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共12分)1.(3分)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撺掇(cuān)闭塞(sè)抽丝剥茧(bō) B.豢养(huàn)舵手(duò)兢兢业业(jīng) C.娉婷(pīng)盘桓(huán)前仆后继(pū) D.劫掠(luè)恐吓(hè)铢两悉称(chèng)2.(3分)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圆规显出很鄙夷的神色,仿佛痴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 B.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不停顿地向前游去,不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 C.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泊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D.这段话本从教育方面赞美无言,但要想明了无言的意韵,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3.(3分)下列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你知道吗?家喻户晓的诗作《清明》的作者可能不是杜牧。据国家图书馆古籍研究员任映霏介绍,从唐代到北宋,这首诗在杜牧的文集中都销声匿迹。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称,该诗可能是南宋民间诗人妙手偶得,后被一些编书的学者附会到杜牧名下,收录于《千家诗》。文坛上诸如此类附会名家的现象还有很多,却并不影响这些诗作光耀千古。A.家喻户晓 B.销声匿迹 C.妙手偶得 D.诸如此类4.(3分)下列语段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①《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流转、源起的故事。②节目捕捉典籍中的亮点,构建成深刻全面的文化传播、交流,对中华文明脉络进行梳理。③节目通过影视化拍摄手法,对与典籍有关的故事进行可视化呈现。④节目还深度开发新媒体平台,推动多种新形式产品,实现了大小屏联动的“叠加刷屏”效果。A.① B.② C.③ D.④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2分)5.(12分)问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B.朝服衣冠,窥镜穿戴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讥讽(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结友而别暮寝而思之B.齐国之美丽者也闻寡人之耳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其真无马邪D.皆以美于徐公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A.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担任学官吗!只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担任学官吗!只是(你)应当博览群书,知晓事情啊。C.我难道想要你整理经书,担任学官吗!但是(你)应当博览群书,知晓事情啊。D.我难道想要你整理经书,担任学官吗!但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4)下面关于甲乙两文共同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都表达劝说主题B.都表现君臣相得C.都使用设喻类比D.都有现身说法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6.(6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①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②,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③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2)请在谭嗣同的《潼关》与文天祥的《南安军》的颈联和尾联中任选其一。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甲魔幻的电影《哪咤之魔童降世》、唯美的舞蹈《只此青绿》、神奇的晚会《端午奇妙游》灵动于大街小巷的汉服、马面裙……最近几年,“国潮”之风正劲。“国潮”之源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古诗词文化魅力,把其中的家国情怀与奋进新征程相结合,以古人之志抒今人之情,成就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切入点的《唐宫夜宴》等系列节目,实现了口碑和流量的双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不断升创新局面,引领新潮流。但有了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引领潮流吗?事实并非仅此,且看: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古诗灯光秀、互动节目“盛唐密盒”,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璀璨的盛唐文化;国家博物馆的金步摇玻璃杯、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等文创产品热卖,让原本只可远观的文物形象变得可亲可感。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效连接、融合,创造了传统文化引领生活潮流的当代路径。(选自《人民日报》等,有删改)乙以前被年轻人认为“老土”的“国潮”之风如今为何趍吹越劲?除掉其本身自带的优良禀赋,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呢?近年来,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博物馆利用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了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还有传播方式的创新,观看网络直播,了解“非遗”产品制作,刷刷短视频,揭开故宫文物修复的神秘面纱;动动手指飞“弹幕”,与《中国诗词大会》现场专家实时互动,深度体验……这些身临其境的参与方式,让我们可以对“国潮”之风大胆说爱!