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0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安徽凌家滩遗址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约一米高的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这表明当时()A.贵族垄断了祭祀权力 B.社会贫富分化已出现C.中国已迈入阶级社会 D.文明具有地域性特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据本题材料“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村落、墓地、祭坛和玉器等文化遗存,反映出当时已出现了财富分化,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祭祀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无法体现贵族垄断了祭祀权力,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阶级分化和阶级压迫,无法体现中国已迈入阶级社会,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安徽凌家滩遗址和其他文化进行对比,不能得出文明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商朝统治者认为:“我生不(死)有命在天”,因此“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建立后,统治者认为:“天矜(怜悯)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确立了“敬天、明德、保民”相统一的治国思想。这一变化反映出()A.世俗王权的日益扩大 B.天命观念遭到质疑C.人文意识的逐渐增强 D.民主观念出现端倪【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的中国。由“天矜(怜悯)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敬天、明德、保民”等信息可知,西周统治者强调天命就是民意要实行德治,相对于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而言,西周更加关注现实世界,体现了人文意识的逐渐增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王权发展情况,无法得出王权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商周时期的政治特点之一就是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天命观念遭到质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当时不可能出现民主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3.据考古发掘,在原燕国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六国铸造的钱币,还出土了部分燕国自铸的布币和圜钱。由此可推知,战国时期()A.燕国货币管理体制较为混乱 B.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C.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燕国的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从材料中,燕国境内遗址出土六国的货币来看,说明当时各国之间存在经贸往来,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非币制混乱,排除B项;仅从出土的货币来看,具有不同地区的货币,无法得出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燕国同其它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4.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学派提倡人与人之间“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别相恶、交相贼”,并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据此可知,这一思想学派应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家是墨家,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5.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监察官员“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且可以“风闻奏事”,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这体现出秦朝监察御史A.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B.风闻奏事,权力无限C.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D.地位崇高,彼此制衡【答案】C【解析】材料“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体现了秦朝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却代表皇帝和朝廷监察天下,体现了秦朝监察御史“位卑权重,以小制大”的特点,C项正确;根据材料“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可知,秦朝监察御史主要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B项“权力无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秦朝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受皇帝管辖,排除B项;“地位崇高”不符合材料“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的限定,且材料不体现监察御史之间彼此制衡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6.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汉时期出现了西域才有的物产,西域地区的人也学会了中原的农业相关的生产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配合匈奴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的交通要道,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沟通,材料所表现的现象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C项正确;西汉经济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无需依赖世界市场,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非农业生产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所示为两汉时期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表中变化说明西汉前期西汉中期西汉后期东汉2.7%15.7%32.3%30.3%A.汉代重视对官吏的选拔 B.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官员执政能力日益提升 D.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D项正确;材料强调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汉代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与“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完善”无直接联系,材料未反映,排除B项;材料强调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材料未反映官员执政能力日益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8.《宋书》载,“南朝时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农产品商品化发展C.大量人口由北南迁 D.国家分裂局面结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南朝(中国)。据题干材料“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由北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农产品商品化,排除B项;隋朝灭陈,完成统一,国家分裂局面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9.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A.消除了王朝边疆安全隐患 B.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统治C.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大运河的修建,既有利于巩固边疆的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政治中心的经济问题,这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统治,B项正确;“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隋唐大运河修建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国家统治,“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并非最终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0.