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课件 第五章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_第1页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课件 第五章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_第2页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课件 第五章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_第3页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课件 第五章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_第4页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课件 第五章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讲解人:规划目录1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2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1第一节

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一)古代生态文明思想一、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概说天人合一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中心主义,而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看作一个生命整体,人中有天,天中有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天的含义从命运之天、主宰之天、宗教之天到义理之天再到自然之天,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意思是,天说了什么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的法则运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虽然变幻莫测,但其实都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可以被人类所认识的。只要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就能做到趋利避害、逢凶化吉,而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1.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出自唐代著名政治家陆贽的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这句话的大意是,对于自然和社会产出的各种资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节制地使用,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做长远的规划和打算。2.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贤们就已提出一系列类似的理论主张,如孔子提出的“子钓而不纲,弋(yì)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捕鱼,不射夜宿之鸟),孟子提出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不违背农作的时节,收获的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网在池塘里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照时令采伐林木,木材就用不完),荀子提出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意思是,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四件事都不丧失时机,所以五谷不断地生长,老百姓有多余的粮食),等等。这些思想表明,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又必须有所节制,不能突破大自然的承载能力。以民为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秉持的重要政治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人民最重要,其次是国家,之后才是君主),荀子的“利足以生民”(意思是,收益要足够养活民众),《礼记·大学》中“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意思是,老百姓所喜欢的就大力提倡、发扬,老百姓所厌恶的就予以抵制、杜绝)等,都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就生态环境而言,“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绿色的食物,生活在优美安全的自然环境中,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以民为本,生态为民(二)现代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同甘共苦,只有二者和谐相处,才能得到长久发展。长时间以来,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中的资源时都是无序的,就我国来说,在之前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同时,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因此能源的消耗非常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耗速度大大加快。比如煤炭资源,它对于我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源,在我国所消耗的能源中占60%以上,相比于全球的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开采煤炭资源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同时大量使用煤炭也会对大气造成很大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结构势必会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对地下水造成很大污染。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若没有了干净的水资源,也就无法生存,这些问题都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潜在性危害。另外,海洋生态恶化、水土资源流失等问题也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段话出自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富含哲理的话如今已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更在生动实践中开花结果、惠及民生。“绿水青山”指的是生态环境,“金山银山”说的是经济发展。两者间有何关系?这句话给出了答案: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保护好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人类社会发展才能高效、永续。也就是说,新时代中国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民生相关的事都不是小事,生活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自然的生活环境,都想在舒适健康的环境中生活。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人们觉得能吃上一顿饱饭就已经很幸福了,而到了精神匮乏的年代,人们更希望通过精神上的追求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内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从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指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再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人们的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提升,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这是一件最实际、最惠民的福祉。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田是人的命脉,水是田的命脉,山是水的命脉,土是山的命脉,树是土的命脉。这个由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组成的整体要遵循单个的生存法则,它们的存在与运行都要遵循自然规律,河流不只是简单的水体流域,像水流经的山地、树木、田野等都是其中的一部分;森林主要由各种树木组成,在森林中生活着很多动物、微生物,它们和树木、土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湿地是积水的地块,在这样的地块上长着很多植物,同时也生存着很多动物、微生物等,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管是什么生态群体,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对于这样的相互影响和联系的生命共同体,要想对其进行很好的治理,就要运用系统的思维。像那种头疼了治头、脚疼了看脚的治理方式早应该舍弃,要建立完善且系统的治理制度和治理评价体制,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要想整治荒漠化,除了要从尘土、沙漠入手以外,还要去植树造林,避免风沙侵蚀。4.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开展全球环境治理合作非常必要。开展环境治理合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世界上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在对自然的治理能力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一客观问题是长期存在的,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全球治理涉及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因此更容易将每一个地球人的治理积极性调动起来。其次,全球治理能够惠及所有国家。治理的主体不再是国家,而是整个社会,每个人都参与到治理中,通过有效治理来获取利益。