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河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河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河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河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河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河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中,既发现大量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众多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其独特的祭祀行为,包括“燔烧”、器物分层等也十分罕见。这反映出()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古蜀文明已超越中原文明C.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 D.早期国家深受神权政治影响【答案】A【解析】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与中原地区文明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又保留了其独特性,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古蜀文明比中原文明更先进,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与“其独特的祭祀行为”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神权政治对早期国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这反映出宗法制()A.以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C.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D.使周天子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君统宗统的合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体现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是宗法制的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是宗法制的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3.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答案】C【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4.《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A.体现统治者重视南方经济发展 B.缘于北方移民大量南迁C.得益于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D.反映了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所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到统治者的态度,排除A项;江南自然环境优越是客观存在的,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的安史之乱,排除D项。故选B项。5.唐朝设立三司使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宋朝则让三司使脱离宰相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A.协调中央官吏的矛盾 B.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通过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化相权,强化皇权,B项正确;材料与协调中央官吏的矛盾无关,排除A项;宋朝分化事权的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D项与三司使的设置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6.如图所示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北宋如此分配旨在()A.优化民政管理 B.监察地方政治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范宰相擅权【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北宋在“路”上设立四司,四司分权,而在“府”上设置通判,这些设置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优化民政管理只能反映地方官员分化事权的设置,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通判监察地方政治,排除B项;防范宰相擅权属于北宋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7.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A.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 B.努力推动政治清明C.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D.积极倡导功利主义【答案】C【解析】据材料“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退而聚学化民’”可知,宋代理学家积极从政立业为国家做贡献,不能做官时,也以教化民众为己任,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项正确;据材料“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可知,理学家最主要的是通过从政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非革新教育体制,排除A项;据材料“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可知,理学家的政绩侧重推行理学的价值观,排除B项;南宋时期的事功学派倡言功利,排除D项。故选C项。8.利玛窦曾经专修过地理学。最初,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仅处于东南一隅,并非世界的中心,引起了中国人的不满。后来,他重新用汉语绘制了一幅《大瀛全图》,将零度子午线东移,置中国于地图的中央位置,受到中国的士大夫欢迎。这一时期反映出明朝A.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中国开明士大夫已经“开眼看世界”D.士大夫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仍有天朝上国心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瀛全图》将零度子午线东移,置中国于地图的中央位置,受到中国的士大夫欢迎,显然是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中国为天下、为海内、为六合,天下之外为四夷,四海之外为诸夷,说明士大夫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仍有天朝上国心态,D项正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材料的本质不是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排除B项;开明士大夫徐光启已经“开眼看世界”,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如图是某同学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他学习的主题是➢甘著、玉米等外来作物引入中国➢手工业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生产➢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长途贸易发展,商帮势力雄厚A.宋代的农业 B.唐朝的金融 C.元朝的外交 D.明朝的经济【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甘薯、玉米等外来作物是在明朝时期引进中国的。手工业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生产指的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明朝时期出现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长途贸易发展、商帮势力雄厚也是明朝时期的经济特点,D项正确;宋代的农业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长途贸易发展,商帮势力雄厚”不符,排除A项;唐朝的金融与“甘著、玉米等外来作物引入中国”不符,排除B项;元朝的外交与“甘著、玉米等外来作物引入中国”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列内容摘自《申报》。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时间内容6月17日发表《京师匪乱》与《天津匪乱》两篇通讯6月23日提出“剿拳匪宜调外兵”7月1日指出“罪魁祸首舍毓贤谁与归”7月7日鼓吹“各省疆臣宜督兵入京剿平匪乱”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边疆地区危机【答案】C【解析】根据“剿拳匪”可知,《申报》摘选内容与义和团运动有关,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曾攻占北京,但与“剿拳匪”无关,排除A项;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与“拳匪”无关,排除B项;“拳匪”指义和团,材料与边疆地区危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指出,"由推翻清朝一点而论,(辛亥革命)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该学者所说的"失败”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A.