白居易在《省官并俸减使职》中日:“兵兴以来,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一置而不停;或因暂劳而加俸,一加而无减。致使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藩镇势力日趋膨胀 B.外重内轻局面初步形成C.中央财政危机凸显 D.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兵兴以来,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一置而不停;或因暂劳而加俸,一加而无减。致使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可知,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现象严重,地方管理增多并且俸禄优厚,反映了藩镇势力日趋膨胀,A项正确;“初步形成”一说说法错误,早在节度使设立之初就初步形成外重内轻局面,排除B项;材料现象反映了当时藩镇势力日趋膨胀,未体现中央财政危机,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未涉及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1.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①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②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隋唐时期。根据材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可知,科举制不仅扩大了录取的人数,且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①④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社会风气转变的影响,②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体现不出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③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2.唐初承袭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宰相。太宗、高宗时,他官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非正式名号,充任临时宰相的现象时有出现。这一现象的出现()A.反映了君主集权统治的加强 B.表明三省六部制已名存实亡C.意在增强中枢决策的科学性 D.利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唐朝。从题干信息“太宗、高宗时,他官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非正式名号,充任临时宰相的现象时有出现”可知太宗、高宗时有低级官员以头衔形式充任临时宰相来参议朝政的现象,皇帝以此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反映了君主集权统治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参议朝政人员变多,并未提及三省六部制运作机制被破坏,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的中枢决策的科学性主要通过门下省的封驳制度来实现,材料和封驳制度无关,排除C项;参议朝政人员变多无法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13.有书法家评价某一字体为:“虫蛇虬,或往或还,类婀娜以羸羸(瘦),欻(急躁鲁莽)奋亹(勤勉不倦)而桓桓(威武、坦然等)。及其逸游盼向,乍正乍邪,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窳窿(凹凸)扬其波。”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该字体特征的应是()A.王羲之《姨母帖》B.汉《张迁碑》C.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文》D.怀素《自叙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题目中的描述,这位书法家评价的字体特点包括了瘦弱、多变、有力量和速度感,以及一些不规整的元素。这符合草书的字体特征,草书的特点就是笔画简约,结构奔放,形态多变,具有力量感和速度感,D项正确;王羲之《姨母帖》为行书,排除A项;《张迁碑》是东汉晚期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排除B项;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文》是一幅楷书书法作品,排除C项。故选D项。14.五代宋初,武人是多数人向往的职业,他们梦想着“以军旅之功,登藩阃之位”,弃文从武的事例不绝于史。至宋太宗时,则出现“世之詈(骂)人者,曰:‘黥卒’,曰:‘老兵’”。这一变化缘于宋朝()A.选官制度的变革 B.大一统政权的巩固 C.治国政策的调整 D.冗兵现象日益加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五代宋初,武人是多数人向往的职业,但至宋太宗时,弃文从武的现象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项正确;选官制度的变革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一个表现,排除A项;武人受到轻视与大一统政权的巩固无关,排除B项;冗兵现象日益加剧是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5.宋代叶适批评时政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这说明宋朝()A.过度集权导致国势积弱 B.藩镇割据现象依然严重C.枢密院分权弱化了军力 D.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学者认为,唐朝的藩镇割据导致“不能自安”,而宋代反其道而行,极力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更大的不安,体现了宋代叶适对时政的不满,批评当时过度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相比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导致军备废弛,国势积弱,A项正确;宋代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枢密院分权管理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宋代实行重文抑武政策,提高了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史书有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朝实施的这一官制()A.旨在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 B.加剧了各少数民族间的隔阂C.符合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 D.致使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政权对社会经济和政治面貌不同的民族与地区实行“因俗而治”,即以奴隶制统治契丹广大畜牧业产区,以封建制统治汉人农业生产地区。这既有利于契丹的发展壮大,也使具有封建生产方式的地区得到继续发展,有利于缓和矛盾,符合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C项正确;辽朝实施这一官制最终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维护统治,并非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排除A项;辽朝实施的这一管制缓和了各少数民族间的隔阂,排除B项;游牧民族地区仍使用传统的治理方式,并非实行汉化,故并不会致使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变法初期,商鞅通过“徙木立信”获取了秦国百姓的信任;此外,当秦国太子违法时,商鞅秉公执法,让太子的老师代太子受罚,使秦国自由散漫、藐视法令的风气被一扫而净。在其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经济相关,但这些措施最终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材料二孝文帝拓跋宏亲掌大权以后,继续推行改革,尤致力于文化、习俗等思想意识方面,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他推行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固在于“移风易俗”,而“移风易俗”的深层目标,则在于提倡和追求儒家的传统价值观。但是,当孝文帝全盘接受了这一传统的价值观念之后,就不得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置于这一价值观念的束缚和制约之中。——摘编自庄辉明《从“去故崇新”看北魏孝文帝的价值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风气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举措及其实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答案】(1)影响:逐渐形成“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崇尚军功、勇武好战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构建相对稳定的社会风气。(任答两点即可)但是分户令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们的亲情意识。(2)举措: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任答两点即可)实质: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转型。