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02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解析版)_第1页
实验探究02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解析版)_第2页
实验探究02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解析版)_第3页
实验探究02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解析版)_第4页
实验探究02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探究02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01实验梳理02实验点拨03典例分析01实验梳理02实验点拨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05真题感悟【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中为什么会变甜?【作出假设】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实验原理】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其遇碘变蓝;淀粉分解后形成麦芽糖,其遇碘不会变蓝。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都是在口腔中进行的,口腔的温度大约为37ºC。【制定和实施计划】实验步骤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模拟牙齿的咀嚼);C块不做任何处理。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取3支洁净的试管,按下图所示设置实验。将3支试管一起放人37C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实验现象】①号试管中的馒头碎屑不变蓝,②号试管中的馒头碎屑变蓝,3号试管中馒头块部分变蓝。【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水浴温度选用37ºC的原因:模拟人的口腔温度水浴温度选用37ºC的原因:模拟人的口腔温度。水浴时间为5-10分钟的原因:时间过短,反应不充分;时间过长,不利于观察结果。实验变量:①②,唾液;①③,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①号和②号对照,对照组是②号(空白对照)。若①号试管变蓝,则可能的原因有:①保温时间过短;②搅拌不充分;③温度不适宜等。【典例01】为了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对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支试管加入的馒头碎屑应等量B.①、②号试管应同时放到37℃的温水中5~10分钟C.滴加碘液后摇匀,②号试管中馒头碎屑变成蓝色D.该实验可以证明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答案】D【详解】A.两支试管的变量是唾液,除此之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因此两支试管中的馒头碎屑的量要相同,A正确。B.将①、②号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5~10分钟的目的是模拟口腔温度,在该温度下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能量最强,B正确。C.滴加碘液后摇匀,①号试管中颜色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②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C正确。D.该实验可以证明唾液可以将淀粉分解,但不能证明淀粉被分解成葡萄糖,且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D错误。故选D。【典例02】实验探究: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试管编号123馒头碎屑或块馒头碎屑适量馒头碎屑适量馒头块适量唾液有无2mL唾液A2mL唾液是否搅拌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保温37度水浴保温10分钟加入碘液2滴(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与1号试管形成对照,该组实验变量是。(2)进行此实验时,试管都要放入37℃水中保温,是模拟人体中的温度。(3)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试管和进行对照。(4)实验现象:1号试管,(选填“变色”、“不变色”、“部分变色”)原因是。(5)实验结论:。(6)根据实验结论,在生活中养成哪些饮食习惯,更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答案】(1)2mL清水唾液(2)口腔(3)13(4)不变色该试管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5)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6)细嚼慢咽(合理即可)【详解】(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唯一变量是唾液,其他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2mL清水,与1号试管形成对照。(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丧失活性,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因此,将试管放入37℃水浴的目的是模拟口腔里的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大。(3)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就要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实验中,把馒头切成碎屑是模拟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因此,以1、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除对馒头块不做处理外,加入唾液后还不能进行搅拌。观察到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不变蓝,因为淀粉被唾液消化;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部分变蓝,因为淀粉没有被完全消化。(4)实验中,1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5)比较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知,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比较1号试管和3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因此,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6)牙齿的咀嚼可以把食物磨碎,从而可以减轻胃肠的负担;舌的搅拌属于物理消化,可以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的混合,从而增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好的进行化学消化。根据本实验的结论可知,在生活中青少年要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更利于健康成长。1.(2023下·青海海东·七年级统考期中)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同学们应该选择的水浴温度是(

