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质检训练(含解析)-3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质检训练(含解析)-3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质检训练(含解析)-3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质检训练(含解析)-3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质检训练(含解析)-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质检训练(含解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质检训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论及文学类型的时候,大家习惯于将当下的类型文学源头上溯到历史上的经典序列。比如近代以来被我们命名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作品,至少其中《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是“侠义小说”,这样的说法是旧已有之的。这样比附,便有助于说明通俗小说的类型性和它们成为经典的可能;并与当下流行的类型小说形成比较,起到了“尊体"和便于他人理解的作用与效果。但在“中国首本类型文学概念读本”《流行阅》的发刊词中,有了另一种理解:“过去我们讲通俗文学,后来讲网络文学,现在放在这里用都不太合适。参照类型电影的说法,用类型文学的新概念才能更好地归纳今天的这部分创作……类型小说无所谓严格意义的雅俗,怎样汲取类型的营养形成

和创造类型,是作者创造力的自由。"

归根结底,我们今天命名的类型文学的全称,应该是:当代大众类型文学。它的边界既是“当代”,又是“大众"。“当代”,意味着今天所提出与研究的对象——类型文学,是与当代科技和资本相适应的文学创作形态;在当代,其文化主流被命名为“大众文化”,其文学需求和实际文学表现样式,即“大众文学”,它的基本要求是“通俗"的。这正如贺绍俊所说:“类型小说是通俗小说的基本存在方式”。在上述意义上,我们提出和研究“类型文学"就是研究在当代科技和资本以及大众文化市场中的一个主干的文学样式,是对“一时代之文学”的研究。

(摘编自夏烈《类型文学:一个新概念和一种杰出的传统》)

材料二:

随着网络文学和科幻小说的兴盛,近年来传统文学创作者开始主动汲取类型文学叙事资源,出现了小说叙事上的文类融合现象。不仅仅是传统型的纯文学向类型小说取经,此前类型叙事手法较为突出的作家和一些作者也转型为相对传统的纯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写作领域,打破类型划分、进行文类融合写作更是一种常见的叙事现象。不断地突破既有的类型划分,融合多种类型的通俗文学元素,这几乎成了网文界最为便捷的创新途径。

纯文学向类型文学取经,类型小说作家向纯文学靠近,以及网络文学界常见的类型融合,这些现象说明今天的文学创作已不再固守传统的门户之见,开始主动借鉴其他体裁、类型作品进行自我创新。传统文学界之所以有进行自我革新的冲动,间接原因或许是传统纯文学的市场空间被网络文学和新崛起的悬疑、科幻等类型小说挤压,但根本的缘由是传统纯文学作家自身寻求突破。

走出写作的舒适区,直面全新的社会现实,表现新时代的精神,这是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使命,同时也是现代文学以来中国作家完成自我创新的不二法门。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告诉我们,但凡作家固守传统,不愿意去直视新时代新现实,文学就会“狭窄”,读者就会慢慢流失。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除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之外,传统文学也有着重要的发展轨迹: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那种个人化的写作逐渐隐匿;综合着个体精神表达与时代现实书写的创作日益成为主导风格,但也因为这种写作注重现实的深度表达和内在精神层面的隐微流露,普通读者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影响力没有破圈;写实感强烈的文学创作、纪实性特征突出的非虚构写作逐渐受到重视,这类作品成为一些作家摆脱写作困境的出口;作家借鉴悬疑、科幻等类型叙事元素,以及汲取中国传统通俗文学资源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几种现象,特别是后两种是作家们进行自我革新的探索表现,这种自我革新背后当然有着整个文学界的创新思考。非虚构、类型叙事、通俗风格,这些于新世纪初属于小溪流一般的探索实践,持续多年之后成了当前文学界的创作趋势。

当然,并不是说非虚构和类型叙事将取代纯文学创作,而是说整个小说界呈现了一个叙事融合、风格转型的阶段。这不是谁取代谁,而是每一个类型的写作都在加速变革,而且是打破隔阂、相互借鉴式的综合性改变。传统文学创作将借鉴其他类型创作的叙事资源,更强调现实感和可读性,更进入时代,深入生活现场,同时也努力获得更广泛的读者。非虚构、类型小说也会更进一步地重视文学性,非虚构写作不会是过去的报告文学,类型文学也不会是以往纯粹娱乐的通俗故事。

