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1页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2页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3页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4页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学生版一、积累与运用。1.(3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狡黠(xiá)拘泥(nì)虐待(nuè)信手拈来(niān) B.称职(chèng)娉婷(pīng)慰藉(jiè)奄奄一息(yǎn) C.停滞(zhì)惆怅(chàng)筵席(yán)锲而不舍(qì) D.箴言(zhēn)翘首(qiáo)修葺(qì)矫揉造作(jiǎo)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驰骋东道主根深蒂固春寒料峭 B.端详健康码味同嚼蜡按布就班 C.要诀渡假村千钧一发异想天开 D.高梁共青团如雷贯耳走投无路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方兴未艾。 B.近年来,济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 C.疫情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各风景名胜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D.经历了漫长岁月,整理、编纂出《梁启超全集》后,几位编者都目不忍睹。4.(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经过全球华文书店共同努力,让人感受到了全球海外华文书店参与联展的气氛。 B.冬奥会开闭幕式主题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更是中国智慧的世界传播。 C.只有济南市上下万众一心,就没有任何风浪不会过去、没有任何疫情不能战胜。 D.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能否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关键在学校的努力。5.(3分)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动比喻,勉励青年要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①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②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③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④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A.③②①④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②①④③6.(3分)下列对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舞蹈《立春》展现的是冬季已过,开始进入万物生长的春季。 B.在学校荐书环节,王明给同学们推荐了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C.《愚公移山》一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北岸。 D.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二、古代诗文阅读。7.(9分)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池:池塘C.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D.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武器装备(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辍耕之垄上B.夫环而攻之而山不加增C.得道者多助南冥者,天池也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首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文章通过对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地利”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C.文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必要性。D.文章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层层深入,结构缜密。8.(8分)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庞仲达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授教。仲达到郡,先候①之,棠不交言,但以薤②一大钵,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③白以为倨④。仲达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⑤,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孤也。”叹息而还。【注释】①候:看望,问候。②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③主簿:官名。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④倨:傲慢。⑤强宗:豪门大族。(1)用“/”给下面文字断句。(画两处)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授教(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3)庞仲达从任棠的行为中获得的启示是:。(请用原文回答)读完本文,你认为庞仲达是一个怎样的人?9.(7分)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山园小梅(宋)林逋①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②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③共金樽。【注释】:①诗人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其“梅妻鹤子”。②合:应该。③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拍板,此处指歌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众芳摇落”写起,衬托出梅花独领小园的明媚艳丽。B.颔联一静一动,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C.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正面描写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D.此诗写出梅花特有的姿态美和高洁的品性,以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幽逸的生活情趣。(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画面。10.(9分)根据原文默写。(1)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诫子书》)(2),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3)争渡,争渡,。