)A.0℃ B.17℃ C.37℃ D.57℃【答案】C【详解】人体内在37℃左右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37℃是唾液分解馒头碎屑的最适温度。所以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同学们应该选择的水浴温度是37℃。故选C。2.(2023·湖南常德·统考模拟预测)某合作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以下三种处理:①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请问,以“唾液”为变量时,其对照实验组为哪两组()A.1号和2号 B.1号和3号 C.2号和3号 D.1号【答案】A【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共有两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两组试管除了加入的物质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故变量是唾液;1号试管和3号试管,两组试管的区别在于是否搅拌,故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所以以“唾液”为变量时,其对照实验组为1号和2号两组,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3.(2023下·广东江门·七年级统考期末)“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中,经过不同处理后,放到37°C的温水中保温,5~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不会变成蓝色的一组实验是()A.馒头块、2毫升清水、振荡均匀 B.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振荡均匀C.馒头块、2毫升唾液、不振荡 D.馒头碎屑、2毫升清水、振荡均匀【答案】B【详解】AD.清水中没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没有变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AD不符合题意。B.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B符合题意。C.不振荡,馒头块不能充分消化,仍有淀粉存在,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C不符合题意。故选B。4.(2023下·广西柳州·七年级统考期中)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放入试管中的馒头大小必须相同,是原因()A.可以更好的重复实验 B.这是在设置实验的对照组C.保证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 D.为了更好的实验【答案】C【详解】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放入试管中的馒头大小必须相同的原因是控制单一变量,而不是设置重复实验或者设置对照组,因此ABD错误,C正确。故选C。5.(2023下·云南·七年级统考期末)根据“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现象,下列归纳或推断错误的是()A.让唾液发挥作用的适宜温度是37℃左右B.馒头富含淀粉遇碘后会变蓝C.试管内的混合液加碘不变蓝,则证明管内淀粉已被唾液消化成葡萄糖D.该实验可证明,唾液能消化淀粉【答案】C【详解】A.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是37℃,所以要想让唾液发挥作用,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A正确。B.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馒头富含淀粉遇碘后会变蓝,B正确。C.试管内的混合液,如加碘不变蓝,则证明管内淀粉已被唾液消化成麦芽糖,C错误。D.馒头在口腔里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前者属于化学性消化,后者属于物理性消化。物理性消化能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促进了化学性消化的进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D正确。故选C。6.(2023上·山东菏泽·九年级统考期中)同学们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2号试管溶液变蓝,1号试管溶液不变蓝B.试管中的液体需要充分混合均匀C.水浴温度为37℃,模拟了人体体温 D.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答案】A【详解】A.1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A错误。B.淀粉液与清水或唾液应充分混合,这样反应才能彻底进行,实验结果才准确,B正确。C.唾液消化淀粉需要适宜的温度,置于37℃条件下是为了模拟人体口腔温度;C正确。D.分析图示中的实验设置可知:1号试管和2号试管是以唾液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D正确。故选A。7.(2023上·山东泰安·七年级统考期中)某小组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结果如下表,分析错误的是()试管编号加入的物质温度检测结果1号2毫升唾液,馒头碎屑37℃2滴碘液不变蓝2号0℃变蓝A.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B.两支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后应充分搅拌C.1号不变蓝是因为淀粉已被分解为麦芽糖D.该实验结果说明低温抑制淀粉的消化【答案】A【详解】A.据表中信息可见: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A错误。B.两支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后应充分搅拌,使唾液与馒头碎屑充分混合,B正确。CD.实验现象:1号不变蓝,因为淀粉已被分解为麦芽糖;2号变蓝,说明低温抑制淀粉的消化,CD正确。故选A。8.(2023下·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某同学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淀粉在口腔被彻底分解为蔗糖B.步骤③之后滴加碘液,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C.实验过程中全程不需要将试管中的液体振荡摇匀D.两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的目的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答案】D【详解】A.淀粉在口腔处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处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A错误。B.1号试管加清水,淀粉没有被分解,故滴加碘液后变蓝;2号试管加唾液,淀粉被唾液分解为麦芽糖,故滴加碘液后不变蓝,B错误。C.实验过程中全程需要将试管中的液体振荡摇匀,这样可以使反应更充分,C错误。D.唾液淀粉酶在37℃时活性最强,两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的目的是模拟人体口腔温度,D正确。故选D。9.(2023上·山东济宁·七年级统考期中)食物的消化从口腔咀嚼开始,食物入口,首先要经过牙齿切断、撕裂、磨碎,同时舌把食物与唾液搅拌混合,形成食团容易下咽。为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育英中学的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探究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试管编号12345馒头碎屑或块适量碎屑适量碎屑适量馒头块适量碎屑适量碎屑唾液有无2mL唾液2mL清水2mL唾液2mL唾液2mL唾液是否搅拌搅拌搅拌A搅拌搅拌水浴温度37℃0℃100℃加入碘液适量(1)如果该兴趣小组选用1、2号试管进行实验,其实验变量是。(2)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号试管进行实验,那么A处的处理方法是;观察到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填“变蓝”或“不变蓝”),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填“变蓝”或“不变蓝”)。(3)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其探究的问题是?(4)2号试管和4号试管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是因为。【答案】(1)唾液(2)1、3不搅拌不变蓝变蓝(3)温度会影响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吗(4)变量不唯一(或具有唾液和温度两个变量)【详解】(1)如果该兴趣小组选用1号(2mL唾液)、2号(2mL清水)试管进行实验,其实验变量是唾液,其它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2)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就要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唯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实验中,把馒头切成碎屑是模拟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舌对食物的搅拌。因此,应选用1号和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可见,A处的处理方法是不搅拌。1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3号试管是馒头块且不搅拌,馒头中的淀粉和唾液不能充分混合,影响了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试管中还有一部分淀粉,滴加碘液会变蓝色。(3)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1、4、5号试管是以温度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唾液中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影响,因此其探究的问题是:温度会影响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吗?(4)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唯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正确地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从而证明实验变量的作用。本实验中,2号试管和4号试管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是因为变量不唯一(或具有唾液和温度两个变量)。10.(2023下·山东临沂·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提出问题:为什么馒头在口腔内,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就有了甜味?(1)作出假设:。制订计划:1.下列材料器具,本实验能用到的有:A.烧杯

