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阅读欣赏教案_第1页
五上阅读欣赏教案_第2页
五上阅读欣赏教案_第3页
五上阅读欣赏教案_第4页
五上阅读欣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古诗诵读教学内容春夜喜雨课型新授设计者孙倩霞第1课时/总第1课时设计日期2011.09教学目标1.学会“乃、随、潜、润、细”这五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3.感悟诗歌内容,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感情。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搜集杜甫的资料以及有关春天的诗句。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动态修改一、创设情景,未成曲调先有情。1.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导:春姑娘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绵绵的春雨悄悄地下着,飘在果园,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落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小朋友们,你喜欢春雨吗?春雨在古代被称为“喜雨”,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了一首《春夜喜雨》。今天,我们就跟随大诗人杜甫一起走进盛唐,去感受那场《春雨》。2.板书课题,了解杜甫。二、初读古诗,自学字词。1.借助拼音练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标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同桌合作,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要明确字的偏旁,结构,组词。3.这些字,你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记住它?(字谜法、部件法)4.出示表格,检查自学情况,并交流自己有趣的识记方法。字

偏旁

结构

组词乃随潜润细5.哎呀,只顾着玩,字宝宝该回家了。你们谁能把字宝宝安全送回家,谁能?谁想试一试。指名朗读古诗、正音。6.谁认为自己还能比他读得更好?比赛读、挑战读,引导学生读准确,读出诗的节奏美、音韵美。课件出示,指导朗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7.在反诵的诵读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场春雨发生在什么时候?伴随着什么?怎样滋润万物的?)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你不懂的词。2.对于你不懂的词,看看能不能借助字典查出它的意思。3.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再互相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补充,互相学习。4.小组讨论。5.汇报交流学习成果。(1)交流时重点引导理解:知

时节

润(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6.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靠自己的努力理解了诗意。现在老师再考考你,看看你能否通过考验?再读读古诗,看看全诗是围绕哪个词写这场春雨的?四、精读细品,感悟“好雨”,启发想像。1.读读古诗,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好雨”?一边读一边思考,把你自己感悟到的注出来,再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2.自读思考,小组交流讨论。3.汇报;你们小组认为这场春雨的好表现在哪些方面?(“知”是春雨知道时令季节,善解人意。“当……乃”强调了春雨的及时,“润”指明它对事物生长的作用之大,“潜”、“细”、“无声”突出了春雨不声张,精细可人的品质。)4.学到这儿,你想说什么?(学生可以说对这场春雨的喜爱之情,也可以说学完诗后的感受。)5.师配乐读,学生一边闭目听,一边努力把诗歌的语言文字变成画面。6.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现想像。五、赏读全诗,背诵全诗。六、课外延伸,拓展阅读。交流自己在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教师相机课件出示有关诗句,拓展阅读。早春