认识: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解析】(1)影响:依据材料“徙木立信”,得出逐渐形成“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社会风气;从军事层面分析,得出逐渐形成崇尚军功、勇武好战的社会风气;从经济层面分析,得出逐渐形成“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从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分析,得出有利于构建相对稳定的社会风气。从措施的消极作用分析,得出分户令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们的亲情意识。(2)举措:依据材料“尤致力于文化、习俗等思想意识方面,推动了改革的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实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转型。认识:从改革的积极性分析,得出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从改革的弊端分析,得出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唐时期的赋役制度朝代名称主要内容汉朝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须向国家缴纳田租、人头税,服徭役、兵役唐前中期租庸调制受田农民按户每年须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为“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为“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为“庸”唐中后期两税法无论主户和客户,都编入当地户籍,依照财产的多少定户等;每户按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材料二: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馀。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免)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文书)榜(张贴)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摘自白居易《杜陵叟》材料三:初定两税,货重钱轻……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矣。度支以税物颁诸司,皆增本价为虚估给之,而缪(错)以滥恶督州县剥价,谓之折纳。复有“进奉”“宣索”之名,改科役曰“召雇”,率配“和市”,以巧避微文(法律条文),比大历之数再倍……赋役日重。——摘自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唐时期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2)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唐朝两税法的认识。【答案】(1)趋势:赋税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转向以财产为主;征收内容从实物为主转变为开始征收货币;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征税名目和程序简化。(2)认识: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集中了纳税时间;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按财产课税,有利于合理分配赋税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百姓的赋税负担依然沉重。【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趋势:据材料“汉朝……编户齐民须向国家缴纳田租、人头税”“唐前中期……受田农民按户每年须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唐中后期……依照财产的多少定户等;每户按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并结合所学得出,汉代的人头税,唐朝前期的田租和户调都以人丁为纳税标准,唐朝中后期则根据土地和财产多寡情况确定税额,反映赋税征收的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财产为主;租庸调制下主要征收粮食、布帛等实物,两税法下户税纳钱,反映征收内容从实物为主转变为开始征收货币;据材料“编户齐民须……服徭役、兵役”“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可知,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据材料“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可得出征税名目和程序简化。【小问2】本题为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唐朝(中国)。认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的建中元年(780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新税法。即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集中了纳税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按财产课税,有利于合理分配赋税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根据材料“ 初定两税,货重钱轻……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矣”可知,但百姓的赋税负担依然沉重。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初全国有州358个,宋初有317个,中央的直接管理幅度将近秦初的10倍。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时固定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却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虽然缩小了道的区域,却难逃分裂与混乱的历史结局。在中间环节的设置和管理上,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材料二由于元代中书省宰执经常前往各地区处理军政事务,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行中书省,并具备“分镇方面”的权利。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并有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构成地方监察网络。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元政府还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此外,行省不仅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如江浙行省,其辖区包括现今的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南部等地区,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如江浙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其治所多在水陆要道,而云南行省,为加强对边陲控制,其治所多分布在军事要地。——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路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宋代路制相比,指出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并简述其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现实需要;唐代“道”制的影响;唐代中后期地方割据的历史教训;赵宋君臣的积极探索。(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兼具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属性;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权力;打破了“山川形便”的疆域划分传统;管辖范围广、职责多元化;行省权力大而不专。(任答三点即可)历史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现实需要;根据材料一“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时固定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却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道”制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虽然缩小了道的区域,却难逃分裂与混乱的历史结局。”得出唐代中后期地方割据的历史教训;根据材料一“在中间环节的设置和管理上,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得出赵宋君臣的积极探索。【小问2】特点:根据材料二“由于元代中书省宰执经常前往各地区处理军政事务,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行中书省,并具备‘分镇方面’的权利”得出兼具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属性;根据材料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并有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构成地方监察网络”得出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权力;根据材料二“元政府还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得出打破了“山川形便”的疆域划分传统;根据材料二“行省不仅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得出管辖范围广、职责多元化;根据材料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得出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交融凝聚,共同发展,联系日益密切,统一性、整体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凝聚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而发端于先秦时期的华夏认同也历经演进,上升为超越族际的更高层次的认同。