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地貌第五章地貌1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第二节内力作用、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第三节流水地貌第四节喀斯特地貌第五节冰川与冻土地貌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第七节海岸地貌与海底地貌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2地貌: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地貌: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3地貌形成的因素营力因素岩性因素构造因素气候因素人类因素时间因素一、地貌成因地貌形成的因素营力因素一、地貌成因41、营力因素
地貌形成的动力,分为内营力和外营力。
内营力由地内放射能与重力能引起,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运动、裂断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以及重力作用等;
外营力由地外太阳能引起,包括岩石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洋作用、生物作用等。1、营力因素5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6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74、气候因素
气候的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组合。5、人类活动
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6、时间因素
地貌是时间的产物,它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即“随时而变”。4、气候因素8二、基本地貌类型——山地和平原(一)山地: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是地壳上升背景下由外力切割而成的。根据绝对高度分类: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四类。(二)平原: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态。平原分类:(1)按海拔高度,分为低平原(<200米)和高平原;(2)按表面形态特征,分为平坦平原、倾斜平原、凹形平原和起伏平原等;(3)据外动力差别,分为熔岩平原、喀斯特平原、冲积平原和海成平原等。二、基本地貌类型——山地和平原(一)山地:山岭、山间谷地和山9我国三大平原:松辽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世界四大高原(面积):南极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卡拉哈利高原地理知识:我国三大平原:松辽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10一、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按其规模从大到小,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为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为地质构造地貌。三者的关系是以第一级为基础,第二和第三级分别叠加上去,最后组成了地貌的总体。内力:由地球内部放射能和重力能所引起,它使地壳发生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运动、裂断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以及重力作用等。第二节内力作用、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一、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11夏威夷
(一)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夏威夷(一)全球构造地貌12(二)大地构造地貌
1、大陆区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区,其主要地貌是新生代褶皱山带和大陆裂谷。当板块内部为构造活动区时,产生的主要地貌是褶皱—断块山、断块山和大高原。当板块内部为构造稳定区时,产生的主要地貌是大平原和大盆地。(1)新生代褶皱山带现代世界上最大的褶皱山带,是由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碰撞所成。(2)大陆裂谷分布在板块的分离型边界或张裂带上,由于板块的相背运动,在拉张作用下形成,是陆地上最大的断陷谷地,东非大裂谷、贝加尔裂谷、莱茵裂谷及加利福尼亚裂谷等(二)大地构造地貌13东非大裂谷示意图
贝加尔裂谷
东非大裂谷示意图贝加尔裂谷14(3)褶皱—断块山
该类山地规模也大,它的发育经历过两个阶段:即早期的古生代板块碰撞产生的强烈褶皱及晚期板块内部的断裂上升。(4)断块山与断陷谷在板块内部的活动区,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岩层断裂上升而成的山地,称为断块山。断陷谷同样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区,并且往往与断块山或褶皱断块山相伴生。(3)褶皱—断块山15(5)高原高原一般位于板块内部,高度多在500m以上。它的生成与陆地大面积强烈上升有关,如非洲高原、巴西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
(5)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16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上的城市
(6)平原平原的高度在我国一般小于200m(少数达600m)。平原的构造成因有二类:堆积平原与侵蚀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上的城市(6)平原17(7)盆地
它是由正(高起)负(低陷)二种地形组合而成的地貌,其四周为高山或高原,中间为平原或丘陵。它是地壳升降差异运动所造成。吐鲁番盆地
哈密瓜
(7)盆地它是由正(高起)负(低陷)二种地形182、大洋区
(1)大陆边缘大陆至洋底的过渡地带,地貌上由陆向洋分成三个部分,即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又名大陆裾)。2、大洋区(1)大陆边缘19(2)大洋底
大洋底位于大陆坡或大陆基以下的大洋深处,深度为2500—6000m以下,属洋壳构造。内有大洋中脊、海底山脉、海盆和海沟等大型地貌。
太平洋底
(2)大洋底大洋底位于大陆坡或大陆基以下的大洋深处,深20(三)地质构造地貌在岩层构造影响下所成的地貌:称为地质构造地貌。原始的沉积岩构造一般是水平的,但经过地壳变动后,水平构造就会变成倾斜、褶曲和断裂等构造。此外,还有侵入岩及喷出岩构造等,它们对地貌形态都产生明显的影响。未变形岩层
变形岩层
(三)地质构造地貌未变形岩层变形岩层211、水平构造地貌
水平构造的岩层受地壳运动抬升后,构造形态不变或只作轻微倾斜,所成的高原或台地,分别称为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2、褶曲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
1、水平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223、单斜构造地貌
3、单斜构造地貌234、穹窿构造地貌穹窿构造的褶曲轴不明显,岩层由中央向四周倾斜。这种构造主要发生在花岗岩侵入区,使上覆岩层隆起而成。其核心为花岗岩,盖层为沉积岩。穹窿构造早期未受破坏时,地貌上为典型的穹窿山,水系呈放射状。穹窿构造发育的晚期,由于构造顶部张节理和断裂发育而易被侵蚀,中央露出花岗岩及发育出花岗岩山地,外围岩层则发育出猪背山或单面山,围绕单斜崖发育出环形水系。5、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发生后,由出露的断层面所成的陡崖,称为断层崖。4、穹窿构造地貌246、火山与熔岩构造地貌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岩浆喷出地面后堆积而成的山体。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可填平低地,形成厚度大而稳定的玄武岩高原及台地。如印度的德干高原,美国的哥伦比亚高原,我国的琼、雷台地。
大同火山
腾冲的火山
