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二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二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二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二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高一年级上学期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2024年10月9日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们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普通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体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力量。《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种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

材料二: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

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对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最终失败;而毛泽东也曾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为了中国的道路。

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必须要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学生不行,必须要发动群众,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为什么这么好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因此一直深受受众欢迎。

B.红色经典倡导集体主义而五四运动强调尊重个体权利,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C.红色经典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的虚构,并不影响其传导出的非常独特的魅力,反而吸引读者陶醉其中。

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

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

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革命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兄弟可能就不会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文中“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3分)

A.鲁迅1918年创作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1959年柳青的《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为线索,表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C.叶圣陶1924年创作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种种可笑又可鄙的行径。

D.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1945年国民党情报人员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敌人军统机关的地下党的故事。

4.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湘江一夜(节选)

周立波

一九四五年七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吃罢夜饭,八路军一支军队的前卫部队从湘东的山区出发,越过一个大坡,往湘江急进。

迷蒙的月色笼罩着村庄、树丛、水田和茅封草长的田塍路,也照出了映在田边的急移的人影。司令员董千带着一群人到达一个老坳底下。这里就是前沿指挥所。

“敌人离我们好远?"董千拿起望远镜,望向朦胧的江面。

“就在前边村子里。”大队长指着远处一片墨黑的地方。

“敌人为什么不开火,也不前进?"董千沉思一阵说,“鬼崽子们还没有摸清我们的意图。”

一片蛙鸣里,从南边地面传来一种响动,那是铁锹挖掘泥土和沙石的声音,董千判断说:“挖掩体。看样子,鬼崽子们是采取守势。"

董千大手一挥命令大队长:“去攻打东边公路的碉堡,吸引他们注意通往长沙的公路。”

不久,机枪声大作。手榴弹的爆炸,激荡着夜空。敌人的炮火越来越炽烈,他们不光是对准公路,而是向东、西、北三个方向盲目狂轰了。

敌机在天空吼叫。听到敌机下蛋的刺耳的噪音,警卫员宝古佬猛一下子把董千推倒在高坳底下的荞麦田里,自己扑到他身上。一颗炸弹落在墙上水田里,一阵泥雨落在宝古佬的肩背上。飞机还在近处低空盘旋着。董千暴怒地把宝古佬掀开,爬上高墈,对战士们挥手叫道:

“散开,躺倒,不要惊慌,不要乱跑。轻重机枪向天空瞄准。"

警卫员们爬上墙来,拉司令员下墙。董千叫道:“走开。”

“你得下去。"警卫员的嗓音也不小。

这时候,通讯员向董千报告,大部队摆渡完毕。董千问道:“门虎他们呢?”

“还没有回来。"通讯员回答。

司令部的人都知道,董千蛮喜欢门虎。这个虎背熊腰的汉子,年纪还只有二十五岁,战斗经验却很多,而且,干啥都有那么一股劲。对他来说,好像什么困难和危险都不在话下。他和他的队员们侦察敌情,既大胆,又细心,得来的情报相当准确。他的责任心很强,司令员交下的任务,他总是千方百计去完成,从不打折扣。

“带信过去,叫过了河的同志们就地休息,我这里也快收摊子。”

夜气凉如水,月亮偏西了。船飞快地前进,层层水浪活腾地冲击船头,发出节奏均匀的柔和悦耳的音响。河西河面,一片平静。董千看看倒映了月亮和星星摇漾的光亮的水波,微笑对张参谋说道:“将来,等到太平了,我要再到这里来,看看这河水,这月亮和星光的倒影。小张,你懂诗吗?"

“诗?我不懂。”小张坦率地回答。

“到了那时候,"司令员困极了,说到这里,打个呵欠。

“什么时候?”小张询问。

“人民当权的时候。"董千说。

突然,从上游传来了汽艇的马达声。在水上突然碰到了敌人,气氛一时有一点紧张。船上的人把大小枪支都压上子弹。正在这时,上游传来手榴弹的一声巨响和一阵枪炮声,接着又是几响手榴弹。随后,大河上下,一片寂静,汽艇的马达也哑巴了。董千的困劲给这意外的情况撵得无影无踪了。

船靠了岸。司令部的炊事员老伍提着一条鱼,笑眯眯地走过来,送给董千看。

渡江顺利。过了河,很快要进到山区,敌人奈何不得了。部队将一路滔滔,按照中央的部署,直趋粤境。想起这些,董千很愉快,他兴致淋漓地跟老伍说道:

“去,我帮你去烧鱼。”

没多久,鱼烧好了。正在这时候,一个便衣莽汉闯到了大门口。

“什么事呀?"