——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示成文)【答案】论题:各民族的交融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阐述:战国时期,进行了强国兼并弱国的战争,使得各民族得以交流交融,最终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得以形成。秦朝征服越族地区,并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首次将该地区纳入中国版图。秦朝时期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加强管理,对突厥、回鹘等少数民族或战争或册封等方式加强与华夏族之间的交流。对吐蕃是和亲,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总之古代各个时期都有一定的民族交融,都在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可知论题是各民族的交融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阐述:从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角度分析战国时期,进行了强国兼并弱国的战争,使得各民族得以交流交融,最终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得以形成。从秦朝对边疆的治理角度分析秦朝征服越族地区,并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首次将该地区纳入中国版图。秦朝时期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从唐朝对边疆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加强管理,对突厥、回鹘等少数民族或战争或册封等方式加强与华夏族之间的交流。对吐蕃是和亲,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最后总结概括为总之古代各个时期都有一定的民族交融,都在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0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安徽凌家滩遗址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约一米高的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这表明当时()A.贵族垄断了祭祀权力 B.社会贫富分化已出现C.中国已迈入阶级社会 D.文明具有地域性特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据本题材料“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村落、墓地、祭坛和玉器等文化遗存,反映出当时已出现了财富分化,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祭祀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无法体现贵族垄断了祭祀权力,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阶级分化和阶级压迫,无法体现中国已迈入阶级社会,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安徽凌家滩遗址和其他文化进行对比,不能得出文明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商朝统治者认为:“我生不(死)有命在天”,因此“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建立后,统治者认为:“天矜(怜悯)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确立了“敬天、明德、保民”相统一的治国思想。这一变化反映出()A.世俗王权的日益扩大 B.天命观念遭到质疑C.人文意识的逐渐增强 D.民主观念出现端倪【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的中国。由“天矜(怜悯)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敬天、明德、保民”等信息可知,西周统治者强调天命就是民意要实行德治,相对于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而言,西周更加关注现实世界,体现了人文意识的逐渐增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王权发展情况,无法得出王权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商周时期的政治特点之一就是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天命观念遭到质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当时不可能出现民主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3.据考古发掘,在原燕国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六国铸造的钱币,还出土了部分燕国自铸的布币和圜钱。由此可推知,战国时期()A.燕国货币管理体制较为混乱 B.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C.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燕国的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从材料中,燕国境内遗址出土六国的货币来看,说明当时各国之间存在经贸往来,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非币制混乱,排除B项;仅从出土的货币来看,具有不同地区的货币,无法得出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燕国同其它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4.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学派提倡人与人之间“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别相恶、交相贼”,并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据此可知,这一思想学派应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家是墨家,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5.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监察官员“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且可以“风闻奏事”,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这体现出秦朝监察御史A.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B.风闻奏事,权力无限C.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D.地位崇高,彼此制衡【答案】C【解析】材料“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体现了秦朝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却代表皇帝和朝廷监察天下,体现了秦朝监察御史“位卑权重,以小制大”的特点,C项正确;根据材料“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可知,秦朝监察御史主要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B项“权力无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秦朝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受皇帝管辖,排除B项;“地位崇高”不符合材料“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的限定,且材料不体现监察御史之间彼此制衡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6.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汉时期出现了西域才有的物产,西域地区的人也学会了中原的农业相关的生产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配合匈奴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的交通要道,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沟通,材料所表现的现象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C项正确;西汉经济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无需依赖世界市场,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非农业生产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所示为两汉时期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表中变化说明西汉前期西汉中期西汉后期东汉2.7%15.7%32.3%30.3%A.