(李清照《如梦令》)(4),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5)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7)陆游《游山西村》中的“,”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的喜悦,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三、名著阅读。11.(7分)阅读以下选段,回答问题。(1)《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请问,上段话中绣字红旗后面的字是(填人名)、(填人名)两位首领的称谓。(2)当代学者鲍鹏山在评说《水浒传》时这样说:“鲁达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品性,鲁达是圣人;林冲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性格,林冲是凡人;武松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武艺,武松是神人。”请你在鲁达、林冲和武松之间任选一位,说说鲍鹏山为何有这样的评价?结合一个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四、现代文阅读。12.(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书香到底是什么香①有一个与书有关的词,我们经常用到,那就是书香,常见的如“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等。大多数人认为书香指的是书墨之香,即纸质书的纸或墨发出的清香味。然而,当我们追溯历史,发现书香并非书籍本身的香味,而是芸香。②芸香,又称芸香草、诸葛草、香茅筋骨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呈羽毛状分列,花黄色,全草有香气,可以驱虫、通经、祛风。③正是芸香的这种功能,古人认为,放置适量的芸香草,使其所含的挥发成分在书籍周围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消灭害虫或使害虫不敢接近,可见这是一种防虫蛀的技巧。而夹有这种芸香草的书,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被称为“书香”。有趣的是,芸香草生时没有丝毫香气,但一经干燥后就越来越香,能保持二十年之久。④关于芸香,最早的文献记载是《礼记•月令》篇云:“(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注:“芸,香草也。”三国时期鱼豢的《典略》云:“芸草,辟纸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鱼豢的《典略》已佚,幸赖李石的《续博物志》保存一二。⑤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的流行,无论内府还是私人藏书都多了起来,芸香辟蠹开始广泛流行。⑥明清以后,芸香不再是唯一的防虫之法,但仍占据一定的位置。建于明代的宁波天一阁,陈列室中那三本“芸香草”,草色淡绿已致枯黄,枝叶之间甚或破损,但它仍能告诉人们它背后那个凄婉悲伤的故事。透过那不知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苍然绿色,仿佛看见了当年为它而死的一位酷爱诗书的南国姑娘那忧郁的眼神。⑦因芸草与书结缘,与芸草相关的其他物什,也就成了与书相关的称呼。比如,芸签是书签的别称,芸帙、芸编是书籍的别称,芸人是读书仕进者的别称。书室中常备芸草,于是书斋便有了“芸窗”“芸署”“芸省”“芸馆”“芸阁”等雅称。藏书台也被称作“芸台”“芸局”。⑧芸香,其名称本身就极富诗意,再加上有护书之功效,自然而然便成为文人们争先恐后歌咏的对象了。⑨晋成公绥《芸香赋》云:“美芸香之修洁,禀阴阳之淑精。”与成公绥同时代的傅咸亦作有同名的赋赞曰:“翠茎叶叶猗猗兮,枝妍媚以回萦。象春松之含曜兮,郁蓊蔚以葱青。”⑩宋人梅尧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题•西斋》诗有:“请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间有蠹鱼。”芸香诗情,颇具趣味。芸草不仅辟蠹,而且还能夹在书中做书签之用,书中清香之气,日久不散,打开书后,香气袭人,正是名副其实的:“书香”。⑪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已经很难再见到书籍周围放置芸香草了。书籍防蠹,大多也是选择含化学成分的药剂。⑫芸香情结,恐怕更多的只是书卷里所蕴藏、沉淀的一种美丽而遥远的历史记忆和个人缅怀罢了。有个成语“芸芸众生”,最精义的解释也应是每个生命都该读点书,有点书香,不知可否?(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题目运用疑问句,就“书香到底是什么香”提出疑问,吸引读者阅读。B.第一段列举生活中与书香有关的常见词汇,由“书香”引出所要说明的对象——芸香。C.唐宋时期开始广泛流行芸香辟蠹,明清以后,芸香虽不是唯一的防虫之法,但仍占据一定的位置。D.文章④~⑥段按照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芸香有着悠久的历史。(2)第⑨段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任选其中一种,简要分析表达作用。(3)阅读第⑪段,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书籍防蠹,大多也是选择含化学成分的药剂。13.(21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儿。如今,上了年纪的母亲早就不记得那棵老枣树了,连我也不记得了。于我,这样的情景,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老枣树是否记得我和母亲?一定会的。如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和老枣树。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终于绿碧碧的枣儿有了红意。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心里浮泛着欢喜得泡泡。当我将一颗枣儿抓在手里时,快乐的泡泡便从心里溢出来,飘满一院子。墙根的狗尾巴花也在笑。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⑧那天,母亲力气大得很,只一会儿功夫,树上的枣全都被他她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可跟着,我嘤嘤哭起来,树被我打得光秃秃的了,地上落满树枝和树叶。我开始埋怨母亲,把枣树打坏了,就结不了枣了。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⑪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⑫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玩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⑬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然而,越是这样的时候,母亲对我的爱就越浓烈,越茂盛。⑭后来,我离开了母亲,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然而,无论我到哪里,都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⑮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把表格补充完整。时间打枣原因打完枣的感受八岁那年无理哭闹后打枣①母亲十三岁那年②③我十七岁那年④“我”难过落泪(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①结合语境,赏析第4段中加点词语。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终于绿碧碧的枣儿有了红意。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9段画线句。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第⑮段画线句“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的理解。