6、火山与熔岩构造地貌大同火山腾冲的火山251、物理风化二、风化作用2、化学风化(一)风化作用的类型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孔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包括水化、水解、溶解、氧化作用。3、生物在化学风化中的作用生物不仅参与岩石的物理风化,在化学风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植物光合作用产生O2,动物呼吸产生CO2。1、物理风化二、风化作用2、化学风化(一)风化作用的类型26(二)风化壳(名词解释)概念: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风化壳的基本特征:(1)由于各地风化作用强度于风化产物就地残留的条件不同,风化壳空间分布上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也很大;(2)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包括少量残存液体;(3)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二)风化壳(名词解释)概念: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依然27三、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块体运动: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及地表水影响下沿坡向下运动称为块体运动。块体运动可分为崩落、滑落和蠕动三类。重力地貌:由于块体运动发育形成的地貌称为重力地貌。三、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块体运动: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及地28(一)崩落与崩塌地貌
崩落: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称为崩落或崩塌。崩塌地貌:两种地貌,一是山坡上部的崩塌崖壁,一是坡麓的岩堆。大规模的崩塌俗称山崩。(二)滑落与滑坡地貌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称为滑坡。滑坡体和滑动面均可形成滑坡地貌。滑动面中下部常被掩覆于滑坡体下,上部露出地表成为滑坡壁。滑坡体形成的地貌有滑坡裂缝、滑坡阶地、滑坡垄丘与洼地等类型。(三)蠕动蠕动: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鳞片状山坡、蠕动泥流地貌等。(一)崩落与崩塌地貌29第三节流水地貌由于流水形式不同,产生的地貌也有很大的差别。三种形式的流水相应形成片流地貌、沟谷流水地貌和河流地貌。陆地上的流水有三种形式:片状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流水。第三节流水地貌由于流水形式不同,产生的地貌也有很大的30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垂直侵蚀(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流水作用的方式有三种: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河流阶地的类型: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一、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流水作用的方式有三种:河流阶地的类型:一31(一)侵蚀作用概念:流水破坏地表物质,使它脱离原位的作用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垂直侵蚀(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
1、垂直侵蚀(下蚀、下切)指流水对河(沟)谷底部进行的侵蚀,其结果是使谷地加深。
侵蚀基准面:但下蚀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当下蚀到达某一水面后,下蚀作用便会停止,因流速到此为零,河(沟)床的深度也就到此为止,这一水面称为侵蚀基准面。(一)侵蚀作用概念:流水破坏地表物质,使它脱离原位的作用322、侧向侵蚀(旁蚀)指流水对河(沟)谷两坡的侵蚀。这种侵蚀在弯曲的河(沟)床凹岸特别明显,因为这里的水流离心力作用最强。在顺直的河床中,水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河流的右岸,南半球河流的左岸侧蚀作用也较强。侧蚀作用的结果使谷地扩宽、谷坡后退。
2、侧向侵蚀(旁蚀)33侧蚀作用侧蚀作用导致谷地扩宽
侧蚀作用侧蚀作用导致谷地扩宽34
下蚀作用与侧蚀作用的关系:下蚀作用可形成“V”字形河谷(下图A),侧蚀作用可塑造出谷底宽平、横剖面呈槽形的河谷(下图B),如果二者同时等量进行的话,可以形成不对称的河谷(下图C)。
下蚀作用与侧蚀作用的关系示意图
下蚀作用与侧蚀作用的关系:下蚀作用可形成“V”字形河谷(353、溯源侵蚀
指流水向河(沟)谷源头进行的侵蚀。3、溯源侵蚀
指流水向河(沟)谷源头进行的侵蚀。36瀑布的后退
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的后退情况
瀑布的后退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的后退情况37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38(1)推移
一般颗粒粗大而较重的砂砾,在水力推动下,沿着床底滑动或滚动前移。(2)跃移
颗粒中等大小的砂砾,是在床底与水流之间跳跃式前进的,这种方式称为跃移。(3)悬移颗粒细小的泥沙,是以悬浮方式移动的,称为悬移。(4)溶解质搬运可溶性的矿物或岩石被水溶解后,成为溶解质被水带走,称为溶解质搬运。(二)搬运作用流水将侵蚀下来的物质向下游搬移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搬运方式有四种:即推移、跃移、悬移和溶解质搬运。
(1)推移一般颗粒粗大而较重的砂砾,在水力推动下,沿着床39(三)堆积作用当水流的流量减小,或流速减慢,或含沙量增加时,搬运能力都将会受到削弱,造成泥沙的堆积。搬运能力的减弱是逐渐进行的,所以泥沙的堆积也有次序地进行,首先堆积的是粗重颗粒,继而是中等颗粒,最后是细小颗粒。对于一条河流来说,动力由上游往下游逐渐减小,所以堆积物的分布基本规律是上游颗粒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总是同时进行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和水力条件下,作用的性质和强度不同而已。一般在河流的上游以侵蚀为主,中游以搬运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
(三)堆积作用40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41二、片流地貌
(一)片流(面流、散流、坡面流水)作用片流是指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坡地上产生的薄层流水。片流的作用能力较小,但因其作用范围广阔,所以对地貌的影响仍然很大,局部地区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二、片流地貌(一)片流(面流、散流、坡面流水)作用42暴雨后可将表层土壤刮走
暴雨后可将表层土壤刮走43岩石被片流溶蚀
岩石被片流溶蚀44(二)片流地貌(1)浅凹地和深凹地由片流侵蚀而成的浅凹地是一种纵长而宽浅的谷地,多分布在低丘陵、台地、阶地或高平原上。浅凹地的下游,水量汇聚增大,侵蚀力加强,因而发育出深凹地。深凹地的两坡坡度增大,谷底较深。深凹地的发育时间较早,故谷底有着较厚的堆积物。(二)片流地貌(1)浅凹地和深凹地45坡地被侵蚀成浅凹地和深凹地
坡地被侵蚀成浅凹地和深凹地46(2)坡积裙片流侵蚀作用主要在山坡的中上部,到了山麓地带,由于坡度转缓,流速减慢,加上流水挟沙量多,所以搬运能力大减,产生堆积,形成了坡积裙。因此坡积裙是披覆在坡麓上的层(面)状堆积地貌,堆积物上部薄,下部厚,纵剖面呈下凹形。(2)坡积裙片流侵蚀作用主要在山坡的中上部,到了山麓地带47三、沟谷流水地貌沟谷
(一)沟谷流水沟谷流水(又名暴流)是一种暂时性的线状流水,它被约束在沟谷内,有着固定的流路。沟谷流水由片流转变而成。在不平整的坡地上,只要有局部的凹陷,都会吸收两侧的来水,形成流心线,在流心线上水层增厚,流速加大和下蚀力增强情况下,就会逐渐侵蚀出长形的沟谷和产生沟谷流水。三、沟谷流水地貌沟谷(一)沟谷流水48(二)沟谷流水地貌
沟谷流水在不同部位其作用方式和强度都不同,因而产生三种地貌:上游集水盆、中游沟谷和下游扇形地。
(1)集水盆
它是沟谷源头扩大后的小盆地,其生成与沟头集水量大小有关。集水盆
(二)沟谷流水地貌(1)集水盆
它是沟谷源头扩49(2)沟谷
它是沟谷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
1)细沟:2)切沟:3)冲沟:4)坳沟:(2)沟谷它是沟谷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50(3)扇形地(洪积扇)它是沟谷出口的扇形堆积体。堆积物来自集水盆及沟谷的侵蚀。(3)扇形地(洪积扇)它是沟谷出口的扇形堆积体。堆积物51四、河流地貌