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还难以创造时代潮流,可能还需思考更深: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前的一段时间,国家积贫积弱,人们忙于生计,漠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本世纪二十年末,我国国力迅速提升,国民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人们注重精神追求,开始关注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国潮”之风从此刮起,方兴未艾。(选自《光明日报》等,有删改)(1)“国潮”之风正劲是由哪些条件促成的?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条作答。(2)甲、乙两文都以“‘国潮’风正劲”的话题开头,两文的第一段是否可以交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人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说到底,“国潮”澎湃,内源在“国”,外显于“潮”。五、作文(60分)8.(60分)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里写到:“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你的人生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一束阳光”?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一束阳光”为题,完成一篇作文。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B卷(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9.(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二)[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作者笔下的海棠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下面是某同学对“本诗第三、四句写法独特,内涵丰富,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这一要求的回答,有不妥和不完整之处,请结合诗意进行修改和补充。三、四句借物抒情,表达了对海棠的喜爱和赞美。修改:;补充:。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10.(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素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殁,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②,约③官职,从权制④,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殆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注释】①魏武帝:即曹操,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封。②仪轨:礼仪法度。③约:省减,简约。④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身使孙权,求援吴会亲身,亲自B.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平安,安定C.犯法殆慢者虽亲必罚同“怠”,懈怠D.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全,都(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②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3)诸葛亮备受后世推崇,请结合选文和教材内《出师表》内容,简述其备受推崇的原因。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11.(2分)下面是对初中语文教材内推荐名著的阅读方法摘要,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对应选择适配。A.关注夸张与对比,体会批判精神。B.把握意象与手法,体味作品情感。C.借助资料与观察,培养科学精神。D.梳理事件与线索,收获生活启思。备选名著:①《艾青诗选》②《昆虫记》③《红星照耀中国》④《儒林外史》12.(2分)同为经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沈琼枝与简•爱都有过“逃离”经历:沈琼枝逃离宋家,简•爱逃离桑菲尔德庄园。请结合阅读体验,概括其逃离原因和体现的个人追求。(1)沈琼枝逃离宋家原因:;体现的个人追求:。(2)简•爱逃离桑菲尔德庄园原因:,体现的个人追求:。13.(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芙蓉阿来①如果要写成都的秋花,怎么说,都要以木本的芙蓉为首。从时序上来说,芙蓉花差不多就是成都这个城市一年中最晚的花了。正所谓“开了木芙蓉,一年秋已空”。要待三圣乡的梅花开放,已是翻了年头。②更可喜的是她的花期绵长。九月底,城中各处,偶尔可以看到团团浓绿的芙蓉树上,一朵两朵零星开放。那时,一树树黄花决明正在盛放。到了十月大假后,决明树艳丽的黄花呈现了零落之象。秋意一天浓于一天,这时,白的,粉的,红的芙蓉才真正渐次开放,在秋风中明艳美丽。A。说的正是此花开放的时令。③这就是在成都观赏秋花,要以芙蓉为先的首要理由——自然物候上的理由。④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有文化上的理由。成都被简称为“蓉”城,已有千年以上的时间。这个“蓉”,就是芙蓉花的“蓉”,木芙蓉的“蓉”。⑤今年重阳,又逢周六,薄薄的太阳出来,我带着相机出去寻访芙蓉。其实,芙蓉花渐次开放,已经有十多天时间了。好多树下,都有了零星的落花。但枝头上着花更多,或者已然绽放,或者将要绽放,还有更多的花蕾在等待绽放。那些挣破了苞片的花蕾都是红色的,但盛开的芙蓉却是粉白红三色。查植物书,说芙蓉因光照强度不同,引起花瓣内花青素浓度的变化,早晨开放者为白色,继而开放者为粉色,下午开放为红色。因为这个缘故,芙蓉花还有个“弄色芙蓉”的美称。我家楼下侧院中就有三株芙蓉,接连几天,我面对电脑累了,就下楼一次,一日里竟有五六次之多,并未见到书中所说变色的景象。早起开放是白色的,晚上还是白色。夕阳西下时是红色的,朝晖之下也是红色。但我因此看到了两个情形:一日,盛开的芙蓉花会像向日葵一样随着太阳旋转,以便把展开的花瓣和黄色而密集的花蕊朝向太阳;当太阳沉下楼群组成的参差的天际,盛开的花瓣就微微闭合了,第二天太阳起来,又再度展开。