B.量筒

C.温度计

E.试管

F.碘液2.制定实验方案。实施计划:若实验按如下方案进行,分析问题:(2)该实验变量是。(3)在本实验中,设计1号试管的作用是。(4)步骤2中,2号试管应加入。(5)步骤3中,为了模拟人体口腔内的环境温度,应将1号和2号试管放在℃的水中,原因是模拟口腔里的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大。10分钟后,再往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两滴碘液,预期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填“变蓝”或“不变蓝”),该现象说明2号试管中的淀粉已经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由此可见,淀粉在人体消化道内消化的起点是,最终在内被分解为然后被细胞吸收利用。【答案】(1)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关(2)唾液(3)对照(4)2mL唾液(5)37不变蓝麦芽糖口腔小肠葡萄糖【详解】(1)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根据提出问题的“为什么馒头在口腔内,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就有了甜味?”可知,本实验的假设可以是: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关。(2)本实验是为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可知:该实验变量是唾液。(3)在对照实验中,通常把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实验组,把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对照组。因此,在本实验中,设计1号试管(2mL清水)的作用是对照。(4)结合第(3)小题详解,在步骤2中,2号试管应加入2mL唾液。(5)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丧失活性,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因此,将1号和2号试管放入37℃水浴,目的是模拟口腔里的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大。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2号试管遇碘不变蓝,原因是馒头碎屑里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1号试管遇碘变蓝,说明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可被细胞吸收利用。11.(2023下·湖南怀化·七年级统考期中)“将军肚”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持续增加,校园里“小胖墩”比比皆是,如何来判断一个人的营养与胖瘦呢?方法就是用BMI指数(BodyMassIndex)来评估。BMI指数是用体重(公斤)做分子,以身高(米)的平方做分母得出的数值。BMI指数越高,人越倾向于超重,甚至肥胖。为了研究不同BMI范围人体的唾液淀粉酶活性,研究者征集了多名BMI指数正常及超重的志愿者,分别检测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实验操作如下表所示。(注:表格中“—”表示没有)对照管测定管BMI指数正常BMI指数超重清水2mL——唾液—2mL2mLa2mL2mL2mL37℃水浴保温5分钟碘液2滴2滴2滴仪器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结果见图1、图2)