汉代重视对官吏的选拔 B.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官员执政能力日益提升 D.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D项正确;材料强调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汉代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与“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完善”无直接联系,材料未反映,排除B项;材料强调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材料未反映官员执政能力日益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8.《宋书》载,“南朝时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农产品商品化发展C.大量人口由北南迁 D.国家分裂局面结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南朝(中国)。据题干材料“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由北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农产品商品化,排除B项;隋朝灭陈,完成统一,国家分裂局面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9.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A.消除了王朝边疆安全隐患 B.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统治C.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大运河的修建,既有利于巩固边疆的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政治中心的经济问题,这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统治,B项正确;“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隋唐大运河修建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国家统治,“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并非最终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0.白居易在《省官并俸减使职》中日:“兵兴以来,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一置而不停;或因暂劳而加俸,一加而无减。致使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藩镇势力日趋膨胀 B.外重内轻局面初步形成C.中央财政危机凸显 D.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兵兴以来,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一置而不停;或因暂劳而加俸,一加而无减。致使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可知,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现象严重,地方管理增多并且俸禄优厚,反映了藩镇势力日趋膨胀,A项正确;“初步形成”一说说法错误,早在节度使设立之初就初步形成外重内轻局面,排除B项;材料现象反映了当时藩镇势力日趋膨胀,未体现中央财政危机,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未涉及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1.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①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②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隋唐时期。根据材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可知,科举制不仅扩大了录取的人数,且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①④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社会风气转变的影响,②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体现不出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③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2.唐初承袭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宰相。太宗、高宗时,他官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非正式名号,充任临时宰相的现象时有出现。这一现象的出现()A.反映了君主集权统治的加强 B.表明三省六部制已名存实亡C.意在增强中枢决策的科学性 D.利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唐朝。从题干信息“太宗、高宗时,他官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非正式名号,充任临时宰相的现象时有出现”可知太宗、高宗时有低级官员以头衔形式充任临时宰相来参议朝政的现象,皇帝以此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反映了君主集权统治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参议朝政人员变多,并未提及三省六部制运作机制被破坏,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的中枢决策的科学性主要通过门下省的封驳制度来实现,材料和封驳制度无关,排除C项;参议朝政人员变多无法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13.有书法家评价某一字体为:“虫蛇虬,或往或还,类婀娜以羸羸(瘦),欻(急躁鲁莽)奋亹(勤勉不倦)而桓桓(威武、坦然等)。及其逸游盼向,乍正乍邪,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窳窿(凹凸)扬其波。”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该字体特征的应是()A.王羲之《姨母帖》B.汉《张迁碑》C.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文》D.怀素《自叙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题目中的描述,这位书法家评价的字体特点包括了瘦弱、多变、有力量和速度感,以及一些不规整的元素。这符合草书的字体特征,草书的特点就是笔画简约,结构奔放,形态多变,具有力量感和速度感,D项正确;王羲之《姨母帖》为行书,排除A项;《张迁碑》是东汉晚期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排除B项;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文》是一幅楷书书法作品,排除C项。故选D项。14.五代宋初,武人是多数人向往的职业,他们梦想着“以军旅之功,登藩阃之位”,弃文从武的事例不绝于史。至宋太宗时,则出现“世之詈(骂)人者,曰:‘黥卒’,曰:‘老兵’”。这一变化缘于宋朝()A.选官制度的变革 B.大一统政权的巩固 C.治国政策的调整 D.冗兵现象日益加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五代宋初,武人是多数人向往的职业,但至宋太宗时,弃文从武的现象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项正确;选官制度的变革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一个表现,排除A项;武人受到轻视与大一统政权的巩固无关,排除B项;冗兵现象日益加剧是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5.宋代叶适批评时政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这说明宋朝()A.过度集权导致国势积弱 B.藩镇割据现象依然严重C.枢密院分权弱化了军力 D.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学者认为,唐朝的藩镇割据导致“不能自安”,而宋代反其道而行,极力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更大的不安,体现了宋代叶适对时政的不满,批评当时过度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相比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导致军备废弛,国势积弱,A项正确;宋代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枢密院分权管理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宋代实行重文抑武政策,提高了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史书有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朝实施的这一官制()A.旨在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 B.加剧了各少数民族间的隔阂C.符合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 D.致使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政权对社会经济和政治面貌不同的民族与地区实行“因俗而治”,即以奴隶制统治契丹广大畜牧业产区,以封建制统治汉人农业生产地区。