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丰恒立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丰恒立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丰恒立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丰恒立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丰恒立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丰恒立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含答案)江西省上饶市广丰恒立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此外,自然还有人民的美学趣味等。人民性越高,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的优越性。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许多民族文化财富的生产者。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文化创造上有着不利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他们的文艺传统又都是这株社会生活常绿树上所结的果子。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正是“得天独厚”的。过去长期的阶级社会里,许多优秀的进步作家,由于对人民的同情和理解,他们写作了具有人民性,乃至高度的人民性的作品,这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事。但是,由于生活本身存在的距离,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其他不可企及之处,却在理解和表现人民的心理等方面就往往不能不有某些隔阂,因而使作品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在我国古代那些表现民间疾苦的诗歌中找到例证。在这点上,民间文学的作者却天然地占了便宜。我们只要听听我国过去流传的那些“长工歌"及“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了。由于作者自身是文学内容的经验者或见证人,因此有些学者把这种人民性叫做“直接的人民性”,这是有道理的。

一般具有比较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它的内容还是相当广阔的。有的作品想象地描绘着自然的奇妙光景和万物的诞生;有的半写实半幻想地描绘着人类早期的处境、活动及其对文化的开拓;有的描绘着民族的由来及其迁徙过程和杰出的领导人物。有的作品描绘着抵抗压迫、灾难的英雄;有的描绘着捉弄阶级敌人的民间智者;有的表现着工艺、医术的巧匠、神医;有的塑造了智慧绝人或纯情惊世的妇女。有的作品直接倾诉着受压抑的痛苦,或抒写着沸热的真挚的恋情,或寄寓着渴望的生活理想。……总之,在汪洋无际、波涛汹涌的民间文学的内容的大海里,有着吸引人心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珍贵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千万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作为社会顶梁柱的他们的永不磨灭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这种精神财富,将永远成为我们各民族的思想、品格修养的不竭灵泉!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一般专业作家的文学、艺术,也大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它的反映和对它起着一定的反作用。但是,在这些方面,民间文学却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民间文学,由于它的作者(包括修改者和传播者)人数的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比那些数量有限,特别是过去时代的专业作者,能够更广泛地反映出社会生活,而且往往反映得那么深切、精确。它的社会功用,也跟专业的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它更紧紧地粘贴着生活。像那恒河沙数的民间谚语,是农民、渔民、工匠等断片的而往往精当的生活经验总结和工作指南。这是他们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的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动进行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许多描写卑贱者、受压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着人民,培养着他们高贵的情操、品格。过去有些资产阶级的学者,把民间文学和民俗事象往往看作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阶级的产物。其实,广大劳动人民自有他们的教养和文化,有的还是极高尚、珍贵的教养和文化,而民间文学正是对他们这方面尽着庄严职责的教本。

(摘编自钟敬文《民间文学述要》)

材料二:

以往对民间文学的理解偏重于演述了什么和怎么演述,前者生产出来大量的作品;后者归纳出歌谣、史诗、民间故事、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等不同文体。在当今日常生活世界,演述了什么和怎么演述已难以对民间文学给予定义,唯有谁在演述可以在精英与民间之间划出一道界线。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是基于乡村口头传统的实际,这些体裁早已不适应当下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行为和方式,不能涵盖诸多新兴的民间文学形式。关注谁在演述,方可将以往的民间文学理论与当下的日常生活世界勾连起来。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其实是指向传统生活的回归。在传统社会,各种演述形式共存于同一时空,各种体裁的边界被完全消解;演述活动很少单独进行,往往伴随生产生活一并展开。如今的社会也如此,审美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完全生活化了。

有学者将日常生活世界划分为三个基本层面或三种基本的活动类型:(一)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以个体的肉体生命延续为宗旨的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取与消费活动;(二)杂谈闲聊、礼尚往来等以日常语言为媒介、以血缘关系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日常交往活动;(三)伴随着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其他各种日常活动的非创造性的、重复性的日常观念活动。而过往的民间文学事实上跨越了三种活动类型,首先内化于当地人的身体,使当地人在日常生活资料获取与消费活动中便蕴含有文学艺术的情愫,涌动身体文学的活力;其次,民众在“杂谈闲聊"中维系着“血缘关系”和“天然感情”,成为民众开展“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方式;再次,民众的民间文学本身就是非创造性的、非重复性日常观念活动,没有比民间文学更具有观念性质的活动形式了——那些仪式上的祭辞即为一种文学表达。

