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盐城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1第1-3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中国人的姓氏如鲁、齐、宋等,上溯其源,主要得益于()A.礼法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答案】D【解析】鲁、齐、宋等是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后来成为中国人的姓氏,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2.唐初皇帝经常让低品级官吏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官员往往要加“参知政事、同三品”等衔,高宗以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也加“同三品”衔参加政事堂会议。这反映出唐代()A.宰相制度逐渐被废除 B.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C.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 D.尚书省淡出决策体系【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得出,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更多的低品级的官员参与政事堂的决策,这些人都相当于宰相,反映出相权的进一步削弱和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宰相制度没有废除,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无关,排除B项;尚书省仍然是三省之一,并没有淡出决策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3.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据此可知,行省()A.长官不受中书省的节制 B.导致地方势力过于弱小C.长官与周代诸侯相类似 D.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答案】D【解析】元代行省作为地方机构,这官职与中枢一样,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这说明行省带有中央派出性质,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D项正确;行省长官受中书省节制,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行省的权力较大,排除B项;元朝行省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西周诸侯容易形成割据,排除C项。故选D项。4.北京故宫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A.君主专制高度加强B.相权被大大削弱C.内阁掌握了票拟权D.皇权被宦官架空【答案】A【解析】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材料中“偏房”就是军机处办公场所,这一机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A项正确;丞相在明朝就给废除了,故B项错误;内阁在清朝权力下降,故C项错误;皇权被宦官架空是明朝后期,故D项错误。5.民国初年,临时参议院制定的(国会组织法)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规定与清末咨议局的选举已有不同:“居住选区二年以上”比清末的十年要求大大缩减:500元的不动产资格比之清末的5000元亦削减9/10:选民年龄为20岁而清末的为25岁,临时参议院还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可知民国初年()A.民主政治有鲜明中国特色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 D.宪政机制对权力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对国会议员的资格要求与清末预备立宪时大大降低,这使得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民国初年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无法体现民国初年的政治具有中国特色,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临时参议院制定的法案,看不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宪政机制是以宪法为依据,对权力的控制制约机制,材料并未体现宪政机制,排除D项。故选C项。6.1941年,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次改选()A.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D.弱化了中共对敌后抗日政权的领导【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后,政权机构吸收了很多党外人士,这样有助于扩大抗日政权的基础,从而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B项正确;该做法是政治方面的举措,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排除A项;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正式形成,排除C项;“三三制”下,在政权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排除D项。故选B项。7.商鞅制定的“军功授爵制”,打破了旧贵族世袭式的社会等级制度。不论尊卑贵贱、贫富多寡,要想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荣誉必须用对外战争中的斩首数目来换取。军功授爵制”A.完全剥夺了贵族特权 B.利于塑造秦人的尚武精神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实行军功授爵制,“要想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荣誉必须用对外战争中的斩首数目来换取”,这有利于塑造秦人的尚武精神,B项正确;A项中的“完全”说法错误,排除A项;军功授爵制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无关,排除C项;军功授爵制利于塑造秦人的尚武精神,未涉及秦国的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8.隋唐科举制下,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逐级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再由吏部试以“身、言、书、判”,然后授以官职。据此可推知,隋唐科举制A.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提高了普通民众的政治地位C.促进了社会尚学风气形成 D.开启了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科举制下士人不必再经过举荐,而是可以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由此可知这使平民能够通过读书考试进入官僚阶层,有助于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C项正确;科举制是有利于打破打破上层贵族对官位的垄断,而非直接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排除A项;科举制主要是选官制度的变革,与普通民众政治地位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科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9.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通过内外大臣保举,经考试合格而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清代()A.监察官员选拔严格 B.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C.监察官员地位崇高 D.发挥监察官员对皇权的牵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清代政治制度。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代选拔监察官员,体现出选拔的条件要求和严格的程序,A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监察体系”和“地位崇高”,排除B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A项。10.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清末选官制度的变化 B.洋务运动的破产C.戊戌变法的失败 D.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留学生回国后可以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这主要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说明当时选官方式不再以八股取士为主,A正确;B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排除;戊戌变法失败是在1898年9月,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1.北洋政府时期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这说明北洋政府()A.推动了旧人事制度的的变革 B.意在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C.确立了甄别为主的选官方式 D.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答案】A【解析】据材料“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可知北洋政府推动了近代人事制度的变革,A若同瞭解;材料主旨不是学习西方制度,排除B项;“确立”错误,排除C项;“实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2.北宋“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订立的《吕民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主要内容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南宋朱熹据此编写了《增损吕氏乡约》,吕氏乡约声名远播。这两部乡约的编写()A.使国家权力深入基层社会 B.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世风C.使地方治理形成统一标准 D.