⑥今天的成都城市中,虽然四处都可见到芙蓉,但成林成片者,已不能见。这种美丽的本土的植物,不仅扎根于自然生境,更深植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古书《长物志》上说:“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水光与花色辉映,“照水芙蓉”历来被视为一种极劲的美景。B,说的便是这一景致。成都多水,如果这个时节,某一段江岸,某一处湖边,遍开连绵的芙蓉,在这草木凋零的季节,那我们就得享一种宝贵的非物质的福祉了。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人居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芙蓉还真是一种能使这个城市显得清洁的树,一种有着内在清洁精神的树。发此感叹,是因为观察到芙蓉花凋谢的特别方式。好多次,到开满繁花的树下,在地上见不到片片零落的花瓣,只看到一个个干瘪了的花蕾,失去了粉嫩的红色,先是变成枯草的颜色,再变成泥土的颜色。那时,我纳闷,是花蕾太多,为了腾出更大的开放空间,就必须有一些花蕾未及开放就悄然凋落吗?我特地给楼下几朵芙蓉花作了标记,两三天后,我确认,这几朵盛开的花,萎谢之时,并未像常见的那样花瓣片片飘落,而花蕊变成了膨胀的籽实,那一朵朵花只是慢慢收拢了花瓣,重新变回了花蕾的形状。⑧今天是11月16日,雨后天晴,气温又回到二十来度。再出去散步,见树树芙蓉还开放着。只是树上的花朵已然十分稀疏。细看枝头,也没有了待开的花蕾。我想,待这些芙蓉开尽,真正的冬天就到来了。(选自《成都物候记》,有删改)(1)作者在首段即言“如果要写成都的秋花,怎么说,都要以木本的芙蓉为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作者“要以芙蓉为首”的理由。(2)下面两句古诗是从原文中A、B两处抽取出来的,如果要还原,你认为应分别放回哪处?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①王安石诗云:“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浓。”②苏东坡诗云:“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3)如果不要文章的第⑤段,读来依然连贯、完整,作者为何要写这一部分的内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本文选自本土作家阿来记录成都本土植物的散文集《成都物候记》,作者将本篇放入《成都物候记》且作为该书的末篇,除了表达对芙蓉的喜爱之外,可能还有哪些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四、语言运用(共12分)14.(12分)宽窄巷子是青羊文旅一张靓丽的名片,下面是一组有关宽窄巷子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下面是宽窄巷子旅游宣传手册的一部分,请你根据图示,补全空缺处内容,方便外地游客在游览宽窄巷子前初步了解游览情况。(每点不超过6个字)①②③④(2)下面是一位外地游客在游览宽窄巷子前向你咨询相关事项。请结合语境补全空缺处,注意语意准确连贯。游客:您好!请问,宽窄巷子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游赏内容呢?你:游客,您好!①,比如看看古街、古建筑;尝尝成都特色美食;您游赏累了,还可以找个茶馆喝喝茶,听听川剧,感受一下采耳等。需要提醒的是:②,以免该时段人流量大,让您的游赏体验打折。游客:③?你:这要从两个方面看:④:宽窄巷子是一个热门景点,周末和节假日人流量很大;二是尽量选择早上和傍晚,这两个时间点相对人少,可以避免人群拥挤。(3)下面两则投稿到“青羊文旅”公众号的有关宽窄巷子的宣传语,它们在内容和表达上存在问题。请参考示例,进行修改。(句式、字数不要求和示例相同)①游宽窄巷子,享吃喝玩乐。②宽窄巷子,古典完胜武侯祠,现代碾压金融城,最成都!示例:宽窄巷子,宽宽窄窄分不清,还有一个井巷子,就像捉迷藏。修改为:宽窄有度,游赏有趣。①修改为:;②修改为:。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共12分)1.(3分)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撺掇(cuān)闭塞(sè)抽丝剥茧(bō) B.豢养(huàn)舵手(duò)兢兢业业(jīng) C.娉婷(pīng)盘桓(huán)前仆后继(pū) D.劫掠(luè)恐吓(hè)铢两悉称(chèng)【解答】ABC.正确。D.有误,“劫掠”的“掠”应读作“lüè”,“铢两悉称”的“称”应读作“chèn”。故选:D。2.(3分)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圆规显出很鄙夷的神色,仿佛痴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 B.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不停顿地向前游去,不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 C.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泊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D.这段话本从教育方面赞美无言,但要想明了无言的意韵,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解答】A.有误,“痴笑”的“痴”应为“嗤”。B.正确。C.有误,“泊船”的“泊”应为“驳”。D.有误,“意韵”的“韵”应为“蕴”。故选:B。3.(3分)下列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你知道吗?家喻户晓的诗作《清明》的作者可能不是杜牧。据国家图书馆古籍研究员任映霏介绍,从唐代到北宋,这首诗在杜牧的文集中都销声匿迹。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称,该诗可能是南宋民间诗人妙手偶得,后被一些编书的学者附会到杜牧名下,收录于《千家诗》。文坛上诸如此类附会名家的现象还有很多,却并不影响这些诗作光耀千古。A.家喻户晓 B.销声匿迹 C.妙手偶得 D.诸如此类【解答】ACD.正确。B.有误,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故选:B。4.(3分)下列语段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①《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流转、源起的故事。②节目捕捉典籍中的亮点,构建成深刻全面的文化传播、交流,对中华文明脉络进行梳理。③节目通过影视化拍摄手法,对与典籍有关的故事进行可视化呈现。④节目还深度开发新媒体平台,推动多种新形式产品,实现了大小屏联动的“叠加刷屏”效果。A.① B.② C.③ D.④【解答】A.有误,语序不当,应将“流转、源起”改为“源起、流转”。