但是,就当前而言,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又并非简单地向传统生活回归,而是螺旋式地在更高级层面的泛审美化。一方面,传统的民间文学已不在口头流传,而是演变为动漫、景观、导游词、街道名、网络小说、城市景观等,成为随处可见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电脑、手机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身体的集体交流频繁起来,人们在不同的朋友圈中围绕一幅画面、一段个体经历、一条趣闻、一个人物等发表言论,宣泄情绪,文学性的审美活动其实也随之展开。表面上,手机、电脑隔断了面对面的沟通,却激发了所有人参与表达和抒发的热情;原本处于独白的、私密的个体言说纷纷进入公共空间,演绎出一个个鲜活的“段子”或视频笑话。而生活节奏的急促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使人们迫切需要放松心情,于是,广场舞、公园集会、结伴出游、聚餐会饮十分流行。凡是人多的活动场所,就有民间文学的传播。

(摘编自强华《民间文学的“日常生活"与“审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是判断一个作家作品是否有价值的标准之一。

B.广大人民所处的社会地位低,造成在文化创造上不利的条件,所以他们在物质方面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

C.如今的社会其实和传统社会一样,各种演述形式共存于同一时空,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边界被完全消解。

D.生活节奏的急促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广场舞、公园集会、结伴出游、聚餐会饮等成了人们放松心情的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人民性越高的民间文学作品,必定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B.民间文学对社会产生的独特作用,是专业的书面文学无法替代的。

C.对于民间文学的定义,在不同的时期是有不同的内涵和表述的。

D.活动场所的人越多,就越有利于民间文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

3.下列民间活动能体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一项是()

A.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副主席臧棣教授在北京举办了专场诗会。

B.武汉一位幼儿教师凭改编儿歌《挖呀挖呀挖》视频一度爆红网络。

C.某电商平台邀请明星主持双十一促销活动,网上销售场面火爆。

D.央视主持人大赛精彩纷呈,选手的表现出色,收视率节节攀升。

4.材料一第二段用“大海”“灵泉"等词语来描述民间文学,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民间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拔草

李娟

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连踏板都没有。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需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漓。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

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

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得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阳光灿烂,却下起雨来。真奇怪,雨从哪里来的呢?摔在地上有五分钱镍币大小,砸在脸上更是梦一样的痛觉。风呼啸着从天边奔来,苞谷地动荡不停。雨点有一阵没一阵地洒着,后来越下越大。天气炎热,风势不减。

又过了大约十来分钟,这场奇怪的雨才止住。土路上雨的痕迹瞬间就蒸发了,只留下一个又一个环形小坑。密密麻麻地、寂静地排列着,如月球表面一般寂静。自从打完草后,这条路很长时间都没人走过了。

这里的碎草更多,带刺的灌木丛中,铁丝网上,道路拐弯处,遗落得到处都是。我们不停地左右开弓,不一会儿就码了齐腰高的一垛。

这么多怎么拿得回去呢?我站在旁边想了又想,对我妹说:“分成四次,我们一人抱一堆走,两个来回就拿完了……”

我妹也站在旁边想了想,一弯腰,把那堆草整个儿抱起来就走……

我就只好跟在后面,一路上捡她身后掉下来的碎草。

今天的任务还多着呢,我们还得一人拎一条编织袋,走进林荫道对面的田野里去拔新鲜草。刚才的草料是用来储存到冬天的,而家里的鸡鸭还在等着今天的晚饭。

风依然很大。这样的天气最好了,没有蚊虫。在这样的大风里它们那小翅膀飞不起来,也就不用因为它们钻进耳朵而吓得要死。平常田野里很可怕,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一片一片地荡漾,还极均匀地发出嗡嗡不绝的重低音。所以才说刮大风的天气是幸福的啊。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

我们一人扛一只袋子往回走,迎风穿过这片美丽平坦的田野,远处的林荫道像是等了一百年一样。里面停着我们的自行车。

回到家,我妈说:“啧!今天捡了这么多!两个人一起干到底不一样啊。"

