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第1-2单元(统编版必修上册)《劝学》《师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年长,其余人如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胡适27岁,他们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也都很年轻。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也都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猛进》《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音乐是艺术中的最美者,它比诗歌更能打入人深微的心灵。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不但能建筑数十层的高屋,而且能建筑宇宙的大观。它的音中有图画,调中有雕刻,谱中有一切变幻不测的风景,离奇无常的情怀,它能模仿鸟鸣、风号、流泉泠泠、波涛澎湃。它是最科学化的艺术。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故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

(摘编自张竞生、张培忠《美的人生观》)

材料三: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审美教育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将道德教育贯串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四"作家以“青春教”为信仰,将欢乐、光明与青春相融合,开辟出一条反对封建文学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的审美战线。

B.“五四"文学的审美表现出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特征,具有浓厚的青春气息,《少年中国》《狂飙》等杂志的命名,能体现出这种审美倾向。

C.“五四”文学在创作内容和文体方面体现青春气息,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完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五四”文学完全是青年的文学。

D.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教育、心灵教育、动态教育的特征,它可以美化心灵、提高素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音乐是最职业化者,是就音乐移风易俗、陶养德行的功用来说的。

B.音乐是最科学化的艺术,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

C.美育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重要目的。

D.将道德教育通过情感感染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审美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荀子》重视音乐的作用,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也能够十分迅速改变人的情感。

B.《墨子》认为耳朵感受快乐,不符合圣王事迹、万民利益,统治者不应天天歌舞升平,不顾百姓生死。

C.《礼记》明确了乐内在的精神是和谐而不混乱,乐的功能是让人欣喜欢爱,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

D.据《尚书》记载,舜任命夔掌管音乐方面的事务,夔负责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温和,宽大坚忍,刚毅简约。

4.材料一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的角度进行阐述。(4分)

5.你认为“00后”可以借助怎样的路径提升审美趣味?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灰蒙蒙"反复出现,既是当时场景的真实写照,也暗示了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

B.伍原“不能喊,不敢喊。”他宁愿选择窒息了,也要保存革命力量不能暴露自己。

C.由于没有路标指引,伍原行走极其艰难,他不停地推测着行进路程、时间和方向。

D.文中老乡和《百合花》中的新媳妇都经历了一个从不理解到省悟并支持革命的过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背上的档案、咯血的老邹给伍原不断前行的信念,绿豆般灯火的出现使这种信念更加坚定。

B.“老乡!老乡!"急促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伍原迫不及待之情,引发了读者对伍原命运的关注。

C.文中两人扭打场面描写紧张激烈,哑巴过激反应扣人心弦,渲染了当时敌我矛盾尖锐的气氛。

D.小说多次强调了灯光微弱、不飘忽、不闪烁,旨在突出中国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8.文中伍原的泪水多次串联起故事情节发展,请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4分)

9.茹志鹃不是用强光灯而是用手电筒来探视人物,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战争的宏景,而是细节处对人物的认知。请结合《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和选文中的“老乡"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声非加疾也"中“疾”与《触龙说赵太后》“曾不能疾走"中“疾”字含义相同。

B.“假舆马者"中“假”与《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假”字含义不同。

C.“心善其说"中“善”与《论语》“择其善者而从之"中“善”字含义不同。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第一段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了观点。

B.荀子《劝学》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精骑集〉序》中,秦观讲述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大不如从前的故事。这与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在序中,秦观说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经、传、子、史中富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4.秦观《〈精骑集〉序》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从前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16.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能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3)《师说》中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道理相同的两句:“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①,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②才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是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③,所以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还可以围绕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营造出根本不存在世界上的东西。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0.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秋日美景,请依据材料分析诗人是如何对物象“鱼”进行艺术创造的。(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21.下列句子中的“好像"和“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中的“好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

B.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C.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D.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22.神态描写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反映,是不停变化的。文中有两次对新媳妇的神态描写,“笑眯眯地抿着嘴”“说完又抿了嘴笑着"。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4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认真的崩溃”是指传承已久的认真精神在不少青年人中已经趋于崩溃:他们对“为讨碗饭吃而工作"不屑一顾,不想为实现某一目标去努力,甚至拒绝成名成家。

材料二从小怀有“军人梦”的90后北大女学生宋玺在几经努力下终于成为了亚丁湾护航唯一女陆战队员,并在军队中经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后成长为“时代楷模、北京榜样";2020年6月,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在省级快递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快递员项目第一名,被评为D类高层次人才,享有100万元购房补贴;2020年曾复读一年才考上三本大学的华为“天才少年”张霁,在接受采访时说“最近华为在国外受到一些所谓‘制裁’,我希望自己能够把所学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发挥出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青春,我们有永不停歇的脚步!