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宗教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主要内容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吕氏乡约》《增损吕氏乡约》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社会风气,B项正确;宋代乡约是以道德教化来治理乡民,更多依靠是宗族社会力量,排除A项;地方治理复杂多变,难以形成统一标准,排除C项;乡规民约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与宗教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明朝初期,律、例、令三者并行,律为“常经”,例为一时权宜,令是太祖随时发布的诏令。诏令往往因事立法,其法律效力常在律、例之上,有时甚至法外施刑。这反映出当时()A.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 B.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C.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D.司法尚未取得独立地位【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诏令...法律效力常在律、例之上”表明,该时期的司法会受到人为干扰,尚未有独立地位,D项正确;A项中“缺乏实用性”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律例合编”,排除C项。故选D项。14.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开国领袖毛泽东郑重宣告将在这次会议上制定宪法,制定几部重要的法律。这次法律实践的重大意义是()A.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C.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9月15日(中国)。由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项正确;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2010年,排除A项;戊戌变法时,《大清新律令》的制定,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依法治国的提出时间是1997年,排除D项。故选B项。15.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 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D.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法典的制定进程不断推进,即法制建设在适应经济发展,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法制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迎合,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6.近年来,各类“阳光爱心”超市(见下图)在各地多了起来。它实现了让困难群众“自选”捐赠物品,改变了过去被动的“你捐我受”情形。这说明“阳光爱心”超市的出现与发展A.适应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B.增强了经济工作的针对性C.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表现了区域经济的活跃【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它实现了让困难群众‘自选’捐赠物品,改变了过去被动的‘你捐我受’情形”信息可知,“阳光爱心”超市的建立,变以往“盲目性”捐助为“按需性”捐助,变以往“临时”捐助为“长效”捐助,成为政府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实现了对贫困居民的按需帮扶、对口支援,适应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A项正确;“阳光爱心”超市的出现与发展,增强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经济工作的针对性”“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法错误,排除B、C两项;D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是宗族统治的鼎盛时期,宗族体系十分发达,整个社会如同一个大家庭,通过分封制的形式建立起来,以宗法制作为维系的纽带。天子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诸侯国是由天子分封的,卿大夫的采邑则是由诸侯分封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天然的血缘联系和政治婚姻关系,既是亲戚又是君臣,自然就形成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臣服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表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摘编自雷海宗《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不久行中书省便成为固定行政区。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省设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为正副长官,又有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分管省内各种事务。丞相、平章大多由蒙古亲王记当,权力极大,除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以外,有权自选官吏。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摘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朝地方体制较之西周的不同。【答案】(1)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等级色彩鲜明。(2)不同:地方官员主要由中央直接任命,不得世袭;行省权力分化,相互牵制;地方行政区划更加周密。【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一“通过分封制的形式建立起来,以宗法制作为维系的纽带”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结合所学可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据材料一“自然就形成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臣服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表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可知,等级色彩鲜明。【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的中国。据材料二“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可知,地方官员主要由中央直接任命,不得世袭;据材料二“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可知,行省权力分化,相互牵制;据材料二“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可知,地方行政区划更加周密。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不同的原因。【答案】(1)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2)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王安石:主张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解析】(1)商鞅:由材料“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可归纳为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由材料“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可归纳为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2)态度:由材料“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可知,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由材料“颁行市易法……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每年纳息二分”可知,王安石主张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原因:商鞅:由材料“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之所以要抑制商业的发展,其原因是要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王安石:结合所学可从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等角度进行说明。19.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答案】(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解析】(1)由材料“轨德立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汉重视以德取人;由材料“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可以得出,汉代比较注重官员的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第一问,由材料、“允许自由报考”、“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可以得出特点为开放性和严密性。第二问,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决狱”是汉代士大夫创造的一种司法模式,在遇到法律无明文规定的疑难案件或依成文法律判处则有悖常理的案件时,司法官直接依据(春秋》等儒家经典中的伦常大义来决断,故称“春秋决狱”。“春秋决狱”的首倡者是汉初大儒董仲舒,通过下面案例,可见“春秋决狱”之一斑。如:“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日殴父也,当枭首、论日: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这是一个关于几子为援救父亲而误伤父亲应否视同殴打父亲的“不孝”罪行加以重惩的疑难案件,董仲舒援引(春秋)之义认为某甲没有殴父之心,故不应追究。——摘编自范忠信、陈景良主编《中国法制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自拟论题,井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1:论题:唐代的法治与教化实现了有机结合阐述:唐代加大了律的编纂,相继出现《贞观律》《永徽律》《唐律疏议》等,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唐朝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对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加以集大成;在社会层面,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综上所述,唐代既重视法治,又提倡礼治,实现了法律与礼治的有机结合。