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上21创造宣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创造宣言》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提出中心论点,再用比喻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然后举例驳斥了从客观、主观产生的错误观点,强调“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接着从反面举例,用比喻的方式强调不懂创造的可悲;最后发出“创造宣言”。本文旁征博引,论证方式多样,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更多比喻论证;既有驳论又有立论。叙议结合,语句生动,含义深刻,篇幅较长。学情分析:演讲词与驳论、立论,学生都已接触过,学习此文可充分联系旧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掌握文章的观点及论证思路。难点在比喻论证方式,及部分语句的理解,需要学生探讨、品析、积累。教学设想:这篇文章言说的对象是教师,论述的主题与《谈创造性思维》相同,论证的方式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吻合。据此,本文的学习可设置以下几个环节:一、比较阅读,掌握中心论点;二、对比阅读,理清论证思路;三、聚焦阅读,体会本文特色。教学目标:1.对比阅读,掌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2.聚焦阅读,学习论证方法,体味语言特色。教学重难点:掌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体味语言特色。课前安排:阅读文本,解决生字新词。教学过程:任务一:比较阅读,掌握中心论点比较阅读本文与《谈创造性思维》,寻找两篇文章的共同点。预设:话题相同:创造观点相同:我们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谈创造性思维》我们要创造。——《创造宣言》解读:宣言:扬言、宣扬;故意散步某种言论。任务二:对比阅读,理清论证思路1.阅读本文,结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证方式,填写下表。第1小节:提出中心论点:我们要创造。第2-4小节: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第5-11小节:批驳五种错误的观点。树立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的观点。第12-15小节:用“东山樵夫扼杀树苗”比喻“教育者不懂创造的可怕”。第16小节:结论: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补充: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法,是指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形象地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比喻论证的作用是,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作者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茅草喻指学生,指出没有创造之心和创造力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没有创造力的可怕。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读者更易理解。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2.学生用简洁的语言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三、聚焦阅读,体会本文特色学生自选段聚焦阅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一)哲理性句子:(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二)修辞句:排比、比喻句: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然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三个“单调”“无过于”既是排比又是对比,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驳了“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增强了说理气势。第15段用了排比和呼告的修辞,语气强烈,作者大声呼告,呼吁教育者树立创造意识。第16段作者以排比的手法,呼吁所有人牢记“生命不息,创造不止”,让创造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森林。这样的结尾富有感召力。四、课堂检测:1.阅读2-4段,分析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第3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将教育比喻成塑像,将教育方法比喻成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读者更易理解。第4段运用比喻论证,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以“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教育者成才。从而论证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读者更易理解。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