春曰天街小雨润如酥,

胜日寻芳泗水滨,草色遥看近却无。

无边光景一时新。最是一年春好处,

等闲识得东风面,绝胜烟柳满皇都。

万紫千红总是春。

游园不值

清明应怜履齿印苍台,

清明时节雨纷纷,小扣柴扉久不开。

路上行人欲断魂。春色满园关不住,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枝红杏出墙来。

牧童遥指杏花村。学生根据要求自学。比赛读、挑战读,引导学生读准确,读出诗的节奏美、音韵美。交流。小组讨论交流。交流学习成果。自读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学生谈感受。1.自由练习读,努力把你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读出。2.配乐展示个性读。3.师生互动背诵,同桌互背板书设计教后记课题古诗诵读教学内容浪淘沙课型新授设计者孙倩霞第1课时/总第2课时设计日期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动态修改浪淘沙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浪淘沙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2)浪淘:波浪淘洗。3.了解诗人。二、读通读顺。范读指名读三、抓字眼,明诗意。1.初读,理解词义。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本篇是第八首。迁客:指谪降外调的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淘、漉:过滤。2.再读,理解诗意。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3.品读,深化理解。名句赏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进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我们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读读诗句,想想意思四、想意境,熟读成诵。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板书设计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教后记课题古诗诵读教学内容学习《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型设计者孙倩霞第1课时/总第3课时设计日期2011.09教学目标1、学习《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意思。2、认识陆游,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的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练习有感情朗读。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读中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动态修改一、导入,简介陆游。同学们,诗仙是谁?小李白是谁?你认识陆游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二、学习《示儿》1.谈话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临终前会说些什么呢?出示《示儿》2.指名读、集体读。3.诗人临终前是什么心情呢?从哪个字看出来?他为什么悲伤呢?4.介绍时代背景。出示南宋和北宋地图。同学们,这是两幅地图,看左边这一幅,北宋时期,疆土直至黄河以北,而到了南宋时,广大北方地区都被金国侵占,中原地区的百姓在金兵的铁骑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5.他有什么遗嘱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6.朗读体会陆游的爱国之心。三、了解陆游的一生,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谈话。陆游出生在金军灭辽后南下攻宋之动乱时期。他的童年是在“儿时万死避胡兵”的颠沛流离中度过。少年时代的陆游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了战乱的痛苦。因此,他从小就立下志向:出示:“少年志欲扫胡尘”——《书叹》“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初试时获得第一名,但是因为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被秦桧借故取消资格,直到秦桧死后才得以为官,有了报效祖国的机会。虽然秦桧死了,但朝廷仍被投降派把持朝政,陆游的空有一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他说:出示:“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收复失地的愿望只能在梦中实现。出示:“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2.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梦总有醒的时候,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从梦中醒来,他走到篱门外,在凉爽的秋风中,他又会想些什么呢?出示古诗。(2)河是什么河?岳又是什么岳?奔腾不息的黄河,高耸入云的华山,多么壮丽。指导朗读一、二两句。(3)指导朗读三四两句。①这大好河山,如今却落入金人之手。中原的百姓他们过得如何呢?读出悲惨的遭遇。②创作这首诗时,诗人已经六十八岁了,眼看同胞受苦受难却无能为力,他是多么无奈啊。读出作者的无奈。③师:学习古诗,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意思,还要了解作者生平,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中包含的感情。3.谈话。尽管仕途坎坷,尽管“报国欲死无战场”,尽管岁月不饶人,但陆游年少时就立下的报国志愿从未消退。即使在他年老多病时,他仍说:出示“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四、朗读背诵古诗。有人说陆游生不逢时,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重用,也有人说,陆游生逢其时,正是这样一个时代,造就了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正是报国无门的无奈遭遇,陆游才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千古名作。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再来感受陆游的拳拳爱国心吧。学生朗读背诵古诗。学生读陆游简介。陆游简介:陆游,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12岁即能诗文,一生作品丰富,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他的许多诗篇抒发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一直被广为传诵。指名读、齐读。出示背景1。【历史背景1】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官,回到故乡,在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读出作者盼望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④出示背景2。【历史背景2】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被金人奴役,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湖之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读出对朝廷的愤怒。板书设计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教后记课题《历史故事》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历史故事》阅读教学设计课型设计者孙倩霞第1课时/总第4课时设计日期教学目标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教学重点学习阅读方法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动态修改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介绍自己读过哪些中国历史故事,选择你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小结并过渡:

在我们祖国近5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在我们的课文中学过的就有不少,如:《大禹治水》《卧薪尝胆》《三顾茅庐》《郑和远航》等,这些故事只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其实,这些故事就是老师手中拿这本《上下五千年》书里的。

二、简介《历史故事》及其作者。

1、《历史故事》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阅读其中一个个历史故事,就能使我们具体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祖国的文化是多么璀璨。在这套书中,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裁剪,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以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历史故事》按历史顺序编写,涉及的时间从远古到清朝的鸦片战争前。

2、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汉达教授,他是一位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副部长。他在写历史故事方面,是下过一番工夫的。他把历史故事作为对:“新语文的尝试和对旧故事的整理。”他所写的历史故事“风格独特、脍炙人口”。