(4)这篇文章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请结合全文内容找出来,并分析两条线索的作用。五、作文。14.(60分)按要求作文。人生如画,为自己着色,生命定会绚烂多彩。请以“为自己着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3)不得抄袭;(4)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教师版一、积累与运用。1.(3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狡黠(xiá)拘泥(nì)虐待(nuè)信手拈来(niān) B.称职(chèng)娉婷(pīng)慰藉(jiè)奄奄一息(yǎn) C.停滞(zhì)惆怅(chàng)筵席(yán)锲而不舍(qì) D.箴言(zhēn)翘首(qiáo)修葺(qì)矫揉造作(jiǎo)【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A.有误,“虐待”的“虐”应读作“nüè”。B.有误,“称职”的“称”应读作“chèn”。C.有误,“锲而不舍”的“锲”应读作“qiè”。D.正确。故选:D。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驰骋东道主根深蒂固春寒料峭 B.端详健康码味同嚼蜡按布就班 C.要诀渡假村千钧一发异想天开 D.高梁共青团如雷贯耳走投无路【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A.正确。B.有误,“按布就班”的“布”应为“部”。C.有误,“渡假村”的“渡”应为“度”。D.有误,“高梁”的“梁”应为“粱”。故选:A。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方兴未艾。 B.近年来,济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 C.疫情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各风景名胜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D.经历了漫长岁月,整理、编纂出《梁启超全集》后,几位编者都目不忍睹。【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使用不当,“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会很快终止。“方”是“正、正在”的意思,与“正”重复;B.使用不当,“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中极为突出。用来形容“高楼拔地而起”不恰当;C.使用恰当;D.使用不当,“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句中用于形容编者费时用心整理、编纂出《梁启超全集》后的心情,不符合语境。故选:C。4.(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经过全球华文书店共同努力,让人感受到了全球海外华文书店参与联展的气氛。 B.冬奥会开闭幕式主题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更是中国智慧的世界传播。 C.只有济南市上下万众一心,就没有任何风浪不会过去、没有任何疫情不能战胜。 D.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能否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关键在学校的努力。【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有误,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去掉“经过”或“让”;B.正确;C.有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将“只有”改为“只要”;D.有误,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故选:B。5.(3分)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动比喻,勉励青年要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①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②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③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④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A.③②①④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②①④③【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句子排序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内在逻辑的严密性,此题是在语段中插入与上下文相互衔接的句子。做题的时候,首先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联系上文,确定与上文自然衔接的句子为首句,联系下文,确定与下文衔接的句子为末句。然后寻找所给其他句子之间内在的联系,依照其内在关系排序。最后对照选项,选出正确答案。【解答】③句用设问句提出问题;④句“是因为”解答问题;②句紧承④句进一步分析青年处于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时期;①句的“这一时期”紧承②句的“时期”,且与后句衔接自然。综合以上分析,正确句序应为③④②①。故选:C。6.(3分)下列对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舞蹈《立春》展现的是冬季已过,开始进入万物生长的春季。 B.在学校荐书环节,王明给同学们推荐了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C.《愚公移山》一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北岸。 D.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理解辨析能力。结合自己对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积累解答即可。【解答】ABD.正确。C.有误,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南岸,不是北岸。故选:C。二、古代诗文阅读。7.(9分)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委而去之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池:池塘C.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D.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武器装备(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三里之城辍耕之垄上B.夫环而攻之而山不加增C.得道者多助南冥者,天池也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文章首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文章通过对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地利”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C.文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必要性。D.文章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层层深入,结构缜密。【分析】【参考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CD.正确;B.有误,池:护城河。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之:的/之:到;B.而:表顺承/而:表转折关系;C.