这些新的变化,意味着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这不是以往很多人认为的不同类型写作将壁垒分明、各自独立、不相往来的状态,而是各种类型写作相互借鉴、不断突破边界的“文类共融”时代。

(摘编自唐诗人《文类共融:当代文学叙事艺术的新变》,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为代表的历史经典序列被习惯性地认为是类型文学的源头,这种看法古已有之。

B.纯文学和类型文学间及网络文学界的文类融合现象表明,文学创作正在打破门户之见,寻求主动的自我创新。

C.只有直面全新的社会现实,表现新时代的精神,文学创作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这也是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使命。

D.新世纪以来,一些作家逐渐接受非虚构、类型叙事、通俗风格,寻求自身创作突破,促进了类型文学的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类型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但两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流行阅》的发刊词中认为,曾经的通俗文学、网络文学都可以归入类型文学的范畴。

C.“当代大众类型文学”的表述,既关照到了其产生背景,又关照到了实际需要和表现样式。

D.“文类共融"最终要彻底打破不同类型写作之间的壁垒,成为一个不分彼此的综合体。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作家东西最新的长篇小说《回响》,借用了侦探叙事来讲述传统的情感主题。

B.网络文学作家李小糖罐以真名李敏锐在传统文学期刊发表纯文学作品。

C.熊召政的历史小说《张居正》基于历史真实,完成从“史”到“文"的转化。

D.余华的长篇小说《文城》被认为是“纯文学爽文”,但有网络小说的叙事特征。

4.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世情小说,同样可以作为类型文学的源头之一。请结合《红楼梦》和材料一对此进行分析。

5.如何才能实现“文类共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85年前,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主席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在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主席吧!”衣衫褴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锻造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十六字诀”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

习近平指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让我们至今仍能听到长征的呼唤,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材料二:

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霎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

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招。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既写出了红军长征路程之遥,又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B.“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因为共产党有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能同群众患难与共。

C.遵义会议后,红军创新发展作战理论和破敌之法,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

D.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吴起镇一仗宣告了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除了指战员,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落脚何处,但他们有着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B.“半截皮带"的展品,是红军战士在艰难岁月靠吃皮带充饥的历史印记,更是红军具有坚韧不拔意志的见证。

C.材料一虽只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但因为事例典型、生动,其包蕴的事理与观点高度契合,读来感觉说理很充分。

D.材料二中毛主席亲自指挥红军打伏击,敌人阵势还没有摆定就被消灭了,这场战役体现了把握制胜先机的战争智慧。

8.下列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焦裕禄带领调查组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跋涉5000余里,终于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

B.钟扬在出现严重高反、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毅然爬到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

C.广西扶贫干部黄文秀在汽车里程表显示出两万五千公里的数据时,在微信中写道:“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D.有很多企业试图高薪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有人开出几倍工资,甚至许以百万年薪,外加北京两套住房的诱人待遇,他都予以拒绝。

9.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但表达方式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10.当代青年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材料一给了我们启迪,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描述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壮志未酬而投江自尽的著名楚辞《七谏·沉江》中,有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其中一句是“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意思是在法令严明的良好国度,兰和芷纵然在幽僻之处,也能散发馨香;另一句是“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意思是即使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做成佩饰,经过鲍鱼店也会失去芬芳。这两句都提到了两种古老的植物——葱兰和白芷。

对于葱兰,大家比较熟悉,那是一种芬芳而素雅的兰科植物;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其实,这种看似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距离感的植物就在我们身边,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味香料。

自古以来,白芷就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最初,人们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知道这是一种长在幽野却能散发浓郁芳香的野草,于是便称其为“芷”。

正是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

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孔子就特别崇尚芝兰,《孔子家语》中曾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的名言。

但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出了“兰槐之根是为芷”后,一些人便认为“芷"指的是兰花的根,于是将芷草当成了兰草的一种。这种误解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直至2000多年后的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沈从文还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了。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早早就认识到了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屈原就曾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白芷:“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为咏,而本草有芳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许慎不仅将白芷与兰花进行了明确区分,还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总将两者混为一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植物分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对白芷这种芳香植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不会再将之误作兰草。同时,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也有增无减,纷纷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如唐代诗人钱起就有“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之句;北宋文学家苏轼则在《园中草木》中写道:“芎穷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