这既有利于契丹的发展壮大,也使具有封建生产方式的地区得到继续发展,有利于缓和矛盾,符合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C项正确;辽朝实施这一官制最终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维护统治,并非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排除A项;辽朝实施的这一管制缓和了各少数民族间的隔阂,排除B项;游牧民族地区仍使用传统的治理方式,并非实行汉化,故并不会致使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变法初期,商鞅通过“徙木立信”获取了秦国百姓的信任;此外,当秦国太子违法时,商鞅秉公执法,让太子的老师代太子受罚,使秦国自由散漫、藐视法令的风气被一扫而净。在其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经济相关,但这些措施最终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材料二孝文帝拓跋宏亲掌大权以后,继续推行改革,尤致力于文化、习俗等思想意识方面,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他推行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固在于“移风易俗”,而“移风易俗”的深层目标,则在于提倡和追求儒家的传统价值观。但是,当孝文帝全盘接受了这一传统的价值观念之后,就不得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置于这一价值观念的束缚和制约之中。——摘编自庄辉明《从“去故崇新”看北魏孝文帝的价值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风气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举措及其实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答案】(1)影响:逐渐形成“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崇尚军功、勇武好战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构建相对稳定的社会风气。(任答两点即可)但是分户令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们的亲情意识。(2)举措: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任答两点即可)实质: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转型。认识: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解析】(1)影响:依据材料“徙木立信”,得出逐渐形成“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社会风气;从军事层面分析,得出逐渐形成崇尚军功、勇武好战的社会风气;从经济层面分析,得出逐渐形成“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从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分析,得出有利于构建相对稳定的社会风气。从措施的消极作用分析,得出分户令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们的亲情意识。(2)举措:依据材料“尤致力于文化、习俗等思想意识方面,推动了改革的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实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转型。认识:从改革的积极性分析,得出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从改革的弊端分析,得出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唐时期的赋役制度朝代名称主要内容汉朝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须向国家缴纳田租、人头税,服徭役、兵役唐前中期租庸调制受田农民按户每年须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为“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为“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为“庸”唐中后期两税法无论主户和客户,都编入当地户籍,依照财产的多少定户等;每户按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材料二: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馀。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免)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文书)榜(张贴)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摘自白居易《杜陵叟》材料三:初定两税,货重钱轻……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矣。度支以税物颁诸司,皆增本价为虚估给之,而缪(错)以滥恶督州县剥价,谓之折纳。复有“进奉”“宣索”之名,改科役曰“召雇”,率配“和市”,以巧避微文(法律条文),比大历之数再倍……赋役日重。——摘自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唐时期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2)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唐朝两税法的认识。【答案】(1)趋势:赋税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转向以财产为主;征收内容从实物为主转变为开始征收货币;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征税名目和程序简化。(2)认识: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集中了纳税时间;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按财产课税,有利于合理分配赋税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百姓的赋税负担依然沉重。【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趋势:据材料“汉朝……编户齐民须向国家缴纳田租、人头税”“唐前中期……受田农民按户每年须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唐中后期……依照财产的多少定户等;每户按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并结合所学得出,汉代的人头税,唐朝前期的田租和户调都以人丁为纳税标准,唐朝中后期则根据土地和财产多寡情况确定税额,反映赋税征收的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财产为主;租庸调制下主要征收粮食、布帛等实物,两税法下户税纳钱,反映征收内容从实物为主转变为开始征收货币;据材料“编户齐民须……服徭役、兵役”“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可知,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据材料“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可得出征税名目和程序简化。【小问2】本题为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唐朝(中国)。认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的建中元年(780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新税法。即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集中了纳税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按财产课税,有利于合理分配赋税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根据材料“ 初定两税,货重钱轻……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矣”可知,但百姓的赋税负担依然沉重。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初全国有州358个,宋初有317个,中央的直接管理幅度将近秦初的10倍。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时固定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却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务分包个人合作协议
- 电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招标文件
- 购销框架合同的修改和解除
- 学生自然灾害应对与逃生保证书
- 房屋买卖合同中的第三方权益保障
- 钢筋安装分包团队短期劳务合同
- 床垫购销合同范本样式
- 购买牛只合同格式
- 招标文件中的风险评估
- 采购合同中的云计算应用
- 湖北省盐业调查
- (完整PPT)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课件
- ASTM B366 B366M-20 工厂制造的变形镍和镍合金配件标准规范
- 汽车维修工时收费标准二类企业
- JIS G4304-2021 热轧不锈钢板材、薄板材和带材
- 钢筋直螺纹连接课件PPT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认识校园植物》优秀PPT课件
- 变压器专业词汇英文翻译
- 藏传佛教英文词汇
- 铁路杂费收费项目和标准
- 定量订货与定期订货习题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