者:……的人/者:……者……也,表判断;D.以:凭借/以:凭借。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CD.正确;B.有误,文章通过对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故选:B。答案:(1)B(2)D(3)B8.(8分)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庞仲达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授教。仲达到郡,先候①之,棠不交言,但以薤②一大钵,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③白以为倨④。仲达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⑤,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孤也。”叹息而还。【注释】①候:看望,问候。②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③主簿:官名。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④倨:傲慢。⑤强宗:豪门大族。(1)用“/”给下面文字断句。(画两处)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授教(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3)庞仲达从任棠的行为中获得的启示是: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孤也。(请用原文回答)读完本文,你认为庞仲达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参考译文:庞仲达担任汉阳太守。郡人任棠有非同一般的气节,隐居教授学徒。庞仲达到任,先去看望他,任棠不和他说话,只把一大钵薤、一盆水放在户屏之前,自己抱着孙子站在门口。主簿禀告并认为任棠很傲慢。庞仲达想了一下他微妙的用意,过了很久(庞仲达)说:“任棠是想让我明白(道理)啊。水,是想让我为官清廉,拔一大钵薤,是想让我打击豪门大族,抱着孩子站在门口,是想让我开门救济弱小啊。”于是叹息着回去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郡人任業有非同一般的气节,隐居教授学徒。“郡人任棠者”是主语,其后可断开,“有奇节”“隐居授教”是并列关系,中间可以断开,故根据句意以及画两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郡人任業者/有奇节/隐居授教。(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句中重点词:良久:过了很久。欲:想要。晓:使……明白。句意:过了很久,(庞仲达)说:“任棠是想让我明白(道理)啊。(3)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与概括人物形象。文中“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孤也”的意思是:水,是想让我为官清廉,拔一大钵薤,是想让我打击豪门大族,抱着孩子站在门口,是想让我开门救济弱小。据此可知庞仲达从任棠的行为中获得的启示是: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孤也。庞仲达形象:由原文“仲达到郡,先候之”可知,仲达作为太守,到任后,先去问候一名隐居教授,可见他虚心求教,礼待贤才,求贤若渴的人;由“棠是欲晓太守也……叹息而还”可知,从任棠的举动,庞仲达就能知道他的用意,可见庞仲达智慧过人、悟性强,也表明他想要励精图治,造福百姓。答案:(1)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授教。(2)过了很久,(庞仲达)说:“任棠是想让我明白(道理)啊。”(3)“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孤也”;他是一个虚心求教,礼待贤才,求贤若渴;智慧过人、悟性强;想励精图治,造福百姓的人。9.(7分)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山园小梅(宋)林逋①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②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③共金樽。【注释】:①诗人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其“梅妻鹤子”。②合:应该。③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拍板,此处指歌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联从“众芳摇落”写起,衬托出梅花独领小园的明媚艳丽。B.颔联一静一动,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C.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正面描写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D.此诗写出梅花特有的姿态美和高洁的品性,以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幽逸的生活情趣。(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画面。【分析】诗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颔联从姿态和香气_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侧面加强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最后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ABD.正确;C.有误,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译为: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通过写寒雀和蝴蝶来衬托梅花,是侧面描写。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写。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特点;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诗中描绘的景物疏影'指的是梅花疏疏落落的影子,“横斜“是枝干的姿态投映在水中的样子,“暗香“指的是梅花幽幽的清香,“浮动”是描绘香味飘动,“月黄昏”是指黄昏之时月光朦胧。示例:梅花稀疏的影子,虚虚实实地横映在清浅的水中梅花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朦胧月光之下。答案:(1)C(2)示例:梅花疏疏落落,橫斜的枝干投在清清浅浅的水中。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飘动(浮动)在黄昏的朦胧的月光之下。译文: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10.(9分)根据原文默写。(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7)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的喜悦,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1)非宁静无以致远(2)晴空一鹤排云上(3)惊起一滩鸥鹭(注意“鸥鹭”的书写)(4)蒹葭苍苍(注意“蒹葭”的书写)(5)千里共婵娟(注意“婵娟”的书写)(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注意“赢”的书写)(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三、名著阅读。11.(7分)阅读以下选段,回答问题。(1)《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请问,上段话中绣字红旗后面的字是宋江(填人名)、卢俊义(填人名)两位首领的称谓。