河流是一种经常性的线状流水,它有固定的流路,较稳定的流量和流速,作用力比较强大,由它所造成的槽形谷地,称为河谷。(一)河谷地貌
河谷由谷坡和谷底组成。谷坡分布在两侧,有凸形、凹形、直线形和阶梯形等。谷底是夹在两坡之间的低陷部分,内有河床和河漫滩二种地貌。
四、河流地貌52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53(2)河漫滩河谷
它由“V”形谷发展而来,此时下蚀作用减弱,以侧蚀作用为主,谷底扩宽,堆积加强,出现了河漫滩。河漫滩
(2)河漫滩河谷它由“V”形谷发展而来,此时下蚀作用减弱54(3)成形河谷
当河漫滩河谷形成后,如果侵蚀基准面下降或地壳上升,河流便会重新下蚀,形成新的河床,原来的河漫滩则转变为谷坡上的阶地,后者成了谷坡的一部分。这种具有阶地的河谷,称为成形河谷。成形河谷的阶地(雅鲁藏布江的阶地)
(3)成形河谷当河漫滩河谷形成后,如果侵蚀基准面下降或地55(二)河床地貌
1、河床纵剖面形态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从微观看,河床纵剖面是起伏不平的,高起的地貌有浅滩和岩槛,深陷的地貌有深槽和瓯穴等。
浅滩是河床高起的浅水河段,高程在水位之下,主要由砂砾堆积而成。位于河心的浅滩称为心滩或沙埂,位于河岸的浅滩称为边滩。
深槽是河床中的深洼河段,由地壳下降或急流侵蚀而成。
岩槛是横亘于河底的坚硬岩层或岩脉,因难于侵蚀而突出在河床上,在岩槛处常形成瀑布或急滩。(二)河床地貌56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572、河床平面形态
河床是河谷中最低的常年载有流水的部分。其平面形态有四种:顺直河床、弯曲河床、分汊河床和游荡河床等。
(1)顺直河床
河床的顺直与弯曲,可用弯曲率去衡量。弯曲率是指弯曲河床两点之间的长度与其直线长度之比。当比值为1.0-1.2时,称为顺直河床,比值大于1.2的称为弯曲河床。
2、河床平面形态(1)顺直河床河床的顺直与弯曲,可用弯58顺直河床不易保持,因为主流线受河床边界条件及地球偏转力的影响而经常偏离河心,折向岸边,一旦一侧河岸受到冲击,下游水流便反复折射,于是受冲击的河岸便迅速后退,河床也就逐渐弯曲。
弯曲河床
顺直河床不易保持,因为主流线受河床边界条件及地球偏转力的59(2)弯曲河床
它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河床,弯曲率在1.2以上。如果弯曲率很大时,则称为曲流河床。(2)弯曲河床它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河床,弯曲率在1.260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61弯曲河床再进一步发展,就会变成曲流河床,又称蛇曲。此时每个曲流弧的弯曲率都很大,平面形状几乎成环形。上、下游曲流弧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靠近,成为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时,曲流颈被切穿,开辟出新的顺直河床,这就是自然裁弯取直。以后流水只经新河床,原来的老河床成了静水湖泊,形如弯月或牛轭,故又称月亮湖或牛轭湖。弯曲河床再进一步发展,就会变成曲流河床,又称蛇曲。此时每62(3)分汊河床
如果平原上的河流中出现江心洲时,河床便会分汊,这种河床称为分汊河床。造成河床分汊的江心洲,主要是在浅滩的基础上发育而成。其发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水下浅滩2)心滩3)江心洲(3)分汊河床如果平原上的河流中出现江心洲时,河床便会分63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64(4)游荡河床(网道河床)这类河床也属分汊河床的一种,但汊道不稳定,如黄河下游的河床。(4)游荡河床(网道河床)这类河床也属分汊河床的一种,但65(三)河漫滩地貌
河漫滩:高出河床的平坦谷底,洪水期又被淹没的部分。河漫滩沉积上的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相〈推移〉堆积,代表河床发育早期的堆积,颗粒比较粗糙、巨大,以沙砾为主;上部为河漫滩〈悬移〉堆积,颗粒比较细小,以粘土、沙为主。
(三)河漫滩地貌66(四)河流阶地地貌
河谷谷坡有凸形、凹形、直线形、阶梯形和复合形等,河流阶地是其中的一种谷坡类型。它沿河分布,以高出洪水面而与河漫滩区别开来。
(四)河流阶地地貌67阶地按组成物质可将阶地分为4类:
1)侵蚀阶地:它由基岩组成,但有些侵蚀阶地也覆盖有薄层的河流堆积物。侵蚀阶地
阶地按组成物质可将阶地分为4类:侵蚀阶地682)堆积阶地:阶地全部由河流堆积物组成。堆积阶地
2)堆积阶地:阶地全部由河流堆积物组成。堆积阶地693)基座阶地:组成阶地的物质上、下部不同,上部为河流堆积层,下部是基岩。基座阶地
3)基座阶地:组成阶地的物质上、下部不同,上部为河流堆积层,704)埋藏阶地:早期形成的阶地因地壳下降或海面上升,被后期的堆积物所覆盖而不显露的阶地。埋藏阶地
4)埋藏阶地:早期形成的阶地因地壳下降或海面上升,被后期的堆71(五)三角洲与河口湾地貌
三角洲是河口区堆积的平原,形态像希腊字母“Δ”,顶点向着河流上游,底边靠海,故名。
(1)三角洲的发育位置
三角洲发育于河口区,它是河流与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地带。在这里两种水体互相混合,发生泥沙堆积和化学絮凝。河口区的范围,上界是潮汐影响所到之处,下界是河流堆积前缘陡坎处。具体划分为三段:
(五)三角洲与河口湾地貌721)近河口段:是河流进入河口区的上段,上界为潮区界,下界为枯水期咸水界。2)河口段:它是河口区的中段,上界为枯水期的咸水界,下界为洪水期的盐水界。3)口外海滨段:位于河口区外侧,上界为洪水期的盐水界,下界为河流堆积前缘的陡坎。1)近河口段:是河流进入河口区的上段,上界为潮区界,下界为枯73(3)三角洲类型及其发育
三角洲按生成的主要作用力可分为三类:河流型、波浪型和潮汐型;按其形态特征差异分为四类:鸟足状三角洲、尖头状三角洲、扇形三角洲与多岛型三角洲。(3)三角洲类型及其发育741)河流型三角洲:它发育在河流作用力较强,来沙丰富的河口区,发育出的三角洲主要有二种:一是扇形三角洲,二是鸟足形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的平面形态
1)河流型三角洲:它发育在河流作用力较强,来沙丰富的河口区,75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762)波浪型三角洲:三角洲发育在波浪作用强烈的河口区,发育形成大致与海岸平行的沙坝,其中河口附近堆积较多,造成向海突出的尖头形或弓形三角洲。
尼罗河三角洲(边部向海突出呈弓形)
2)波浪型三角洲:三角洲发育在波浪作用强烈的河口区,发育形成773)潮汐型三角洲:潮汐作用强烈的河口,三角洲发育较慢,形成洲岛形三角洲,它由一系列与潮汐通道大致平行的长形沙岛(近岸部分)和指状沙脊(近海部分,在水下)组成。3)潮汐型三角洲:潮汐作用强烈的河口,三角洲发育较慢,形成洲78(六)河流袭夺及其地貌在一个水系范围的集水区域称为流域,每个流域之间的分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流域内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分水岭迁移的原因,是因分水岭两侧坡地上岩性强弱不同,坡角大小不一,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不等,以及距基准面距离远近不同,导致两侧坡地剥蚀速度和河流侵蚀速度的明显差异,侵蚀力较强的河流促使分水岭位置向另一侧发生缓慢的移动。(六)河流袭夺及其地貌79河流袭夺:分水岭的迁移,河流的欺凌结果,侵蚀力强的河流,可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一侧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掠夺过来,使原来流入其他流域的大量水流改流入切穿分水岭的河流,称为河流袭夺,也叫“掠水”。河流袭夺形成过程示意图
河流袭夺:分水岭的迁移,河流的欺凌结果,侵蚀力强的河流,80河流袭夺造成的袭夺地貌有:(1)袭夺弯袭夺河向被袭夺河袭夺时在袭夺点上所造成的拐弯,该处常有跌水出现。
河流袭夺造成的袭夺地貌有:81(2)断头河指被袭夺河在袭夺弯以下的河段,因为河源被袭夺,故称断头河。(3)风口是袭夺弯与断头河之间相隔的一段干谷,原属被袭夺河的一段,干涸后称为风口。成为后来断头河与袭夺河之间的新分水岭。(4)袭夺河阶地袭夺河掠水后,水量大增,下切力加强,因而产生了阶地。河流袭夺在我国及世界上许多河流中都可见到。如我国滹沱河上游袭夺了汾河的支流等。河流袭夺是水系发展变化中的一种现象,由此所造成的流域及河流地貌也相应发生新的变化。
(2)断头河指被袭夺河在袭夺弯以下的河段,因为河源被袭夺82五、流水地貌的发育理论
1、地理循环论(又称侵蚀循环学说)
它是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W.M.Davis)1899年提出的一个在流水作用下的地貌发育模式。他假设一个平原随地壳急速上升成为高地后,在地壳长期稳定下,地貌发育经过三个阶段,最后成为准平原:该模式的假定前提是:①该地区位于潮湿温带;②岩性均一;③起始地形是平原;④地壳仅是在开始时有一次急速上升,其后进入长期的稳定。他按生命顺序,把整个过程分为幼年、壮年、老年三个时期,各期地貌有明显的差异。
