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3单元第38讲从“师夷长技”“托古改制”到“走向共和”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3单元第38讲从“师夷长技”“托古改制”到“走向共和”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3单元第38讲从“师夷长技”“托古改制”到“走向共和”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3单元第38讲从“师夷长技”“托古改制”到“走向共和”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3单元第38讲从“师夷长技”“托古改制”到“走向共和”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3单元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救亡图存,不断探究独立、富强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不断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线索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学造器物。鸦片斗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起先“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见;19世纪60-90年头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2)仿行制度。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见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3)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线索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第38讲从“师夷长技”“托古改制”到“走向共和”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反抗派(1)代表①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作用: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其次次鸦片斗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2)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3)主见: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晚清冯桂芬主见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请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冯桂芬的想法反映了什么。提示:反映出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朝开明学问分子的观念起先出现革新,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的思想。3.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①背景:洋务运动的绽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②代表:王韬、郑观应等。③主见: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治上,主见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学问。④局限: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未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思想①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斗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峻;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②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见(特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宣扬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变法通议》主见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见国家属于人民③实践:创办学堂、著书立说、创办报刊、进行戊戌变法。④作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1)相同点:都主见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留意创办新式学堂、培育人才。(2)不同点:洋务派主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见实行君主立宪制,激励发展民族工商业。(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二、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1.三民主义(1)背景:①社会状况:鸦片斗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②阶级状况: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③组织基础: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④个人条件: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2)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3)内容纲领含义地位民族主义驱除鞑虏,复原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前提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全部,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全部,由国民共享补充和发展“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安排土地,更不是满意农夫对土地全部权的要求。(4)评价①进步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重要的理论指导。②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5)实践①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依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2.新三民主义(1)背景①孙中山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的历史教训,使孙中山渐渐相识到,救国必需寻求新途径、新力气。②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③孙中山确定改组国民党。(2)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说明白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3)内容①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同等。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说明:新三民主义是民主革命斗争的纲领和奋斗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4)评价①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②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近代开明人士向西方的学习(1)地主阶级福建布政使徐继畬是又一位开眼看世界的人。他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2)民族资产阶级①背景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一批读书人渐渐相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②内容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供应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1.评价“中体西用”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进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以后的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缓缓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维激活]“中体西用”思想促进了思想界的巨变,为以后进一步向西方学习供应了条件,并进一步冲击着旧的思想体制。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康有为吸取了今文经学“变易”的哲学思想,糅合了“三统”“三世”学说,指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指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强调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定性。——徐绍清《论戊戌思潮的发生与近代思想解放》[思维激活]康有为的历史发展观明显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3.孙中山对民生的关注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旺盛、独立与民主,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主义的罪恶,孙中山主见节制资本,以防止财宝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外,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长久的土地问题,孙中山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幻想。——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思维激活]孙中山通过考察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出“节制资本”改善工人生活,通过“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解决农夫的土地问题。►探究1“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史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复兴之路》史料二“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摘编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史料三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曾尖锐指责“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中国近代化探究》(1)史料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的缘由。从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来说明“师夷长技”的重要性。(2)史料二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3)史料三中“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体现了“中体西用”在逻辑上的荒谬,遭到有识之士的指责。(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鸦片斗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更的缘由。(2)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分析“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1)①鸦片斗争后民族危机出现;②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③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2)背景: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回应顽固派对洋务派学习西学的攻击。超越: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阅历;借鉴西方近代教化制度;创立近代海军。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深厚的封建纲常色调。(3)现象:部分开明学问分子相识到洋务派的局限性。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到“制度”的飞跃。多角度相识“中体西用”思想(1)从革命史观分析: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提出“中体西用”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肯定的推动作用。(3)从全球视野分析: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详细表现。(4)从文明视角分析:“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观赏又抗拒的冲突心态,但它终归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起先向“现代人”转变。(5)从唯物史观分析:假如把“中体西用”思想放在当时特定条件下看,假如没有“中体”做依托,“西用”很难获得支持,因而“中体西用”具有必要性和客观进步作用。►探究2康梁维新思想的内容及特点史料一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当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更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好像到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时常透露出叛逆色调。——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史料二维新派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史料三欲兴民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史料一中“偷运西学之果”指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改制。