最后,通过全球环境治理可以加强各国间的交流和联系,这对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全球治理在治理范围上不会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扩展到多个国家,使国家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和进步。5.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对于“绿色食品”“生态产业”等名词是否了解的问题上,表示非常了解的学生超过了总人数的20%,表示“基本了解”“简单了解”的学生占比在65%以上,有13.19%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同时,在“您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内涵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超过80%的大学生都对“两山论”有过一些了解,并且还有超过25%的大学生深入了解过这一论述,完全不了解的人少于12%。另外,在“您知道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吗?”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中,填写正确答案十八大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大。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态知识,并且也都通过多种途径去主动了解过相关知识。而其中最主要的了解途径是网络媒介,通过这一途径的学生高达43.72%,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正是因为如今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同时,通过网络途径的方式更加方便且具有针对性。当然,像电视新闻、纸质媒介、课堂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一)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生态认知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生态思维是指用唯物辩证和生态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思维方式。在调查中,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对我们的生活重要,认为不重要的仅占5.98%,认为不太重要的才12.59%。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树立了环保理念,认识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当问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哪个更重要的时候,46.86%的大学生认为生态保护更重要,有39.56%的大学生认为同样重要,只有13.58%的大学生认为经济发展更重要。从以上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态思维,对于环境和经济二者间的关系能够正确地看待,并且可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大家已经意识到要想发展经济,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这大大体现了生态文明观培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必须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明的价值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使学生的生态思维逐渐趋近于完整。(二)大学生形成了初步的生态思维生态文明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实践是践行生态文明观最基本的外在表现。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大学生在学校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也开始关注生态建设,并积极参与生态实践。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觉落实垃圾分类投放,有31%的大学生是由于平时找不到分类垃圾桶而无法进行垃圾分类。在面对巨大的白色污染的情况下,我国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限塑令,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白色垃圾数量有了明显减少,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支持限塑令的执行。超过23%的大学生去超市购物会自带购物袋,有36%的大学生只要想到就会自带,只有12%的学生表示从来不会自带。另外,塑料吸管以其难以回收、回收价值极低的特性被列入“人类的终极浪费”。因此,虽然塑料吸管在众多的塑料制品中占比很少,单个体积很小,却仍然可能成为海洋生物的致命杀伤武器。一些食品公司正在积极研发可降解的饮料吸管,广大的新时代大学生也表示会拒绝塑料吸管。大学生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生态实践,这将对他们未来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成为推动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力量。(三)大学生参与了基础的生态实践2第二节

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三)生态政治文明(一)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类的价值评判为标准,围绕人的需要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大致经历了宇宙人类中心主义、神学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传统、强式)人类中心主义、现代(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四个阶段。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在当代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类重审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重审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结果。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抛弃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合理之处,如它的至上性、唯一性、排他性、短视性等局限,吸取了它的合理之处,如对人类利益的关心、对人类需要的维护、对人类价值的信仰以及对人的伟大创造力的理解等。现在增添了新的内容,如看到了人与自然的休戚相关性,教导人们用相对的、有条件的、可变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行为和建构新的文明发展模式。一、树立生态伦理观2.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反,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并非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动物、植物,甚至河流、岩石等生态系统都具有内在价值,它们都是道德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和成员。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在人类中心主义发挥到极致,即科技的滥用,导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价值层面上,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只不过是后来的加入者,自然的价值在人类存在以前就已存在,人对其具有客观义务;在意义层面上,非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把人类作为解释中心,解释中心应为整个自然界,主张人与自然地位平等,对自然不应该进行人为干预;在利益层面上,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应当扩大利益主体范围,利益主体不仅包括人,而且包括动物、植物等生命现象,它们虽然有别于“人类主体”,但它们也应该像“人类主体”一样享有利益,必须把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非人类领域。(二)辩证分析人类中心主义1.近代(传统、强式)人类中心主义评析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使人类从自然、社会、自身的奴役和束缚中解放出来,确信人是自然界、社会、自己的主人,成为自然的、社会的、自己的控制者。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客二分论,在弘扬人的客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方面功不可没,为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并进入现代文明。但近代人类主义的局限性是显著的。它只是群体中心主义或少数人中心主义,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不顾及后代和其他人的利益,否定“代际公平”。同时,它夸大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过分追求科学技术在征服改造自然方面的作用,忽视了科学技术在适应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作用,客观上助长了人类对自然不顾后果的掠夺和征服,导致了环境、生态的恶化。2.现代(弱式)人类中心主义评析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强调把全人类的利益当作其行为的指针,强调整体的和长远的人类利益高于人们的局部和暂时的利益,将道德关心延伸到子孙后代,不仅考虑当代人的利益,更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使后代得以延续,后代人得以稳定、健康地生存和发展。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动机带有功利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利己主义,保护环境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但这正符合了“物竞天择”的自然物种生存法则,任何物种只有适应环境并在生存竞争中取胜才能存在下去,因而任何物种必须利己,人类也是一样,可以牺牲局部利益,但不可能为其他非人类的存在而否定自己的生存权利和根本利益。3.