“门虎他……”

“快说!"董千着急地紧催。

“咱们船跟敌艇遭遇。”便衣侦察员继续说道,“门虎说,‘不能叫它下去。咱部队正在摆渡。’他叫艄公把船打横,拦住敌艇,随手丢了一个手榴弹,机器哑了,敌艇歪了。鬼子们还击……"便衣大汉用手捂住脸,泣不成声,断断续续说,“咱们队长,他……英勇……牺牲。”

后边的话,董千还没有听完,就暴跳起来,往桌面上猛一巴掌,盆盆碗碗,调羹杯子,震得狂翻乱跳。司令员一阵狂风一样地冲出堂屋,怒声叫道:“都给我走开。出发,立刻出发。"他冲出瓦屋的大门,一人一骑,飞奔前进。

堂屋里,马灯下,老伍在收拾桌面。眼瞅着躺在桌上的被冷落的大鲤鱼,声调低沉地说道:“鱼呵,你真不赶巧。”

七月早晨的南风,略有些凉意。道路两边的山里,滴着露水的通红的山花,耀眼地点缀在青翠的松树、楠竹和柞木的中间。这一天,行军六十里,董千没有开口说过话。张参谋后来回忆这段路程说,“司令员看见了路西一拱黄土新坟,连忙把脸转到东边去。由于一种痛心的联想,在早晨的阳光里,司令员的眼角挂着一颗颗泪珠。"但是这一点,没有第二个人证实。也许是张参谋自己的眼睛被泪水蒙住了吧?宝古佬不但没有看见这事情,还坚持说:“我们的司令员是一条硬汉。他从不掉眼泪,也从不叹气。脾气倒是有一个,那是不假。”

到了宿营的村庄,董千才开口,他高声叫道:“张参谋,叫他们赶快架起电台,向延安通报。"跳下骡子,他接着吩咐,“你给我们起个草,报告毛主席。稿子送政委和副政委看看。”

张参谋奉命电报的内容是:

“主席:已渡湘江。正经湘中,往湘南粤北新丰前进。董、王、王。"

5.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情节设置精妙,侦察员对门虎牺牲经过的讲述,交代了董千部队渡江转危为安的原因,解开了悬念,照应巧妙。

B.敌机轰炸时,董千指挥战士的语言描写富有动作性,极具表现力,读者可以想见战斗的激烈情状和董千的心理变化。

C.小说注重场景描写,各种场景交替出现,战斗场景惊心动魄,生活场景富有情趣,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D.结尾电报内容简劲有力,流露出董千所部完成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坚定信念,彰显了人民军队无往不胜的战斗风采。

6.下列从叙述的角度对画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多次变换视角叙述同一场景中的人与事,强化了董千落泪这一细节的深层意味。

B.作者强调“没有第二个人证实”,意在点出张参谋关于董千落泪的叙述并不可信。

C.张参谋和宝古佬两人言说内容的矛盾,增加了叙述的张力,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D.张参谋和宝古佬叙述话语的差异,既折射出两人性格的差异,又侧面展现了董千形象。

7.小说重点写“湘江一夜"这一横断面,表达效果独特。请简要分析。(4分)

8.董千是小说着力塑造的英雄形象,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材料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序号。(3分)

父兄[A]不可常依[B]乡国[C]不可常保[D]一旦[E]流离无人庇荫[F]当自求[G]诸身耳。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后引申为准则、法度之意,例如“绳之以法"。

B.绝,含义是横渡,与“乃绝漳水”“丈人渡之绝江"中的“绝”含义相同。

C.节目,树木枝干交接的地方叫“节”,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叫“目”。

D.六经,也称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11.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三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都使用了比喻论证。

B.第(一)则材料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

C.第(二)则材料中,作者是从“问”与“答"两个角度来说明“此皆进学之道也”。

D.第(三)则材料中,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2)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13.以上三则材料都旨在勉励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

李白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离开长安漫游至宣城。谢北楼又名谢公楼。著名诗人谢朓在南齐宗室争权夺势的闹剧中,受到猜忌排挤,外任宣城太守时所建。②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③两水:宛溪、句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画里"三字高度概括了美丽的江城风景,暗含着诗人流连忘返的闲适之意。

B.首联开门见山,一个“望”字上承首句,下拓中间四句,提纲挈领,总摄全篇。

C.“双桥落彩虹"运用了比喻,同时化静为动,“落”字给双桥增加了飞动之势。

D.“寒"老”二字,把感觉融入视觉形象之中,既写出了秋景,也写出了秋意。

15.结尾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分析作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以看作是对《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提问的回答。

(2)《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______,______"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3)在《师说》一文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三、课内基础(共5小题,15分)

17.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义和用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高峻、高耸挥斥方遒:急迫、急速

B.风雨兴焉:兼词,“于此"用心躁也:集中注意力、专心

C.金就砺则利:于是君子不齿:看不起

D.士大夫之族:类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3分)

A.吾从而师之作《师说》以遗之

B.吾尝跂而望矣而耻学于师

C.其皆出于此乎吾未见其明也

D.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所以为圣

2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神明自得B.蚓无爪牙之利

C.无以成江海D.古之学者必有师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耻相师愚人之所以为愚

B.惑而不从师非能水也

C.吾师道也孔子师郯子

D.日参省乎己故木受绳则直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已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①。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②。未来,一些重复性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可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