(2)当代学者鲍鹏山在评说《水浒传》时这样说:“鲁达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品性,鲁达是圣人;林冲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性格,林冲是凡人;武松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武艺,武松是神人。”请你在鲁达、林冲和武松之间任选一位,说说鲍鹏山为何有这样的评价?结合一个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分析】《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上段话中绣字红旗后面的字是宋江、卢俊义两位首领的称谓。(2)本题考查名著赏析。鲁达,金圣叹曾用四个“遇”字评价鲁达:“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遇弱便扶,遇强便打”,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为素不相识的金翠莲,他挺身而出,仗义施援,三拳打死镇关西,被官府追捕,在五台山削发为僧;在野猪林救了林冲得罪了高俅,被迫在二龙山落草。鲁达身处混乱复杂的社会,却能以“简单”的心地和方式立身行事,而且坚持到了最后。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是他品性高贵的体现,真乃圣人!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遭受当朝权奸高俅陷害,误入白虎堂,蒙冤刺配沧州,在发配沧州的路上,幸亏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才保住性命。在看守草料场时,又遭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被逼雪夜上梁山。他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能忍”:忍辱负重甚至忍气吞声。他宽容了背叛的朋友,容忍了压迫他、侮辱他的敌人。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施耐庵对林冲的性格刻画得细致真实,突出他凡人性格的一面。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也广为流传。从为兄报仇开始,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他武艺高强,以一当十。武松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真乃神人!答案:(1)替天行道宋江卢俊义(2)示例一:鲁达为素不相识的金翠莲,他挺身而出,仗义施援,三拳打死镇关西。鲁达身处乱世,却能以“简单”的心地和方式立身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真乃圣人!示例二:林冲遭当朝权奸高俅陷害,蒙冤刺配沧州,看守草料场时,又险被火烧。但他容忍了压迫他、侮辱他的敌人。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施耐庵对林冲的性格刻画得细致真实,突出他凡人性格的一面。示例三: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也广为流传。他武艺高强,以一当十。武松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真乃神人!四、现代文阅读。12.(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书香到底是什么香①有一个与书有关的词,我们经常用到,那就是书香,常见的如“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等。大多数人认为书香指的是书墨之香,即纸质书的纸或墨发出的清香味。然而,当我们追溯历史,发现书香并非书籍本身的香味,而是芸香。②芸香,又称芸香草、诸葛草、香茅筋骨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呈羽毛状分列,花黄色,全草有香气,可以驱虫、通经、祛风。③正是芸香的这种功能,古人认为,放置适量的芸香草,使其所含的挥发成分在书籍周围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消灭害虫或使害虫不敢接近,可见这是一种防虫蛀的技巧。而夹有这种芸香草的书,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被称为“书香”。有趣的是,芸香草生时没有丝毫香气,但一经干燥后就越来越香,能保持二十年之久。④关于芸香,最早的文献记载是《礼记•月令》篇云:“(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注:“芸,香草也。”三国时期鱼豢的《典略》云:“芸草,辟纸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鱼豢的《典略》已佚,幸赖李石的《续博物志》保存一二。⑤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的流行,无论内府还是私人藏书都多了起来,芸香辟蠹开始广泛流行。⑥明清以后,芸香不再是唯一的防虫之法,但仍占据一定的位置。建于明代的宁波天一阁,陈列室中那三本“芸香草”,草色淡绿已致枯黄,枝叶之间甚或破损,但它仍能告诉人们它背后那个凄婉悲伤的故事。透过那不知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苍然绿色,仿佛看见了当年为它而死的一位酷爱诗书的南国姑娘那忧郁的眼神。⑦因芸草与书结缘,与芸草相关的其他物什,也就成了与书相关的称呼。比如,芸签是书签的别称,芸帙、芸编是书籍的别称,芸人是读书仕进者的别称。书室中常备芸草,于是书斋便有了“芸窗”“芸署”“芸省”“芸馆”“芸阁”等雅称。藏书台也被称作“芸台”“芸局”。⑧芸香,其名称本身就极富诗意,再加上有护书之功效,自然而然便成为文人们争先恐后歌咏的对象了。⑨晋成公绥《芸香赋》云:“美芸香之修洁,禀阴阳之淑精。”与成公绥同时代的傅咸亦作有同名的赋赞曰:“翠茎叶叶猗猗兮,枝妍媚以回萦。象春松之含曜兮,郁蓊蔚以葱青。”⑩宋人梅尧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题•西斋》诗有:“请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间有蠹鱼。”芸香诗情,颇具趣味。芸草不仅辟蠹,而且还能夹在书中做书签之用,书中清香之气,日久不散,打开书后,香气袭人,正是名副其实的:“书香”。⑪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已经很难再见到书籍周围放置芸香草了。书籍防蠹,大多也是选择含化学成分的药剂。⑫芸香情结,恐怕更多的只是书卷里所蕴藏、沉淀的一种美丽而遥远的历史记忆和个人缅怀罢了。有个成语“芸芸众生”,最精义的解释也应是每个生命都该读点书,有点书香,不知可否?(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题目运用疑问句,就“书香到底是什么香”提出疑问,吸引读者阅读。B.第一段列举生活中与书香有关的常见词汇,由“书香”引出所要说明的对象——芸香。C.唐宋时期开始广泛流行芸香辟蠹,明清以后,芸香虽不是唯一的防虫之法,但仍占据一定的位置。D.文章④~⑥段按照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芸香有着悠久的历史。(2)第⑨段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任选其中一种,简要分析表达作用。(3)阅读第⑪段,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书籍防蠹,大多也是选择含化学成分的药剂。【分析】本文由“书香”一词引出所要说明的对象——芸香;接着介绍了芸香的特点;再由芸香“驱虫”的功能让它与书结缘,让芸香变成了真正的“书香”;最后表达了对芸香的缅怀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ABC.正确。D.有误,文章④~⑥段说明的是芸香防蠹的记载及演变过程,从“三国时期”到“唐宋时期”再到“明清以后”,这是按时间顺序来说明事物。这种说明顺序使说明的内容条理非常清楚。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文章⑨段引用晋成公绥及同时代的傅咸两个同名的《芸香赋》中的话,这是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同时,举晋代名人成公绥和傅咸的诗句的例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这些内容有力地说明了上段的观点“芸香,其名称本身就极富诗意,再加上有护书之功效,自然而然便成为文人们争先恐后歌咏的对象了”。