三、教师讲《历史故事》中的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四、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明确读书要求: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一点中国的历史。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将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物,把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了可以开阔眼界,启发智慧。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五、课外延伸,深化阅读效果。在全班同学都读完《历史故事》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

请一两个同学讲中国历史故事。

板书设计教后记课题《中国历史故事(古代部分)》教学内容《中国历史故事(古代部分)》阅读欣赏课型新授设计者孙倩霞第1课时/总第5课时设计日期2011.09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放学生的读书的热情。2.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兴替。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兴替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动态修改(一)

一、导入:前一段时间,我们制定了《历史故事》的阅读计划,按计划我们已把中国历史故事通读了一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历史故事(古代部分)(板书)(二)

二、介绍朝代歌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历经了许多朝代,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朝代歌。出示: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介绍:朝代歌反映了中国古代朝代的变迁,在各个朝代都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一个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记住朝代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阅读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三)

三、交流阅读成果下面老师考考大家:1.说出下列诗句名言与哪个朝代哪个历史人物有关?A.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三国*诸葛亮)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C.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D.开辟荆蓁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明*郑成功)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春秋*孔子)F.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春秋*勾践)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楚*项羽)2.说说下列成语出自哪个历史故事。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将相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鸿门宴与楚汉战争)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孔子周游列国)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千金难买一笑

(烽火戏诸侯)3.说说下列歇后语的典故。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四)

四、汇报阅读成果1.同学们读故事读得认真,记得仔细真了不起。2.让我们打开历史故事,再次重温自己最喜爱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过后老师请你介绍你喜欢的故事内容,再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五)

五、总结全课1.同学们历史故事读得真深入,对历史故事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古人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作为炎黄子孙,让我们牢记历史。六、作业以“我心目中的历史英雄”为主题,写一写你敬佩的历史人物。生自由读。学生练读。生读指名交流师生评议,补充交流板书设计教后记课题《中国历史故事(近现代部分)》教学内容《中国历史故事(近现代部分)》阅读指导课型新授设计者孙倩霞第1课时/总第6课时设计日期2011.10教学目标通过诵读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了解中国近现代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爱民族爱祖国的热情。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放学生的读书的热情。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动态修改(一)(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前段时间同学们已经认真阅读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故事,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近现代史,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阅读情况。(二)了解学生阅读情况。1.中国近现代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知道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吗?2.向同学们介绍你最了解的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三)

(二)交流阅读成果1.从鸦片战争开始,腐朽的清政府和外国列强签订了哪些不平等的条约?2.同盟会是谁创立的?同盟会的成立有什么重要意义?3.辛亥革命的胜利有什么重要意义?4.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中共一大代表有13人,你能说出几个人吗?5.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25000里长征?6.抗日战争从哪件事件开始?发生在什么时候?7.说说下列事件跟哪些历史人物有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西安事变、血战台儿庄8.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是指哪三个战役?9.说说我国的青年节、建军节分别和哪些历史事件相关。(四(三)汇报阅读成果1.同学们读故事读得认真,记得仔细真了不起。2.让我们打开历史故事,再次重温自己最喜爱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故事,过后老师请你介绍你喜欢的故事内容,再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生读指名交流师生评议,补充交流。(五)(四)总结全课(六)作业给同学或者父母讲一讲你最熟悉的一个历史故学生交流学生介绍故事交流感受板书设计教后记课题古诗诵读教学内容《别董大》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设计者孙倩霞第课时/总第7课时设计日期2011.10教学目标1.学会“曛”这个生字。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教学重点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品味诗境,读中悟情。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动态修改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入。2.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1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2.指名读。3.师指导学习生字“曛”的读音及字义字形。4.齐读这首诗。5.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学。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6.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学,读懂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7、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8.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首诗。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一)品读第一二句诗。1.师导,利用多媒体感受诗境。2.找出诗中写景的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3.再找出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描写景物的词语。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4.感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构成的画面。(生谈:凄凉悲苦)把感受带入诗中,读出自己的感觉。5.自由读。6.提名读。师评价指导。7.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诗情。说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有感情读8.面对此情此景,董大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9.(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于眼前这凄凉的景吗?会愁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资料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10.再引导生体会这个“曛”另外一层意思。(二)品读第三四句诗。1.引出诗句: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2.再读这两句诗。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再说董大,并利用古琴片段激发谈话。此刻,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什么话呢?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并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是啊,让我们这样安慰董大,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5.假如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充满自信,心情变开朗。)6.再看题目,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情,是昂扬豪壮的情啊!)(板书:情)(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1.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指导总结前两句读出凄凉悲苦,后两句读出昂扬豪壮。)全班练读2.指名个别读。师点评,再提名读。3.生再有感情齐读。4.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5.自己练习背一背这首诗。(指2-3人背。)6.再次吟诵这首诗。四、总结全诗记住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指名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品读感悟板书设计教后记课题古诗诵读教学内容《宿新市徐公店》诵读指导课型新授设计者孙倩霞第课时/总第8课时设计日期2011.10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动态修改一、复习引入解诗题