B.有误,成分残缺,可在“交流”后加上“的历史图谱”。C.正确。D.有误,搭配不当,可将“推动”改为“设计”。故选:C。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2分)5.(12分)问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B.朝服衣冠,窥镜穿戴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讥讽(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结友而别暮寝而思之B.齐国之美丽者也闻寡人之耳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其真无马邪D.皆以美于徐公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A.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担任学官吗!只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担任学官吗!只是(你)应当博览群书,知晓事情啊。C.我难道想要你整理经书,担任学官吗!但是(你)应当博览群书,知晓事情啊。D.我难道想要你整理经书,担任学官吗!但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4)下面关于甲乙两文共同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A.都表达劝说主题B.都表现君臣相得C.都使用设喻类比D.都有现身说法【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ABC.正确。D.有误,句意: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刺:指责。故选:D。(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表顺承/表修饰。B.助词“的”/助词“的”。C.代词/加强反问语气。D.比/在。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句意: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故选:A。(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乙两文都表达劝说主题,都有现身说法,都表现君臣相得。甲文没有设喻类比。故选:C。答案:(1)D(2)B(3)A(4)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6.(6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②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③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2)请在谭嗣同的《潼关》与文天祥的《南安军》的颈联和尾联中任选其一。【解答】答案:(1)①惟吾德馨②箫鼓追随春社近(注意“箫”的书写)③缥缈孤鸿影(2)谭嗣同的《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文天祥的《南安军》的颈联和尾联: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甲魔幻的电影《哪咤之魔童降世》、唯美的舞蹈《只此青绿》、神奇的晚会《端午奇妙游》灵动于大街小巷的汉服、马面裙……最近几年,“国潮”之风正劲。“国潮”之源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古诗词文化魅力,把其中的家国情怀与奋进新征程相结合,以古人之志抒今人之情,成就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切入点的《唐宫夜宴》等系列节目,实现了口碑和流量的双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不断升创新局面,引领新潮流。但有了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引领潮流吗?事实并非仅此,且看: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古诗灯光秀、互动节目“盛唐密盒”,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璀璨的盛唐文化;国家博物馆的金步摇玻璃杯、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等文创产品热卖,让原本只可远观的文物形象变得可亲可感。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效连接、融合,创造了传统文化引领生活潮流的当代路径。(选自《人民日报》等,有删改)乙以前被年轻人认为“老土”的“国潮”之风如今为何趍吹越劲?除掉其本身自带的优良禀赋,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呢?近年来,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博物馆利用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了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还有传播方式的创新,观看网络直播,了解“非遗”产品制作,刷刷短视频,揭开故宫文物修复的神秘面纱;动动手指飞“弹幕”,与《中国诗词大会》现场专家实时互动,深度体验……这些身临其境的参与方式,让我们可以对“国潮”之风大胆说爱!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还难以创造时代潮流,可能还需思考更深: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前的一段时间,国家积贫积弱,人们忙于生计,漠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本世纪二十年末,我国国力迅速提升,国民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人们注重精神追求,开始关注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国潮”之风从此刮起,方兴未艾。(选自《光明日报》等,有删改)(1)“国潮”之风正劲是由哪些条件促成的?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条作答。(2)甲、乙两文都以“‘国潮’风正劲”的话题开头,两文的第一段是否可以交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人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说到底,“国潮”澎湃,内源在“国”,外显于“潮”。