我老老实实地承认:“哪里哪里,我是去当啦啦队的。”

再说说鸡吃草的情景。这群鸡跟债主似的,一个个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把五只可怜的野鸭子在脚下踩来踩去,根本靠不到食槽旁边。有的鸭子不知怎么的居然也在槽子边挤到一个位置,还没下嘴,突然看到左右前后全是鸡,立刻大惊小怪地尖叫着跑掉,四处乱跳,寻找同伴。不知鸭子为什么这么怕鸡,它们明明长得比鸡大。

这些鸡可狠了,从小就会啄人,疼得要命。由于嘴尖,一个个特能挑食。鸭子就笨得不可思议了。每次都要等鸡们吃得神清气闲了,才敢蹭到槽子边上,而且还努力地装作不经意的样子,一有风吹草动,就忙不迭排成一条队逃跑。

其实鸭子有时也很令人烦恼。我们在鸡棚里放了一只小铁盆给大家饮水。每次注满水后,鸭子们总要跳进这方狭小的水域游上几圈过干瘾。游就游呗,可它们还要扎猛子。有时候这小小一盆子水里居然能挤进去三四只鸭子,把盆子挤得满满当当。明明一动都不能动了,却仍扭着身子假装游泳。害得鸡们围着盆子干着急,一口水也喝不到。

鸭子最有意思了,我妈叫:“鸭!"它们就“啊!”地回答一声。我妈要是叫:“鸭鸭!"它们就:“啊!啊!”我妈:“鸭鸭鸭!"它们:“啊!啊!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到自行车,透露了家中生活的贫苦,所以“我"与妹妹外出拔草也就成了理所应当之事,妹妹那么能干好强也与此有关。

B.文章第三段作者写到家里养鸡鸭和小毛驴,不仅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家境,还为后文写“我”和妹妹去捡草做了铺垫。

C.文章结尾对鸡鸭的描写活灵活现,例如写鸡“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鸭子“扭着身子假装游泳”,细节中富含农村生活气息。

D.文中对“风雨"的描写,既让读者感受到新疆拔草时节自然环境的特点,又直接表现出“我”与妹妹积极乐观的心态。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叙事性抒情,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之情,但也流露出因生活艰辛而生的懊恼苦闷。

B.本文笔调清新活泼,率真质朴,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的虽是平凡生活的点滴,但妙趣横生、生机盎然,充满着纯净与温暖。

C.作者在结构文章时,以拔草为主线,脉络清晰,虽偶尔岔开话题,叙述其他事件,但仍形散神聚,结构紧密。

D.本文在叙事时使用第一人称,不仅使文章所写拔草捡草的事情真实可信,而且给人一种亲切、可读的感觉。

8.结合上下文,谈谈“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这句话的含意。

9.作者在“拔草”时感到刮大风的天气也是幸福的,围绕“拔草”,其实还有很多幸福的体验,请从文中举出三处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浑瑊,本铁勒九姓之浑部也。父释之,从朔方军。瑊年十一,善骑射,随释之防秋。后二年,从破贺鲁部,拔石堡城、龙驹岛,其勇常冠军。节度使安思顺授瑊偏师,入葛禄部,略特罗斯山,破阿布思,与诸军城永清及天安军。

吐蕃盗塞深入,瑊会泾原节度使马璘讨之。次黄菩原,瑊引众据险,设枪垒自营,遏贼奔突。旧将史抗等内轻瑊,顾左右去枪,叱骑驰贼。既还,虏蹑而入,遂大败,死者十八。子仪[注]召诸将曰:“朔方军高天下,今败于虏,奈何?”瑊曰:“愿再战。"乃驰朝那,与盐州刺史李国臣趋秦原。吐蕃引去,瑊邀击破之,悉夺所掠而还。建中中,李希烈诈为瑊书,若同乱者,帝识其谍,用不疑,更赐良马、锦币。

帝狩奉天,瑊率家人子弟以从,授京畿渭北节度使。朱泄兵薄城,战谯门,晨至日中不解。或以刍车至,瑊曳车塞门,焚以战,贼乃解。泄治攻具,矢石四集如雨昼夜不息凡浃日凿堑圈城。城中死者可藉,人心危惴,帝与瑊相泣。王师乘城者皆冻馁,瑊但以忠义感率使当贼,人忧不支,群臣号天以祷。瑊中矢,自揠去,被血而战愈厉。