(3)本题考查赏析说明文的语言。本句中的“大多”就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现代书籍防蠹大多数用化学药剂,也还有一小部分采用其他方法防蠹。如果去掉这个词,就表明所有的书籍只使用化学药剂这一种防蠹方式,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不能删去。答案:(1)D(2)示例一: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晋代名人成公绥和傅咸的诗句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芸香成为文人们争先恐后歌咏的对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示例二: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晋代名人成公绥和傅咸的诗句,具体真实地说明了芸香成为文人们争先恐后歌咏的对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3)不能删去。“大多”是“大多数”“大部分”的意思,表限制,说明现代书籍防蠹大多数用化学药剂,但不排除其他防蠹方法;去掉后,就变成全都用化学药剂了,句子表意过于绝对,不符合客观实际。“大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13.(21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儿。如今,上了年纪的母亲早就不记得那棵老枣树了,连我也不记得了。于我,这样的情景,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老枣树是否记得我和母亲?一定会的。如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和老枣树。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终于绿碧碧的枣儿有了红意。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心里浮泛着欢喜得泡泡。当我将一颗枣儿抓在手里时,快乐的泡泡便从心里溢出来,飘满一院子。墙根的狗尾巴花也在笑。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⑧那天,母亲力气大得很,只一会儿功夫,树上的枣全都被他她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可跟着,我嘤嘤哭起来,树被我打得光秃秃的了,地上落满树枝和树叶。我开始埋怨母亲,把枣树打坏了,就结不了枣了。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⑪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⑫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玩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⑬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然而,越是这样的时候,母亲对我的爱就越浓烈,越茂盛。⑭后来,我离开了母亲,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然而,无论我到哪里,都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⑮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把表格补充完整。时间打枣原因打完枣的感受八岁那年无理哭闹后打枣①母亲心酸痛苦十三岁那年②蒙冤憋屈后打枣③我舒坦却又难过十七岁那年④高考落榜后打枣“我”难过落泪(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①结合语境,赏析第4段中加点词语。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终于绿碧碧的枣儿有了红意。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9段画线句。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第⑮段画线句“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的理解。(4)这篇文章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请结合全文内容找出来,并分析两条线索的作用。【分析】文章以老枣树为线索,描写了母亲两次打枣,回忆了“我”的成长历程,感怀母亲对“我”的关爱和呵护,表现了母爱的宽厚和深沉,寄托“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①根据题干“时间”是“八岁那年”和“打枣原因”是“无理哭闹后打枣”的提示,找到“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可概括为:心酸痛苦;②根据题干“时间”是“十三岁那年”的提示,找到“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可概括为:蒙冤憋屈后打枣;③根据题干“时间”是“十三岁那年”的提示和对“蒙冤憋屈后打枣”的概括,找到“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可跟着,我嘤嚶哭起来……”可概括为:舒坦却又难过;④根据题干“时间”是“十七岁那年”的提示,找到“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通猛打……”可概括为:高考落榜后打枣。(2)本题考查语言品析。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终于绿碧碧的枣儿有了红意”句中加点词“终于”,本意是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根据“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结合“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有了红意”具体语境,可知,这里分别表现了枣树发芽、开学、结枣及枣儿成熟的缓慢过程,三个“终于”连用,突出了“我”对枣树的美好期盼和急切心理,表现了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的情感。②根据“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诎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中的“伸”“抹”“牵”“递”等词语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是母亲的话,属于语言描写;结合“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可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母亲在“我”受委屈时开导安慰我的情态,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深沉的爱。(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根据“淅淅沥的秋雨,从晨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可知,“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写出了夜深人静时,“我”由雨声想到老家的老枣树,希望自己在梦中能再回老家院落,捡拾红枣,重温往日时光;根据③至①段对过去艰难时光中,在我蒙冤受屈、高考失败等时刻,母亲让我打枣树的回忆,可知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表达了睡梦中回故乡看枣树捡拾枣的愿望,蕴含着我对那颗枣树和过往时光的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