五、流水地貌的发育理论83初始地貌形态
A初始地貌形态A84(1)幼年期
平原上升成为高地后,地面被河流强烈切割,形成峡谷、山地和破碎高地,到该期末,地形最大起伏达到了限度(图6.39B、C)。
(1)幼年期平原上升成为高地后,地面被河流强烈切割,形成85(2)壮年期
侧蚀作用加强,峡谷被拓宽而变成缓坡宽谷,山地高度降低,主流河床纵剖面变得和缓,并达到了平衡剖面(即侵蚀与堆积达到了动力平衡),地貌上以宽谷、丘陵为主(图6.39D、E)。
(2)壮年期侧蚀作用加强,峡谷被拓宽而变成缓坡宽谷,山地86(3)老年期
丘陵高度进一步降低,大部分支流河床纵剖面也达到了平衡剖面,其中下蚀作用已很微弱,代之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地面高度接近海平面,成为起伏和缓的准平原,其上散布着一些未被侵蚀的残丘,即蚀余山(图6.39F)。
(3)老年期丘陵高度进一步降低,大部分支流河床纵剖面也达87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的最终地貌是高差小、坡度缓、高程接近海面的呈波状起伏的地面,称为“准平原”,标志着一次有顺序的演变行将结束。随后,若有另一次地壳急速上升发生,则地貌将按上述顺序作又一次的演化,故名之为循环,并把这个突变称为“地貌回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后来又补充了名之为“循环中断”的概念,指的是:在循环尚未结束时,地壳出现了上升,开始了新一次循环,使原本的循环不能继续下去,这就是地理循环论。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的最终地貌是高差小、坡度缓、高程接近海面882、山坡发育理论
德国地貌学者彭克(W.Pen&)1924年提出的理论。他在《地形分析》(1924)一书中,提出了山前阶梯状地形及坡面发育的原理。彭克把坡面发育的原始地面,即一个上升前长期受剥蚀所形成的起伏微缓的准平原称为初始准平原,并用上升发展阶段、均匀发展阶段和下降发展阶段来区分地貌发育的阶段性,以反映某时间内构造运动的不同形式,其主要观点是:①认为山坡的形态取决于地壳运动速度与剥蚀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②认为山坡的发育形式为等坡后退,发育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山足剥蚀面。他认为当地壳上升速度减弱、河流下切停顿以后,侧蚀作用便成为主要作用力,侧蚀的方式为等坡后退。2、山坡发育理论89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903、山麓夷平面发育理论(又称外成侵蚀循环说)
南非地貌学者金(L.C.King)1948年提出的。他根据在干旱、半干旱及热带草原气候下的非洲一些地区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与戴维斯不同的侵蚀循环理论。金把那里的地貌景观分为两种基本单元:第一种是在谷底的、与现代河道或者古河道相邻的平缓凹坡,凹坡有着岩石的基底,发现的证据指出:这种平缓的凹坡随着时间的进展逐渐消耗与其相邻的高地面扩大自己的面积,它与相邻的高地之间有一尖锐的坡折,形成这种山麓平原的过程统称“麓原作用”(Pedimenetation)。第二种单元是围绕着大部分高地的陡坡,其形成与单面山或断层无关,而是侵蚀形成的。当它被侵蚀而后退时,其坡度并不减小,故金称之为“陡崖后退”或“蚀退”作用。陡崖后退和麓原作用都是山麓夷平循环的一部分,金把它分为几个阶段。
3、山麓夷平面发育理论(又称外成侵蚀循环说)91①青年期,联合麓原(pediplain)上升,原有的河流向着新的侵蚀基准面迅速下切;后来,下切作用减弱了,因陡崖后退造成麓原扩大,但原来山麓平原的残留物在所有的山顶都有保留,这是青年期的标志。②壮年期,麓原进一步扩大,以至彼此联合,岛山数目日益减少。③老年期,岛山很少,以联合的麓原为主要地形。BACK①青年期,联合麓原(pediplain)上升,原有的河流92第四节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种奇文现象。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石灰岩喀斯特地貌。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直(J.Cvijic)就借用该地名来形容石灰岩的地貌、水文现象,并为后来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专门术语。我国在1966年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上,曾提出将喀斯特改称为岩溶,作为Karst的同义语。1988年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地理名词》,仍定名为喀斯特。岩溶作为又称。在我国裸露的可溶性岩(碳酸盐类)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及贵州等地,这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如桂林山水和路南石林皆著名于世。第四节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93喀斯特地貌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旅游资源,而且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溶洞中,还埋藏着大量的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或成为储存铝土矿、砂矿及油气的良好场所。因此它具有重大的科研与生产价值。但由喀斯特作用所引起的地貌灾害,如地基塌陷、水库漏水及地面干旱等均需积极防治。
喀斯特地貌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旅游资源,而且具有丰富的地下水94喀斯特作用的因素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岩石因素降水量温度气压岩石的溶解速度CO2的溶解度、溶解力CO2的溶解度CO2的含量岩石结构、构造岩石性质裂隙发育碳酸盐岩石化学反应式如下:CO2+H2O→H2CO3→H++HCO3—H++CaCO3→HCO3—+Ca2+
综合反应式是:H2CO3+CaCO3→Ca2++2HCO3—
一、喀斯特作用:主要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解和沉淀作用,其次是机械的崩塌、侵蚀及堆积。喀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岩石因素降水量温度气压岩石的溶解速95二、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遍及地表和地下,所成的地貌也分成地表地貌和地下地貌两大类。二者各自发展,但又互相影响和转化。
(一)地表地貌
按形态成因特点可分出9种:溶沟与石芽、溶斗、溶蚀洼地、大型溶蚀盆地、干谷与盲谷、喀斯特石山和溶蚀平原。二、喀斯特地貌961、溶沟与石芽
溶沟是雨雪水溶蚀岩石表面而成的沟槽,深数厘米至数米,宽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呈楔形或槽形,与地面垂直。石芽为突出在溶沟之间的岩石,呈笋状、菌状、柱状或尖刀状等。高数厘米至数米,有的高达l0m以上。如云南的石林,最高超过35m,那里石芽密布如林,故得名。溶沟与石芽
1、溶沟与石芽溶沟与石芽972、溶斗(岩溶漏斗)
溶斗是喀斯特地面上的一种封闭性小型洼地,呈碟状、漏斗状或竖井状。直径多为数十米,深数米至十余米。
2、溶斗(岩溶漏斗)98溶斗
溶斗按成因分为三种:即溶蚀溶斗、沉陷溶斗和塌陷溶斗溶斗溶斗按成因分为三种:即溶蚀溶斗、沉陷溶斗和塌陷溶斗993、溶蚀洼地
它是一种封闭性的小型盆地,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星形、长条形。垂直形态有碟形、漏斗形和筒形,由四周向中心倾斜。洼地底部存在裂隙和落水洞,所以洼地易透水干旱。如果透水通道堵塞,洼地就会储水成湖,称为“岩溶湖”。我国广西俗称“天塘”或“龙湖”。贵州草海是一个大型岩溶湖。岩溶洼地种类主要有:溶蚀洼地、塌陷洼地及沉陷洼地等。溶蚀洼地在云贵和广西等地分布很多。
3、溶蚀洼地100贵州草海
溶蚀洼地
贵州草海溶蚀洼地101落水洞(粤北乳源的“通天箩”)
4、落水洞
它是由地面通往地下的垂向溶洞,洞口张开于地面或连接溶斗底部,洞底与地下河或水平溶洞相通。落水洞(粤北乳源的“通天箩”)4、落水洞1025、溶蚀盆地
它是一种大型溶蚀盆地,在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及广西等地分布很广,当地称为“坝子”。底部比溶蚀洼地更加平坦,多覆盖着数米厚的残积红色粘土或冲积层;常有河流穿过,它由四周石山的出水洞流出,向落水洞没人;盆地内有时还见到低矮的石灰岩孤峰。溶蚀盆地在南斯拉夫称为Polje(坡立谷),意指“可耕种的土地”。
在广西的上林、都安,云南的砚山、罗平,贵州的安顺等地发育的溶蚀盆地(坝子),面积较大,水土条件较好,是喀斯特地区最好的农业地带。
5、溶蚀盆地103
6、干谷和盲谷