示例2:论题:中华法系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阐述: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首倡“春秋决狱",中国法律开始儒家化;魏晋时期,魏明帝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唐朝提倡礼治,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综上所述,中华法系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刻影响,具有礼法结合特点。(“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示例1:论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拟论题为:唐代的法治与教化实现了有机结合阐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唐代加大了律的编纂,相继出现《贞观律》《永徽律》《唐律疏议》等,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唐朝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对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加以集大成;在社会层面,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等方面来论述。示例2:论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拟论题为:中华法系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阐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首倡“春秋决狱",中国法律开始儒家化;魏晋时期,魏明帝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唐朝提倡礼治,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等方面论述。江苏省盐城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1第1-3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中国人的姓氏如鲁、齐、宋等,上溯其源,主要得益于()A.礼法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答案】D【解析】鲁、齐、宋等是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后来成为中国人的姓氏,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2.唐初皇帝经常让低品级官吏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官员往往要加“参知政事、同三品”等衔,高宗以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也加“同三品”衔参加政事堂会议。这反映出唐代()A.宰相制度逐渐被废除 B.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C.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 D.尚书省淡出决策体系【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得出,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更多的低品级的官员参与政事堂的决策,这些人都相当于宰相,反映出相权的进一步削弱和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宰相制度没有废除,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无关,排除B项;尚书省仍然是三省之一,并没有淡出决策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3.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据此可知,行省()A.长官不受中书省的节制 B.导致地方势力过于弱小C.长官与周代诸侯相类似 D.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答案】D【解析】元代行省作为地方机构,这官职与中枢一样,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这说明行省带有中央派出性质,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D项正确;行省长官受中书省节制,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行省的权力较大,排除B项;元朝行省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西周诸侯容易形成割据,排除C项。故选D项。4.北京故宫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A.君主专制高度加强B.相权被大大削弱C.内阁掌握了票拟权D.皇权被宦官架空【答案】A【解析】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材料中“偏房”就是军机处办公场所,这一机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A项正确;丞相在明朝就给废除了,故B项错误;内阁在清朝权力下降,故C项错误;皇权被宦官架空是明朝后期,故D项错误。5.民国初年,临时参议院制定的(国会组织法)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规定与清末咨议局的选举已有不同:“居住选区二年以上”比清末的十年要求大大缩减:500元的不动产资格比之清末的5000元亦削减9/10:选民年龄为20岁而清末的为25岁,临时参议院还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可知民国初年()A.民主政治有鲜明中国特色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 D.宪政机制对权力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对国会议员的资格要求与清末预备立宪时大大降低,这使得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民国初年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无法体现民国初年的政治具有中国特色,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临时参议院制定的法案,看不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宪政机制是以宪法为依据,对权力的控制制约机制,材料并未体现宪政机制,排除D项。故选C项。6.1941年,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次改选()A.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D.弱化了中共对敌后抗日政权的领导【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后,政权机构吸收了很多党外人士,这样有助于扩大抗日政权的基础,从而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B项正确;该做法是政治方面的举措,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排除A项;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正式形成,排除C项;“三三制”下,在政权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排除D项。故选B项。7.商鞅制定的“军功授爵制”,打破了旧贵族世袭式的社会等级制度。不论尊卑贵贱、贫富多寡,要想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荣誉必须用对外战争中的斩首数目来换取。军功授爵制”A.完全剥夺了贵族特权 B.利于塑造秦人的尚武精神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实行军功授爵制,“要想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荣誉必须用对外战争中的斩首数目来换取”,这有利于塑造秦人的尚武精神,B项正确;A项中的“完全”说法错误,排除A项;军功授爵制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无关,排除C项;军功授爵制利于塑造秦人的尚武精神,未涉及秦国的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8.隋唐科举制下,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逐级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再由吏部试以“身、言、书、判”,然后授以官职。据此可推知,隋唐科举制A.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提高了普通民众的政治地位C.促进了社会尚学风气形成 D.开启了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科举制下士人不必再经过举荐,而是可以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由此可知这使平民能够通过读书考试进入官僚阶层,有助于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C项正确;科举制是有利于打破打破上层贵族对官位的垄断,而非直接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排除A项;科举制主要是选官制度的变革,与普通民众政治地位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科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9.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通过内外大臣保举,经考试合格而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清代()A.监察官员选拔严格 B.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C.监察官员地位崇高 D.发挥监察官员对皇权的牵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清代政治制度。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代选拔监察官员,体现出选拔的条件要求和严格的程序,A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监察体系”和“地位崇高”,排除B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A项。10.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清末选官制度的变化 B.洋务运动的破产C.戊戌变法的失败 D.