1.看图说话。出示《初夏荷塘》图。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景色。

2.看图背诵。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请你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

3.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4.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5.解题。

6.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明白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指导根据意思停顿,读好诗题)

二、看图初读知大意

1.故事入诗。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小朋友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读后交流,把生字“篱、疏、未”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了解景物。自由读,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3.再读诗句,读通顺。

三、难点理解明诗意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看图,说一说。

2.读诗句,诗句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说一说。(交流: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指导联系“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

“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在学过的哪句诗句里也有“无”指“没有”的意思?(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乡音无改鬓毛衰。)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四、吟吟诵诵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交流说诗句的大意,不求统一: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上的花儿谢了叶子还没成阴。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没法找寻。)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把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预测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色彩明艳,景色美丽;儿童天真,蝴蝶活泼,生机盎然;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3.配乐读诗。(播放古筝曲)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

你能看着图吟诵给同学们听吗?(指导有感情背诵)

五、课外作业:这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集故事,请你先把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诗句编成故事说一说。背诵古诗反复吟诵体会意境板书设计教后记课题走进三国教学内容走进三国——《三国演义》读书汇报活动课课型新授设计者孙倩霞第课时/总第9课时设计日期2011.10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动态修改一、游戏导入1.同学们,《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演义小说,也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三国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上到70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都能说上一段。同学们已经读了这本书,看了碟子,觉得自己可以被称为"三国迷"的举手。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多媒体出字幕:走进三国)3.先来几题考考大家怎么样?(一题一题出示,先出示题目,再出示答案)(1)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刘备、关羽、张飞)(2)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3)"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曹操)(4)《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5)"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6)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7)《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8)"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仲达是谁?(司马懿)(9)"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东吴、西蜀、北魏)(10)诸葛亮病逝何地?(五丈原)4.同学们读得认真,记得仔细,可真了不起。二、群英聚会1.《三国演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同学了们,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敬佩他什么?2.大家敬佩的英雄各不相同,看来对人物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由情节引出主要人物:看完三国演义,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情节是哪一段?(以下环节随机,由学生所说情节教师相机引出主要人物)关羽:(1)生说:刮骨疗毒(2)提到关羽,你还想到了哪些情节?(师相机点评)(温酒斩华雄:出示原文,齐读)(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许都护嫂、华容道义释曹操、夜走麦城)(3)面对曹操丰厚的条件让其归附,关羽报之的是“忠臣不侍二主”的回绝,忠心一片,苍天可鉴!也许,自桃园结义的那天起,关羽就已把自己交给了大哥,那是对大哥的情份,及至以后随之演化成对君主的忠义。被困麦城,这位凛然的汉子面对说客,说出了让人热血沸腾的辞令:(出示)“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指名读、齐读)(4)关羽走了,带着情义走了,留下了一段故事,一段我们传诵着,后人也一样会去传诵的故事。诸葛亮:(1)生说:草船借箭(2)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有关他的歇后语非常多,就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有好几个,你知道吗?(3)老师还收集了许多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你猜猜会是哪些?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草船借箭--多多益善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分组合作读歇后语)(4)一条歇后语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能用最简洁,又最生动的语言说一个你喜欢的故事吗?(男女生比赛、生评价)(5)刚刚我们只说了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其实由三国故事演变而来的歇后语数不胜数,你还知道哪些?(6)我们钦佩诸葛亮,不仅仅因为他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更因为他知恩图报,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家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杜甫的《蜀相》。