干谷曾经是昔日的河谷,但现在无水,成为干涸谷地。干谷的成因可能是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导致河水潜入地下,变成伏流,而地表河干涸。有的是地下河袭夺地表河,使其下游成为干谷。也有的是地下河裁弯取直,使其弯曲段河流成为干谷。干谷谷底平坦,覆盖有松散堆积层。常有溶斗、落水洞分布。盲谷是一种死胡同式的河谷,河流前方被石山陡崖阻挡,河谷消失,河水从崖下溶洞进入石山内变成伏流。这种前方失去谷形的河谷称为盲谷。6、干谷和盲谷104盲谷(广西河池市凤山县水源洞)
盲谷(广西河池市凤山县水源洞)1057、喀斯特石山
在喀斯特作用下所成的山体,形态奇特,山峰尖削挺拔,山坡陡峭,地面岩石裸露,满布石芽和溶沟,显得十分崎岖。山内分布着大小溶洞,管隙纵横交错。洞内还有各种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琳琅满目,构成一幅奇峰异洞的地貌。按地貌发育过程分为三种:峰丛石山、峰林石山和孤峰石山。
7、喀斯特石山106
(1)峰丛石山
它是喀斯特高原向山地转化初期的产物。山体分为上下二部分,上部为分离的山峰,下部连结成基座。山峰之间多被溶蚀洼地隔开。峰丛石山
(1)峰丛石山它是喀斯特高原向山地转化初期的产物。山体107(2)峰林石山
当峰丛石山之间的溶蚀洼地再度垂向发展而至饱水带时,把基座蚀去,成为没有基座的密集山峰群,称为峰林。峰林石山与溶蚀洼地(贵州兴义万峰林)
峰林石山与溶蚀盆地(贵州兴义万峰林)
(2)峰林石山当峰丛石山之间的溶蚀洼地再度垂向发展而至饱108(3)孤峰石山
指零星分布于溶蚀平原上的低矮石山。它是峰林石山进一步发展,高度降低,个数减少,峰林间的盆地扩大成为溶蚀平原时的残丘。
孤峰石山(漓江之滨的波伏山)
(3)孤峰石山指零星分布于溶蚀平原上的低矮石山。它是峰林1098、溶蚀平原原来的石灰岩高原或山地,经过长期溶蚀、侵蚀后,高度逐渐降低,最终成为起伏和缓的平原。平原上河流发育,覆盖有残积红土和冲积物,以及分布着残丘。
溶蚀平原(广东英德)
8、溶蚀平原溶蚀平原(广东英德)110(二)地下地貌
地下地貌以溶洞为主,但在不同的地下水带,溶洞的形态和成因截然不同。1、水平溶洞
水平溶洞发育于饱水带,延伸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呈水平状。如我国的桂林七星岩,长千余米,宽70m、高约15m。桂林七星岩
(二)地下地貌桂林七星岩111
(1)石钟乳、石笋和石柱(1)石钟乳、石笋和石柱112石钟乳、石笋和石柱
石笋
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石笋113(2)石幔和石旗
二者是洞壁的碳酸钙堆积。石幔是水溶液沿洞壁幔流时产生的碳酸钙层状堆积,光滑如布幔,故名。如果水溶液沿一条凸棱向下流动时,则产生突出在洞壁上薄片状的碳酸钙堆积,称为石旗。
石幔
(2)石幔和石旗二者是洞壁的碳酸钙堆积。石幔是水溶液沿洞114
此外,化学堆积还有石花、石葡萄和石珍珠等。
石花
石珍珠
此外,化学堆积还有石花、石葡萄和石珍珠等。石花115
1、热带喀斯特地貌
位于低纬地区,包括热带及亚热带季风区的喀斯特。由于该气候带高温多雨,因此热带喀斯特的强度居于其他气候带之首,不论地表或地下地貌都很发育,其中以峰林石山为代表,它是其他气候带所没有的。此外,大型的溶蚀盆地(槽谷)、深陷的溶蚀洼地及大型水平溶洞等都很发育。此带以我国南方、西印度群岛、印度尼西亚等地为代表。
三、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异喀斯特作用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不同的气候带喀斯特作用的结果不同,因此喀斯特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特征,并可分出四种地貌带:
1、热带喀斯特地貌三、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异1162、温带喀斯特地貌处于中纬度地区,气温较低,雨量较少,而且有明显的干季,喀斯特作用受一定限制。地表地貌不很发育,只有不多的干谷、溶斗和溶蚀洼地,石芽及溶沟发育不好,而且多被风化物覆盖。但地下地貌如溶洞、地下河、溶隙及喀斯特泉等较发育,故有“隐喀斯特”之称。它以法国、捷克、乌拉尔、密西西比高原及我国华北、东北等地为代表。
3、寒带及高寒地区喀斯特地貌
位于高纬度及高原、高山地区。由于终年气温低,水的冻结时间长或有冻土层存在,水的流动及溶蚀作用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因此不论地表或地下地貌发育都很差,地表以溶沟为多见,地下有小型孔洞、溶隙和喀斯特泉等。此带以西伯利亚、加拿大以及我国的青藏高原等地为代表。
2、温带喀斯特地貌1174、干旱区喀斯特地貌
包括了热带、亚热带及温带的干旱气候区,终年气温较高,但雨量稀少,植物缺乏,喀斯特作用极其微弱。由于还有少量地下水存在,而且水中含有较多的SO42-离子,所以喀斯特作用仍能进行,不过地貌发育极差,偶有小型孔洞出现而已。
4、干旱区喀斯特地貌118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19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20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21第五节冰川与冻土地貌第五节冰川与冻土地貌122一、冰川地貌
(一)冰川作用
(二)冰川地貌二、冻土地貌(一)冻土及其分布
(二)融冻作用
(三)冻土地貌
一、冰川地貌1231、冰蚀作用
冰蚀作用方式有挖蚀和磨蚀两种。
挖蚀作用是冰川运动时,一方面以自身的推力将冰床上的碎屑物挖起,另一方面又把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冰床上的岩石拔起,带向下游。
磨蚀作用是冰川中所挟带的岩块,以巨大的动压力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种作用。海螺沟的冰蚀河谷
1、冰蚀作用海螺沟的冰蚀河谷1242、搬运作用
冰川具有巨大的搬运能力,能将成千上万吨的岩块搬运到千里以外。庐山的漂砾(李四光)
2、搬运作用庐山的漂砾(李四光)1253、堆积作用
当冰川消融时,各类冰碛物就会在相应的位置上坠落于地面,堆积出各种地貌。冰川堆积地貌结构疏松,没有层理,又无分选性,堆积物大小悬殊,由细小的泥沙与巨大的漂砾混合堆积而成,故又称为冰川泥砾。BACK3、堆积作用BACK1261、冰蚀地貌
(1)冰斗、刃脊和角峰
冰斗是山岳冰川上游的一种围椅状盆地,它由陡峭的冰斗壁、凹陷的冰斗底部和在冰川出口处高起的冰槛等三部分组成。如果山岭的两坡发育了冰斗,而且后壁互相靠拢时,山岭就变成十分尖锐的锯齿状山脊,称为刃脊。当山峰四周(三面以上)发育了冰斗,其后壁也互相靠拢时,山峰就变得非常尖锐和突出如金字塔状,这种由冰蚀而成的尖峰,称为角峰。如珠穆朗玛峰,外形就呈巨大的金字塔形。
1、冰蚀地貌127冰斗
冰斗128庐山大坳冰斗(位于大月山东北角)庐山大坳冰斗(位于大月山东北角)129角峰、刃脊
庐山犁头尖角峰
角峰、刃脊庐山犁头尖角峰130(2)冰川谷它是山岳冰川运动时侵蚀出来的谷地,横剖面呈槽形或“U”形,故又称槽谷或U形谷。庐山王家坡U形冰川谷
(2)冰川谷庐山王家坡U形冰川谷131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32当支冰川流入主冰川时,由于支冰川的下蚀力小于主冰川,故谷底深度也比主冰川谷浅,成为悬挂在主冰川谷之上的谷地,称为悬谷。当支冰川流入主冰川时,由于支冰川的下蚀力小于主冰川,故谷底133(3)羊背石
冰床上坚硬的基岩,冰蚀后仍能部分保留下来,成为微微突起的石质小丘,表面上留有冰川经过的擦痕,形如伏在地上的小羊,故称羊背石。(3)羊背石1342、冰碛地貌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仅具有强大的侵蚀力,而且还能携带冰蚀作用产生的许多岩屑物质,以及冰川谷两侧山坡上因融冻风化、雪崩等作用所造成的坠落堆积物。冰川消融以后,被冰川携带搬运的冰碛物就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主要的冰碛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2、冰碛地貌135(1)冰碛丘陵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中碛和里碛等都降落在底碛之上,形成波状起伏的地面形态。(2)终碛垄
冰舌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逐渐形成的半环形冰碛堤。终碛垄由两种堆积作用形成,第一是冰川前进时,像推土机一样,把冰前沙砾挖起并向前挤压隆起;第二是由于冰舌的剪切断裂作用,将底碛、中碛和里碛沿剪切面推举至冰面,后又沿冰舌斜坡滚落在冰舌前方,叠加在挤压冰碛物之上,共同组成终碛垄。(1)冰碛丘陵136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37(3)侧碛堤
位于山岳冰川谷的两侧堆积,由侧碛及坡积物共同组成的垄岗状或长堤装冰碛物。(4)鼓丘
它是由冰砾泥组成的流线型丘陵,平面呈椭圆形。
(3)侧碛堤1383、冰水堆积地貌
冰碛物经过冰融水的再搬运和堆积而成。
(1)蛇形丘主要分布于大陆冰川之下的冰水堆积地貌,为形态狭长而又弯曲的一种低丘陵。因它蜿蜒如蛇形,有的在平地,有的匍匐于高地上,故得名。(2)冰水扇和冰水平原冰下河流和冰面融水在冰舌前穿过终碛垄后,由它所挟带的泥沙也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地,称为冰水扇。多个扇形地的联合便组成了冰水平原。3、冰水堆积地貌139