【解答】(1)根据甲文“‘国潮’之源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古诗词文化魅力,把其中的家国情怀与奋进新征程相结合”和乙文“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还难以创造时代潮流,可能还需思考更深: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前的一段时间,国家积贫积弱,人们忙于生计,漠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本世纪二十年末,我国国力迅速提升,国民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人们注重精神追求,开始关注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概括为:“国潮”之源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国潮”由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有效连接,融合;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创新传播方式;人们注重精神追求,关注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解答本题,首先应该回答“不能互换”,然后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分析作答。根据下文“之源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古诗词文化魅力,把其中的家国情怀与奋进新征程相结合,以古人之志抒今人之情,成就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可知,甲文通过列举“国潮”之风中出现的热点现象,引出说明对象“国潮”之风的形成;根据“近年来,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博物馆利用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了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还有传播方式的创新……”可知,乙文通过解析古今社会对“国潮”现象的看法变化情况,引发对“‘国潮’之风越吹越劲”原因的深入论述。(3)根据甲文内容可知,该文通过列举“国潮”之风中出现的热点现象,引出说明对象“国潮”之风的形成;然后,围绕“国潮”之风的形成,由内而外介绍“国潮”之风形成的两个要素: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效连接融合;根据乙文内容可知,该文文通过解析古今社会对“国潮”现象的看法变化情况,引发对“‘国潮’之风越吹越劲”原因的深入论述;然后,从“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创新传播方式”“人们注重精神追求,关注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两方面展开分析。“说到底,‘国潮’澎湃,内源在‘国’,外显于‘潮’”这句话从“国潮”现象本身角度强调“国潮”澎湃,内源在“国”,外源于“潮”。这句话与乙文分析的第二个原因重复,因此,这句话与甲文更匹配。答案:(1)“国潮”之源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国潮”由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有效连接,融合;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创新传播方式;人们注重精神追求,关注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不能互换。甲文通过列举“国潮”之风中出现的热点现象,引出说明对象“国潮”之风的形成;乙文通过解析古今社会对“国潮”现象的看法变化情况,引发对“‘国潮’之风越吹越劲”原因的深入论述。(3)甲文围绕“国潮”之风的形成,由内而外介绍“国潮”之风形成的两个要素: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效连接融合;这句话从“国潮”现象本身角度强调“国潮”澎湃,内源在“国”,外源于“潮”。因此,这句话与甲文更匹配。五、作文(60分)8.(60分)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里写到:“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你的人生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一束阳光”?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一束阳光”为题,完成一篇作文。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解答】一束阳光人生路上,总有那么一束阳光,它或明或暗,或强或弱,但总能在关键时刻照亮我们的内心,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整个世界都被一片银白所覆盖。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充满了迷茫和不安。刚刚结束的一场考试,我的成绩并不理想,这让我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正当我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突然,一道明亮的光芒照进了我的眼帘。我抬头望去,只见前方不远处,一位老人正在路边卖着烤红薯。他的摊位上摆放着一个个热气腾腾的红薯,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在寒冷的冬日里,这束光芒和香气仿佛给了我一丝温暖和安慰。我走到老人的摊位前,买了一个红薯。老人微笑着递给我,说:“孩子,吃点热乎的,暖暖身子。”我接过红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边吃边和老人聊起了天,他告诉我他每天都来这里卖红薯,虽然辛苦但很满足。他说:“生活就像这红薯一样,虽然外表看起来普通,但内心却是温暖的。”老人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是啊,人生就像这红薯一样,虽然会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温暖的心,积极面对生活,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都会想起那位卖红薯的老人和他说的话。他的那束阳光般的光芒和温暖的话语一直激励着我前行。