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B.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共和C.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未能从根本上改善民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国家,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依然存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未完成。因此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A项正确;BCD项都未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帅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同时又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该文件明确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加速清朝统治结束 B.维护总统的核心地位C.体现宪法绝对权威 D.防止袁世凯独断专权【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国务员有辅佐临时大总统责任,临时大总统提出的法令必须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袁世凯独断专权,维护民主共和,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加速结束清朝统治,排除A项;维护总统核心地位与临时大总统提出的法律等“须(国务员)副署”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维护宪法的绝对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13.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1928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这两个“北伐”()A.都是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支持的以“统一中国”为目标的正义斗争B.1928年的北伐,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旧军阀争夺统治权的斗争C.都以三民主义理论为指导,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义斗争D.都锻造了一支服务民众,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的北伐目标是消灭军阀,实现国家统一,而1928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为了与北洋旧军阀争夺统治权,B项正确;1928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为了与北洋旧军阀争夺统治权,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斗争,而后者不是,排除C项;前者是为了人民服务,而后者是为了维护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14.1919年5月22日,福建省漳州市各阶层近万人在中心广场举行反帝爱国集会,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这表明五四运动()A.青年学生成为运动先锋 B.群众基础较为广泛C.员起了领导作用 D.工人阶级是主力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福建省漳州市各阶层近万人在中心广场举行反帝爱国集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阶层人士集会,响应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反映了五四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是在1921年成立,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人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15.1940年11月,一报刊发表评论:“敌机之继续不断地向我陪都猛烈施行轰炸,主要的目标乃在使我大后方造成恐怖的空气,动摇人心,沮丧士气,藉以配合政治上的进攻,打击我抗战意志,华北胜利粉碎了敌寇这种政治阴谋。”这一胜利()A.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D.鼓舞了盟军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信心【答案】C【解析】根据“敌机之继续不断地向我陪都猛烈施行轰炸,主要的目标乃在使我大后方造成恐怖的空气,动摇人心,沮丧士气,藉以配合政治上的进攻,打击我抗战意志,华北胜利粉碎了敌寇这种政治阴谋。”并结合时间可得出这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474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囚笼”,C项正确;国共第二次合作早已实现,排除A项;当时已经不是抗战初期,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项;D项是淞沪会战,排除D项。故选C项。16.1935年,发表宣言表示:“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一宣言折射出()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B.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C.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诚意 D.国共两党利益的趋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35年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可知,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表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A项;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诚意,是在1936年,排除C项;国共两党利益的趋同,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7.毛泽东说,土地革命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之后的第二场决战。其含义是,土地革命()A.实现和巩固了祖国大陆完全统一 B.支持解放军消灭残敌的军事斗争C.是反对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胜利 D.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征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性,因此土地革命是反对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胜利,C项正确;西藏的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排除A项;土地革命不是军事斗争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B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49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度毕竟在中国土地上根深蒂固。秦朝统一后,原来的六国旧贵族仍在思念故土,而且秦朝的暴政并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的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摘编自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材料二: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而且常有“众论不齐”的情况。成宗朝前后,行省官朝觐述职,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行省路以下官吏的铨调升用,由朝廷三年一次遣使举行。……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加强对行省控制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分封制度的根深蒂固;汉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高祖刘邦审时度势;汉初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答对任意三点)(2)措施:行省内部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中央掌握行省官员的任用和考课权力;行省分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加强对行省的军事控制。(答对任意两点)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答对任意两点)【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度毕竟在中国土地上根深蒂固。”可以概括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是分封制度的根深蒂固;根据材料“秦朝的暴政并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的时代存有怀念。”可以概括原因是汉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根据材料“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可以概括原因是汉高祖刘邦审时度势;根据材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概括因是汉初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2)措施:根据材料“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可以概括其措施省内部互相牵制、分权制衡;根据材料“行省官朝觐述职,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三年一次遣使举行”可以概括其措施中央掌握行省官员的任用和考课权力;根据材料“……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可以概括其措施行省分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加强对行省的军事控制。