请以“青春奋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错误,根据原文“‘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可知,文中所说的“青年的文学"是仅就作家主体角度而言,选项的说法以偏概全。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错误,科学化对应的不是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根据材料二“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可知,“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是音乐本身的特点,而不是科学化的表现。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墨子的观点是反对统治者欣赏音乐而不顾百姓生死,此处没有表现出音乐对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

4.答案:材料一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思路。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总体特征;然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青春型文化、“五四”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文学杂志的名称洋溢着青春气息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五四"文学的青春性特点。

5.答案①培养具有欢乐、光明、青春心态的审美趣味。

②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尤其要重视音乐的熏陶作用。

③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美育功能,化人、育人,提升审美旨趣。

6.D.“不理解”革命说法错误,无论是新媳妇还是文中的老乡都不是不理解革命,新媳妇借被子给伤员,最后还用百合花被盖上了牺牲的小通讯员;老乡摸出帽子上的红五星,就给伍原指了路,都表明他们理解并支持革命。

7.D.“旨在突出中国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错,旨在象征伍原坚定不移的信念。

8.(1)由于没有任何路标的痕迹,伍原在荒无人烟中流下了无助的泪水,引发了他的心理描写和快步前行。

(2)发现如豆灯光后,掉下了激动的泪水,引出下文聋哑老乡对他的毫不理会与搏斗的场面。

(3)与哑巴打斗过程中,伍原疲惫至极,流下无奈的泪水,引起下文哑巴摸索认清他的情节。

9.(1)《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在发现重伤的是小通讯员后,一针一针缝补他衣服上的破洞,小通讯员去世后,她又无私地把新婚被子盖在通讯员遗体上。一系列动作和语言描写表达了有当初让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内疚,也有对烈士的敬佩和哀悼之情。

(2)“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一系列动作描写符合老乡是聋哑人身份特征,表现了他的机灵,引发了下文情节的波折;老乡轻轻地摸索着伍原的头和帽子,“哇哇"大叫起来表现他突然意识到伍原是共产党人时的激动之情和刚才扭打搏斗的懊悔之意;“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一系列坚定而庄严的动作表现出他对伍原寻找大部队的省悟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体现了战争年代令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

10.C11.A12.D

13.(1)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14.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15.A

16.①《沁园春长沙》中意象繁多且色彩亮丽,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李白的《太原早秋》选择了“大火"霜”“云"月”“汾水"等常用意象,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17.(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8.还可以把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19.①物象是客观的②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③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

20.①诗人在构成意象“鱼”时,将其他物象的特点移到“鱼"这一物象上,使“鱼”具有了它本身并不具备的“翔"这一性质。②诗人以“翔”夸张了“鱼"自由、活泼、灵动的特点,加强诗歌艺术效果。

21.D

22.①“笑眯眯地抿着嘴”是新媳妇到包扎所帮忙时的神态,能为子弟兵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她感到愉悦;②“说完又抿了嘴笑着"是她想到通讯员借被子这件事时的神态,在一丝歉疚中体现了她的纯朴与真诚。

五、写作(60分)

23.【审题】

本题是材料+话题作文,话题是“青春奋斗”,题目要求写作记叙文,要符合记叙文的文体特征,要注重叙事,并在叙事中做到夹叙夹议或抒情。

①“材料一"是反面角度对“认真”“目标"奋斗”的阐述,表现了当今社会上一种消极的奋斗态度,是对这种不认真、不奋斗现象的否定。

②“材料二”,宋玺是为梦想努力奋斗的典型;李庆恒是为生活得更美好而努力工作的典型;张霁是努力成才、成人的典型(从“曾复读一年才考上三本大学的华为‘天才少年’”中看出“每个人只有努力才能改变人生起点低的现实以成才”,从采访所说可看出“成才后要继续努力为国做有意义的事情”。这则材料从正面选取奋斗而成功成才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社会上通过奋斗而成功的人比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