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曹操:(1)生说:败走华容道(2)在三国演义中,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曹操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我认为他也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3)对于曹操,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以上部分如果学生能说出来最好,学生如果说不到教师可适当引导)(4)出示《观沧海》刘备:(1)生说:三顾茅庐(2)"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也使刘备爱惜人才的美名远播,你认为他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敬佩呢?他既没有曹操那般的家族势力,也没有孙权父兄遗留的基业,但他却凭着自己的宽厚和耐性,白手起家,争得三分天下,在江山姓氏的帛卷上写下他刘备二字,成就了一段永恒的历史。如果把他麾下所有的人才都比做千里马,那他无疑就是相马的伯乐。桃园结义,同甘苦共富贵的承诺,让他为后世做了一个大哥的典范;长坂坡为惜赵子龙摔亲子,成为千古帝王第一人;有很多人看不贯他的哭相,认为他的天下是用眼泪换得的。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也就会明白了。一个王者如果对臣子流下仁爱的眼泪,他们也会用死不足惜的热情去报效这种知遇。“君之才十倍于曹丕,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嗣子不可,君可自立。”千古留传的那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历来被人称颂,在世袭制的时代,一个君王敢把江山交托于外姓之人,恐怕历史上也只有他了。(以上部分如果学生能说出来最好,学生如果说不到教师可适当引导)三、总结在同学们侃侃而谈间,我们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耳边又回荡起一个个永载史册的名字,让这屋子里挥洒着一股英雄豪气。你们可真不愧是小小三国迷!最后让我们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优美旋律中再来回顾一些精彩画面。(看画面说情节)知识竞赛讲三国人物故事朗读歇后语板书设计教后记课题古诗诵读教学内容凉州词课型新授设计者孙倩霞第课时/总第10课时设计日期2011.10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教学准备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动态修改一、谈话导入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1)简介王之涣。(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2、指名读。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5、师生合作读古诗。6、齐读古诗。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对“孤”的感悟1、诗象:孤城、万仞山(1)这座孤单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3)了解“片”的用意。师抛疑:"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引导: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2、诗象:黄河(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5)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3、深化“孤城”的意境。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学生对“怨”的感悟。1、感悟“杨柳”的双关。(1)理解“怨”,思考: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杨柳有用吗?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课件出示: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无名氏《送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理解后两句的意思。(5)指导读后两句。2、感悟“春风”的深意。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很多将士魂归关外。3、拓展: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4、激qing创境,配乐齐读古诗。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1、写话练习: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如果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如果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种角色,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写好后交流)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2、结课升华: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宁!自由读古诗齐读古诗读故事想象诗歌意境板书设计教后记课题古诗诵读教学内容芙蓉楼送辛渐课型新授设计者孙倩霞第课时/总第11课时设计日期2011.10教学目标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动态修改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⒈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⒉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⒊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⒋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⒌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⒈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⒈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⒉品读后两句诗

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⑵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诗人想用他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⒊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⒋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⒌指导背诵。

五、拓展总结

⒈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⒉总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自由读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练习背诵板书设计教后记课题古诗诵读教学内容送元二使安西课型新授设计者孙倩霞第1课时/总第12课时设计日期2011.10教学目标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动态修改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二、指导自读(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悒客舍尽故人(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悒(yì)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译文: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4、试背这首诗。三、拓展练习。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学生自读理解词义、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讲诉诗意背诵古诗板书设计教后记课题古诗诵读教学内容望天门山课型新授设计者第1课时/总第13课时设计日期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诗句。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动态修改一、学习《望天门山》1、学习诗的前两句: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