的鼓舞。由于我对提问者特

别欣赏,鼓励了妻子提问的积极性,乃至激发了她培养其他技能的可能性。不认识的繁体字,她问;不知

道的典故,她问;不了解的草木虫鱼等百科知识,她问;不理解的哲学命题,她问......遇到我所不知道或不

能够确切解答的,我们就及时查阅,现场作答。多少年走过来,妻子与我“问答相长",释疑解惑,共同进步。

她已经从原来的临渊羡鱼者,变成后来的退而结网人。当初,她觉得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那是高山仰止,

何等了得,而今,她自己就能写一手不错的文章。当初,她看着我和女儿一起练毛笔字,万般艳羡,只是

怎么都不肯拿起笔来写下一撇一捺;而今,她天天提笔临帖写字,而且已经写得有模有样,把我和女儿甩

在了后面。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都是和日常生活中家人的陪伴、赞赏和鼓励分不开的。

⑧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欣赏和鼓励。只要你适当地给予家人、亲戚、朋友

和同事以赞许和肯定,他们就能从你的善意中获得鼓舞和力量。歌德说过,最真诚的慷慨是欣赏。千万不

要忽略了欣赏的价值和意义,正确的欣赏可以给人以正能量,甚至可以塑造人。

⑨能够正确、从容地欣赏别人的人,必然是一个明智的人,自信的人,宽厚的人,有担当的人,谦

逊的人,同时还是一个向上、向善、向美的人。不然的话,一个心胸褊狭、鼠肚鸡肠、喜欢搬弄是非、见

不得人好的人,怎么可能颔首微笑、慷慨大方地去欣赏别人呢?

⑩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只有睁开眼睛看到他人的“寸长”,欣赏他人的美善,才有可能

补足自身的"尺短”,补齐自身的短板。一个人能够经常看到别人细微的长处,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长处,

这是一种境界和能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3.选文围绕家人的事例来阐述观点,下列各个事例中选文并未具体描写的是()

A.女儿用"辛苦"造句B.女儿在作文里写鸡会上树

C.妻子询问饶宗颐先生的篆书D.妻子临帖写字

24.文章中有作者鼓励妻子提问的例子,若补充一个类似的事例,下列最合适的一个是()

A.课堂上有学生提问,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老师不想浪费时间便让他课下请教别人。

B.一位绘画初学者拿着自己的画作去拜访知名画家,画家点评该画作内容毫无想象力。

C.怕水的小明第一次学习游泳时呛了很多次水,教练说能克服对水的恐惧己经很棒了。

D.女儿拿着图画书问爸爸现实中的毛毛虫长什么样子,爸爸说自己在忙,让她去问妈妈。

25.试分析文章第⑤〜⑦段的写作思路。

26.请从内容和论证手法两方面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2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无求"与"有求"

①“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副对联很多人高悬自勉,其意在于知足常乐,淡泊名利,

修炼品格,修养身心。

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对于普通人,如同鸟之爱惜羽毛,既难以淡

然回避,更难于全然超脱。只有少数贤者,才能轻名利似浮云,重节操如泰山;即便在失意、挫折的逆境

中,也能挺直腰杆而不失骨气与高洁,达致“无求”之境。

③然而,古往今来,举凡志存高远者,“无求”于名利,却“有求”于大道。虽“不戚戚于贫贱”,

但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虽“不汲汲于富贵”,但有以天下为己任的

国家大义;虽不恋栈于庙堂,但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从“无求”至I“有求”,

这是一种大格局、大境界。

④唐代柳宗元一生淡泊,对功名无奢求。但他在柳州刺史任上,为民凿百井、释奴婢办学院、修孔庙、

易风俗、兴文化,在民间留下口碑。宋代苏东坡在仕途屡屡失意中,一直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但从不放弃为民造福的追求。在黄州,他移风易俗拯救溺婴,深得人心;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

惠及百姓;在值州,他办学堂倡农耕,改善民生。这些古代的清官贤臣,因追求百姓福祉而德音留一方、

功业垂青史。

⑤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党人具有封建清官难以企及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

从“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为了小岗村发展,哪怕牺牲自己生命”的沈浩;

从“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到“为了改革开放事业,要杀出一条血路”的袁庚,无

数优秀干部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革命功名观,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⑥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在从政的那天起就应当懂得,共产党的“官场”不是升官发财的名利场,

而是为民造福的奋斗场。奋斗创业,既要淡泊个人的功名利禄,更要担起人民的福祉重任;既需放下一己

的进退去留,更需负起肩上的公权职责。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时与势,呼唤各级干部必

须胸怀民族复兴的信念追求,以勇于作为、敢于担当的品格书写事业与人生的辉煌,让未来的史家以浓墨

重彩记下这个时代共产党人从政的壮美华章。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⑴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标题中的"无求"指的是"名利","有求〃指的是“大道"。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从‘无求'到'有求',这是一种大格局、大境界。"

C.文章开篇借对联引出“无求"的话题,并从"无求"论述到"有求”,呼应标题和论题。

D.中国共产党人的"有求"就是要实现民族振兴大业,让历史记住曾经创造的辉煌成就。

(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⑶本文与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的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28.完成小题

在感恩中成长

①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

中飘荡,描绘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

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我们才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②我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小学到初中,

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

③感恩是敬重。居里夫人作为著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当她在会场上看见自己的小学

老师时,她从主席台上跑下来,跑到老师身边,深情地亲吻了老师的双颊,并推着老师走向主席台:伟人

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不需要惊天

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

④感恩是有意义的。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似乎有一

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只有如此才会有和睦,

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⑤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朋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学会感恩,

因为一

⑴根据下面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

①形容费尽心血。

②只为自己打算,为自己谋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

(2)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⑶文中主要写了我们要对谁感恩?为什么要对他们感恩?

⑷在文中的横线处为文章补充一个恰当的结尾。

⑸你认为作为学生的我们对父母最好的感恩方式是什么?

(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炼"挫商"

①人生是一条布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