(1)上述表格中a处应填写。(2)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对每个志感者的唾液淀粉酶活性值进行多次测量求取。(3)各组需要在37℃水浴保温的理由是。(4)用碘液检测时,对照管的实验现象是。(填“变蓝”或“不变蓝”)。(5)由图1、图2的曲线变化趋势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BMI指数的增加,。【答案】(1)淀粉溶液(2)平均值(3)在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4)变蓝(5)唾液淀粉酶活性逐渐降低【分析】(1)唾液腺的开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详解】(1)淀粉酶是一类可以分解淀粉的酶,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不同BMI范围人体的唾液淀粉酶活性。根据题干表格中的信息可知,a处应填写淀粉溶液。(2)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的误差,需要对实验设置重复组,或进行多次实验,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可见,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对每个志感者的唾液淀粉酶活性值进行多次测量求取平均值。(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丧失活性,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而在37℃时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能力最强。因此实验过程中,各组需要在37℃水浴保温。(4)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实验中对照试管加入了清水,清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是:变蓝。(5)BMI指数越高,人越倾向于超重,甚至肥胖。由图1、图2的曲线变化呈现出“下降趋势”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BMI指数的增加,唾液淀粉酶活性逐渐降低。1.(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同学们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试管中的液体需要充分混合均匀C.水浴温度为37℃,模拟了人体体温 D.2号试管溶液的蓝色比1号试管的深【答案】D【详解】A.本实验中1号试管加入了清水、2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因此,这俩个试管能够形成以唾液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A正确。B.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以便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唾液,其他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试管中的液体需要充分混合均匀,B正确。C.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丧失活性,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而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实验过程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水中进行水浴加热。这是模拟人体的口腔温度,为了保证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如此实验才能成功,C正确。D.实验中,1号试管加入了清水,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实验中,2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D错误。故选D。2.(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某同学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先分别向①、②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馒头碎屑,然后按下表的实验设计依次进行操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试管编号加入的物质处理过程检测①2毫升清水37℃水浴保温10分钟滴加2滴碘液②2毫升唾液37℃水浴保温10分钟滴加2滴碘液A.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保温时间 B.预期只有②号试管内出现蓝色C.换用馒头块进行实验消化会更快 D.唾液中对淀粉起消化作用的是淀粉酶【答案】D【详解】A.对照实验具有变量的唯一性,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唾液,A错误。B.①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2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B错误。C.馒头块表示没有经过牙齿的咀嚼,馒头块与淀粉酶接触的面积小,其中的淀粉通常没有完全消化,因此用馒头块进行实验,实验效果不如用馒头碎屑,C错误。D.唾液中淀粉酶对淀粉起消化作用,消化成了麦芽糖,呈淡黄色,D正确。故选D。3.(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在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时,先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馒头碎屑,然后按照下表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推测滴上碘液后不变蓝的试管是(