(3)冰砾阜和冰砾阜阶地
冰砾阜:原来是冰川表面的洼地,底部为冰水砂砾沉积物质,冰川消融后转化为不规则丘陵地貌。
冰砾阜阶地:冰川两侧的水道堆积的冰水砂砾物质,在冰川退缩后形成于谷坡上的阶地。(4)冰蘑菇、冰瀑(3)冰砾阜和冰砾阜阶地140冰蘑菇冰瀑冰蘑菇冰瀑1414、冰川地貌的组合
冰川地貌类型随着不同地段作用力的改变,而作有规律的组合。
山岳冰川可分为四个地貌组合带:
(1)冰蚀地貌带——位于雪线以上的冰蚀区,主要地貌有冰斗、角峰、刃脊。
(2)冰蚀-冰碛地貌带——位于雪线以下至终碛垄后方,主要地貌有冰川谷、侧碛堤和冰碛丘陵。
(3)冰碛地貌带——位于冰舌前端,主要地貌为终碛垄。
(4)冰水堆积地貌带——主要在终碛垄以外,以冰水扇地貌为主。
4、冰川地貌的组合142
大陆冰川可分为三个组合带:
(1)冰蚀地貌带位于冰川中部的冰雪积累区,主要有冰蚀平原、羊背石、冰蚀盆地及洼地。(2)冰碛地貌带位于冰川边缘的冰雪消融区,主要地貌有冰碛。
(3)冰水堆积地貌带位于终碛垄外侧,以冰水扇和冰水平原为主。
大陆冰川可分为三个组合带:143由于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的作用条件不同,所以生成的地貌类型也各异。
由于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的作用条件不同,所以生成的地貌类型144冻土的概念:指地温处于0℃以下,并含有冰的岩(土)层。按冻结时间的长短,冻土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基本特征:地下冰的存在。冻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在北半球,多年冻土从中纬向极地厚度不断增加,上限逐渐减小;中低纬高山及高原地区冻土的分布,则表现为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海拔愈高,地温愈低,冻土愈厚。
冻土的概念:指地温处于0℃以下,并含有冰的岩(土)145BACKBACK146
融冻作用:冻土地区地温低,而且发生周期性的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水分也相应地出现相变和迁移,从而引起岩石的破坏、碎屑物的分选、堆积层的变形、冻胀、融陷、流变等一系列变化过程。作用方式有融冻风化、融冻泥流和融冻扰动等。
1、融冻风化
冻土层中的大小裂隙常被水填充,当夜间及冬季地温降至0℃以下时,水分冻结,形成冰脉,冰脉冻融而使岩(土)破坏的作用,称为融冻风化作用。
融冻作用:冻土地区地温低,而且发生周期性的正负变化,147
2、融冻扰动
它发生在活动层内,每年冬季冻结由地面向下进行时,其下尚未冻结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节冻土及下部永冻层的挟逼下,发生塑性变形,造成各种褶曲,称为融冻扰动。
3、融冻泥流
发生在冻土的斜坡上,夏季活动层融化时,土中的水分因下部永冻层的存在而不能下渗,造成该土层饱含水分,甚至稀释成泥浆状,在这种过度湿润的情况下,土体便沿斜坡向下蠕移,成为融冻泥流。BACK2、融冻扰动BACK1481、石海与石河
石海:在平坦的山顶或缓坡上,平铺着大片由融冻风化而崩解的大块砾石。
石河:山坡上由融冻风化而产生的大量碎石汇集于谷地后,在重力作用下,石块沿着湿润的下垫面或永冻层的顶面,整体向下缓慢移动。
石海
1、石海与石河石海149发育于山东淄博市的石海
发育于山东淄博市的石海1502、泥流阶地
它是融冻泥流在向下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坡度变缓时产生的台阶状地貌。3、石环
平面上它是一种以细粒土或碎石为中心,边缘为粗砾所围绕的圆形地貌。4、冻胀丘与冰椎
冻胀丘: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为冻胀丘。
冰锥:寒冷季节流出封冻地表和冰面的地下水或河水冻结后形成的丘状隆起的冰体。2、泥流阶地151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52石环
石环153冻胀丘
冻胀丘1545、热融地貌
主要是指在多年冻土区,因热融作用,使永冻层内的冰体融解和土体下沉而产生的负地貌。常见的热融地貌有融陷漏斗、融陷浅洼地、融陷盆地等。此外,在山坡上,由于永冻层上部地下冰的融化,可引起土体下滑,产生热融滑坡。
由融冻作用而对生产建设所带来的破坏性的地貌,称为“冻害”。例如冻胀丘、冰丘使地面隆起,使公路、铁路及建筑物变形;热融地貌使房屋下陷,路基沉降,边坡滑塌,农田变成洼地或沼泽化;融冻泥流使建筑物破坏,农作物被毁等,都应加强防治。
5、热融地貌155热融滑塌
热融滑塌
BACK热融滑塌热融滑塌BACK156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地理教研室:严春艳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地理教研室:严春艳157风沙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主要分布于大陆内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其次是海岸带。
一、风沙作用二、风沙地貌风沙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一、风沙作用158风对地表的塑造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风蚀作用、搬运作用和风积作用。风与流水一样,是一种流体动力,能对地面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且作用形式与流水相似。但只因它的密度小(空气),故动力强度比流水弱。对于干旱地区来说,风沙作用是塑造地貌的最主要的外动力。风对地表的塑造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风蚀作用、搬运作用和风积159(1)吹蚀作用:
风吹过地面,由于风压力与气流紊动而引起沙粒吹扬,称为吹蚀作用。(2)磨蚀作用:
风不仅对地面进行吹蚀,同时还以风中所挟带的沙粒对地表进行摩擦,这种作用称为磨蚀作用。1、风蚀作用(1)吹蚀作用:1、风蚀作用160(1)悬移
(2)跃移(3)蠕移2、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与流水相似,是通过风沙流即挟带沙粒气流的运动实现的。风沙搬运的形式,依风力、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有下列三种形式,即悬移、跃移和蠕移。(1)悬移2、搬运作用风的搬运作用与流水相似,是通过161风力搬运作用的三种形式风力搬运作用的三种形式162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63
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遇阻,风中挟带的沙粒沉降于地面,这种现象就是风积作用。风积物质:风成沙与风成黄土两类。3、风积作用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遇阻,风中挟带的沙粒沉降于地面,这164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651、风蚀地貌(1)风蚀谷及风蚀残丘(2)风蚀柱和风蚀蘑菇(3)石窝与风棱石(4)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5)雅丹地貌2、风积地貌(1)横向沙丘(2)纵向沙丘(3)多风向沙丘案例:乌尔禾魔鬼城1、风蚀地貌(1)风蚀谷及风蚀残丘2、风积地貌(1)横向沙166(1)风蚀谷及风蚀残丘风蚀谷:
由基岩组成的风蚀丘陵或台地,受暴雨冲刷后开始产生沟谷,以后经过长期扩大成为风蚀谷。风蚀残丘:
风蚀谷间的残留高地或孤立丘岗即是风蚀残丘。(1)风蚀谷及风蚀残丘风蚀谷:风蚀残丘:167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68(2)风蚀柱和风蚀蘑菇风蚀柱:
水平和垂直裂隙均较发达的裸露基岩,经风蚀后,切割成破碎的孤立状石柱。风蚀蘑菇:
石柱的下部由于磨蚀作用很强,特别是具有水平层理和不甚坚硬的岩石,磨蚀就更加剧烈,结果往往造成上部大、下部小的形状,称为蘑菇石。
(2)风蚀柱和风蚀蘑菇风蚀柱:169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柱170(3)石窝与风棱石石窝是附属在残丘、石柱或蘑菇石表面的微地貌,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小洞或凹坑。
石窝(3)石窝与风棱石石窝是附属在残丘、石柱或蘑菇石表面的微171风棱石
广大砾漠中的砾石,经过风沙长时间的磨蚀作用后,变成棱角明显的、表面光滑的风棱石。视棱的多少,又有单棱石、三棱石和多棱石之分,以三棱石最常见。风棱石广大砾漠中的砾石,经过风沙长时间的磨蚀作用后172风棱石风棱石173(4)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风蚀洼地:
平坦的基岩地面,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称为风蚀洼地。风蚀盆地:
风蚀洼地进一步发育,就发展成风蚀盆地。(4)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风蚀洼地:174风蚀洼地风蚀洼地175雅丹是维吾尔语,意即陡壁小丘。现泛指垄、槽相间所组合的地貌。其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主要由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沙、沙粘土等)形成,结构疏松。(5)雅丹地貌风蚀雅丹雅丹是维吾尔语,意即陡壁小丘。现泛指垄、槽相间所组合176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77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178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的区别:(?)命名由来:
雅丹源于维吾尔语“雅丹尔”,后由英语音译成“雅丹”;丹霞地貌以广东仁化丹霞山命名。特征:
雅丹地貌造型多姿多彩,地貌形态异常诡秘、一座座土丘隆集荒原,峰回路转;丹霞地貌具有雄、险、特、奇、秀、幽的自然美,地貌景观独特,岩块各异。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的区别:(?)命名由来:179成因:
雅丹地貌通常是在有深厚沉积物的湖积平原上发育而成。,是自然界中风和水不断作用的杰作,风沙侵蚀是雅丹不断变化的最主要动力。丹霞地貌是水平产状的泥盆系红色砂岩层经长期地质作用、流水切割、风化剥蚀而成。分布:
雅丹主要主要出现于干旱荒漠地区;丹霞地貌在我国南方比较发育。BACK成因:BACK180(1)横向沙丘如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和复合新月形沙丘链等。
新月形沙丘:
平面形态呈新月形,两侧前端有顺风向伸出的沙角(翼),两沙角之间为一马蹄形洼地。指沙丘走向与风向垂直或作60°以上交角的沙丘。(1)横向沙丘如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和复合新月形沙丘181(2)纵向沙丘
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的沙丘,通常称为沙垄。复合型纵向沙垄(2)纵向沙丘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182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83(3)多风向形成的沙丘金字塔沙丘:
它由有一个尖顶和三个或更多的沙坡面和沙坡面之间的沙脊组成。沙丘高大如金字塔形,高50—l00m,甚至更高。一般单独分布,也有成行排列的。
包括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格状沙丘、星状沙丘、反向沙丘等。(3)多风向形成的沙丘金字塔沙丘:包括金字塔沙丘、蜂窝状184案例—乌尔禾魔鬼城1、位置2、地貌学上的解释3、成因4、魔鬼城的魔鬼5、魔鬼城的未来案例—乌尔禾魔鬼城1、位置185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86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87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88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89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90三、荒漠地貌及荒漠化问题荒漠按其组成物质的性质分为四种: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一)荒漠地貌类型(二)荒漠化及其成因(三)荒漠化的治理三、荒漠地貌及荒漠化问题荒漠按其组成物质的性质分为四种:岩漠191(1)岩漠及其地貌
山麓剥蚀面
岩漠主要分布于干旱区的低山、丘陵及山麓地区。地貌上主要是基岩裸露的山丘及山麓剥蚀面。
山麓剥蚀面是岩漠中最为发育的一种地貌。(一)荒漠地貌类型(1)岩漠及其地貌山麓剥蚀面岩漠主要分布于干旱区的192岩漠岩漠193(2)砾漠及其地貌
砾漠多发育在山前地区,地貌上是由洪积—坡积物组成的倾斜平原。地面覆盖着小砾石和泥沙。砾漠蒙古语称为戈壁,我国习惯把岩漠也归入其中。为了区别于砾石戈壁,岩漠称为石质戈壁。
世界上砾漠分布很广,如我国的内蒙古大戈壁、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以及阿尔及利亚的戈壁等。(2)砾漠及其地貌砾漠多发育在山前地区,地貌上是由洪194戈壁戈壁195(3)沙漠及其地貌
沙漠主要发育于山地丘陵外围的平原上或盆地中部。地貌上是地表覆盖着大片沙丘或“沙地”的沙质平原。
沙漠是荒漠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类型,全世界沙漠面积700km2,占陆地面积的4.7%,主要分布在北非、中亚、西南亚、澳大利亚等地。
我国沙漠面积71.23km2(其中沙地11km2),占全国面积的7.4%。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及内蒙古西部。其中以新疆面积最大,内蒙古次之,它们分别占总面积的58.9%和29.8%。
(3)沙漠及其地貌沙漠主要发育于山地丘陵外围的平原196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197(4)泥漠及其地貌
泥漠是由粘土组成的荒漠,主要分布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地貌上是一种粘土质平原。地面平坦,泥层裸露且有龟裂纹,亦常有盐渍化现象。这是含有大量盐分(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的地下水,被带到地面后,水分蒸发,盐分析出,形成盐土、盐壳或盐层,此时的泥漠称为盐沼漠或盐漠。
(4)泥漠及其地貌泥漠是由粘土组成的荒漠,主要分布1981、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概念1994年10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巴黎签署,公约中给出了荒漠化的新定义,即“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二)荒漠化及其成因1、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概念1994年199荒漠化的新定义明确地指出了三个问题:
①荒漠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起因和发展的。②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③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土地退化可以发生在全球的各个地区,而荒漠化只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区。荒漠化的新定义明确地指出了三个问题:①荒漠化是气候变化和人200我国一般采用狭义荒漠化概念,即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Sandydesertification)。它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以风沙活动作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现象和过程。
我国一般采用狭义荒漠化概念,即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S2012、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气候环境的变化、大风天气、植被覆盖率低。(2)人为因素:多年持续超载过牧、不合理开垦土地、无序开采地下水、工业污染环境、不合理灌溉、过度砍伐植被资源。2、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202(三)荒漠化的治理(1)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场;(2)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水资源;(3)加强绿洲的巩固和建设;(4)保护土地资源,防治草地污染;(5)强化草地资源的法制与管理。(6)把防治荒漠化与荒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发展有荒区特色的种植业、农牧业、旅游业等;(7)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控制荒漠化面积的蔓延。(三)荒漠化的治理(1)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场;203案例—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的荒漠化及其治理1、区位与生态特征2、荒漠化的原因3、荒漠化的治理4、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案例—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的荒漠化及其治理1、区位与生态特征204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205(一)黄土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黄土的性质:黄土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粒级以粉沙为主,粘粒及细沙较少;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含易溶盐及粘土矿物;风成黄土具垂直节理,孔隙度大,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黄土中有多层埋藏古土壤,同时又存在沉积间断,下伏古地形虽远逊于现代,但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仍较显著。