既然白芷并非兰草,那它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

白芷又名河北独活、大活、香大活等。其植株高度通常为1—2米,有些品种的株高可达2.5米,在草本植物中算得上是非常高大了。白芷的茎干纤细劲挺,姿态婆娑美丽。叶互生,着生于茎干基部的叶片较大,茎干中部的叶片相对较小,茎干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成了卵形的叶鞘。

白芷的花形和花色非常素洁雅致。顶生或腋生的复伞形花序繁花点点、色泽洁白,宛若一把把精致的白色小伞。最值得关注的是白芷的根部。其主根为圆锥形或近方锥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环状纹理,形似胡萝卜。它的根部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是全株含油量最高、香味最浓的部位。

白芷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东北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多生长于海拔200~1500米的河岸、溪边、林缘、灌丛和山谷草地,尤喜湿润环境。因此在许多古诗词中,白芷都与湖河池沼等水生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泛滟清流满,葳蕤白芷生"等,都为我们描绘了白芷在水边葳蕤生长的动人景象。

白芷的气味芳香,味道微苦,具有除腥去膻、增香添味、增进食欲的神奇功效,因而是日常烹饪中常见的一种香辛调味料,可广泛被应用于卤、煮、酱、烤、焖、烩、煎等各种烹调方式之中,堪称去腥增香的“神器”。不过,白芷的香味太过浓烈,有一种很重的中药味道,很容易掩盖其他食物原有的味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有讲究。

白芷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传说,有一次深秋,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刚回到家中,便开始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听闻此事,知道苏轼定是感染了风寒,赶紧差人送去一包草药。苏轼服用以后,很快就痊愈了。后来,苏轼去向佛印禅师致谢,并好奇地打听禅师究竟使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才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除了民间传说,《本草纲目》等不少古代医药著作中也都明确记载了白芷的性味归经和医药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

(摘编自陈博君《白芷,令人止步的王者之香》)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白芷植物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肤浅到更加清晰的过程,而赋予其文化属性的历史则十分悠久。

B.一直以来,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有增无减,并借此来咏物明志,并没有受到将其误作兰草的影响。

C.在草本植物中,白芷的外形高大,茎干劲挺,其叶片沿茎干往上依次从大至小,花形似小伞,花色洁白。

D.白芷在水边生长,这就导致了其味微苦,不过,它可作香辛调味料,与各种烹调方式相融,但使用时量不能过多。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此后,许多文人还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

B.在古代,白芷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这是人们将白芷与兰花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

C.文章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先阐释了“芷”的文化属性,再阐释了“芷"的植物属性及其价值。

D.白芷的价值巨大,其神奇功效和药用价值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代医学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药用价值。

13.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楚辞《七谏·沉江》中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切入,意在表明人们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的认知是比较肤浅的。

B.文中列举沈从文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的例子,有力证明了将芷草误解为兰草对后人的巨大影响。

C.文章引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描述来证明很多人还是早就认识到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的观点。

D.文章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阐述这些内容时,作者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也注意了语言的生动形象。

14.文中用苏轼的故事做“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观点的论据,产生了怎样的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

15.白芷为什么会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如果想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就会去观察一大堆白色天鹅;当你看到无数天鹅都是白色的,会觉得这个假说似乎很合理。从“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推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推论方式就是归纳法。演绎法则是跟归纳法很不一样的逻辑论证: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便必定为真。举个例子,“所有人终究会死”与“苏格拉底是人"两个前提(大前提与小前提)都为真,据此得到的结论“苏格拉底终究会死”是合理的。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出特殊”,而归纳法则是“从特殊推出一般”,从一组观察资料来论证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就算你进行再多观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普遍化主张。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鹅出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就会被证伪。

许多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说。如果像他们一样认为科学进步是靠着归纳法,那么你就必须面对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怎么能以如此不可靠的推论方式为基础呢?波普尔则干净利落地避开了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说法,科学不是靠归纳。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譬如“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科学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办法来测试假说。在上面的例子中,便要去找一大堆不同种类的气体来加热。但测试并不是要找出证据来支持假说,而是观察这个假说能否经得起种种证伪的尝试。只要有一种气体被加热的时候没有膨胀,就足以破坏“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的假说。