吐蕃相尚结赞陷盐、夏,阴窥京师,而畏瑊与李晟、马燧,欲以计胜之。乃诡辞重礼,请燧讲好,帝乃诏约盟平凉川,以瑊为会盟使。为结赞所劫,副使崔汉衡以下皆陷,惟瑊得免。自奉天入朝,羸服待罪,诏释之。卒,年六十四。

(选自《新唐书·浑瑊传》,有删改)

材料二:

灵武节度使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合兵六千人赴难。将至,上议其所向,宰相卢杞、白志贞以漠谷路为便。浑瑊曰:“漠谷险隘,必为贼所邀,不若取乾陵北过,附柏城而行,便取城东北鸡子堆下营,与城中掎角相应,且分贼势,朱泚必不更于陵寝往来。”上从杞议。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

(选自《旧唐书·浑瑊传》,有删改)

[注]子仪:郭子仪,唐名将。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矢石四A集如雨B昼夜C不息D凡浃E日F凿堑G圈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攻取,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拔”字意思不同。

B.“今败于虏"与“多会于此”(《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于"字意思不同。

C.薄,接近,与现代汉语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意思相同。

D.阴,暗中,与《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阴"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浑瑊跟随父亲参军,从小就展露出非凡本领。他随军作战,克敌制胜,多有战功,常勇冠全军。

B.浑瑊率军讨伐吐蕃,因史抗等人不重视他的策略招致失败,郭子仪命令浑瑊再战,最终打败了吐蕃人。

C.朱泚的军队猛烈攻城,浑瑊率军守城,城中军民伤亡惨重,城中人心动摇,浑瑊仍奋力与敌人死战。

D.吐蕃人尚结赞威胁京城,但是畏惧浑瑊等人,想用计谋制胜。尚结赞设计诱使唐朝来会盟,陷害浑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希烈诈为瑊书,若同乱者,帝识其谍,用不疑。

(2)瑊但以忠义感率使当贼,人忧不支,群臣号天以祷。

14.材料二中,卢杞、白志贞认为走漠谷道路便利,浑瑊为什么不认同?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①寒食

宋·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②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吴兴,词人的故乡。作此词时,86岁的词人正在故乡享受晚年的恬淡生活。②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指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从龙舟竞渡的场景展开,一个“竞”字写出了划桨人之矫健与气氛之热烈。

B.上片后两句踏青、拾翠之热闹喜悦,与下片整体的寂寥哀怨形成鲜明对比。

C.下片最后两句写庭院中月色清新明亮,柳絮飘浮无影,别有一番幽静之美。

D.本词的创作独具匠心,上片句句景中都有人,下片词人独坐赏景,极富情趣。

16.张炎所著《词源》中提出“过片"概念,称“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我们通常把词下片的开头视为“过片"。请分析本词“过片”在结构上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四章》中指出为人自夸自大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水汇为巨湖,水面①,悠缓漾颤如琴弦,看去平静。它将射阳湖迁变的往迹湮泯了。早先,这里是一片浅海湾,战国之后,长江淮河涌来,水挟泥沙,积留于入海口。堤堰在岸流与海浪相激之中隆起了,逼远了海。射阳湖向海而生。一千多年后,黄河涌来了,如②,一派狂肆。在它面前,淮河也要惧惮三分,匆忙让出河槽,容它流向大海。那泥沙更是冲叠得猛,淤积得厚,把射阳湖隔作一个潟湖。沙坝拦腰横阻,几乎断了湖和海的关联。

龙珠楼头,是眺览湖景的佳处。九水汤汤而来,③,丛生的芦苇更是从四围浮升起漫天的绿。无边之绿,水上的青纱帐!芦苇的歌唱,随第一缕风开始。天风吹荡,芦丛宛如巨大的排箫,形成雄壮的声浪。每一根芦苇都加入自然的合唱,这歌声那么清越、激扬、昂奋,又那么秀美、真纯、质朴。我好像听到了童年的歌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好像”,与文中加点词语“好像"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通常大家要吃些粗粮,好像玉米、小米。