)试管①②③④1加入2mL唾液加入2mL清水加入2mL唾液2充分搅拌不搅拌3置于冰块中置于37℃温水中5~10分钟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详解】①试管中温度低,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下降,不能把淀粉全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②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③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④试管中不搅拌,淀粉没有全部分解,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推测滴加碘液后不变蓝的试管是②。故选B。4.(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如图为某同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本实验的对照组是①号试管B.①号和②号试管对照,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C.放在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D.滴加碘液后,③号试管变蓝,①号和②号试管不变蓝【答案】C【详解】A.本实验共有两组对照实验,①③和②③单一变量分别为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照组是③,A错误。B.①号和②号试管不能形成对照实验,共有两组变量分别是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未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不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B错误。C.将3支试管置于37℃温水中,目的是模拟人的口腔温度,该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C正确。D.滴加碘液后①号和②号变蓝;①号无唾液,对淀粉无分解作用,会变蓝。②号有唾液,对淀粉有分解作用,但是无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会导致分解不彻底,会变蓝;③号有唾液,对淀粉有分解作用,也有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彻底分解,不变蓝,D错误。故选C。5.(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小明同学想探究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下图是他操作的四个步骤,其中步骤B的2号试管应注入,与1号试管形成对照。他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步骤是(填字母)。改进实验后,步骤D中变蓝的是号试管。

【答案】2毫升唾液C1【详解】要证明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则实验中唯一不同的变量应该是唾液,所以除有无唾液外其它条件都相同,所以在1号试管加入2mL清水,2号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的唾液,构成一组对照试验,其实验变量是唾液。分析实验步骤可知,错误的步骤是C,不应该把试管放入4℃的环境中,而应该放在37℃的水温中,此时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或催化活性)发挥的最好。改进实验后,步骤D中变蓝的是1号试管,因为1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2号试管因为淀粉被分解所以不变蓝。6.(2023·黑龙江绥化·统考中考真题)下面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

(一)实验提示: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变蓝。2.口腔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导管的开口。(二)实验过程: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C块不做处理。2.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取一定量的唾液备用。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为①②③号。4.将准备好的物品分别放入试管中,然后做一定处理。具体操作见下表:试管标号①②③放入物品A馒头碎屑和2毫升唾液B馒头碎屑和2毫升清水C馒头块和2毫升唾液处理方法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将3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5~10分钟取出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1)①号试管内的物质(选填“变蓝”或“不变蓝”)。原因是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2)②号试管内的物质(选填“变蓝”或“不变蓝”)。(3)③号试管内物质局部变成蓝色,说明的咀嚼作用会影响消化,所以吃饭时要做到细嚼慢咽。(4)实验中,①、②号试管充分搅拌,是模拟口腔中的搅拌作用(5)设置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形成,便于得出实验结果。【答案】(1)不变蓝麦芽糖(2)变蓝(3)牙齿(4)舌(5)对照(或对比等)(意思正确即可)【详解】(1)①号试管有馒头碎屑和唾液,唾液能分解淀粉,因此①内的物质不变蓝。原因是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2)②只有馒头碎屑和清水,清水不能分解淀粉,因此②号试管内的淀粉遇碘变蓝。(3)③号试管内加入馒头块和唾液,因此唾液只能分解部分淀粉,因此局部变成蓝色,说明牙齿的咀嚼作用会影响消化,所以吃饭时要做到细嚼慢咽。(4)实验中,①、②号试管充分搅拌,是模拟口腔中舌的搅拌作用。(5)设置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变量是唾液,便于得出实验结果。7.(2023·甘肃陇南·统考中考真题)小张同学吃大饼时,多咀嚼了一会儿,感觉到甜味。为探究其原因,他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取新鲜大饼,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切碎(模拟牙齿咀嚼);C块不做处理。②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为①②③号,分别做如下处理:编号大饼状态加入液体处理方式颜色变化①号试管大饼碎屑A2毫升唾液将3支试管放入37℃温水中,10分钟后取出,各滴加2滴碘液?②号试管大饼碎屑B2毫升清水?③号试管大饼块C2毫升唾液浅蓝色请据此分析回答问题。(1)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大饼中的淀粉分解成,所以可感觉到甜味。(2)①号试管的颜色变化是,其原因是。(3)②号试管的颜色变化是,其原因是。【答案】(1)麦芽糖(2)不变蓝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完全分解了(3)变蓝清水没有分解淀粉的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