如今,我已经走出了那段迷茫和不安的日子,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我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位卖红薯的老人和他给予我的那束阳光。人生路上,总有那么一束阳光,它或许并不耀眼,但总能在关键时刻照亮我们的内心,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我们珍惜身边的每一束阳光,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财富。B卷(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9.(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二)[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作者笔下的海棠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下面是某同学对“本诗第三、四句写法独特,内涵丰富,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这一要求的回答,有不妥和不完整之处,请结合诗意进行修改和补充。三、四句借物抒情,表达了对海棠的喜爱和赞美。修改:借花说理;补充: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像海棠一样不要轻易地显露自己的芳心,而保持自己的心的纯洁。【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新绿”是写其娇嫩,“重重”是写其茂盛,“小蕾“是写其含苞待放。(2)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诗的标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可以知道,此诗是写给儿辈看的,对儿悲提出深情地忠告,希望儿辈同海棠一样“爱惜芳心”,不要像桃李那样浅薄张扬,写作方法是借花说理。答案:(1)枝叶繁茂,新叶翠微;含苞欲放。(2)修改:借花说理补充: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像海棠一样不要轻易地显露自己的芳心,而保持自己的心的纯洁。译文: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10.(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素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殁,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②,约③官职,从权制④,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殆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注释】①魏武帝:即曹操,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封。②仪轨:礼仪法度。③约:省减,简约。④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身使孙权,求援吴会亲身,亲自B.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平安,安定C.犯法殆慢者虽亲必罚同“怠”,懈怠D.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全,都(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②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3)诸葛亮备受后世推崇,请结合选文和教材内《出师表》内容,简述其备受推崇的原因。【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平:平定。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少,年轻;甚,很。句意为:他年轻时就已有超群的才华,身高八尺,相貌很雄伟,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很奇异。②中重点词语有:虽,虽然;以,因为。句意为:刑罚虽然严厉但没有怨言,因为他用心公平且劝诫明确。(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或“因结和亲,遂与为盟”)及“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可见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从“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可见诸葛亮忠君爱国。答案:(1)B(2)①他年轻时就已有超群的才华,身高八尺,相貌很雄伟,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很奇异。②刑罚虽然严厉但没有怨言,因为他用心公平且劝诫明确。(3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或“因结和亲,遂与为盟”)及“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可见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从“历夜优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庶竭驽钝,镶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可见诸葛亮忠君爱国。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11.(2分)下面是对初中语文教材内推荐名著的阅读方法摘要,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对应选择适配。A.④关注夸张与对比,体会批判精神。B.①把握意象与手法,体味作品情感。C.②借助资料与观察,培养科学精神。D.③梳理事件与线索,收获生活启思。备选名著:①《艾青诗选》②《昆虫记》③《红星照耀中国》④《儒林外史》【解答】本题考查名著评价。《艾青诗选》运用多种意象,例如:土地、太阳、鱼化石等,表达情感。《昆虫记》以其瑰丽丰富的内涵,唤起人们对万物,对人类和对科普的深刻省思。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多用关注夸张与对比。答案:A④B①C②D③12.(2分)同为经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沈琼枝与简•爱都有过“逃离”经历:沈琼枝逃离宋家,简•爱逃离桑菲尔德庄园。请结合阅读体验,概括其逃离原因和体现的个人追求。