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讲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图版_第1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讲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图版_第2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讲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图版_第3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讲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图版_第4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讲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图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7-第2讲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存在于高原四周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图,回答1~3题。1.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缘由是()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改变D.高原面与四周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2.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A.a、b B.b、cC.c、d D.a、d3.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A.减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B.减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D.加强了东亚季风,减弱了南亚季风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四周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而形成季节不同的风向,故D正确。留意高原表面植被少,则其季节改变对风向影响小。第2题,夏季高原面比四周大气升温快,在高原面上形成低气压中心,则风由四周吹向高原。故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图中a、d表示冬季风。第3题,图示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样,则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答案:1.D2.B3.C读50°N纬线(图甲)和180°经线(图乙)部分区域某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4~5题。4.图示季节B地()A.盛行东南季风B.可能遭遇寒潮的侵袭C.沙尘暴盛行D.农作物冻害严峻5.A、C两地气压中心()A.都是逆时针水平气流B.大气垂直运动方向不同C.都出现在当地的冬季D.形成的主要缘由不同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A地为高压中心,可推断为亚洲高压,此时为冬季。B地在我国东北地区,可能遭遇寒潮的侵袭。第5题,读图推断,A地是亚洲高压,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为副热带高压,是动力缘由形成的。两个高压中心气流均呈顺时针方向流淌;中心气流都是下沉气流;A出现在冬季,C全年存在,夏季较强,冬季较弱。答案:4.B5.D读北美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6~7题。6.受太平洋高气压位置南北移动影响,温哥华的冬季、夏季风向有所不同。冬、夏季主导风向分别为()A.西南风西北风 B.西北风西南风C.西南风东北风 D.西北风东南风7.温哥华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主要缘由为()A.中纬西风南移B.极地大陆气团影响C.中纬西风冬季强于夏季D.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至此解析:第6题,温哥华位于40°N~60°N大陆西岸,冬季,随着气压带、风带南移,当地受盛行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影响;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北移,高压中心位于温哥华西面的太平洋上,东侧的温哥华吹西北风。第7题,依据上题分析可知,温哥华终年受偏西风影响,降水较多,但因不同季节风力不同,降水也有季节改变。冬季,北半球凹凸纬度之间气温差异大,气压差异也较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盛行西风强盛,降水更为丰富;夏季,北半球凹凸纬度气温差异较冬季小,气压差异也较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西风较冬季弱,降水较冬季少。答案:6.A7.C北半球海陆分布造成纬向气压带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其位置和强度的异样往往造成各地天气、气候的异样。图中以1028等压线的分布作为某气压中心的分布范围。读图,完成8~9题。8.图中甲地气压中心的性质及其切断的气压带最有可能为()A.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B.暖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C.暖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D.冷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9.若某年份1028等压线分布偏南偏东,对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可能带来()A.冬季气温距平为正值B.梅雨季节较往年提前C.寒潮天气较往年频发D.登陆台风较往年偏多解析:第8题,结合冬季逐月海平面气压场图的气压分布,可推断甲地气压中心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深居内陆,陆地热容量小,冬季降温比海洋快,气温低,形成一个冷高压,把呈带状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给切断了,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第9题,依据题意,若某年份1028等压线分布偏南偏东,即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势力较强,对我国东部地区影响较大,故寒潮天气较往年频发。故C项正确。答案:8.D9.C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进过程中,120°E~130°E近地面气压多年平均随时间和纬度的改变图。读图,回答10~11题。10.据图分析,我国南方地区沿经线气压梯度最大的时间是()A.5月15日 B.6月15日C.7月1日 D.8月1日11.据图分析,江淮地区起先进入梅雨期的时间是()A.5月15日 B.6月1日C.6月15日 D.7月1日解析:第10题,本题考查等压线的判读。我国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大致为北纬34°。结合图中气压值改变线可以看出,5月15日沿经线方向穿过8条等压线,选项中所给其他三个日期沿经线方向穿过的等压线条数都小于8,所以5月15日气压梯度最大,答案选A。第11题,本题考查雨带的推移。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由图可知,6月15日,副热带高压脊线推移至23°N旁边,雨带推移至28°N~31°N,江淮地区起先进入梅雨期,答案选C。答案:10.A11.C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问题。(28分)(1)推断图示季节,并阐述理由。(6分)(2)指出图中限制冰岛的大气活动中心和此时冰岛的主导风向。(6分)(3)某月份,干燥东北风与潮湿西南风交汇于甲地。试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6分)(4)简述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季节改变特征及对东亚农业生产的影响。(10分)解析:第(1)题,从图中等压线数据可以推断,此时亚欧大陆受高压限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北半球为冬季。第(2)题,在北半球冬季,冰岛受低压限制,刮偏南风。第(3)题,甲地为非洲赤道以北地区,北半球夏季时,受太阳直射点北移的影响,两支气流在此会面。第(4)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亚欧大陆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改变明显,使得东亚地区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别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答案:(1)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或者赤道低气压带南移)。(2)(冰岛)低压;偏南风。(3)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甲地旁边,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右偏为西南季风,从而与东北信风在此会合。(4)夏季,亚欧大陆被低压限制,冬季则被高压限制。由于气压中心的季节改变明显,东亚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该气候区雨热同期,使东亚地区成为典型的水稻种植区。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地球上出现了气压带和风带交替限制形成的独特的气候区,如在下面图乙中大约10°N~20°N大陆西部地区以及30°N~40°N大陆西部地区的气候均属于这一状况。30°N~40°N大陆西部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限制,降水稀有,冬季受西风带限制,降水较多。即使在常年受同一大气环流限制地区内的不同地点,大气环流也存在差异。下图分别示意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甲)和欧洲、非洲局部地区某时刻气压分布(图乙)。(1)若此刻气压形势在这一季节属于常态,请推断此刻北半球所处的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并说明推断理由。(8分)(2)请依据图文材料,推想除文字材料中所述两个地区外,上面图乙中哪些地区理论上还可能出现气压带和风带交替限制形成的气候区?并说明其成因。(举一例进行说明即可)(9分)(3)N、P两地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请从所处位置及大气环流角度推想两地年降水量的异同并简要分析缘由。(11分)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北大西洋为低压区;亚欧大陆中部为高压区,故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冬季。第(2)题,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气压带、风带交替限制所形成的气候区,并说明各风带、气压带的名称和限制时间。第(3)题,比较气候异同主要从形成缘由、所处位置、降水量等方面分析。答案:(1)冬季。理由:北大西洋为低压区或亚欧大陆中部为高压区。(2)北回来线旁边及偏南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中心限制区偏南)的大陆西部。成因:夏季受来自内陆的东北信风限制,降水稀有,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限制,降水稀有。或:60°N旁边(副极地低气压带偏南)的大陆西部。成因:夏季受西风带限制,降水较多,冬季受副极地低气压带限制,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