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科学的进步是因为科学家从错误中学习。观察到一大堆加热时确实会膨胀的气体,不会带给我们知识,或许只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假说多一点信心。但一个反例就真的能教会我们一些事情。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假说的关键特征是必须有“可证伪性”,这也是它与“假科学"的差异所在。一个科学假说是你有机会证伪的东西,它做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为误。如果我说“有个无法侦测到的隐形小仙子使鲜花盛开”,那么没有一种观察能够证明我的说法有误。如果小仙子是隐形的,又不留任何痕迹,就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证伪他们存在的主张。它没有“可证伪性”,所以根本不是一句科学陈述。

根据波普尔的说法,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检验一个理论就意味着要看看它是否能被证明为假。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先从一个大胆的猜想成推测出发,然后会试着用一连串的实验或观察来削弱这个猜测。科学是令人兴奋的冒险事业,但并不证明任何事情为真;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科学家特别喜欢波普尔将科学研究描述成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觉得波普尔了解他们实际上怎么做研究。

(摘编自奈杰尔·沃伯顿《从错误中学习》,吴妍仪译)

材料二:

波普尔一再强调“证伪”,反对“证实”,为此提出“逼真度”和“可否证度"两个概念。“逼真度”指的是一个理论接近客观真理的程度。“可否证度"则指一个理论陈述的对象的普遍程度,涵盖的对象越普遍,就越容易被证伪,可否证度就越高。一个“可否证度”高的理论,还需要借助于观察和实验来判定其好坏,波普尔称之为“确认"。“确认”是指一种假说暂时能经受住事实经验的检验而未被证伪推翻。一个理论如果“可否证度"很高又能够被不断被“确认”,那么它就有着更高的“逼真度"。

实际上,波普尔所反对的“证实”是早期归纳主义的“完全证实”,而不是逻辑经验主义所说的“证实”即“确证"。早期归纳主义主张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证实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全称命题)。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他们认为,“证实”并不意味着从基于个别事实的单称命题推出全称命题,而是通过一个个单称命题证实的积累,不断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目的是通过既有证据的不断“确证”、积累而逐渐趋近于科学真理。

在引入了“逼真度"和“可否证度”等概念之后,证伪主义实际上与逻辑经验主义殊途同归。证伪主义将“证伪"作为趋近于科学真理的必经过程,证伪的思想中蕴含着“证实”倾向。不过,它比后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从“证伪"的角度来考察一个理论,能更好地解释“科学革命”,这是渐进积累式的归纳主义所做不到的。

总之,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

(摘编自林艳、雷嘉棋《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中的证实倾向》)

1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绎法只要大、小前提为真,结论就必定为真,但归纳法在前提为真时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为真。

B.大量经验事实无法证实的一个假说,却有可能被个别事实证伪,这说明证伪与证实存在不对称性。

C.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改变以往“从特殊推出一般”的推理方式以使确证过程更严谨。

D.材料一认为“科学不是靠归纳”,材料二认为归纳证实对科学发展同样重要,两者观点明显有别。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波普尔的说法,科学研究中大胆提出假说、不断进行证伪的过程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这有助于解释“科学革命”。

B.科学家主要依据实验或观察提供的数据对科学假说进行证伪,一旦发现两者存在矛盾之处,就必须对原来的假说进行更新。

C.“所有气体受热均会膨胀"的“可否证度”比“部分气体受热会膨胀"更高,也更容易被证伪,但不一定有更高的“逼真度”。

D.数字化时代,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占有海量的样本,可以提高证伪的效率,也有利于更快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

1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后来实验结果表明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

B.某博物馆声称水晶头骨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但科学家确认它是19世纪制造的工艺品。

C.汉代发生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浑天说因制定的历法与实际天象更匹配而被朝廷采纳。

D.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开普勒根据观察资料指出行星确实绕日,但轨道并非正圆。

19.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科学真理的区别分别在哪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20.下列科学发展中的事实体现了“证实”和“证伪"的结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这种看法古已有之”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中的“比如近代以来被我们命名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作品,至少其中《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是‘侠义小说’,这样的说法是旧已有之的"可知,原文中“这样的说法”指的是对四部古典名著的类型的看法。故选A。