意义:根据上述分析和结合元朝的政治制度所学相关知识,不能得出其历史意义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19.制度创设与调整(1)依据所学,说出上述三幅图片分别的制度。(2)将下列制度填入框内相应划线处,完成提纲。(特别提醒:回答时要标出序号,填写制度名称:选官制度汉朝(1)____为主曹魏创立(2)____隋唐形成(3)____赋税制度南北朝(4)____唐朝(5)____和____(2个)(3)有学者认为,从图一到图二图三的演变,是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参考示意图,你认为这里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制度:图一、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图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图三:宋朝的二府三司制。(2)补填:选官制度:汉朝(1)察举制主。曹魏:创立(2)九品中正制。隋唐:形成(3)科举制。赋税制度:南北朝(4)租调制。唐朝:(5)租庸调制和两税法。(3)进步的表现:决策程序规范化;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秦朝、唐朝、宋朝。据所学可知,与图一、图二和图三对应的制度分别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汉朝至唐朝。补填:选官制度:据所学可知,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为主。曹魏:创立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形成了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小问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是秦朝、唐朝、宋朝。据材料可知,图一、图二和图三对应的制度分别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其进步表现为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分工合作,使国家决策程序规范化;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20.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材料三1898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材料四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的形成过程。(2)依据材料二、三、四,说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答案】(1)过程:①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轨迹:①材料二学习西方的器物;②材料三学习西方的制度;③材料四学习思想文化。总之,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过程:根据材料一中“《南京条约》签订场景、《马关条约》签订和《辛丑条约》签订场景”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轨迹:根据材料二中“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和所学可知,材料二是学习西方的器物;根据材料三中“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和所学戊戌变法的知识可知,材料三是学习西方的制度;根据材料四中“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和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材料四是学习思想文化。结合所学可知,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和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摘自韩振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仁人志士的“探索”或“斗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1:主题: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进行艰苦的斗争和探索。论证: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希望通过推翻清政府,改朝换代,建立人间天国的方式救亡图存,结果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建立君主立宪制而发动戊戌变法,促进新思想的传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纲领,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这些斗争和尝试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示例2:主题: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论证:成立后,在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成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并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示例3:主题:康有为等主张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论证: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倡导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主张君主立宪制,推动光绪帝进行新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失败,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说明:此题突出“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体现多元思维特点。不要求学生长篇大论,只要抓住主题,可以综合论述、也可以单个事件、阶层论述,能自圆其说就好。不管是选取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还是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表述逻辑完整,就可以满分。其它论题如: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康有为等主张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国共合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邓小平改革开放,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解析】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和探索,但都没有能够挽救民族危机。结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斗争和探索阐述即可,并且点明这些探索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亦可。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河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中,既发现大量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众多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其独特的祭祀行为,包括“燔烧”、器物分层等也十分罕见。这反映出()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古蜀文明已超越中原文明C.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 D.早期国家深受神权政治影响【答案】A【解析】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与中原地区文明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又保留了其独特性,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古蜀文明比中原文明更先进,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与“其独特的祭祀行为”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神权政治对早期国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这反映出宗法制()A.以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C.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D.使周天子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君统宗统的合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体现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是宗法制的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是宗法制的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3.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答案】C【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4.《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A.体现统治者重视南方经济发展 B.