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它是能为人类的发展插上翅膀,还是将人类重重摔在地上,现在还不得而知。正如霍金所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③。”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对科技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将发展的钥匙紧紧握在我们手里。

22.下列各句中的“谁"和“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中的“谁”,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D.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23.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五、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转变,汉语词汇。转换改变,是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情况变为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情况。

请以“转变”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高一年级上学期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现代文阅读

【答案】1.C2.B3.B

4.①独特的精神价值。红色经典作品独特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包括工农兵立场、集体主义精神、革命浪漫主义。②深刻的思想内涵。红色经典有平民意识、集体主义精神;《觉醒年代》关注思想的力量、思想觉醒的过程。③个性鲜明,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红色经典的人物鲜活有魅力;《觉醒年代》人物塑造真实立体,可信可亲。④高超的艺术手法。革命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传导出的独特魅力,《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和背后的内在核心使该剧能脱颖而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一直深受受众欢迎"说法有误。原文为“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原文为“在当下受到追捧”,并没有说“一直深受受众欢迎”。

B.“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说法错误,张冠李戴,原文为“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D.“广大民众的觉醒"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错。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先进知识分子,不是广大民众的典范;他们的思想转变,只是说明他们意识到了要推动民众觉醒,不是民众觉醒的直接事例。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错。原文是“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仍然有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中有关红色经典的阐释是“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

A.《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创作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在共和国建立之前。

B.《创业史》是1959年柳青创作的小说,为最贴近红色经典概念的作品。

C.《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1924年创作的小说,在共和国建立之前。

D.《潜伏》是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不是共和国前期。

小说阅读

5.B6.B

7.①集中紧凑。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紧紧围绕湘江一夜展开。②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一场战役反映抗战末期的战争图景和人民军队的战斗风貌,典型深刻。

8.①信念坚定。战斗间隙与年轻人谈论将来,坚信人民一定当权

②勇敢机智。亲临战斗一线,临危不惧;指挥部队声东击西,成功渡江。

③刚烈真挚。得知门虎牺牲后震怒暴跳,悲痛难抑。

④性情浪漫。渡江时面对美景,萌发诗情。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读者可以想见战斗的激烈情状和董千的心理变化”错误。由原文董千的指挥“散开,躺倒,不要惊慌,不要乱跑。轻重机枪向天空瞄准”,可以体现语言的动作性,但是没有体现董千的心理的变化。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B.“意在点出张参谋关于董千落泪的叙述并不可信”表述有误。根据后文“也许,正是张参谋自己的眼睛被泪水蒙住了吧?"以及“我们的司令员是一条硬汉。他从不掉眼泪,也从不叹气,脾气倒是有一个,那是不假”可知,“没有第二个人证实"使得董千这一形象增加神秘感,同时结合上文董千对门虎的感情,侧面烘托出董千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

文言文阅读

9.BDF10.A11.D

12.(1)容易学习而且可贵的技艺,是没有比得上读书的了。(定语后置句)

(2)这就好比要求吃饱而懒于做饭,要求穿暖和而懒于裁剪衣服。

14.①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②材料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倍、增进学问。③材料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

“父兄不可常依”和“乡国不可常保"句式相同,分别成句,前后断开,即BD处;

“一旦流离无人庇荫”与“当自求诸身耳"构成假设关系的复句,二者之间断开,即F处。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A.错误。名词,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动词,约束,制裁。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法律约束。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D.“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错误,作者用谚语“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是引用论证,不是举例论证。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

②由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问者如攻坚木……不善问者反此"可知,材料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倍、增进学问。

③由原文“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可知,材料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

【参考译文】

(二)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于是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是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节选自《学记》)

(三)

搞清《六经》的要旨,博览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厚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俗谚说:“积累千万财产,不如自己有一项小技艺。"容易学习而且可贵的技艺,是没有比得上读书的了。世上的人不论是愚笨是聪明,都要求人认识得多,事情经历得广,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要求吃饱而懒于做饭,要求穿暖和而懒于裁剪衣服。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4.A“暗含诗人流连忘返的闲适之意”错,“如画里"总摄全篇之景,“流连忘返”属于过度解读。

15.①对谢朓的怀念之情。“临风怀谢公"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谢朓的怀念。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来像谢公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谢朓和自己有类似的遭遇,对宣城有着相同的情感。

②四处漂泊的客中之愁。李白过着漂泊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感伤和寂寞的心情,是难以排遣的。

③有才不得用的苦闷惆怅。李白在政治上被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内心苦闷惆怅。(每点2分,满点计6分)

【诗歌赏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想南齐诗人谢公?“谁念"怀”直接表达对谢朓的怀念之情。

四处漂泊的客中之愁。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使诗人的心情非常寂寞。宣城是他旧游之地,此时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这不仅因为谢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诗人相同的情感。

有才不得用的苦闷惆怅。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

16.名篇名句默写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课内基础

17.B18.D19.A20.C21.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