“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2)史料二反映了维新派思想的特点及来源。(3)史料三反映了梁启超兴民权的影响。(1)依据史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调”在其思想主见上有何详细体现?(2)依据史料二,概括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康有为所主见的政治体制。(3)结合史料三和所学学问,分析梁启超宣扬其政治主见产生的影响有哪些。[提示](1)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扬维新变法理论。体现:主见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2)来源:传统儒家思想;西方进化论;西方启蒙思想。体制:君主立宪制。(3)影响:宣扬了维新变法理论;促进了人们思想启蒙;激发了国人爱国热忱;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扬西方资产阶级学说。②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③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峻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剧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懦弱性、妥协性的特点。(2)成因①主观缘由:康有为、梁启超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学问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亲密联系,其思想相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②客观缘由: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气非常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探究3三民主义的特点及发展史料一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始终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起先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旗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学问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快速地绽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扬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史料二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同等。……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史料三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指出通过这个宣言“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前几次革命,均因路上与军阀官僚相妥协,相调和,以致革命成功之后,仍不免于失败”。……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要抗拒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样,共同动作,相互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李时岳《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1)史料一中“种族革命”即反满,体现了肯定的民族狭隘性。其虽调动了人们的革命热忱,但不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2)史料二反映出孙中山发展了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帝主见。(3)史料三反映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见及其特点。留意史料中省略号的分层作用。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人民完全来解放”说明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见。(1)史料一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史料二中的民族主义相对于史料一中的民族主义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2)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孙中山认为宣言的通过“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的缘由。[提示](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影响: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鼓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热忱);但不利于民族统一。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同等。(2)宣言中首次体现了国民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见,说明国民党对中国社会主要冲突和主要任务的相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宣言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国民党吸取了簇新血液,顺当实现了改组。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不同点内容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增加了反帝、主见民族同等的内容民权主义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民生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影响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辛亥革命起到推动作用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指导国民革命的理论体系,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相同点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内容民族主义都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规定人民享有自由、同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见平均地权作用都成功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立足唯物史观探究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材料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解析]材料中第一句话从经济近代化角度说明白洋务运动的实质和作用;其次句话中的“旧有思维定式”指“中体西用”思想,从侧面指明白洋务运动失败的缘由。据以上分析结合所学学问回答本题。[答案]现象:部分开明学问分子相识到洋务派的局限性。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到“制度”的飞跃。从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角度来看待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2)政治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心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关。它的设立,肯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3)思想领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科技等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传入中国,被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是维护统治或救国的武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等思想纷纷登场,但遭到顽固势力的剧烈反对,新旧观念的冲突体现了剧烈的时代印记。【考法示例】运用生活情境,隐性考查维新变法(2024·全国Ⅱ卷·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找寻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知情境:本题选取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的报道,运用生活情境探究维新变法结局及教训。明立意:以英文报纸报道的角度考查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抓关键:“光绪皇帝已经遇害”“滑稽剧”等是解答本题的切入点。理思路:1898年正值维新变法时期,英国的报纸称光绪帝已“遇害”,这说明对光绪帝的怜悯;“滑稽剧”一词又说明西方人对慈禧太后等顽固派的讽刺,他们不赞同太后的做法。综合上述分析,可找到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真题体验】1.维新派的主见(2024·全国Ⅲ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挖空心事”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订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供应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峻,材料严复“挖空心事”地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A项错误,D项正确;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提倡反清革命,故B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2.孙中山的革命主见(2024·全国Ⅱ卷·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肯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变更反封建的斗争目标C[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A项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目的就是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1923年底”的时间信息可知,孙中山意在吸取俄国革命成功的阅历,并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读三民主义,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加强了革命的领导核心,故C项正确;孙中山终生致力于反封建革命斗争,且材料只是提及要借鉴俄国革命阅历,并没有变更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故D项错误。]3.梁启超的“诗界革命”(2024·全国Ⅲ卷·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提倡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须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C[“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甲午斗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须要,故选C项;提倡民主革命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解除A项;推动白话文运动的是新文化运动,解除B项;在甲午斗争以前,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已经出现,解除D项。]4.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内容(2015·全国Ⅱ卷·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提倡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C[《新学伪经考》提倡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扬变法,主要是为了削减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1.(2024·益阳期末)鸦片斗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以商制夷”“以夷制夷”“师夷制夷”“以民制夷”“以静制夷”等思想,这些思想呈现出相互交织、互为参差之势。上述各种制夷思想()A.仍保留有传统夷夏观念的色调B.表明开启民智成为当时首要任务C.因具有空想性而无法付诸实施D.反映出统治阶级政见的根本分歧A[材料表明鸦片斗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不同主见的共同点是“制夷”,这体现了还保留传统的华夷观念,故选A项;材料体现清朝统治阶级已经相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但是体现不了成为“首要”任务,解除B项;有的主见如“师夷制夷”在洋务运动中已经实施,解除C项;统治阶级在“制夷”的手段上有分歧,但没有“根本”分歧,解除D项。]2.(2024·景德镇模拟)鸦片斗争后,当时士人姚莹分析中国战败缘由:“正由中国书生狃于不勤远略,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舶猝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夫是以偾败至此耳。”下列选项对此言论评价正确的是()A.启迪国人开阔视野B.不满士人文弱缺乏尚武精神C.具有中体西用色调D.指出了中国战败的根本缘由A[姚莹之语精确指出了鸦片斗争中国战败的重要缘由之一是当时国人对世界大势不了解,这一言论针砭时弊,有振聋发聩、启迪国人开阔视野之效,A项正确;缺乏尚武精神是对“惊若鬼神,畏如雷霆”的片面解读,B项错误;姚莹之语未体现“体、用”之分,C项错误;材料更多的是指出书生于国事失败之责任,鸦片斗争失败的根本缘由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D项错误。]3.(2024·包头二模)1895年8月,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得到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心和地方要员的支持。此外,还得到西方传教士及外交官的关注,李提摩太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也成为会员。这表明()A.晚清思想限制局面被打破B.社会变革心理渐渐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