缘于北方移民大量南迁C.得益于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D.反映了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所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到统治者的态度,排除A项;江南自然环境优越是客观存在的,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的安史之乱,排除D项。故选B项。5.唐朝设立三司使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宋朝则让三司使脱离宰相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A.协调中央官吏的矛盾 B.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通过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化相权,强化皇权,B项正确;材料与协调中央官吏的矛盾无关,排除A项;宋朝分化事权的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D项与三司使的设置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6.如图所示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北宋如此分配旨在()A.优化民政管理 B.监察地方政治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范宰相擅权【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北宋在“路”上设立四司,四司分权,而在“府”上设置通判,这些设置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优化民政管理只能反映地方官员分化事权的设置,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通判监察地方政治,排除B项;防范宰相擅权属于北宋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7.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A.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 B.努力推动政治清明C.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D.积极倡导功利主义【答案】C【解析】据材料“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退而聚学化民’”可知,宋代理学家积极从政立业为国家做贡献,不能做官时,也以教化民众为己任,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项正确;据材料“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可知,理学家最主要的是通过从政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非革新教育体制,排除A项;据材料“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可知,理学家的政绩侧重推行理学的价值观,排除B项;南宋时期的事功学派倡言功利,排除D项。故选C项。8.利玛窦曾经专修过地理学。最初,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仅处于东南一隅,并非世界的中心,引起了中国人的不满。后来,他重新用汉语绘制了一幅《大瀛全图》,将零度子午线东移,置中国于地图的中央位置,受到中国的士大夫欢迎。这一时期反映出明朝A.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中国开明士大夫已经“开眼看世界”D.士大夫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仍有天朝上国心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瀛全图》将零度子午线东移,置中国于地图的中央位置,受到中国的士大夫欢迎,显然是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中国为天下、为海内、为六合,天下之外为四夷,四海之外为诸夷,说明士大夫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仍有天朝上国心态,D项正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材料的本质不是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排除B项;开明士大夫徐光启已经“开眼看世界”,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如图是某同学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他学习的主题是➢甘著、玉米等外来作物引入中国➢手工业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生产➢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长途贸易发展,商帮势力雄厚A.宋代的农业 B.唐朝的金融 C.元朝的外交 D.明朝的经济【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甘薯、玉米等外来作物是在明朝时期引进中国的。手工业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生产指的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明朝时期出现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长途贸易发展、商帮势力雄厚也是明朝时期的经济特点,D项正确;宋代的农业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长途贸易发展,商帮势力雄厚”不符,排除A项;唐朝的金融与“甘著、玉米等外来作物引入中国”不符,排除B项;元朝的外交与“甘著、玉米等外来作物引入中国”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列内容摘自《申报》。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时间内容6月17日发表《京师匪乱》与《天津匪乱》两篇通讯6月23日提出“剿拳匪宜调外兵”7月1日指出“罪魁祸首舍毓贤谁与归”7月7日鼓吹“各省疆臣宜督兵入京剿平匪乱”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边疆地区危机【答案】C【解析】根据“剿拳匪”可知,《申报》摘选内容与义和团运动有关,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曾攻占北京,但与“剿拳匪”无关,排除A项;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与“拳匪”无关,排除B项;“拳匪”指义和团,材料与边疆地区危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指出,"由推翻清朝一点而论,(辛亥革命)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该学者所说的"失败”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A.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B.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共和C.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未能从根本上改善民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国家,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依然存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未完成。因此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A项正确;BCD项都未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帅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同时又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该文件明确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加速清朝统治结束 B.维护总统的核心地位C.体现宪法绝对权威 D.防止袁世凯独断专权【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国务员有辅佐临时大总统责任,临时大总统提出的法令必须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袁世凯独断专权,维护民主共和,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加速结束清朝统治,排除A项;维护总统核心地位与临时大总统提出的法律等“须(国务员)副署”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维护宪法的绝对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13.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1928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这两个“北伐”()A.都是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支持的以“统一中国”为目标的正义斗争B.1928年的北伐,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旧军阀争夺统治权的斗争C.都以三民主义理论为指导,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义斗争D.都锻造了一支服务民众,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的北伐目标是消灭军阀,实现国家统一,而1928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为了与北洋旧军阀争夺统治权,B项正确;1928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为了与北洋旧军阀争夺统治权,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斗争,而后者不是,排除C项;前者是为了人民服务,而后者是为了维护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14.1919年5月22日,福建省漳州市各阶层近万人在中心广场举行反帝爱国集会,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这表明五四运动()A.