(1)沈琼枝逃离宋家原因:被盐商宋为富骗取来做妾,她不愿意做妾便深夜出逃;体现的个人追求:冷静干练、有勇有谋。(2)简•爱逃离桑菲尔德庄园原因: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体现的个人追求: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追求平等的性格特点。【解答】本题考查概括名著内容。沈琼枝被扬州盐商宋为富骗取来做小妾,她不愿意做妾,便深夜逃,沈琼枝逃离宋家的过程,表现出她冷静干练,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结合原著简•爱在婚礼上得知了罗切斯特的妻子还活着,她虽然很爱他,却毅然离开了。表现了她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追求平等的性格特点。答案:被盐商宋为富骗取来做妾,她不愿意做妾,便深夜出逃冷静干练、有勇有谋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追求平等的性格特点13.(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芙蓉阿来①如果要写成都的秋花,怎么说,都要以木本的芙蓉为首。从时序上来说,芙蓉花差不多就是成都这个城市一年中最晚的花了。正所谓“开了木芙蓉,一年秋已空”。要待三圣乡的梅花开放,已是翻了年头。②更可喜的是她的花期绵长。九月底,城中各处,偶尔可以看到团团浓绿的芙蓉树上,一朵两朵零星开放。那时,一树树黄花决明正在盛放。到了十月大假后,决明树艳丽的黄花呈现了零落之象。秋意一天浓于一天,这时,白的,粉的,红的芙蓉才真正渐次开放,在秋风中明艳美丽。A。说的正是此花开放的时令。③这就是在成都观赏秋花,要以芙蓉为先的首要理由——自然物候上的理由。④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有文化上的理由。成都被简称为“蓉”城,已有千年以上的时间。这个“蓉”,就是芙蓉花的“蓉”,木芙蓉的“蓉”。⑤今年重阳,又逢周六,薄薄的太阳出来,我带着相机出去寻访芙蓉。其实,芙蓉花渐次开放,已经有十多天时间了。好多树下,都有了零星的落花。但枝头上着花更多,或者已然绽放,或者将要绽放,还有更多的花蕾在等待绽放。那些挣破了苞片的花蕾都是红色的,但盛开的芙蓉却是粉白红三色。查植物书,说芙蓉因光照强度不同,引起花瓣内花青素浓度的变化,早晨开放者为白色,继而开放者为粉色,下午开放为红色。因为这个缘故,芙蓉花还有个“弄色芙蓉”的美称。我家楼下侧院中就有三株芙蓉,接连几天,我面对电脑累了,就下楼一次,一日里竟有五六次之多,并未见到书中所说变色的景象。早起开放是白色的,晚上还是白色。夕阳西下时是红色的,朝晖之下也是红色。但我因此看到了两个情形:一日,盛开的芙蓉花会像向日葵一样随着太阳旋转,以便把展开的花瓣和黄色而密集的花蕊朝向太阳;当太阳沉下楼群组成的参差的天际,盛开的花瓣就微微闭合了,第二天太阳起来,又再度展开。⑥今天的成都城市中,虽然四处都可见到芙蓉,但成林成片者,已不能见。这种美丽的本土的植物,不仅扎根于自然生境,更深植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古书《长物志》上说:“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水光与花色辉映,“照水芙蓉”历来被视为一种极劲的美景。B,说的便是这一景致。成都多水,如果这个时节,某一段江岸,某一处湖边,遍开连绵的芙蓉,在这草木凋零的季节,那我们就得享一种宝贵的非物质的福祉了。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人居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芙蓉还真是一种能使这个城市显得清洁的树,一种有着内在清洁精神的树。发此感叹,是因为观察到芙蓉花凋谢的特别方式。好多次,到开满繁花的树下,在地上见不到片片零落的花瓣,只看到一个个干瘪了的花蕾,失去了粉嫩的红色,先是变成枯草的颜色,再变成泥土的颜色。那时,我纳闷,是花蕾太多,为了腾出更大的开放空间,就必须有一些花蕾未及开放就悄然凋落吗?我特地给楼下几朵芙蓉花作了标记,两三天后,我确认,这几朵盛开的花,萎谢之时,并未像常见的那样花瓣片片飘落,而花蕊变成了膨胀的籽实,那一朵朵花只是慢慢收拢了花瓣,重新变回了花蕾的形状。⑧今天是11月16日,雨后天晴,气温又回到二十来度。再出去散步,见树树芙蓉还开放着。只是树上的花朵已然十分稀疏。细看枝头,也没有了待开的花蕾。我想,待这些芙蓉开尽,真正的冬天就到来了。(选自《成都物候记》,有删改)(1)作者在首段即言“如果要写成都的秋花,怎么说,都要以木本的芙蓉为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作者“要以芙蓉为首”的理由。(2)下面两句古诗是从原文中A、B两处抽取出来的,如果要还原,你认为应分别放回哪处?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①王安石诗云:“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浓。”②苏东坡诗云:“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3)如果不要文章的第⑤段,读来依然连贯、完整,作者为何要写这一部分的内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本文选自本土作家阿来记录成都本土植物的散文集《成都物候记》,作者将本篇放入《成都物候记》且作为该书的末篇,除了表达对芙蓉的喜爱之外,可能还有哪些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从时序上来说,芙蓉花差不多就是成都这个城市一年中最晚的花了”“更可喜的是她的花期绵长”“秋意一天浓于一天,这时,白的,粉的,红的芙蓉才真正渐次开放,在秋风中明艳美丽。苏东坡诗云:‘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说的正是此花开放的时令”分析,自然物候上:芙蓉在一年中最晚开花,且花期绵长;花朵明艳美丽,形态多变。结合“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有文化上的理由。成都被简称为‘蓉’城,已有千年以上的时间。这个‘蓉’,就是芙蓉花的‘蓉’,木芙蓉的‘蓉’”分析,文化上:芙蓉是成都别名“蓉城”的来源,且深植于成都的历史记忆,形成丰厚的美蓉文化底蕴。结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人居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芙蓉还真是一种能使这个城市显得清洁的树,一种有着内在清洁精神的树”分析,精神上:美蓉有着内在的清洁精神。(2)本题考查句子位置分析。①放回B处,②放回A处。结合“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浓”分析,王安石诗总现水边芙蓉开放的美艳之态,结合“水光与花色辉映,‘照水芙蓉’历来被视为一种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