2.答案:D

解析:“成为一个不分彼此的综合体"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五段中的“这不是谁取代谁,而是每一个类型的写作都在加速变革,而且是打破隔阂、相互借鉴式的综合性改变”和第六段中的“是各种类型写作相互借鉴、不断突破边界的‘文类共融’时代"可知,D项的说法在原文中没有依据。故选D。

3.答案:B

解析:材料二第五段中写文类共融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传统纯文学创作将借鉴其他类型创作的叙事资源,更强调现实感和可读性,更进入时代,深入生活现场;第二种是非虚构、类型小说会进一步重视文学性。A项和D项属于第一种;C项属于第二种;B项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故选B。

4.答案:①《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封建大家族兴衰荣辱的过程,展示了当时社会人情世故和风土文化,可以认为是世情小说,是历史上的经典序列。②世情小说属于通俗小说的范畴,而通俗小说和网络文学都可归纳入类型文学的范畴,所以可以作为类型文学的源头之一。

解析:首先,考生要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观点,其次,结合题干具体作答。先结合《红楼梦》的内容,解释为什么它“是一部世情小说”;再结合材料一中“类型小说是通俗小说的基本存在方式"的观点可知,《红楼梦》属于通俗小说,也就可以解释其“可以作为类型文学的源头之一”。

5.答案:①从观念上,要打破传统的门户之见,主动借鉴其他体裁、类型作品进行自我创新;②从态度上,要走出写作的舒适区,直面全新的社会现实,表现新时代的精神;③从做法上,打破写作壁垒,融合多种类型的文学元素,实现不同类型写作的相互借鉴。

6.答案:C

解析:“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错,无中生有。

7.答案:B

解析:A项“除了指战员”错,根据原文意思,即便是指战员也不知道会在何处落脚,因为落脚何处是要依据当时形势而定的。C项“只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错,原文还引用了毛泽东诗词和习主席的话,举例中也有引用。D项“敌人阵势还没有摆定就被消灭了”错,阵势还没有摆定的是后边的三个骑兵团,且没有全部被消灭。

8.答案:D

解析:D材料一围绕“长征精神”,表达“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的观点。D项内容强调的是不受利诱,这与材料一提到的长征精神不吻合。

9.答案:①材料一采用议论的方式,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奋斗力量,借此赞颂了长征精神。②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叙写了红军打败敌军的战斗过程,借此歌颂了红军智慧无畏、勇于夺取胜利的长征精神。

解析:考查表达方式,材料一是议论文,通过阐述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揭示其当代价值的方式来赞美长征精神;材料二是革命回忆录的选段,通过记叙描写吴起镇战斗的方式来歌颂长征精神。

10.答案:①成为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青年,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②成为坚守初心使命的青年,发扬一心一意为人民的长征精神。③成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青年,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④成为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为实现民族复兴宏伟目标贡献智慧

解析:当代青年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应该结合材料一第2—4段的内容,从“信仰"初心”“坚韧"智慧”四个关键词的内涵中概括出相应的精神品格,而四个关键词的内涵,在相应段落的阐释文字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取到。

11.答案:D

解析:“白芷在水边生长,这就导致了其味微苦"属于强加因果。根据材料可知,“白芷在水边生长”属于白芷的生活环境,“其味微苦"是白芷本身的植物属性,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里强加了因果关系。

12.答案:B

解析:“这是人们将白芷与兰花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说法错误,“白芷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并不是“人们将白芷与兰花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

13.答案:A

解析:“意在表明人们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的认知是比较肤浅的"说法错误,意在“引出对白芷的相关阐述”。

14.答案:①苏轼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影响十分巨大,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增强了说服力。②引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使文章具有趣味性,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从古至今都影响十分巨大,可谓家喻户晓,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增强了说服力。故事为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回家后,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送来一包草药治好了苏轼的病,苏轼得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白芷治好过历史名人的病,引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故事本身使文章具有趣味性,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答案:①白芷幽野馨香,被人们视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

②白芷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用来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

③白芷作用广泛,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保健良品和美容中药。

解析:结合“这种独特的能野督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致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可概括出,白芷幽野馨香,被人们视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

结合“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惠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可概括出,白芷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用来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

结合“白芷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可概括出,白芷作用广泛,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保健良品和美容中药。

16.答案:C

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