青年学生成为运动先锋 B.群众基础较为广泛C.员起了领导作用 D.工人阶级是主力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福建省漳州市各阶层近万人在中心广场举行反帝爱国集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阶层人士集会,响应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反映了五四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是在1921年成立,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人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15.1940年11月,一报刊发表评论:“敌机之继续不断地向我陪都猛烈施行轰炸,主要的目标乃在使我大后方造成恐怖的空气,动摇人心,沮丧士气,藉以配合政治上的进攻,打击我抗战意志,华北胜利粉碎了敌寇这种政治阴谋。”这一胜利()A.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D.鼓舞了盟军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信心【答案】C【解析】根据“敌机之继续不断地向我陪都猛烈施行轰炸,主要的目标乃在使我大后方造成恐怖的空气,动摇人心,沮丧士气,藉以配合政治上的进攻,打击我抗战意志,华北胜利粉碎了敌寇这种政治阴谋。”并结合时间可得出这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474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囚笼”,C项正确;国共第二次合作早已实现,排除A项;当时已经不是抗战初期,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项;D项是淞沪会战,排除D项。故选C项。16.1935年,发表宣言表示:“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一宣言折射出()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B.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C.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诚意 D.国共两党利益的趋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35年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可知,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表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A项;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诚意,是在1936年,排除C项;国共两党利益的趋同,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7.毛泽东说,土地革命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之后的第二场决战。其含义是,土地革命()A.实现和巩固了祖国大陆完全统一 B.支持解放军消灭残敌的军事斗争C.是反对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胜利 D.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征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性,因此土地革命是反对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胜利,C项正确;西藏的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排除A项;土地革命不是军事斗争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B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49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度毕竟在中国土地上根深蒂固。秦朝统一后,原来的六国旧贵族仍在思念故土,而且秦朝的暴政并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的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摘编自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材料二: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而且常有“众论不齐”的情况。成宗朝前后,行省官朝觐述职,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行省路以下官吏的铨调升用,由朝廷三年一次遣使举行。……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加强对行省控制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分封制度的根深蒂固;汉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高祖刘邦审时度势;汉初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答对任意三点)(2)措施:行省内部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中央掌握行省官员的任用和考课权力;行省分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加强对行省的军事控制。(答对任意两点)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答对任意两点)【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度毕竟在中国土地上根深蒂固。”可以概括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是分封制度的根深蒂固;根据材料“秦朝的暴政并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的时代存有怀念。”可以概括原因是汉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根据材料“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可以概括原因是汉高祖刘邦审时度势;根据材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概括因是汉初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2)措施:根据材料“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可以概括其措施省内部互相牵制、分权制衡;根据材料“行省官朝觐述职,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三年一次遣使举行”可以概括其措施中央掌握行省官员的任用和考课权力;根据材料“……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可以概括其措施行省分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加强对行省的军事控制。意义:根据上述分析和结合元朝的政治制度所学相关知识,不能得出其历史意义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19.制度创设与调整(1)依据所学,说出上述三幅图片分别的制度。(2)将下列制度填入框内相应划线处,完成提纲。(特别提醒:回答时要标出序号,填写制度名称:选官制度汉朝(1)____为主曹魏创立(2)____隋唐形成(3)____赋税制度南北朝(4)____唐朝(5)____和____(2个)(3)有学者认为,从图一到图二图三的演变,是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参考示意图,你认为这里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制度:图一、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图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图三:宋朝的二府三司制。(2)补填:选官制度:汉朝(1)察举制主。曹魏:创立(2)九品中正制。隋唐:形成(3)科举制。赋税制度:南北朝(4)租调制。唐朝:(5)租庸调制和两税法。(3)进步的表现:决策程序规范化;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秦朝、唐朝、宋朝。据所学可知,与图一、图二和图三对应的制度分别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汉朝至唐朝。补填:选官制度:据所学可知,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为主。曹魏:创立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形成了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小问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是秦朝、唐朝、宋朝。据材料可知,图一、图二和图三对应的制度分别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其进步表现为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分工合作,使国家决策程序规范化;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20.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材料三1898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材料四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的形成过程。(2)依据材料二、三、四,说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