非人类中心主义评析非人类中心主义为人类改造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理念、构建新的合理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借鉴,其中不少原则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原则具有相容性。它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对于抑制人类的盲目自大、对自身理性的盲目夸大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人类更好地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但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概念不能科学理解、正确运用,而是根据主观需要进行随意裁量,比如任意改变概念的内涵,缩小概念的外延,把人类中心主义说成是“人类统治主义”,这是不公正的。它主张自然界的权利,没有考虑到自然存在物不具有权利、义务的意识,也不具有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因而不能成为“权利主体”,也不能成为道德主体,道德关系只能存在于人类之间。(三)当代生态伦理观的建构与实践1.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全球问题的思想根源。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自然界的价值要服从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使人可以站在自然的对立面征服、开发、利用自然,而人的物质欲望的无限性则是人毫无节制地肆意破坏自然的原因。因而,主张正确估量人的理性,尊重自然规律,走出以人类为唯一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出路。2.走入人类中心主义环境问题的出现恰恰是没有正确地理解、认识和运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正如美国植物学家默迪所说,蜘蛛是蜘蛛的中心,人理所当然以人为中心,每一种物种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目的。从生物学层面上看,人类不以自身为中心,人这个物种就将消亡,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不争的事实。从价值论层面上看,人是价值世界的中心,人类奋斗和争取的一切都是人的利益。讨论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根本上、实质上也是为了维护人类整体、长远的利益。人类中心主义不等于人类沙文主义,不等于个人中心主义、群体中心主义,不能把生态危机归罪于人类中心主义本身,需要对环境问题负责的只是狭隘、片面、扭曲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不是要走出而应走进真正的科学的人类中心主义。3.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此观点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要超越,但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所要做的是反思、批判和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类中心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使其更合理、更完善。因此,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构建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模式。二、坚守生态法治观(一)完善立法1.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保护立法基本准则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且其中很多都体现了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在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破坏日趋严重的今天,及时修正并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生态环境立法的必然趋势。2.加大环境保护立法中环境资源保护的成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立法体例上包括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两大方面的内容,但它并没有规定自然保护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等,且法律的调整范畴基本上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因而可以说它基本上是一部污染防治法。事实上,环境保护不仅包括对已有污染的治理,还包括对现有环境的保护。必须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防治并重,建设与保护并举,城镇与农村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以经济手段的法律化来管理自然资源,做到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同时进行。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下,必须强化环境资源保护在政府决策中的分量,增加环保投入,为环境资源计划管理提供现实办法。3.注重生态环境立法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当前,我国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规定缺乏操作性的现象比较突出,一方面是一些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抽象,实践中难以把握;另一方面是立法中缺乏程序性规范。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一部统一的环保程序法,甚至连作为环境纠纷非诉讼处理重要方式之一的环境仲裁制度都无法可依,实践中根本无法操作。应针对环境资源法中实体性规定,通过在本法中或在其实施细则中及时补充相应的、完善的程序性规范,以确保实体性规范的实施。(二)强化执法1.“最严生态法治”庇佑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古人说:“治乱还须重典。”意思是说违法现象严重之时,只有采取严厉的法律手段,才能拨乱反正,使社会乱象得到根治。要实行“最严生态法治观”,就要建立起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危及生态环境、破坏森林资源,从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只有将违法分子绳之以法,才能体现法律的权威。法律应该是一道红线,任何人、任何组织都触碰不得,一旦以身试法,就要为之付出惨重代价。只有将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为我们的青山绿水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2.加大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执法力度建立一套环境司法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各政党、各人民团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执法的监督,是切实保障环境执法依法进行的保证。同时,污染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保护立法原则,明晰污染责任制,强化污染者的法律责任。3.加强执法资源整合生态环境立法基本上是针对单项污染防治和单项资源要素保护进行的,若缺乏对污染的全面控制和资源整体保护,形成分部门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各部门之间协调执法将困难重重。例如,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土地、农牧、矿产、林业、水利等由众多产业部门和行政区划管理。而这些管理单元的第一职能是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经济效益,而不是保护环境资源,从部门利益出发,对本部门有利可图的,往往互相争夺;而无利可图的则往往无人愿意负责,互相扯皮、推诿,人为造成许多工作漏洞。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其职能根本无法落实。加强执法资源整合,积极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综合改革,才能筑牢“自然资源”防线。目前,生态环境立法的实施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普遍守法的意识,还继续把生态环境保护看作可有可无、可遵守可不遵守,那么再完备的生态环境立法也是纸上谈兵,必须把守法切实地落实到人们的自觉行动中。对于人民群众环境守法意识的养成,必须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扩展群众的环境权,提高群众的环境守法意识。(三)普遍守法所谓环境权,是指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其内容包括生态性权利和经济性权利。前者体现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一定质量水平环境的享有并在其中生活、生存、繁衍,其具体可化为生命权、健康权、日照权、通风权、安宁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观赏权、环境美权等。后者则表现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具体可化为环境资源权、环境使用权、环境处理权等。此外,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还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监督权、环境事务参与权、环境结社权、环境改善权、环境请求权等程序上的环境权。因为环境权的内容十分抽象复杂,因此,必须通过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等部门实体法将其具体化才能切实予以保护。三、创新生态经济观(一)生态与创新的关系在经济领域,生态与创新的关系大致有四种类型,即非生态导向的非创新、生态导向的非创新、非生态导向的创新、生态导向的创新。由于生产力的严重不足,长期以来,中国的发展模式是非生态的非创新模式;发展模式基本上依赖于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并且生产要素很大程度上又是依赖于自然资本的,因此它既不是创新的,也不是生态的。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是自然资本的制约,因此真正需要的创新是生态可持续的创新。以生态为导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创新,具体包括生态可持续的经济创新、社会创新和体制创新或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