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留学生回国后可以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这主要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说明当时选官方式不再以八股取士为主,A正确;B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排除;戊戌变法失败是在1898年9月,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1.北洋政府时期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这说明北洋政府()A.推动了旧人事制度的的变革 B.意在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C.确立了甄别为主的选官方式 D.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答案】A【解析】据材料“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可知北洋政府推动了近代人事制度的变革,A若同瞭解;材料主旨不是学习西方制度,排除B项;“确立”错误,排除C项;“实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2.北宋“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订立的《吕民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主要内容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南宋朱熹据此编写了《增损吕氏乡约》,吕氏乡约声名远播。这两部乡约的编写()A.使国家权力深入基层社会 B.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世风C.使地方治理形成统一标准 D.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宗教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主要内容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吕氏乡约》《增损吕氏乡约》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社会风气,B项正确;宋代乡约是以道德教化来治理乡民,更多依靠是宗族社会力量,排除A项;地方治理复杂多变,难以形成统一标准,排除C项;乡规民约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与宗教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明朝初期,律、例、令三者并行,律为“常经”,例为一时权宜,令是太祖随时发布的诏令。诏令往往因事立法,其法律效力常在律、例之上,有时甚至法外施刑。这反映出当时()A.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 B.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C.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D.司法尚未取得独立地位【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诏令...法律效力常在律、例之上”表明,该时期的司法会受到人为干扰,尚未有独立地位,D项正确;A项中“缺乏实用性”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律例合编”,排除C项。故选D项。14.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开国领袖毛泽东郑重宣告将在这次会议上制定宪法,制定几部重要的法律。这次法律实践的重大意义是()A.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C.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9月15日(中国)。由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项正确;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2010年,排除A项;戊戌变法时,《大清新律令》的制定,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依法治国的提出时间是1997年,排除D项。故选B项。15.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 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D.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法典的制定进程不断推进,即法制建设在适应经济发展,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法制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迎合,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6.近年来,各类“阳光爱心”超市(见下图)在各地多了起来。它实现了让困难群众“自选”捐赠物品,改变了过去被动的“你捐我受”情形。这说明“阳光爱心”超市的出现与发展A.适应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B.增强了经济工作的针对性C.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表现了区域经济的活跃【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它实现了让困难群众‘自选’捐赠物品,改变了过去被动的‘你捐我受’情形”信息可知,“阳光爱心”超市的建立,变以往“盲目性”捐助为“按需性”捐助,变以往“临时”捐助为“长效”捐助,成为政府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实现了对贫困居民的按需帮扶、对口支援,适应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A项正确;“阳光爱心”超市的出现与发展,增强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经济工作的针对性”“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法错误,排除B、C两项;D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是宗族统治的鼎盛时期,宗族体系十分发达,整个社会如同一个大家庭,通过分封制的形式建立起来,以宗法制作为维系的纽带。天子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诸侯国是由天子分封的,卿大夫的采邑则是由诸侯分封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天然的血缘联系和政治婚姻关系,既是亲戚又是君臣,自然就形成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臣服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表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摘编自雷海宗《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不久行中书省便成为固定行政区。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省设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为正副长官,又有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分管省内各种事务。丞相、平章大多由蒙古亲王记当,权力极大,除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以外,有权自选官吏。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摘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朝地方体制较之西周的不同。【答案】(1)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等级色彩鲜明。(2)不同:地方官员主要由中央直接任命,不得世袭;行省权力分化,相互牵制;地方行政区划更加周密。【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一“通过分封制的形式建立起来,以宗法制作为维系的纽带”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结合所学可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据材料一“自然就形成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臣服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表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可知,等级色彩鲜明。【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的中国。据材料二“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可知,地方官员主要由中央直接任命,不得世袭;据材料二“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可知,行省权力分化,相互牵制;据材料二“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可知,地方行政区划更加周密。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不同的原因。【答案】(1)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2)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王安石:主张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解析】(1)商鞅:由材料“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可归纳为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由材料“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可归纳为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2)态度:由材料“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可知,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由材料“颁行市易法……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每年纳息二分”可知,王安石主张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原因:商鞅:由材料“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之所以要抑制商业的发展,其原因是要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王安石:结合所学可从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等角度进行说明。19.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