黄土的成因:风成假说,流水冲积说。四、黄土地貌(一)黄土四、黄土地貌206(二)黄土地貌1、黄土沟谷地貌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和河沟。2、黄土沟间地地貌黄土塬——被沟谷、河谷环绕的平坦高地,边缘极为曲折,常因沟谷溯源侵蚀而肢解。董志塬、洛川塬黄土梁——长条形黄土丘陵地貌类型之一。黄土峁——形似馒头,顶部浑圆上凸,边坡可发育大量辐散状沟谷。BACK(二)黄土地貌BACK207第七节海岸地貌第七节海岸地貌208海岸又称为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和水下岸坡三个部分。
(1)海岸在高潮位之上,上界为最大波浪所能到达之处,又称为潮上带。一、海岸带海岸又称为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209(2)潮间带
在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高潮时被海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2)潮间带210潮间带潮间带211(3)水下岸坡
在低潮位之下,至波长1/2的水深之处,该处为波浪作用基面。在此基面以下波浪作用十分微弱,故不列人海岸带的范围。近滨又称为潮下带或水下岸坡带。(3)水下岸坡212海蚀崖——在海浪长期冲刷下,基岩不断冲刷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岩陡崖。海蚀洞——海蚀崖的下部,大致与海面高度相等处,在波浪的不断冲掏下,形成凹槽,叫海蚀穴,深度比宽度大的叫海蚀洞。在节理发育或夹有软弱岩层的基岩中,海蚀洞可达几十米深。海蚀平台——海蚀崖逐渐后退,波浪不断冲刷磨蚀位于海蚀崖前方的基岩面,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海蚀拱桥与海蚀柱——两个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蚀穿而互相贯通,称为海蚀拱桥。海蚀崖后退过程中遗留的柱状岩体,称为海蚀柱。二、海蚀地貌海蚀崖——在海浪长期冲刷下,基岩不断冲刷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213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214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215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216三、海积地貌海积地貌可以分为四类:毗岸地貌(海滩、泥滩等);接岸地貌(各种沙嘴等);封岸地貌(拦湾坝、连岛坝等);离岸地貌(离岸坝等)。三、海积地貌海积地貌可以分为四类:2171、水下堆积阶地分布在水下岸坡的坡脚,由向海移动的泥沙堆积而成。2、水下沙坝是一种大致与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当变形的浅水波发生破碎时,倾翻的水体强烈冲掏海底,被掏起的泥沙大部分堆积在破碎点的靠陆侧,形成水下沙坝。3、离岸堤和泻湖海退时,水下沙坝露出海面形成离岸堤,是离岸有一定的距离且高出海面的沙堤。离岸堤与陆地之间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区域为泻湖。4、海滩是与陆地连接的沙砾泥质堆积体。1、水下堆积阶地218
1、基岩海岸
基岩海岸由岩石组成,岸线曲折,岸坡较陡。以断层控制的海岸,海岸平直,岸坡陡峭,称为断层海岸,我国台湾省东海岸属于这种类型。如果断层多次活动,海岸上升,在断层崖上可以保存不同时期海面的海蚀穴。在第四纪冰后期海面上涨,淹没基岩山地或丘陵,一些山丘形成海岬,山丘之间的低地形成海湾,岸线弯曲,这种海岸称港湾海岸。2、沙质海岸
沙质海岸可分为海滩海岸、沙堤——泻湖海岸和沙丘海岸。四、海岸类型1、基岩海岸四、海岸类型2193、淤泥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是由粉沙和淤泥堆积的低缓平坦海岸,海岸线平直,岸坡平缓,浅滩宽广,受潮流作用较大。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泥沙供应丰富而又比较掩蔽的堆积海岸段,如大河下游平原、构造下沉区。4、生物海岸该类海岸生物生长繁盛,成为海岸发育的主导因素。在生物海岸之中,以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最为典型,分述如下:
3、淤泥质海岸220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是发育在热带和亚热带泥滩上的耐盐性植物群落。由红树林及林下沼泽泥滩组合的海岸,称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植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红树林以红树种植物为主,还包括半红树种类,狭义红树林只包括红树种植物,以木本红树为主。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是以石珊瑚骨骼为主体,混合其他生物碎屑(如石灰藻、层孔虫、有孑L虫、海绵、贝类等)所组成的生物礁。由珊瑚礁构成海岸称为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221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222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223第五章地貌第五章地貌224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第二节内力作用、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第三节流水地貌第四节喀斯特地貌第五节冰川与冻土地貌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第七节海岸地貌与海底地貌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225地貌: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第一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短期雇佣合同协议书范文
- 2025年银行资格证考试的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市场战略分析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考试中的研究方法调整试题及答案
-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数据共享机制试题及答案
- 数学思维2025年证券从业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明确方向的2024年行政管理师试题及答案
- 会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试题及答案
- 小学生道德困惑的辅导方法计划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学习路径试题及答案
- Hillstone设备密码与配置恢复方法
-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部编版
- 住院患者探视登记表
- 废气处理工程施工方案模板
- 境外所得个税新政解析PPT课件
- 工程网络计划技术概述
- 《不定期船营运管理模拟系统》实验指导书
- 浦东新区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实施细
- 南京大学硕士论文模板Word版
- 华上集团基本法讲述
- s参数定义、矢量网络分析仪基础知识和s参数测量义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