B.我的心好像变成了一块石头使劲地向下坠着。

C.他们俩一见面就好像是多年的老朋友。

D.她的眼睛好像星星,那么闪亮、闪烁。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天风吹荡,芦丛发出雄壮的声音。每一根芦苇都加入自然的合唱,发出清越、激扬、昂奋、秀美、真纯、质朴的歌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从西周时代开始,“诗"就成为“六经”之一,它是贵族君子必修课之一。孔圣人教训他儿子孔鲤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不仅具有工具性,可以用来侍奉父母和君王,而且它还能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柱,“兴、观、群、怨”就是指诗歌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的力量。一句话可以概括,那时,______,因此,学诗、用诗是一体的。

①那时学诗要学到什么地步呢?②用过去的老话说,就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融化在血液中”,③这个“行动”孔子特别解释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④意思是说,学了诗,做外交,能够答对如流(主客之间常常通过诵诗与对方沟通);对内要能够处理国家大事,在外交场合不至于丢丑。⑤春秋时代在外交场合还保持着贵族的肃肃雍雍的礼仪风度,利益要求,⑥往往不会赤裸裸直说,而是______。⑦这在《左传》《国语》常有记载。⑧用诗呈现了人们的教养与风度。

我们考察先秦典籍,可以看出不惟贵族君子,甚至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都邑居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会说出绝妙的诗句,比如《诗经·氓》中那位不知名的女性在诉说自己的辛勤劳作时,就首创了“夙兴夜寐”等流传至今的佳句,从而,我们感到那时的人行事有规范,______。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章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的烛之武,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最终智退秦师;几十年如一日,守着清贫,耐着寂寞的屠呦呦,带领科研人员最终研制出青蒿素。

材料二:世间一切光明,都从寂寞中发见出来。一年中最华美的春天,从寂寞的冬天发见出来;一日中最光耀的曙色,从寂寞的暗夜发见出来。热闹中所含的,都是消沉,都是散灭;黑暗寂寞中所含的,都是发生,都是创造,都是光明。因此,我们青年要耐得过这寂寞日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2.A3.B

4.①用“大海"比喻民间文学,形象地表现出民间文学的内容相当广阔丰富,吸引人心。

②用“灵泉”比喻民间文学具有的精神财富,生动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思想价值,说明民间文学是丰富民族思想、修炼品格修养的不竭源泉。

5.①材料一指出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材料二认为如今的社会审美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文学的审美完全生活化了。

②材料一侧重谈人民的直接的生活经验是民间文学的优势;材料二侧重谈当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向传统生活回归,在更高级层面的泛审美化。

6.D7.A

8.①苞谷地像丛林般茂密、大海般起伏,渺小的人走在其中,就像消失在广阔的自然中;

②每隔不远就垛着的草堆,是在生活之路上努力行走留下的印迹,对抗着这种“消失"。

9.①没有草场,只能捡别人割剩或掉下的草和拔野草,但是收获颇丰,幸福也满满;

②捡草途中,遭恶狗追咬,由“劫后余生”的庆幸而生幸福感;

③拔草回家,劳动成果被母亲认可,感到开心、幸福;

④欣赏鸡鸭享用拔草的成果,劳动价值落到实处,切实感受到满足、愉悦。

10.BDF11.D12.B

13.(1)李希烈伪造浑瑊的书信,好像与他一同叛乱,皇帝识破了他的反间计,任用浑瑊更信任,没有怀疑。

(2)浑瑊只是用忠义激励大家去抵挡贼军,人们担心不能支撑下去,大臣们对天号泣祷告。14.①漠谷道路险峻狭窄,便于伏击,从此路过必定会被敌军堵截;

②如果从乾陵北边取道,方便在城东北鸡子堆扎营,与城中军队形成掎角之势,能够分散敌人的兵力。

15.B

16.本词“过片"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①承上。前句写行云远去、山间渐渐暗下来,体现出时间的变化,为上片游春场景作结,起到承接上文的作用。

②启下。后句写笙歌已歇,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自然引出后文对中庭月色幽静之景的描写。

17.朝闻道夕死可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8.①波光粼粼②万马奔腾③气象万千

19.C

20.①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芦丛比作排箫,将风吹芦丛形成的巨大声音比作波浪,更形象地突出了其声音的洪亮、雄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